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931438B -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1438B
CN101931438B CN 200910150039 CN200910150039A CN101931438B CN 101931438 B CN101931438 B CN 101931438B CN 200910150039 CN200910150039 CN 200910150039 CN 200910150039 A CN200910150039 A CN 200910150039A CN 101931438 B CN101931438 B CN 1019314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snr
pattern
centerdot
cooper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5003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1438A (zh
Inventor
张洁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091015003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31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1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14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用以选择到更加合理的协作节点,该方法包括: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或者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装置、中继站以及基站。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未来无线通信系统高数据率,高实时性和低误码率的基本要求,一些新的技术被引入到无线通信系统中,协作通信就是其中之一。
协作通信,作为一种有效抵抗无线信道衰落和不稳定性的手段,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其带来的性能增益主要体现在由协作节点提供的空间分集增益,从而提高源宿节点通信的可靠性。从系统容量的角度看,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通信可靠性的提升,使得通信能在一定的误码率要求下采用更高的速率进行传输,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容量。
协作通信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为在源节点周围的潜在协作节点中选择一个作为协作节点对数据进行中继传输。目的节点会接收到来自源节点和来自协作节点的两路信号,而目的节点可通过对两路信号的MRC等方式进行合并,有效解码源节点的信息。由于源节点的发送信号和协作节点的发送信号有着各自独立的衰落,目的节点以一定的准则合并该两路信号,从而获得空间分集增益。
在有基础设施的中继网络中,可能有多个潜在协作节点存在,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协作节点来协作源节点进行传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用以结合潜在协作节点本身的可用资源进行协作节点选择,从而能够在有多个潜在协作节点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潜在协作节点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包括:
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
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2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25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26
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27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包括:
第一信息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第一信噪比SNR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得模块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33
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3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35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36
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37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中继站,包括上述协作节点选择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包括:
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2
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3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5
为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6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包括:
第二信息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第二信噪比SNR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息获得模块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11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为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413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上述协作节点选择装置。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协作节点选择时,结合潜在协作节点本身的可用资源进行协作节点选择,考虑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有多个潜在协作节点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潜在协作节点进行通信,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通信系统的系统模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采用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的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图;
图6为实施例三中的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图;
图7为实施例四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的框图;
图8为实施例五中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实施例六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个通信系统的系统模型。该系统中有M个移动终端S1至SM,有N个中继站(Relay Station,RS)RS1至RSN作为潜在协作节点,一个共同的目的节点D。图1中的实线示出了S3广播其数据,D以及RS1、RS2…RSN接收该数据的情况,虚线示出了RS2作为协作节点转发其接收到的数据的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也可以采用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如图2所示,第一节点的操作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该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步骤S102,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AF(Amplify-and-Forward,放大转发)模式下的SNR(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或者DF(Decode-and-Forward,解码转发)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步骤S103,若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步骤S102中包括了三种情况,分别为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在只支持AF模式的系统中,相应地只能够采用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即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在只支持DF模式的系统中,相应地只能够采用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即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第一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在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通信系统进行说明,可以只根据AF模式下的SNR来确定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也可以只根据DF模式下的SNR来确定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还可以根据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中的较大者来确定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由于协作节点选择是协作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协作节点与源节点以及目的节点之间的信道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的性能。现有的协作模式主要有AF模式和DF模式两种。在AF模式中,协作节点在第二阶段直接放大发送其在第一阶段所接收的信息;在DF模式中,协作节点对其第一阶段接收的信息进行解调解码和重新编码并在第二阶段进行发送。对于DF模式,协作节点与源节点之间距离比较近时的性能较好,而对于AF模式,则协作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距离近时性能较好。因此,在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通信系统中,采用根据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中的较大者来确定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和转发模式,由于可以同时考虑AF模式和DF模式的性能,因此能够选定较佳的协作节点和转发模式。而在只支持AF转发模式或者DF转发模式的系统中,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协作节点选择时,结合潜在协作节点本身的可用资源进行协作节点选择,考虑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有多个潜在协作节点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潜在协作节点进行通信,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采用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步骤S202,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SNR、或者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步骤S203,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可以看出,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协作节点选择时,潜在协作节点考虑了自身的可用功率,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与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相比,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可以降低各RS的处理复杂度,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复杂度较低,且信令开销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系统仅支持AF模式的中继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如图4所示,且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分别进行相应的操作以确定自身是否本次通信的协作。如图4所示,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接收源节点Si广播的RTS(Request-To-Send,请求发送)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81
