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0792A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及通过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与携带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偶联而制备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及通过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与携带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偶联而制备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10792A CN101610792A CNA2006800516377A CN200680051637A CN101610792A CN 101610792 A CN101610792 A CN 101610792A CN A2006800516377 A CNA2006800516377 A CN A2006800516377A CN 200680051637 A CN200680051637 A CN 200680051637A CN 101610792 A CN101610792 A CN 1016107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ratin
- acid
- binding
- nucleic acid
- polypept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smetics (AREA)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产生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法,并涉及本发明方法的中间体和终产物以及涉及根据本发明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用途。
Description
描述
本发明涉及产生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法,并涉及本发明方法的中间体和终产物以及涉及根据本发明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用途。
脊椎动物细胞包含细丝(filament),其中的一类由角蛋白构成。特定的蛋白质如桥粒斑蛋白或亲斑蛋白1通过称作角蛋白结合结构域的特殊序列基序(Fontao L,Favre B,Riou S,Geerts D,Jaunin F,Saurat JH,GreenKJ,Sonnenberg A,Borradori L.,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230)及桥粒斑蛋白与中间丝的相互作用由在其羧基端内明显不同的序列介导,Mol BiolCell.2003年5月;14(5):1978-92.电子形式公开,2003年1月26日;Hopkinson SB,Jones JC.,跨膜蛋白BP180的氨基端与BP230的氨基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而介导在半桥粒部位的对细胞表面的角蛋白细胞骨架锚定作用,Mol Biol Cell.2000 Jan;11(1):277-86;Smith E.A.,Fuchs E.,限定中间丝与桥粒间的相互作用,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第141卷,1998)与同样在毛发,皮肤和指甲和趾甲中存在的这些角蛋白结合。
人皮肤经历某些老化过程,其中一些归咎于内在过程(时间所致老化)而一些则归咎于外源因素(环境性因素,例如光老化)。此外,皮肤外观上的临时和永久改变可以出现,如粉刺、油腻或干燥皮肤、角化病、酒渣鼻、光敏感性、炎性、红斑性、过敏性或自身免疫反应,如皮肤病和光照性皮肤病。
外源因素尤其包括阳光或具有可比光谱的人工辐射源以及可以因辐射而产生的自由基或离子性化合物。这些因素也包括香烟烟雾和存在于其中的活性化合物,如臭氧、自由基、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和破坏皮肤的天然生理或形态的其它活性氧或氮化合物。
在德国,自从1968年来,总臭氧已经整体降低仅10%以下,或每十年降低约3%。在同时期内,紫外线辐射已经增加约15%。导致晒伤的波长约300nm的UV-B辐射具有最大的致癌作用。它增加所谓非黑素瘤皮肤癌(棘细胞癌(spinalioma)或鳞状细胞癌或基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的患病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肿瘤风险随晒伤次数增加。尤其,在一生前十年中的UV暴露(在儿童时期的晒伤)影响癌症的风险。
据WHO估计,每年全世界两百万人患有皮肤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并且约200000人患黑素瘤。在德国,皮肤癌新病例是约120000例,其中7%是黑素瘤。每年在德国,约1600例死亡归因于黑素瘤或非黑素瘤皮肤癌。(2000年5月17日)
为了预防并治疗以上提及的损伤、疾病以及护理和装饰性处理皮肤、毛发、指甲和趾甲,存在持续增加的对新有效成分和产品及对其新应用方法的需要。
DE 102005011988.3的德国专利申请描述了角蛋白结合结构域在化妆制品中的用途。PCT/EP/05/005599的国际专利申请揭示角蛋白结合结构域也可以与效应分子偶联。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应用至皮肤、毛发、指甲和趾甲的新型皮肤化妆有效成分化合物以及用于产生所述化合物的方法。有利地,将鉴定具有角蛋白结合特性并且还适于产生化妆性和/或皮肤化妆性制剂或制品的有效成分化合物。此外,本发明的目标是鉴定可以通过共价键与具有角蛋白结合特性的多肽偶联的合适化合物。尤其,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皮肤化妆有效成分的新应用方法。另外,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增加皮肤化妆有效成分在皮肤、毛发和/或指甲和趾甲上的停留时间的方法。
发明概述
在第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通过使用具有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的接头分子(iii)将携带至少一个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i)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上而产生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能够进入选自酰胺键、硫酯键、酯键、磺酸酯键和氨磺酰键的键,并且
(a)在第一个偶联步骤中,首先将效应分子(i)通过羧基或磺酸基借助于酯键或氨磺酰键结合至接头分子(iii),和
(b)在另一个偶联步骤中,来自(a)的反应产物经接头分子(iii)中仍游离的偶联官能度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根据本发明的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偶联经碳二亚胺介导的酯化反应进行。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本发明方法中使用的效应分子(i)选自染料、光防护剂、维生素、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对人皮肤、毛发或甲角蛋白具有结合亲和性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包含
(a)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或
(b)对应于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至少40%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角蛋白的多肽。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具有对人皮肤、毛发或甲角蛋白的结合亲和性并且优选地能够由这样的核酸分子编码,其中所述的核酸分子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个核酸分子:
a)核酸分子,编码包含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序列的多肽;
b)核酸分子,包含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中所示序列的至少一个多核苷酸;
c)核酸分子,编码根据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多肽;
d)具有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的序列相对应的核酸序列的核酸分子,或因替换、缺失或插入而自其衍生的编码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多肽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至少40%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至角蛋白;
e)编码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所编码的多肽;
f)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在严格条件下与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杂交;
g)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能够从DNA库中使用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或其至少15nt、优选20nt、30nt、50nt、100nt、200nt或500nt的部分片段作为探针在严格杂交条件下分离,和
h)核酸分子,其能够通过反向翻译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之一而产生。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最优选使用根据通式1的接头分子(iii)
式1
其中最优选“n”是在0和20之间的整数并且Y是羟基或氨基。氨基可以是伯氨基或仲氨基。
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非常特别优选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
在本发明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实施方案是一种方法,其中
i)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包含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之一,并且
j)使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并且
k)使用的效应分子(i)是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其中使用的烷基相互独立地是支链或直链的C1-C6-烷基链或支链或直链的C3-C10-环烷基链。合适烷基基团的实例是: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叔丁基、3-甲基戊基、环丙基、环己基、1-乙基环丙基或环癸基。特别优选使用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
本发明也涉及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其中效应分子(i)经接头分子(iii)间接地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并且接头分子(iii)不是马来酰亚胺,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不对应于SEQ ID NO:166并且效应分子(ii)不是荧光染料。
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实施方案是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其包含含有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序列的多肽或蛋白质作为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作为接头分子(iii)使用的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并且效应分子(i)是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或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衍生物(如上所述)。
本发明还提供本发明的上述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用途,其中待提及的特别优选的皮肤化妆品是:皮肤保护组合物、皮肤护理组合物、皮肤清洁组合物、毛发保护组合物、毛发护理组合物、毛发清洁组合物、染发剂、用于护理指甲和趾甲的组合物和装饰性化妆品。
本发明还提供式2的化合物,
其中“n”对应于0和20之间的整数。
本发明还提供包含根据上述方法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皮肤化妆品,其中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不对应于SEQ ID No:166。
定义
为本发明的目的,“抗体”是人和有颚脊椎动物产生以针对抗原(感染病原体或不属于身体的生物材料)起到保护作用的蛋白质。抗体是高等真核生物免疫系统的核心组分并且由一类白血细胞即B细胞分泌。它们存在于血液和组织的胞外液中。
为本发明的目的,“反向翻译”意指将蛋白质序列翻译成编码该蛋白质的核酸序列。反向翻译因此是将氨基酸序列解码成与之对应的核酸序列的过程。常用方法以产生用于某生物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表为基础,其中所述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表通过计算机辅助序列比较而产生。利用这种密码子使用频率表,有可能对于具体生物确定最频繁用于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蛋白质反向翻译可以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并且为此目的而专门产生的计算机算法(Andrés Moreira和Alejandro Maass.TIP:借助遗传算法的蛋白质反向翻译.Bioinformatics,第20卷,第13期,第2148-2149页(2004);G Pesole,M Attimonelli,和S Liuni.基于密码子使用策略的反向翻译方法.Nucleic Acids Res.1988March 11;16(5Pt A):1715-1728.)进行。
“羧基”也称作羧酸,与携带羧基的效应分子的描述相联系时意指游离COOH基或能够使携带这些COOH基的分子经酯化反应或酰胺形成反应与其它分子共价结合的羧基。为本发明的目的,“羧基”也是可以化学地转化成COOH官能团的那些基团,如衍生物,如羧甲基,羧乙基。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效应分子具有至少一个羧基。然而,还有可能使用具有2个、3个或更多个羧基的效应分子。
“装饰性化妆品”意指主要不用来护理而用于美化或改善皮肤、毛发和/或指甲和趾甲外观的化妆辅助品。这种类型的辅助品是合适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并且包含例如眼圈墨笔、睫毛油、眼影、调色日霜(tintedday cream)、底粉、遮瑕笔、腮红、唇膏、唇线笔、美容品(make-up)、甲油、光亮凝胶(glamour gel)等。还包括适于对皮肤或毛发染色的组合物。
“皮肤化妆品”也称作“加药化妆品(cosmeceutical)”或“皮肤化妆组合物”或“皮肤化妆制品”,是(i)用于防护对皮肤、毛发和/或指甲和趾甲的损伤,(ii)用于治疗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现有损伤和(iii)用于护理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组合物或制品,包含皮肤化妆性、甲化妆性、毛发化妆性、皮肤病学用、卫生或药用组合物、制品和制剂并且用于改善皮肤感觉(感官特性)。明确地包括用于装饰性化妆品的组合物。考虑到化妆,还包括用于皮肤护理的组合物,借助这种组合物实现了药用皮肤病学的预期用途。该类型的组合物或制品用于辅助、预防和治疗皮肤病症,并且除了化妆作用之外,还产生生物学作用。为了上文所给出定义的目的,“皮肤化妆品”包含在化妆性相容介质中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并可以在化妆品手册例如Schrader,Grundlagen和Rezepturen der 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Hüthig Verlag,Heidelberg,1989,ISBN 3-7785-1491-1,或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kosmetischer 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扩编第二版,1995,Georg Thieme Verlag,ISBN 3137126029中找得到的合适的助剂和添加剂。
为本发明的目的,“皮肤化妆有效成分”或“皮肤化妆性有效成分”是在根据上文所给出定义的皮肤化妆品中存在的参与实现皮肤化妆品各种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它们因此是(i)导致保护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免受损伤、(ii)可以用于治疗皮肤、毛发和/或指甲和趾甲的现有损伤、(iii)具有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护理特性和(iv)用于装饰性美化或改善皮肤、毛发和/或指甲和趾甲外观的有效成分。考虑到化妆,还包括用于皮肤护理的组合物,借助这种组合物实现了药用皮肤病学的预期用途。该类型的有效成分用于辅助、预防和治疗皮肤病症,并且除了化妆作用之外,还产生生物学作用。该类型的有效成分例如选自天然或合成聚合物、颜料、保湿剂、油、蜡、酶、矿物质、维生素、防晒剂、染料、香料、抗氧化剂、过氧化物分解剂和防腐剂和这样的药用有效成分,其用于辅助、避免和治疗皮肤病并且具有愈合、预防损伤、再生或改善皮肤总体状况的生物学作用。
为本发明的目的,“效应分子”意指具有对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某种可预见性作用,优选是生物学或生理学性、保护或预防和/或护理性作用和/或具有化妆性装饰作用的分子或皮肤化妆有效成分。效应分子优选地是非蛋白质化合物,如染料、光防护剂、维生素、维生素原、抗氧化剂和脂肪酸、调理剂或含金属离子的化合物,非常特别优选来自A、B、C、E和F族的维生素、维生素原和维生素前体,其中特别优选维生素B1、B2、B3和B5。优选的光防护剂是基于氨基取代的羟基二苯甲酮、特别优选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甲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最优选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那些光防护剂。
“皮肤化妆有效成分在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上停留时间的增加”意指暂时延长的停留时间并且因此与未偶联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的有效成分相比,该有效成分在皮肤和/或毛发上暂时延长的有效性。优选地,在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上增加的停留时间意指与相同非偶联的有效成分在相同应用条件(除非另外说明)下相比,有效成分在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暂时存在增加10%、15%、20%、特别优选30%、40%、50%、非常特别优选75%、100%、125%、最优选150%、200%、300%、完全最优选500%、750%、1000%。
为本发明的目的,“角蛋白”意指从索状蛋白质复合体构成的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s)。中间丝自位置相互平行以产生管样结构的众多相同类型的蛋白质(单体)构成。中间丝结合起来以产生相对大的束(张力原纤维)。中间丝与微管和肌动蛋白细丝一起形成细胞的细胞骨架。在五种中间丝之间作出区分:酸性角蛋白及碱性角蛋白、桥粒蛋白、神经丝和核纤层蛋白。为本发明的目的而特别优选的是存在于上皮(覆盖多细胞动物生物的全部外体表的单细胞层或多细胞层)中的酸性角蛋白及碱性角蛋白。“角蛋白”或“角蛋白类”(又称:角质物质、硬蛋白)意指负责细胞稳定性和形状的蛋白质。该蛋白质是哺乳动物皮肤、毛发和甲的组分。角蛋白的强度因纤维形成而增加:各个氨基酸链形成右手α螺旋,并且这些螺旋中的每三个螺旋形成左手超螺旋(=初原纤维)。十一条初原纤维合并以产生微原纤维-这些组合随后产生束并且形成例如包围毛发细胞的巨原纤维。
“结合角蛋白的多肽”意指具有在上文所给出定义的意思范围内的角蛋白结合特性的多肽或蛋白质。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因此也是中间丝缔合蛋白。这些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具有针对角蛋白或由角蛋白构成的宏观结构如初原纤维、微原纤维或巨原纤维的结合亲和性。此外,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理解为意指具有对哺乳动物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结合亲和性的那些多肽。
“结合角蛋白的多肽”还是在哺乳动物生物中具有与角蛋白、角质纤维、皮肤或毛发结合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同样意指对实际结合至角蛋白、角质纤维、皮肤或毛发所需要的结合基序或蛋白质结构域。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对角蛋白的结合可以在实施例8、9和10中所述的条件下测试。结合角蛋白的多肽是这样的多肽,其在以上提及的定量性角蛋白结合试验中具有桥粒斑蛋白(SEQ ID No:2)、优选桥粒斑蛋白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B(SEQ ID No:4)的约10%、20%、30%、40%或50%、优选50%、60%、70%、80%或90%、特别优选100%、125%、150%、非常特别优选200%、300%或400%、最优选500%、600%、700%或1000%或更高的角蛋白结合能力。
为本发明的目的,用于口腔护理、牙齿护理、牙床护理和义齿护理的化妆性组合物意指如在教材例如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 kosmetischer 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第7章,第187-219页,扩编的第二版,1995,GeorgThieme Verlag,ISBN 3137126029中描述的适合用于口腔卫生、牙齿卫生、牙床卫生和义齿卫生的全部组合物、制品和供给形式(supply form),其中所述文献因而特别加以参考。这些组合物、制品和供给形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并且包含例如牙粉、牙膏、牙膏(toothpaste)、儿童牙膏、牙科凝胶、液体牙膏、漱口剂、口腔清洗剂、软膏剂和糊剂,当然不认为该名单是穷尽性例举。此类组合物的制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并且可以在通用教材(例如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Anwendung kosmetischer 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扩编的第二版,1995,Georg Thieme Verlag,ISBN 3137126029)中找到。因此,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这些组合物也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成分。这些成分可以例如是表面活性剂、清洁体、有效成分、粘合剂、保湿剂、稠度调节物、防腐剂、染料、香料(aroma)和甜味剂,当然不认为该名单是穷尽性例举。所述的有效成分优选地是用于牙龈炎症或用于口腔内损伤的有效成分。此外,这些有效成分可以有效例如消灭牙菌斑细菌或保护牙床。特别参考了教材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Anwendung kosmetischer 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扩编的第二版,1995,Georg Thieme Verlag,ISBN 3 13 712602 9,第205-207页中所示的制剂实例。
“化妆性相容介质”将在广义上理解并且意指适于产生化妆性或皮肤化妆制品的物质及其混合物。它们优选地是蛋白质相容性介质。
当与人和/或动物皮肤组织或毛发接触时,“化妆性相容物质”不造成刺激作用或损伤并且与其它物质兼容。此外,这些物质具有轻微过敏原潜力并且由国家注册权力机关批准用于化妆制品中。这些物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并且可以例如在化妆品手册例如Schrader,Grundlagen和Rezepturen der 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Hüthig Verlag,Heidelberg,1989,ISBN 3-7785-1491-1中找到。
“核酸”或“核酸分子”意指处于单链或双链形式、处于有义或反义方向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或聚合物或其杂交体。术语核酸或核酸分子可以使来描述基因、DNA、cDNA、mRNA、寡核苷酸或多核苷酸。
“核酸序列”意指根据上文所给出定义的核酸分子的连续和连接在一起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序列,其可以使用可获得的DNA/RNA测序技术予以确定并且以一串代表核苷酸的缩写、字母或单词描述或显示。
为本发明的目的,“多肽”意指由氨基酸分子构成的大分子,在所述大分子中氨基酸通过肽键而线性地连接起来。多肽可以由一些(约10至100个)氨基酸组成,但是也包括通常由至少1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不过还可以包含几千个氨基酸。优选地,多肽包含至少20、30、40或50个、特别优选至少60、70、80或90个、非常特别优选至少100、125、150、175或200个、最优选至少超过200个氨基酸,上限有可能是几千个氨基酸。
两个核酸序列间的“同源性”或“同一性”理解为意指核酸序列在所讨论全部序列长度范围内的同一性,这借助程序算法(威斯康辛软件包第10.0版,威斯康辛大学,Genetics Computer Group(GCG),Madison,USA;Altschul等(1997)Nucleic Acids Res.25:3389ff)用以下参数设置通过比较进行计算:
缺口权重:50 长度权重:3
平均匹配:10 平均错配:0
通过举例方式,基于核酸具有与序列SEQ ID NO:1的至少80%同源性的序列理解为意指当根据以上程序算法用以上参数设置与序列SEQ IDNO:1相比时具有至少80%同源性的序列。
两个多肽间的“同源性”或“同一性”理解为意指氨基酸序列在所讨论全部序列长度范围内的的同一性,这借助程序算法(威斯康辛软件包第10.0版,威斯康辛大学,Genetics Computer Group(GCG),Madison,USA;Altschul等(1997)Nucleic Acids Res.25:3389ff)用以下参数设置通过比较进行计算:
缺口权重:8 长度权重:2
平均匹配:2.912 平均错配:-2.003
通过举例方式,基于多肽具有与序列SEQ ID NO:2的至少80%同源性的序列理解为意指当根据以上程序算法用以上参数设置与序列SEQ IDNO:2相比时具有至少80%同源性的序列。
“杂交条件”将在广义上理解并且取决于应用,意指严格或较低严格的杂交条件。此类杂交条件尤其在Sambrook J,Fritsch EF,Maniatis T等,在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第二版,Cold Spring HarborLaboratory Press,1989,第9.31-9.57页)或在Current Protocols inMolecular Biology,John Wiley&Sons,N.Y.(1989),6.3.1-6.3.6中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选择允许区分特异性杂交与非特异性杂交的杂交条件。例如,在洗涤步骤期间的条件可以选自具有低严格(以大约2×SSC在50℃)的条件和具有高严格(以大约0.2×SSC在50℃、优选在65℃)(20×SSC:0.3M柠檬酸钠,3M NaCl,pH 7.0)的条件。此外,在洗涤步骤期间的温度可以从低严格条件在室温大约22℃增加至在大约65℃的较高严格条件。两种参数即盐浓度和温度均可以同时变化或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另一个参数恒定下,独立地变化。在杂交期间,还有可能使用变性剂如甲酰胺或SDS。在50%甲酰胺存在下,杂交优选地在42℃进行。一些用于杂交和洗涤步骤的示意性条件如下给出:
1.杂交条件可以选自例如以下条件:
a)4×SSC,在65℃,
b)6×SSC,在45℃,
c)6×SSC,100μg/ml变性的片段化鱼精DNA,在68℃,
d)6×SSC,0.5%SDS,100μg/ml变性的鲑精DNA,在68℃,
e)6×SSC,0.5%SDS,100μg/ml变性片段化的鲑精DNA,50%甲酰胺,在42℃,
f)50%甲酰胺,4×SSC,在42℃,或
g)50%(体积/体积)甲酰胺,0.1%牛血清白蛋白,0.1%菲可,0.1%聚乙烯吡咯烷酮,50mM磷酸钠缓冲液pH 6.5,750mM NaCl,75mM柠檬酸钠,在42℃,或
i)2×或4×SSC在50℃(低严格条件),
j)30-40%甲酰胺,2×或4×SSC在42℃(低严格条件)。
500mN磷酸钠缓冲液pH 7.2,7%SDS(g/V),1mM EDTA,10μg/ml单链DNA,0.5%BSA(g/V)(Church和Gilbert,GenomicSEquenceing.Proc.Natl.Acad.Sci.U.S.A.81:1991.1984)
2.洗涤步骤可以可以选自例如以下条件:
a)0.015M NaCl/0.0015M柠檬酸钠/0.1%SDS,在50℃。
b)0.1×SSC,在65℃。
c)0.1×SSC,0.5%SDS,在68℃。
d)0.1×SSC,0.5%SDS,50%甲酰胺,在42℃。
e)0.2×SSC,0.1%SDS,在42℃。
f)2×SSC,在65℃(低严格条件)。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严格杂交条件如下选择:
选择包含甲酰胺、NaCl和PEG 6000的杂交缓冲液。甲酰胺在杂交缓冲液中的存在使双链核酸分子去稳定,因此杂交温度可以降低至42℃而不降低严格。盐在杂交缓冲液中的用途是增加双链体的复性速率,或增加杂交效率。虽然PEG增加溶液的粘度,但对复性速率产生不利作用,因而在溶液中存在该聚合物时,探针在其余介质中的浓度应当升高,这增加杂交速率。所述缓冲液的组成如下:
| 杂交缓冲液 |
| 25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21mM EDTA7%SDS(g/v)250mM NaCl |
| 10μg/ml ssDNA5%聚乙二醇(PEG)600040%甲酰胺 |
表1:杂交缓冲液
杂交在42℃过夜进行。滤膜在次日早晨用2×SSC+0.1%SDS洗涤3次,每次约10分钟。
在涉及接头分子与效应分子结合或与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结合时“偶联”意指所述分子的共价连接。
“偶联官能度”是接头分子中可以与效应分子或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官能团形成共价键的官能团。可以提及的非限制性实例是:羟基、羧基、巯基和氨基。“偶联官能度”和“锚定基团”可交换地使用。
涉及描述“携带磺酸基的效应分子”时,“磺酸基”意指能够使携带磺酸基的这些分子与其它分子经酯化反应或酰胺形成反应而共价连接的游离SO3H基。为本发明的目的,“磺酸基”还是可以被化学地转化成SO3H官能团的那些基团,如衍生物如甲磺酸酯、乙磺酸酯。因此,本发明的效应分子具有至少一个磺酸基。然而,还有可能使用带2个、3个或更多个磺酸基的效应分子。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供通过使用具有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的接头分子(iii)将携带至少一个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i)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上而产生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能够进入选自酰胺键、硫酯键、酯键、磺酸酯键和氨磺酰键的键,并且
(a)在第一个偶联步骤中,首先将效应分子(i)通过羧基或磺酸基借助于酯键或氨磺酰键结合至接头分子(iii),和
(b)在另一个偶联步骤中,来自(a)的反应产物经接头分子(iii)中仍游离的偶联官能度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接头分子(iii)具有至少两个偶联官能度或锚定基团,其中这些基团中的至少一个基团是羟基或氨基。接头分子(iii)对效应分子的偶联经羟基或氨基发生,并且效应接头分子用剩余的锚定基团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接头分子(iii)对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优选结合连接经氨基、巯基或羧基发生,其中所述基团,根据需要在活化后,可以与例如接头分子(iii)的羟基形成相应的酰胺键、硫酯键或酯键。
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接头分子(iii)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偶联官能度,在这里非常特别优选具有马来酰亚胺基的接头分子(iii)。
最优选使用由通式1代表的接头分子(iii),
其中“n”是在0和20之间、优选地0-15之间、特别优选1-10间、非常特别优选1-8间的整数,并且Y是羟基或氨基。氨基可以是伯位或仲位的。接头分子(iii)非常特别优选地是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优选地是马来酰亚胺基乙醇,完全最优选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
在又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接头分子(iii)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偶联官能度以及额外地具有增加亲水性或亲脂性的结构体(module)。这种优选的接头分子在式1b中描述,
式1b
其中其中“n”是在0与40或0-20之间、优选地0-15之间、特别优选0-10之间、非常特别优选1-9之间或2-8之间或3-7之间的整数,并且X是基团O、S、N、CH2、-O-C=O、O=C-O-、-NR、-NR-C=O、O=C-NR-,并且R是H、C1-C12支链或直链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或环烷基、苯甲酰基、苄基、C6-C10芳基如苯基和萘基、杂芳基、优选地是H、甲基和乙基,并且
“结构体(module)”是具有2-40、优选2-20、特别优选2-10个重复单位的乙二醇或聚乙二醇基团,或是氨基酸,优选地选自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和半胱氨酸,或是具有2-40、优选地2-20、特别优选地2-10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氨基酸优选地是极性氨基酸,特别优选地选自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和半胱氨酸,或是具有2-100、优选2-80、特别优选2-50、最优选2-20个单体单位的的聚丙烯酸基团,或为了增加亲脂性,“结构体(module)”是具有2-40个碳原子的烷基基团或具有2-40、优选2-20、特别优选2-10个重复单位的聚烯烃基团,或是氨基酸,优选地选自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氨基酸,或是具有2-40、优选2-20、特别优选2-10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中氨基酸优选地是非极性氨基酸,优选地选自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甲硫氨酸,或是具有2-100、优选2-80、特别优选2-50、最优选2-20个单体单位的聚酯、聚酰胺或聚氨基甲酸酯,并且Y是羟基或氨基官能团。
在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接头分子是根据通式1c的分子,
其中在邻位、间位或对位位置上的X是OH、NH2、R-OH或RNH2,并且R是C1-C12直链或支链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或是环烷基,如C5-C12-环烷基基团,任选地被一个或多个C1-C4烷基取代,或是邻位、间位或对位方向的芳基、苄基或苯甲酰基单位,优选环己基、苯基和萘基。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R也可以是式1b中描述的“结构体(module)”。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a)中所述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是碳二亚胺-、酐-或酰基氯介导的酯化反应或酰胺形成,其中特别优选使用接头分子(iii)的酰基氯。碳二亚胺、酐或酰基氯介导的反应意指接头分子(iii)的羧基的活化需要在接头分子(iii)和效应分子(i)间通过与碳二亚胺反应、通过产生对称酐或混合酐的反应或通过产生酰基氯的反应而形成酯或酰胺。
待提及的碳二亚胺优选地是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二异丙基碳二亚胺(DIC)、盐酸N’-(3-二甲基氨丙基)-N-乙基碳二亚胺(EDC),其中特别优选使用二异丙基碳二亚胺或EDC。此外,有可能用羰基二咪唑(CDI)实施活化。这些酯化反应在0.1-100摩尔%、优选0.5-10%、特别优选1-6%的N,N-二甲氨基吡啶(DMAP)存在下进行。酰胺的形成可以通过将用碳二亚胺活化的化合物与胺反应而发生。任选地,酰胺形成可以在添加剂如N-羟基琥珀酰亚胺、五氟苯酚或N-羟基苯并三唑存在下进行。此类添加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如果获得可从这些添加剂中分离的活性酯,则这些分离的活性酯与效应分子的反应根据本发明也理解为碳二亚胺介导的酯化反应或酰胺形成。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接头分子(iii)产生酐的反应由通用方法进行。优选使用混合酐,因例如通过与乙酐、新戊酰酐、乙酰氯、新戊酰氯或氯甲酸酯的反应而获得。特别优选新戊酰酐以及具有碳酸的酐。当使用酰基氯时,合适的是在叔碱如吡啶、三乙胺存在下开展酐形成。
可以优选地在使接头分子(iii)如上述活化产生酐后在碱存在下实施(a)下所述的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待提到的优选的碱是:芳香的和叔烷基胺、例如吡啶、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乙基二异丙胺等。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的碱是三乙胺。
待提及的用于酰胺形成的优选溶剂是:卤代烃(二氯甲烷、氯仿、1,2-二氯乙烷)、醚(THF)、DMF、NMP、酯(乙酸酯)、芳香烃和脂族烃(苯、甲苯、己烷、庚烷)、乙腈、丙酮、甲基乙基酮、醇(甲醇、乙醇、异丙醇、三氟乙醇)、水,及其混合物.
