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426135B -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6135B
CN101426135B CN2008101735122A CN200810173512A CN101426135B CN 101426135 B CN101426135 B CN 101426135B CN 2008101735122 A CN2008101735122 A CN 2008101735122A CN 200810173512 A CN200810173512 A CN 200810173512A CN 101426135 B CN101426135 B CN 1014261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iece
psnr
uni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35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6135A (zh
Inventor
中山文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409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4220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26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6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6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613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编码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被配置为确定多个块中的各个块的图像特征,并且检测各个块中的视觉劣化是否明显;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确定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变换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对所述块的正交变换并且用所述确定的量子化参数执行量子化;编码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执行可变长度编码;逆变换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进行逆变换,以生成局部解码图像;以及计算单元,被配置为计算参照值来改变用于确定所述图像特征的标准,其中,所述检测单元通过根据所述参照值来改变所述标准,以检测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

Description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多媒体的发展,提出了各种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方法。典型的例子是MPEG-1、2和4,以及H.264。在压缩编码处理中,将包含在运动图像中的原图像(图像)分割为称作块的预定区域,并且对各个分割的块实施运动补偿/预测以及DCT变换处理。对于运动补偿/预测,通过对编码图像数据进行局部解码来获取基准图像。因此,解码处理甚至在编码中也是必需的。
当图像按照MPEG压缩和编码时,代码量通常会根据作为图像本身特征的空间频率特征、场景以及量子化标度值而大幅变化。代码量控制是通过实现具有这样编码特征的编码装置来允许以高图像质量获取解码图像的重要技术。
作为代码量控制算法的一种,通常使用TM5(测试模型5)。TM5代码量控制算法包含下述的三个步骤。在下列三个步骤中控制代码量以在每个GOP(画面组)中确保预定的比特率。
(步骤1)
确定下面将要编码的画面(picture)的目标代码量。通过下式计算作为当前GOP中可用代码量的Rgop:
Rgop=(ni+np+nb)*(bits_rate/picture_rate)     ...(1)
其中,ni,np和nb为当前GOP中剩余I、P和B画面的数量,bits_rate为目标比特率,picture_rate为画面率。
基于以下编码结果获取I、P和B画面的复杂度Xi,Xp和Xb:
Xi=Ri*Qi
Xp=Rp*Qp
Xb=Rb*Qb                                      ...(2)
其中,Ri,Rp和Rb为通过对I、P和B画面进行编码而获取的代码量,Qi,Qp和Qb为在I、P和B画面中所有宏模块中的Q标度的平均值。基于等 式(1)和(2),I、P和B画面的目标代码量Ti、Tp和Tb可以由下式获取:
Ti=max{(Rgop/(1+((Np*Xp)/(Xi*Kp))+((Nb*Xb)/(Xi*Kb)))),(bit_rate/(8*picture_rate))}
Tp=max{(Rgop/(Np+(Nb*Kp*Xb)/(Kb*Xp))),(bit_rate/(8*picture_rate))}
Tb=max{(Rgop/(Nb+(Np*Kb*Xp)/(Kp*Xb))),(bit_rate/(8*picture_rate))}                 ...(3)
其中,Np和Nb为在当前GOP中P和B画面的剩余数量,常数Kp=1.0,Kb=1.4。
(步骤2)
三个虚拟缓冲器分别用于I、P和B画面,以管理通过等式(3)获取的目标代码量和生成代码量的差。反馈各个虚拟缓冲器的数据积累量,并基于该数据积累量为下面将要编码的宏模块设定Q标度参照值,从而使实际生成代码量接近于目标代码量。例如,如果当前画面类型为P画面,则可以通过基于下式的运算处理来获取目标代码量和生成代码量之间的差:
dp,j=dp,0+Bp,j-1-((Tp*(j-1))/MB_cnt)          ...(4)
其中,下标j为画面中的宏模块数,dp,0为虚拟缓冲器的初始充满度(initial fullness),Bp,j为到第j个宏模块时的总代码量,MB_cnt为画面中的宏模块的数量。通过下式用dp,j(以下称作“dj”)来获取第j个宏模块中的Q标度参照值:
Qj=(dj*31)/r                                ...(5)
这里r=2*bits_rate/picture)rate              ...(6)
(步骤3)
执行基于编码目标宏模块的空间活动性来最终确定量子化标度以获取满意的视觉特征(即,高解码图像质量)的处理。
ACTj=1+min(vblk1,vblk2,...,vblk8)               ...(7)
其中,vblk1至vblk4为具有帧结构的宏模块中的8×8子块中的空间活动性,vblk5至vblk8为具有场结构的宏模块中的8×8子块中的空间活动性,空间活动性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vblk=Σ(Pi-Pbar)2                            ...(8)
Pbar=(1/64)*ΣPi                             ...(9)
其中,Pi为第i个宏模块中的像素值,等式(8)和(9)中的∑表示对i=1到64的计算。通过等式(7)获取的ACTj通过下式标准化:
N_ACTj=(2*ACTj+AVG_ACT)/(ACTj+AVG_ACT)    ...(10)
