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85286A - 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在不同无线技术中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在不同无线技术中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85286A CN101385286A CNA2006800481452A CN200680048145A CN101385286A CN 101385286 A CN101385286 A CN 101385286A CN A2006800481452 A CNA2006800481452 A CN A2006800481452A CN 200680048145 A CN200680048145 A CN 200680048145A CN 101385286 A CN101385286 A CN 1013852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munication protocol
- wireless
- processor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0267 cell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无线设备(302)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器(614),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第二处理器(615),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及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620),处于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之间,用于使得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之间能够通信。移动无线设备可以用作调度器,耦合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移动无线电设备112和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移动无线电设备116。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也可以利用有线通信链路(10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主要涉及通信系统和网络,尤其涉及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链接不同通信信道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使用多种无线网络技术的多模式设备,这些无线网络技术之间的共同链路典型地为公共电话交换。具有多模式通信设备例如调度服务的蜂窝电话(例如Motorola的i850电话)的终端用户能够独立使用任一种接入技术与第三方通信,但不能同时用两种技术进行通信。因此,多模式通信设备的终端用户不能参加其中一方携带调度无线电设备,而另一方携带蜂窝电话的三方会议。多模式通信设备在使用不同无线技术的无线设备中既不能用作调度也不能用作媒介。
发明内容
根据公开的实施例提供在不同无线技术中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在本公开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第二处理器,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及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处于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通信链路和第二通信链路之间能够通信。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可以用作调度器,将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移动无线电设备和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移动无线电设备耦合在一起。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可选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或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talk-around)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一键通(PoC)通信协议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无线调度一键通(PTT)通信协议。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都可以利用有线通信链路。
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第三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在这样的实例中,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三通信链路,其中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进一步链接第三处理器和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二处理器,使得在这些处理器之间能够通信。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也可以用作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调度器,并耦合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移动无线电设备和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移动无线电设备。
在本公开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用于在不同无线通信技术中通信的系统可以包括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基站,至少一个使用不同于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基站,以及多模式无线移动设备。多模式无线移动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至少一个第二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及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处于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通信链路上的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通信链路上的第二无线设备能够通信。多模式无线移动设备可以用作调度器,将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无线设备和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设备耦合在一起。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或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选地可以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一键通通信协议,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无线调度一键通(PTT)通信协议。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进一步利用有线通信链路。