在酯形成期间“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衍生物(如上所述)的活化”因与碳二亚胺(例如EDC)在作为溶剂的二氯甲烷中的催化量N,N-二甲氨基吡啶(DMAP)存在下的反应而是可能的。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以存在催化量的N,N-二甲氨基吡啶(DMAP)下活化效应分子(i)而进行(a)下所述的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
本发明因此还优选地提供DMAP作为催化剂在作为溶剂的二氯甲烷中的用途,其中所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并且使用的效应分子(i)是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b)下所述的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以产生酯、硫酯或酰胺在酰基氯的活化后发生,其中优选使用效应分子(i)的酰基氯(酰基氯介导的反应)。
众多效应分子也以其酰基氯形式可商业地获得(例如棕榈酰氯)。这些效应分子可以直接使用无须进一步活化。此外,酰基氯易于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法制备。
对于效应分子(i)至酰基氯的反应,使用的氯化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惯用氯化剂,例如亚硫酰氯、三氯化磷、五氯化磷、草酰氯、光气,或磷酰氯.非常特别优选使用亚硫酰氯(SOCl2)。
这里合适的溶剂是:芳香烃和脂族烃例如苯、甲苯、二甲苯、己烷、庚烷等,卤化烃例如二氯甲烷、醚例如二乙醚、THF等和过量的氯化剂自身。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甲苯。
氯化可以用或不用催化剂而进行。特别优选DMF作为氯化催化剂。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在(b)下所述的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在上述使接头分子(iii)或效应分子(i)活化后在碱存在下直接进行。优选的碱是:芳香的和叔烷基胺例如吡啶、三乙胺、三丁胺、三辛胺、乙基二异丙胺等。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的碱是三乙胺。
本发明因此还优选地提供三乙胺作为催化剂与反应产生酰基卤或作为酰基卤可获得的效应分子(i)组合的用途,其中效应分子(i)优选地是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并且接头分子(iii)优选地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
任选地,来自步骤(a)的反应产物(下文称作接头效应分子(iv))可以进一步被纯化以分离反应产物的可能异构体。本文中,可以使用纯化化学物质的全部常用方法,例如:蒸馏、精馏、结晶、提取和层析纯化法。优选地进行柱层析法。
从上述步骤(a)中产生的接头效应分子(iv)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结合通过接头分子的第二个仍游离的锚定基团进行。例如,这种锚定基团可以是巯基官能团,其中所述接头可以通过巯基官能团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半胱氨酸基团形成二硫键。
使用的接头由待偶联的官能度决定。适合的例如是使待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通过硫氢基活性基团偶联的分子(例如马来酰亚胺、吡啶二硫化物(pyridyl disulfide)、α-卤代乙酰基(α-haloacetyl)、乙烯砜(vinylsulfone)、硫酸根合烷基砜(sulfatoalkylsulfone)(优选地硫酸根合乙基砜sulfatoethylsulfones))。
优选的是接头分子(iii)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共价连接。这可以例如通过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侧链、尤其通过氨基官能团、羟基官能团、羧基官能团或巯基官能团而进行。优选经过一个或多个赖氨酸基团的氨基官能团、半胱氨酸基团的一个或多个巯基、丝氨酸、苏氨酸或酪氨酸基团的一个或多个羟基、天冬氨酸或谷氨酸基团的一个或多个羧基或通过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氨基端或羧基端官能团的连接。除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一级序列中存在的氨基酸官能团之外,还有可能向序列添加具有合适官能团的氨基酸(例如半胱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或通过此类氨基酸官能团替换多肽序列的氨基酸。用于诱变或操作核酸分子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已知的。几种所选出方法在下文描述。
特别优选使用已经利用对本发明方法描述为优选的马来酰亚胺基戊醇或马来酰亚胺基乙醇所制备的接头效应分子(iv)。在此种接头效应分子(iv)的情况下,在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中存在的半胱氨酸基团用于偶联。
效应分子偶联的成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试验进行监测:
(i)埃尔曼(Ellmann)试验,其中蛋白质中的游离Cys-SH基数目可以在效应分子偶联之前或之后测定。游离SH基在偶联后的明显减少表示良好的反应进程(见实施例22)。
(ii)活性试验,其中可以测定具有和没有偶联的接头效应分子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对毛发的结合(见实施例2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本发明方法步骤(a)中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和接头效应分子(iv)以等摩尔量加以使用。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案中,效应分子的结合以如此方式发生,以至于它们可以因内源性酶(例如酯酶、脂肪酶或葡糖苷酶)作用或因皮肤上的温和条件(例如潮湿、酸性pH)而随时间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中在“缓慢释放”或“受控释放”的意义上消除和释放。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可以因此作为应用系统使用,借助该系统,通过单次应用或反复应用,可以在皮肤上产生少量游离效应分子。原则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已知可以将效应物从其相应的衍生物中例如从生育酚醋酸酯、棕榈酸抗坏血酸酯或抗坏血酸葡糖苷中释放到皮肤上(示例性文献:Redoulés,D.等J.Invest.Dermatol.125,2005,270,Beijersbegen van Henegouwen,G.M.J.等,J.Photochem.Photobiol.29,1995,45.)。
在本发明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对于本发明方法,使用选自染料、光防护剂、维生素、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的携带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i)。因此,使用的效应分子可以具有1个或更多个羧基或磺酸基。
染料
在染料中,优选食用染料、半永久性染料、活性染料或氧化染料。在氧化染料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使作为效应分子(i)的一种组分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序列(ii)连接并且随后氧化性地与第二染料成分在作用部位即在与毛发结合后进行偶联。还优选在氧化染料的情况下在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序列(ii)偶联之前实施染料成分的偶联。
合适的染料原则上是所有常用的毛发染料,只要这些染料具有能够偶联的羧基或磺酸基。合适的染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从化妆品手册例如Schrader,Grundlagen和Rezepturen der 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Hüthig Verlag,Heidelberg,1989,ISBN 3-7785-1491-1中已知的。
优选的食用染料是花色素、花青素(天竺葵颜料、氰定、翠雀素、芍药花青素、矮牵牛苷配基、锦葵颜料)、甜菜色素,如甜菜红素(betacyan)、甜菜黄素胭脂红、胭脂红酸、胭脂酮酸、胭脂虫红A和梨果仙人掌黄质。
特别有利的染料是在下表中所述的那些染料。颜色索引编号(CIN)取自Rowe颜色索引,第三版,Society of Dyers and Colourists,Bradford,England,1971。
| 化学名或其他名称 | CIN | 颜色 |
| 2,4-二硝基羟基萘-7-磺酸 | 10316 | 黄 |
| 1-(4-磺基-1-苯基偶氮)-4-氨基苯-5-磺酸 | 13015 | 黄 |
| 2,4-二羟基偶氮苯-4’-磺酸 | 14270 | 橙 |
| 2-(2,4-二甲基苯基偶氮-5-磺基)-1-羟基萘-4-磺酸 | 14700 | 红 |
| 2-(4-磺基-1-萘基偶氮)-1-萘酚-4-磺酸 | 14720 | 红 |
| 2-(6-磺基-2,4-二甲苯基偶氮)-1-萘酚-5-磺酸 | 14815 | 红 |
| 1-(4’-磺苯基偶氮)-2-羟基萘 | 15510 | 橙 |
| 1-(2-磺基-4-氯-5-羧基-1-苯基偶氮)-2-羟基萘 | 15525 | 红 |
| 1-(3-甲基苯基偶氮-4-磺基)-2-羟基萘 | 15580 | 红 |
| 1-(4’,(8’)-磺萘基偶氮)-2-羟基萘 | 15620 | 红 |
| 2-羟基-1,2’-偶氮萘-1’-磺酸 | 15630 | 红 |
| 3-羟基-4-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15800 | 红 |
| 1-(2-磺基-4-甲基-1-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15850 | 红 |
| 1-(2-磺基-4-甲基-5-氯-1-苯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15865 | 红 |
| 1-(2-磺基-1-萘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15880 | 红 |
| 1-(3-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15980 | 橙 |
| 1-(4-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15985 | 黄 |
| 诱惑红 | 16035 | 红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二磺酸 | 16185 | 红 |
| 酸性橙10 | 16230 | 橙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6,8-二磺酸 | 16255 | 红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8-三磺酸 | 16290 | 红 |
| 8-氨基-2-苯偶氮基-1-萘酚-3,6-二磺酸 | 17200 | 红 |
| 酸性红1 | 18050 | 红 |
| 酸性红155 | 18130 | 红 |
| 酸性黄121 | 18690 | 黄 |
| 酸性红180 | 18736 | 红 |
| 酸性黄11 | 18820 | 黄 |
| 酸性黄17 | 18965 | 黄 |
| 4-(4-磺基-1-苯基偶氮)-1-(4-磺苯基)-5-羟基吡唑啉酮-3-羧酸 | 19140 | 黄 |
| 酸性黑1 | 20470 | 黑色 |
| 酸性红163 | 24790 | 红 |
| 酸性红73 | 27290 | 红 |
| 2-[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萘基偶氮]-1-羟基-7-氨基萘-3,6-二磺酸 | 27755 | 黑色 |
| 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萘基偶氮]-1-羟基-8-乙酰基-氨基萘-3,5-二磺酸 | 28440 | 黑色 |
| 直接橙34,39,44,46,60 | 40215 | 橙 |
| 反-阿朴-8’-胡萝卜酸(C30)乙酯 | 40825 | 橙 |
| 酸性蓝1 | 42045 | 蓝 |
| 2,4-二磺基-5-羟基-4’-4“-双(二乙氨基)三苯基甲醇 | 42051 | 蓝 |
| 4-[(4-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4-羟基-2-磺苯基)(亚甲基)-1-(N-乙基-N-对-磺酸苄基)-2,5-环己二烯亚氨] | 42053 | 绿 |
| 酸性蓝7 | 42080 | 蓝 |
| (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2-磺苯基)亚甲基(N-乙基-N-对-磺酸苄基)-Δ2,5-环己二烯亚氨 | 42090 | 蓝 |
| 酸性绿9 | 42100 | 绿 |
| 二乙基二磺酸苄基-二-4-氨基-2-氯二-2-甲基品红酮亚胺(fuchsonimmonium) | 42170 | 绿 |
| 2’-甲基-4’-(N-乙基-N-间-磺酸苄基)氨基-4“-(N-二乙基)氨基-2-甲基-N-乙基-N-间-磺酸苄基品红酮亚胺 | 42735 | 蓝 |
| 2-羟基-3,6-二磺基-4,4’-双二甲氨基萘并品红酮亚铵(fuchsonimmonium) | 44090 | 绿 |
| 酸性红52 | 45100 | 红 |
| 3-(2’-甲基苯氨基)-6-(2’-甲基-4’-磺苯基氨基)-9-(2”-羧苯基)呫吨鎓盐 | 45190 | 紫 |
| 酸性红50 | 45220 | 红 |
| 荧光素 | 45350:1 | 黄 |
| 苯基-2-氧基荧光酮-2-羧酸 | 45350 | 黄 |
| 4,5-二溴荧光素 | 45370:1 | 橙 |
| 4,5-二溴荧光素 | 45370 | 橙 |
| 2,4,5,7-四溴荧光素 | 45380:1 | 红 |
| 2,4,5,7-四溴荧光素 | 45380 | 红 |
| 溶剂染料 | 45396 | 橙 |
| 酸性红98 | 45405 | 红 |
| 3’,4’,5’,6’-四氯-2,4,5,7-四溴荧光素 | 45410:1 | 红 |
| 3’,4’,5’,6’-四氯-2,4,5,7-四溴荧光素 | 45410 | 红 |
| 4,5-二碘荧光素 | 45425:1 | 红 |
| 4,5-二碘荧光素 | 45425 | 红 |
| 2,4,5,7-四碘荧光素 | 45430 | 红 |
| 喹酞酮二磺酸 | 47005 | 黄 |
| 酸性紫50 | 50325 | 紫 |
| 酸性黑2 | 50420 | 黑色 |
| 3-氧基芘-5,8,10-磺酸 | 59040 | 绿 |
| 酸性紫23 | 60730 | 紫 |
| 1,4-双(邻-磺基-对-甲苯氨基)蒽醌 | 61570 | 绿 |
| 酸性蓝80 | 61585 | 蓝 |
| 酸性蓝62 | 62045 | 蓝 |
| 靛蓝二磺酸 | 73015 | 蓝 |
| 颜料蓝16 | 74100 | 蓝 |
| 直接蓝86 | 74180 | 蓝 |
| 氯代酞箐 | 74260 | 绿 |
| 天然黄6,19;天然红1 | 75100 | 黄 |
| 胭脂树橙,去甲-胭脂树橙 | 75120 | 橙 |
| 胭脂红酸的配盐(Na、Al、Ca) | 75470 | 红 |
| 叶绿素a和b;叶绿素的和叶绿酸的铜化合物 | 75810 | 绿 |
| 酸性红195 | 红 |
表2:有利的染料
以上提及的染料也可以作为对皮肤-或甲结合性多肽序列(ii)的效应分子(i)用于使皮肤或甲着色例如在纹身中。
特别适合的是使用包含荧光染料(例如表2中所包括的荧光染料)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便在应用至皮肤后实现健康及透明的皮肤色调及用于光学地亮化皮肤(“皮肤白化”)。荧光染料的用途例如在US 6753002中描述。用于产生更健康皮肤色调的荧光染料在“Filling the FluorescentPalette,Cosmetics&Toiletries,26-34,121,No.5,2006”中描述的。优选例如来自DayGlo的荧光染料。
此外,包含荧光染料的这些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也可以用于亮化毛发和用于在毛发上产生特殊反射或闪光。这在例如本文中引用的“Hairlightening by fluorescent dyes,Cosmetics&Toiletries,56-57,120,No.7,2005”和说明书US 2004/0258641中描述。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i)是类胡萝卜素。根据本发明,类胡萝卜素理解为意指以下的化合物和其酯化或糖基化衍生物:单个存在或作为混合物的胭脂树橙、藏红花酸、β-阿朴-8-胡萝卜酸酯。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i)是维生素,尤其维生素A及其酯。
为本发明的目的,类视黄醇意指维生素A酸(视黄酸)和维生素A酯(例如乙酸视黄酯、丙酸视黄酯和棕榈酸视黄酯)。术语视黄酸在本文中包括全反式视黄酸和3-顺-视黄酸。术语视黄醇优选地包括全反式化合物。用于本发明混悬剂的优选的视黄酸是全反式视黄酸。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i)是来自A、C和F族的维生素、维生素原和维生素前体,尤其抗坏血酸(维生素C)以及抗坏血酸的棕榈酸酯、葡糖苷或磷酸酯,还有维生素F(其理解为包括必需脂肪酸,尤其亚油酸,缀合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和叶酸。
维生素B族或其衍生物的维生素、维生素原或维生素前体,和根据本发明待优选使用的2-呋喃酮的衍生物尤其包括:
维生素B3。该术语常包括化合物烟酸和烟酰胺(尼克酰胺)。根据本发明,优选烟酸。
维生素B5泛酸。优选使用泛酸。可以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泛酸衍生物尤其是特别包括全部立体异构体的泛酸酯。
这些化合物赋予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保湿特性及皮肤安定特性。
维生素B7(生物素),也称作维生素H或”皮肤维生素”。生物素是(3aS,4S,6aR)-2-氧代六氢六醇六氢噻吩[3,4-d]咪唑-4-戊酸。
根据本发明是非常特别优选泛醇、泛酰内酯(pantholactone)、烟酰胺和生物素。
根据本发明,所述化合物的合适衍生物(盐、酯、糖、核苷酸、核苷、肽和脂类)可以作为效应分子使用。优选的来自该组的亲脂性、油溶性抗氧化剂是没食子酸酯和类胡萝卜素。优选的的水溶性抗氧化剂是氨基酸,例如酪氨酸和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并且还有单宁,尤其植物来源的那些丹宁。
还优选所谓的过氧化物分解剂,即能够分解过氧化物、特别优选地能够分解脂质过氧化物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理解为包括如吡啶-2-巯基-3-羧酸、2-甲氧基嘧啶酚羧酸、2-甲氧基吡啶羧酸、2-二甲氨基嘧啶酚羧酸、2-二甲氨基吡啶羧酸的有机物。
三萜类,尤其三萜酸,如熊果酸、迷迭香酸、桦木酸、乳香酸和泻根醇酸。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i)是硫辛酸和合适的衍生物(盐、酯、糖、核苷酸、核苷、肽和脂类)。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是硅氧烷,例如六甲基二硅氧烷、八甲基三硅氧烷、十甲基四硅氧烷、1,1,3,3-四异丙基二硅氧烷、八苯基三硅氧烷、1,3,5-三乙烯基-1,1,3,5,5-五甲基三硅氧烷等。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氯硅氧烷与式1、1b或1c的化合物反应以产生相应的甲硅烷氧基醚。可以使用的氯硅氧烷是例如:氯五苯基二硅氧烷、1,3-二氯四苯基二硅氧烷、1,3-二氯四甲基二硅氧烷、1,5-二氯六甲基三硅氧烷等。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卤代甲基硅氧烷与式1、1b或1c的化合物反应以产生相应的甲基甲硅烷氧基醚,例如氯甲基五甲基二硅氧烷、氯甲基七甲基环四硅氧烷、3-氯甲基七甲基三硅氧烷、1,3-双(溴甲基)四甲基二硅氧烷、3,5-双(氯甲基)八甲基四硅氧烷等。
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具有羧基的硅氧烷及其功能性等效物并且可以使用它们与式1、1b或1c的化合物反应以形成酯或酰胺。此类硅氧烷的实例是:l,3-双(甲酯基)四甲基二硅氧烷、丙酸五甲基二硅氧烷等。
其它优选的效应分子(i)是紫外光防护滤质。这些物质理解为意指能够吸收紫外线并以波长较长辐射的形式(例如热)再次释放吸收的能量的有机物。这类有机物可以是油溶性或水溶性。
可以使用的油溶性UV-B滤质是例如下列物质:
4-氨基苯甲酸衍生物,优选4-(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酯、2-辛基-4-(二甲氨基)苯甲酸酯和4-(二甲氨基)苯甲酸戊酯;
肉桂酸酯,优选地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4-甲氧基肉桂酸丙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2-氰基-3-苯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水杨酸酯,优选地水杨酸2-乙基己酯、水杨酸4-异丙基苄酯、水杨酸高酯;
亚苄丙二酸的酯,优选地4-甲氧基亚苄丙二酸二-2-乙基己酯;
合适的水溶性物质是: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及其碱金属、碱土金属、铵、烷基铵、链烷醇铵和葡糖铵盐;
二苯甲酮的磺酸衍生物、优选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及其盐;
3-亚苄基樟脑的磺酸衍生物,如4-(2-氧代-3-亚龙脑基甲基)苯磺酸和2-甲基-5-(2-氧代-3-亚龙脑基)磺酸及其盐。
特别优选使用肉桂酸的酯,优选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2-氰基-3-苯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合适的常见UV-A滤质是:
苯甲酰基甲烷的衍生物,如1-(4′-叔丁苯基)-3-(4′-羟基-苯基)丙烷-1,3-二酮、4-叔丁基-4′-羟基二苯甲酰基甲烷或1-苯基-3-(4′-异丙基苯基)丙烷-1,3-二酮;
二苯甲酮的氨基羟基取代衍生物,如N,N-二乙氨基羟基苯甲酰基正己基苯甲酸酯。
UV-A和UV-B滤质当然也可以在混合物中使用。
合适的UV过滤物质在下表中给出。
| 编号 | 物质 |
| 1 | 4-氨基苯甲酸 |
| 2 | 3-(4’-三甲基铵)亚苄基莰-2-酮甲基硫酸酯 |
| 5 |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及其钾、钠和三乙醇胺盐 |
| 6 | 3,3’-(1,4-苯二甲基)双(7,7-二甲基-2-氧代二环并[2.2.1]庚烷-1-甲磺酸)及其盐 |
| 7 | 多乙氧基4-双(聚乙氧基)氨基苯甲酸 |
| 8 | 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 |
| 9 | 水杨酸 |
| 10 | 4-甲氧基肉桂酸 |
| 12 |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舒利苯酮)和钠盐 |
| 13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和盐 |
| 17 | 3-咪唑-4-基丙烯酸 |
| 18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 |
| 20 | 邻氨基苯甲酸薄荷酯或:5-甲基-2-(1-甲乙基)2-氨基苯甲酸酯 |
| 21 | 对氨基苯甲酸甘油酯或:4-氨基苯甲酸1-甘油酯 |
| 24 | 水杨酸三乙醇胺盐 |
| 25 | 羟苯基乙醛酸或:3-羟基4-甲氧苯基乙二醛-酸性钠 |
| 26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及其盐 |
| 27 | 4-叔丁基苯甲酸 |
| 28 | 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 |
| 29 | 2,2’-亚甲基双[6-(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 |
| 30 | 2,2’-(1,4-亚苯基)双-1H-苯并咪唑-4,6-二磺酸,钠盐 |
| 33 | 4-双(聚乙氧基)对氨基苯甲酸 |
| 35 | 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5,5’-磺酸二钠盐 |
| 36 | 苯甲酸,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 |
表3:合适的UV过滤物质
除了以上提及的两组主要光防护物质以外,还有可能使用破坏在紫外线辐射穿透皮肤时所触发的光化学反应链的抗氧化型次级光防护剂。其常见实例是抗坏血酸(维生素C)。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优选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其
(c)包含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或
(d)对应于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至少40%、45%或50%、优选至少55%、60%、65%或70%、特别优选至少75%、80%、85%、90%、91%、92%、93%或94%,非常特别优选至少95%或96%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角蛋白的多肽。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由这样的核酸分子编码,所述核酸分子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个核酸分子:
a)核酸分子,编码包含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序列的多肽;
b)核酸分子,包含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中所示序列的至少一个多核苷酸;
c)核酸分子,编码根据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多肽;
d)具有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的序列相对应的核酸序列的核酸分子,或因替换、缺失或插入而自其衍生的编码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多肽是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或166的序列至少40%、45%或50%、优选至少55%、60%、65%或70%、特别优选至少75%、80%、85%、90%、91%、92%、93%或94%、非常特别优选至少95%或96%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至角蛋白;
e)编码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所编码的多肽;
f)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在严格条件下与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杂交;
g)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能够从DNA库中使用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或其包含至少15nt、优选20nt、30nt、50nt、100nt、200nt或500nt的部分片段作为探针在严格杂交条件下分离,和
h)核酸分子,其能够通过反向翻译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之一而产生。
根据本发明合适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结构域在桥粒斑蛋白、亲斑蛋白、斑珠蛋白、网蛋白、斑周蛋白、外被斑蛋白、毛透明蛋白、表皮斑蛋白或毛囊蛋白质的多肽序列中存在。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将根据序列SEQ ID No:No.:2、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或166的桥粒斑蛋白或其部分序列,和/或根据序列SEQ ID No:18、20、26、28、32、34、36、168、170的亲斑蛋白或其部分序列和/或根据序列SEQ ID No:50、52、54、56、58、60、62、64、66、68、70的斑珠蛋白或其部分序列和/或根据序列SEQ ID No:86的斑周蛋白和/或根据序列SEQ ID No:90、92、94、96、98、102、104、105的外被斑蛋白或其部分序列和/或根据SEQ IDNo:138和140的序列用作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优选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是序列SEQ ID NOs:4、6、8、10、12、14、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的桥粒斑蛋白多肽及其功能性等效物。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于序列156、157、158、160、162、164、166、168和/或170中所示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在本发明方法中使用。在最为优选的本发明实施方案中,使用在序列SEQ ID No:168中显示的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在本文中不言自明的是可以在具有或不具有SEQ IDNo:168中存在的组氨酸锚时使用该蛋白质。因此,组氨酸锚(或将类似地使用的纯化/检测系统)也可以在羧基端存在。在所述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实际使用中(例如在化妆制品中),组氨酸锚(或将类似地使用的纯化/检测系统)不是必需的。使用没有额外的氨基酸序列的所述蛋白质是优选的。
同样根据本发明包括的是具体公开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功能性等效物”及它们在本发明方法中的用途。
为本发明的目的,具体公开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的“功能性等效物”或类似物是也具有所需生物学活性如角蛋白结合作用的与所述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不同的多肽。因此,例如,结合角蛋白的多肽的“功能性等效物”理解为意指这些多肽,它们在可比较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下在实施例中描述的定量性角蛋白结合试验中具有约10%、20%、30%、40%或50%、优选60%、70%、80%或90%、特别优选100%、125%、150%、非常特别优选200%、300%或400%、最优选500%、600%、700%或1000%或更多的在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下所示多肽的角蛋白结合能力。
根据本发明,“功能性等效物”尤其理解为还意指突变蛋白质,其在以上所提及氨基酸序列的至少一个序列位置内具有与具体给出的氨基酸不同的氨基酸,但是却具有以上提及的生物学活性之一。“功能性等效物”因此包括通过突变可获得的突变蛋白质,其中所述的改变可以在任何序列位置内产生,只要这些改变产生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特性谱的突变蛋白质。
为本发明的目的,“突变”意指在质粒内或生物基因组内的基因变体的核酸序列中的改变。突变可以例如因复制期间的错误而产生,或由诱变剂引起。自发突变率在生物的细胞基因组中是极低的,尽管种类众多的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诱变剂是本领域有知识的技术人员已知的。
突变包括一个或多个核酸基团的替换、插入、缺失。替换理解为意指替换单个的核酸碱基,本文中在转换(嘌呤碱对嘌呤碱或者嘧啶碱对嘧啶碱的替换)和颠换(嘌呤碱对嘧啶碱的替换(或反向置换))间进行区分。
添加或插入理解为意指将额外的核酸基团并入DNA,有可能导致阅读框移位。就这种类型的阅读框移位而言,在“符合读框式”插入/添加与“读框错位式”插入间进行区分。在“符合读框式”插入/添加的情况下,阅读框保留并且多肽因插入的核酸所编码氨基酸的数目而扩大。在“读框错位式”插入/添加的情况下,原有阅读框丧失并且不再可能形成完整及有功能的多肽。
缺失描述了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丢失,这同样导致阅读框的“符合读框式”和“读框错位式”移位以及因此产生与形成完整蛋白质方面有关的后果。
可以用于产生随机突变或定向突变的诱变剂(诱变剂)以及可用方法和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此类方法和诱变剂例如在A.M.vanHarten[(1998),“Mutation breeding: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E Friedberg,G Walker,W Siede[(1995),“DNA Repair and Mutagenesis”,Blackwell Publishing]或K.Sankaranarayanan,J.M.Gentile,L.R.Ferguson[(2000)“Protocolsin Mutagenesis”,Elsevier Health Sciences]中描述。
为导入定向突变,可以使用惯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手段,如体外诱变试剂盒、LA PCR体外诱变试剂盒(Takara Shuzo,Kyoto)或来自Stratagene的Quik试剂盒或使用合适引物的PCR诱变法。
已经如上所讨论,存在为数众多的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诱变剂。
下文所列的诱变剂通过举例方式给出,不过是非限制性的。
化学诱变剂可以根据其作用机理分组。因此,存在碱基类似物(例如5-溴尿嘧啶、2-氨基嘌呤)、单官能性和双官能性烷基化剂(例如单官能性烷基化剂如甲基磺酸乙酯、硫酸二甲酯,或双官能性烷基化剂如亚硫酸二氯乙酯、丝裂霉素、亚硝基胍-二烷基亚硝胺、N-亚硝基胍衍生物)或嵌入物质(例如吖啶、溴乙锭)。
因此对于本发明方法,例如还有可能使用作为对本发明例如根据SEQ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和/或170的多肽突变的结果而获得的那些多肽。
合适氨基酸替换的实例在下表给出:
原有基团 替换的实例
Ala Ser
Arg Lys
Asn Gln;His
Asp Glu
Cys Ser或Ala
Gln Asn
Glu Asp
Gly Pro
His Asn;Gln
Ile Leu;Val
Leu Ile;Val
Lys Arg;Gln;Glu
Met Leu;Ile
Phe Met;Leu;Tyr
Ser Thr
Thr Ser
Trp Tyr
Tyr Trp;Phe
Val Ile;Leu
表4:合适的氨基酸替换
已知在SEQ ID NO:2中,天然存在于位置2849处的丝氨酸例如可以由甘氨酸替换以避免在该位置上磷酸化(Fontao L,Favre B,Riou S,GeertsD,Jaunin F,Saurat JH,Green KJ,Sonnenberg A,Borradori L.,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230)及桥粒斑蛋白与中间丝的相互作用由在其羧基端内明显不同的序列介导,Mol Biol Cell.2003年5月;14(5):1978-92.电子形式公开,2003年1月26日)。
在以上情况下,“功能性等效物”也是所述多肽的“前体”和该多肽的“功能性衍生物”及“盐”。
这里,“前体”是具有或没有所需生物学活性的多肽天然前体或合成前体。
表述语“盐”理解为意指本发明蛋白质分子羧基的盐或氨基的酸加成盐。羧基盐可以按照本身已知的方式制备并且包括无机盐,如钠、钙、铵、铁和锌盐,并且本发明同样提供与有机碱如胺例如三乙胺、精氨酸、赖氨酸、哌啶等的盐,酸加成盐如与无机酸如氢氯酸或硫酸的盐,和与有机酸如乙酸和草酸的盐。
“功能性等效物”当然也包含从其它生物可得到的多肽和天然存在的变体(等位基因变体)。例如,通过序列比较,可以确定同源序列区或保守区域的位置。使用这些序列,可以对DNA数据库(例如基因组或cDNA数据库)使用生物信息学比较程序检索等效酶。公众可用的合适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已知的。
这些对已知蛋白质序列的比对可以例如使用来自InforMax Inc的计算机程序如Vector NTI 8(从2002年9月25日以来的版本)进行。
另外,“功能性等效物”是这样的融合蛋白,其具有以上提及的多肽序列或从其中衍生的功能性等效物之一并且具有与所述多肽序列功能不同的处于功能性氨基端或羧基端连接(即不存在融合蛋白部分的相互严重功能性破坏)的至少一个其它异源序列。此类异源序列的非限制性实例例如是信号肽或酶。
根据本发明包括的“功能性等效物”是对具体公开的蛋白质的同源物(homologs)。使用在定义中公开的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算法进行计算,这些同源物与具体公开的氨基酸序列之一具有至少40%、45%或50%,优选至少55%、60%、65%或70%,特别优选至少75%、80%、85%、90%、91%、92%、93%或94%,非常特别优选至少95%或96%的同源性。
在可能的蛋白质糖基化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功能性等效物”包括上文提及的处于去糖基化或糖基化形式的以及通过改变糖基化模式而可获得的修饰形式的蛋白质类型。
在可能的蛋白质磷酸化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功能性等效物”包括上文提及的处于去磷酸化或磷酸化形式的以及通过改变磷酸化模式而可获得的修饰形式的蛋白质类型。
本发明多肽的同源物可以通过筛选突变体(如缩短突变体)文库加以鉴定。例如,蛋白质变体的库可以通过在核酸水平的组合诱变,如通过酶连接合成性寡核苷酸的混合物而产生。存在种类众多的可以用于从简并性寡核苷酸序列中产生潜在同源物库的方法。简并性基因序列的化学合成可以在自动DNA合成仪中进行,并且合成基因随后可以连接至合适的表达载体内。简并性成套基因的利用致使在一种混合物中提供编码所需成套的潜在蛋白质序列的全部序列成为可能。用于合成简并性寡核苷酸的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例如Narang,S.A.(1983)Tetrahedron 39:3;Itakura等(1984)Annu.Rev.Biochem.53:323;Itakura等,(1984)Science 198:1056;Ike等(1983)Nucleic Acids Res.11:477)。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筛选已经通过点突变或截短而产生的组合文库基因产物和用于对cDNA文库筛选具有所选特性的基因产物的众多技术是已知的。用于筛选受到高通量分析的大型基因文库的最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将基因文库克隆至可复制的表达载体、用产生的载体文库转化合适细胞并且在检测所需活性有助于分离如此载体的条件下表达组合性基因,其中所述的载体编码了已经检测到其产物的基因。递归总体诱变(REM)是一种提高文库内功能性突变体的频率的技术,可以与筛选试验组合地使用以鉴定同源物(Arkin和Yourvan(1992)PNAS 89:7811-7815;Delgrave等(1993)Protein Engineering 6(3):327-331)。
使用在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和/或169下描述的核酸序列或其部分作为探针对其它生物的物理可用性cDNA或基因组DNA文库的检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用于以其它方式鉴定同源物的方法。本文中,从根据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和/或169的核酸序列中衍生的探针具有长度至少20bp、优选至少50bp、特别优选至少100bp、非常特别优选至少200bp、最优选至少400bp。该探针也可以是1千碱基或数千碱基长,例如1Kb、1.5Kb或3Kb。为了检查文库,也可以可能使用在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和/或169、特别优选165和167、最优选167下描述的互补DNA链或其长度在20bp与数千碱基间的片段的序列。待使用的杂交条件如上文描述。
在本发明的方法中,还有可能使用这样的DNA分子,其在标准条件下与在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和/或169、特别优选165和167、最优选地167下描述并编码结合角蛋白的多肽的核酸分子、与互补于以上提及的核酸分子或其部分互补的核酸分子杂交,并且作为完整序列而编码具有如在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下所述多肽那样的相同特性的多肽。
本发明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是包含至少一种如在SEQ ID No.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多肽序列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条件是在根据实施例9或10的试验中测量时,所述多肽的角蛋白结合作用是如在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对应多肽序列的值的至少10%、20%、30%、40%或50%、优选60%、70%、80%或90%、特别优选100%。
优选使用对所需生物具有高度特异的亲和性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因此,为了用于皮肤化妆品中,优选使用对人皮肤角蛋白具有特别高的亲和性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为了用于毛发化妆品中,优选使用对人毛发角蛋白具有特别高的亲和性的那些多肽序列。
为在宠物领域中的应用,除了所述的多肽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优选在SEQ ID NO:2、4、6、8、10、12、14、40、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特别优选166和168、最优选168)之外,对相应角蛋白例如犬角蛋白或猫角蛋白具有特别高的亲和性的那些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因此是优选的。
然而,还有可能使用多于一种与本发明效应分子(i)偶联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例如对人皮肤角蛋白具有高结合亲和性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可以与效应分子组合,其中所述的效应分子与对人毛发角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另一种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组合。还有可能使用包含2个或更多个拷贝的相同(和不同)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或其角蛋白结合结构域的嵌合多肽。例如,因此有可能实现特别有效的角蛋白结合作用。
合适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是已知的。例如,桥粒斑蛋白和网蛋白包含角蛋白结合结构域(Fontao L、Favre B、Riou、Geerts D、Jaunin F、Saurat JH、Green KJ、Sonnenberg A、Borradori L.,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230)及桥粒斑蛋白与中间丝的相互作用由在其羧基端内明显不同的序列介导、Mol Biol Cell.2003年5月;14(5):1978-92.电子形式公开,2003年1月26日;Hopkinson SB、Jones JC.、跨膜蛋白BP180的氨基端与BP230的氨基端结构域相互作用、因而介导在半桥粒部位的对细胞表面的角蛋白细胞骨架锚定作用、Mol Biol Cell.2000 Jan;11(1):277-86).
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也可以-根据需要-再次轻易地与角蛋白分开。为此,例如可以使用含有角蛋白的漂洗液(rinse),因此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从其与角蛋白的现有结合中被替代下来并且与来自漂洗液的角蛋白饱和。或者,具有高含量去垢剂(例如SDS)的漂洗液可能用于这种洗去。
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具有在人化妆品,尤其皮肤护理、甲护理和毛发护理,动物护理,皮革护理和皮革加工中的其它应用领域。
优选地,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用于皮肤化妆品和毛发化妆品。它们允许护理性或保护性效应分子的高浓度和长久作用时间。
在本发明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对人皮肤、毛发或甲角蛋白具有结合亲和性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提供这样的方法,其中
i)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包含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优选地在SEQ ID NO:2、4、6、8、10、12、14、40、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特别优选166和168、最优选168中所示序列之一,和
j)使用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和
k)使用的效应分子(i)是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
本发明还提供其中效应分子(i)通过接头分子(iii)而间接与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偶联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优选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其包含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或158、优选在SEQ ID NO:2、4、6、8、10、12、14、40、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序列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并且在其产生期间,使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以及使用的效应分子(i)是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衍生物(如上所述)。
本发明还提供根据本发明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化妆制品中的用途。优选地,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及毛发化妆品中使用。它们允许皮肤护理或皮肤保护性效应物质的高浓度和长久作用时间。此外,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牙床和口腔护理中的用途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0.001-1重量%、优选0.01-0.9重量%、特别优选0.01-0.8重量%或0.01-0.7重量%、非常特别优选0.01-0.6重量%或0.01-0.5重量%、最优选0.01-0.4重量%或0.01-0.3重量%的浓度添加至用于口腔、牙齿和义齿护理的皮肤化妆品或组合物。在又一个实施方案,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1-10重量%、优选2-8重量%、3-7重量%、4-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同样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10-20重量%、优选11-19重量%、12-18重量%、13-17重量%、14-1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20-30重量%、优选21-29重量%、22-28重量%、23-27重量%、24-2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以上提及的本发明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用于口腔、牙齿和义齿护理的皮肤化妆品或组合物中与(i)来自装饰性化妆品领域的化妆辅助品、(ii)皮肤化妆有效成分和(iii)合适助剂及添加剂组合使用。优选地,它们是用来保护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免受损伤、用于治疗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现有损伤和用于护理皮肤、毛发和/或指甲或趾甲的有效成分和助剂及添加剂。这些有效成分优选地选自天然或合成聚合物、颜料、保湿剂、油、蜡、酶、矿物质、维生素、防晒剂、染料、芳香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或药用有效成分。