其中,AVG_ACT为之前被编码的画面中的ACTj的参照值,并且通过下式最终计算量子化标度(Q标度值)MQUANTj
MQUANTj=Qj*N_ACTj    ...(11)
根据上述TM5算法,步骤1中的处理分配给I画面大的代码量。大的代码量分配给画面中视觉上明显劣化的平坦块(具有低空间活动性),这样可以在抑制图像质量劣化的同时,进行预定比特率之内的代码量控制和量子化控制。
这里还提供一种类似TM5根据图像特征控制量子化的方法,从而改进视觉特征(日本特开11-196417号专利公报)。
上述的TM5方法从各个宏模块中提取特征,然后基于该特征在改变量子化参数的同时执行自适应量子化,从而执行量子化控制来达到预定的目标代码量。
在日本特开11-196417号专利公报中,如果具有高复杂度并且需要提高量子化参数的块的数量较少,则即使生成的代码量增加,具有高复杂度的块的劣化也将变得显著。因此,抑制了自适应量子化。这同样适用于具有低复杂度并且需要降低量子化参数的块的数量较多的情况。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算法中,图像质量会因各帧之间存在/不存在自适应量子化而发生变化。
即使在包含多个需要降低量子化参数的块中,一些诸如平坦块的块由于块的特征所以代码量也不增加。因此,对于本应执行自适应量子化的图像却不能执行自适应量子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根据编码图像的劣化度和各个块的特征实行自适应量子化来抑制图像质量劣化的编码技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码装置,其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块,并且对所述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编码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多个块中的各个块的图像特征,并且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其中,所要检测的块是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单 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检测单元所检测的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变换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对所述多个块的正交变换并且用所确定的量子化参数执行量子化;编码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执行可变长度编码;逆变换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进行逆变换,以生成局部解码图像;以及计算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和所述局部解码图像计算所述多个块的各个的峰值信噪比,并且根据所述峰值信噪比来改变用于确定所述图像特征的标准,其中,所述检测单元根据所述计算单元改变的所述标准,来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码装置控制方法,所述编码装置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块并且对所述图像进行编码,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多个块中的各个块的图像特征,并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确定在所述检测中所检测的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执行对所述多个块的正交变换,并且用所确定的量子化参数执行量子化;对所述正交变换的变换结果执行可变长度编码;对所述正交变换的变换结果进行逆变换,以生成局部解码图像;以及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和所述局部解码图像计算所述多个块的各个的峰值信噪比,并且根据所述峰值信噪比来改变用于确定所述图像特征的标准,其中,在所述检测中,根据在所述计算中改变的所述标准,来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编码装置,该编码装置包括:变换/编码单元,被配置为对分割为多个块的输入图像数据的各个块进行变换和编码,并且输出变换系数数据;特征检测单元,被配置为从所述多个块中提取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特征的块,并输出帧中所提取的块的数量;量子化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根据来自所述特征检测单元的所提取的块的所述数量,确定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以及量子化单元,被配置为根据由所述量子化控制单元确定的所述量子化参数,针对各个块对从所述变换/编码单元输出的所述变换系数数据进行量子化。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在以下参照附图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得到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构成的例子的框图;
图2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特征检测单元的处理的框图;
图3A至3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将检测单元的强度转换为等级的函数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PSNR的图;
图5A至5C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PSNR和阈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构成的例子的框图;
图7示出了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闪烁发生(flickeroccurrence)的机理的图;
图8A至8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闪烁发生度和阈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代码量控制单元111和特征检测单元113的示意性构成的框图;
图10A和10B是用于说明具有不同特征比例的图像例子的图;以及
图11A至11C是示出在帧中所检测出的宏模块的数量和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3C描述第一实施例。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总体构成的例子的框图。图2和图3A至3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检测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PSNR的图。图5A至5C是示出PSNR和阈值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编码装置。该装置可以作为诸如数码摄像机的视频和音频信号记录装置来实现。该装置支持诸如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或者H.264/AVC(高级视频编码)的编码方法。