在一个可选的系统中,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蜂窝通信协议,第二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第三无线通信协议可以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在这样的实例中,多模式无线移动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三通信链路,以及多模式无线移动设备可以用作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调度器,并将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和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无线设备以及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设备耦合起来。
在本公开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包括第一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第二处理器,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第三处理器,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三通信链路,以及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处于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和第三处理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通信链路、第二通信链路和第三通信链路之间能够通信。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可以用作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的的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调度器,耦合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无线设备和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仅由有线交换(PSTN)链接的现有无线通信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链接接来自不同网络的移动设备和来自网络外设备的多模式设备的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在以两个使用两种不同无线技术工作的移动设备之间用作调度器的多模式设备的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能够使得网络外设备和两个以两种不同无线技术工作的移动设备进行通信的多模式设备的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能够采用不同无线技术与两个不同的无线网络同时进行通信的多模式设备的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多模式无线设备的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启示的多模式无线设备的操作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移动设备网络上,移动单元必须在网络的覆盖范围内以确保是可接入的。只要移动用户处于网络的覆盖范围内且处于相同的网络中,则他们就可以彼此联系。在图1的系统100中,第一蜂窝基站或站点118可以形成与第一无线基础设施106例如Motorola的iDEN无线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小区110。多个移动订户单元116可以和基站118进行通信。第二无线网络可以包括第二蜂窝基站或站点114,其形成与第二无线基础设施102例如CDMA固定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小区108。多个移动订户单元112能够与基站114进行通信。小区108和110每个都使用不同无线技术(CDMA、TDMA、iDEN等)。如果使用第一无线基础设施(106)的移动订户想与使用不同网络的第二无线基础设施(102)的移动订户通信,则网络可以使用公共电话交换网络(PSTN104)来连接两个网络,其中PSTN成为两个网络之间的链路。
此处的实施例可以使用移动订户或无线手持设备来实现网络间的链路,以代替昂贵的网络设备例如PSTN 104。参考图2,和图1中的系统100类似的系统200,进一步包括多模式移动订户202,其链接两个不同无线技术的小区(102和106)。由于多模式移动订户设备202中可以有处理器来维持每个网络的链路,一个网络上的网络活动(数据或声音)可以经由多模式移动订户设备202中的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从处理器路由至处理器,并路由至不同网络的用户。通信链路可以利用双端口RAM来形成中间处理器链路。因此,在系统200中,使用第一无线技术的移动设备116可以经由传统的PSTN 104或者由多模式移动订户设备202提供的无线链路与使用第二无线技术的移动设备112进行通信。这些网络之间的公共链路是PSTN和多模式用户。在具有iDEN系统的特定系统中,其中iDEN系统中的一个网络上具有调度服务而第二个网络上具有CDMA蜂窝服务,双模式用户可以作为将CDMA网络连接至只有调度的用户的链路。应该注意的是,此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等价实施例包括单独处理器或甚至是单独处理器的一部分(相对于多处理器),其能够处理两个或更多无线技术,并包括内部链路,其本质上是中间处理器链路或更适当地为处理不同无线协议的内部处理器链路(用于单独处理器)。
双模式用户也可以使用其它支持链接到双模式用户的协议(例如MotoTalk)来连接其它用户。在这一点上,多模式移动订户设备202也可以与非网络设备204进行通信。注意,非网络设备并不一定要在任意一个小区的范围内,但必须在多模式移动订户设备202的通信范围内。
参考图3,示出了类似于图200的系统300,其中在第一无线基础设施106和第二无线基础设施102之间不存在经由PSTN 104的链路。在该示例中,第二无线系统上的无线订户112可以是使用CDMA尝试将消息传送至另一个移动订户116,例如使用另一种无线技术例如调度无线技术或PTT技术的驱动器,的订户。另外如果无线订户112没有到使用PTT技术的驱动器(116)的接入,顾客可以呼叫移动调度器,该移动调度器正在使用多模式电话302并且具有到驱动器的直接的链路,以给出传送方向。
参考图4,示出了类似图2中系统200的系统400。系统400使得例如只用CDMA技术的无线订户112和使用其它无线技术(不同于112所使用的)的订户116能够利用基于第三技术的无线设备204来进行通信。无线设备204使用脱网协议,或Motorola公司的MotoTalk或所周知地不需要基础设施装置的无线对等协议。无线订户112或116可以呼叫用作调度器设备的多模式无线设备302来将订户设备112或116链接至无线设备204。同样地,脱网设备204可以与多模式无线设备302联系以与无线订户设备112或116联系。
在另一种场景下,参考图5中的系统500,双模式或多模式无线设备502可以从链路504下载数据,并同时在链路506上具有调度呼叫。双模式无线设备502的用户不会错过来电,不管是调度呼叫还是接收数据。