Si即第i个移动终端,在其发起一次通信过程时,该Si即源节点。
源节点Si在开始一次数据传输时,会向目的节点D广播R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82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RTS消息。
步骤S302,根据接收的RTS消息计算出源节点Si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步骤S303,接收目的节点D广播的CTS(Clear-To-Send,允许发送)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2
目的节点D在接收到源节点Si广播的RTS消息后,会返回C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3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CTS消息。
步骤S304,根据接收的CTS消息计算出目的节点D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4
步骤S305,根据上述获得的信息以及信道的噪声功率计算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
在具体实现时,步骤S302不一定在步骤S303和步骤S304之前进行,只要在步骤S305进行计算之前执行步骤S302获得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5
即可。
假设源节点Si的发送功率为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6
第一节点RSj的总功率为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7
表示第一节点当前已使用的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8
表示第一节点当前的可用功率。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一个RS同时支持多个业务流的转发,其功率资源会被其服务的移动终端所共享,因此第一节点最大能被源节点Si占用的功率为:
P ′ RS j = P RS j - ΔP RS j - - - ( 1 )
定义 γ 0 = P S i · G S i D / N 0 , γ 1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γ 2 = P ′ RS j · G RS j D / N 0 , 其中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13
是Si到BS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14
是Si到RSj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0915
是RSj到D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其中N0可以是一个设定值。
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E2E(End to End,端到端)的SNR如公式(2)所示:
γ AF = γ 0 + γ 1 γ 2 1 + γ 1 + γ 2 - - - - ( 2 )
将上述定义的γ0、γ1、γ2带入公式(2),可以得到:
γ AF = P S i · G S i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 ( 3 )
步骤S306,根据第一节点对应的SNR,即γAF设定一段时长,该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
具体可设置一个定时器来实现该段设定时长,此时,该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可以体现为SNR的值越大,定时器越快超时。
步骤S307,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是否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若是,直接结束,否则,进行步骤S308;
在本步骤中,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说明其他潜在协作节点根据其对应的SNR来设定的时长比第一节点根据其对应的SNR来设定的时长短,即说明其他潜在协作节点根据其对应的SNR的值比第一节点根据其对应的SNR的值大,该SNR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E2E互信息量最大,应该选择该SNR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作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那么,第一节点并未被选中,直接结束。
若该段设定时长是由定时器来实现的,那么,在本步骤中,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将其对应的定时器设定时长为无穷,则其对应的定时器永远不会超时,则第一节点在本次通信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定时器触发而进行后续操作。
步骤S308,在该时长后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且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
在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后,采用AF模式进行中继传输。
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可以确定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可以在该时长后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其他潜在协作节点在接收到第一节点的超时通知后,确定自身的SNR不是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
可以看出,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在计算SNR时考虑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与源节点与协作节点、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以及协作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信道质量结合起来,这样就避免了选择某个虽然具有最优的信道质量却没有可用功率的潜在协作节点作为协作节点的情况,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在具体实现时,在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通信系统中也可以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但是在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时,该通信系统中的各潜在协作节点也只能根据AF模式下的SNR来确定协作节点。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系统仅支持DF模式的中继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如图5所示,且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分别进行相应的操作以确定自身是否本次通信的协作。如图5所示,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401,接收源节点Si广播的RTS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11
Si即第i个移动终端,在其发起一次通信过程时,该Si即源节点。
源节点Si在开始一次数据传输时,会向目的节点D广播R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12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RTS消息。
步骤S402,根据接收的RTS消息计算出源节点Si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13
步骤S403,接收目的节点D广播的CTS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14
目的节点D在接收到源节点Si广播的RTS消息后,会返回C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21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CTS消息。
步骤S404,根据接收的CTS消息计算出目的节点D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22
步骤S405,根据上述获得的信息以及信道的噪声功率计算第一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
在具体实现时,步骤S402不一定在步骤S403和步骤S404之前进行,只要在步骤S405进行计算之前执行步骤S402获得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23
即可。
第一节点在DF模式下E2E(End to End,端到端)的SNR如公式(4)所示:
γDF=min{γ102}             (4)
即,γDF为γ0和γ12中的较小者。
定义 γ 0 = P S i · G S i D / N 0 , γ 1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γ 2 = P ′ RS j · G RS j D / N 0 , 并将γ0、γ1、γ2带入公式(4),可以得到: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 - ( 5 )
其中是Si到BS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29
是Si到RSj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210
是RSj到D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其中N0可以是一个设定值。
步骤S406,根据第一节点对应的SNR,即γDF设定一段时长,该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
步骤S407,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是否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若是,直接结束,否则,进行步骤S408;
在本步骤中,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确定第一节点对应的SNR的值不是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
步骤S408,在该时长后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且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
在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后,采用DF模式进行中继传输。
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可以确定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