参照图1,通过将运动图像分割为预定的块所生成的输入信号100,被输入到编码装置。例如在MPEG中,使用16×16或者8×8块。通过编码方法确定大小。以下将块称作“宏模块”。
编码装置包含帧重构单元101,加/减单元102,正交变换(DCT)单元103,量子化单元104,逆量子化单元105,逆正交变换(逆DCT)单元106,以及运动预测/运动补偿单元107。编码装置还包含加/减单元108,作为帧存储器的视频缓冲器109,可变长度编码单元110,代码量控制单元111,量子化控制单元112,特征检测单元113,以及暂时保持来自编码装置的流的缓冲器114。编码装置还包含基于输入图像和局部解码图像计算PSNR(峰值信噪比)的PSNR计算单元115,以及来自编码装置的输出信号116。PSNR是代表 在编码中图像的劣化度的指标,其通过称作dB(分贝)的单位来表示。用输入图像和局部解码图像之间的差的平方和来计算PSNR。如果作为计算结果的PSNR值较大,则编码劣化较小。如果PSNR值较小,则编码劣化较大。在本实施例中,对各个宏模块计算PSNR,并且将包含在图像中的所有宏模块的PSNR值的和用作计算的PSNR。
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操作。在帧重构单元101中根据编码画面类型对输入信号100进行重构。将经过重构之后的图像分割为多个块。当编码画面为帧内编码(内编码)方法时,正交变换单元103对各个宏模块中的信号执行正交变换。量子化单元104对作为正交变换结果获取的DCT系数进行量子化。
当编码画面为帧间编码画面(间编码)方法时,逆量子化单元105对已编码画面执行逆量子化,并且逆正交变换单元106对已编码画面执行逆正交变换。经过这些逆变换,生成局部编码图像。运动预测/运动补偿单元107执行关于待编码的画面的运动预测和运动补偿。加/减单元102计算与局部解码图像的差值。正交变换单元103进行差值的正交变换。量子化单元104对DCT系数进行量子化。
无论编码为帧内编码还是帧间编码,均通过可变长度编码单元110对通过量子化单元104获取的量子化信号进行编码。已编码的信号作为输出信号116输出。
下面将描述代码量控制单元111和量子化控制单元112。代码量控制单元111基于GOP中的画面的位数量将已分好的位数量(assigned bit amount)分配给GOP中的各画面,包括分配目标画面。按照在GOP中编码画面的顺序重复分配,以设定各画面的目标代码量。代码量控制单元111还向特征检测单元113提供各个特征的阈值。
下面,量子化控制单元112确定量子化参数。为了使各画面的目标代码量与实际生成代码量相匹配,基于虚拟缓冲器的容量通过反馈控制获取从代码量控制单元111输出的各个宏模块的生成代码量,来作为量子化标度参照值。根据该量子化标度参照值,基于通过特征检测单元113计算出的活动性,用等式(11)确定将要被量子化单元104使用的量子化参数。上述操作对应于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步骤1至3。
下面将参照图2和3A至3C描述特征检测单元113的处理。特征检测单元113基于代码量控制单元111提供的阈值确定图像特征,并且检测各个宏 模块中的视觉劣化是否明显。在本实施例中,将用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作为其中视觉劣化明显的块的例子。下面将说明所有的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但是,可以对它们其中一个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本发明。
如图2所示,特征检测单元113包含平坦检测单元201,边缘检测单元203,以及肌色检测单元205。这些检测单元从代码量控制单元111分别接收平坦阈值202(th1F,th2F),边缘阈值204(th1E,th2E),以及肌色阈值206(th1S,th2S)。这些阈值用作确定宏模块是属于平坦块、边缘块还是肌色块的标准。在根据各个检测单元计算的等级进行正规化之前,最小值计算单元207计算活动性。正规化单元208在正规化之前,通过将预定的反应参数应用于活动性来计算正规化的活动性。各个参数是可变的。
图3A至3C是用于说明将检测单元的强度转换为等级的函数的图。图3A示出用于平坦检测单元的函数301。图3B示出用于边缘检测单元的函数302。图3C示出用于肌色检测单元的函数303。
根据输入各个检测单元的阈值将输入特征检测单元113的各个块的图像信号转换为等级。下面将描述各个检测单元的处理。
平坦检测单元201计算块信号的分散值,并且将该分散值与阈值进行对比。如果分散值等于或小于th1F,则等级为1。如果分散值等于或大于th2F,则等级为无穷。分散值代表块中的像素值的分散度。随着等级的降低,块中的像素值的分散值变小。即,块趋近于平坦图像。如果分散值落入阈值th1F和th2F之间,则基于连接(th1F,1)和(th2F,pre_avg)的函数来计算等级。注意“pre_avg”是紧邻前面的编码画面的活动性的平均值。最初的阈值th1F和th2F包含在通过由CPU形成的代码量控制单元111为各个帧设定的平坦阈值202(第一阈值)中。
边缘检测单元203将块信号进一步分割为8×8子块,并且计算各个子块的分散值。边缘检测单元计算分散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并且将该差与阈值进行对比。如果该差等于或大于th2E,则等级为1。如果差等于或小于th1E,则等级为无穷。随着等级的降低,子块之间的分散值差增大。即,块趋近于边缘图像。如果差落入阈值th1E和th2E之间,则基于连接(th1E,pre_avg)和(th2E,1)的函数计算等级。注意“pre_avg”是紧邻的前面的编码画面的活动性的平均值。阈值th1E和th2E包含在通过由CPU形成的代码量控制单元111为各个帧设定的边缘阈值204(第二阈值)中。
肌色检测单元205基于块信号的亮度分量和色差分量对肌色像素的数量 进行计数。肌色检测单元将该数量与阈值进行对比。如果该数量等于或大于th2S,则等级为1。如果该数量等于或小于th1S,则等级为无穷。随着等级的降低,肌色像素的数量增大。即,块趋近于肌色图像。如果该数量落入阈值th1S和th2S之间,则,基于连接(th1S,pre_avg)和(th2S,1)的函数计算等级。注意“pre_avg”是紧邻的前面的编码画面的活动性的平均值。阈值th1S和th2S包含在通过由CPU形成的代码量控制单元111为各个帧设定的肌色阈值206(第三阈值)中。
最后,最小值计算单元207将通过检测单元201、203和205计算出的等级中最小的一个确定为正规化之前的活动性。正规化单元208将该活动性正规化。如果来自检测单元的所有的等级均为无穷,则将块的分散值确定为正规化之前的活动性。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用下列方法基于通过PSNR计算单元115计算的PSNR来改变作为标准的各个阈值。该处理将参照图4和5A至5C来描述。
图4是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PSNR的图。虚线表示作为预定目标的PSNR(目标PSNR)。实线表示通过PSNR计算单元115计算出的PSNR(计算的PSNR)。如果该计算的PSNR高于目标PSNR,则图像质量确定为高。如果该计算的PSNR低于目标PSNR,则图像质量确定为低。
