CN108282249B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82249B CN108282249B CN201710008435.4A CN201710008435A CN108282249B CN 108282249 B CN108282249 B CN 108282249B CN 201710008435 A CN201710008435 A CN 201710008435A CN 108282249 B CN108282249 B CN 1082822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information
- bits
- information bits
- rnti
- sequ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04L1/0063—Single parity che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该传输方法中,网络设备使用RNTI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并且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位。通过上述方式,网络设备支持更长的RNTI,可以更好地支持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接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基站在调度终端时,往往通过标识信息来标识不同的终端,基站通过标识信息加扰的方式来发送控制信息。
例如,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英文: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缩写:RNTI)是长期演进(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缩写:LTE)系统中基站对终端的一种标识信息。现有RNTI长度为16bits。如图1所示,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英文: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缩写:PDCCH)的编码过程中,基站首先对要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英文: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缩写:DCI)进行循环冗余校验(英文:CyclicalRedundancy Check,缩写:CRC)编码,得到16位CRC序列,然后基站将16位RNTI信息与16位CRC信息作异或(英文:exclusive OR,缩写:XOR)操作(也即加扰操作),获得经过RNTI加扰的16位CRC序列,将RNTI加扰后的16位CRC序列串接到上述DCI信息,并进行信道编码、调制、映射和发送流程。
在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以及后续更多可能的通信系统中定义了三大类场景,分别为增强移动宽带(英文: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简称:eMBB),超可靠低延时通信(英文: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简称:URLLC)和大规模物联网通信(英文: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缩写:mMTC)。其中,eMBB业务主要包含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等,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量大、传输速率很高。URLLC业务主要是用于物联网中的工业控制、无人驾驶等,主要特点是超高可靠性、低延时,传输数据量较少以及具有突发性。mMTC业务主要是用于物联网中的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主要特点是海量设备连接、传输数据量小、容忍较长时间的延时。
LTE标准中规定PDCCH盲检的最大盲检次数达几十次,多次盲检导致终端的接收机功耗大以及高接收时延。此外,16bits长度的RNTI所能标识的终端数量仅仅为65536,不能满足mMTC应用场景大规模终端接入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用于解决mMTC应用场景大规模终端接入的需求。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应用于无线网络中,该方法包括:网络设备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所述网络设备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终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该装置包括:加扰单元,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编码单元,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发送单元,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终端。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所述处理器对所述网络设备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
收发器,用于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其他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应用于无线网络中,该方法包括: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比特序列,所述比特序列是基站采用Polar码对控制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后得到;所述终端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确定出的比特位置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获取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终端使用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和校验方程对所述比特序列进行译码,得到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的CRC序列进行解扰并且所述终端对所述DCI做CRC校验,若CRC校验通过,得到DCI。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比特序列,所述比特序列是基站采用Polar码对控制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后得到;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解扰单元,用于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确定出的比特位置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获取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以及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的CRC序列进行解扰;译码单元,用于使用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和校验方程对所述比特序列进行译码,得到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校验单元,用于对所述DCI做CRC校验,若CRC校验通过,得到DCI。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比特序列,所述比特序列是基站采用Polar码对控制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后得到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其他设备。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确定出的比特位置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获取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和校验方程对所述比特序列进行译码,得到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的CRC序列进行解扰并且所述终端对所述DCI做CRC校验,若CRC校验通过,得到DCI。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之间通过总线连接。
结合以上所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结合以上所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bits。
结合以上所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包括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所述CRC序列,所述CRC序列由所述DCI采用CRC编码得到。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使用RNTI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CRC序列的位置以及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并且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位。本申请还介绍了通过寄存器的初值来携带RNTI。通过上述方式,网络设备支持更长的RNTI,可以更好地支持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接入。