用于产生毛发化妆性或皮肤化妆制品的合适助剂和添加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并且可以在化妆品手册例如Schrader,Grundlagen和Rezepturen der 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Hüthig Verlag,Heidelberg,1989,ISBN 3-7785-1491-1或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 kosmetischer 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扩编的第二版,1995,Georg ThiemeVerlag,ISBN 3 13 712602 9中找到。
优选地,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用于口腔护理、牙齿护理和义齿护理的皮肤化妆品或组合物中与不同于所述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至少一种组分组合使用,其中所述组分选自:化妆性有效成分、乳化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芳香油、增稠剂、毛发聚合物(hair polymer)、毛发和皮肤调理剂、接枝聚合物、水溶性或可分散的含有硅氧烷的聚合物、光防护剂、漂白剂、胶凝剂、护理剂、着色剂、调色剂、鞣剂、染料、颜料、稠度调节物、保湿剂、加脂剂、胶原、蛋白水解物、脂类、抗氧化剂、消泡剂、抗静电剂、润滑药和软化剂。有效成分也可以在化妆制品中以胶囊化形式存在,如在专利/专利申请EP 00974775 B1,DE 23117 12,EP 0278 878,DE 1999 47147,EP 0706822B1和WO 98/16621中所述,其中所述地文献因而特别加以参考。
有利地,抗氧化剂选自氨基酸(例如甘氨酸、组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及其衍生物、咪唑(例如尿刊酸)及其衍生物、肽如D,L-肌肽、D-肌肽、L-肌肽及其衍生物(例如丝氨酸)、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例如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及其衍生物、绿原酸及其衍生物、硫辛酸及其衍生物(例如二氢硫辛酸)、金硫葡糖、丙硫尿嘧啶和其它硫醇(例如硫氧还蛋白、谷胱苷肽、半胱氨酸、胱氨酸、胱胺及其糖基、N-乙酰基、甲基、乙基、丙基、戊基、丁基和月桂基、棕榈酰、油基、γ-亚油基、胆固醇基及甘油基酯)及其盐、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醇酯、硫代二丙酸二硬脂醇酯、硫代二丙酸及其衍生物(酯、醚、肽、脂类、核苷酸、核苷和盐),和在极低耐受剂量(例如pmol至μmol/kg)上的亚砜亚胺化合物(例如丁硫氨酸亚砜亚胺、高半胱氨酸亚砜亚胺、丁硫氨酸砜、五-、六-、七硫堇亚砜亚胺)、还有(金属)螯合剂(例如α-羟基脂肪酸、棕榈酸、植酸、乳铁蛋白)、α-羟基酸(例如柠檬酸、乳酸、苹果酸)、腐殖酸、胆汁酸、胆汁提取物、胆红素、胆绿素、EDTA及其衍生物、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例如γ-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叶酸及其衍生物、泛醌和泛醌醇及其衍生物、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例如抗坏血酸钠、棕榈酸抗坏血酸酯、磷酸抗坏血酸酯Mg、乙酸抗坏血酸酯)、生育酚和衍生物(例如维生素E醋酸酯、生育三烯酚)、维生素A和衍生物(维生素A棕榈酸酯),以及苯甲酸树脂、芸香亭酸及其衍生物的苯甲酸松柏酯、α-糖基芦丁、阿魏酸、亚糠基葡糖醇、肌肽、丁基羟基甲苯、丁基羟基茴香醚、去甲二氢愈创酸(nordihydroguaiacic acid)、去甲二氢愈创木酸、三羟基苯丁酮、尿酸及其衍生物、甘露糖及其衍生物、锌及其衍生物(例如ZnO、ZnSO4)、硒及其衍生物(例如硒代甲硫氨酸)、1,2-二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例如氧化吡烯、反-氧化吡烯)。
维生素B族或其衍生物的维生素、维生素原或维生素前体,和根据本发明待优选使用的2-呋喃酮的衍生物尤其包括:
维生素B1,通用名硫胺素,化学名3-[(4’-氨基-2’-甲基-5’-嘧啶基)甲基]-5-(2-羟乙基)-4-甲基噻唑鎓氯化物。
维生素B2,通用名核黄素,化学名7,8-二甲基-10-(1-D-核糖基)-苯并[g]蝶啶-2,4(3H,10H)-二酮。在游离形式下,核黄素存在于例如乳清中,其它核黄素衍生物可以从细菌和酵母分离。根据本发明同样合适的核黄素的立体异构体是来苏黄素,其可以从鱼肉或肝脏分离并且携带D-阿糖醇基基团而非D-核糖基基团。
维生素B3。化合物烟酸和烟酰胺(尼克酰胺)往往具有该名称。根据本发明,优选烟酰胺。
维生素B5(泛酸和泛醇)。优选使用泛醇。可以根据本发明使用的泛醇衍生物特别是泛醇的酯和醚以及阳离子衍生化泛醇。在本发明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除泛酸或泛醇之外,也可以使用2-呋喃酮的衍生物。特别优选的衍生物是还可商业获得的物质,即具有通用名泛酰内酯(pantholactone)(Merck)的二氢-3-羟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4-羟甲基-γ-丁内酯(Merck)、3,3-二甲基-2-羟基-γ-丁内酯(Aldrich)和2,5-二氢-5-甲氧基-2-呋喃酮(Merck),特别包括全部立体异构体。
这些化合物有利地赋予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品保湿特性及皮肤安定特性。
维生素B6、其在本文中不理解为意指均一的物质,而意指在通用名吡哆素、吡哆胺和吡哆醛下已知的5-羟甲基-2-甲基吡啶-3-醇的衍生物。
维生素B7(生物素),也称作维生素H或”皮肤维生素”。生物素是(3aS,4S,6aR)-2-氧代六氢噻吩并[3,4-d]咪唑-4-戊酸。
根据本发明是非常特别优选泛醇、泛酰内酯(pantholactone)、烟酰胺和生物素。
染料
可以使用的染料是经批准并适于化妆目的的物质,如例如在1984年由Verlag Chemie,Weinheim出版的来自Farbstoffkommission der DeutschenForschungsgemeinschaft[德国研究协会染料委员会]的出版物″Kosmetische”[化妆品着色剂]中所列。这些染料通常基于总混合物以0.001-0.1重量%的浓度使用。
颜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本发明的组合物包含至少一种颜料。颜料以不溶解形式存在于产物物质中并且可以以0.01-25重量%,特别优选5-15重量%的量存在。优选的粒径是1-200μm,尤其是3-150μm,特别优选是10-100μm。颜料是实际上不溶于应用介质中的着色剂并且可以是无机的或有机的。无机-有机混合颜料也是可能的。优选无机颜料。无机颜料的优势在于它们优异的光稳定性、天气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无机颜料可以是天然来源的,例如从白垩、赭石、棕土、绿土、富铁煅黄土或石墨中制备。颜料可以白色颜料如二氧化钛或氧化锌、黑色颜料如氧化铁黑、彩色颜料如群青或氧化铁红、珠光颜料、金属效果颜料、珠光颜料和荧光或磷光颜料,其中优选至少一种颜料是有色的非白色颜料。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水合氧化物、混合相颜料、含硫硅酸盐、金属硫化物、络合金属氰化物、金属硫酸盐、铬酸盐和钼酸盐和金属本身(青铜颜料)是合适的。特备适合的是二氧化钛(CI 77891)、黑色氧化铁(CI77499)、黄色氧化铁(CI77492)、红色和棕色氧化铁(CI 77491)、锰紫(CI 77742)、群青(硫代硅酸盐铝钠,CI 77007,颜料蓝29)、水合铬氧化物(CI 77289)、铁蓝(亚铁氰化铁、CI77510)、胭脂红(cochineal)。特别优选基于云母的珠光颜料和彩色颜料,其中所述的颜料用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氯氧化物如二氧化钛或氯氧化铋以及根据需要用其它赋予颜色的物质如氧化铁、铁蓝、群青、胭脂红等包膜,并且其中颜色可以由变动层厚度而决定。该类型的颜料例如在商标名 和(Merck)下出售。有机颜料例如是天然颜料、乌贼染料、藤黄、天然棕土、靛蓝、叶绿素和其它植物颜料。合成有机颜料例如是偶氮颜料、蒽醌类、靛蓝类、二噁嗪、喹吖啶酮、酞箐、异吲哚啉酮、芘和紫环酮、金属络合物、碱性蓝和二酮吡咯并吡咯颜料。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与至少一种颗粒状物质一起使用,其中所述颗粒状物质以0.01-10、优选0.05-5重量%的量在组合物中存在。合适的物质例如是在室温(25℃)下为固体并且处于粒子形式的物质。例如,二氧化硅、硅酸盐、铝酸盐、粘土、云母、盐,尤其无机金属盐、金属氧化物例如二氧化钛、矿物和聚合物粒子是合适的。该粒子以不溶解的、优选以稳定分散的形式在组合物中存在,并且在施加至应用表面及溶剂蒸发后,能够以固体形式沉积。优选的颗粒状物质是硅石(硅胶、二氧化硅)和金属盐,尤其无机金属盐,其中特别优选二氧化硅。金属盐例如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钠或氯化钾;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硫酸盐如硫酸钠或硫酸镁。
珠光剂
合适的珠光剂是例如:烷撑二醇酯,特别是二硬脂酸乙二醇酯;脂肪酸链烷醇酰胺,特别是椰油脂肪酸二乙醇酰胺;偏甘油酯,特别是硬脂酸单酸甘油酯;多碱的酯,任选地是羟基取代的羧酸与具有6-22个碳原子的脂肪醇的酯,特别是酒石酸的长链酯;脂质物质,如具有总计至少24个碳原子的脂肪醇、脂肪酮、脂肪醛、脂肪醚和脂肪碳酸酯,特别是月桂酮和二硬脂基醚;脂肪酸,如硬脂酸、羟硬脂酸或山萮酸、具有12-22个碳原子的环氧化烯烃与具有12-22个碳原子的脂肪醇的开环产物和/或具有2-15个碳原子和2-10个羟基的多羟基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在此类制剂中的惯用增稠剂是交联型聚丙烯酸及其衍生物、多糖及其衍生物如黄原酸胶、琼脂、藻酸盐或纤基乙酸钠、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羧甲基纤维素或羟基羧甲基纤维素、脂肪醇、单酸甘油酯和脂肪酸、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优选使用非离子增稠剂。
合适的化妆性和/或皮肤化妆有效成分例如是着色有效成分、皮肤和毛发颜料形成剂、调色剂、鞣剂、漂白剂、角蛋白硬化物质、抗微生物有效成分、滤光有效成分、驱除剂有效成分、充血物质、角质分解和角质形成作用物质、去头屑有效成分、消炎药、角化物质、抗氧化有效成分和/或起到自由基清除剂、皮肤保湿性或保湿物质作用的有效成分、加脂有效成分、抗红斑或抗过敏有效成分、支链脂肪酸如18-甲基二十烷酸,及其混合物。
适合于不用紫外线的天然或人工辐射而晒黑皮肤的皮肤人工晒黑有效成分例如是二羟基丙酮、四氧嘧啶和胡桃壳提取物。合适的角蛋白硬化物质通常是如还用于止汗剂中的有效成分,如硫酸铝钾、羟基氯化铝、乳酸铝等。
使用抗微生物有效成分来毁灭微生物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并且因此起到防腐剂及减少体臭形成或强度的脱臭物质的作用。它们包括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惯用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咪唑烷基脲、甲醛、山梨酸、苯甲酸、水杨酸等。此类脱臭物质例如是蓖麻油酸锌、三氯生、十一碳烯酸烷基醇酰胺、柠檬酸三乙酯、氯己定等。
根据本发明待有利使用的合适防腐剂是:
| E 200 | 山梨酸 | E 227 | 亚硫酸氢钙 |
| E 201 | 山梨酸钠 | E 228 | 亚硫酸氢钾 |
| E 202 | 山梨酸钾 | E 230 | 联苯(二苯基) |
| E 203 | 山梨酸钙 | E 231 | 邻苯基苯酚 |
| E 210 | 苯甲酸 | E 232 | 邻苯基苯酚钠 |
| E 211 | 苯甲酸钠 | E 233 | 噻唑苯并咪唑 |
| E 212 | 苯甲酸钾 | E 235 | 那他霉素 |
| E 213 | 苯甲酸钙 | E 236 | 甲酸 |
| E 214 |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 | E 237 | 甲酸钠 |
| E 215 |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Na盐 | E 238 | 甲酸钙 |
| E 216 | 对羟基苯甲酸正丙酯 | E 239 | 六亚甲基四胺 |
| E 217 | 对羟基苯甲酸正丙酯Na盐 | E 249 | 亚硝酸钾 |
| E 218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E 250 | 亚硝酸钠 |
| E 219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Na盐 | E 251 | 硝酸钠 |
| E 220 | 二氧化硫 | E 252 | 硝酸钾 |
| E 221 | 亚硫酸钠 | E 280 | 丙酸 |
| E 222 | 亚硫酸氢钠 | E 281 | 丙酸钠 |
| E 223 | 二硫化钠 | E 282 | 丙酸钙 |
| E 224 | 二硫化钾 | E 283 | 丙酸钾 |
| E 226 | 亚硫酸钙 | E 290 | 二氧化碳 |
表5:合适的防腐剂。上表中所列的E编号是指南95/2/EEC中使用的命名。
根据本发明还合适的是在化妆品中惯用的防腐剂或防腐助剂:二溴二氰基丁烷(2-溴-2-溴甲基戊二腈)、3-碘-2-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咪唑烷基脲、5-氯-2-甲基-4-异噻唑啉-3-酮、2-氯乙酰胺、苯扎氯胺和苄醇。也合适作为防腐剂的是苯基羟烷基醚,尤其因其对众多微生物的杀细菌和杀真菌作用而以名称苯氧乙醇已知的化合物。
其它抗微生物剂同样适于并入本发明的制品中。有利的物质例如是2,4,4’-三氯-2’-羟基二苯醚(irgasan)、1,6-二(4-氯苯基双胍基)己烷(氯己定)、3,4,4’-三氯对称二苯脲、季铵化合物、丁香油、薄荷油、麝香草油、柠檬酸三乙酯、法呢醇(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1-醇)和在专利公开说明书DE-37 40 186、DE-39 38 140、DE-42 04 321、DE-42 29707、DE-43 09 372、DE-44 11 664、DE-195 41 967、DE-195 43 695、DE-195 43 696、DE-195 47 160、DE-196 02 108、DE-196 02 110、DE-196 02 111、DE-196 31 003、DE-196 31 004和DE-196 34 019及专利说明书DE-42 29 737、DE-42 37 081、DE-43 24 219、DE-44 29 467、DE-44 23 410和DE-195 16 705中描述的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组合。碳酸氢钠也将有利地使用。也可以同样使用微生物多肽。
芳香油
根据需要,化妆性组合物可以包含芳香油。可以提及的芳香油例如是天然芳香剂与合成芳香剂的混合物。天然芳香剂是从花(百合、薰衣草、玫瑰、茉莉、橙花、伊兰)、茎和叶(天竺葵、广藿香、苦橙叶)、果实(大茴香籽、芫荽、藏茴香、杜松实)、果皮(佛手柑、柠檬、橙)、根(肉豆蔻、白芷、芹菜、豆蔻、闭鞘姜、鸢尾、菖蒲)、木材(松木、檀香木、愈创木、柏木、蔷薇木)、草药和草(龙蒿、柠檬草、鼠尾草、麝香草)、针叶和枝(云杉、冷杉、松、中欧山松)、树脂和香脂(波斯树脂、榄香脂、苯甲酸、没药、乳香、红没药)中提取的提取物。也合适的是动物原料,如灵猫香和海狸香。常见的合成芳香化合物是是酯型、醚型、醛型、酮型、醇型和烃型产物。酯型的芳香化合物例如是乙酸苄酯、异丁酸苯氧乙酯、乙酸4-叔丁基环己酯、乙酸里那酯、乙酸二甲基苄基原酯、乙酸苯基乙酯、苯甲酸芳樟酯、甲酸苄酯、甲基苯基氨基乙酸乙酯、环己丙酸烯丙酯、丙酸苏合香酯和水杨酸苄酯。醚包括例如苄基乙基醚,醛包括例如具有8-18个碳原子的链烷醛、柠檬醛、香茅醛、香茅基含氧乙醛、仙客来醛、羟基香茅醛、铃兰醛和对叔丁基苯丙醛(bourgeonal),酮包括例如紫罗酮、α-异甲基紫罗兰酮和柏木甲醚,醇包括茴香脑、香茅醇、丁子香酚、异丁子香酚、牻牛儿醇、里哪醇、苯乙醇和萜烯醇,烃主要包括萜和香脂。不过,优选使用共同产生愉快香型(scene note)的不同芳香剂的混合物。最常用作香料组分的挥发性相对低的精油也适合作为芳香油,例如鼠尾草油、春黄菊油、丁香油、蜂花油、薄荷油、肉桂叶油、椴树花油、刺柏子油、岩兰油、乳香油、格蓬油、岩蔷薇油和杂薰衣草油。优选地,单独或混合使用香柠檬油、二氢月桂烯醇、铃兰醛、新铃兰醛、香茅醇、苯乙醇、α-己基肉桂醛、牻牛儿醇、苄基丙酮、仙客来醛、里哪醇、Forte、龙涎呋喃、吲哚、二氢茉莉酮酸甲酯、Sandelice、柠檬油、橘子油、橙油、戊基甘醇酸烯丙酯、Cyclovertal、杂薰衣草油、鼠尾草油、β-二氢大马酮、波旁香叶油、水杨酸环己酯、Coeur、 NP、合成橡苔、γ甲基紫罗兰酮、苯乙酸、乙酸香叶酯、乙酸苄酯、玫瑰醚、Romillate、Irotyl和Floramate。
油、脂肪和蜡
优选地,本发明的组合物包含油、脂肪和/或蜡。本发明组合物的油相和/或脂相的组分有利地选自卵磷脂和甘油三脂肪酸酯,即链长度8-24、尤其12-18个碳原子的饱和和/或不饱和、支链和/或直链烷羧酸的三甘油酯。甘油三脂肪酸酯可以例如有利地选自合成、半合成和天然的油,如橄榄油、葵花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杏仁油、棕榈油、椰子油、蓖麻油、小麦胚油、葡萄籽油、蓟油、月见草油、澳洲坚果(macadamia nut)油等。其它极性的油组分可以选自链长度3-30个碳原子的饱和和/或不饱和、支链和/或直链烷羧酸与链长度3-30个碳原子的饱和和/或不饱和、支链和/或直链醇的酯,并且选自芳族羧酸与链长度3-30个碳原子的饱和和/或不饱和、支链和/或直链醇的酯。此类酯油可以随后有利地选自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硬脂酸异丙酯、油酸异丙酯、硬脂酸正丁酯月桂酸正己酯、油酸正癸酯、硬脂酸异辛酯、硬脂酸异壬酯、异壬酸异壬酯、棕榈酸-2-乙基己酯、月桂酸-2-乙基己酯、硬脂酸-2-己基癸酯、棕榈酸-2-辛基十二烷酯、油酸油醇酯、芥酸油醇酯、瓢心菜基油酸酯、瓢心菜基芥酸酯、碳酸二辛酯(cetiol CC)和椰油酸甘油酯类(myritol 331)、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和己二酸二丁酯,以及此类酯的合成、半合成和天然混合物,如霍霍巴油。
此外,一种或多种油组分可以有利地选自支链和直链的烃和烃蜡、硅油、二烷基醚,选自饱和或不饱和、支链或直链的醇。此类油和蜡组分的任意混合物也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根据需要,也可能有利的是使用蜡,例如十六烷基棕榈酸酯,作为油相的单脂类组分。根据本发明,油组分有利地选自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辛基十二烷醇、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异二十烷、椰油酸2-乙基己基酯、苯甲酸C12-15烷基酯、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二辛基醚。根据本发明,苯甲酸C12-15烷基酯与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的混合物、苯甲酸C12-15烷基酯与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的混合物以及苯甲酸C12-15烷基酯、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和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的混合物是有利的。根据本发明,特别优选使用的具有5-50mN/m极性的油是甘油三脂肪酸酯,尤其大豆油和/或杏仁油。就烃而言,石蜡油、角鲨烷和角鲨烯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
此外,油相可以有利地选自格尔伯特醇类。格尔伯特醇类以首次描述其制备的马瑟尔·格尔伯特(Marcel Guerbert)命名。格尔伯特醇类根据以下反应式
通过使醇氧化以产生醛、通过醛的羟醛缩合、从羟醛中消去水并使丙烯醛氢化而形成。格尔伯特醇类即便在低温下仍是液体并且实际上不造成皮肤刺激。它们可以有利地用作化妆性组合物中的加脂、富脂和再加脂组分。
格尔伯特醇类在化妆品中的用途是本身已知的。然而此类物质种类的最明显特征在于以下结构:
其中,R1和R2通常是直链的烷基基团。
根据本发明,格尔伯特醇或醇类有利地选自这样的组,其中
R1=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或辛基并且
R2=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十三烷基或十四烷基。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格尔伯特醇类是2-丁基辛醇(例如作为12(Condea)可商业获得)和2-己基癸醇(例如作为16(Condea)可商业获得)。根据本发明还将有利地使用本发明的格尔伯特醇类混合物,例如2-丁基辛醇和2-己基癸醇的混合物(例如作为14(Condea)可商业获得)。
此类油和蜡组分的任意混合物也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在聚烯烃当中,聚癸烯是优选的物质。
油组分也可以有利地具有环状或线形硅油的成分或完全由此类油构成,不过优选的是使用除硅氧烷油或硅油之外的额外含量的其它油相组分。低分子量硅氧烷或硅油通常由以下通式定义:
高分子量硅氧烷或硅油通常由以下通式定义:
其中硅原子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烷基基团和/或芳基基团取代,其中所述的基团在此处一般由基团R1-R4显示。然而,不同基团的数目实际上不必限于至多到4。m在本文中可以采用2-200000的值。
根据本发明待有利使用的环状硅氧烷通常由以下通式定义:
其中硅原子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的烷基基团和/或芳基基团取代,其中所述的基团在本文一般由基团R1-R4显示。然而,不同基团的数目实际上不必限于至多到4。“n”在本文中可以采用3/2至20的值。n的分数值考虑了奇数个甲硅烷氧基可以在该环中存在。
有利地,选择苯基三甲基硅氧烷作为硅氧烷油。其它硅油,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聚二甲基苯基硅氧烷、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八甲基环状四聚硅氧烷)、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聚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二十二烷基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也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也有利的是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的混合物,以及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的那些混合物。然而,还有利的是选择与以上提及的化合物具有相似构成的其有机侧链发生衍生化例如聚乙氧基化和/或聚丙氧基化的硅油。这些硅油包括例如聚硅氧烷-聚烷基-聚醚共聚物,如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有利地使用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八甲基环状四聚硅氧烷)作为将根据本发明加以利用的硅氧烷油。根据本发明待有利使用的脂肪和/或蜡组分可以选自植物蜡、动物蜡、矿蜡和石油化学蜡。例如,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野漆树蜡、西班牙草蜡、软木蜡、瓜鲁马蜡(guaruma wax)、稻胚油蜡、甘蔗蜡、浆果蜡、小冠巴西棕蜡、褐煤蜡、霍霍巴木蜡、牛油树脂、蜂蜡、紫胶蜡、鲸蜡、羊毛脂(羊毛蜡)、尾脂、纯地蜡、地蜡(ozlkerite)(地蜡(earth wax))、石蜡和微晶蜡是有利的。
其它有利的脂肪和/或蜡组分是化学改性蜡和合成蜡,如HRC(甘油三山嵛酸酯),和AW 1C(C18-36脂肪酸)和褐煤酸酯蜡、沙索蜡、氢化霍霍巴木蜡、合成或改性蜂蜡(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蜂蜡和/或C30-50-烷基蜂蜡)、十六烷基蓖麻醇酸酯如CR、聚亚烷基蜡、聚乙二醇蜡,还有化学改性脂肪,如氢化植物油(例如氢化蓖麻油和/或氢化椰油脂肪酸甘油酯)、甘油三酯如氢化大豆甘油酯、三羟基硬脂精、脂肪酸、脂肪酸酯和乙二醇酯如硬脂酸C20-40烷基酯、C20-40烷基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和/或乙二醇褐煤酸酯。另外,与所述脂肪和/或蜡组分具有相似物理特性的某些有机硅化合物如硬脂氧基三甲基硅烷也是有利的。
根据本发明,脂肪和/或蜡组分可以单独地或作为混合物在组合物中使用。此类油和蜡组分的任意混合物也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有利地,油相选自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辛基十二烷醇、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椰油酸-2-乙基己酯、苯甲酸C12-15烷基酯、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二辛基醚。辛基十二烷醇、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二辛基醚、碳酸二辛酯、椰油基甘油酯(椰油基甘油酯)的混合物或苯甲酸C12-15烷基酯与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的混合物、苯甲酸C12-15烷基酯与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的混合物以及苯甲酸C12-15烷基酯、异硬脂酸-2-乙基己酯和异壬酸异十三烷基酯的混合物是特别有利的。就烃而言,石蜡油、环烃、角鲨烷、角鲨烯、氢化聚异丁烯和聚癸烯将为本发明目的而有利地使用。
油组分也有利地选自磷脂。磷脂是酰化甘油的磷酸酯。在磷脂酰胆碱中最重要的是例如卵磷脂,其特征在于以下通式结构:
其中R′和R″通常是具有15或17个碳原子并且至多到4个顺式双键的直链脂族基团。
根据本发明,来自Merkur Vaseline的Merkur Weissoel Pharma 40、来自Shell&DEA Oil的Shell917、Shell927、ShellOil 4222、Shell93、6301、2071(Hansen&Rosenthal)可以根据本发明有利地用作石蜡油。合适的化妆品可相容性油和脂肪组分在Karl-Heinz Schrader,Grundlagen和Rezepturen der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第二版,Verlag Hüthig,Heidelberg,第319-355页中描述,该文献的全部内容文中引用作为参考。
溶剂
若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作为溶液剂或乳剂或分散体的化妆性或皮肤病学用制品中使用,则可以使用的溶剂是:
水或水溶液;油,如癸酸或辛酸的甘油三酯,但是优选蓖麻油;脂肪、蜡和其它天然和合成的脂质物质,优选地是脂肪酸与低碳数的醇例如与异丙醇、丙二醇或丙三醇的酯,或脂肪醇与低碳数的链烷酸或与脂肪酸的酯;低碳数的醇、二醇或多羟基化合物及其醚,优选地是乙醇、异丙醇、丙二醇、丙三醇、乙二醇、乙二醇单乙基或单丁基醚、丙二醇单甲基、单乙基或单丁基醚、二甘醇单甲基醚或单乙基醚和类似产物。尤其,使用以上提及溶剂的混合物。在醇溶剂的情况下,水可以是进一步的组分。
表面活性剂
根据本发明,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组合物还可以包含表面活性剂。此类表面活性剂例如是:
-磷酸酯和盐,如油醇聚醚-10磷酸酯DEA盐(DEA-oleth-10phosphate)和二月桂基聚氧乙烯(4)醚磷酸酯(dilaureth-4phosphate),
-烷基磺酸盐,例如硫酸椰油单酸甘油酯钠、C12-14烯烃磺酸钠、月桂基磺基乙酸钠和PEG-3椰油酰胺硫酸镁,
-羧酸和衍生物,如月桂酸、硬脂酸铝、链烷醇化镁和十一烯酸锌、酯羧酸,例如硬脂酰乳酰乳酸钙、月桂基聚氧乙烯(6)醚柠檬酸酯和PEG-4月桂酰胺羧酸钠,
-通过羧酸与环氧乙烷、丙三醇、脱水山梨糖醇或其它醇的酯化而形成的酯,
-醚,例如乙氧基化醇、乙氧基化羊毛脂、乙氧基化聚硅氧烷、丙氧基化POE醚和烷基聚糖苷,如月桂基葡糖苷、癸基糖苷和椰油基糖苷。
聚山梨酸酯
根据本发明,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组合物也可以包含聚山梨酸酯。
对本发明目的有利的聚山梨酸酯是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单月桂酸酯(吐温20,CAS编号9005-64-5)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4)醚单月桂酸酯(吐温21,CAS编号9005-64-5)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4)醚单硬脂酸酯(吐温61,CAS编号9005-67-8)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三硬脂酸酯(吐温65,CAS编号9005-71-4)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单油酸酯(吐温80,CAS编号9005-65-6)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5)醚单油酸酯(吐温81,CAS编号9005-65-5)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三油酸酯(吐温85,CAS编号9005-70-3).
特别有利的尤其是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单棕榈酸酯(吐温40,CAS编号9005-66-7)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单硬脂酸酯(吐温60,CAS编号9005-67-8)。
根据本发明,这些聚山梨酸酯基于组合物总重量有利地以0.1-5重量%的浓度并且尤其以1.5-2.5重量%的浓度单独地或作为两种或多种聚山梨酸酯的混合物加以使用。
调理剂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组合物还包含调理剂。根据本发明优选的调理剂例如是在国际化妆品成分词典和手册(第4卷,编者:R.C.Pepe,J.A.Wenninger,G.N.McEwen、The Cosmetic,Toiletry and FragranceAssociation,第9版,2002)中在第4部分在关键词:毛发调理剂、保湿剂、皮肤-调理剂、皮肤-调理剂-润滑药、皮肤-调理剂-保湿剂、皮肤-调理剂-杂项(Miscellaneous)、皮肤-调理剂-紧肤封闭(Occlusive)和皮肤防护剂下列出的全部化合物,和在EP-A 934956(第11-13)中在“水溶性调理剂”和“油溶性调理剂”下列出的全部化合物。其它有利的调理剂例如是根据INCI称作聚季铵盐(尤其聚季铵盐-1至聚季铵盐-56)的化合物。
合适的调理剂还包括例如聚合性季铵化合物、阳离子纤维素衍生物和多糖。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调理剂在本文可以选自下表中所示的化合物。
表6:有利使用的调理剂
另外,非离子聚-N-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例如VA 64(BASF Aktiengesellschaft))、阴离子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Soft(BASF Aktiengesellschaft))和/或两性酰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例如(National Starch))可以根据本发明有利地作为调理剂使用。
粉状原料
添加粉状原料通常可以是有利的。特别优选使用滑石。
乙氧基化甘油脂肪酸酯
根据本发明,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还包含乙氧基化油,其中所述的乙氧基化油选自乙氧基化甘油脂肪酸酯,特别优选是PEG-10橄榄油甘油酯、PEG-11鳄梨油甘油酯、PEG-11可可脂甘油酯、PEG-13葵花油甘油酯、PEG-15异硬脂酸甘油酯、PEG-9椰油脂肪酸甘油酯、PEG-54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PEG-60氢化蓖麻油、霍霍巴油乙氧基化物(PEG-26霍霍巴脂肪酸、PEG-26霍霍巴醇)、甘油聚醚-5椰油酸酯、PEG-9椰油脂肪酸甘油酯、PEG-7椰油酸甘油酯、PEG-45棕榈仁油甘油酯、PEG-35蓖麻油、橄榄油PEG-7酯、PEG-6辛酸/癸酸甘油酯、PEG-10橄榄油甘油酯、PEG-13葵花油甘油酯、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氢化棕榈仁油甘油酯PEG-6酯、PEG-20玉米油甘油酯、PEG-18油酸椰油酸甘油酯、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PEG-40蓖麻油、PEG-60氢化蓖麻油、PEG-60玉米油甘油酯、PEG-54氢化蓖麻油、PEG-45棕榈仁油甘油酯、PEG-35蓖麻油、PEG-80椰油酸甘油酯、PEG-60杏仁油甘油酯、PEG-60月见草甘油酯、PEG-200氢化棕榈酸甘油酯和PEG-90异硬脂酸甘油酯。
优选的乙氧基化油是PEG-7椰油酸甘油酯、PEG-9椰油酸甘油酯类、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PEG-200氢化棕榈酸甘油酯。为多种目的在水质清洁制剂中使用乙氧基化甘油脂肪酸酯。具有低乙氧基化程度(3-12个环氧乙烷单位)的脂肪酸甘油酯通常起到加脂剂以改善干燥后皮肤感觉的作用,具有约30-50乙氧基化程度的脂肪酸甘油酯起到对非极性物质如芳香油的增溶剂作用。使用具有高乙氧基化程度的脂肪酸甘油酯作为增稠剂。全部这些物质共同具有的一个特征是当在皮肤上用水稀释使用时,它们在皮肤上产生特殊的感觉。
光防护剂
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与光防护剂组合在皮肤化妆制品中的用途同样符合本发明。这些化妆性和/或皮肤病学用光防护组合物为化妆性和/或皮肤病学性光保护作用而使用,并且还用于治疗和护理皮肤和/或毛发并且作为化妆产品在装饰性化妆品中使用。这些化妆产品包括例如防晒霜、防晒液、防晒乳、防晒油、防晒香脂、防晒凝胶、唇护理物和唇膏、遮瑕膏和笔、保湿霜、洗液、乳剂、面霜、体霜和手霜、护发素(hair treatment)和漂洗液(rinse)、发型设定用组合物、定型凝胶、毛发喷雾剂、滚擦式除臭剂或眼部除皱霜、热带用物(tropicals)、防晒隔离物(sunblock)、日光浴后制品。全部制品包含至少一种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和所述UV过滤物质的之一。
防晒油主要是含一种或多种光防护滤质的不同油与芳香油的混合物。油组分根据不同化妆品特性选择。充分润滑并向皮肤传递柔软感的油如矿物油(例如石蜡油)和甘油三脂肪酸酯(例如花生油、芝麻油、鳄梨油、中链甘油三酯)与改善防晒油扩展能力和吸收至皮肤中、降低厚度并使油膜对空气及水汽可渗透(perspiration)的油混合。这些包括支链脂肪酸酯(例如棕榈酸异丙酯)和硅油(例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当使用基于不饱和脂肪酸的油时,则添加抗氧化剂例如生育酚以防止油变酸败,防晒油作为无水制剂通常不包含防腐剂。防晒乳和防晒霜制备为水包油(油/水)乳剂和油包水(水/油)乳剂。取决于乳剂类型,制品的特性变化非常大:油/水乳剂可毫不费力地分布在皮肤上,它们大多被迅速吸收并且几乎总是可以毫不费力地用水洗去。水/油乳剂更难以揉入,它们程度更明显地润滑皮肤并且因此看上去多少更为粘稠,但是另一方面更好地保护皮肤免于干透。水/油乳剂大多防水。在油/水乳剂的情况下,乳剂基质、选择合适光防护物质以及根据需要使用助剂(例如聚合物)决定了防水性的程度。液体和霜样油/水乳剂的基质就组成而言与皮肤护理中惯用的其它乳剂相似。防晒乳应当充分润滑因太阳、水和风而干燥的皮肤。它们不应是粘稠的,因为这在炎热下和与砂子接触时感觉特别不舒服。防晒组合物通常基于包含至少一种油相的载体。然而,完全基于水基质的组合物也是可能的。因此,油剂、水包油和油包水乳剂、乳膏剂和糊剂、护唇棒(lip protectioin stick)组合物或无脂(grease-free)凝胶是合适的。合适的乳剂尤其还是含有以分散形式存在的表面包膜的二氧化钛粒子的油/水粗乳状液、油/水微乳状液或油/水/油乳剂,其中乳剂通过相转化技术可得到,如在DE-A-197 26 121所述。
可以视作添加剂的惯用化妆辅助品是例如(辅)乳化剂、脂肪和蜡、稳定剂、增稠剂、生物源有效成分、成膜剂、芳香剂、染料、珠光剂、防腐剂、颜料、电解质(例如硫酸镁)和pH调节剂。可以使用的稳定剂是脂肪酸的金属盐,如硬脂酸镁、硬脂酸铝和/或硬脂酸锌。生物源有效成分理解为意指例如植物提取物、蛋白水解物和复合维生素。惯用的成膜剂例如是水胶体,如脱乙酰壳多糖、微晶脱乙酰壳多糖或季铵化脱乙酰壳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酸系聚合物、季铵型(quaternary)纤维素衍生物和类似化合物。
合适的滤光有效成分是吸收UV-B和UV-A区内紫外线的物质。这些物质理解为意指能够吸收紫外线并以波长较长的辐射形式(例如热)再次释放所吸收能量的有机物。该有机物可以是油溶性或水溶性的。合适的紫外线过滤物是例如其中芳基可以分别携带至少一个取代基的2,4,6-三芳基-1,3,5-三嗪,其中所述的取代基优选地选自羟基、烷氧基、尤其甲氧基、烷氧羰基,尤其甲氧羰基和乙氧羰基。也合适的是对氨基苯甲酸酯、肉桂酸酯、二苯甲酮、樟脑衍生物和阻挡紫外线的颜料,如二氧化钛、滑石和氧化锌。特别优选基于二氧化钛的颜料。
可以使用的油溶性UV-B滤质是例如下列物质:
3-亚苄基樟脑及其衍生物,例如3-(4-甲基亚苄基)樟脑;
4-氨基苯甲酸衍生物,优选4-(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酯、2-辛基-4-(二甲氨基)苯甲酸酯和4-(二甲氨基)苯甲酸戊酯;
肉桂酸的酯,优选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4-甲氧基肉桂酸丙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2-氰基-3-苯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二苯甲酮衍生物,优选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甲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
亚苄丙二酸的酯,优选2-乙基己基4-甲氧基苄基丙二酸酯;
丙烷-1,3-二酮,如1-(4-叔丁苯基)-3-(4′-甲氧苯基)丙烷-1,3-二酮。
合适的水溶性物质是: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及其碱金属、碱土金属、铵、烷基铵、链烷醇铵和葡糖铵盐;
二苯甲酮的磺酸衍生物,优选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及其盐;
3-亚苄基樟脑的磺酸衍生物,如4-(2-氧代-3-亚龙脑基甲基)苯磺酸和2-甲基-5-(2-氧代-3-亚龙脑基)磺酸及其盐。
特别优选使用肉桂酸的酯,优选4-甲氧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4-甲氧基肉桂酸异戊酯、2-氰基-3-苯基肉桂酸2-乙基己酯(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另外,优选使用二苯甲酮的衍生物,尤其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4’-甲基二苯甲酮、2,2′-二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和优选使用丙烷-1,3-二酮如1-(4-叔丁苯基)-3-(4′-甲氧苯基)丙烷-1,3-二酮。
合适的常见UV-A滤质是:
苯甲酰基甲烷的衍生物,如1-(4′-叔丁苯基)-3-(4′-甲氧苯基)丙烷-1,3-二酮、4-叔丁基-4′-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或1-苯基-3-(4′-异丙基苯基)丙烷-1,3-二酮;
二苯甲酮的氨基羟基取代衍生物,如N,N-二乙氨基羟基苯甲酰基正己基苯甲酸酯。
UV-A和UV-B滤质当然也可以混合使用。
其它合适的UV过滤物质在下表中给出。
表7:合适的光防护剂。
除了以上提及的两组主要光防护物质以外,还有可能使用破坏在紫外线辐射穿透皮肤时被触发的光化学反应链的抗氧化型次级光防护剂。其常见实例是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生育酚(维生素E)和抗坏血酸(维生素C)。
又一类是是对紫外光所致皮肤损伤具有抗炎作用的抗刺激剂,此类物质是例如防风根醇、植醇和植烷三醇。
同样符合本发明的是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与阻挡紫外线的无机颜料组合而在皮肤化妆制品中的用途。优选基于金属氧化物和/或其它金属化合物的颜料,其中所述的颜料在水中不溶解或少量溶解并且选自锌的氧化物(ZnO)、钛的氧化物(TiO2)、铁的氧化物(例如Fe2O3)、锆的氧化物(ZrO2)、硅的氧化物(SiO2)、锰的氧化物(例如MnO)、铝的氧化物(AI2O3)、铈的氧化物(例如Ce2O3)、相应金属的混合氧化物和这类氧化物的混合物。
无机颜料可以以包膜的形式存在,即经过表面处理。这种表面处理可以例如包含如DE-A-33 14 742中所述通过本身已知的方法提供带微薄疏水层的颜料。
合适的驱除剂有效成分是能够迫使或驱除某些生物尤其昆虫远离人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包括例如2-乙基-1,3-己二醇、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等。刺激血液流经皮肤的合适充血物质例如是精油,如中欧山松提取物、薰衣草提取物、迷迭香提取物、刺柏子提取物、马栗提取物、桦木叶提取物、龙胆提取物、乙酸乙酯、樟脑、薄荷醇、薄荷油、迷迭香提取物、桉树油等。合适的角质分解的和角质形成的物质例如是水杨酸、硫代乙醇酸钙、硫代乙醇酸及其盐、硫等。合适的去头屑有效成分例如是硫、硫聚乙二醇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硫蓖麻醇聚乙氧基化物(sulfur ricinolpolyethoxylate)、吡啶硫酮锌、吡啶硫酮铝等。消解皮肤刺激作用的合适消炎药例如是尿囊素、防风根醇、红没药醇、春黄菊提取物、泛醇等。
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与至少一种可化妆品用或可药用聚合物组合的用途同样符合本发明。
合适聚合物例如是具有INCI名称聚季铵盐的阳离子聚合物,例如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咪唑啉鎓盐共聚物(Luviquat FC,LuviquatHM,Luviquat MS,Luviquat Care)、以硫酸二乙酯季铵化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共聚物(Luviquat PQ 11)、N-乙烯基己内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咪唑啉鎓盐的共聚物(Luviquat E Hold)、阳离子纤维素衍生物(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和聚季铵盐-10)、丙烯酰胺共聚物(聚季铵盐-7)和脱乙酰壳多糖。
合适的阳离子(季铵化)聚合物也是Merquat(基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的聚合物)、Gafquat(通过聚乙烯吡咯烷酮与季铵化合物反应而形成的季铵型聚合物)、聚合物JR(带阳离子基团的羟乙基纤维素)和植物基阳离子聚合物,例如瓜耳聚合物,如来自Rhodia的Jaguar级别。
其它合适的聚合物也是中性聚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N-乙烯基吡咯烷酮和乙酸乙烯酯和/或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聚硅氧烷、聚乙烯基己内酰胺和具有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其它共聚物、聚乙烯亚胺及其盐、聚乙烯胺及其盐、纤维素衍生物、聚天冬氨酸盐和衍生物。这些中性聚合物包括例如Luviflex Swing(部分水解的聚乙酸乙烯酯与聚乙二醇的共聚物,BASF Aktiengesellschaft)。
合适的聚合物也是非离子、水溶性或水可分散性聚合物或寡聚物,如聚乙烯基己内酰胺例如Luviskol 0Plus(BASF),或聚乙烯吡咯烷酮及其共聚物,尤其与乙烯基酯如乙酸乙烯酯的共聚物,例如Luviskol VA37(BASF),聚酰胺,例如基于衣康酸和脂族二胺的聚酰胺,例如在DE-A-4333 238中所述。
合适的聚合物也是两性或两性离子聚合物,如在名称Amphomer(National Starch)下可获得的辛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共聚物,以及如公开于例如德国专利申请DE39 29 973、DE 21 50 557、DE28 17 369和DE 3708 451中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及其碱金属盐和铵盐是优选的两性离子聚合物。其它合适的两性离子聚合物是在名称Amersette(AMERCHOL)下可商业获得的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和丙烯酸的共聚物(Jordapon(D))。
合适的聚合物也是非离子、含硅氧烷的水溶性或水可分散性聚合物,例如聚醚硅氧烷,如Tegopren(Goldschmidt)。
同样符合本发明的是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与皮肤化妆有效成分(一种或多种化合物)的组合的用途,其中所述的皮肤化妆有效成分有利地选自乙酰水杨酸、阿托品、甘菊环、氢化可的松及其衍生物例如氢化可的松-17-戊酸酯、B和D族维生素,尤其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D、维生素A或其衍生物如棕榈酸视黄酯、维生素E或其衍生物如生育酚醋酸酯、维生素C和其衍生物如抗坏血酸葡糖苷,以及尼克酰胺、泛醇、防风根醇、表面麻醉剂、不饱和脂肪酸如必需脂肪酸(通常称做维生素F),尤其γ-亚麻酸、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衍生物、氯霉素、咖啡因、前列腺素、麝香草酚、樟脑、角鲨烯、植物或动物源的提取物或其它产物,例如月见草油、玻璃苣(borage)油或角豆树豆油、鱼油、鳕鱼肝油或者神经酰胺和类神经酰胺化合物、熏香提取物、绿茶提取物、水仙(water lily)提取物、甘草(licorice)提取物、金缕梅(hamamelis)、去头屑有效成分(例如二硫化硒、吡啶硫酮锌、吡罗克酮乙醇胺、氯咪巴唑、吡啶酮乙醇胺盐(octopirox)、聚多卡醇(polydocanol)和其组合),复合有效成分,如γ-谷维素与钙盐如泛酸钙,氯化钙、乙酸钙的复合有效成分。还有利的是选择来自再加脂物质类别的有效成分,例如辛酸十六/十八烷酯(purcellin oil)、和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类也特别有利地选自NO合成抑制物,尤其当本发明的制品将用于治疗和预防固有性和/或外因性皮肤老化的症状和用于治疗和预防紫外辐射对皮肤及毛发的有害作用时。优选的NO合成抑制物是硝基精氨酸。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类还有利地选自儿茶素和儿茶素胆汁酸酯和从具有儿茶素或儿茶素胆汁酸酯成分的植物或植物部分如山茶科(Theaceae)植物、尤其茶(Camellia sinensis)的叶中所提取的水提取物或有机提取物。它们的常见成分(例如多酚或儿茶素、咖啡因、维生素、糖、矿物质、氨基酸、脂类)是特别有利的。儿茶素是将理解为氢化黄酮或花青素的一组化合物并代表“儿茶素”衍生物(儿茶酚、3,3′,4′,5,7-黄烷五醇、2-(3,4-二羟基苯基)苯并二氢吡喃-3,5,7-三醇)。表儿茶素((2R,3R)-3,3′,4′,5,7-黄烷五醇)是有利于本发明目的的有效成分。还有利的是含儿茶素成分的植物提取物,尤其绿茶的提取物,如从以下植物的叶中提取的提取物:山茶(Camellia spec.)、极特别地是茶叶型茶(tea type Camellia sinensis)、普洱茶(C.assamica)、大理茶(C.taliensis)和滇缅茶(C.inawadiensis)和这些物种与例如山茶(Camellia japonica)的杂交种。优选的有效成分也是来自(-)-儿茶素、(+)-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多酚和儿茶素。
黄酮及其衍生物(也经常统称为“黄酮”)是有利于本发明目的的有效成分。它们的特征在于以下基本结构(给出取代位置):
也可以优选地用于本发明制品中的一些更重要的黄酮列于下表8。
表8:黄酮
黄酮通常以糖基化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
根据本发明,类黄酮优选地选自具有以下通式的物质
其中Z1至Z7相互独立地选自H、OH、烷氧基和羟基烷氧基,其中烷氧基或羟基烷氧基可以是支链或直链的并且具有1-18个碳原子。另外,有效成分(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也可以非常有利地选自亲水性有效成分,尤其来自以下组:
α-羟基酸,如乳酸或水杨酸或其盐,如乳酸钠、乳酸钙、TEA乳酸酯、脲、尿囊素、丝氨酸、山梨糖醇、丙三醇、乳蛋白、泛醇、脱乙酰壳多糖。
此类有效成分(一种或多种化合物)在本发明制品中的量基于该制品的总重量优选地是0.001-30重量%,特别优选地是0.05-20重量%、尤其是1-10重量%。所述的有效成分和可以在本发明制品中使用的其它有效成分在DE 10318526A1中在第12-17页上给出,该文献的全部内容在此加以参考。
此外,本发明涉及以上提及制品用于防止不想要的皮肤外观改变例如粉刺或油腻皮肤、角化病、酒渣鼻、光敏感性、炎性、红斑性、过敏性或自身免疫反应性反应。
就使用而言,本发明的化妆制品以对于化妆品或皮肤化妆品惯用的方式应用至皮肤、毛发、指甲或趾甲或牙床。
本发明还提供这样的皮肤化妆品,其包含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优选是通过本发明方法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特别优选是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其中选自如上所述染料、光防护剂、维生素、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的效应分子已经用于该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产生。特别优选包含如表11中所列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皮肤化妆品。