根据代码量的方面,下述PSNR的解释也是可以的。当计算的PSNR高于目标PSNR时,将足够的代码量分配给将要编码的图像,并且同时保证在代码量方面的稳定状态。从而可以通过特征检测来检测更多的边缘和肌色块并分配更大的代码量。
另一方面,当计算的PSNR低于目标PSNR时,不将足够的代码量分配给将要编码的图像,并且同时生成在代码量方面的不稳定状态。因此,如果通过特征检测检测出了太多的边缘和肌色块,则在将不足的代码量分配给包含高频的块的同时,将大的代码量分配给边缘和肌色块。即使当执行相对粗糙的量子化时,包含高频的块中的视觉劣化也应该不明显。但是,如果所分配的代码量太小,则在包含高频的块中的图像质量将严重劣化。此外,可能发生缓冲器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目标PSNR和计算的PSNR之间的差来控制将要提供给各个检测单元的阈值。图5A至5C是横坐标代表从目标PSNR中减去计算的PSNR所获取的差(PSNR差),并且纵坐标代表各个检测单元阈值的图。
图5A示出表示关于PSNR差的平坦阈值202中的变化的图501。横坐标 代表PSNR差,纵坐标代表与图3A中所示的函数301中的th1F和th2F相对应的平坦阈值。即,阈值th1F或th2F根据PSNR差与图501相对应地变化。
图5B示出表示边缘阈值204的变化的图502。横坐标代表PSNR差,纵坐标代表与图3B中所示的函数302中的th1E和th2E相对应的边缘阈值。即,阈值th1E或th2E根据PSNR差与图502相对应地变化。
图5C示出表示肌色阈值206的变化的图503。横坐标代表PSNR差,纵坐标代表与图3C中所示的函数303中的th1S和th2S相对应的肌色阈值。即,阈值th1S或th2S根据PSNR差与图503相对应地变化。
如图4中的区域401,如果通过PSNR计算单元115计算出的计算的PSNR高于目标PSNR,则图像质量稳定并且可以进一步改进。因此,改变阈值以检测更多的边缘块和肌色块。如图5A至5C所示,考虑到目标PSNR和计算的PSNR之间的分离度(劣化度),优选将阈值连续地变化。对于平坦块,因为即使在量子化参数改变时代码量也不是大量地增加,所以阈值不变。
如图4中的区域402,如果计算的PSNR低于目标PSNR,并且劣化度较高,则图像质量通常较差。即使当将大的代码量分配给边缘块时,也不能使图像质量改进。因此,对于边缘块,提高阈值(Th1E和Th2E),从而只检测强边缘,即视觉上特别明显的边缘。肌色块通常包含诸如人的脸部的重要区域。因此,即使当计算的PSNR大大低于目标PSNR并且劣化度高于预定的程度时,很多肌色块也要通过降低阈值(Th1S和Th2S)来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除了脸部的任何部位都发生了劣化,但是通过提高肌色块的图像质量仍可以改进总体视觉印象。
如图5A至5C所示,考虑到目标PSNR和计算的PSNR之间的分离度,优选地将阈值连续地变化。各个检测单元所使用的方法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除了分散值以外,还可以通过例如频率转换等获取用于检测的元素。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编码装置通过根据编码图像的劣化度来改变将要提取的块的数量,使在生成的代码量稳定的状态下,改进视觉劣化明显的块的图像质量成为可能。即使当编码图像的劣化度较高时,也将较大的代码量分配给尤其应该抑制其劣化的块,从而给人以图像质量较好的感觉。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特征检测单元113通过使用代表图像劣化度的PSNR,来确定在各个宏模块中的视觉劣化是否明显。在第二实施例中,依据在再现的图像中是否可能发生闪烁,来控制将要提供给各个检测单元的阈值。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总体构成的例子的框图。其基本构成除了在图1的构成中增加了检测闪烁的机构之外,与第一实施例的构成相同。特征检测单元613的构成与图1中的特征检测单元113相同,因此将参照图2描述。
参照图6,编码装置包含帧重构单元601,加/减单元602,正交变换(DCT)单元603,量子化单元604,逆量子化单元605,逆正交变换(逆DCT)单元606,以及运动预测/运动补偿单元607。编码装置还包含加/减单元608,用作帧存储器的视频缓冲器609,可变长度编码单元610,代码量控制单元611,量子化控制单元612,特征检测单元613,以及暂时保持来自编码装置的流的缓冲器614。编码装置还包含基于输入图像和局部解码图像计算PSNR(峰值信噪比)的PSNR计算单元615,以及来自编码装置的输出信号616。上述构成与图1中相同。编码装置还包含帧特征检测单元620,帧运动检测单元621,以及闪烁检测单元622。特征检测单元613提取各个宏模块的特征。而帧特征检测单元620提取各个帧的特征,因此其表现是不同的。以下将描述这些单元的功能。
帧特征检测单元620基于来自输入终端600的图像数据,计算将要编码的图像的复杂度(作为帧活动性)。在第二实施例中,将图像数据的AC分量的量,优选高频分量的量,作为复杂度。更具体地讲,将一个帧的图像数据分割为预定大小的块,并且计算各个块的分散度。所有块的计算的分散度的总和作为高频分量的量。通过诸如DCT(离散余弦变换)或者阿达马变换(Hadamard transformation)的频率转换获取的高频成分可以代替分散度来使用。
帧运动检测单元621使来自输入终端600的邻近帧的图像数据相关联,并且计算将要编码的整个图像的运动量。更具体地讲,将一个帧的图像分割为预定大小的块,并且在移动一个相邻帧图像的坐标的同时,在各个块中计算相关度最高的坐标移动量。将在帧的各自块中所计算的移动向量的总和定义为帧间运动量。帧间运动量代表全局运动(全局向量),并且可以用上述方法之外的任何方法计算。
与第一实施例一样,装置具有基于输入图像和局部解码图像来计算编码失真量的PSNR计算单元615。PSNR计算单元615基于来自输入终端600的图像数据和局部解码图像数据(从加法器608输出的图像数据)来计算各个宏模块的PSNR。随后,PSNR计算单元615输出一个帧中的宏模块的PSNR值的 总和(作为最终的PSNR)。这里所计算的PSNR是编码图像(即,至少紧邻将要编码的图像的前面的图像)的PSNR。
闪烁检测单元622接收来自帧特征检测单元620的帧活动性、来自帧运动检测单元621的帧间运动量以及来自PSNR计算单元615的PSNR。闪烁检测单元622根据这三个参数检测将要编码的图像是否可能发生闪烁。
以下将参照图7描述闪烁发生的机理。图7示出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闪烁发生的机理的图。图7示出在使用帧内编码和帧间编码之后的亮度信号。图7中的图701示出I画面的再现信号等级中的时间率(time-rate)变化。横坐标代表时间(或者帧),纵坐标代表再现视频信号等级。亮度平均值的虚线表示视频信号的平均值。这也适用于图702和703。峰值亮度的虚线表示视频信号的亮度的峰值。这也适用于图702和703。附加在平坦视频信号上的噪音分量的峰值亮度可以通过帧内编码在某种程度上重构。这是因为在上述代码量控制算法中,分配给I画面的代码量大于其它剩余画面类型的代码量。
图7中的图702示出在诸如P或B画面等通过帧间编码来编码的画面的再现信号等级中的时间率变化。横坐标代表时间(或者帧),纵坐标代表再现视频信号等级。在具有高复杂度的图像中帧之间的关联度变低。因此,在正常编码中,在P和B画面中,帧之间的差信息量增加。这使得编码中的视频信号劣化,从而不能对峰值亮度进行重构。在图702中,与图701中所示的I画面相比峰值亮度发生变化。因此,如图703所示,在运动图像再现的时刻发生亮度闪烁。横坐标代表时间(或者帧),纵坐标代表再现视频信号等级。