附图说明
图1为LTE标准中PDCCH盲检的过程。
图2为无线通信的基本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图。
图4为Polar码的构造示例。
图5为PC-Polar码的构造示例。
图6为PC-Polar码的移位寄存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装置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加扰过程的第一示例图。
图10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加扰过程的第二示例图。
图11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加扰过程的第三示例图。
图12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加扰过程的第四示例图。
图13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加扰过程的第五示例图。
图14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方法中寄存器操作的示例图。
图15为本申请控制信息传输的通信设备的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种控制信息传输装置的结构图。
图18为本申请译码改进的流程图。
图19为本申请译码改进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2是无线通信的基本流程,在发送端,信源依次经过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和数字调制后发出。在接收端,依次通过数字解调、解速率匹配、信道解码和信源解码输出信宿。信道编解码可以采用Polar码,由于原始Polar码(母码)的码长为2的整数次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码长的Polar码。图2所示的,发送端在信道编码后进行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的目标码长,在接收端,信道解码之前先进行解速率匹配。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通常由小区组成,每个小区包含一个基站(英文:Base Station,简称:BS),基站向多个移动台(英文:MobileStation,简称:MS)提供通信服务,其中基站连接到核心网设备,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英文: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简称:NB-Io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英文: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简称:GSM)、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系统(英文: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简称:EDGE)、宽带码分多址系统(英文: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码分多址2000系统(英文: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英文:TimeDivision-Synchronizat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TD-SCDMA),长期演进系统(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以及下一代5G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应用场景eMBB,URLLC和eMTC。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基站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UE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系统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英文:3rdGeneration,简称:3G)系统中,称为节点B(英文:Node B)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UE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基站或BS。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MS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所述MS也可以称为终端(英文:terminal),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英文:subscriber unit)、蜂窝电话(英文: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英文: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英文: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英文:modem)、手持设备(英文:handset)、膝上型电脑(英文: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英文: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简称:MTC)终端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MS。
在3GPP(英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中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RAN1(英文:Radio Access Network,中文:无线接入网)87次会议上,极性Polar码正式接收为5G eMBB(英文: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场景的上下行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方案。
下面对Polar码做简单介绍。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土耳其教授Arikan提出的Polar码是第一个理论上证明可以达到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码。Polar码也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编码矩阵为GN,编码过程为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 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上述矩阵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集合,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设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集合或冻结比特集合(frozen bits),其索引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Polar码的编码过程相当于:这里,GN(A)是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C)是GN中由集合Ac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uA为中的信息比特集合,数量为K;为中的固定比特集合,其数量为(N-K),是已知比特。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置为0,但是只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这里为中的信息比特集合,为长度K的行矢量,即|·|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大小,是矩阵GN中由集合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是一个K×N的矩阵。
Polar码的构造过程即集合的选取过程,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Polar码的构造过程通常是,根据母码码长N确定共存在N个极化信道,分别对应编码矩阵的N个行,计算极化信道可靠度,将可靠度较高的前K个极化信道的索引作为集合的元素,剩余(N-K)个极化信道对应的索引作为固定比特的索引集合的元素。集合决定了信息比特的位置,集合决定了固定比特的位置。从编码矩阵可以看出,原始Polar码(母码)的码长为2的整数次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码长的Polar码。
图4为一种Polar码的构造例子,其中,{u1,u2,u3,u5}设置为固定比特集合,将{u4,u6,u7,u8}设置为信息比特集合,将长度为4的信息向量中的4位信息比特编码成8位编码比特。
PC-Polar为引入奇偶校验(英文:Parity Check,简称:PC)的Polar码。PC-Polar在待编码向量中引入奇偶校验比特,图5所示为一个8x8的PC-Polar的例子,可见第5个待编码bit为第4个待编码bit的复制。PC-Polar中,PC固定比特集合的值是序号小于PC固定比特集合的信息比特的函数,复制是一种特殊情况。