参考图6,图3和图4中分别示出的通信系统300或400中的无线设备302这样的多模式无线电设备可以是蜂窝电话、膝上型电脑或照相手机或任何其它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具有一个或多个收发信机603、605或607,收发信机603、605或607具有对应的天线602、604或616以及对应处理器614、615或617。电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器606,用于将图像传送给设备的用户;存储器608,包括一个或更多存储元件(例如,静态随机读取存储器,动态RAM,只读存储器等);可选音频系统610,用于将声音信号(例如,语音消息,音乐等)传送给设备用户;电源612,用于为设备元件供电;以及处理器(614、615或617),其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前述元件的操作的传统微处理器和/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无线设备302可以使用第一处理器603,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第二处理器605,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及第三处理器617,用于使用不同于第一和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三通信链路。例如,第一收发信机603是iDEN收发信机,第二收发信机605是CDMA EVDO收发信机,第三收发信机607可用于脱网模式或家庭无线服务(FRS)无线电设备。无线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二处理器和第三处理器之间的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620,使得第一通信链路、第二通信链路和第三通信链路之间能够进行通信。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302能够用作使用第三无线通信协议(例如脱网模式)的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的调度器,并将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图4中的204)和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无线设备(116)以及使用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设备(112)耦合。多模式无线设备302可以利用无线或有线技术来和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接入技术的通信系统进行通信。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设备302可以在支持例如双向全双工语音和数据通信例如利用蜂窝技术(CDMA 1X、EV/DO、GSM、GPRS、Edge)、WiFi、WiMax和BluetoothTM的任何数量的通信系统中工作。另外,多模式无线设备302可以支持双向半双工语音技术,例如在许可频率下工作的无线调度服务,或在公共频率下工作的家庭无线服务(FRS)。在有线通信的情况下,多模式无线设备302包括支持,例如,POTS(简单旧式电话服务)、ISDN、以太网、IP电话(VoIP)等的技术。
在这样的思想下,方法250在步骤252开始,其中处理器例如处理器615在通信系统(此处为例如CDMA网络的方式)的电路交换信道上建立与第一通信设备(112)的双向全双工通信链路,以响应无线设备的终端用户,例如,在键盘上拨打电话号码。双向全双工通信链路可以工作在CDMA网络的电路交换信道上,因此向终端用户或第一方提供一种通过音频系统610(图6)来交换同步语音消息的方法。
在步骤254,处理器614(图6)可以在调度信道上建立与第二方的双向半双工通信链路。该步骤可以由CDMA设备112的终端用户或双模式设备(302)来调用,该双模式设备例如是希望第一方和第二方进行会议的,即使双方具有不同的接入技术(即,第二方的调度半双工语音服务,和第一方的全双工电路交换语音服务)。在该步骤中,双模式设备302的终端用户可以将第一方设置为待机,同时尝试在双模式设备302的调度服务模式下发起调度呼叫,例如,通过一键通(PTT)。
一旦联系上了第二方,(双模式或多模式设备302的)终端用户可以进行会议,或可以用作第二方与第一方的调度器,通过例如持续地按下PTT按钮发起会议信号,该信号在步骤256由处理器检测。响应该信号,处理器进行步骤258,其中它链接电路交换的语音信道和调度呼叫,因此将第二呼叫方连接到已经在终端用户和第一方间建立的通信。该步骤可以由处理器通过将语音信道链接至在多模式或双模式无线设备302中工作的每个接入技术的协议栈来完成,无需支持电路交换和调度服务的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设备的辅助。可选地,PTT信号可以由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设备检测,而作为响应另外执行每个电路交换和调度接入技术的语音信道的链接。
一旦链接过程完成,第二呼叫方可以听到在第一呼叫方(112)和终端用户(302)的谈话内容。类似地,在第二方按下他的或她的调度无线电设备的PTT按钮之后,第二呼叫方(116)可以提交语音响应,其可以被终端用户(302)和/或第一呼叫方(112)听到,这很像他们将处于一个普通调度呼叫中。步骤252—258的实施例说明利用不同的接入技术的各方参与会议的方法。
步骤260—262还说明利用不同接入技术的三方会议的方法250的另一个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处理器在步骤252处开始,并进行到步骤260,其中在VoIP信道上建立和第二方的双向全双工通信链路。VoIP连接可以通过多模式无线设备302的数据信道(例如,EV/DO信道或CDMA电话的1X信道,或GSM电话的GPRS)的方式来建立。语音信道可以在通常用于支持VoIP服务的分组交换实时传输协议(RTP)上工作。
这个步骤可以代表这样一种用例,其中第二方利用,例如,固定或便携式VoIP手持设备。一旦连接至第二方,无线设备302的终端用户可以通过选择键盘上的功能(例如,按下移动设备的发送按钮,或VoIP手持设备的会议)与第一和第二方进行会议。在步骤256处理器可以检测由键盘产生的信号,在步骤262,处理器将VoIP语音信道连接至电路交换语音信道。由于VoIP是全双工服务,终端用户不需要按住键盘上的任何功能来维持会议。类似地,第二方不需要按住VoIP手持设备上的任何功能来提交语音响应。
从这些示例中,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根据本公开,存在多种方式进行会议或利用各异或不同无线接入技术提供与多方的调度服务。例如,步骤254的调度服务可以由FRS服务来代替以完成同样的前述效果。此外,可以补充上述实施例,使得可以进行多于三方会议。根据方法250的上述实施例,这能够通过处理呼叫的多模式无线设备302,在两方或更多方的会议中加入更多方来完成。从该说明中,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公开的和未公开的实施例可以从下面所述的权利要求得到更好的理解。
虽然本说明书描述了参考特殊标准和协议的实施例中实现的组成和功能,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这些标准和协议。因特网和其它分组交换网络传输的每个标准(例如,TCP/IP、UDP/IP、HTML、HTTP)都可以作为技术中的状态的代表示例。这些标准定期更快或更有效的被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物取代。因此,考虑具有相同功能的替代标准和协议作为等价物。
此处所述的实施例的说明是为了提供各种实施例结构的一般理解,而它们不能作为可能使用了所述结构的装置和系统的特征和所有元件的完全描述。根据对上面的描述的研究,许多其它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利用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其它实施例,从而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结构的或逻辑的替代和变形。附图也只是代表性的而不是按比例绘制的。某些比例可能被放大,而其它可能被缩小。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当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意义。