非常特别优选选自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衍生物,支链和直链脂肪酸例如棕榈酸、二十烷酸或18-甲基二十烷酸、生物素、泛酸、视黄酸和聚硅氧烷羧酸(polysiloxanecarboxylic acid)及氯化物的效应分子已经用于其产生的那些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最优选包含这样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皮肤化妆品,其中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包含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优选在SEQ ID No:2、4、6、8、10、12、14、40、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特别优选166和168、最优选168中所述序列的至少一种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并且对于该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制备,使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非常特别优选以上提及的其中所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并且使用2-(4-N,N-二烷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衍生物(如上所述)、优选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作为效应分子(i)的以上提及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用于口腔护理、牙齿护理和义齿护理的皮肤化妆品或组合物、优选肤质护理和发质护理组合物以0.001-1重量%、优选0.01-0.9重量%、特别优选0.01-0.8重量%或0.01-0.7重量%、非常特别优选0.01-0.6重量%或0.01-0.5重量%、最优选0.01-0.4重量%或0.01-0.3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又一个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1-10重量%、优选2-8重量%、3-7重量%、4-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同样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10-20重量%、优选11-19重量%、12-18重量%、13-17重量%、14-1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同样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该组合物以20-30重量%、优选21-29重量%、22-28重量%、23-27重量%、24-26重量%的浓度包含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本发明的组合物优选地是皮肤保护组合物、皮肤护理组合物、皮肤清洁组合物、毛发保护组合物、毛发护理组合物、毛发清洁组合物、染发剂、漱口剂和口腔清洗剂或用于装饰性化妆品的制品,根据使用领域,其优选地以软膏剂、乳膏剂、乳剂、混悬剂、洗液的形式作为乳、糊剂、凝胶、泡沫或喷雾剂使用。
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品可以包含上文已列出的全部聚合物、颜料、保湿剂、油、蜡、酶、矿物质、维生素、防晒剂、染料、芳香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和/或药用有效成分。
另外,以下适用于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品:
本发明组合物的配制基材优选地包含化妆品或皮肤化妆品可用/可药用的助剂。可药用的助剂是已知用于药学,食品技术领域和相关领域中的助剂,在相关药典(例如DAB Ph.Eur.BP NF)中列出的那些助剂以及其特性不排除生理学应用的其它助剂。
合适的助剂可以是是助流剂、湿润剂、乳化及悬浮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抗刺激剂、螯合剂、乳化稳定剂、成膜剂、胶凝剂、气味掩蔽剂、树脂、水胶体、溶剂、增溶剂、中和剂、渗透加速剂、颜料、季铵化合物、加脂剂和富脂剂、软膏剂、乳膏剂或油剂基质物、硅氧烷衍生物、稳定剂、消毒剂、推进剂、干燥剂、遮光剂、增稠剂、蜡、软化剂、白油。在此方面的一个实施方案以专家知识为基础,如在例如Fiedler,H.P.Lexikon der Hilfsstoffe für Pharmazie,Kosmetik und angrenzendeGebiete[Lexicon of auxiliariss for pharmacy,cosmetics und relatedfields],第四版,Aulendorf:ECV-Editio-Kantor-Verlag,1996中所示。
为产生本发明的皮肤化妆组合物,有效成分可以与合适助剂(赋形剂)混合或用其稀释。赋形剂可以是可起到作为有效成分的媒介、载体或介质作用的固体,半固体或液体材料。根据需要,其它助剂的混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进行。此外,聚合物和分散体合适作为药学中的助剂,优选地作为或在用于固体药物形式的包衣组合物或粘合剂中的助剂。它们也可以在乳膏剂中并且作为片剂包膜及片剂粘合剂使用。
根据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发明的组合物是用于护理和保护皮肤和毛发的化妆性组合物、甲护理组合物或用于装饰性化妆品的制品。
合适的皮肤化妆性组合物例如是爽肤水、面膜、除臭剂和其它化妆性洗液。用于装饰性化妆品的组合物包括例如遮瑕笔、舞台化妆品、睫毛油和眼影、唇膏、眼圈墨笔、眼线膏、腮红、底粉和画眉笔。
另外,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用于毛孔清洁的鼻贴条中、在抗痘组合物、驱除剂、剃须组合物、剃须后和剃须前护理组合物、日光浴后护理组合物、除毛发组合物、染发剂、外阴护理组合物、足护理组合物及在婴儿护理中使用。
本发明的皮肤护理组合物尤其是水/油或油/水护肤霜、日霜和晚霜、眼霜、面霜、抗皱霜、防晒膏、保湿霜、漂白霜、自动晒黑膏、维生素膏、皮肤洗液、护理洗液和保湿洗液。
除了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本发明的皮肤化妆性和皮肤病学用组合物也可以包含这样的有效成分,其分解自由基作为对抗氧化过程及相关老化过程或皮肤和/或毛发损伤的保护。这些有效成分优选地是在专利申请WO/0207698和WO/03059312中描述的物质,其内容文中引用特别加以参考,优选地是其中所述可以减少过氧化物或过氧化氢以产生相应醇而不随后形成自由基的含硼化合物。此外,根据通式3的空间位阻胺可以用于此目的,
其中基团Z具有下列含义:H、C1-C22烷基,优选是C1-C12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C1-C22烷氧基,优选是C1-C12烷氧基,如烷氧甲基、烷氧乙基、烷氧丙基、烷氧异丙基、烷氧丁基、烷氧异丁基、烷氧仲丁基、烷氧叔丁基、烷氧戊基、烷氧异戊基、烷氧新戊基、烷氧叔戊基、烷氧己基、烷氧庚基、烷氧辛基、烷氧壬基、烷氧癸基、烷氧十一烷基、烷氧十二烷基;其中苯基基团可以被C1-C4烷基基团取代的C6-C10芳基,如苯基和萘基;可以被C1-C22烷基或C1-C22-烷氧基、优选地由如上所述C1-C12烷基或C1-C12-烷氧基取代的C6-C10-O芳基;并且
基团R1-R6相互独立地具有下列含义:H、OH、O、C1-C22烷基,优选是C1-C12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叔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十二烷基;C1-C22烷氧基,优选是C1-C12-烷氧基,如烷氧甲基、烷氧乙基、烷氧丙基、烷氧异丙基、烷氧丁基、烷氧异丁基、烷氧仲丁基、烷氧叔丁基、烷氧戊基、烷氧异戊基、烷氧新戊基、烷氧叔戊基、烷氧己基、烷氧庚基、烷氧辛基、烷氧壬基、烷氧癸基、烷氧十一烷基、烷氧十二烷基;其中苯基基团可以被C1-C4烷基基团取代的C6-C10芳基,如苯基和萘基;可以被C1-C22烷基或C1-C22-烷氧基、优选地由如上所述C1-C12烷基或C1-C12-烷氧基取代的C6-C10-O芳基。
特别优选基于组合物的总重量,以0.001-1重量%、优选0.01-0.1重量%、0.1-1重量%的量使用空间位阻胺:3-十二烷基-N-(2,2,6,6-四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3-十二烷基-N-(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3-辛基-N-(2,2,6,6-四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3-辛基-N-(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3-辛烯基-N-(2,2,6,6-四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3-辛烯基-N-(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琥珀酰亚胺和/或5050H。
除了以上提及的本发明化合物和合适载体之外,皮肤化妆制品也可以如上所述包含皮肤化妆品中常用的其它有效成分和助剂。它们优选地包括乳化剂、防腐剂、芳香油、化妆性有效成分,如植烷三醇、维生素A、E和C、视黄醇、防风根醇、泛醇、光防护剂、漂白剂、着色剂、调色剂、鞣剂、胶原、蛋白水解物、稳定剂、pH调节剂、染料、盐、增稠剂、胶凝剂、稠度调节物、硅氧烷、保湿剂、加脂剂和/或其它常用添加剂。
皮肤化妆性和皮肤化妆性组合物的优选的油和脂肪组分是以上提及的矿物油和合成油,如石蜡、硅油和具有多于8个碳原子的脂族烃、动物油和植物油,如葵花油、椰子油、鳄梨油、橄榄油、羊毛脂、或蜡、脂肪酸、脂肪酸酯,如C6-C30脂肪酸的甘油三酯、蜡酯,如霍霍巴油、脂肪醇、凡士林、氢化羊毛脂和乙酰化羊毛脂,及其混合物。
为建立某些特性,如改善触感、展开性、防水性和/或有效成分与助剂如颜料的结合,皮肤化妆性和皮肤化妆制品可以额外地还包含基于硅氧烷化合物的调理物质。
合适的硅氧烷化合物例如是聚烷基硅氧烷、聚芳基硅氧烷、聚芳烷基硅氧烷、聚醚硅氧烷或硅氧烷树脂。
化妆性或皮肤化妆制品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常用方法产生。
优选地,化妆性和皮肤化妆组合物以乳剂形式存在,尤其作为油包水(水/油)或水包油(油/水)乳剂。
然而,还有可能选择其他类型的制剂,例如凝胶剂、油剂、油凝胶剂、多重乳剂,例如处于水/油/水或油/水/油乳剂、无水软膏剂或软膏剂基质等形式。无乳化剂制剂如水分散体、水凝胶或皮克林乳剂也是有利的实施方案。
乳剂通过已知方法产生。除了至少一种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之外,乳剂通常在水存在下包含惯用组分,如脂肪醇、脂肪酸酯和尤其甘油三脂肪酸酯、脂肪酸、羊毛脂及其衍生物、天然或合成的油或蜡和乳化剂。选择针对乳剂类型特异的添加剂以及产生合适乳剂例如在Schrader,Grundlagen und Rezepturen der Kosmetika[化妆品的要素和制剂],Hüthig Buch Verlag,Heidelberg,第二版,1989,第三部分或Umbach,Kosmetik:Entwicklung,Herstellung und Anwendung kosmetischerMittel[化妆品:化妆性组合物的开发、制造和使用],扩编的第二版,1995,Georg Thieme Verlag,ISBN 3137126029,第122页ff.中描述,所述文献因而特别加以参考。
例如用于护肤霜等的处于水/油乳剂形式的合适乳剂通常包含通过利用合适乳化剂系统而乳化于油相或脂相中的水相。聚电解质复合物可以用于提供这种水相。
可以在乳剂的脂相中存在的优选脂组分是:烃油,如石蜡油、辛酸十六/十八烷酯(purcellin oil)、全氢角鲨烯和在这些油中的微晶蜡溶液;动物油或植物油,如甜杏仁油、鳄梨油、红厚壳油、羊毛脂及其衍生物、蓖麻油、芝麻油、橄榄油、霍霍巴油、烛果油、胸棘鲷(hoplostethus)油、其蒸馏起点在大气压下处于约250℃并且其蒸馏终点处于410℃的矿物油,如凡士林油、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的酯,如肉豆蔻酸烷基酯,例如肉豆蔻酸异丙酯、肉豆蔻酸丁酯或肉豆蔻酸鲸蜡酯、硬脂酸十六烷酯、棕榈酸乙酯或异丙酯、辛酸或癸酸甘油三酯和蓖麻酸十六烷基。
脂相也可以包含可溶于其它油中的硅油,如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和硅氧烷二醇共聚物、脂肪酸和脂肪醇。
除了本发明的上述化合物之外,皮肤护理组合物也可以包含蜡,如巴西棕榈蜡、小烛树蜡、蜂蜡、微晶蜡、地蜡和油酸、肉豆蔻酸、亚油酸及硬脂酸的Ca、Mg和Al盐。
此外,本发明的乳剂可以处于油/水乳剂的形式。这种乳剂通常包含油相、使油相稳定于水相中的乳化剂和通常以增稠形式存在的水相。合适的乳化剂优选地是油/水乳化剂,如聚甘油酯、聚山梨酸酯或部分酯化的甘油酯。
根据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发明的组合物是光防护组合物、淋浴凝胶、洗发剂制剂或洗浴制品,特别优选光防护制品。
此类制剂包含至少一种符合本发明和/或根据本发明方法所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和作为碱性表面活性剂的常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作为共表面活性剂的两性和/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其它合适的有效成分和/或助剂通常选自脂类、芳香油、染料、有机酸、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以及增稠剂/胶凝剂、皮肤调理剂和保湿剂。
基于制剂总重量,这些制剂有利地包含2-50重量%、优选5-40重量%、特别优选8-30重量%的表面活性剂。
在洗涤、淋浴和洗浴制品中,可以使用在洁体组合物中习惯使用的全部阴离子性、中性、两性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合适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烷基硫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芳基磺酸盐、烷基琥珀酸盐、琥珀酸烷基酯磺酸盐、N-烷基肌氨酸盐、酰基牛黄酸盐、酰基羟乙基磺酸盐、烷基磷酸盐、烷基醚磷酸盐、烷基醚碳酸盐、α-烯属磺酸盐,尤其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例如钠、钾、镁、钙、铵和三乙醇胺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醚磷酸盐和烷基醚碳酸盐可以在分子中具有1-10个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单位、优选1-3个环氧乙烷单位。
这些包括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铵、月桂基醚硫酸钠、月桂基醚硫酸铵、月桂基肌氨酸钠、琥珀酸油酯钠、琥珀酸月桂酯磺酸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
合适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烷基甜菜碱、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烷基磺基甜菜碱、氨基乙酸烷基酯、羧基氨基乙酸烷基酯、两性乙酸烷基酯或两性丙酸烷基酯、两性二乙酸烷基酯或两性二丙酸烷基酯。
例如,可以使用椰油酰二甲基磺丙基甜菜碱、月桂基甜菜碱、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或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丙酸钠(sodiumcocamphopropionate)。
合适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是可以为直链或支链的在烷基链中具有6-20个碳原子的脂族醇或烷基苯酚与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的反应产物。烯化氧的量是每摩尔醇约6-60mol。此外,烷基胺氧化物、单-或双烷基链烷醇酰胺、聚乙二醇的脂肪酸酯、乙氧基化脂肪酸酰胺、烷基多糖苷或失水山梨糖醇醚酯是合适的。
另外,洗涤、沐浴和洗浴制品可以包含惯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季铵化合物,例如鲸蜡基三甲基氯化铵。
此外,淋浴凝胶/洗发剂制剂可以包含增稠剂,如氯化钠、PEG-55、丙二醇油酸酯、PEG-120甲基葡糖二油酸酯及其它,以及还有防腐剂、其它有效成分和助剂及水。
毛发处理用组合物
根据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品是毛发处理用组合物。
优选地,本发明的毛发处理用组合物的形式是定型泡沫、发用摩丝、发胶、洗发剂、毛发喷雾剂、发用泡沫、端液(end fluid)、用于定型波浪的中和剂、染发剂和漂白剂或热油护发品。根据使用领域,毛发化妆制品可以作为(气溶胶)喷雾剂、(气溶胶)泡沫、凝胶、凝胶喷雾剂、乳膏剂、洗液或发蜡(wax)应用。毛发喷雾剂在本文中包括气溶胶喷雾剂和不带抛射气体的泵式喷雾剂(pump sprays)。发用泡沫包括气溶胶泡沫和不带抛射气体的泵式泡沫(pump foam)。毛发喷雾剂和发用泡沫优选地包括主要或完全水溶性或水可分散的组分。当在本发明的毛发喷雾剂和发用泡沫中使用的化合物可在水中分散时,它们可以在通常具有1-350nm、优选1-250nm粒子直径的水性微分散体形式应用。这些制品的固形物含量在本文中通常是约0.5-20重量%。这些微分散体通常不需要乳化剂或表面活性剂用于稳定化。
其它组分将理解为意指化妆品中惯用的添加剂,例如推进剂、消泡剂、界面活性化合物即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发泡剂和增溶剂。所用的界面活性化合物可以是阴离子、阳离子、两性或中性的。其它惯用的组分也可以例如是防腐剂、芳香油、遮光剂、有效成分、紫外线过滤物、护理物质如泛醇、胶原、维生素、蛋白水解物、α-和β-羟基羧酸、稳定剂、pH调节剂、染料、粘度调节物、胶凝剂、盐、保湿剂、加脂剂、络合剂和其它常用添加剂。
若想建立极特殊的特性的话,这里还包括化妆品中已知的可以与本发明的空间位阻胺组合使用的所有造型聚合物和调理聚合物。
合适的常规毛发化妆性聚合物例如是以上提及的在本文中加以参考的阳离子、阴离子、中性、非离子和两性聚合物。
为建立某种特性,制品可以额外地还包含基于硅氧烷化合物的调理物质。合适的硅氧烷化合物例如是聚烷基硅氧烷、聚芳基硅氧烷、聚芳烷基硅氧烷、聚醚硅氧烷、硅氧烷树脂或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CTFA)和氨基官能硅氧烷化合物,如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CTFA)。
推进剂是习惯性用于毛发喷雾剂或气溶胶泡沫的推进剂。优选是丙烷/丁烷、戊烷、二甲醚、1,1-二氟乙烷(HFC-152a)、二氧化碳、氮或压缩空气的混合物。
可以使用的乳化剂是在发用泡沫中习惯性使用的全部乳化剂。合适的乳化剂可以是非离子性、阳离子性或阴离子性或两性的。非离子乳化剂(INCI命名)的实例是月桂基聚氧乙烯醚,例如月桂基聚氧乙烯(4)醚;十六烷基聚氧乙烯醚,例如十六烷基聚氧乙烯(1)醚、聚乙二醇十六烷基醚、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醚,例如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聚乙二醇脂肪酸甘油酯、羟化卵磷脂、脂肪酸的乳酰基酯、烷基多糖苷。
阳离子乳化剂的实例是十六烷基二甲基-2-羟乙基磷酸二氢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季铵盐(Quaternium)-1至x(INCI)。
阴离子乳化剂可以选自例如烷基硫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芳基磺酸盐、烷基琥珀酸盐、琥珀酸烷基酯磺酸盐、N-烷基肌氨酸盐、酰基牛黄酸盐、酰基羟乙基磺酸盐、烷基磷酸盐、烷基醚磷酸盐、烷基醚碳酸盐、α-烯属磺酸盐,尤其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例如钠、钾、镁、钙、铵和三乙醇胺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醚磷酸盐和烷基醚碳酸盐可以在分子中具有1-10个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单位、优选1-3个环氧乙烷单位。
可以使用的胶凝剂是化妆品中惯用的全部胶凝剂。这些包括轻度交联的聚丙烯酸例如卡波姆(INCI)、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阳离子改性纤维素、多糖,例如黄原酸胶、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聚季铵盐-32(和)矿脂(INCI)、丙烯酸钠共聚物(和)矿脂(和)PPG-1十三烷基聚氧乙烯(6)醚、丙烯酰胺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丙烯酰胺共聚物、硬脂基聚氧乙烯(10)醚烯丙基醚、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季铵盐-37(和)矿脂(和)PPG-1十三烷基聚氧乙烯(6)醚、聚季铵盐37(和)丙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和)PPG-1十三烷基聚氧乙烯(6)醚、聚季铵盐-7、聚季铵盐-44。
在洗发剂制剂中,可以使用在洗发剂中习惯性使用的全部的阴离子、中性、两性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合适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烷基硫酸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芳基磺酸盐、烷基琥珀酸盐,琥珀酸烷基酯磺酸盐、N-烷基肌氨酸盐、酰基牛黄酸盐、酰基羟乙基磺酸盐、烷基磷酸盐、烷基醚磷酸盐、烷基醚碳酸盐、α-烯属磺酸酯,尤其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例如钠、钾、镁、钙、铵和三乙醇胺盐。烷基醚硫酸盐、烷基醚磷酸盐和烷基醚碳酸盐可以在分子中具有1-10个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单位、优选1-3个环氧乙烷单位。
适合的是例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铵、月桂基醚硫酸钠、月桂基醚硫酸铵、月桂基肌氨酸钠、琥珀酸油酯钠、琥珀酸月桂酯磺酸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三乙醇胺。
合适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例如是烷基甜菜碱、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烷基磺基甜菜碱、氨基乙酸烷基酯、羧基氨基乙酸烷基酯、两性乙酸烷基酯或两性丙酸烷基酯、两性二乙酸烷基酯或两性二丙酸烷基酯。
例如,可以使用椰油酰二甲基磺丙基甜菜碱、月桂基甜菜碱、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或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丙酸钠(sodiumcoca mphopropionate)。
合适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是可以为直链或支链的在烷基链中具有6-20个碳原子的脂族醇或烷基苯酚与环氧乙烷和/或环氧丙烷的反应产物。烯化氧的量是每摩尔醇约6-60mol。此外,烷基胺氧化物、单-或双烷基链烷醇酰胺、聚乙二醇的脂肪酸酯、烷基多糖苷或失水山梨糖醇醚酯是合适的。
另外,洗发剂制剂可以包含惯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季铵化合物,例如鲸蜡基三甲基氯化铵。
在洗发剂制剂中,为实现某种作用,惯用的调理剂可以与本发明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组合使用。
这些包括例如以上提及具有INCI名称聚季铵盐的阳离子聚合物,尤其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咪唑啉鎓盐的共聚物(Luviquat FC,LuviquatHM,Luviquat MS,Luviquat Care)、以硫酸二乙酯季铵化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的共聚物(Luviquat D PQ 11)、N-乙烯基己内酰胺/N-乙烯基吡咯烷酮/N-乙烯基咪唑啉鎓盐的共聚物(Luviquat DHold)、阳离子纤维素衍生物(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和聚季铵盐-10)、丙烯酰胺共聚物(聚季铵盐-7)。此外,可以使用蛋白水解物,还有基于硅氧烷化合物的调理物质,例如聚烷基硅氧烷、聚芳基硅氧烷、聚芳烷基硅氧烷、聚醚硅氧烷或硅氧烷树脂。其它合适的硅氧烷化合物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CTFA)和氨基官能性硅氧烷化合物,如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CTFA)。此外,可以使用阳离子瓜耳胶衍生物,如瓜耳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INCI)。
根据又一个实施方案,这种毛发化妆性或皮肤化妆制品起到护理和保护皮肤或毛发的作用并且其形式是乳剂、分散体、混悬剂、水质表面活性制品,乳、洗液、乳膏剂、香脂、软膏剂、凝胶、颗粒剂、散剂、棒状制品(stick preparation)如唇膏、泡沫、气溶胶或喷雾剂。此类制剂是极为适合于局部用制品。合适的乳剂是水包油乳剂和油包水乳剂或微乳状液。
原则上,毛发化妆性或皮肤化妆制品用于应用至皮肤(局部)或毛发。局部用制品在这里理解为意指适于以精细分布并且优选地以可由皮肤吸收的形式应用有效成分至皮肤上的制品。适合于此目的的例如是水溶液和水-醇溶液、喷雾剂、泡沫、泡沫气溶胶、软膏剂、水凝胶、油/水或水/油型乳剂、微乳状液或化妆性棒状制品(cosmetic stick preparation)。
根据本发明的化妆性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案,该组合物包含载体。优选的载体是水、气体、基于水的液体、油、凝胶、乳状液或微乳状液、分散体或其混合物。所述的载体表现良好的皮肤兼容性,对局部用制品特别有利的是水凝胶、乳状液或微乳状液。
可以使用的乳化剂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乳化剂。乳化剂可以基于组合物以0.1-10重量%、优选1-5重量%的量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存在。
所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例如是来自以下至少一个组中的表面活性剂:
2-30摩尔环氧乙烷和/或0-5摩尔环氧丙烷与具有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醇、与具有12-2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和与烷基中具有8-15个碳原子的烷基苯酚的加成产物;
1-30摩尔的环氧乙烷与甘油的加成产物的C12/18-脂肪酸单酯和二酯;具有6-22个碳原子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单酯和二酯和脱水山梨糖醇单酯和二酯以及其环氧乙烷加成产物;在烷基基团中具有8-22个碳原子的烷基单糖苷和寡糖苷以及其乙氧基化类似物;15-60摩尔的环氧乙烷与蓖麻油和/或氢化蓖麻油的加成产物;多羟基化合物并且尤其聚甘油酯,如聚甘油聚蓖麻醇酸酯、聚甘油聚12-羟硬脂酸酯或聚甘油二聚亚油酸酯。同样合适的是来自这些物质组的两组或多组中的化合物的混合物;
2-15摩尔的环氧乙烷与蓖麻油和/或氢化蓖麻油的加成产物;
基于直链、支链、不饱和或饱和C6/22脂肪酸、蓖麻油酸和12-羟硬脂酸和丙三醇、聚甘油、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糖醇(例如山梨糖醇)、烷基葡糖苷(例如甲基葡糖苷、丁基葡糖苷、月桂基葡糖苷)和多葡糖苷(例如纤维素)的偏酯;单-、二-和三烷基磷酸酯和单-、二-和/或三-PEG烷基磷酸酯及其盐;
羊毛蜡醇;
聚硅氧烷-聚烷基聚醚共聚物和相应的衍生物;
如德国专利说明书1165574中季戊四醇、脂肪酸、柠檬酸和脂肪醇的混合酯和/或具有6-2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甲基葡萄糖和多羟基化合物、优选甘油或聚甘油以及聚烷撑二醇的混合酯。
此外,可以使用两性离子的表面活性剂作为乳化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是用来指在分子中携带至少一个季铵基和至少一个羧基或磺酸基的那些化合物的术语。特别合适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是所谓的甜菜碱,如N-烷基-N,N-二甲基甘氨酸铵,例如椰油烷基二甲基甘氨酸铵;N-酰胺基丙基-N,N-二甲基甘氨酸铵,例如椰油酰胺基丙基二甲基甘氨酸铵,和分别在烷基或酰基中具有8-18个碳原子的2-烷基-3-羧甲基-3-羟乙基咪唑啉,以及椰油酰胺基乙基羟乙基羧甲基甘氨酸盐。特别优选在CTFA名称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下已知的脂肪酸酰胺衍生物。
同样合适的乳化剂是两性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理解为意指这样的表面活性化合物,它们除了分子中的C8,18 -烷基基或酰基之外,还包含至少一个游离氨基和至少一个-COOH-或-SO3H基团并且能够形成内盐。合适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实例是N-烷基甘氨酸、N-烷基甘丙酸、N-烷基氨基丁酸、N-烷基亚胺二丙酸、N-羟乙基-N-烷基酰胺基丙基甘氨酸、N-烷基牛黄酸、N-烷基肌氨酸、2-烷基氨基丙酸和烷基氨基乙酸,在每种情况下在烷基中具有约8-18个碳原子。
特别优选的两性表面活性剂是N-椰油烷氨基丙氨酸盐、椰油酰胺基乙基氨基丙氨酸盐和C12/18-酰基肌氨酸。除两性乳化剂之外,季铵型(quaternary)乳化剂也是合适的,优选那些酯季铵型的乳化剂(ester quattype),特别优选甲基季铵化二脂肪酸三乙醇胺酯盐。另外,可以使用的阴离子乳化剂是烷基醚硫酸盐、甘油一硫酸酯盐、脂肪酸硫酸酯、磺基琥珀酸酯和/或醚羧酸。
合适的油体是基于具有6-18、优选8-10个碳原子的脂肪醇的格尔伯特醇类、直链C6-C22-脂肪酸与直链C6-C22-脂肪醇的酯、支链C6-C13羧酸与直链C6-C22-脂肪醇的酯、直链C6-C22-脂肪酸与支链醇尤其2-乙基己醇的酯、直链和/或支链脂肪酸与多元醇(如丙二醇、二聚二元醇(dimerdiol)或三聚三元醇(trimertriol))和/或格尔伯特醇类的酯、基于C6-C10脂肪酸甘油三酯、基于C6-C18-脂肪酸的液态甘油一-/二-、三酯混合物、C6-C22-脂肪醇和/或格尔伯特醇类与芳族羧酸尤其苯甲酸的酯、C2-C12-二羧酸与具有1-22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醇或具有2-10个碳原子和2-6个羟基的多羟基化合物的酯、植物油、支链伯醇、取代的环己烷、直链C6-C22脂肪醇碳酸酯、格尔伯特碳酸酯、苯甲酸与直链和/或支链C6-C22醇的酯(例如TN)、二烷基醚、环氧化脂肪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的开环产物、硅油和/或脂族烃或环烷烃。可以使用的油体还有硅氧烷化合物,例如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环状硅氧烷和室温可以处于液体形式或树脂形式的经氨基-、脂肪酸-、醇-、聚醚-、环氧-、氟-、烷基-和/或糖苷修饰的硅氧烷化合物。油体可以在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基于该组合物以1-90重量%,优选5-80重量%并且尤其10-50重量%的量存在。
可以与符合本发明和/或由本发明方法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一起使用的所述成分列表当然不应视为是穷尽或限制性的。所述成分可以单独地或彼此组合地使用。
本发明还提供式2的化合物,
其中“n”是在0和20之间,优选在3和15之间,特别优选在3和10之间,非常特别优选在3和8之间的整数,最优选是4。
本发明还提供式2a的化合物,其中“n”是在0和20之间,优选在3和15之间,特别优选在3和10之间,非常特别优选在3和8之间的整数,最优选是4,并且X对应于是1b中所定义的结构体(module)。
本发明还提供式3的化合物,
其中“n”是在0和20之间、优选在0与15间、特别优选在1与10间、非常特别优选在1和8间的整数,最优选是1或4,“o”是在0与30间、优选在0和20之间、特别优选在6与16间的整数,“p”是在0与5间的整数,特别优选是0、1或2并且“q”是0、1或2。
此外,还理解包括可以通过氢化转化成通式3化合物的单-或多不饱和化合物。
序列
SEQ
ID
NO:序列类型 序列说明
1 核酸智人 (Homo sapiens)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
2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
3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
4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
5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1
6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1
7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2
8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B-2
9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
10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
11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1
12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1
13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2
14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C-2
15 核酸 智人_聚丝蛋白_登录号CAI19595
16 蛋白质 智人_聚丝蛋白_登录号CAI19596
17 核酸 智人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01005337,转录物变体1a
18 蛋白质 智人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01005337,转录物变体1a
19 核酸 智人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00299,转录物变体1b
20 蛋白质 智人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00299,转录物变体1b
小家鼠(Mus musculus)亲斑蛋白2登录号NM_026163
21 核酸 NM_027894
22 蛋白质 小家鼠亲斑蛋白2登录号NM_026163 NM_027895
23 核酸 小家鼠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19645
24 蛋白质 小家鼠亲斑蛋白1登录号NM_019646
普通牛(Bos taurus)亲斑蛋白1部分mRNA,登录号
25 核酸 XM_868348
26 蛋白质 普通牛亲斑蛋白1部分mRNA,登录号XM_868349
家犬(Canis familiaris),与亲斑蛋白1同种型1a相似,
27 核酸 登录号XM_851528
28 蛋白质 家犬,与相似亲斑蛋白1同种型1a,登录号XM_851529
斑马鱼(Danio rerio),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
29 核酸 XM_695832
30 蛋白质 斑马鱼,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XM_695833
褐家鼠(Ruttus norvegicus),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
31 核酸 XM_222666
32 蛋白质 褐家鼠,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XM_222667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
33 核酸 XM_514091
34 蛋白质 黑猩猩,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XM_514092
原鸡(Gallus gallus),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
35 核酸 XM_419240
36 蛋白质 原鸡,与亲斑蛋白1相似,登录号XM_419241
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与亲斑蛋白4相似,登录号
37 核酸 BI390496
38 蛋白质 非洲爪蟾,与亲斑蛋白4相似,登录号BI390497
39 核酸 智人桥粒斑蛋白,转录物变体2,登录号NM_001008844
40 蛋白质 智人桥粒斑蛋白,转录物变体2,登录号NM_001008845
41 核酸 小家鼠桥粒斑蛋白,登录号XM_621314
42 蛋白质 小家鼠桥粒斑蛋白,登录号XM_621315
褐家鼠,与桥粒斑蛋白同种型II相似,登录号
43 核酸 XM_225259
44 蛋白质 褐家鼠,与桥粒斑蛋白同种型II相似,登录号
XM_225260
45 核酸 黑猩猩桥粒斑蛋白,登录号XM_518227
46 蛋白质 黑猩猩桥粒斑蛋白,登录号XM_518228
47 核酸 原鸡,与桥粒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418957
48 蛋白质 原鸡,与桥粒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418958
智人接头斑珠蛋白(JUP),转录物变体2,登录号
49 核酸 NM_021991
智人接头斑珠蛋白(JUP),转录物变体2,登录号
50 蛋白质 NM_021992
51 核酸 小家鼠,斑珠蛋白;γ-联蛋白,登录号NM_010593
52 蛋白质 小家鼠,斑珠蛋白;γ-联蛋白,登录号NM_010594
53 核酸 褐家鼠γ-联蛋白(斑珠蛋白),登录号NM_031047
54 蛋白质 褐家鼠γ-联蛋白(斑珠蛋白),登录号NM_031048
55 核酸 斑马鱼犰狳蛋白家族;斑珠蛋白,登录号NM_131177
56 蛋白质 斑马鱼犰狳蛋白家族;斑珠蛋白,登录号NM_131178
热带爪蟾(Xenopus tropicalis)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
57 核酸 BC064717
58 蛋白质 热带爪蟾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BC064718
家犬,与接头斑珠蛋白同种型10相似,登录号
59 核酸 XM_856625
家犬,与接头斑珠蛋白同种型10相似,登录号
60 蛋白质 XM_856626
61 核酸 非洲爪蟾Jup蛋白,登录号BC094116
62 蛋白质 非洲爪蟾Jup蛋白,登录号BC094117
63 核酸 普通牛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NM_001004024
64 蛋白质 普通牛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NM_001004025
65 核酸 野猪(Sus scrofa)斑珠蛋白,登录号NM_214323
66 蛋白质 野猪斑珠蛋白,登录号NM_214324
67 核酸 斑马鱼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BC058305
68 蛋白质 斑马鱼接头斑珠蛋白,登录号BC058306
69 核酸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斑珠蛋白/犰狳蛋
白/β-联蛋白,登录号AF005267
酿酒酵母,斑珠蛋白/犰狳蛋白/β-联蛋白,登录号
70 蛋白质 AF005268
71 核酸 智人网蛋白1,中间丝缔合蛋白,登录号NM 201380
72 蛋白质 智人网蛋白1,中间丝缔合蛋白,登录号NM 201381
小家鼠网蛋白1(Plec1),转录物变体11,mRNA,登录
73 核酸 号NM_201394 XM
小家鼠网蛋白1(Plec1),转录物变体11,mRNA,登录
74 蛋白质 号NM_201394 XM
75 核酸 普通牛,与网蛋白1同种型1(LOC510991)相似的,登录
号XM_588232
普通牛,与网蛋白1同种型1(LOC510991)相似,登录号
76 蛋白质 XM 588233
77 核酸 家犬,与网蛋白1同种型相似,登录号XM_539204
78 蛋白质 家犬,与网蛋白1同种型相似,登录号XM_539205
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网蛋白样蛋白,登录号
79 核酸 XM 809849
80 蛋白质 克氏锥虫,网蛋白样蛋白,登录号XM 809850
81 核酸 褐家鼠网蛋白,登录号X59601
82 蛋白质 褐家鼠网蛋白,登录号X59602
83 核酸 黑线仓鼠(Cricetulus griseus)网蛋白,登录号AF260753
84 蛋白质 黑线仓鼠网蛋白,登录号AF260754
85 核酸 智人斑周蛋白,登录号NM_002705
86 蛋白质 智人斑周蛋白,登录号NM_002706
87 核酸 小家鼠斑周蛋白,登录号NM_008909XM_358905
88 蛋白质 小家鼠斑周蛋白,登录号NM_008909XM_358906
89 核酸 智人外被斑蛋白,登录号NM_001988
90 蛋白质 智人外被斑蛋白,登录号NM_001989
91 核酸 小家鼠外被斑蛋白,登录号NM_025276XM_283024
92 蛋白质 小家鼠外被斑蛋白,登录号NM_025276XM_283025
93 核酸 普通牛,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87641
94 蛋白质 普通牛,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87642
95 核酸 家犬,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40443
96 蛋白质 家犬,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40444
97 核酸 斑马鱼,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687958
98 蛋白质 斑马鱼,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687959
99 核酸 褐家鼠,与外被斑蛋白相似,db_xref GeneID:303687
100 蛋白质 褐家鼠,与外被斑蛋白相似,db_xref GeneID:303688
101 核酸 黑猩猩,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11692
102 蛋白质 黑猩猩,与外被斑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11693
103 核酸 人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登录号M63618
104 蛋白质 人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登录号M63619
小家鼠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登录号
105 核酸 AF396877
小家鼠大疱性类天疱疮抗原1(Bpag1),登录号
106 蛋白质 AF396878
107 核酸 小家鼠毛透明蛋白样1,登录号NM_027762
108 蛋白质 小家鼠毛透明蛋白样1,登录号NM_027763
109 核酸 普通牛,与毛透明蛋白样1相似,登录号XM_597026
110 蛋白质 普通牛,与毛透明蛋白样1相似,登录号XM_597027
智人毛透明蛋白样1,登录号NM_001008536
111 核酸 XM_060104
智人毛透明蛋白样1,登录号NM_001008536
112 蛋白质 XM_060105
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与毛透明蛋
113 核酸 白相似,登录号XM_793822
114 蛋白质 紫球海胆,与毛透明蛋白相似,登录号XM_793823
115 核酸 克氏锥虫,推测性毛透明蛋白,登录号XM_809758
116 蛋白质 克氏锥虫,推测性毛透明蛋白,登录号XM_809759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ATCC50803,毛透明
117 核酸 蛋白,登录号XM_765825
118 蛋白质 蓝氏贾第鞭毛虫ATCC 50803,毛透明蛋白,登录号
XM_765826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Af293,毛透明蛋白,录号
119 核酸 XM_748643
120 蛋白质 烟曲霉Af293,毛透明蛋白,登录号XM_748644
121 核酸 穴兔(O.cuniculus)毛透明蛋白,登录号Z19092
122 蛋白质 穴兔毛透明蛋白,登录号Z19093
123 核酸 黑猩猩,与毛透明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26770
124 蛋白质 黑猩猩,与毛透明蛋白相似,登录号XM_526771
125 核酸 人毛透明蛋白(TRHY),登录号L09190
126 蛋白质 人毛透明蛋白(TRHY),登录号L09191
127 核酸 小家鼠脯氨酸丰富小蛋白3,登录号NM_011478
128 蛋白质 小家鼠脯氨酸丰富小蛋白3,登录号NM_011479
智人脯氨酸丰富小蛋白2B(SPRR2B),登录号
129 核酸 NM_001017418
智人脯氨酸丰富小蛋白2B(SPRR2B),登录号
130 蛋白质 NM_001017419
131 核酸 小家鼠毛囊蛋白质AHF,登录号XM_485271
132 蛋白质 小家鼠毛囊蛋白质AHF,登录号XM_485272
智人表皮斑蛋白1(EPPK1),登录号NM_031308
133 核酸 XM_372063
智人表皮斑蛋白1(EPPK1),登录号NM 031308
134 蛋白质 XM_372064
135 核酸 小家鼠表皮斑蛋白1,登录号NM 144848NM_173025
136 蛋白质 小家鼠表皮斑蛋白1,登录号NM 144848NM_173026
137 核酸 小家鼠结构蛋白FBF1,登录号AF241249
138 蛋白质 小家鼠结构蛋白FBF1,登录号AF241250
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抗原I/II的spaP基
139 核酸 因,登录号X17390
140 蛋白质 变异链球菌抗原I/II的spaP基因,登录号X17391
141 核酸 PCR引物Bag 43的序列
142 核酸 PCR引物Bag 44的序列
143 核酸 PCR引物Bag 53的序列
144 核酸 PCR引物Bag 51的序列
已经通过PCR引物Lib148(SEQ ID No:147)和
145 核酸 Lib149(SEQ ID No:148)扩增的DNA片段
146 蛋白质 核酸分子SEQ ID No:145的翻译产物
147 核酸 PCR引物Lib148的序列
148 核酸 PCR引物Lib149的序列
已经通过PCR引物Lib149(SEQ ID NO:148)和
149 核酸 Lib150(SEQ ID NO:151)扩增的DNA片段
150 蛋白质 核酸分子SEQ ID No:149的翻译产物
151 核酸 PCR引物Lib150的序列
已经通过PCR引物Lib151(SEQ ID No:156)和
152 核酸 Lib152(SEQ ID No:157)扩增的DNA片段
153 蛋白质 核酸分子SEQ ID No:152的翻译产物
154 核酸 PCR引物Lib151的序列
155 核酸 PCR引物Lib152的序列
KBD-B 3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56 蛋白质 B-3
KBD-B 4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57 蛋白质 B-4
KBD-B 5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58 蛋白质 B-5
KBD-B 6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59 核酸 B-5
KBD-B 6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60 蛋白质 B-5
161 核酸 智人多毛蛋白,BC004285
162 蛋白质 智人多毛蛋白,BC004285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与SEQ ID
163 核酸 No:ID 1相比存在核酸交换
智人桥粒斑蛋白_登录号NM_004415,与SEQ ID
No:ID2相比在位置905、2687和2688处存在氨基酸交
164 蛋白质 换
KBD-B 7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65 核酸 B-7
KBD-B 7智人桥粒斑蛋白登录号NM_004415结构域
166 蛋白质 B-7
具有氨基端组氨酸锚的KBD-D,智人亲斑蛋白1a登录
167 核酸 号NM_1005337
具有氨基端组氨酸锚的KBD-D,智人亲斑蛋白1a登录
168 蛋白质 号NP_001005337
具有羧基端组氨酸锚的KBD-D氨基酸1-273,智人亲斑
169 核酸 蛋白1a登录号NM_001005337
具有羧基端组氨酸锚的KBD-D氨基酸1-273,智人亲斑
170 蛋白质 蛋白1a登录号NP_001005337
171 核酸 PCR引物HRe6的序列
172 核酸 PCR引物HRe9的序列
173 核酸 PCR引物HRe7的序列
174 核酸 PCR引物HRe8的序列
175 核酸 PCR引物HRe26的序列
176 核酸 PCR引物HRe27的序列
实验性实施例
公开以下实施例以便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这些实施例将不视为穷尽或限制本发明的主题。
在实验描述中,使用以下缩略语:
(2-氨基-2-甲基丙醇)AMP、(摄氏度)℃、(乙二胺四乙酸)EDTA、(位阻胺稳定剂)HA、(1,1-二氟乙烷)HFC 152、(化妆品成分的国际命名)INCI、(毫升)ml、(分钟)min、(水包油)油/水、(聚乙二醇)PEG-25、(对氨基苯甲酸)PABA、(每百万份)ppm、(适量)q.s.、(乙烯基吡咯烷酮)VP、(油包水)水/油、(有效成分)AI、(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角蛋白结合结构域)KBD、(人桥粒斑蛋白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B)KBD-B、(人桥粒斑蛋白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C)KBD-C、(人亲斑蛋白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D)KBD-D.