现有的PC-Polar方案中引入移位寄存器来产生PC固定比特集合的值,如图6所示。首先初始化一个特定长度的寄存器,如图6左边所示,当遇到信息比特时,把信息比特的值放入寄存器。如图6右边所示,当遇到PC固定比特集合时,将寄存器中的值读取并放入PC固定比特集合的编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到的Polar码为PC-Polar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例如:图3中的基站,或者基带处理单元(英文:Baseband Unit,简称:BBU)。图7是该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0:网络设备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步骤220:所述网络设备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图8所示的控制信息传输装置300可以实现步骤210-步骤220中LDPC编码和发送等过程。其中,加扰单元310用于执行步骤210,编码单元320用于执行步骤220中的编码过程,发送单元330用于执行步骤220中的发送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的过程。该控制信息传输装置例如为基站,该控制信息传输装置也可以为实现相关功能的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者芯片。
下面结合图9对步骤210-步骤220进行说明,图9所示为Polar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待编码向量),包括信息比特集合、PC固定比特集合和固定比特集合。其中,信息比特集合中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CRC序列,该CRC序列由DCI采用CRC编码得到,该CRC序列长度为16位。
其中,步骤210中的终端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需要说明的是,LTE标准规定RNTI的长度为16位,在5G通信系统中,RNTI的长度尚未定义,本申请中设定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位。举例来说,RNTI长度为20位,最多能标识1,048,576台不同终端。因此,当RNTI长度大于16位,可同时标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终端,可以满足5G网络eMTC场景下接入海量物联网设备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10中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以下实现方式。
实施方式1:加扰位置为CRC序列的位置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网络设备使用RNTI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中的CRC序列的位置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加扰后,再进行Polar编码。图9所示,假设RNTI的长度为k位,并且k>16,其中RNTI的前16位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中的CRC序列的位置加扰,RNTI的剩余部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中的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加扰。
需要说明的是,对CRC序列的位置,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以及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的三个加扰序列可以是RNTI的三个互异子集。三个加扰序列也可以存在重复的比特信息,只要满足三个加扰序列的并集包含RNTI的所有比特信息。
实施方式2:加扰位置为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网络设备使用RNTI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中的PC固定比特集合加扰后,再进行Polar编码。图10所示,信息比特集合长度为k,PC固定比特集合长度为m-k,固定比特集合长度为n-m。假设RNTI的长度为18位,并且m-k>18。选择PC固定比特集合中可靠度从高到低排名靠前的18个比特RNTI加扰,需要说明的是,PC固定比特集合中靠近信息比特集合的部分可靠度靠前。
实施方式3:加扰位置为CRC序列的位置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图11所示,信息比特集合长度为k,PC固定比特集合长度为m-k,固定比特集合长度为n-m。网络设备将RNTI的一部分加扰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基站将RNTI的剩余部分加扰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CRC序列的位置以RNTI的长度18位为例,网络设备把RNTI的高2位,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RNTI剩余的16位加扰到CRC序列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CRC序列的位置以及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两个加扰序列可以是RNTI的两个互异子集。两个加扰序列也可以存在重复的比特信息,只要满足两个加扰序列的并集包含RNTI的所有比特信息。
可选地,网络设备将RNTI部分内容通过特定函数处理后再加扰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如图12所示,以RNTI的长度18位为例,将RNTI的高2bit重复3次后得到6bit,将6bit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RNTI中剩余的16bit加扰到CRC序列的位置。
实施方式4:加扰位置为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网络设备将RNTI的一部分加扰到待编码控制信息比特的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基站将RNTI的剩余部分加扰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以RNTI的长度18位为例,基站把RNTI的高2位,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RNTI剩余的16位加扰到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可选地,网络设备将RNTI部分内容通过特定函数处理后再加扰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如图12所示,以RNTI的长度18位为例,将RNTI的高2bit重复3次后得到6bit,将6bit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RNTI中剩余的16bit加扰到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固定比特集合序列的位置以及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两个加扰序列可以是RNTI的两个互异子集。两个加扰序列也可以存在重复的比特信息,只要满足两个加扰序列的并集包含RNTI的所有比特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扰包括RNTI直接异或,RNTI直接异或叠加终端侧天线选择信息,以及将RNTI作为随机数种子产生加扰序列。示例说明RNTI作为随机数种子产生加扰序列,以16bit长的RNTI作为随机数种子,生成长度为300比特的加扰序列,300比特为PC固定比特集合和固定比特集合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寄存器初值携带RNTI。
具体来说,基站将RNTI的互异子集分别由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的CRC、PC固定比特集合、固定比特集合和寄存器初值携带。图13所示为一个例子,假定RNTI的总长度为k,其中k>16。RNTI的前16位加扰到CRC序列,第17-21bit由寄存器初值携带,剩余(k-21)bit加扰到固定比特集合以及PC固定比特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由寄存器初值携带RNTI,还包括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RNTI全部由寄存器初值携带
图14所示,RNTI长度为p,寄存器宽度为p,可以RNTI作为寄存器初值进行编码。
实施方式2:RNTI部分通过特定函数处理由寄存器初值携带
网络设备将RNTI的部分比特进行重复操作,得到重复比特序列,将重复比特序列作为寄存器初值进行编码。
如图1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传输控制信息的通信设备400。该通信设备400包括:
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403,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所述处理器对所述网络设备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
收发器401,用于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其他设备。
收发器401、存储器402、处理器403之间通过总线404连接。
可选地,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执行的方法与前述内容一致,不再赘述。