此处可以参考发明的主旨的这些实施例,个体地和/或共同地,如果事实上公开不只一个,术语“发明”仅仅处于方便并不带有将该应用的范围故意限定至任何单个发明或发明概念。因此,虽然这里描述并解释了具体的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任何经计算达到相同目的的设置都可以被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替代。本公开旨在覆盖各种实施例的任何和所有的改变或变形。根据对上面的描述的研究,上述实施例的组合以及在此没有具体描述的其它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37 C.F.R.§1.72(b)需要能够让读者更快理解技术公开本质的摘要的规定,本公开提供了摘要。所提交的应当理解为它不能用于解释或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或意义。另外,在前面的详细描述中,可以看到,出于简化公开的目的,各种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为一个实施例。不应将本公开的方法解释为反映所要求的实施例比每个权利要求中明确记录的要求更多特征的意图。而是,如接下来的权利要求所反映的,发明的主旨并不依靠一个单一的公开的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接下来的权利要求将结合这里的详细描述,和支持其自身的每个权利要求作为独立地要求的主旨。
Claims (10)
1.一种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器,用于使用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一通信链路:
第二处理器,用于使用不同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二通信链路;以及
处于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之间的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用于实现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之间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用作调度器,该调度器将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移动无线电设备和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移动无线电设备耦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是蜂窝通信协议,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是蜂窝通信协议或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是蜂窝通信协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是调度无线电通信协议,而所述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是对等通信协议或脱网通信协议或点对点通信协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三处理器,用于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协议来建立第三通信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中间处理器通信链路进一步将所述第三处理器链接到所述第一处理器和所述第二处理器,并实现它们之间的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6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用作调度器,该调度器是用于使用所述第三无线通信协议的所述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并且用于将所述第三移动无线电设备耦合到使用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一移动无线电设备和使用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的第二移动无线电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是蜂窝一键通通信协议,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是调度无线电一键通通信协议。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移动无线订户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无线通信协议和所述第二无线通信协议进一步利用有线通信链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US11/313,424 US20070140255A1 (en) | 2005-12-21 | 2005-12-21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across different wireless technologies using a multimode mobile device |
| US11/313,424 | 2005-12-21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01385286A true CN101385286A (zh) | 2009-03-11 |
Family
ID=38173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A2006800481452A Pending CN101385286A (zh) | 2005-12-21 | 2006-12-05 | 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在不同无线技术中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070140255A1 (zh) |
| EP (1) | EP1969781A4 (zh) |
| CN (1) | CN101385286A (zh) |
| WO (1) | WO2007076222A2 (zh) |
Cited By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2624751A (zh) * | 2012-04-23 | 2012-08-01 | 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支持pstn、wcdma、ngn、ims多网同时待机的实现方法 |
| CN104661189A (zh) * | 2013-11-25 | 2015-05-27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07277153A (zh) * | 2017-06-30 | 2017-10-20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提供语音服务的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20070110029A1 (en) * | 2005-11-12 | 2007-05-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link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disparate access technologies in a selective call unit |
| US8254876B1 (en) * | 2006-01-04 | 2012-08-28 |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upporting dispatch communications |