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峰值亮度差都被感知为闪烁。人的视觉特征更容易检测带有微小运动的图像中的劣化,而不是带有大的运动的图像中的劣化。这就是为什么在静止图像的平坦块中包含干扰噪音的原因。因此,在带有大的运动的图像中不能检测出峰值亮度差,并且闪烁极少被感知。如果峰值亮度差不是在带有大的运动的图像中生成,而是在带有微小运动的图像中生成,则闪烁是明显的。
以上描述了闪烁生成的机理。
如上所述,闪烁生成的条件是编码之后不同画面类型之间的亮度峰值发生了变化,并且图像具有微小运动。亮度峰值在编码之后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图像中生成:1)图像的复杂度高,以及2)编码图像劣化。第一个条件意味着通过帧特征检测单元620计算的高频分量的量较大。第二个条件意味 着通过PSNR计算单元615计算的PSNR较低。
如果一个条件不满足,则不生成亮度峰值差。例如,包含很多高频的图像具有高复杂度。即,图像满足第一条件。但是,如果比特率较高,则编码图像不劣化,因此没有亮度峰值差生成。另一方面,如果编码图像劣化,则满足第二条件。但是,如果比特率较低,则即使图像的复杂度较低,编码图像也会发生劣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度峰值差生成。图像带有微小运动的条件是整个图像的运动量小。这意味着通过帧运动检测单元621计算的帧间运动量小。
闪烁检测单元622可以基于高频分量的量、帧间运动量以及PSNR计算闪烁发生度。如果高频分量的量大于其参照值、PSNR小于其参照值并且帧间运动量小于其参照值,则在将要编码的图像中发生闪烁的概率较高。因此,闪烁发生度较高。相反,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闪烁发生度较低。闪烁发生度可以通过任意方法来计算。但是,闪烁发生度是离散值。这个值越大,则闪烁发生度越高。
图8A至8C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闪烁发生度和阈值之间的关系的图。图8A至8C中的每个图示出横坐标代表闪烁发生度,纵坐标代表检测单元的阈值。图8A示出表示平坦阈值202关于闪烁发生度变化的图801。横坐标代表闪烁发生度,纵坐标代表与图3A中所示的函数301中th1F和th2F相对应的平坦阈值。即,阈值th1F和th2F根据闪烁发生度与图801相对应地变化。
图8B示出表示边缘阈值204关于闪烁发生度变化的图802。横坐标代表闪烁发生度,纵坐标代表与图3B中所示的函数302中的th1E和th2E相对应的边缘阈值。即,阈值th1E和th2E根据闪烁发生度与图802相对应地变化。
图8C示出表示肌色阈值206关于闪烁发生度变化的图803。横坐标代表闪烁发生度,纵坐标代表与图3C中所示的函数303中的th1S和th2S相对应的肌色块阈值。即,阈值th1S或th2S根据闪烁发生度与图803相对应地变化。
如果基于闪烁检测单元622的结果闪烁发生度较高,并且相当大的代码量分配给了劣化明显的区域,则用于包含高频分量的区域的代码量变小,因而发生强烈闪烁。为防止这种情况,对于边缘块,将阈值(th1E和th2E)提高到只检测强边缘,即,视觉特别明显的边缘。对于肌色块,将阈值(th1S和th2S)提高到只检测强肌色,即,视觉特别明显的肌色。
如果基于闪烁检测单元622的结果闪烁发生度较低,则图像只包含少数高频成分,并且PSNR足够高。从而进一步将代码量分配给劣化明显的区域。因此,对于边缘块,通过降低阈值(th1E和th2E)检测到许多边缘。对于肌色块,通过降低阈值(th1S和th2S)检测到许多肌色。
对于平坦块,因为即使当量子化参数改变时,代码量也不会大量地增加,所以平坦阈值(Th1F和Th2F)不依赖于闪烁发生度而变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编码装置使其可以通过根据编码图像的闪烁发生度来改变将要提取的块的数量,来改进在生成的代码量稳定的状态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的图像质量。即使当编码图像的闪烁发生度较高时,也将较大的代码量分配给尤其应该抑制其劣化的块,从而给人以图像质量较高的印象。
(第三实施例)
根据本实施例的编码装置的构成与图1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编码装置不需要包含PSNR计算单元115。图9是示出特征检测单元113的示意性构成的框图。图10A和10B以及图11A至11C是说明其操作的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代码量控制单元111和特征检测单元113的示意性构成的框图。平坦检测单元1201从来自帧重构单元101的各个宏模块图像数据检测平坦块的度(等级)。边缘检测单元1202从来自帧重构单元101的图像数据检测边缘的度(等级)。肌色检测单元1203从来自帧重构单元101的图像数据检测肌色的度(等级)。检测单元1201、1202和1203的检测特征或者等级转换的函数与图3A至图3C相同。
最小值计算/特征确定单元1204计算通过检测单元1201、1202和1203所计算出的等级的最小值,并且将该最小值等级(正规化之前的活动性)输出至正规化单元1205。如果通过检测单元1201、1202和1203所计算出的所有的等级均为无穷,则最小值计算/特征确定单元1204将宏模块的分散度作为正规化之前的活动性输出。最小值计算/特征确定单元1204还将宏模块中的等级的最小值信息或者代表所有等级均为无穷的信息,作为宏模块的特征信息发送至反应参数选择单元1210。
正规化单元1205通过将预定的反应参数应用于来自最小值计算/特征确定单元1204的正规化之前的活动性,来计算正规化活动性。反应参数是确定量子化参数的值的参数。大的反应参数使量子化参数更小。
反应参数选择单元1210提供将要被正规化单元1205在正规化处理中使 用的反应参数的信息。使用与宏模块的特征相对应的反应参数。反应参数选择单元1210根据从最小值计算/特征确定单元1204接收的特征信息,选择将要使用的反应参数。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反应参数1206、边缘反应参数1207和肌色反应参数1208分别对应于平坦块(检测单元1201)、边缘块(检测单元1202)以及肌色块(检测单元1203)来准备,每个参数用由特征信息代表的最小值来表示。当宏模块不属于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中的任意一个时,一般反应参数1211也作为可用的反应参数来准备。反应参数选择单元1210根据由获取的特征信息所代表的最小值,选择反应参数1206、1207和1208中的一个。如果特征信息代表所有的等级均为无穷,则反应参数选择单元1210选择一般反应参数1211。
积分单元1209对通过检测单元1201、1202和1203对于各个类型所检测到的宏模块的数量进行计数,并且将所提取的块的数量提供给量子化控制单元112。各个反应参数和积分单元1209之间的关系将参照图10A至11C描述。
图10A和图10B是用于说明具有不同特征率的图像例子的图。图10A示出在特征检测时帧中包含20%平坦块,20%边缘块,以及20%肌色块的图像。图10B示出包含30%平坦块,20%边缘块,以及40%肌色块的图像。不属于上述任何一个类型的宏模块归为“其它”。平坦并且具有肌色的块,例如人的脸颊,属于平坦块。边缘并且具有肌色的块,例如脸部轮廓,属于边缘块。
图11A至11C是示出在帧中检测的宏模块的数量与反应参数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1A示出平坦反应参数。横坐标代表检测的平坦块的数量,纵坐标代表反应参数。图11B示出边缘反应参数。图11C示出肌色反应参数。