实施例1:表达载体和生产菌株
多种表达载体测试用于表达角蛋白结合结构域(KBD)。为此,使用多种启动子(例如IPTG诱导型,鼠李糖诱导型、阿拉伯糖诱导型、甲醇诱导型、组成型启动子等)。同样测试了其中KBD表达为融合蛋白(例如当与硫氧还蛋白或eGFP或YaaD[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SWISS-PROT:P37527,PDX1]等融合时)的构建体。本文中,所述的KBD-B(角蛋白结合结构域B,SEQ ID No:4)和KBD-C(角蛋白结合结构域C,SEQ ID No:10)和这两个结构域KBD-BC的组合均使用多种表达系统进行表达。所提及的载体构建体对于权利要求书是非限制性的。
代表性地给出作为实例的是IPTG诱导型载体pQE30-KBD-B(图1)、甲醇诱导型载体pLib15(图2)和pLib16(图3)和诱导型载体pLib19(图4)的载体图。用于KBD-C的方法也可以类似用于所述的载体构建和表达。
为表达KBD,使用多种生产宿主,如大肠杆菌(E.Coli)菌株(见实施例2;例如XL10-Gold[Stratagene]、BL21-CodonPlus[Stratagene]和其它菌株)。不过,还使用了其它细菌性生产宿主如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当KBD在巨大芽孢杆菌中表达的情况下,开展与“Barg,H.,Malten,M.&Jahn,D.(2005)在巨大芽孢杆菌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生产”类似的方法。在Methods inBiotechnology-Microbial Products and Biotransformations(Barredo,J.-L.编辑,205-224)。
使用的真菌性生产菌株是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见实施例3;例如GS115和KM71[二者均来自Invitrogen];和其它菌株)和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见实施例4;例如RMS011[Stringer,MA,Dean,RA,SEwall,TC,Timberlake,WE(1991)Rodletless,通过直接基因活化而诱导的新型曲霉发育性突变体.Genes Dev 5:1161-1171]和SRF200[Karos,M,Fischer,R(1999)对构巢曲霉的一种进化高度保守性和高表达的蛋白质HymA的分子表征。Mol Genet Genomics 260:510-521]和菌株)。不过,还有可能使用其它真菌性生产宿主如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KBD表达与EP 0635574A1和/或WO 98/46772类似)用于KBD表达。
实施例2:在大肠杆菌菌株中用IPTG诱导型启动子例如通过表达质粒pQE30-KBD-B表达KBD
为了表达,使用多种生产宿主,如多种大肠杆菌菌株(例如XL10-Gold[Stratagene]、BL21-CodonPlus[Stratagene]和其它菌株)、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代表性地作为实例,在此处中描述了克隆并且通过用pQE30-KBD-B转化的大肠杆菌表达KBD-B:
pQE30-KBD-B的克隆
λ-MaxiDNA(DNA-λMaxi试剂盒,Qiagen)从人角质形成细胞cDNA库(BD Bioscience,Clontech,人角质形成细胞cDNA,对数期包皮原代培养物,载体:λgt11)制备。
PCR使用以下寡核苷酸进行:
Bag 43(5’-GGTCAGTTACGTGCAGCTGAAGG-3’)(SEQ ID No:141)和
Bag 44(5’GCTGAGGCTGCCGGATCG-3’)(SEQ ID No:142)
50μl PCR混合物:
10×用于超高保真性Pfu的PCR缓冲液: 5μl
λDNA(744ng/μl) 1μl(1∶30稀释)
dNTP混合物(10mM) 1μl
Oligo Bag 43(192ng/μl) 0.5μl
Oligo Bag 44(181ng/μl) 0.5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 1μl
H2O 41μl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分钟 72℃
-将大小约1102bp的产生的PCR产物从琼脂糖凝胶中切出并纯化。
-使用纯化的PCR产物作为模板,随后进行第二轮PCR:
使用的寡核苷酸:
Bag 53:(5’-CGCGCCTCGAGCCACATACTGGTCTGC-3’)(SEQ ID No:143)和
Bag 51(5’-GCTTAGCTGAGGCTGCCGGATCG-3’)(SEQ ID No:144)
50μl PCR混合物:
10×PCR缓冲液TAQ: 5μl
来自以上PCR的模板 3.5μl
dNTP混合物(10mM) 1μl
Oligo Bag 53(345ng/μl) 0.5μl
Oligo Bag 51(157ng/μl) 0.5μl
TAQ聚合酶 1μl
H2O 39μl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10分钟 72℃
-将大小约1073bp的产生的PCR产物从琼脂糖凝胶中切出、纯化并在以下载体:pCR2.1-TOPO(Invitrogen)中克隆。
-产生的载体pCR2.1-TOPO+KBD-B(5027bp)随后转化、在大肠杆菌中扩增,随后用XhoI和EcoRI切割并且将产生的KBD-B片段在pBAD/HisA(Invitrogen;同样用XhoI和EcoRI切割)中克隆。
-新形成的载体pBAD/HisA+KBD-B(5171bp)再次用SacI和StuI切割并且将产生的KBD-B片段在pQE30(Qiagen;用SacI和SmaI切割)中克隆。产生的表达载体pQE30-KBD-B(4321bp;也见图1)用于以下的KBD-B表达。
通过载体pQE30-KBD-B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KBD-B(SEQ ID No:4)额外地在氨基端包括氨基酸MRGSHHHHHHGSACEL,并且在羧基端包括氨基酸GVDLQPSLIS(SEQ ID No:166).
KBD-B通过pQE30-KBD-B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预培养物接种自含有pQE30-KBD-B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例如XL10-Gold[Stratagene])的平板或甘油培养物。根据主培养的规模,在管或小烧瓶中接种LB培养基(约1∶100)。
-抗生素根据所用菌株(对于pQE30-KBD-B,氨苄青霉素100μg/ml)而使用。
-温育在250转/分钟和37℃进行
-用预培养物约1∶100接种主培养物,主培养物:具有相应抗生素的LB培养基或合适的基本培养基。在250转/分钟和37℃温育。
-诱导用1mM IPTG在OD(600nm)高于0.5时进行。
-诱导4小时后,将细胞离心下来。
在发酵罐中,过程是类似的,不过有可能在高得多的OD单位上实施诱导并且因此有可能显著地增加细胞和蛋白质产率。
实施例3:借助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使用甲醇诱导型启动子例如通过表达质粒pLib 15和pLib 16(摇瓶)而胞内地和分泌性地表达KBD
为KBD表达,使用多种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如GS115和KM71(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 Life Technologies)。
代表性地作为实例,在此处描述了用pLib15(胞内表达,载体见图2)或pLib16(分泌性表达,载体见图3)转化,通过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KBD-B。
-为构建pLib15,大小948bp的编码KBD-B的DNA片段(SEQ IDNo:145)使用寡核苷酸Lib148(5’-GCTAAGGAATTCACCATGCATCACCATCACCATCACGAGCCACATACTGGTCTGCT-3’(SEQ ID No:147))和Lib149(5’-GCTGGAGAATTCTCAGCTAATTAAGCTTGGCTGCA-3’(SEQ IDNo:148))以及载体pQE30-KBD-B(实施例2,图1)作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这里,在PCR产物的两个末端导入EcoRI限制性位点。
-为构建pLib16,大小942bp的编码KBD-B的DNA片段(SEQ IDNo:149)使用寡核苷酸Lib149(5’-GCTGGAGAATTCTCAGCTAATTAAGCTTGGCTGCA-3’(SEQ ID No:148))和Lib150(5’-GCTAAGGAATTCCATCACCATCACCATCACGAGCCACATACTGGTCTGCT-3’(SEQ ID No:151))以及载体pQE30-KBD-B(实施例2,图1)作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这里,在PCR产物的两个末端导入EcoRI限制性位点。
-PCR在具有以下组成的50μl反应混合物中进行:
1μl质粒-DNA pQE30-KBD-B
1μl dNTP混合物(各10mM;Eppendorf)
5μl 10×PCR缓冲液+MgCl2(Roche)
1μl Lib148或Lib1505’引物(对应于50pmol)
1μl Lib1493’引物(对应于50pmol)
5U Pwo聚合酶(Roche)
PCR反应在以下循环条件下进行:
步骤1:95℃,5分钟(变性)
步骤2:95℃,45秒
步骤3:50℃,45秒(复性)
步骤4:72℃,2分钟(延伸)
步骤2-4循环30次
步骤5:72℃,10分钟(后延伸)
步骤6:4℃(停止)
-以寡核苷酸Lib148/Lib149扩增的PCR产物(SEQ ID No:145)用EcoRI消化并连接到EcoRI-切割的载体pPIC3.5上(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正确的KBD-B扩增通过对因连接而产生的载体pLib15(图2)测序而检验。
-以寡核苷酸Lib149/Lib150扩增的PCR产物(SEQ ID No:149)用EcoRI消化并连接到EcoRI-切割的载体pPIC9上(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正确的KBD-B扩增通过对因连接而产生的载体pLib16(图3)测序而检验。
-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株的电穿孔感受态细胞和原生质球用环状和StuI-线性化的载体pLib15和pLib16根据制造商说明书(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转化。
-转化体使用染色体DNA通过PCR和DNA印迹分析。
-为预培养,表达KBD-B的巴斯德毕赤酵母转化体接种自平板或甘油培养物。根据主培养的规模,在管或小烧瓶中接种MGY、BMG或BMGY培养基(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约1∶100)。
-培养物在250-300转/分钟和30℃温育直至OD600=2-6。
-细胞以1500-3000×g在室温离心5分钟而收获。
-对于主培养物,将收获的细胞沉淀以OD600=1分散于含甲醇的MM、BMM或BMMY培养基(毕赤酵母表达盒,M型,Invitrogen)中以诱导表达。
-主培养物在250-300转/分钟和30℃温育1-96小时。
-诱导每隔24小时通过添加100%甲醇至甲醇终浓度0.5%而维持。
-在胞内表达的情况下,细胞的收获和破碎在主要培养结束时通过Menton-Gaulin而进行。
-在分泌型表达的情况下,收集培养上清液并从中直接纯化KBD-B。
-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胞内表达的KBD-B(SEQ ID No:145)(pLib15)除了多肽序列SEQ ID No:4之外,还额外地在氨基端包括氨基酸MHHHHHH,并且在羧基端包括氨基酸GVDLQPSLIS。
-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分泌性表达的KBD-B(SEQ ID No:149)(pLib16)在加工前,除了多肽序列SEQ ID No:4之外,还额外地在氨基端包括氨基酸
MRFPSIFTAVLFAASSALAAPVNTTTEDETAQIPAEAVIGYSDLEGDFDVAVLPFSNSTNNGLLFINTTIASIAAKEEGVSLEKREAEAYVEFHHHHHH,并且在羧基端包括氨基酸GVDLQPSLIS。
-通过巴斯德毕赤酵母加工并分泌的KBD-B(SEQ ID No:149)(pLib16)除了多肽序列SEQ ID No:4之外,还额外地在氨基端包括氨基酸YVEFHHHHHH,并且在羧基端包括氨基酸GVDLQPSLIS。
实施例4:借助构巢曲霉菌株,使用诱导型alcA启动子例如通过表达质粒pLib 19(摇瓶)表达KBD
为了表达,使用构巢曲霉野生型菌株,如RMS011或SRF200。代表性地作为实例,在此处描述了用pLib19(图4)转化,通过构巢曲霉表达KBD-B。
-为构建pLib19,大小922bp的编码KBD-B的DNA片段(SEQ IDNo:152)使用寡核苷酸
Lib151(5’-CACCATGCATCACCATCACCATCACGAGCCACATACTGGTCTGCT-3’(SEQ ID No:154))和Lib152(5’-GCTAATTAAGCTTGGCTGCA-3’(SEQ ID No:155))以及载体pQE30-KBD-B(实施例2,图1)作为模板(使用以上提及的PCR条件,对引物Lib151和Lib152的Tm值进行调节,PCR程序采用53℃复性温度)通过PCR扩增。将PCR产物连接到载体pENTR/D(pENTRTM Directional克隆试剂盒,E型,Invitrogen)。正确的KBD-B扩增通过测序而检验。
-编码KBD-B的DNA片段至载体pMT-OvE(Toews MW,WarmboldJ,Konzack S,Rischitor P,Veith D,Vienken K,Vinuesa C,Wei H,Fischer R;mRFP1作为构巢曲霉中荧光标记的建立和使用体外重组法(GATEWAY)构建用于高通量蛋白质标签化的表达载体.(2004)Curr Genet45:383-389)的重组使用“LR克隆酶TM酶混合物”(Invitrogen)进行。这产生载体pLib19(图4)。
-构巢曲霉野生型菌株的原生质体用环状载体pLib19(Yelton MM,Hamer JE,Timberlake WE;通过使用trpC质粒转化构巢曲霉,(1984)ProcNatl Acad Sci USA 81:1479-1474)转化。转化体使用染色体DNA通过PCR和DNA印迹分析。
-为了预培养表达KBD-B的构巢曲霉转化体,将100ml基本培养基(0.6%NaNO3;0.152%KH2PO4;0.052%KCl[pH 6.5];0.8%葡萄糖;0.05%MgSO4;1ml微量元素溶液[1g/l FeSO4×7H2O;8.8g/l ZnSO4×7H2O;0.4g/l CuSO4×5H2O;0.15g/l MnSO4×4H2O;0.1g/l Na2B4O7×10H2O;0.05g/l(NH4)6Mo7O24×4H2O],+菌株特异性补充物)或100ml完全培养基(2%麦芽浸膏;0.1%胨;2%葡萄糖;+菌株特异性补充物)在500ml烧瓶中用106-107个孢子接种并在200-250转/分钟和37℃温育16-24小时。
-在预培养后,真菌菌丝体通过过滤而收获、用蒸馏水洗涤并转移至含100-500ml新鲜基本培养基的烧瓶中。在这种主培养基中,使用0.1%果糖替代葡萄糖作为碳源。为诱导KBD表达,乙醇(1%终浓度)或甘油(50mM)或乙酸钠(50mM)或乙胺或苏氨酸额外地添加至该培养基内。主培养物在200-250转/分钟和37℃再温育5-48小时。
-在培养结束时,真菌菌丝体在室温以1500-3000×g离心5分钟而收获并通过Menton-Gaulin破碎。
-除了多肽序列SEQ ID No:4之外,构巢曲霉中表达的KBD-B(SEQID No:152)(pLib19)额外地在氨基端包括氨基酸MHHHHHH,并且在羧基端包括氨基酸
GVDLQPSLISKGGRADPAFLYKVVMIRLLTKPERKLLEGGPGTQLLFPLVRVNCALGVIMVIAVSCVKLLSAHNSTQHTSRKHKV。
实施例5:细胞破碎和包涵体纯化(pQE30-KBD-B).
可溶性表达的KBD可以在细胞破碎(例如借助Menton-Gaulin)后直接使用)或通过层析而纯化(见实施例6)。不溶性表达的KBD(例如在包涵体中)如下进行纯化:
-将发酵罐内容物离心,沉淀悬浮在20mM磷酸盐缓冲液pH=7.5并通过Menton-Gaulin破碎。
-将破碎的细胞再次离心(15000g),来自本次离心的沉淀用20mM磷酸盐、500mM NaCl和8M脲处理并且如此进行搅拌。(溶解包涵体)
-上清液的pH调节至7.5。
-离心随后再次进行并且将上清液施加至Ni螯合琼脂糖凝胶柱上并如实施例6所述进行纯化。
实施例6:在Ni螯合琼脂糖凝胶上纯化角蛋白结合结构域B。
KBD可以通过遍及Ni柱上所连接的His标签而层析地纯化。
柱材料:高效Ni-琼脂糖凝胶Amersham Biosciences订单号:17-5268-02
将该材料装填至柱(例如直径2.6cm,高度10cm)内并且用缓冲液A+4%缓冲液B(对应于20mM咪唑)平衡。
在施加后,洗涤用缓冲液A+20mM咪唑实施。
洗脱用缓冲液B(在缓冲液A中的500mM咪唑)实施。
洗脱液使用级分收集器分级收集。
洗脱液随后脱盐(有利于待浓缩的样品)。为此,洗脱液例如经过Sephadex G25中等柱(Amersham)进行脱盐。随后,为了浓缩,例如可以经过Amicon腔(搅拌式超滤室,Millipore)。
缓冲液A:20mM磷酸二氢钠
500mM NaCl(根据需要,还有可能使用具有更低浓度NaCl的缓冲液浓度)
8M脲
500mM咪唑
pH=7.50
实施例7:角蛋白结合结构域B的复性
可以使不溶性表达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例如来自包涵体)复性并因而如下活化:
方法1:不连续透析
6.5ml Cellytic IB(Sigma,订单号C5236)和5mM DTT添加至8M脲(Ni螯合洗脱液,HiTrap)中的6.5ml KBD-B包涵体。待复性的溶液随后倾入透析袋(Spectrum:Spectra Por MWCO:12-14kD)。
透析对1L的6M脲溶液在4℃实施约12小时,小心搅拌。
添加500ml的25mM Tris/HCl pH=7.50并且透析在4℃如此进行9小时。随后再添加250ml Tris缓冲液(见上文)并且透析另外12小时。
随后再次添加500ml的25mM Tris/HCl pH=7.50并且透析在4℃如此进行9小时.随后再添加250ml Tris缓冲液(见上文)并且透析另外12小时。
随后再次添加500ml的25mM Tris/HCl pH=7.50并且透析在4℃如此进行9小时。随后将含有透析液的透析袋置于2L:25mM Tris+150mMNaCl pH=7.50内。透析随后在4℃再进行12小时。
随后取出透析袋的内容物.
方法2:连续透析
在8M脲(Ni螯合洗脱液,HiTrap)中的20ml KBD-B包涵体用10mlCellytic IB(Sigma,订单号C5236)和5mM DTT处理。溶液随后倾入透析室:Slide-A-Lyzer Dialyses Cassette PIERCE,MWCO:10kD。订单号:66830。
透析随后对1L的6M脲溶液在4℃实施约1小时。
随后,以下缓冲液经48小时时间通过蠕动泵连续地计量加入:25mMTris/HCl pH=7.5
将含有透析液的透析袋随后移入2L终末缓冲液:25mM Tris+150mMNaCl pH=7.50并且透析在4℃进行约12小时。
随后取出透析袋的内容物。
实施例8:与皮肤的结合1(定性)
开发视观定性试验以检验KBD是否与皮肤结合。
所用溶液
封闭液:在TBS中稀释的Western封闭试剂1921673Roche(10×溶液)。
TBS:20mM Tris;150mM NaCl pH 7.5
TTBS:TBS+0.05%吐温20
第一步是将皮肤的外侧角蛋白层转移至稳定支持物上。为此目的,将透明胶带牢固地施加在脱毛的人皮肤上并再次取下。该试验可以直接在透明胶带上进行,或粘着的角蛋白层可以通过重新的粘着作用而转移到载玻片上。结合作用如下显示:
-为了与多种试剂温育,转移至法尔肯(Falcon)容器
-根据需要添加乙醇以脱脂,除去乙醇并干燥载玻片
-在室温与封闭缓冲液温育1小时
-用TT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用TBS洗涤1次,5分钟
-在室温与TBS/0.05%吐温20中待测试的KBD(与标签例如His6、HA等偶联)或对照蛋白温育2-4小时
-除去上清液
-用TBS洗涤3次
-在室温与在TBS+0.01%封闭剂中1∶2000稀释的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或特异性KBD兔)抗体温育1小时
-用TT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用TBS洗涤1次,5分钟
-在室温与在TBS+0.01%封闭剂中1∶5000稀释的抗小鼠IgG碱性磷酸酶缀合物温育1小时
-用TT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用TBS洗涤1次,5分钟
-添加磷酸酶底物(NBT-BCIP;Boehringer MA 1片/40ml水,持续2.5分钟;终止:用水)
-用肉眼或使用显微镜光学地检测有色沉淀。蓝色沉淀表示KBD已经与皮肤结合。
实施例9:与皮肤的结合2(定量性)
开发了定量试验,其中KBD的毛发/皮肤结合强度可以用所述的定量试验与非特异性蛋白进行比较。
使用5mm软木塞穿孔器以便从一片融化的干燥无毛发皮肤(人或猪)中钻取一个部分(或在表面试验的情况下,将皮肤部分插入法尔肯盖内)。皮肤样品随后转化成2-3mm厚度以除去任何存在的组织。皮肤样品随后转移至Eppendorf容器(低蛋白质结合性)以便实施结合作用展示(也参见图6;或者也可以使用来自L’Oreal的Episkin系统[重建的人皮肤]):
-用PBS/0.05%吐温20洗涤2次
-添加在PBS中的1ml1%BSA并且室温温育1小时,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除去上清液
-添加在含0.05%吐温20的PBS中的100μg KBD;室温温育2小时并且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除去上清液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在室温与1ml带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的小鼠抗标签(His6或HA或特定KBD)单克隆抗体(在含0.05%吐温20的PBS中1∶2000)[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在小鼠中产生,冻干粉末,Sigma]温育2-4小时,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添加过氧化物酶底物(1ml/Eppendorf容器;组成见下文)
-允许反应进行直至显示蓝色(约90秒)。
-反应用100μl 2M H2SO4终止。
-在405nm处测量吸收。
过氧化物酶底物(在用前不久制备):
0.1ml TMB溶液(在DMSO中的42mM TMB)
+10ml底物缓冲液(0.1M乙酸钠,pH 4.9)
+14.7μl H2O23%浓度
实施例10:与毛发的结合(定量性)
为了能够显示KBD对毛发的结合强度也与其它蛋白质有关,开发了一种定量性试验(也参见图6)。在该试验中,毛发首先与KBD温育并且洗去过量的KBD。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随后通过KBD的His标签而偶联。再次洗去未结合的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结合的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在小鼠中产生,冻干粉末,Sigma]可以将无色底物(TMB)转化成可在405nm处以光度测定方式测量的有色产物。吸收的强度指示结合的KBD或比对蛋白质的量。所选的比对蛋白质例如是来自枯草芽孢杆菌的YaaD,其中YaaD因该试验所需而同样具有用于检测的His标签。也可以使用与过氧化物酶缀合的其它特异性抗体替代His标签。
5mg毛发(人)切成长度5mm的段并将其转移至Eppendorf容器(低蛋白质结合性)以便实施结合作用展示:
-添加1ml乙醇以脱脂
-离心,除去乙醇并用H2O洗涤毛发
-添加在PBS中的1ml1%BSA并且室温温育1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离心,除去上清液
-添加在1ml PBS/0.05%吐温20中待测试的KBD(与标签例如His6、HA等偶联)或对照蛋白;在4℃温育16小时(或室温至少2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离心,除去上清液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在室温与1ml带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的小鼠抗标签(His6或HA)单克隆抗体(在PBS/0.05%吐温20中1∶2000)[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在小鼠中产生,冻干粉末,Sigma]温育2-4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添加过氧化物酶底物(1ml/Eppendorf容器)
-允许反应进行直至显示蓝色(约2分钟)。
-反应用100μl 2M H2SO4终止。
-在405nm处测量吸收。
过氧化物酶底物(在用前不久制备):
0.1ml TMB溶液(在DMSO中的42mM TMB)
+10ml底物缓冲液(0.1M乙酸钠pH 4.9)
+14.7μl H2O23%浓度
BSA=牛血清白蛋白
PBS=磷酸盐缓冲的盐溶液
吐温20=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单月桂酸酯,n约20
TMB=3,5,3′,5′-四甲基联苯胺
与比较蛋白质YaaD明显较差的结合作用相比,对KBD-B通过举例方式在毛发实施的结合试验展示了KBD-B(SEQ ID No:166)与毛发结合的明显优势:
| 1 | 缓冲液 | A405nm=0.000 |
| 2 | 比较蛋白质YaaD | A405nm=0.088 |
| 3 | 变性KBD-B | A405nm=0.254 |
| 4 | 复性KBD-B | A405nm=1.591 |
表9.:对毛发的定量的KBD活性试验:1)缓冲液;2)比较蛋白质YaaD;3)变性KBD-B;4)复性KBD-B。本表显示在405nm处测量的吸收值。
实施例11:通过大肠杆菌菌株,使用带IPTG诱导型启动子的表达质粒pRee024(图8)表达KBD-D(SEQ ID No:167)
为了表达,使用大肠杆菌菌株XL10Gold[Stratagene]。
代表性地作为实例,在此处描述了了克隆KBD-D(SEQ ID No:167)并且随后在用pRee024(图8)转化的大肠杆菌中表达KBD-D蛋白质(SEQ IDNo:168):
pRee024的克隆:
-λ-MaxiDNA(DNA-λMaxi试剂盒,Qiagen)从人角质形成细胞cDNA库(BD Bioscience,Clontech,人角质形成细胞cDNA,对数期包皮原代培养物,载体:λgt11)制备。
用于扩增KBD-D基因的PCR以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独立地扩增5’末端和3’末端。这些片段是用于扩增完整KBD-D基因的基础。
用于扩增5’末端的PCR如下进行:
引物具有以下序列:
HRe6:5’-ATGAACCACTCGCCGCTCAAGACCGCCTTG-3’(SEQID No:171)
HRe9:5’-CGTTCCCGGTTCTCCTCAGGAGGCTGACTG-3’(SEQID No:172)
100μl PCR混合物:
10×用于超高保真性Pfu的PCR缓冲液: 10μl
λDNA(744ng/μl) 1μl(1∶10稀释)
dNTP混合物(10mM) 10μl
HRe6(196ng/μl) 1μl
HRe9(201ng/μl) 1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 1μl
双蒸H2O 76μl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在琼脂糖凝胶检测到大小约1kb的片段。将反应物纯化并且在下文用作扩增KBD-D基因的5’末端模板。
用于扩增3’末端的PCR如下进行:
引物具有以下序列:
HRe7:5’-TTAGAATCGGGAGGTGAAGTTCCTGAGGCT-3’(SEQID No:173)
HRe8:5’-CACCACCAACAAGCTGGAGACCCGGAG-3’(SEQ IDNo:174)
100μl PCR混合物:
10×用于超高保真性Pfu的PCR缓冲液: 10μl
λDNA(744ng/μl) 1μl(1∶10稀释)
dNTP混合物(10mM) 10μl
Hre7(201ng/μl) 1μl
HRe8(209ng/μl) 1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 1μl
双蒸H2O 76μl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在琼脂糖凝胶检测到大小约1.2kb的片段。将反应物纯化并且在下文用作扩增KBD-D基因的3’末端模板。
-为扩增KBD-D基因,使用5’末端模板和3’末端模板作为基础。PCR如下进行:
100μl PCR混合物:
10×用于超高保真性Pfu的PCR缓冲液: 10μl
dNTP混合物(10mM) 10μl
双蒸H2O 75μl
5’末端模板 1μl
3’末端模板 1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 1μl
H2O 76μl
温度程序:
在10次循环后,添加1μl的引物HRe6(196μg/ml)和HRe7(206μg/ml)以及1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并且对该反应实施以下温度程序: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随后,添加1μl Taq聚合酶并且混合物在72℃温育10分钟。
-将大小约2150bp的产生的PCR产物从琼脂糖凝胶中切出、纯化并克隆入以下载体:pCR2.1-TOPO(Invitrogen)。
-产生的载体pRee019(6112bp)随后转化、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并且KBD-D基因通过测序进行检查。
随后,KBD-D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内。为此,又一个PCR以载体pRee019为模板而进行:
所用的寡核苷酸:
HRe26:5’-CTCGGTACCAACCACTCGCCGCTCAAGACCGCCTTGGCG-3’(SEQID No:175)
HRe27:5’-ATTAAGCTTTTAGAATCGGGAGGTGAAGTTCCTGAGGCT-3’(SEQID No:176)
100μl PCR混合物:
10×用于超高保真性Pfu的PCR缓冲液: 10μl
pRee019(25ng/μl) 1μl
dNTP混合物(10mM) 10μl
HRe26(287ng/μl) 1μl
HRe27(354ng/μl) 1μl
Pfu超高保真聚合酶 1μl
双蒸H2O 76μl
温度程序:
2分钟 95℃
-在琼脂糖凝胶检测到大小约2.2kb的片段。将反应物纯化并且随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KpnI和HindIII切割;将产生的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中。这产生随后用于KBD-D表达的载体pRee024。
KBD-D(SEQ ID No:167)通过pRee024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预培养物接种自含有pRee024转化的大肠杆菌菌株(例如TG10)的平板或甘油培养物。根据主培养的规模,在管或小烧瓶中接种LB培养基(约1∶100)。
-抗生素根据所用菌株(对于以pRee024TG10转化的大肠杆菌,氨苄青霉素100μg/ml)而使用。
-温育在250转/分钟和37℃进行。
-用预培养物约1∶100接种主培养物,主培养物:具有相应抗生素的LB培养基或合适的基本培养基。在250转/分钟和37℃温育。
-诱导用1mM IPTG在高于1OD578nm时进行。温育温度随后降低至室温(约20℃)。将细胞在诱导2小时后离心下来(见图9)。
实施例12:细胞破碎和包涵体纯化(pRee024)
不溶性表达的KBD-D(SEQ ID No:168)(例如在包涵体中)如下纯化:
来自实施例2的细胞沉淀重悬于含100mM NaCl的20mM磷酸盐缓冲液pH=7.5并通过超声处理破碎。
将破碎的细胞再次离心(4℃,12000g,20分钟)。弃去上清液。将沉淀溶解在缓冲液A(10mM NaH2PO4,2mM KH2PO4,100mM NaCl,8M脲,5mM DTT)中。将混合物再次离心并将上清液施加到Ni螯合琼脂糖凝胶上。在施加后,用缓冲液A和20mM咪唑洗涤。用缓冲液B(10mMNaH2PO4,2mM KH2PO4,100mM NaCl,8M脲,5mM DTT,500mM咪唑)实施从柱中的洗脱。分级收集洗脱液并通过SDS-PAGE进行分析。包含纯化KBD-D的级分如实施例13中所述进行复性。
实施例13:角蛋白结合结构域D(SEQ ID No:168)的复性
不溶性表达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例如来自包涵体)可以通过透析而复性并因此活化。过程如下:
来自实施例12的包含纯化KBD-D的级分倾入透析袋(MWCO12-14KD)。
透析随后对1L的8M脲溶液进行约1小时。
随后,2L软化水经12小时时段通过蠕动泵连续地计量进入。
随后取出透析袋的内容物。以这种方式活化的KBD-D用于以下活性试验。
实施例14:与皮肤的定性结合
使用视观定性试验以检验KBD-D(SEQ ID No:168)是否与皮肤结合。
使用的溶液:
封闭液:在TBS中稀释的Western封闭试剂1921673Roche(10×溶液)
TBS:20mM Tris;150mM NaCl pH 7.5
TTBS:TBS+0.05%吐温20
第一步是将皮肤的外侧角蛋白层转移至稳定支持物上。为此目的,将透明胶带牢固地施加在脱毛的人皮肤上并再次取下。该试验可以直接在透明胶带上进行,或粘着的角蛋白层可以通过重新的粘着作用而转移到载玻片上。结合作用如下显示:
-为了与多种试剂温育,转移至法尔肯(Falcon)容器
根据需要添加乙醇以脱脂,除去乙醇并干燥载玻片
-在室温与封闭缓冲液温育1小时
-用TT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用TBS洗涤1次,5分钟
-在室温与TBS/0.05%吐温20中待测试的KBD(与标签例如His6、HA等偶联)温育2-4小时
-除去上清液
-用TBS洗涤3次
-在室温与具有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的小鼠抗标签(His6或HA)单克隆抗体(在TBS+0.01%封闭剂中1∶2000)[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在小鼠中产生,冻干粉末,Sigma]温育1小时
-用TTBS洗涤2次,每次5分钟
-用TBS洗涤1次,5分钟
-添加磷酸酶底物(NBT-BCIP;Boehringer MA 1片/40ml水,持续2.5分钟;终止:用水)
-用肉眼或使用显微镜光学地检测有色沉淀。
在用KBD-D处理的透明胶带上可见到蓝色沉淀,即抗多聚组氨酸-AP缀合物与KBD-D相互作用的反应物。作为阴性对照,透明胶带仅用缓冲液处理。在其中不能见到明显的蓝色显色。这些结果表明KBD-D已经与透明胶带上的皮肤角蛋白结合。
实施例15:与皮肤和毛发的定量性结合
为研究与KBD-B(SEQ ID No:166)相比,KBD-D(SEQ ID No:168)对皮肤和毛发的结合强度,开展定量试验。在该试验中,毛发首先与KBD-B或KBD-D温育并且洗去过量的KBD-B或-D。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随后通过KBD-B或-D的His标签而偶联。再次洗去未结合的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结合的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可以将无色底物(TMB)转化成可在405nm处以光度测定方式测量的有色产物。吸收的强度指示结合的KBD-B或-D的量。
与皮肤的结合的试验用人角质形成细胞在微量滴定平板中如下进行。
-用PBS/0.05%吐温20洗涤2次
-添加在PBS中的1ml 1%BSA并且室温温育1小时,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除去上清液
-添加在含0.05%吐温20的PBS中的100μg KBD;室温温育2小时并且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除去上清液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在室温与1ml小鼠抗标签-His6单克隆抗体温育2-4小时,温和旋转运动(900转/分钟)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添加过氧化物酶底物(1ml/Eppendorf容器;组成见下文)反应直至显示蓝色(约90秒)。
-反应用100μl 2M H2SO4终止。
-在405nm处测量吸收。
过氧化物酶底物(在用前不久制备):
0.1ml TMB溶液(在DMSO中的42mM TMB)
+10ml底物缓冲液(0.1M乙酸钠,pH 4.9)
+14.7μl H2O23%浓度
为与KBD-B相比,表征KBD-D的毛发结合作用,进行以下结合试验:
5mg毛发(人)切成长度5mm的段并将其转移至Eppendorf容器(低蛋白质结合性)以便实施结合作用展示:
-添加1ml乙醇以脱脂
-离心,除去乙醇并用H2O洗涤毛发
-离心,除去上清液
-添加在PBS中的1ml1%BSA并且室温温育1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离心,除去上清液
-添加在1ml PBS/0.05%吐温20中待测试的KBD(与标签例如His6、HA等偶联)或对照蛋白;室温温育2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离心,除去上清液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在室温与1ml带过氧化物酶缀合物的小鼠抗标签(His6或HA)单克隆抗体(在PBS/0.05%吐温20中1∶2000)[抗多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过氧化物酶缀合物,在小鼠中产生,冻干粉末,Sigma]温育2-4小时,温和旋转运动
-用PBS/0.05%吐温20洗涤3次
-添加过氧化物酶底物(1ml/Eppendorf容器)
-允许反应进行直至显示蓝色(90秒)。
-反应用100μl 2M H2SO4终止。
在405nm处测量吸收。
过氧化物酶底物(在用前不久制备):
0.1ml TMB溶液(在DMSO中的42mM TMB)
+10ml底物缓冲液(0.1M乙酸钠pH 4.9)
+14.7μl H2O23%浓度
BSA=牛血清白蛋白
PBS=磷酸盐缓冲的盐溶液
吐温20=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醚单月桂酸酯,n约20
TMB=3,5,3′,5′-四甲基联苯胺
表10a:KBD-D或KBD-B对皮肤的定量性结合。所列吸收值是对(皮肤或毛发的)表面加以标准化的值。
表10b:KBD-D对毛发的定量性结合。所列吸收值是对表面加以标准化的值。
表10c:以%表示的相对于KBD-D和KBD-B未处理的毛发或皮肤,在10%浓度SDS处理后,KBD-D和KBD-B对皮肤和毛发的定量性结合作用。
这些结果显示蛋白质KBD-D可以与毛发结合并且更强烈地与皮肤结合(见表10)。相对于KBD-B(SEQ ID No:166),KBD-D(SEQ ID No:168)的结合作用仅更微弱地受到用多达10%浓度的SDS溶液洗涤影响(见表10a)。
实施例16: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的合成
2-羟乙基马来酰亚胺和其它双官能性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例如在U.Beyer等,Monatshefte f.Chemie 128(1997),91-102中描述。2-氨基乙基马来酰亚胺的合成例如在Y.Arano等,J.Med.Chem.1996,39,3451-3460中描述。
所述的合成方法可以类似地转用于其它马来酰亚胺。因此,马来酰亚胺基戊醇根据以下方法制备: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的合成
在75ml THF中的50g马来酐的溶液在30分钟内逐滴添加至75mlTHF中的41g氨基戊醇,同时室温冷却。当逐滴添加结束后,结晶自发开始。混悬液冷却至2℃,并且产生的晶体用抽吸漏斗过滤下来,用少量THF洗涤并在真空干燥箱内干燥过夜。获得78.6g白色晶体。
环化以产生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7.2g Na2SO4(无水)添加至在600ml甲苯中的5.5g马来酸单酰胺基-N-戊醇内,并且产生的混悬液在回流下加热6小时。将清亮溶液从淡黄色油质粘稠残留物中倾析出来并且在旋转蒸发器上除去溶剂。残留物分布在50ml乙酸乙酯和50ml水之间并且使用2N HCl将水相的pH调节至1。水相再用乙酸乙酯洗涤二次,每次50ml,并且将全部有机相合并、在Na2SO4上干燥并且在旋转蒸发器上蒸发去溶剂。获得1g作为淡黄色油的产物。
实施例17: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与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的偶联
在0℃,将10ml二氯甲烷中的1.65g 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和0.02g N,N-二甲氨基吡啶及1.05g EDC添加至在20ml二氯甲烷中的1g马来酰亚胺基戊醇(II)内,并且产生的混悬液随后在0℃搅拌1小时并且室温搅拌3小时。
反应混合物用2×20ml的2N HCl并用2×20ml水加以洗涤。有机相通过Na2SO4干燥并且在旋转蒸发器上蒸馏去溶剂。获得2.8g浅棕色粘性油。
为纯化,将残留物溶解在少量乙酸乙酯中并且在硅胶上层析(环己烷∶乙酸乙酯1∶1)。获得1.4g作为淡黄色油的RF值是0.36的产物。
实施例18:硬脂酰氯与马来酰亚胺基乙醇的偶联
在室温,将0.75g三乙胺和1.12g硬脂酰氯添加至在50ml二氯甲烷中的0.53g马来酰亚氨基-N-乙醇内并且混合物在室温搅拌12小时。产生的溶液用2×25ml的1N HCl并用1×25ml水加以洗涤。有机相通过Na2SO4干燥并且在旋转蒸发器上蒸馏去溶剂。获得1.13g作为淡黄色发白的晶状固体。
下表11中所列的效应接头分子可以根据实施例16和18制备。还可以使用根据本申请中所述式1b和1c的其它全部接头分子替代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化学名或其它名称 | 接头 | 效应接头分子 |
| 2,4-二硝基羟基萘-7-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 |
| 1-(4-磺基-1-苯基偶氮)-4-氨基苯-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 |
| 2,4-二羟基偶氮苯-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 |
| 2-(2,4-二甲基苯基偶氮-5-磺酸)-1-羟基萘-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 |
| 2-(4-磺基-1-萘基偶氮)-1-萘酚-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 |
| 2-(6-磺基-2,4-二甲苯基偶氮)-1-萘酚-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F |
| 1-(4’-磺苯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G |
| 1-(2-磺基-4-氯-5-羧基-1-苯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H |
| 1-(3-甲基苯基偶氮-4-磺基)-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I |
| 1-(4’,(8’)-磺萘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J |
| 2-羟基-1,2’-偶氮萘-1’-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K |
| 3-羟基-4-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L |
| 1-(2-磺基-4-甲基-1-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M |
| 1-(2-磺基-4-甲基-5-氯-1-苯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N |
| 1-(2-磺基-1-萘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O |
| 1-(3-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P |
| 1-(4-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Q |
| 诱惑红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R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S |
| 酸性橙1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T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6,8-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U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8-三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V |
| 8-氨基-2-苯偶氮基-1-萘酚-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W |
| 酸性红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X |
| 酸性红155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Y |
| 酸性黄12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Z |
| 酸性红18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A |
| 酸性黄1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B |
| 酸性黄17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C |
| 4-(4-磺基-1-苯基偶氮)-1-(4-磺苯基)-5-羟基-吡唑啉酮-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D |
| 酸性黑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E |
| 酸性红163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F |
| 酸性红73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G |