可以看出,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在计算SNR时考虑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与源节点与协作节点、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以及协作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信道质量结合起来,这样就避免了选择某个虽然具有最优的信道质量却没有可用功率的潜在协作节点作为协作节点的情况,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在具体实现时,在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通信系统中也可以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在本实施例中,该通信系统既支持AF模式又支持DF模式的中继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如图6所示,且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分别进行相应的操作以确定自身是否本次通信的协作。如图6所示,第一节点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01,接收源节点Si广播的RTS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31
Si即第i个移动终端,在其发起一次通信过程时,该Si即源节点。
源节点Si在开始一次数据传输时,会向目的节点D广播R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32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RTS消息。
步骤S502,根据接收的RTS消息计算出源节点Si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41
步骤S503,接收目的节点D广播的CTS消息,从该消息中获得其携带的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目的节点D在接收到源节点Si广播的RTS消息后,会返回CTS消息,该消息中携带了源节点Si到目的节点D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43
各个潜在协作节点也能够接收到该广播的CTS消息。
步骤S504,根据接收的CTS消息计算出目的节点D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44
步骤S505,根据上述获得的信息以及信道的噪声功率由公式(3)计算第一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
步骤S506,根据上述获得的信息以及信道的噪声功率由公式(5)计算第一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
在具体实现时,步骤S502不一定在步骤S503和步骤S504之前进行,只要在计算SNR之前执行步骤S502获得
Figure GDA00002714116100145
即可。且步骤S505和步骤S506枚与一定的先后顺序。
步骤S507,根据第一节点对应的SNR,即γAF和γDF中的较大者设定一段时长,该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
步骤S508,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是否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若是,直接结束,否则,进行步骤S509;
在本步骤中,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确定第一节点对应的SNR的值不是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
步骤S509,在该时长后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确定γAF和γDF中的较大者(即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所述第一节点对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且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
在本步骤中直接根据γAF和γDF中的较大者确定第一节点的转发模式是一个较佳实施例,在具体实现时,本步骤中可以只确定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且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而第一节点具体采用什么方式确定转发模式可以根据其他策略选定,这里不作限定。
若第一节点在该段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可以确定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
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考虑了AF模式和DF模式的SNR,从该两种模式中挑选最大的SNR,以获得E2E互信息量最大的协作节点和传输模式,从而更好地进行协作节点的选择。并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在计算SNR时考虑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将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与源节点与协作节点、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以及协作节点与目的节点的信道质量结合起来,这样就避免了选择某个虽然具有最优的信道质量却没有可用功率的潜在协作节点作为协作节点的情况,因此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较好满足多用户多业务并行传输下的协作节点的有效选择,减小协作节点因自身资源不足而不能有效协作传输的情况。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如图7所示,包括:
第一信息获得模块11,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第一SNR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第一信息获得模块11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SNR、或者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一处理模块13,用于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转发模式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在第一SNR确定模块12用于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的情况下,第一处理模块中可以包括定时器、定时器控制单元、协作节点确定单元,其中:
定时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设置所述定时器的时长,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设置的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并在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后将所述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无穷;
协作节点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定时器超时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并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所述第一节点的定时器超时。
本实施例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可以包括在中继站中,也可以是单独的装置,与中继站进行通信。
实施例五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
在本实施例中,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01,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上述信息的获得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一。
步骤S602,根据获得的信息,由公式(3)计算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或者由公式(5)计算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或者由公式(3)计算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AF模式下的SNR以及由公式(5)计算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DF模式下的SNR;
步骤S603,确定上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在确定出协作节点后,可以发一个消息通知该RS其被确定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则该RS可以根据该通知转发相应数据。
在步骤S602中是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的情况下,还可以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与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相比,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可以降低各RS的处理复杂度,与集中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相比,分布式的协作节点选择方案复杂度较低,且信令开销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如图9所示,包括:
第二信息获得模块21,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第二SNR确定模块22,用于根据第二信息获得模块21获得的信息确定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二处理模块23,用于确定第二SNR确定模块22获得的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本实施例中的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转发模式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本实施例中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可以包括在基站中,也可以是单独的装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1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15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16
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17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还包括步骤:将所述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确定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设定一段时长,所述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
若所述第一节点在所述时长内未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并在该时长后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所述第一节点的设定时长超时。
4.一种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信息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所述第一节点是一个潜在协作节点;
第一信噪比SNR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得模块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或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则确定所述第一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2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25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26