| CN101079720A (zh) * | 2006-05-26 | 2007-11-28 | 摩托罗拉公司 | 用于启用电话会议的方法和系统 |
| US7912070B1 (en) | 2006-07-12 | 2011-03-22 |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mlessly switching a half-duplex session to a full-duplex session |
| TWI367021B (en) * | 2006-11-22 | 2012-06-21 | Wistron Neweb Corp |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performing group communication betwee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voip system |
| US8036648B1 (en) * | 2007-01-12 | 2011-10-11 | Nextel Communication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user functionality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
| US7821988B1 (en) * | 2007-07-02 | 2010-10-26 | Sprint Spectrum L.P. | Use of local wireless energy level as dispatch session control mechanism |
| US8369353B1 (en) | 2008-01-16 | 2013-02-05 |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 Dynamic heterogeneous backhaul |
| KR20090083103A (ko) * | 2008-01-29 | 2009-08-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듀얼 모드 단말기 및 그의 데이터 서비스 처리 방법 |
| US7899039B2 (en) * | 2008-02-15 | 2011-03-01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location and access network information support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 KR101524602B1 (ko) * | 2008-12-30 | 2015-06-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듀얼 스탠바이 휴대단말기의 표시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997956A (zh) * | 2009-08-17 | 2011-03-3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切换工作模式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 US8195778B1 (en) * | 2009-12-19 | 2012-06-05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mobility across access technologie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 US9215588B2 (en) | 2010-04-30 | 2015-12-15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elective bearer security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 TWI432071B (zh) * | 2011-05-19 | 2014-03-21 | Wistron Neweb Corp | 無線通訊方法 |
| US9197393B2 (en) | 2012-11-27 | 2015-11-24 | Intel Corporation | Multi-transceiv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multi-band communication |
| US8826332B2 (en) | 2012-12-21 | 2014-09-02 | Ustudio, Inc. | Media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platform |
| JP2014127774A (ja) * | 2012-12-25 | 2014-07-07 | Canon Inc | 撮像装置 |
| US9838390B2 (en) * | 2015-03-31 | 2017-12-05 | Afer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wireless network authentication |
| US10104111B2 (en) * | 2016-02-17 | 2018-10-16 | Sony Corporation | Network security for internet of thing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4334081B2 (ja) * | 1999-09-30 | 2009-09-16 | 株式会社東芝 | 通信端末及び回線接続方法 |
| US7181237B2 (en) * | 2001-03-15 | 2007-02-20 | Siemens Communications, Inc. | Control of a multi-mode, multi-band mobile telephone via a single hardware and software man machine interface |
| EP1347581A3 (en) * | 2002-03-22 | 2004-11-1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6876636B2 (en) * | 2002-07-09 | 2005-04-05 | Qualcomm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multicast service initi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040203346A1 (en) * | 2002-10-24 | 2004-10-14 | John Myhre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local-area and wide-area wireless networks |
| US8005503B2 (en) * | 2002-12-18 | 2011-08-23 | Broadcom Corporation | Synchronization of multiple processors in a multi-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7333829B2 (en) * | 2003-03-24 | 2008-02-19 | Quorum Systems | Multi-mode wireless bridge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a single-radio transceiver |
| US20050020299A1 (en) * | 2003-06-23 | 2005-01-27 | Quorum Systems, Inc. | Time interleaved multiple standard single radio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