在平坦块,尽管代码量不会变化很大,但图像质量会随着量子化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即,当相同的量子化参数应用于图10A和10B所示的图像例子时,整个的平坦块的代码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A所示,平坦块的反应参数不会随着检测的宏模块的数量发生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在边缘块和肌色块中,图像质量随着量子化参数的变化而改变,并且代码量也随着量子化参数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通过降低边缘块的量子化参数可以降低蚊状噪声。但是,生成的代码量也将随之增加。同样,通过降低肌色块的量子化参数可以降低脸部的劣化。但是,生成的代码量也将随之增加。如果检测太多的边缘块和肌色块,大的代码量将分配给边缘块和肌色块,而分配给包含高频的块的代码量将减少。即使当执行相对粗糙的量子化时,包含高频的块中的视觉劣化也应该是不明显的。但是,如果分配 的代码量太小,则在包含高频的块中,图像质量会严重地劣化。此外,由于整个图像的代码量也增加,因此比率变得高于预定比率。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检测的宏模块的数量来改变边缘块和肌色块的反应参数。如图11B和11C所示,如果检测为边缘块或肌色块的宏模块的数量较小,则反应参数增加,从而降低量子化参数。如果检测为边缘块或肌色块的宏模块的数量较大,则反应参数减小,从而防止量子化参数变得太低。图11B和11C示出具有相同趋势的曲线。但是,该曲线可以任意地设定。
图10A中所示的图像例子中检测到的边缘块的数量与图10B中所示的相同。因此,用相对大的反应参数来确定量子化参数。但是,图10B中所示的图像例子中检测到的肌色块的数量大于图10A中所示的。因此,在图10A中所示的图像例子中,用相对大的反应参数来确定量子化参数。在图10B中所示的图像例子中,用相对小的反应参数来确定量子化参数。
各个检测单元的检测方法不限于以上所描述的。除了分散度,检测要素可以通过,例如,频率转换来获取。在本实施例中,将要检测的块的类型为平坦块、边缘块以及肌色块。但是,其它任意类型的块都可以用作构成要素。如果该类型(例如平坦块)造成即使在量子化参数变化时,代码量也没有大的改变,则采用与用于平坦块的相同的控制。如果该类型造成在量子化参数变化时,代码量有大的改变,则采用与用于边缘块或肌色块的相同的控制。
注意本发明能够应用到包含单一装置的设备或包含多个设备的系统。
进而,本发明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向系统或装置直接地或间接地提供实现了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并且通过所述系统或设备的计算机来读取并执行所提供的程序代码。在此情况下,只要该系统或设备具有本程序的功能,则实施方式不必依靠程序。
因此,由于本发明的功能能够由计算机实现,所以安装在计算机上的程序代码也实现了本发明。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也涵盖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为目的的计算机程序。
在此情况下,只要所述系统或装置具有所述程序的所述功能,则可以以任何形式实现该程序,例如,目标代码、解释器执行的程序或提供给操作系统的脚本数据。
可以用于提供程序的存储介质的例子是软盘、硬盘、光盘、磁光盘、CD-ROM、CD-R、CD-RW、磁带、非易失型存储卡、ROM和DVD(DVD-ROM、DVD-R或DVD-RW)。
对于提供所述程序的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客户端计算机的浏览器来连接到因特网上的网站,并可以将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或该程序的可自动安装的压缩文件下载到诸如硬盘的记录介质上。此外,本发明的所述程序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将构成所述程序的程序代码分割成多个文件,并从不同的网站下载这些文件。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还涵盖:给多个用户下载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程序文件的WWW(万维网)服务器。
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程序加密并存储到诸如CD-ROM的记录介质上,然后将该记录介质发给多个用户,允许满足某种要求的用户通过互联网从网站下载解密密钥信息,并允许这些用户通过使用该密钥信息来将加密的程序解密,从而将该程序安装在用户计算机上。
除了通过计算机执行所读取的程序来实现根据所述实施例的上述功能外,在该计算机上运行的操作系统等也可以执行部分或者全部的实际处理,使得能够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此外,在将从存储介质读取的程序写入插入计算机的功能扩展板或者设置在连接到计算机的功能扩展单元中的存储器之后,安装在该功能扩展板或者功能扩展单元中的CPU等执行部分或者全部的实际处理,使得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虽然参照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当对权利要求的范围给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括所有变体、等同结构和功能在内。

Claims (9)

1.一种编码装置,其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块,并且对所述图像进行编码,所述编码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多个块中的各个块的图像特征,并且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其中,所要检测的块是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中的至少一个;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检测单元所检测的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
变换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对所述多个块的正交变换并且用所确定的量子化参数执行量子化;
编码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执行可变长度编码;
逆变换单元,被配置为对所述变换单元的变换结果进行逆变换,以生成局部解码图像;以及
计算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和所述局部解码图像计算所述多个块的各个的峰值信噪比,并且根据所述峰值信噪比来改变用于确定所述图像特征的标准,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根据所述计算单元改变的所述标准,来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所述峰值信噪比代表所述图像的劣化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如果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包含于所述输入图像的平坦区域内,