为所述第一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27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第一节点的信道增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转发模式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SNR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获得模块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分别在AF模式和DF模式下的SNR时,所述第一处理模块中包括定时器、定时器控制单元、协作节点确定单元,其中:
所述定时器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设置所述定时器的时长,所述时长与SNR的值成反比,并在接收到其他潜在协作节点的超时通知后将所述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无穷;
所述协作节点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定时器超时后,确定所述第一节点对应的SNR中的较大值为全部潜在协作节点对应的SNR中的最大值,并通知其他潜在协作节点所述第一节点的定时器超时。
7.一种中继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
8.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
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33
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34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1
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2
为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3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10.一种协作节点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信息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源节点的数据发送功率、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可用功率、信道的噪声功率、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以及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的信道增益;
第二信噪比SNR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息获得模块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协作节点在放大转发AF模式下的信噪比SNR、或者解码转发DF模式下的SNR、或者分别在AF模式以及DF模式下的SNR;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潜在协作节点为本次通信的协作节点;
根据获得的信息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A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AF = P S i · G S i / D / N 0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1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根据获得的信息分别确定所述各个潜在节点在DF模式的SNR的公式为:
γ DF = min { ( P S i · G S i RS j / N 0 ) , ( P S i · G S i D / N 0 ) + ( P ′ RS i · G RS i D / N 0 ) } ;
其中,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6
为所述源节点的发送功率,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目的节点的信道增益,N0为信道的噪声功率,为所述源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9
为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可用功率,
Figure FDA000027141160000410
为目的节点到所述各个潜在节点的信道增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转发模式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SNR中的最大值对应的转发模式为本次通信的转发模式。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协作节点选择装置。
CN 200910150039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14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50039 CN101931438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50039 CN101931438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1438A CN101931438A (zh) 2010-12-29
CN101931438B true CN101931438B (zh) 2013-06-05

Family

ID=43370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5003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31438B (zh) 2009-06-26 2009-06-26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314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79980B2 (en) * 2011-05-05 2014-11-04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s,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
CN102209368B (zh) * 2011-06-16 2014-11-26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 分布式自组网中基于合作博弈的多业务协作多址接入方法
CN102905277B (zh) * 2011-07-29 2017-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协作节点的基站、系统及方法
CN103095360B (zh) * 2013-02-27 2015-04-1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自适应解码转发协作系统的信号选择合并方法
CN104393965B (zh) * 2014-11-21 2017-11-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用户无线网络中的用户协作传输方法
WO2016123776A1 (zh) * 2015-02-05 2016-08-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462586B (zh) * 2017-02-17 2021-05-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协同节点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655A (zh) * 2005-08-17 2008-08-13 英特尔公司 用于提供集成多跳路由和协作分集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721398A2 (pt) * 2007-03-14 2014-03-04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sistema de colaboração de midia e método de colaboração de midia"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3655A (zh) * 2005-08-17 2008-08-13 英特尔公司 用于提供集成多跳路由和协作分集系统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多协作中继多接收天线解码中继传输的功率分配;张路等;《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1231;第31卷(第6期);全文 *
张路等.多协作中继多接收天线解码中继传输的功率分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第31卷(第6期),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1438A (zh) 201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1438B (zh) 一种协作节点选择方法及装置
US12382307B2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to relay packets
CN101064914B (zh) 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用于进行联合中继的方法及装置
Wang et al. Improving the network lifetime of MANETs through cooperative MAC protocol design
CN101997593B (zh) 自适应中继方式择优选择方法和中继节点
EP330696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MY148996A (en) Method of discovering an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e having at least a minimum set of available resources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920988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relay transmission based on non-reproduction relay mode
CN103580814B (zh)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的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
JP200325871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中継局、移動局及びパケット送信制御方法
RU2011141108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силения широковещательных передач в неактивных областях сети мвsfn
CN102577586A (zh) 适用于移动网络协同通讯的动态中继的选择
CN104954970B (zh) 一种d2d的资源分配的方法及系统
IL207353A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hat include direct detection along with misspelled data signaling
CN104270442A (zh) 一种车载音频播放方法、车载控制终端以及系统
WO2005029775A3 (en) Least cost route discovery in ad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067127B (zh) 非对称速率下的分布式解码转发双向中继选择方法
EP3337256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proximity services in multiple carriers
US966161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runking operations in an ad-hoc network
CN104812053A (zh) D2d通信同步信道的传输方法及系统、发送端及接收端
CN101483888B (zh) 无线接入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中继站和无线接入系统
CN101136724A (zh) 无线自组织协作通信方法
KR100919052B1 (ko) 멀티캐스트 구성원 노드의 네트워크 코딩 시스템
CN103702427A (zh) Lte系统中点对点通信的设备发现方法
KR20130046748A (ko) 근거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