本申请中,网络设备使用RNTI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CRC序列的位置以及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并且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位。本申请还介绍了通过寄存器的初值来携带RNTI。通过上述方式,网络设备支持更长的RNTI,可以更好地支持大规模物联网设备的接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控制信息传输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例如:图3中的MS1-MS2。图16是该控制信息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10:终端接收基站发送的比特序列,所述比特序列是基站采用Polar码对控制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后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Polar码的译码特点,本申请还对步骤510前的流程做改进,该流程图如图18所示。在盲检之前,先对潜在的每个DCI位置进行至少两次SC(英文:Successive Cancelling,中文:串行抵消)译码,并记录相应的PM(英文:Path Metric,中文:路径度量)值,PM的绝对值越小,代表这条路径译码正确的概率越高。其中,PM为使用MS自身的RNTI加扰固定比特的译码度量值,PMinv为使用MS自身的RNTI取反加扰固定比特的译码度量值,PM0为使用全0加扰固定比特的译码度量值,PM1为使用全1加扰固定比特的译码度量值,根据这些上述几个译码度量值得到新的度量,示例性地,metric=PM/(PM0+PM1),DCI潜在位置有44个,对44个潜在DCI位置都做三次SC译码,得到44个潜在DCI位置的metric,将44个度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步骤520:所述终端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
可选地,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进一步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步骤530: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确定出的比特位置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获取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
步骤540:所述终端使用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和校验方程对所述比特序列进行译码,得到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
步骤550:所述终端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的CRC序列进行解扰并且所述终端对所述DCI做CRC校验,若CRC校验通过,得到DCI。
需要说明的是,图17所示的控制信息传输装置600可以实现步骤510-步骤550的过程。其中,获取单元610用于执行步骤510,确定单元620用于执行步骤520,解扰单元630用于执行步骤530和步骤550中的解扰过程,校验单元640用于执行步骤550中的校验过程,译码单元650用于执行步骤540。该控制信息传输装置例如为站点或者用户终端,该控制信息传输装置也可以为实现相关功能的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简称:ASIC)或者芯片。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540中的译码过程与现有LTE中盲检PDCCH的过程类似。终端PDCCH盲检过程中,终端根据metric排序信息,对潜在DCI位置进行盲检,直至CRC校验通过。
图19所示为进行排序后在误块率BLER=0.01位置的盲检实际译码次数的统计分布仿真图。可见,几乎所有的译码都在第一次检出。该方案降低盲检的平均次数。
可选地,所述终端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位。
Polar码译码过程中,对于信息比特集合和固定比特集合(包含固定比特集合和PC固定比特集合)采用不同的操作。
其中,步骤520中终端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由前面描述可知,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因此,终端的译码侧也包括多种实现方式。
情形1:RNTI全部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
终端译码时采用基站分配的RNTI对PC固定比特解扰并进行译码,若译码结果通过CRC校验,则表示找到并正确译码。
情形2:RNTI部分(例如:高2位)加扰到PC固定比特集合位置,RNTI剩余部分加扰到固定比特集合位置或CRC序列位置
终端译码时采用基站分配的RNTI的高2位对PC固定比特集合解扰并进行译码,并且用RNTI的剩余部分对CRC序列或者固定比特集合进行解扰,若译码结果通过CRC校验,则表示找到PDCCH并正确译码。
情形3:RNTI由寄存器初始值携带
终端译码时采用基站分配的RNTI对寄存器初值进行解扰并进行译码,若译码结果通过CRC校验,则表示找到并正确译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解扰操作包括异或操作,因此本申请中涉及的解扰操作与加扰操作达到的效果相同。
如图15所示的通信设备400。该通信设备400包括:
收发器4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比特序列,所述比特序列是基站采用Polar码对控制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后得到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其他设备。
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403,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确定所述Polar码中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和值,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包括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确定出的比特位置对应的比特进行解扰获取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固定比特集合和所述奇偶校验固定比特集合和校验方程对所述比特序列进行译码,得到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所述处理器使用所述终端标识对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的CRC序列进行解扰并且所述终端对所述DCI做CRC校验,若CRC校验通过,得到DCI。收发器401、存储器402、处理器403之间通过总线404连接。
可选地,所述终端标识的比特位置进一步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终端在PDCCH盲检开始前,对潜在DCI位置做SC译码,得到每个潜在位置的PM值,并对每个潜在位置的PM值进行排序。通过上述方式,终端在PDCCH盲检过程中可以提高正确译码的概率,减少盲检搜索的次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存储介质(例如,DVD)等。
Claims (11)
1.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应用于无线网络中,包括:
网络设备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所述网络设备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终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包括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所述CRC序列,所述CRC序列由所述DCI采用CRC编码得到。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bits。
5.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装置,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包括:
加扰单元,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编码单元,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
发送单元,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终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包括信息比特集合,所述信息比特集合中包括下行控制信息DCI和所述CRC序列,所述CRC序列由所述DCI采用CRC编码得到。
8.如权利要求5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标识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RNTI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6bits。
9.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使用终端标识对待编码的控制信息比特进行加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包括奇偶校验PC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所述处理器将加扰后的控制信息比特采用极性Polar码进行编码;