则所述检测单元计算所述块中的像素的分散度,基于所述分散度的大小确定所述块是否包含于所述平坦区域内,并检测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作为所述平坦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通过使用第一阈值作为所述标准并将所述第一阈值与所述分散度对比,来确定所述块是否包含于所述平坦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如果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至少是所述输入图像的边缘的一部分,
则所述检测单元进一步将所述块分割为多个子块、计算所述子块之间的像素的分散度的差、基于所述差的大小确定所述块是否包含于所述边缘中并检测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作为所述边缘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单元通过使用第二阈值作为所述标准并将所述第二阈值与所述差对比,来确定所述块是否至少是所述边缘的一部分,并且
如果所计算的峰值信噪比高于目标峰值信噪比,则增加所述第二阈值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如果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包含于所述输入图像中的肌色区域内,
则所述检测单元计算所述块中的肌色像素的数量,基于所述数量的大小确定所述块是否至少是所述肌色区域的一部分,并检测所述具有明显视觉劣化的块作为所述肌色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码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单元通过使用第三阈值作为所述标准并将所述第三阈值与所述数量对比,来确定所述块是否包含于所述肌色区域,并且
如果所计算的峰值信噪比高于目标峰值信噪比,则降低所述第三阈值的值。
9.一种控制编码装置的方法,所述编码装置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块并且对所述图像进行编码,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块中的各个块的图像特征,并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其中,所要检测的块是平坦块、边缘块和肌色块中的至少一个;
确定在所述检测中所检测的各个块的量子化参数;
执行对所述多个块的正交变换,并且用所确定的量子化参数执行量子化;
对所述正交变换的变换结果执行可变长度编码;
对所述正交变换的变换结果进行逆变换,以生成局部解码图像;以及
基于所述输入图像和所述局部解码图像计算所述多个块的各个的峰值信噪比,并且根据所述峰值信噪比来改变用于确定所述图像特征的标准,
其中,在所述检测中,根据在所述计算中改变的所述标准,来检测视觉劣化明显的块。
CN2008101735122A 2007-10-29 2008-10-29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6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0940 2007-10-29
JP2007280940 2007-10-29
JP2007-280940 2007-10-29
JP2008040983 2008-02-22
JP2008-040983 2008-02-22
JP2008040983A JP4942208B2 (ja) 2008-02-22 2008-02-22 符号化装置
JP2008266831A JP5078837B2 (ja) 2007-10-29 2008-10-15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8266831 2008-10-15
JP2008-266831 2008-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6135A CN101426135A (zh) 2009-05-06
CN101426135B true CN101426135B (zh) 2011-07-20

Family

ID=40616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351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6135B (zh) 2007-10-29 2008-10-29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78837B2 (zh)
CN (1) CN1014261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18128B2 (ja) * 2010-02-22 2014-1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2439977B (zh) 2010-03-24 2015-06-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电路以及图像解码方法
JP6226578B2 (ja) * 2013-06-13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符号化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41202B2 (ja) 2013-06-13 2018-06-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動画像符号化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01667B2 (ja) * 2014-02-10 2016-04-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方法、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撮像装置
US9930346B2 (en) * 2014-04-15 2018-03-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latness detection for display stream compression (DSC)
CN112819703B (zh) * 2019-11-18 2025-03-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6417A (ja) 1997-12-26 1999-07-21 Fujitsu Ltd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CN1531347A (zh) * 2003-03-10 2004-09-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象信号编码装置及图象信号编码方法
JP2005323312A (ja) * 2004-05-11 2005-11-1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量子化制御装置、その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適応量子化符号化装置