| 2-[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萘基偶氮]-1-羟基-7-氨基萘-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H |
| 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萘基偶氮]-1-羟基-8-乙酰氨基-萘-3,5-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I |
| 直接橙34,39,44,46,6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J |
| 反-阿朴-8’-胡萝卜酸(C30)乙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K |
| 酸性蓝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L |
| 2,4-二磺基-5-羟基-4’-4”-双(二乙氨基)-三苯基甲醇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M |
| 4-[(4-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4-羟基-2-磺苯基)(亚甲基)-1-(N-乙基-N-对-磺酸苄基)-2,5-环己二烯亚氨]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N |
| 酸性蓝7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O |
| (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2-磺苯基)亚甲基-(N-乙基-N-对-磺酸苄基)-Δ2,5-环己二烯亚氨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P |
| 酸性绿9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Q |
| 二乙基二磺酸苄基二-4-氨基-2-氯二-2-甲基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R |
| 品红酮亚胺 | ||
| 2’-甲基-4’-(N-乙基-N-间-磺酸苄基)氨基-4”-(N-二乙基)氨基-2-甲基-N-乙基-N-间-磺酸苄基-品红酮亚胺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S |
| 2-羟基-3,6-二磺基-4,4’-双-二甲基氨基萘并品红酮亚铵(fuchsonim monnium)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T |
| 酸性红52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U |
| 3-(2’-甲基苯氨基)-6-(2’-甲基-4’-磺苯基氨基)-9-(2”-羧苯基)呫吨鎓盐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V |
| 酸性红5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W |
| 苯基-2-氧基荧光酮-2-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X |
| 4,5-二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Y |
| 2,4,5,7-四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AZ |
| 溶剂染料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B |
| 酸性红98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C |
| 3’,4’,5’,6’-四氯-2,4,5,7-四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D |
| 4,5-二碘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E |
| 2,4,5,7-四碘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F |
| 喹酞酮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G |
| 酸性紫5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H |
| 酸性黑2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I |
| 3-氧基芘-5,8,10-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J |
| 酸性紫23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K |
| 1,4-双-(邻-磺基-对-甲苯氨基)蒽醌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L |
| 酸性蓝80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M |
| 酸性蓝62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N |
| 靛蓝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O |
| 颜料蓝16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P |
| 直接蓝86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Q |
| 氯代酞箐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R |
| 天然黄6,19;天然红1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S |
| 胭脂树橙,去甲-胭脂树橙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T |
| 胭脂红酸的配盐(Na、Al、Ca)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U |
| 叶绿素a和b;叶绿素的和叶绿酸的铜化合物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V |
| 酸性红195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W |
| 视黄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X |
| 乙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Y |
| 丙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BZ |
| 棕榈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C |
| 抗坏血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D |
| 亚油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E |
| 缀合的亚油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F |
| 亚麻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G |
| 花生四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H |
| 叶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I |
| 烟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J |
| 烟酰胺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K |
| 泛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L |
| 生物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M |
| 吡啶-2-巯基-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N |
| 2-甲氧基嘧啶酚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O |
| 2-甲氧基吡啶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P |
| 2-二甲氨基嘧啶酚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Q |
| 2-二甲氨基吡啶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R |
| 熊果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S |
| 迷迭香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T |
| 桦木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U |
| 乳香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V |
| 泻根醇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W |
| 硫辛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X |
| 4-甲氧苄基丙二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Y |
| 2,4,6-三苯胺基(对-羰--2′-乙基-1′-己氧基)-1,3,5-三嗪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CZ |
|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D |
|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E |
| 2-氰基-3-苯基肉桂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F |
| 4-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G |
| 3-(4’-三甲基铵)亚苄基莰-2-酮甲基硫酸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H |
|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I |
| 3,3’-(1,4-苯二甲基)双(7,7-二甲基-2-氧代二环并[2.2.1]庚烷-1-甲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J |
| 4-双(聚乙氧基)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K |
| 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L |
| 水杨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M |
| 4-甲氧基肉桂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N |
|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O |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P |
| 3-咪唑-4-基丙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Q |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R |
| 甲基邻-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S |
| 5-甲基-2-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T |
| 对氨基苯甲酸甘油酯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U |
| 水杨酸三乙醇胺盐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V |
| 3,4-二甲氧苯基乙二醛酸钠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W |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X |
| 4-叔丁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Y |
| 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DZ |
| 2,2’-亚甲基双[6-(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E |
| 2,2’-(1,4-亚苯基)-双-1H-苯并咪唑-4,6-二磺酸,Na盐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F |
| 4-双(聚乙氧基)对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G |
| 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5,5’-磺酸二钠盐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H |
| 苯甲酸,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I |
| 18-甲基二十烷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J |
| 棕榈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K |
| 硬脂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L |
| 二十烷酸 | 马来酰亚胺基己酸 | EM |
表11
下表11a中所列的效应接头分子可以根据实施例16和18制备。还可以使用根据本申请中所述式1b和1c的其它全部接头分子替代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
| 化学名或其它名称 | 接头 | 效应接头分子 |
| 2,4-二硝基羟基萘-7-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 |
| 1-(4-磺基-1-苯基偶氮)-4-氨基苯-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 |
| 2,4-二羟基偶氮苯-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 |
| 2-(2,4-二甲基苯基偶氮-5-磺酸)-1-羟基萘-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 |
| 2-(4-磺基-1-萘基偶氮)-1-萘酚-4-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 |
| 2-(6-磺基-2,4-二甲苯基偶氮)-1-萘酚-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F |
| 1-(4’-磺苯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G |
| 1-(2-磺基-4-氯-5-羧基-1-苯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H |
| 1-(3-甲基苯基偶氮-4-磺基)-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I |
| 1-(4’,(8’)-磺萘基偶氮)-2-羟基萘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J |
| 2-羟基-1,2’-偶氮萘-1’-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K |
| 3-羟基-4-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L |
| 1-(2-磺基-4-甲基-1-苯基偶氮)-2-萘基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M |
| 1-(2-磺基-4-甲基-5-氯-1-苯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N |
| 1-(2-磺基-1-萘基偶氮)-2-羟基萘-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O |
| 1-(3-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P |
| 1-(4-磺基-1-苯基偶氮)-2-萘酚-6-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Q |
| 诱惑红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R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S |
| 酸性橙1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T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6,8-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U |
| 1-(4-磺基-1-萘基偶氮)-2-萘酚-3,6,8-三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V |
| 8-氨基-2-苯偶氮基-1-萘酚-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W |
| 酸性红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X |
| 酸性红155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Y |
| 酸性黄12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Z |
| 酸性红18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A |
| 酸性黄1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B |
| 酸性黄17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C |
| 4-(4-磺基-1-苯基偶氮)-1-(4-磺苯基)-5-羟基吡唑啉酮-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D |
| 酸性黑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E |
| 酸性红163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F |
| 酸性红73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G |
| 2-[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萘基偶氮]-1-羟基-7-氨基萘-3,6-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H |
| 4’-[(4”-磺基-1”-苯基偶氮)-7’-磺基-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I |
| 萘基偶氮]-1-羟基-8-乙酰氨基-萘-3,5-二磺酸 | ||
| 直接橙34,39,44,46,6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J |
| 反-阿朴-8’-胡萝卜酸(C30)乙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K |
| 酸性蓝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L |
| 2,4-二磺基-5-羟基-4’-4”-双(二乙氨基)-三苯基甲醇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M |
| 4-[(4-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4-羟基-2-磺苯基)(亚甲基)-1-(N-乙基-N-对-磺酸苄基)-2,5-环己二烯亚氨]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N |
| 酸性蓝7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O |
| (N-乙基-对-磺酸苄基氨基)苯基(2-磺苯基)亚甲基-(N-乙基-N-对-磺酸苄基)-Δ2,5-环己二烯亚氨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P |
| 酸性绿9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Q |
| 二乙基二磺酸苄基二-4-氨基-2-氯二-2-甲基品红酮亚胺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R |
| 2’-甲基-4’-(N-乙基-N-间-磺酸苄基)氨基-4”-(N-二乙基)氨基-2-甲基-N-乙基-N-间-磺酸苄基-品红酮亚胺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S |
| 2-羟基-3,6-二磺基-4,4’-双-二甲基氨基萘并品红酮亚铵(fuchsonimmonium)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T |
| 酸性红52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U |
| 3-(2’-甲基苯氨基)-6-(2’-甲基-4’-磺苯基氨基)-9-(2”-羧苯基)呫吨鎓盐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V |
| 酸性红5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W |
| 苯基-2-氧基荧光酮-2-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X |
| 4,5-二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Y |
| 2,4,5,7-四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AZ |
| 溶剂染料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B |
| 酸性红98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C |
| 3’,4’,5’,6’-四氯-2,4,5,7-四溴-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D |
| 4,5-二碘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E |
| 2,4,5,7-四碘荧光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F |
| 喹酞酮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G |
| 酸性紫5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H |
| 酸性黑2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I |
| 3-氧基芘-5,8,10-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J |
| 酸性紫23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K |
| 1,4-双(邻-磺基-对-甲苯氨基)蒽醌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L |
| 酸性蓝80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M |
| 酸性蓝62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N |
| 靛蓝二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O |
| 颜料蓝16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P |
| 直接蓝86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Q |
| 氯代酞箐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R |
| 天然黄6,19;天然红1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S |
| 胭脂树橙,去甲-胭脂树橙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T |
| 胭脂红酸的配盐(Na、Al、Ca)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U |
| 叶绿素a和b;叶绿素的和叶绿酸的铜化合物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V |
| 酸性红195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W |
| 视黄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X |
| 乙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Y |
| 丙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BZ |
| 棕榈酸视黄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C |
| 抗坏血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D |
| 亚油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E |
| 缀合的亚油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F |
| 亚麻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G |
| 花生四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H |
| 叶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I |
| 烟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J |
| 烟酰胺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K |
| 泛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L |
| 生物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M |
| 吡啶-2-巯基-3-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N |
| 2-甲氧基嘧啶酚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O |
| 2-甲氧基吡啶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P |
| 2-二甲氨基嘧啶酚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Q |
| 2-二甲氨基吡啶羧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R |
| 熊果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S |
| 迷迭香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T |
| 桦木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U |
| 乳香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V |
| 泻根醇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W |
| 硫辛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X |
| 4-甲氧苄基丙二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Y |
| 2,4,6-三苯胺基(对-羰-2′-乙基-1′-己氧基)-1,3,5-三嗪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CZ |
|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D |
|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E |
| 2-氰基-3-苯基肉桂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F |
| 4-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G |
| 3-(4’-三甲基铵)亚苄基莰-2-酮甲基硫酸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H |
| 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I |
| 3,3’-(1,4-苯二甲基)双(7,7-二甲基-2-氧代二环并[2.2.1]庚烷-1-甲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J |
| 4-双(聚乙氧基)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K |
| 4-二甲基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L |
| 水杨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M |
| 4-甲氧基肉桂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N |
| 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O |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P |
| 3-咪唑-4-基丙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Q |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R |
| 甲基邻-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S |
| 5-甲基-2-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T |
| 对氨基苯甲酸甘油酯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U |
| 水杨酸三乙醇胺盐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V |
| 3,4-二甲氧苯基乙二醛酸钠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W |
| 3-(4’-磺基亚苄基)莰-2-酮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X |
| 4-叔丁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Y |
| 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DZ |
| 2,2’-亚甲基双[6-(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E |
| 2,2’-(1,4-亚苯基)双-1H-苯并咪唑-4,6-二磺酸,Na盐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F |
| 4-双(聚乙氧基)对氨基苯甲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G |
| 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5,5’-磺酸二钠盐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H |
| 苯甲酸,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I |
| 18-甲基二十烷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J |
| 棕榈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K |
| 硬脂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L |
| 二十烷酸 | 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 | EM |
表11a
实施例19: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上的偶联
为使用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而偶联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Uvinul A Plus),使用在KBD-B(SEQ ID No:166)中的半胱氨酸。因此,KBD-B(SEQ ID No:166)具有4个半胱氨酸。这些半胱氨酸中,2个半胱氨酸位于结构的内部并且不可用于偶联效应分子(从晶体结构中不可识别)。剩余2个靠近氨基端的半胱氨酸(氨基酸位置第14和83,见序列KBD-B(SEQ ID No:166))位于蛋白质的表面上并且可用于偶联效应分子。
可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通过半胱氨酸的两个游离巯基中的至少一个巯基偶联在KBD-B(SEQ ID No:166)上。这导致半胱氨酸对马来二酰亚胺基-N-戊醇双键的亲核攻击。
已经建立以下的有效偶联方法:将17mg/ml乙醇中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溶液添加至在磷酸盐缓冲液(pH 7.4)中的1-10mg/ml KBD-B溶液(SEQ ID No:166)(优选地1mg/ml KBD-B),以至于KBD-B: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的摩尔比是约1∶1至1∶2。该混合物随后小心地室温振摇1小时。
该反应产物在下文也称作KBD-B-Uvinul A Plus。
效应分子偶联的成功通过三种不同试验进行监测:
(iii)其中可以测定蛋白质中的游离Cys-SH基在效应分子偶联之前和之后数目的埃尔曼试验。本文中,游离SH基在偶联后的明显减少表示良好反应过程(见实施例22)。
(iv)其中可以测定具有或不具有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KBD-B对毛发结合的活性试验。与非偶联的KBD相比较,良好反应过程不应当降低KBD-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活性((见实施例21)。
(v)KBD-B-KBD-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溶液的FPLC运行和吸收谱以及与非偶联的标准KBD-B和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的比较(见下文)
参考(v):
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Uvinul A Plus)具有360nm的最大吸收(见图5.1)。KBD-B的最大吸收在280nm(见图5.2)。若现将偶联混合物根据上述方法(见实施例6)层析地分离,随后,因在360nm和280nm处的吸收,偶联的KBD-B-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可以区别于非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见图5.1-5.5)。
实施例20:偶联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至KBD-D(SEQ ID No:168)的效应分子
为通过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偶联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Uvinul A Plus),也可以类似于KBD-B那样使用KBD-D(SEQ IDNo:168)中的半胱氨酸。因此,KBD-D(SEQ ID No:168)具有24个半胱氨酸。能够偶联的半胱氨酸基团可以以定向方式通过定向诱变导入。
能够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马来酰亚胺基-N-戊醇因此可以通过半胱氨酸的至少一个游离SH基与KBD-D(SEQ IDNo:168)偶联。以这种方式获得的KDB-D-Uvinul A Plus效应分子可以类似地如KDB-B-Uvinul A Plus效应分子那样根据实施例23-55而使用。
下表12和12a中所列的全部效应接头分子可以优选地以类似方式与具有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40、42、44、46、48、146、150、153、156、157、158、160、162或164的氨基酸序列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偶联。
| 根据表11或11a的效应接头分子 | 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
| A | SEQ ID No:166 | 1 |
| B | SEQ ID No:166 | 2 |
| C | SEQ ID No:166 | 3 |
| D | SEQ ID No:166 | 4 |
| E | SEQ ID No:166 | 5 |
| F | SEQ ID No:166 | 6 |
| G | SEQ ID No:166 | 7 |
| H | SEQ ID No:166 | 8 |
| I | SEQ ID No:166 | 9 |
| J | SEQ ID No:166 | 10 |
| K | SEQ ID No:166 | 11 |
| L | SEQ ID No:166 | 12 |
| M | SEQ ID No:166 | 13 |
| N | SEQ ID No:166 | 14 |
| O | SEQ ID No:166 | 15 |
| P | SEQ ID No:166 | 16 |
| Q | SEQ ID No:166 | 17 |
| R | SEQ ID No:166 | 18 |
| S | SEQ ID No:166 | 19 |
| T | SEQ ID No:166 | 20 |
| U | SEQ ID No:166 | 21 |
| V | SEQ ID No:166 | 22 |
| W | SEQ ID No:166 | 23 |
| X | SEQ ID No:166 | 24 |
| Y | SEQ ID No:166 | 25 |
| Z | SEQ ID No:166 | 26 |
| AA | SEQ ID No:166 | 27 |
| AB | SEQ ID No:166 | 28 |
| AC | SEQ ID No:166 | 29 |
| AD | SEQ ID No:166 | 30 |
| AE | SEQ ID No:166 | 31 |
| AF | SEQ ID No:166 | 32 |
| AG | SEQ ID No:166 | 33 |
| AH | SEQ ID No:166 | 34 |
| AI | SEQ ID No:166 | 35 |
| AJ | SEQ ID No:166 | 36 |
| AK | SEQ ID No:166 | 37 |
| AL | SEQ ID No:166 | 38 |
| AM | SEQ ID No:166 | 39 |
| AN | SEQ ID No:166 | 40 |
| AO | SEQ ID No:166 | 41 |
| AP | SEQ ID No:166 | 42 |
| AQ | SEQ ID No:166 | 43 |
| AR | SEQ ID No:166 | 44 |
| AS | SEQ ID No:166 | 45 |
| AT | SEQ ID No:166 | 46 |
| AU | SEQ ID No:166 | 47 |
| AV | SEQ ID No:166 | 48 |
| AW | SEQ ID No:166 | 49 |
| AX | SEQ ID No:166 | 50 |
| AY | SEQ ID No:166 | 51 |
| AZ | SEQ ID No:166 | 52 |
| BB | SEQ ID No:166 | 53 |
| BC | SEQ ID No:166 | 54 |
| BD | SEQ ID No:166 | 55 |
| BE | SEQ ID No:166 | 56 |
| BF | SEQ ID No:166 | 57 |
| BG | SEQ ID No:166 | 58 |
| BH | SEQ ID No:166 | 59 |
| BI | SEQ ID No:166 | 60 |
| BJ | SEQ ID No:166 | 61 |
| BK | SEQ ID No:166 | 62 |
| BL | SEQ ID No:166 | 63 |
| BM | SEQ ID No:166 | 64 |
| BN | SEQ ID No:166 | 65 |
| BO | SEQ ID No:166 | 66 |
| BP | SEQ ID No:166 | 67 |
| BQ | SEQ ID No:166 | 68 |
| BR | SEQ ID No:166 | 69 |
| BS | SEQ ID No:166 | 70 |
| BT | SEQ ID No:166 | 71 |
| BU | SEQ ID No:166 | 72 |
| BV | SEQ ID No:166 | 73 |
| BW | SEQ ID No:166 | 74 |
| BX | SEQ ID No:166 | 75 |
| BY | SEQ ID No:166 | 76 |
| BZ | SEQ ID No:166 | 77 |
| CC | SEQ ID No:166 | 78 |
| CD | SEQ ID No:166 | 79 |
| CE | SEQ ID No:166 | 80 |
| CF | SEQ ID No:166 | 81 |
| CG | SEQ ID No:166 | 82 |
| CH | SEQ ID No:166 | 83 |
| CI | SEQ ID No:166 | 84 |
| CJ | SEQ ID No:166 | 85 |
| CK | SEQ ID No:166 | 86 |
| CL | SEQ ID No:166 | 87 |
| CM | SEQ ID No:166 | 88 |
| CN | SEQ ID No:166 | 89 |
| CO | SEQ ID No:166 | 90 |
| CP | SEQ ID No:166 | 91 |
| CQ | SEQ ID No:166 | 92 |
| CR | SEQ ID No:166 | 93 |
| CS | SEQ ID No:166 | 94 |
| CT | SEQ ID No:166 | 95 |
| CU | SEQ ID No:166 | 96 |
| CV | SEQ ID No:166 | 97 |
| CW | SEQ ID No:166 | 98 |
| CX | SEQ ID No:166 | 99 |
| CY | SEQ ID No:166 | 100 |
| CZ | SEQ ID No:166 | 101 |
| DD | SEQ ID No:166 | 102 |
| DE | SEQ ID No:166 | 103 |
| DF | SEQ ID No:166 | 104 |
| DG | SEQ ID No:166 | 105 |
| DH | SEQ ID No:166 | 106 |
| DI | SEQ ID No:166 | 107 |
| DJ | SEQ ID No:166 | 108 |
| DK | SEQ ID No:166 | 109 |
| DL | SEQ ID No:166 | 110 |
| DM | SEQ ID No:166 | 111 |
| DN | SEQ ID No:166 | 112 |
| DO | SEQ ID No:166 | 113 |
| DP | SEQ ID No:166 | 114 |
| DQ | SEQ ID No:166 | 115 |
| DR | SEQ ID No:166 | 116 |
| DS | SEQ ID No:166 | 117 |
| DT | SEQ ID No:166 | 118 |
| DU | SEQ ID No:166 | 119 |
| DV | SEQ ID No:166 | 120 |
| DW | SEQ ID No:166 | 121 |
| DX | SEQ ID No:166 | 122 |
| DY | SEQ ID No:166 | 123 |
| DZ | SEQ ID No:166 | 124 |
| EE | SEQ ID No:166 | 125 |
| EF | SEQ ID No:166 | 126 |
| EG | SEQ ID No:166 | 127 |
| EH | SEQ ID No:166 | 128 |
| EI | SEQ ID No:166 | 129 |
| EJ | SEQ ID No:166 | 130 |
| EK | SEQ ID No:166 | 131 |
| EL | SEQ ID No:166 | 132 |
| EM | SEQ ID No:166 | 133 |
表12.