-
2005
- 2005-12-21 US US11/313,424 patent/US2007014025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
- 2006-12-05 EP EP06846465A patent/EP196978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12-05 WO PCT/US2006/061587 patent/WO2007076222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12-05 CN CNA2006800481452A patent/CN101385286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4)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2624751A (zh) * | 2012-04-23 | 2012-08-01 | 网经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支持pstn、wcdma、ngn、ims多网同时待机的实现方法 |
| CN104661189A (zh) * | 2013-11-25 | 2015-05-27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04661189B (zh) * | 2013-11-25 | 2018-09-14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呼叫控制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07277153A (zh) * | 2017-06-30 | 2017-10-20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提供语音服务的方法、装置和服务器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EP1969781A2 (en) | 2008-09-17 |
| WO2007076222A2 (en) | 2007-07-05 |
| EP1969781A4 (en) | 2012-06-27 |
| WO2007076222A3 (en) | 2008-01-24 |
| US20070140255A1 (en) | 2007-06-21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1385286A (zh) | 使用多模式移动设备在不同无线技术中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 |
| AU2004202077B2 (en) | Complex wireless service arrangement using wired 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 US6941156B2 (en) | Automatic handoff for wireless piconet multimode cell phone | |
| US6405027B1 (en) | Group call for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bluetooth | |
| CN101180861B (zh) | 以减少的时间建立与无线耳机的音频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 |
| US2004022829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ull duplex dispatch | |
| TWI276364B (en) | Connection system, for determinately connecting multi-frequency mobile phone with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wireless network | |
| JP2001502856A (ja) | 登録されていない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を通し、緊急用の発呼を移動電話が受信できるようにするための方法 | |
| JP2004140838A5 (zh) | ||
| JPH10224853A (ja) | インターネットを利用した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及びその基地局 | |
| WO2004079998A3 (en) | Transmit request signaling between transceivers | |
| US7974644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call set-up time for time-sensitive applic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 CN101252377A (zh) | 耳机设备和通信终端使用其实现语音对讲业务的方法 | |
| CN1758814B (zh) | 双模通信系统、蜂窝通信终端及其双模通信方法 | |
| US20210368567A1 (en) | Multimode base station and cord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 CN101119556B (zh) | 一种无绳电话装置及使用该装置进行通信的方法 | |
| CN103428384A (zh) | 手持智能设备实现VoIP移动电话业务的系统及方法 | |
| US8958804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ng connection method thereof | |
| US20040132447A1 (en) | Fixed wireless access system | |
| CN100403807C (zh) | 在终端中增加寻呼接收单元的通信方法及其系统 | |
| WO2007077402A3 (fr) |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gestion des communications personnelles d'au moins un utilisateur | |
| WO2006052342A3 (en) |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s using a distributed mobile architecture | |
| KR100677704B1 (ko) | 푸쉬-투-토크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이동통신단말기 및 그방법 | |
| JPH02155319A (ja) | 移動電話システム | |
| JP2903069B2 (ja) | コードレスボタン電話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C06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MOTOROLA MOBILE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OTOROLA INC. Effective date: 20110110 |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110 Address after: Illinois State Applicant after: Motorola Mobility LLC Address before: Illinois State Applicant before: Motorola Inc. |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