JP2006262075A (ja) * 2005-03-17 2006-09-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画像符号化用プログラム
CN1926878A (zh) * 2004-02-27 2007-03-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压缩数字视频中对mpeg劣化进行全局指示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4223B2 (ja) * 1988-10-14 1997-10-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直交変換係数量子化回路
JP2002185966A (ja) * 2000-12-15 2002-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映像符号化装置
JP2002238060A (ja) * 2001-02-07 2002-08-23 Sony Corp 画像符号化方法、画像符号化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246723B2 (ja) * 2005-08-29 2009-04-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内予測符号化制御方法、フレーム内予測符号化制御装置、フレーム内予測符号化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96417A (ja) 1997-12-26 1999-07-21 Fujitsu Ltd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システム
CN1531347A (zh) * 2003-03-10 2004-09-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象信号编码装置及图象信号编码方法
CN1926878A (zh) * 2004-02-27 2007-03-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压缩数字视频中对mpeg劣化进行全局指示的系统和方法
JP2005323312A (ja) * 2004-05-11 2005-11-1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量子化制御装置、その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適応量子化符号化装置
JP2006262075A (ja) * 2005-03-17 2006-09-2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画像符号化装置、画像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画像符号化用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78837B2 (ja) 2012-11-21
JP2009135902A (ja) 2009-06-18
CN101426135A (zh) 2009-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1159B2 (en) Encod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reof,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1171843B (zh) 用于多媒体处理的内容分类
US7023914B2 (en) Video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430222B1 (en) Moving picture coding apparatus
CN101426135B (zh) 编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1510311A (ja) 符号化方式におけるオブジェクトベースのレート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7430329B1 (en) Human visual system (HVS)-based pre-filtering of video data
US11012698B2 (en) Image enco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54567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encoding and decoding video based on perceptual metric classification
JP2004241869A (ja) 透かし埋め込み及び画像圧縮部
KR100555419B1 (ko) 동영상 코딩 방법
JP4942208B2 (ja) 符号化装置
JP2007300557A (ja)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符号化方法
US20170064337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ramvith et al. Joint source-channel coding using simplified block-based segmentation and content-based rate-control for wireless video transport
EP1921866A2 (en) Content classification for multimedia processing
JP2005005862A (ja) 画像符号化装置
JP4747109B2 (ja) 演算量調整装置
Wang et al. Region-based rate control and bit allocation for video coding
Chen et al. Region-of-interest video coding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JP4273386B2 (ja)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符号化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Kwon et al. Adaptive video coding rate control for better perceived picture quality in time-varying channels
Chan et al. A rate control scheme using Kalman filtering for H. 263
Barzykina MPEG video coding with adaptive motion compensation and bit allocation based on perception criteria
Liang et al. Joint Decoding of Multiple Video Strea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