| 根据表11或11a的效应接头分子 | 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
| A | SEQ ID No:168 | 134 |
| B | SEQ ID No:168 | 135 |
| C | SEQ ID No:168 | 136 |
| D | SEQ ID No:168 | 137 |
| E | SEQ ID No:168 | 138 |
| F | SEQ ID No:168 | 139 |
| G | SEQ ID No:168 | 140 |
| H | SEQ ID No:168 | 141 |
| I | SEQ ID No:168 | 142 |
| J | SEQ ID No:168 | 143 |
| K | SEQ ID No:168 | 144 |
| L | SEQ ID No:168 | 145 |
| M | SEQ ID No:168 | 146 |
| N | SEQ ID No:168 | 147 |
| O | SEQ ID No:168 | 148 |
| P | SEQ ID No:168 | 149 |
| Q | SEQ ID No:168 | 150 |
| R | SEQ ID No:168 | 151 |
| S | SEQ ID No:168 | 152 |
| T | SEQ ID No:168 | 153 |
| U | SEQ ID No:168 | 154 |
| V | SEQ ID No:168 | 155 |
| W | SEQ ID No:168 | 156 |
| X | SEQ ID No:168 | 157 |
| Y | SEQ ID No:168 | 158 |
| Z | SEQ ID No:168 | 159 |
| AA | SEQ ID No:168 | 160 |
| AB | SEQ ID No:168 | 161 |
| AC | SEQ ID No:168 | 162 |
| AD | SEQ ID No:168 | 163 |
| AE | SEQ ID No:168 | 164 |
| AF | SEQ ID No:168 | 165 |
| AG | SEQ ID No:168 | 166 |
| AH | SEQ ID No:168 | 167 |
| AI | SEQ ID No:168 | 168 |
| AJ | SEQ ID No:168 | 169 |
| AK | SEQ ID No:168 | 170 |
| AL | SEQ ID No:168 | 171 |
| AM | SEQ ID No:168 | 172 |
| AN | SEQ ID No:168 | 173 |
| AO | SEQ ID No:168 | 174 |
| AP | SEQ ID No:168 | 175 |
| AQ | SEQ ID No:168 | 176 |
| AR | SEQ ID No:168 | 177 |
| AS | SEQ ID No:168 | 178 |
| AT | SEQ ID No:168 | 179 |
| AU | SEQ ID No:168 | 180 |
| AV | SEQ ID No:168 | 181 |
| AW | SEQ ID No:168 | 182 |
| AX | SEQ ID No:168 | 183 |
| AY | SEQ ID No:168 | 184 |
| AZ | SEQ ID No:168 | 185 |
| BB | SEQ ID No:168 | 186 |
| BC | SEQ ID No:168 | 187 |
| BD | SEQ ID No:168 | 188 |
| BE | SEQ ID No:168 | 189 |
| BF | SEQ ID No:168 | 190 |
| BG | SEQ ID No:168 | 191 |
| BH | SEQ ID No:168 | 192 |
| BI | SEQ ID No:168 | 193 |
| BJ | SEQ ID No:168 | 194 |
| BK | SEQ ID No:168 | 195 |
| BL | SEQ ID No:168 | 196 |
| BM | SEQ ID No:168 | 197 |
| BN | SEQ ID No:168 | 198 |
| BO | SEQ ID No:168 | 199 |
| BP | SEQ ID No:168 | 200 |
| BQ | SEQ ID No:168 | 201 |
| BR | SEQ ID No:168 | 202 |
| BS | SEQ ID No:168 | 203 |
| BT | SEQ ID No:168 | 204 |
| BU | SEQ ID No:168 | 205 |
| BV | SEQ ID No:168 | 206 |
| BW | SEQ ID No:168 | 207 |
| BX | SEQ ID No:168 | 208 |
| BY | SEQ ID No:168 | 209 |
| BZ | SEQ ID No:168 | 210 |
| CC | SEQ ID No:168 | 211 |
| CD | SEQ ID No:168 | 212 |
| CE | SEQ ID No:168 | 213 |
| CF | SEQ ID No:168 | 214 |
| CG | SEQ ID No:168 | 215 |
| CH | SEQ ID No:168 | 216 |
| CI | SEQ ID No:168 | 217 |
| CJ | SEQ ID No:168 | 218 |
| CK | SEQ ID No:168 | 219 |
| CL | SEQ ID No:168 | 220 |
| CM | SEQ ID No:168 | 221 |
| CN | SEQ ID No:168 | 222 |
| CO | SEQ ID No:168 | 223 |
| CP | SEQ ID No:168 | 224 |
| CQ | SEQ ID No:168 | 225 |
| CR | SEQ ID No:168 | 226 |
| CS | SEQ ID No:168 | 227 |
| CT | SEQ ID No:168 | 228 |
| CU | SEQ ID No:168 | 229 |
| CV | SEQ ID No:168 | 230 |
| CW | SEQ ID No:168 | 231 |
| CX | SEQ ID No:168 | 232 |
| CY | SEQ ID No:168 | 233 |
| CZ | SEQ ID No:168 | 234 |
| DD | SEQ ID No:168 | 235 |
| DE | SEQ ID No:168 | 236 |
| DF | SEQ ID No:168 | 237 |
| DG | SEQ ID No:168 | 238 |
| DH | SEQ ID No:168 | 239 |
| DI | SEQ ID No:168 | 240 |
| DJ | SEQ ID No:168 | 241 |
| DK | SEQ ID No:168 | 242 |
| DL | SEQ ID No:168 | 243 |
| DM | SEQ ID No:168 | 244 |
| DN | SEQ ID No:168 | 245 |
| DO | SEQ ID No:168 | 246 |
| DP | SEQ ID No:168 | 247 |
| DQ | SEQ ID No:168 | 248 |
| DR | SEQ ID No:168 | 249 |
| DS | SEQ ID No:168 | 250 |
| DT | SEQ ID No:168 | 251 |
| DU | SEQ ID No:168 | 252 |
| DV | SEQ ID No:168 | 253 |
| DW | SEQ ID No:168 | 254 |
| DX | SEQ ID No:168 | 255 |
| DY | SEQ ID No:168 | 256 |
| DZ | SEQ ID No:168 | 257 |
| EE | SEQ ID No:168 | 258 |
| EF | SEQ ID No:168 | 259 |
| EG | SEQ ID No:168 | 260 |
| EH | SEQ ID No:168 | 261 |
| EI | SEQ ID No:168 | 262 |
| EJ | SEQ ID No:168 | 263 |
| EK | SEQ ID No:168 | 264 |
| EL | SEQ ID No:168 | 265 |
| EM | SEQ ID No:168 | 266 |
表12a
实施例21:在毛发上与KBD-B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Uvinul A Plus)的结合实验
为检验KBD-B是否也与偶联的Uvinul A一起结合至毛发上,可以开展定量性结合试验。在该试验中,毛发首先与KBD-B-Uvinul A Plus温育并且洗去未结合的KBD-B-Uvinul A Plus。过氧化物酶随后通过KBD-B的His标签而偶联。再次洗去未结合的过氧化物酶。结合的过氧化物酶可以将无色底物(TMB)转化成可在405nm处以光度测定方式测量的有色产物。吸收的强度指示结合的KBD-B-Uvinul A Plus的量(详细方法还见实施例10)。
实施例22:埃尔曼试验
所需材料:
-埃尔曼试剂:在0.1M磷酸钠缓冲液中4mg/1ml的5,5’-二硫双(2-硝基苯甲酸)(DTNB);
-0.1M磷酸钠缓冲液pH 8.0
-半胱氨酸溶液(26.3mg一水合盐酸半胱氨酸/100ml磷酸钠缓冲液)
溶液是并且必须是用前不久制备的
1.在任何情况下,将25μl、50μl、100μl、150μl、200μl和250μl半胱氨酸溶液移入试管(13×100mm)以形成校正曲线。待测定的蛋白质样品倾入各个试管(体积<=250μl)。对于待测试的KBD,每个反应混合物分配至少1mg的量。在试管的情况下,则总体积在任何情况下用磷酸钠缓冲液调整至250μl。若250μl样品体积过量(由于所需的1mg KBD),在第2点中用2.5ml磷酸钠缓冲液加液时,将这一点考虑进去。
2.在任何情况下,添加50μl埃尔曼试剂和2.5ml磷酸钠缓冲液。短暂混合并室温温育15分钟。
3.测量在412nm的吸收。
4.构建校正曲线,作图并读出待测定蛋白质样品的值。
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制品
下文描述本发明的皮肤化妆制品,其包含根据实施例19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即KBD偶联的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KBD-Uvinul A Plus)的。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以下实施例中称作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在以下实施例中通过代表上述的全部其它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式加以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根据实施例19的全部其它所述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也可以产生并在下文给出的制品中使用。
实施例23:在油/水型日护理用乳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 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9.8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0.2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AI 5%: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 .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5.8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0.2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并再次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使用E相调节pH至约6.5,均化并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注意:在无保护性气体下制备该制剂。装瓶必须在不透氧的包装物例如铝管内进行。
实施例24:在油/水型保护性日霜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70.6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1.0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AI 5%: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6.6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1.0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并入合并的A相和B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使用E相调节pH至约6.5并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25:在油/水型面部清洁洗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1.5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2.0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B 3.5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C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防腐剂
适量 芳香油
D 3.0 聚季铵盐-44
0.5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0.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泛醇,丙二醇
4.0 丙二醇
0.1 EDTA二钠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0.7 软化水
AI 5%: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1.5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2.0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B 3.5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C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防腐剂
适量 芳香油
D 3.0 聚季铵盐-44
0.5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0.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泛醇,丙二醇
4.0 丙二醇
0.1 EDTA二钠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6.7 软化水
制备:溶解A相。搅拌B相入A相中。将C相并入合并的A相和B相中。将D相溶解,搅拌至合并的A、B和C相中并均化。此后搅拌15分钟。
实施例26:在日用身体护理喷雾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3.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己基苯甲酸酯
1.0 聚季铵盐-44
3.0 丙二醇
2.0 泛醇,丙二醇
1.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10.0 辛基十二烷醇
0.5 PVP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3.0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3.0 甘油
1.0 生育酚醋酸酯
0.3 防风根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9.2 醇
AI 5%:
% 成分(INCI)
A 3.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己基苯甲酸酯
1.0 聚季铵盐-44
3.0 丙二醇
2.0 泛醇,丙二醇
1.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10.0 辛基十二烷醇
0.5 PVP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3.0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3.0 甘油
1.0 生育酚醋酸酯
0.3 防风根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5.2 醇
制备:称量A相的各组分并溶解直至澄清。
实施例27:在皮肤护理凝胶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3.6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15.0 醇
0.1 防风根醇
0.5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3.0 泛醇
0.6 卡波姆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5.4 软化水
C 0.8 三乙醇胺
AI 5%:
% 成分(INCI)
A 3.6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15.0 醇
0.1 防风根醇
0.5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3.0 泛醇
0.6 卡波姆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1.4 软化水
C 0.8 三乙醇胺
制备:将A相溶解直至澄清。使得B相溶胀并用C相中和。将A相搅拌至均化的B相内并且均化。
实施例28:在剃须后洗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生育酚醋酸酯
1.0 防风根醇
0.1 芳香油
0.3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B 15.0 醇
1.0 泛醇
3.0 甘油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 三乙醇胺
63.5 软化水
AI 5%:
% 成分(INCI)
A 10.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生育酚醋酸酯
1.0 防风根醇
0.1 芳香油
0.3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B 15.0 醇
1.0 泛醇
3.0 甘油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 三乙醇胺
59.5 软化水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将B相溶解,并入A相中并且均化。
实施例29:在日晒后用洗液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0.4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15.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1.0 泛醇
15.0 醇
3.0 甘油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3.2 软化水
C 0.2 三乙醇胺
AI 5%:
% 成分(INCI)
A 0.4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15.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1.0 泛醇
15.0 醇
3.0 甘油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9.2 软化水
C 0.2 三乙醇胺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搅拌B相入A相中并均化。用C相中和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30:在防晒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4.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3.0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0.5 生育酚醋酸酯
4.0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B 3.5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5.0 异十六烷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3.0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C 5.0 甘油
1.0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0.5 黄原酸胶
61.7 软化水
D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0.3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4.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3.0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0.5 生育酚醋酸酯
4.0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B 3.5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5.0 异十六烷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3.0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C 5.0 甘油
1.0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0.5 黄原酸胶
57.7 软化水
D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0.3 防风根醇
制备:将A相和B相的组分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加热至约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31:在油/水型防晒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3.0 甘油三山萮酸酯
2.0 十六/十八醇
2.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1.0 乙基己基三嗪酮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7.0 肉豆蔻酸异丙酯
B 5.0 氧化锌,三乙氧基辛酰硅烷
C 0.2 黄原酸胶
0.5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0.2 EDTA二钠
5.0 丙二醇
0.5 泛醇
60.9 软化水
D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3.0 甘油三山萮酸酯
2.0 十六/十八醇
2.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1.0 基己基三嗪酮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7.0 肉豆蔻酸异丙酯
B 5.0 氧化锌,三乙氧基辛酰硅烷
C 0.2 黄原酸胶
0.5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0.2 EDTA二钠
5.0 丙二醇
0.5 泛醇
56.9 软化水
D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制备:加热A相至约80℃,搅拌到B相中并且均化3分钟。同样地加热C相至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搅拌到D相中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32:在油/水型防晒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3.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1.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7.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0.5 蜂蜡
3.0 十六/十八醇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B 5.0 二氧化钛,二氧化硅,聚甲基硅氧烷,氧化铝
C 3.0 甘油
0.2 EDTA二钠
0.3 黄原酸胶
1.0 癸基葡糖苷
2.0 泛醇,丙二醇
56.3 软化水
D 3.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AI 5%:
% 成分(INCI)
A 3.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1.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7.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0.5 蜂蜡
3.0 十六/十八醇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B 5.0 二氧化钛,二氧化硅,聚甲基硅氧烷,氧化铝
C 3.0 甘油
0.2 EDTA二钠
0.3 黄原酸胶
1.0 癸基葡糖苷
2.0 泛醇,丙二醇
52.3 软化水
D 7.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制备:加热A相至约80℃,搅拌到B相中并且均化3分钟。同样地加热C相至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搅拌到D相中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33:在足香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5.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4.0 鲸蜡醇
4.0 甘油硬脂酸酯
5.0 矿物油
0.2 薄荷醇
0.5 樟脑
B 69.3 软化水
适量 防腐剂
C 1.0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D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0 金缕梅提取物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5.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4.0 鲸蜡醇
4.0 甘油硬脂酸酯
5.0 矿物油
0.2 薄荷醇
0.5 樟脑
B 65.3 软化水
适量 防腐剂
C 1.0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D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0 金缕梅提取物
制备:将A相和B相的组分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搅拌B相入A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和D相并且随后短暂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34:在含防风根醇的水/油乳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8.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15.0 矿物油
0.3 硬脂酸镁
0.3 硬脂酸铝
2.0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B 5.0 甘油
0.7 硫酸镁
55.6 软化水
C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生育酚醋酸酯
0.6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8.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15.0 矿物油
0.3 硬脂酸镁
0.3 硬脂酸铝
2.0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B 5.0 甘油
0.7 硫酸镁
51.6 软化水
C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生育酚醋酸酯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5℃。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并且短暂再次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用于专利性角蛋白结合结构域的制剂列表-毛发护理
实施例35:含定型剂(setting agent)的泡沫调理剂AI 1%
% 成分(INCI)
A 10.0 PVP/VA共聚物
0.2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适量 芳香油
10.0 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8.1 软化水
10.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10.0PVP/VA 共聚物
0.2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适量 芳香油
10.0 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4.1 软化水
10.0 丙烷/丁烷
制备:一起称重A相的各组分,搅拌直至每种组分已经溶解并且装瓶。
实施例36:泡沫调理剂
AI 1%
% 成分(INCI)
A 1.0 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91.5 软化水
6.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1.0 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87.5 软化水
6.0 丙烷/丁烷
制备:一起称重A相的各组分,搅拌直至每种组分已经溶解以产生澄清溶液并且装瓶。
实施例37:泡沫调理剂
AI 1%
% 成分(INCI)
A 1.0 聚季铵盐-11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91.5 软化水
6.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1.0 聚季铵盐-11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87.5 软化水
6.0 丙烷/丁烷
制备:一起称重A相的各组分,搅拌直至每种组分已经溶解以产生澄清溶液并且装瓶。
实施例38: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0.5 月桂基聚氧乙烯(4)醚
适量 芳香油
B 77.3 软化水
10.0 聚季铵盐-28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PABA
0.2 羟乙基纤维素
C 10.0 HFC 152A
AI 5%
% 成分(INCI)
A 0.5 月桂基聚氧乙烯(4)醚
适量 芳香油
B 73.3 软化水
10.0 聚季铵盐-28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PABA
0.2 羟乙基纤维素
C 10.0 HFC 152 A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逐个添加B相的各组分并且溶解。随C相装瓶。
实施例39: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78.5 软化水
6.7 丙烯酸酯共聚物
0.6 AMP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PABA
0.2 羟乙基纤维素
C 10.0 HFC 152 A
AI 5%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74.5 软化水
6.7 丙烯酸酯共聚物
0.6 AMP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PABA
0.2 羟乙基纤维素
C 10.0 HFC 152 A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逐个添加B相的各组分并且溶解。随C相装瓶。
实施例40: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7.70 聚季铵盐-44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防腐剂
79.3 软化水
C 10.0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7.70 聚季铵盐-44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防腐剂
75.3 软化水
C 10.0 丙烷/丁烷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溶解B相的组分直至澄清,随后搅拌B相入A相中。调节pH至6-7,随C相装瓶。
实施例41: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2.0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72.32 软化水
2.00 VP/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醇酯共聚物
0.53 AMP
1.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0 泛醇
0.05 5-苯甲酰基-4-羟基-2-甲氧基苯磺酸
0.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三烷基聚氧乙烯(12)醚
15.00 醇
C 0.20 羟乙基纤维素
D 6.0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2.0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68.32 软化水
2.00 VP/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醇酯共聚物
0.53 AMP
5.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0 泛醇
0.05 5-苯甲酰基-4-羟基-2-甲氧基苯磺酸
0.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三烷基聚氧乙烯(12)醚
15.00 醇
C 0.20 羟乙基纤维素
D 6.00 丙烷/丁烷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逐个添加B相的各组分并且溶解。将C相溶解在A与B的混合物中,随后调节pH至6-7。随D相装瓶。
实施例42: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2.00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适量 芳香油
B 67.85 软化水
7.00 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6
1.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0 泛醇
0.05 5-苯甲酰基-4-羟基-2-甲氧基苯磺酸
0.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三烷基聚氧乙烯(12)醚
15.00 醇
C 0.20 羟乙基纤维素
D 6.0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2.00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适量 芳香油
B 63.85 软化水
7.00 羟乙基纤维素/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共聚物6
5.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50 泛醇
0.05 5-苯甲酰基-4-羟基-2-甲氧基苯磺酸
0.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三烷基聚氧乙烯(12)醚
15.00 醇
C 0.20 羟乙基纤维素
D 6.00 丙烷/丁烷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逐个添加B相的各组分并且溶解。将C相溶解在A与B的混合物中,随后调节pH至6-7。随D相装瓶。
实施例43: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85.5 软化水
B 7.0 聚苯乙烯磺酸钠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定发型泡沫
AI 5%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81.5 软化水
B 7.0 聚苯乙烯磺酸钠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制备:使A相增溶。将B相称重至A相中并溶解直至澄清。调节pH至6-7,随C相装瓶。
实施例44: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92.0 软化水
B 0.5 聚季铵盐-10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88.0 软化水
B 0.5 聚季铵盐-10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制备:使A相增溶。将B相称重至A相中并溶解直至澄清。调节pH至6-7,随C相装瓶。
实施例45: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82.5 软化水
B 10.0 聚季铵盐-16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AI 5%
% 成分(INCI)
A 适量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适量 芳香油
78.5 软化水
B 10.0 聚季铵盐-16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羟乙基鲸蜡基二甲基磷酸铵
适量 防腐剂
C 6.0 丙烷/丁烷
制备:使A相增溶。将B相称重至A相中并溶解直至澄清。调节pH至6-7,随C相装瓶。
实施例46:定发型泡沫
AI 1%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84.0 软化水
2.0 脱乙酰壳多糖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 PABA
C 10.0 HFC 152 A
AI 5%
% 成分(INCI)
A 2.0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适量 芳香油
B 80.0 软化水
2.0 脱乙酰壳多糖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0.2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0.2 泛醇
0.1 PEG-25 PABA
C 10.0 HFC 152 A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逐个添加B相的各组分并且溶解。随C相装瓶。
实施例47:护理洗发剂
AI 1%
% 成分(INCI)
A 3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6.0 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乙酸钠
6.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3.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二硬脂酸乙二醇酯,椰油酰基单乙醇胺,月桂基聚氧乙烯(10)醚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7 聚季铵盐-44
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1.0 氯化钠
43.3 软化水
B 适量 柠檬酸
AI 5%
% 成分(INCI)
A 3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6.0 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乙酸钠
6.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3.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二硬脂酸乙二醇酯,椰油酰基单乙醇胺,月桂基聚氧乙烯(10)醚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7 聚季铵盐-44
2.0 氨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1.0 氯化钠
39.3 软化水
B 适量 柠檬酸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并溶解。用柠檬酸调节pH至6-7。
实施例48:淋浴凝胶
AI 1%
% 成分(INCI)
A 4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5.0 癸基葡糖苷
5.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2.0 氯化钠
46.0 软化水
B 适量 柠檬酸
AI 5%
% 成分(INCI)
A 4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5.0 癸基葡糖苷
5.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2.0 氯化钠
42.0 软化水
B 适量 柠檬酸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并溶解。用柠檬酸调节pH至6-7。
实施例49:洗发剂
AI 1%
% 成分(INCI)
A 4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5.0 C12-15烷基聚氧乙烯(15)醚磺酸钠
5.0 癸基葡糖苷
适量 芳香油
0.1 植烷三醇
44.6 软化水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3 聚季铵盐-10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1.0 月桂基聚氧乙烯(3)醚
2.0 氯化钠
AI 5%
% 成分(INCI)
A 40.0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5.0 C12-15烷基聚氧乙烯(15)醚磺酸钠
5.0 癸基葡糖苷
适量 芳香油
0.1 植烷三醇
40.6 软化水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3 聚季铵盐-10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1.0 月桂基聚氧乙烯(3)醚
2.0 氯化钠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并溶解。用柠檬酸调节pH至6-7。
实施例50:洗发剂
AI 1%
% 成分(INCI)
A 15.0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10.00 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二乙酸二钠
5.00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5.00 癸基葡糖苷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1.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5 瓜耳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2.00 月桂基聚氧乙烯(3)醚
58.00 软化水
适量 柠檬酸
B 3.00 二硬脂酸聚乙二醇(150)酯
AI 5%
% 成分(INCI)
A 15.00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10.00 N-椰油酰胺基乙基-N-羟基乙基氨基二乙酸二钠
5.00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5.00 癸基葡糖苷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5.0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5 瓜耳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2.00 月桂基聚氧乙烯(3)醚
54.00 软化水
适量 柠檬酸
B 3.00 二硬脂酸聚乙二醇(150)酯
制备:称量A相的各组分并溶解。调节pH至6-7。添加B相并且加热至约50℃。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51:保湿护体霜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3.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4.0 十六/十八醇
3.0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5.0 矿物油
4.0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3.0 矿物油,羊毛脂醇
B 5.0 丙二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0.5 硅酸铝镁
q.s 防腐剂
65.5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D 适量 柠檬酸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3.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4.0 十六/十八醇
3.0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5.0 矿物油
4.0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3.0 矿物油,羊毛脂醇
B 5.0 丙二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0.5 硅酸铝镁
q.s 防腐剂
61.5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D 适量 柠檬酸
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短暂预均化B相,随后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再次均化。冷却至约40℃,添加C相并且彻底再次均化。用柠檬酸调节pH至6-7。
实施例52:保湿护体霜
AI 1%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7.0 矿物油
0.5 牛油树脂(牛油树)
0.5 硬脂酸铝
0.5 硬脂酸镁
0.2 防风根醇
0.7 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水辉石
B 5.0 丙二醇
0.7 硫酸镁
适量 防腐剂
62.9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AI 5%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7.0 矿物油
0.5 牛油树脂(牛油树)
0.5 硬脂酸铝
0.5 硬脂酸镁
0.2 防风根醇
0.7 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水辉石
B 5.0 丙二醇
0.7 硫酸镁
适量 防腐剂
58.9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并再次均化。允许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53:湿粉底-油/水型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6.0 甘油硬脂酸酯
1.0 鲸蜡醇
8.0 矿物油
7.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聚二甲基硅氧烷
B 3.0 丙二醇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1.9 软化水
C 0.1 防风根醇
1.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D 5.7 C.I.77891,二氧化钛
1.1 氧化铁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6.0 甘油硬脂酸酯
1.0 鲸蜡醇
8.0 矿物油
7.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聚二甲基硅氧烷
B 3.0 丙二醇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57.9 软化水
C 0.1 防风根醇
5.0 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D 5.7 C.I.77891,二氧化钛
1.1 氧化铁
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和D相并且彻底再次均化。允许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54
下文描述本发明皮肤化妆制品,其包含根据实施例19制备的与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偶联的KBD-B(根据SEQ IDNo:ID 166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为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KBD-UvinulA Plus)。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以下实施例中称作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在以下实施例中通过代表上述的全部其它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式加以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根据实施例19的全部其它所述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也可以制备并在下文给出的制品中使用。
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作为占水溶液重量的约5重量%浓度使用。以下数据是重量份。
清洁洗发剂
洗发剂
| 成分(INCI) | 1 | 2 | 3 | 4 | 5 |
| 月桂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 | 35.00 | 40.00 | 30.00 | 45.00 | 27.00 |
| 癸基葡糖苷 | 5.00 | 5.50 | 4.90 | 3.50 | 7.00 |
| 椰油酰氨基丙基甜菜碱 | 10.00 | 5.00 | 12.50 | 7.50 | 15.00 |
| 芳香油 | 0.10 | 0.10 | 0.10 | 0.10 | 0.10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1.0 | 5.0 | 0.1 | 0.5 | 10.0 |
| D-泛醇USP | 0.50 | 1.00 | 0.80 | 1.50 | 0.50 |
| 防腐剂 | 0.10 | 0.10 | 0.10 | 0.10 | 0.10 |
| 柠檬酸 | 0.10 | 0.10 | 0.10 | 0.10 | 0.10 |
| 月桂基聚氧乙烯(3)醚 | 0.50 | 2.00 | 0.50 | 0.50 | 2.00 |
| 氯化钠 | 1.50 | 1.50 | 1.50 | 1.50 | 1.50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清洁调理洗发剂
泡沫油/水乳剂
| 乳剂1 | 乳剂2 | |||
| 重量% | 体积% | 重量% | 体积% |
| 硬脂酸 | 5.00 | 1.00 | ||
| 鲸蜡醇 | 5.50 | |||
| 十六/十八醇 | 2.0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酯 | 8.5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20)酯 | 1.00 | |||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4.00 | 2.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10.00 | 15.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4.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0.5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5.0 | 10.0 | ||
| 异硬脂酸乙基己酯 | 5.00 | |||
| 肉豆蔻酸肉豆蔻酯 | 2.00 | |||
| 纯地蜡 | 1.50 | |||
| 甘油 | 3.00 | |||
| 羟丙基淀粉磷酸酯 | 1.00 | 3.50 | ||
| BHT | 0.02 | |||
| EDTA二钠 | 0.50 | 0.10 | ||
| 芳香油,防腐剂 | 适量 | 适量 | ||
| 着色剂 | 适量 | 适量 | ||
| 氢氧化钾 | 适量 | 适量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
| 调节pH至6.5-7.5 | 调节pH至5.0-6.0 | |||
| 乳剂1 | 70 | |||
| 乳剂2 | 35 | |||
| 氮 | 30 | |||
| 丙烷/丁烷 | 65 |
带珠光的调理洗发剂
调节pH至6.0
清洁调理洗发剂
调节pH至6.0
具有体积效应的清洁调理洗发剂
调节pH至6.0
凝胶乳霜
OW防晒制剂
水分散体
WO防晒乳剂
条状化妆品
PIT乳剂
凝胶乳霜
OW自我晒黑制剂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1.00 | 3.00 | 1.50 | |||
| 甘油硬脂酸柠檬酸酯 | 2.00 | 1.00 | 2.00 | 4.00 |
| 硬脂酸 | 3.00 | 2.0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酯 | 0.50 | 2.00 | |||||
| 磷酸鲸蜡醇酯 | 1.00 | ||||||
| 十六/十八醇硫酸酯 | 0.75 | ||||||
| 十八烷醇 | 3.00 | 2.00 | 0.60 | ||||
| 鲸蜡醇 | 2.50 | 1.10 | 1.50 | 0.60 | 2.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0.1 | 0.5 | 0.025 | 5.0 | 3.0 | 10.0 | 1.0 |
| 二羟基丙酮 | 3.00 | 5.00 | 4 |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1.50 | 1.50 | ||||
| 超细氧化锌 | 0.25 | 2.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0.25 | 4.00 | 7.00 | ||||
| 二辛基醚 | 3.50 | 2.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5.00 | 6.0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6.00 | 2.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0.50 | 1.00 | 2.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0.50 | 0.5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20 | 0.50 | 1.0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5.00 | 2.50 | ||
| 黄原酸胶 | 0.15 | 0.05 | 0.30 | ||||
| 卡波姆钠 | 0.20 | 0.15 | 0.25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60 | 0.23 | 0.70 | 1.00 | |||
| 生物糖胶-1 | 3.00 | 10.00 | |||||
| 大豆油 | 0.50 | 1.5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碘代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 | 0.18 | 0.20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15 | 0.25 | 0.50 | ||||
| 苯氧乙醇 | 1.00 | 0.40 | 0.40 | 0.50 | 0.40 | ||
| EDTA三钠 | 0.02 | 0.05 | |||||
| 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 | 0.25 | 1.00 | |||||
| 乙醇 | 2.00 | 1.50 | 3.00 | 1.20 | 5.00 | ||
| 芳香油 | 0.10 | 0.25 | 0.30 | 0.40 | 0.2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OW粉底(make-up)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1.00 | 3.00 | 1.50 | |||
| 甘油硬脂酸酯柠檬酸酯 | 2.00 | 1.00 | 2.00 | 4.00 | |||
| 硬脂酸 | 3.00 | 2.0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酯 | 0.50 | 2.00 | |||||
| 磷酸鲸蜡醇酯 | 1.00 | ||||||
| 十六/十八醇硫酸酯 | 0.75 | ||||||
| 十八烷醇 | 3.00 | 2.00 | 0.60 | ||||
| 鲸蜡醇 | 2.50 | 1.10 | 1.50 | 0.60 | 2.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i A Plus | 3.0 | 5.0 | 2.0 | 0.5 | 1.0 | 5.0 | 10.0 |
| 二氧化钛 | 10.00 | 12.00 | 9.00 | 8.50 | 11.00 | 9.50 | 10.00 |
| 氧化铁 | 2.00 | 4.00 | 3.00 | 5.00 | 3.40 | 6.00 | 4.40 |
| 氧化锌 | 4.00 | 2.00 | 3.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0.25 | 4.00 | 7.00 | ||||
| 二辛基醚 | 3.50 | 2.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5.00 | 6.0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6.00 | 2.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0.50 | 1.00 | 2.00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0.50 | 0.5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20 | 0.50 | 1.0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5.00 | 2.50 | ||
| 黄原酸胶 | 0.15 | 0.05 | 0.30 | ||||
| 卡波姆钠 | 0.20 | 0.15 | 0.25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60 | 0.23 | 0.70 | 1.00 | |||
| 大豆油 | 0.50 | 1.5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碘代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 | 0.18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15 | 0.25 | 0.50 | ||||
| 苯氧乙醇 | 1.00 | 0.40 | 0.40 | 0.50 | 0.40 | ||
| EDTA三钠 | 0.02 | 0.05 | |||||
| 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 | 0.25 | 1.00 | |||||
| 乙醇 | 2.00 | 1.50 | 3.00 | 1.20 | 5.00 | ||
| 芳香油 | 0.10 | 0.25 | 0.30 | 0.40 | 0.2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自我晒黑用水分散剂
日晒后用水分散剂
WO乳剂
| 1 | 2 | 3 | 4 | 5 | |
| 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2.50 | 4.00 | |||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5.00 | 4.50 | |||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30)酯 | 5.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5.0 | 10.0 | 0.1 | 0.5 | 1.0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3.00 | 3.50 | ||
| 超细氧化锌 | 0.90 | 0.25 | |||
| 矿物油 | 12.00 | 10.00 | 8.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9.00 | ||||
| 二辛基醚 | 10.00 | 7.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2.00 | 8.00 | 4.00 | ||
| 碳酸二辛酯 | 5.00 | 6.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4.00 | 1.00 | 5.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25.00 | 2.0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3.00 | ||||
| 凡士林 | 4.5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50 | 0.5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1.00 | 0.5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8.50 | |
| 大豆油 | 1.00 | 1.50 | 1.00 | ||
| 硫酸镁 | 1.00 | 0.50 | 0.50 | ||
| 氯化镁 | 1.00 | 0.70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50 | 0.25 | 1.00 |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0.50 | 2.00 | |||
| 生物糖胶-1 | 3.50 | 7.0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50 | 0.25 | 0.15 | ||
| 苯氧乙醇 | 0.50 | 0.40 | 1.00 | ||
| EDTA三钠 | 0.12 | 0.05 | 0.30 | ||
| 乙醇 | 3.00 | 1.50 | 5.00 | ||
| 芳香油 | 0.20 | 0.40 | 0.35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固体稳定化乳剂
(皮克林乳剂)
| 1 | 2 | 3 | 4 | 5 | |
| 矿物油 | 16.00 | 16.00 | |||
| 辛基十二烷醇 | 9.00 | 9.00 | 5.00 | ||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9.00 | 9.00 | 6.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5.00 | 8.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8.00 | ||||
| 二辛基醚 | 9.00 | 4.00 | |||
| 碳酸二辛酯 | 9.00 | ||||
| 羟二十八烷基羟基硬脂酸酯 | 2.00 | 2.00 | 2.20 | 2.50 | 1.50 |
| 二硬脂基二甲基铵-水辉石 | 1.00 | 0.75 | 0.50 | 0.25 | |
| 微晶蜡+矿脂 | 0.35 | 5.00 | |||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0.10 | 0.05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3.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1.0 | 0.5 | 0.1 | 3.0 | 5.0 |
| 二氧化钛+氧化铝+二甲基硅氧烷链长200-350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硅胶的混合物+水 | 3.00 | ||||
|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 2.00 | 4.00 | 2.00 | 4.00 | |
| 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 | 2.50 | 6.00 | 2.50 | ||
| 氮化硼 | 1.00 | ||||
| 淀粉/偏磷酸钠聚合物 | 2.00 | ||||
| 木薯淀粉 | 0.50 | ||||
| 氯化钠 | 5.00 | 7.00 | 8.50 | 3.00 | 4.50 |
| 甘油 | 1.00 | ||||
| EDTA三钠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维生素E醋酸酯 | 5.00 | 10.00 | 3.00 | 6.00 | 10.00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1.00 | 1.00 | 1.0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60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 0.20 | ||||
| 苯氧乙醇 | 0.20 | ||||
| 二(羟乙基磺酸)己脒定 | 0.40 | 0.50 | 0.40 |
| N-(羟甲基)-N-(1,3-双羟甲基-2,5-二氧-4-咪唑烷基)-N’-(羟甲基)脲 | 0.08 | ||||
| 乙醇 | 0.23 | 0.20 | |||
| 芳香油 | 5.00 | 3.00 | 4.00 | ||
| 软化水 | 0.20 | 0.30 | 0.10 | ||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条状化妆品
自我晒黑PIT乳剂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2.00 | 3.00 | 5.00 | 0.50 | 4.00 | ||
| 异硬脂酸甘油酯 | 3.50 | 4.00 | 2.00 | |||||
| 异十六烷基聚氧乙烯(20)醚 | 0.50 | 2.00 | ||||||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12)醚 | 5.00 | 1.00 | 3.50 | 5.00 | ||||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0)醚 | 5.00 | 1.00 | 3.5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2.80 | 2.30 | 3.30 | |||||
| 鲸蜡醇 | 5.20 | 1.20 | 1.00 | 1.30 | 0.50 | 0.30 | ||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2.50 | 1.20 | 1.50 | 0.50 | 1.50 | |||
| 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 0.50 | 1.00 | ||||||
| 聚甘油(2) | 0.75 | 0.3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0.1 | 0.5 | 0.01 | 5.0 | 0.5 | 3.0 | 0.025 | 10.0 |
| 二羟基丙酮 | 3.00 | 5.00 | 4.00 |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1.50 | 3.50 | 1.50 | 1.00 | |||
| 超细氧化锌 | 1.00 | 0.25 | 2.00 | 1.5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3.50 | 6.35 | 0.1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3.00 | 3.00 | 1.00 | |||||
| 二辛基醚 | 4.50 | |||||||
| 碳酸二辛酯 | 4.30 | 3.00 | 7.00 | |||||
| 己二酸二丁酯 | 0.50 | 0.30 | ||||||
| 苯基三聚甲基硅氧烷 | 2.00 | 3.50 | 2.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3.00 | |||||||
| C1-5烷基半乳甘露聚糖 | 0.50 | 2.00 |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3.00 | 4.00 | ||||||
| 二十二烷基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1.50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1.00 | 1.20 | ||||||
| 甘油 | 4.00 | 6.00 | 5.00 | 8.00 | 10.00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20 | 0.30 | 0.40 | 0.3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3.60 | 2.00 | |||||
| 碘代丙基丁基氨基甲酸酯 | 0.12 | 0.2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10 | 0.12 | 0.13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50 | 0.30 | 0.35 | |||||
| 苯氧乙醇 | 0.50 | 0.4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1.00 | 0.35 | |||||
| 乙醇 | 2.00 | 2.00 | 5.00 | |||||
| EDTA三钠 | 0.40 | 0.15 | 0.20 | |||||
| 芳香油 | 0.20 | 0.20 | 0.24 | 0.16 | 0.10 | 0.1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油凝胶剂
| 1 | 2 | 3 | 4 | |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12.00 | 10.00 | 6.00 | |
| 辛基十二烷醇 | 7.00 | 14.00 | 8.00 | 3.00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12.00 | |||
| 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 | 10.00 | 6.00 | 8.00 | 7.00 |
| 二异硬脂酸聚甘油(3)酯 | 2.50 | |||
| 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2 | 9.00 | 8.00 | 10.00 | 8.00 |
| 肉豆蔻酸肉豆蔻酯 | 3.50 | 3.00 | 4.00 | 3.00 |
| 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膨润土 | 5.00 | 5.00 | 6.00 | 6.00 |
| 碳酸异丙烯酯 | 15.00 | 20.00 | 18.00 | 19.50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1.0 | 0.5 | 3.0 | 5.0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50 | 1.00 |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0.05 | 0.05 | ||
| 霍霍巴(Buxus Chinensis)油 | 2.00 | 1.00 | 1.00 | |
| 芳香油,BHT | 0.10 | 0.25 | 0.35 | |
| 蓖麻(Ricinus Communis)油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实施例55:
在以下制剂中,描述了包含至少一种无机颜料,优选氧化锌和/或二氧化钛、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与其它有机UV-A和UV-B滤质的组合的化妆性防晒制品。
以下所述的制剂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惯用方式制备。
根据实施例19制备的与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偶联的KBD-B(根据SEQ ID No:ID 166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KBD-Uvinul A Plus)的含量指100%的有效成分。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可以以纯形式或以水溶液形式使用。在水溶液的情况下,软化水在具体制剂中的含量必须进行调整。
| A 7.5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 |
| -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C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2.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2.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0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4.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 A 5.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 |
| (100)酯 |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0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4.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6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2.75Carnico wax LT 20 | 卡洛巴(巴西棕榈)蜡,石蜡 |
| 3.7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1.80蜂蜡3050PH | 蜂蜡 |
| 3.20TeCero wax 30445 | 微晶蜡 |
| 3.20TeCero wax 1030K | 微晶蜡 |
| 1.34Cutina CP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 6.40凡士林 | 凡士林 |
| 7.30Softisan 100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 10.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0.17天然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1.84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42D,L-α-生育酚 | 生育酚 |
| 41.38蓖麻油 | 蓖麻油 |
| A 6.0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2.00Elfacos ST 9 |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
| 3.00肉豆蔻酸异丙酯 | 肉豆蔻酸异丙酯 |
| 8.00霍霍巴油 |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
| 4.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A Plus | |
| 1.0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5.00甘油87% | 甘油 |
| 0.30Chemag 2000 | 咪唑烷基脲 |
| 6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适量 | 防腐剂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10.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2.0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凡士林 | 凡士林 |
| 8.0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8.00高粘度石蜡油 | 矿物油 |
| 5.00Tegin |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
| 5.00Softisan 154 | 氢化棕榈油 |
| 5.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5.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29.00蓖麻油 | 蓖麻油 |
|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6.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0.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6.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5.00Arlacel P 135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30)酯 |
| 2.00Ganex V 216 | P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 2.00Elfacos ST 9 |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
| B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59.90软化水 | 软化水 |
| 适量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8.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 |
| 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8.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B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和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7.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5.00Z-COTE MAX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1.5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B 3.5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C 46.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适量D-泛醇USP | 泛醇 |
| D 5.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20.00乙醇96% | 醇 |
| A 1.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8.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1.50Dow Corning 350Fluid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3.00Z-COTE MAX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3.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2.0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C 5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15.00乙醇96% | 醇 |
| 5.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1.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4.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2.5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3.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4.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2.5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3.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5.5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1.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5.5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1.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6.00Gilugel SIL 5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羟基硬脂酸铝/镁 |
| 5.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Abil WE 09 | 异硬脂酸聚甘油(4)酯,十六烷基PEG/PPG-10/1聚二甲基硅氧烷,月桂酸己酯 |
| 2.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3.00棕榈酸异丙酯 | 棕榈酸异丙酯 |
| 5.00Abil B 8839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B 0.50氯化钠 | 氯化钠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62.30软化水 | 软化水 |
| C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2.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4.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5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4.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1.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1.00石蜡油,低粘度 | 矿物油 |
| 3.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1.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A Plus | |
|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2.5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适量芳香油 | |
| B 4.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0.1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D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61.40软化水 | 软化水 |
| A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B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00甘油87% | 甘油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1.5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Carbopol Ultrez 10P | 卡波姆 |
| 添加软化水 | 水 |
| D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 |
| 钛 | 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3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10.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B | |
| 10.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5.08软化水 | 软化水 |
| 0.38柠檬酸 | 柠檬酸 |
| 3.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A 0.7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1.7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2.00Abil B 8843 |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
| 3.6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4.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B 4.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00D-泛醇75W | 泛醇 |
| 71.00软化水 | 泛醇 |
| C 4.0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0.10Euxyl K 400 | 甲基二溴戊二腈,苯氧乙醇 |
| 0.50Euxyl K 300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1.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3.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0.3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10.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1.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硅烷 |