收发器,用于将编码得到的比特序列发送给其他设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加扰的控制信息比特的位置进一步包括如下至少一个部分:循环冗余校验CRC序列的位置,和固定比特集合的位置。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 程序被网络设备执行时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710008435.4A CN108282249B (zh) | 2017-01-05 | 2017-01-05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PCT/CN2018/071615 WO2018127139A1 (zh) | 2017-01-05 | 2018-01-05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710008435.4A CN108282249B (zh) | 2017-01-05 | 2017-01-05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08282249A CN108282249A (zh) | 2018-07-13 |
| CN108282249B true CN108282249B (zh) | 2021-02-23 |
Family
ID=62789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710008435.4A Active CN108282249B (zh) | 2017-01-05 | 2017-01-05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08282249B (zh) |
| WO (1) | WO201812713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0048726B (zh) | 2017-04-25 | 2020-08-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
| CN110830273B (zh) * | 2018-08-07 | 2022-09-23 | 黎光洁 | 子系统id的构造方法和组网应用 |
| CN111200442A (zh) * | 2018-11-20 | 2020-05-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编译码方法、编码译码装置以及系统 |
| CN113785638B (zh) * | 2019-04-30 | 2025-08-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扩展标识符的无线通信方案 |
| CN113810061B (zh) * | 2020-06-17 | 2025-03-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Polar码编码方法、Polar码译码方法及其装置 |
| WO2024244543A1 (en) * | 2024-02-08 | 2024-12-05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upporting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and data scrambling in ambient internet of things communication |
| WO2024250733A1 (en) * | 2024-02-08 | 2024-12-12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crambling data bits for security of ambient internet of things systems |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4170499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3368583B (zh) * | 2012-04-11 | 2016-08-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
| WO2015026148A1 (ko) * | 2013-08-20 | 2015-0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폴라 코딩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신방법 |
| US10292143B2 (en) * | 2015-04-09 | 2019-05-14 | Intel IP Corporation |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or enhancement of evolv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
| CN105680883B (zh) * | 2015-12-23 | 2017-11-14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极化码和多比特奇偶校验码级联的纠错编码方法 |
| CN105790890B (zh) * | 2016-04-19 | 2019-05-07 | 北京邮电大学 | 非正交多址接入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2017
- 2017-01-05 CN CN201710008435.4A patent/CN108282249B/zh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05 WO PCT/CN2018/071615 patent/WO2018127139A1/zh not_active Ceased
Patent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4170499A (zh) * | 2012-03-14 | 2014-11-26 | 夏普株式会社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Non-Patent Citations (3)
| Title |
|---|
| Channel coding for control channels;Huawei, HiSilicon;《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6》;20160813;全文 * |
| Comparison of coding candidates for eMBB data channel;MediaTek Inc.;《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7》;20161119;全文 * |
| Discussion on EMBB data channel coding for block lengths less than X;Intel;《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7》;20161106;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08282249A (zh) | 2018-07-13 |
| WO2018127139A1 (zh) | 2018-07-12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8282249B (zh)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
| CN108365848B (zh) | 一种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装置 | |
| US11057150B2 (en) |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 WO2018127064A1 (zh) | 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 CN108429599B (zh) |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 |
| WO2018177227A1 (zh) | 一种编码方法、译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 |
| US11050510B2 (en) |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 CN108809500B (zh) | 编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 |
| RU2725430C1 (ru) | Mcs для длинных ldpc кодов | |
| EP4191911A1 (en) | 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 CN108574558B (zh) |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 WO2018161965A1 (zh)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
| CN110519018B (zh) | 一种被用于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 |
| WO2018196638A1 (zh) | 一种信息承载方法及装置 | |
| US20200036474A1 (en) | Resource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 |
| US20200083910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hip, Transceiver,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 CN108631977B (zh) |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 |
| CN108696283B (zh) | 数据编码和译码的方法和装置 | |
| CN10896483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 CN113574806A (zh) | 极化编码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