| C 5.001,2-丙二醇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58.4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0.50助流剂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 A 7.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B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5.45软化水 | 软化水 |
| 3.0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A 7.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 |
| -Uvinul A Plus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5.45软化水 | 软化水 |
| 3.0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2.75Carnico wax LT 20 | 卡洛巴(巴西棕榈)蜡,石蜡 |
| 3.7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1.80蜂蜡3050PH | 蜂蜡 |
| 3.20TeCero wax 30445 | 微晶蜡 |
| 3.20TeCero wax 1030K | 微晶蜡 |
| 1.34Cutina CP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 6.40凡士林 | 凡士林 |
| 7.30Softisan 100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 10.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0.17天然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1.84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42D,L-α-生育酚 | 生育酚 |
| 41.38蓖麻油 | 蓖麻油 |
| A 1.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3.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0.3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10.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1.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3.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 |
| 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 C 5.001,2-丙二醇 | 丙二醇 |
| 1.0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68.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0.50助流剂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 A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4.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6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防腐剂 |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下文描述本发明皮肤化妆制品,其包含根据实施例20制备的与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偶联的KBD-D(根据SEQ IDNo:ID 168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即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KBD-UvinulA Plus)。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以下实施例中称作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在以下实施例中通过代表上述的全部其它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式加以描述。
实施例56:在油/水型日护理用乳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9.8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0.2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AI 5%: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5.8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0.2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并再次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使用E相调节pH至约6.5,均化并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注意:在无保护性气体下制备该制剂。装瓶必须在不透氧的包装物例如铝管内进行。
实施例57:在油/水型保护性日霜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70.6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1.0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E 适量 氢氧化钠
AI 5%:
% 成分(INCI)
A 1.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0.7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3.6 十六/十八醇
6.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己二酸二丁酯
B 5.0 甘油
0.2 EDTA二钠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6.6 软化水
C 4.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D 1.0 磷酸抗坏血酸钠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E适量氢氧化钠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并入合并的A相和B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使用E相调节pH至约6.5并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58:在油/水型面部清洁洗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1.5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2.0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B 3.5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C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防腐剂
适量 芳香油
D 3.0 聚季铵盐-44
0.5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0.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泛醇,丙二醇
4.0 丙二醇
0.1 EDTA 钠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0.7 软化水
AI 5%:
% 成分(INCI)
A 10.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1.5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2.0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B 3.5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C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防腐剂
适量 芳香油
D 3.0 聚季铵盐-44
0.5 椰油基三甲基硫酸二甲铵
0.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泛醇,丙二醇
4.0 丙二醇
0.1 EDTA二钠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6.7 软化水
制备:溶解A相。搅拌B相入A相中。将C相并入合并的A相和B相中。将D相溶解,搅拌至合并的A、B和C相中并均化。此后搅拌15分钟。
实施例59:在日用身体护理喷雾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3.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己基苯甲酸酯
1.0 聚季铵盐-44
3.0 丙二醇
2.0 泛醇,丙二醇
1.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10.0 辛基十二烷醇
0.5 PVP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3.0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3.0 甘油
1.0 生育酚醋酸酯
0.3 防风根醇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9.2 醇
AI 5%:
% 成分(INCI)
A 3.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二乙氨基羟苯甲酰基己基苯甲酸酯
1.0 聚季铵盐-44
3.0 丙二醇
2.0 泛醇,丙二醇
1.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10.0 辛基十二烷醇
0.5 PVP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3.0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3.0 甘油
1.0 生育酚醋酸酯
0.3 防风根醇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5.2 醇
制备:称量A相的各组分并溶解直至澄清。
实施例60:在皮肤护理凝胶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3.6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15.0 醇
0.1 防风根醇
0.5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3.0 泛醇
0.6 卡波姆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5.4 软化水
C 0.8 三乙醇胺
AI 5%:
% 成分(INCI)
A 3.6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15.0 醇
0.1 防风根醇
0.5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3.0 泛醇
0.6 卡波姆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71.4 软化水
C 0.8 三乙醇胺
制备:将A相溶解直至澄清。使得B相溶胀并用C相中和。将A相搅拌至均化的B相内并且均化。
实施例61:在剃须后洗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生育酚醋酸酯
1.0 防风根醇
0.1 芳香油
0.3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B 15.0 醇
1.0 泛醇
3.0 甘油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 三乙醇胺
63.5 软化水
AI 5%:
% 成分(INCI)
A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生育酚醋酸酯
1.0 防风根醇
0.1 芳香油
0.3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B 15.0 醇
1.0 泛醇
3.0 甘油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1 三乙醇胺
59.5 软化水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将B相溶解,并入A相中并且均化。
实施例62:在日晒后用洗液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0.4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15.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1.0 泛醇
15.0 醇
3.0 甘油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63.2 软化水
C 0.2 三乙醇胺
AI 5%:
% 成分(INCI)
A 0.4 丙烯酸酯/丙烯酸C10-30烷基酯交联聚合物
15.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适量 芳香油
B 1.0 泛醇
15.0 醇
3.0 甘油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9.2 软化水
C 0.2 三乙醇胺
制备:将A相的组分混合。搅拌B相入A相中并均化。用C相中和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63:在防晒液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4.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3.0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0.5 生育酚醋酸酯
4.0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B 3.5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5.0 异十六烷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3.0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C 5.0 甘油
1.0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0.5 黄原酸胶
61.7 软化水
D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0.3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4.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3.0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0.5 生育酚醋酸酯
4.0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B 3.5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5.0 异十六烷
2.5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3.0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C 5.0 甘油
1.0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0.5 黄原酸胶
57.7 软化水
D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0.3 防风根醇
制备:将A相和B相的组分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将C相加热至约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D相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64:在油/水型防晒液中使用KBD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3.0 甘油三山萮酸酯
2.0 十六/十八醇
2.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1.0 乙基己基三嗪酮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7.0 肉豆蔻酸异丙酯
B 5.0 氧化锌,三乙氧基辛酰硅烷
C 0.2 黄原酸胶
0.5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
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0.2 EDTA二钠
5.0 丙二醇
0.5 泛醇
60.9 软化水
D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3.0 甘油三山萮酸酯
2.0 十六/十八醇
2.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1.0 乙基己基三嗪酮
1.0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7.0 肉豆蔻酸异丙酯
B 5.0 氧化锌,三乙氧基辛酰硅烷
C 0.2 黄原酸胶
0.5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0.2 EDTA二钠
5.0 丙二醇
0.5 泛醇
56.9 软化水
D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制备:加热A相至约80℃,搅拌到B相中并且均化3分钟。同样地加热C相至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搅拌到D相中并再次均化。
AI 1%:
% 成分(INCI)
A 3.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1.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7.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0.5 蜂蜡
3.0 十六/十八醇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B 5.0 二氧化钛,二氧化硅,聚甲基硅氧烷,氧化铝
C 3.0 甘油
0.2 EDTA二钠
0.3 黄原酸胶
1.0 癸基葡糖苷
2.0 泛醇,丙二醇
56.3 软化水
D 3.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AI 5%:
% 成分(INCI)
A 3.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1.5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7.5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2.0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0.5 蜂蜡
3.0 十六/十八醇
10.0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B 5.0 二氧化钛,二氧化硅,聚甲基硅氧烷,氧化铝
C 3.0 甘油
0.2 EDTA二钠
0.3 黄原酸胶
1.0 癸基葡糖苷
2.0 泛醇,丙二醇
52.3 软化水
D 7.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生育酚醋酸酯
0.2 防风根醇
适量 芳香油
适量 防腐剂
制备:加热A相至约80℃,搅拌到B相中并且均化3分钟。同样地加热C相至80℃并且搅拌至合并的A相和B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搅拌到D相中并再次均化。
实施例66:在足香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5.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4.0 鲸蜡醇
4.0 甘油硬脂酸酯
5.0 矿物油
0.2 薄荷醇
0.5 樟脑
B 69.3 软化水
适量 防腐剂
C 1.0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D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0 金缕梅提取物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5.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4.0 鲸蜡醇
4.0 甘油硬脂酸酯
5.0 矿物油
0.2 薄荷醇
0.5 樟脑
B 65.3 软化水
适量 防腐剂
C 1.0 防风根醇
1.0 生育酚醋酸酯
D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5.0 金缕梅提取物
制备:将A相和B相的组分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0℃。搅拌B相入A相中,同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和D相并且随后短暂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67:在含防风根醇的水/油乳剂中使用KBD
AI 1%: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8.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15.0 矿物油
0.3 硬脂酸镁
0.3 硬脂酸铝
2.0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B 5.0 甘油
0.7 硫酸镁
55.6 软化水
C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生育酚醋酸酯
0.6 防风根醇
AI 5%: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8.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15.0 矿物油
0.3 硬脂酸镁
0.3 硬脂酸铝
2.0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B 5.0 甘油
0.7 硫酸镁
51.6 软化水
C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0.5 生育酚醋酸酯
制备:对A相和B相彼此独立地加热至约85℃。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并且短暂再次均化。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用于专利性角蛋白结合结构域的制剂列表-毛发护理
实施例68:保湿护体霜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3.0 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4.0 十六/十八醇
3.0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5.0 矿物油
4.0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3.0 矿物油,羊毛脂醇
B 5.0 丙二醇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0.5 硅酸铝镁
q.s 防腐剂
65.5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D 适量 柠檬酸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3.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1.0 聚二甲基硅氧烷
4.0 十六/十八醇
3.0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5.0 矿物油
4.0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3.0 矿物油,羊毛脂醇
B 5.0 丙二醇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1.0 泛醇
0.5 硅酸铝镁
q.s 防腐剂
61.5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D 适量 柠檬酸
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短暂预均化B相,随后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再次均化。冷却至约40℃,添加C相并且彻底再次均化。用柠檬酸调节pH至6-7。
实施例69:保湿护体霜
AI 1%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7.0 矿物油
0.5 牛油树脂(牛油树)
0.5 硬脂酸铝
0.5 硬脂酸镁
0.2 防风根醇
0.7 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水辉石
B 5.0 丙二醇
0.7 硫酸镁
适量 防腐剂
62.9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AI 5%
% 成分(INCI)
A 6.0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10.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5.0 肉豆蔻酸异丙酯
7.0 矿物油
0.5 牛油树脂(牛油树)
0.5 硬脂酸铝
0.5 硬脂酸镁
0.2 防风根醇
0.7 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水辉石
B 5.0 双丙二醇
0.7 硫酸镁
适量 防腐剂
58.9 软化水
C 适量 芳香油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并再次均化。允许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70:湿粉底-油/水型
AI 1%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6.0 甘油硬脂酸酯
1.0 鲸蜡醇
8.0 矿物油
7.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聚二甲基硅氧烷
B 3.0 丙二醇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61.9 软化水
C 0.1 防风根醇
1.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D 5.7 C.I.77891,二氧化钛
1.1 氧化铁
AI 5%
% 成分(INCI)
A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2.0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6.0 甘油硬脂酸酯
1.0 鲸蜡醇
8.0 矿物油
7.0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0.2 聚二甲基硅氧烷
B 3.0 丙二醇
1.0 泛醇
适量 防腐剂
57.9 软化水
C 0.1 防风根醇
5.0 含约5%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的水溶液
适量 芳香油
D 5.7 C.I.77891,二氧化钛
1.1 氧化铁
制备:A相和B相分别加热至约80℃。将B相搅拌至A相中并均化。冷却至约40℃,同时搅拌,添加C相和D相并且彻底再次均化。允许冷却至室温,同时搅拌。
实施例71:
下文描述本发明皮肤化妆制品,其包含根据实施例20制备的与2-(4-N,N-二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偶联的KBD-D(根据SEQ IDNo:ID 168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即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KBD-UvinulA Plus)。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以下实施例中称作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在以下实施例中通过代表上述的全部其它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式加以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根据实施例20的全部其它所述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也可以制备并在下文给出的制品中使用。
所述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作为占水溶液重量的约5重量%浓度使用。以下数据是重量份。
凝胶乳霜
OW防晒制剂
水分散体
WO防晒乳剂
条状化妆品
PIT乳剂
凝胶乳霜
OW自我晒黑制剂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1.00 | 3.00 | 1.50 | |||
| 甘油硬脂酸柠檬酸酯 | 2.00 | 1.00 | 2.00 | 4.00 | |||
| 硬脂酸 | 3.00 | 2.0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酯 | 0.50 | 2.00 | |||||
| 磷酸鲸蜡醇酯 | 1.00 | ||||||
| 十六/十八醇硫酸酯 | 0.75 | ||||||
| 十八烷醇 | 3.00 | 2.00 | 0.60 | ||||
| 鲸蜡醇 | 2.50 | 1.10 | 1.50 | 0.60 | 2.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0.1 | 0.5 | 0.025 | 5.0 | 3.0 | 10.0 | 1.0 |
| 二羟基丙酮 | 3.00 | 5.00 | 4 |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1.50 | 1.50 | ||||
| 超细氧化锌 | 0.25 | 2.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0.25 | 4.00 | 7.00 | ||||
| 二辛基醚 | 3.50 | 2.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5.00 | 6.0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6.00 | 2.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0.50 | 1.00 | 2.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0.50 | 0.5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20 | 0.50 | 1.0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5.00 | 2.50 | ||
| 黄原酸胶 | 0.15 | 0.05 | 0.30 | ||||
| 卡波姆钠 | 0.20 | 0.15 | 0.25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60 | 0.23 | 0.70 | 1.00 | |||
| 生物糖胶-1 | 3.00 | 10.00 | |||||
| 大豆油 | 0.50 | 1.5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碘代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 | 0.18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15 | 0.25 | 0.50 | ||||
| 苯氧乙醇 | 1.00 | 0.40 | 0.40 | 0.50 | 0.40 | ||
| EDTA三钠 | 0.02 | 0.05 | |||||
| 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 | 0.25 | 1.00 | |||||
| 乙醇 | 2.00 | 1.50 | 3.00 | 1.20 | 5.00 | ||
| 芳香油 | 0.10 | 0.25 | 0.30 | 0.40 | 0.2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OW粉底(make-up)
| 1 | 2 | 3 | 4 | 5 | 6 | 7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1.00 | 3.00 | 1.50 | |||
| 甘油硬脂酸柠檬酸酯 | 2.00 | 1.00 | 2.00 | 4.00 | |||
| 硬脂酸 | 3.00 | 2.0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40)酯 | 0.50 | 2.00 | |||||
| 磷酸鲸蜡醇酯 | 1.00 | ||||||
| 十六/十八醇硫酸酯 | 0.75 | ||||||
| 十八烷醇 | 3.00 | 2.00 | 0.60 | ||||
| 鲸蜡醇 | 2.50 | 1.10 | 1.50 | 0.60 | 2.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3.0 | 5.0 | 2.0 | 0.5 | 1.0 | 5.0 | 10.0 |
| 二氧化钛 | 10.00 | 12.00 | 9.00 | 8.50 | 11.00 | 9.50 | 10.00 |
| 氧化铁 | 2.00 | 4.00 | 3.00 | 5.00 | 3.40 | 6.00 | 4.40 |
| 氧化锌 | 4.00 | 2.00 | 3.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0.25 | 4.00 | 7.00 | ||||
| 二辛基醚 | 3.50 | 2.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5.00 | 6.0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6.00 | 2.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0.50 | 1.00 | 2.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0.50 | 0.5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20 | 0.50 | 1.0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5.00 | 2.50 | ||
| 黄原酸胶 | 0.15 | 0.05 | 0.30 | ||||
| 卡波姆钠 | 0.20 | 0.15 | 0.25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60 | 0.23 | 0.70 | 1.00 | |||
| 大豆油 | 0.50 | 1.50 | 1.00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碘代丙炔基丁基氨基甲酸酯 | 0.18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15 | 0.25 | 0.50 | ||||
| 苯氧乙醇 | 1.00 | 0.40 | 0.40 | 0.50 | 0.40 | ||
| EDTA三钠 | 0.02 | 0.05 | |||||
| 亚氨基二琥珀酸四钠 | 0.25 | 1.00 | |||||
| 乙醇 | 2.00 | 1.50 | 3.00 | 1.20 | 5.00 | ||
| 芳香油 | 0.10 | 0.25 | 0.30 | 0.40 | 0.2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自我晒黑用水分散剂
日晒后用水分散剂
WO乳剂
| 1 | 2 | 3 | 4 | 5 | |
| 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2.50 | 4.00 | |||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5.00 | 4.50 | |||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30)酯 | 5.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5.0 | 10.0 | 0.1 | 0.5 | 1.0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3.00 | 3.50 | ||
| 超细氧化锌 | 0.90 | 0.25 | |||
| 矿物油 | 12.00 | 10.00 | 8.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9.00 | ||||
| 二辛基醚 | 10.00 | 7.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2.00 | 8.00 | 4.00 | ||
| 碳酸二辛酯 | 5.00 | 6.00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4.00 | 1.00 | 5.00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2.00 | 25.00 | 2.0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3.00 | ||||
| 凡士林 | 4.5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0.50 | 0.5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1.00 | 0.50 | ||
| 甘油 | 3.00 | 7.50 | 7.50 | 8.50 | |
| 大豆油 | 1.00 | 1.50 | 1.00 | ||
| 硫酸镁 | 1.00 | 0.50 | 0.50 | ||
| 氯化镁 | 1.00 | 0.70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50 | 0.25 | 1.00 |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0.50 | 2.00 | |||
| 生物糖胶-1 | 3.50 | 7.00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60 | 0.40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50 | 0.25 | 0.15 | ||
| 苯氧乙醇 | 0.50 | 0.40 | 1.00 | ||
| EDTA三钠 | 0.12 | 0.05 | 0.30 | ||
| 乙醇 | 3.00 | 1.50 | 5.00 | ||
| 芳香油 | 0.20 | 0.40 | 0.35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固体稳定化乳剂
(皮克林乳剂)
| 1 | 2 | 3 | 4 | 5 | |
| 矿物油 | 16.00 | 16.00 | |||
| 辛基十二烷醇 | 9.00 | 9.00 | 5.00 | ||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9.00 | 9.00 | 6.0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5.00 | 8.00 |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8.00 | ||||
| 二辛基醚 | 9.00 | 4.00 | |||
| 碳酸二辛酯 | 9.00 |
| 羟二十八烷基羟基硬脂酸酯 | 2.00 | 2.00 | 2.20 | 2.50 | 1.50 |
| 二硬脂基二甲基铵-水辉石 | 1.00 | 0.75 | 0.50 | 0.25 | |
| 微晶蜡+矿脂 | 0.35 | 5.00 | |||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 0.10 | 0.05 | |||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3.0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1.0 | 0.5 | 0.1 | 3.0 | 5.0 |
| 二氧化钛+氧化铝+二甲基硅氧烷链长200-350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硅胶的混合物+水 | 3.00 | ||||
| 二氧化钛+三甲氧基辛酰硅烷 | 2.00 | 4.00 | 2.00 | 4.00 | |
| 二甲基甲硅烷基化硅石 | 2.50 | 6.00 | 2.50 | ||
| 氮化硼 | 1.00 | ||||
| 淀粉/偏磷酸钠聚合物 | 2.00 | ||||
| 木薯淀粉 | 0.50 | ||||
| 氯化钠 | 5.00 | 7.00 | 8.50 | 3.00 | 4.50 |
| 甘油 | 1.00 | ||||
| EDTA三钠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维生素E醋酸酯 | 5.00 | 10.00 | 3.00 | 6.00 | 10.00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1.00 | 1.00 | 1.00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60 | 0.20 | |||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 0.20 | ||||
| 苯氧乙醇 | 0.20 | ||||
| 二(羟乙基磺酸)己脒定 | 0.40 | 0.50 | 0.40 | ||
| N-(羟甲基)-N-(1,3-双羟甲基-2,5-二氧-4-咪唑烷基)-N’-(羟甲基)脲 | 0.08 | ||||
| 乙醇 | 0.23 | 0.20 | |||
| 芳香油 | 5.00 | 3.00 | 4.00 | ||
| 软化水 | 0.20 | 0.30 | 0.10 | ||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条状化妆品
自我晒黑PIT乳剂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自乳化型单硬脂酸甘油酯 | 0.50 | 2.00 | 3.00 | 5.00 | 0.50 | 4.00 | ||
| 异硬脂酸甘油酯 | 3.50 | 4.00 | 2.00 | |||||
| 异十六烷基聚氧乙烯(20)醚 | 0.50 | 2.00 |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12)醚 | 5.00 | 1.00 | 3.50 | 5.00 | ||||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0)醚 | 5.00 | 1.00 | 3.50 | |||||
| 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2.80 | 2.30 | 3.30 | |||||
| 鲸蜡醇 | 5.20 | 1.20 | 1.00 | 1.30 | 0.50 | 0.30 | ||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2.50 | 1.20 | 1.50 | 0.50 | 1.50 | |||
| 鲸蜡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醇 | 0.50 | 1.00 | ||||||
| 聚甘油(2) | 0.75 | 0.30 |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0.1 | 0.5 | 0.01 | 5.0 | 0.5 | 3.0 | 0.025 | 10.0 |
| 二羟基丙酮 | 3.00 | 5.00 | 4.00 | |||||
| 超细二氧化钛 | 1.00 | 1.50 | 3.50 | 1.50 | 1.00 | |||
| 超细氧化锌 | 1.00 | 0.25 | 2.00 | 1.50 | ||||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3.50 | 6.35 | 0.10 | |||||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3.00 | 3.00 | 1.00 | |||||
| 二辛基醚 | 4.50 | |||||||
| 碳酸二辛酯 | 4.30 | 3.00 | 7.00 | |||||
| 己二酸二丁酯 | 0.50 | 0.30 | ||||||
| 苯基三聚甲基硅氧烷 | 2.00 | 3.50 | 2.00 | |||||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 | 3.00 | |||||||
| C1-5烷基半乳甘露聚糖 | 0.50 | 2.00 | ||||||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3.00 | 4.00 | ||||||
| 二十二烷基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 1.50 | 2.00 | ||||||
| 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1.00 | 1.20 | ||||||
| 甘油 | 4.00 | 6.00 | 5.00 | 8.00 | 10.00 |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20 | 0.30 | 0.40 | 0.30 | ||||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2.00 | 3.60 | 2.00 | |||||
| 碘代丙基丁基氨基甲酸 | 0.12 | 0.20 |
| 酯 | ||||||||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0.10 | 0.12 | 0.13 | |||||
|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 0.50 | 0.30 | 0.35 | |||||
| 苯氧乙醇 | 0.50 | 0.40 | 1.00 | |||||
| 乙基己基甘油 | 0.30 | 1.00 | 0.35 | |||||
| 乙醇 | 2.00 | 2.00 | 5.00 | |||||
| EDTA三钠 | 0.40 | 0.15 | 0.20 | |||||
| 芳香油 | 0.20 | 0.20 | 0.24 | 0.16 | 0.10 | 0.10 | ||
| 软化水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油凝胶剂
| 1 | 2 | 3 | 4 | |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12.00 | 10.00 | 6.00 | |
| 辛基十二烷醇 | 7.00 | 14.00 | 8.00 | 3.00 |
| 丁二醇二辛酸/二癸酸酯 | 12.00 | |||
| 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 | 10.00 | 6.00 | 8.00 | 7.00 |
| 二异硬脂酸聚甘油(3)酯 | 2.50 | |||
| 双-二甘油多酰基己二酸酯-2 | 9.00 | 8.00 | 10.00 | 8.00 |
| 肉豆蔻酸肉豆蔻酯 | 3.50 | 3.00 | 4.00 | 3.00 |
| 二氢化牛油基二甲基氯化铵膨润土 | 5.00 | 5.00 | 6.00 | 6.00 |
| 碳酸异丙烯酯 | 15.00 | 20.00 | 18.00 | 19.50 |
| 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1.0 | 0.5 | 3.0 | 5.0 |
| 维生素E醋酸酯 | 0.50 | 1.00 | ||
| 棕榈酸抗坏血酸酯 | 0.05 | 0.05 | ||
| 霍霍巴(Buxus Chinensis)油 | 2.00 | 1.00 | 1.00 | |
| 芳香油,BHT | 0.10 | 0.25 | 0.35 | |
| 蓖麻(Ricinus Communis)油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加至100 |
实施例72:
在以下制剂中,描述了包含至少一种无机颜料,优选氧化锌和/或二氧化钛、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与其它有机UV-A和UV-B滤质的组合的化妆性防晒制品。
以下所述的制剂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惯用方式制备。
根据实施例20制备的与2-(4-N,N-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偶联的KBD-D(根据SEQ ID No:ID 168的角蛋白结合结构域),即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KBD-Uvinul A Plus)的含量指100%的有效成分。本发明的有效成分可以以纯形式或以水溶液形式使用。在水溶液的情况下,软化水在具体制剂中的含量必须进行调整。
| A 7.5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A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Uvinul MC 80 | 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C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2.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2.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0.80Rylo PG 11 | 聚甘油二聚大豆油酸酯 |
| 1.00Span 60 | 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3.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Cremophor CO 41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1.00Cetiol SB 45 | 牛油树(牛油树脂) |
| 6.5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C 5.00丁二醇 | 丁二醇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10尿囊素 | 尿囊素 |
| 67.2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适量 | 防腐剂 |
| A 5.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0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4.00 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 A 5.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0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4.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6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2.75Carnico wax LT 20 | 卡洛巴(巴西棕榈)蜡,石蜡 |
| 3.7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1.80蜂蜡3050PH | 蜂蜡 |
| 3.20TeCero wax 30445 | 微晶蜡 |
| 3.20TeCero wax 1030K | 微晶蜡 |
| 1.34Cutina CP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 6.40凡士林 | 凡士林 |
| 7.30Softisan 100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 10.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0.17天然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1.84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42D,L-α-生育酚 | 生育酚 |
| 41.38蓖麻油 | 蓖麻油 |
| A 6.0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2.00Elfacos ST 9 |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
| 3.00肉豆蔻酸异丙酯 | 肉豆蔻酸异丙酯 |
| 8.00霍霍巴油 | 西蒙得木(霍霍巴)籽油 |
| 4.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A Plus | |
| 1.0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3.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5.00甘油87% | 甘油 |
| 0.30Chemag 2000 | 咪唑烷基脲 |
| 6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适量 | 防腐剂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10.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 |
| 基硅氧烷 | |
| 12.0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凡士林 | 凡士林 |
| 8.0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8.00高粘度石蜡油 | 矿物油 |
| 5.00Tegin | 自乳化型硬脂酸甘油酯 |
| 5.00Softisan 154 | 氢化棕榈油 |
| 5.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5.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29.00蓖麻油 | 蓖麻油 |
|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6.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0.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6.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5.00Arlacel P 135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30)酯 |
| 2.00Ganex V 216 | PVP/十六碳烯共聚物 |
| 2.00Elfacos ST 9 | PEG-45/十二烷基二醇共聚物 |
| B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59.90软化水 | 软化水 |
| 适量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8.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8.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和 |
| Plus B | |
| 2.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 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4.00Dehymuls SBL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二辛基醚,椰油酸甘油酯类,失水山梨醇倍半油酸酯,白蜂蜡,硬脂酸铝,二椰油酰基季戊四醇二硬脂醇柠檬酸酯 |
| 1.00Dehymuls PGPH | 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7.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5.00Z-COTE MAX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七水合硫酸镁 | 硫酸镁 |
| 加至1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 | 防腐剂 |
| A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1.5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B 3.5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C 46.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适量D-泛醇USP | 泛醇 |
| D 5.00 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20.00乙醇96% | 醇 |
| A 1.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8.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1.50Dow Corning350Fluid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3.00Z-COTE MAX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3.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B 2.0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C 5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15.00乙醇96% | 醇 |
| 5.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0.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1.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4.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Ius |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2.5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3.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 |
| 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C12-13烷基酯 |
| 4.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2.5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3.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5.5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1.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5.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5.5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B 4.00Tego Care 450 | 聚甘油(3)甲基葡萄糖二硬脂酸酯 |
| 5.00异十六烷 | 异十六烷 |
| 3.50Cetiol SN | 异壬酸十六/十八烷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Ganex V-220 | VP/二十碳烯共聚物 |
|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5.00甘油87% | 甘油 |
| 2.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00Pationic 138C | 月桂酰乳酰乳酸钠 |
| 1.00Pationic SSL | 硬脂酰乳酰乳酸钠 |
| 41.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5.00Eusolex 232 | 苯基苯并咪唑磺酸 |
| 10.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E 0.70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 F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B 5.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Abiol | 咪唑烷基脲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00软化水 | 软化水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6.00Gilugel SIL 5 | 环状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羟基硬脂酸铝/镁 |
| 5.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4.00Abil WE 09 | 异硬脂酸聚甘油(4)酯,十六烷基PEG/PPG-10/1聚二甲基硅氧烷,月桂酸己酯 |
| 2.00Cosmacol EMI | 苹果酸双C12-13烷基酯 |
| 3.00棕榈酸异丙酯 | 棕榈酸异丙酯 |
| 5.00Abil B 8839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B 0.50氯化钠 | 氯化钠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62.30软化水 | 软化水 |
| C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2.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4.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5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4.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1.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1.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1.00石蜡油,低粘度 | 矿物油 |
| 3.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1.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 |
| 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 2.5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适量芳香油 | |
| B 4.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2.00Simulgel NS | 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二甲基牛磺酸钠共聚物,角鲨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硬脂酸酯 |
| 0.1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D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61.40软化水 | 软化水 |
| A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B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00甘油87% | 甘油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1.5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0.30Carbopol Ultrez 10P | 卡波姆 |
| 添加软化水 | 水 |
| D 1.0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3.5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十八烷醇 |
| 1.5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7.5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2.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0.50蜂蜡3044PH | 蜂蜡 |
| 3.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10.00Miglyol 812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B 5.00T-Lite SF-S钛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0.30Keltrol T | 黄原酸胶 |
| 1.00Plantacare 2000 | 癸基葡糖苷 |
| 2.00D-泛醇 50P | 泛醇,丙二醇 |
| 57.3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A 10.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B | |
| 10.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5.08软化水 | 软化水 |
| 0.38柠檬酸 | 柠檬酸 |
| 3.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A 0.70Cremophor A 25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25)醚 |
| 1.70Cremophor A 6 | 十六/十八烷基聚氧乙烯(6)醚, |
| 十八烷醇 |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2.00Abil B 8843 | PEG-14聚二甲基硅氧烷 |
| 3.6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4.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2.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B 4.00甘油87% | 甘油 |
| 0.2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00D-泛醇75W | 泛醇 |
| 71.00软化水 | 泛醇 |
| C 4.00Luvigel EM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丙烯酸钠共聚物 |
| D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20合成的外消旋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0.10Euxyl K 400 | 甲基二溴戊二腈,苯氧乙醇 |
| 0.50Euxyl K 300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A 1.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3.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0.3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10.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2.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1.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硅烷 |
| C 5.001,2-丙二醇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58.4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0.50助流剂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 A 7.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B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Uvinul N 539 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35.45软化水 | 软化水 |
| 3.0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A 7.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A Plus | |
| 1.00Tinosorb S | 双-乙基己氧苯酚甲氧苯基三嗪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7.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4.00Eumulgin VL 75 | 月桂基葡糖苷,二聚羟基硬脂酸聚甘油(2)酯,甘油 |
| 8.00Cetiol B | 己二酸二丁酯 |
| 8.00Finsolv TN | 苯甲酸C12-15烷基酯 |
| 12.00Myritol 331 | 椰油酸甘油酯类 |
| 1.00Lanette E | 十六/十八烷基硫酸钠 |
| 2.00Lanette O | 十六/十八醇 |
| B 5.00T-Lite SF | 二氧化钛,水合氧化铝,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35.45软化水 | 软化水 |
| 3.00甘油87% | 甘油 |
| 0.05Edeta BD | EDTA二钠 |
| 0.20尿囊素 | 尿囊素 |
| 0.3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1.50Veegum Ultra | 硅酸铝镁 |
| D 0.50Phenonip |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 |
| 1.0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 Plus |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3.00Uvinul MC 80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
| 0.50Abil 350 | 聚二甲基硅氧烷 |
| 2.75Carnico wax LT 20 | 卡洛巴(巴西棕榈)蜡,石蜡 |
| 3.70小烛树蜡LT 281LJ | 小烛树(Euphorbia Cerifera)蜡 |
| 1.80蜂蜡3050PH | 蜂蜡 |
| 3.20TeCero wax 30445 | 微晶蜡 |
| 3.20TeCero wax 1030K | 微晶蜡 |
| 1.34Cutina CP | 棕榈酸十六醇酯 |
| 6.40凡士林 | 凡士林 |
| 7.30Softisan 100 | 氢化椰油甘油酯类 |
| 10.00Luvitol EHO | 乙基己酸十六/十八烷基酯 |
| 0.17天然防风根醇 | 防风根醇 |
| 1.84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0.42D,L-α-生育酚 | 生育酚 |
| 41.38蓖麻油 | 蓖麻油 |
| A 1.00Abil Care 85 | 双-PEG/PPG-16/16PEG/PPG-16/16聚二甲基硅氧烷,甘油三(辛酸/癸酸)酯 |
| 3.00Cremophor CO 40 | 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 |
| 0.30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2.00Mexoryl XL | 甲酚曲唑三硅氧烷 |
| 10.00Witconol APM | 十四烷基聚氧丙烯(3)醚 |
| 1.00Uvinul T 150 | 乙基己基三嗪酮 |
| 1.00Dow Corning 345Fluid | 环状五聚硅氧烷,环状六聚硅氧烷 |
| 5.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B 3.00T-Lite SF-S | 二氧化钛,水合二氧化硅,水合氧化铝,聚甲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 |
| C 5.001,2-丙二醇 | 丙二醇 |
| 1.00Mexoryl SX | 对亚苯二亚甲基二樟脑磺酸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10Edeta BD | EDTA二钠 |
| 1.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68.5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芳香油 | |
| 0.50助流剂 | 二甲基二羟甲基乙内酰脲 |
| A 2.00角蛋白结合结构域-Uvinul APlus | |
| 3.00Uvinul N 539T | 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 |
| 3.00Emulgade PL 68/50 |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十六/十八醇 |
| 2.00Dracorin 100SE | 甘油硬脂酸酯,硬脂酸聚乙二醇(100)酯 |
| 1.00Fitoderm | 角鲨烷 |
| 0.5Cremophor WO 7 | 聚氧乙烯(7)氢化蓖麻油 |
| 0.5Cremophor PS 20 | 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月桂酸酯 |
| 2.00Dry Flo Pure | 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 |
| B 5.00Z-COTE MAX | 氧化锌(和)二苯基辛基聚甲基硅氧烷 |
| C 4.001,2-丙二醇护理物 | 丙二醇 |
| 2.00D-泛醇50P | 泛醇,丙二醇 |
| 0.20Keltrol | 黄原酸胶 |
| 0.50Simulgel 600 | 丙烯酰胺/丙烯酰二甲基牛黄酸钠共聚物,异十六烷,失水山梨醇聚氧乙烯(20)醚油酸酯 |
| 64.80软化水 | 软化水 |
| D 适量防腐剂 | |
| 0.50维生素E醋酸酯 | 生育酚醋酸酯 |
| 1.00RetiSTAR | 甘油三(辛酸/癸酸)酯,抗坏血酸钠,生育酚,视黄醇 |
Claims (18)
1.通过使用具有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的接头分子(iii)将携带至少一个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i)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上而产生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至少二个偶联官能度能够进入选自酰胺键、硫酯键、硫醚键、酯键、磺酸酯键和氨磺酰键的键,并且
(a)在第一个偶联步骤中,首先将效应分子(i)通过羧基或磺酸基借助于酯键或氨磺酰键结合至接头分子(iii),和
(b)在另一个偶联步骤中,来自(a)的反应产物经接头分子(iii)中仍游离的偶联官能度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a)中所述接头分子(iii)与效应分子(i)的偶联是碳二亚胺介导的或酰基氯介导的酯化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效应分子(i)选自染料、光防护剂、维生素、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抗氧化剂和过氧化物分解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方法,其中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具有对人皮肤、毛发或甲角蛋白的结合亲和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
(a)包含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或
(b)对应于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至少40%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角蛋白的多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由这样的核酸分子编码,所述核酸分子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个核酸分子:
a)核酸分子,其编码包含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序列的多肽;
b)核酸分子,其包含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中所示序列的至少一个多核苷酸;
c)核酸分子,其编码根据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多肽;
d)具有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41、43、45、47、49、51、53、55、57、59、61、63、65、67、69、71、73、75、77、79、81、83、85、87、89、91、93、95、97、99、101、103、105、107、109、111、113、115、117、119、121、123、125、127、129、131、133、135、137、139、145、149、152、159、161、163、165、167或169的序列相对应的核酸序列的核酸分子,或因替换、缺失或插入而自其衍生的编码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多肽与至少一个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的序列至少40%同一并且能够结合至角蛋白;
e)编码由单克隆抗体识别的多肽的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所编码的多肽;
f)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其在严格条件下与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杂交;
g)编码结合角蛋白的蛋白质的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能够通过使用根据(a)至(c)的核酸分子或其包含至少15个核苷酸的部分片段作为探针在严格杂交条件下分离自DNA库,和
h)核酸分子,其能够通过反向翻译序列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4、166、168或170中所示的氨基酸序列之一而产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接头分子(iii)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偶联官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接头分子(iii)具有马来酰亚胺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链烷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
i)使用的结合角蛋白的多肽包含根据SEQ ID No: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32、34、36、38、40、42、44、46、48、50、52、54、56、58、60、62、64、66、68、70、72、74、76、78、80、82、84、86、88、90、92、94、96、98、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118、120、122、124、126、128、130、132、134、136、138、140、146、150、153、156、157、158、160、162、166、168或170的序列之一,并且
i)使用的接头分子(iii)是马来酰亚胺基戊醇,并且
k)效应分子(i)是2-(4-二乙氨基-2-羟基苯甲酰基)苯甲酸。
13.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其中效应分子(i)经接头分子(iii)间接地偶联至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条件是接头分子(iii)不是马来酰亚胺,结合角蛋白的多肽(ii)不对应于SEQ ID NO:166并且效应分子(ii)不是荧光染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2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3和14的或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用途。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用途,其中皮肤化妆品是皮肤保护组合物、皮肤护理组合物、皮肤清洁组合物、毛发保护组合物、毛发护理组合物、毛发清洁组合物、染发剂或装饰性化妆品。
18.皮肤化妆品,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3和14的或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产生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EP05111235 | 2005-11-24 | ||
| EP05111235.7 | 2005-11-24 | ||
| EP06116395.2 | 2006-06-30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01610792A true CN101610792A (zh) | 2009-12-23 |
Family
ID=41484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A2006800516377A Pending CN101610792A (zh) | 2005-11-24 | 2006-11-15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及通过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与携带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偶联而制备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01610792A (zh) |
Cited B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4867715A (zh) * | 2019-12-19 | 2022-08-05 | 斯奇诺西维 | 粘附性光保护化合物及其用途 |
-
2006
- 2006-11-15 CN CNA2006800516377A patent/CN10161079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4867715A (zh) * | 2019-12-19 | 2022-08-05 | 斯奇诺西维 | 粘附性光保护化合物及其用途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2009521404A (ja) | ケラチン結合ポリペプチドとカルボキシル基又はスルホン酸基を有するエフェクター分子とのカップリング方法 | |
| ES2317237T3 (es) | Polipeptidos que enlazan queratina. | |
| RU2499607C2 (ru) | Косметические препараты на основе молекулярно впечатанных полимеров | |
| CN101278051B (zh) | 个人护理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 |
| EP1957034A2 (de) | Chimäre keratinbindende effektorproteine | |
| US20220401335A1 (en) | Silk hair care compositions | |
| JP2010509279A (ja) | 化粧品における天然、組換えおよび合成レシリン類の使用 | |
| JP2009502852A (ja) | 皮膚化粧品調製物 | |
| JP2009523766A (ja) | 化粧品におけるタンパク質マイクロビーズの使用 | |
| CN109689021A (zh) | 蛋白质水解物 | |
| AU2022203101A1 (en) | Novel bacterial ferment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 |
| CN101182299A (zh) | 新的酪胺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化妆品或皮肤药物组合物 | |
| JP2009517361A (ja) | ケラチン結合エフェクター分子、およびその生成方法 | |
| CN101365493A (zh)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及产生其的方法 | |
| CN101426481B (zh) | 阿片受体拮抗剂的用途 | |
| WO2006097432A2 (de) | Keratin-biktdende desmoplakinpolypeptidsequenzen | |
| CN100571771C (zh) | 重复序列蛋白质聚合物在个人护理组合物中的用途 | |
| CN101610792A (zh) | 结合角蛋白的效应分子以及通过将结合角蛋白的多肽与携带羧基或磺酸基的效应分子偶联而制备其的方法 | |
| CN107249553A (zh) | 包含碳水化合物偏酯的组合物 | |
| CN101365416A (zh) | 嵌合的结合角蛋白的效应蛋白 | |
| JP2024522137A (ja) | オリス根抽出物、組成物及び皮膚塗布の方法 | |
| HK40073205A (zh) | 丝头发护理组合物 | |
| CN108430448A (zh) | 含有uv防晒因子和肌肽的乳液 | |
| CN116634988A (zh) | C13烃混合物及其用途 | |
| MX2008006673A (es) | Metodo para acoplar polipeptidos que se enlazan a la queratina con moleculas efectoras que soportan grupos carboxilicos o grupos de acido sulfonico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C06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9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