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554838A -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4838A
CN102554838A CN201010604218XA CN201010604218A CN102554838A CN 102554838 A CN102554838 A CN 102554838A CN 201010604218X A CN201010604218X A CN 201010604218XA CN 201010604218 A CN201010604218 A CN 201010604218A CN 102554838 A CN102554838 A CN 102554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w
sheet
flexible spanner
arc
ope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42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4838B (zh
Inventor
约翰·史坦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SS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SS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SS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SS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60421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548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54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4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4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48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主要一只包括一设定套置固定工件开口的开口式棘轮扳手。扳手头座包括一第一夹爪,其至少包括有一固定工件接触的第一推动面;一第二夹爪,其包括一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以及一安装在第二夹爪上并随第二夹爪活动的活动扳片;活动扳片至少包括有第二推动面以与固定工件接触;活动扳片另包括弧形外表面,该活动扳片能以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贴合并在弧形内侧表面上滑动。

Description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依现有技术可知,固定工件(诸如六角形螺帽、六角形螺栓及液压管线的六角形接头),常须加以扭转以达组接的紧固,例如固定工件随着螺纹构件转动紧固或放松;而常用可以扳动固定元件扭转的手工具,大致上有二种形态,分别为棘轮扳手及开口式新月型扳手;棘轮扳手一般均将封口式头座完全包容套置在固定工件顶端或底端(视固定工件方向而定)扳动;而开口式扳手是以头座所设开口由固定工件侧边插置扳动。
依现有技术可知,棘轮扳手在无法将扳手由侧边插置扳动的狭小空间中特别好用,而开口式扳手在较大空间中特别好用,因为其可由固定工件侧边插置扳动。
因此如何能够提供一种可应付任何空间都适使用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实有其必要,此为本发明研创的动机所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在任何空间都能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只设定接受固定工件开口的扳手头座,该扳手头座包括一第一夹爪,该第一夹爪至少包括一个与固定工件表面贴合的第一推动面;第二夹爪,其包括一个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与一个安装在第二夹爪上的活动扳片,活动扳片能够随第二夹爪移动;该活动扳片至少包括一个第二推动面,而活动扳片也包括一个与第二夹爪所设弧形内侧表面贴合的弧形外表面,该活动扳片并沿第二夹爪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其中:扳手头座的开口,部分被包围,且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间有一入口以接受固定工件。
其中: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及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的弧度相同。
其中:第二夹爪另包括一由弧形内侧表面向开口伸展的支撑龙骨。
其中:活动扳片包括一近端及一末端,而活动扳片的近端被开放空间分开后又于末端合并。
其中:第二夹爪的支撑龙骨位于活动扳片的两扳片构件之间的开放空间内。
其中:支撑龙骨包括一弧形导沟,而扳手头座包括一个应当固定在活动扳片两扳片构件上的插销,以该插销穿过弧形导沟而组装在第二夹爪上。
其中:弧形导沟的长度足以使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
其中:弧形导沟的方向可容插销移动,使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而不接触。
其中: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不触及支撑龙骨。
其中:活动扳片的扳片构件包括一槽沟式近端,而扳手头座包括一个应当固定在支撑龙骨并穿过扳片构件槽沟式近端的插销。
其中:活动扳片的扳片构件的槽沟尺寸比插销尺寸大。
其中:扳手头座更包括一附加在扳手头座上与活动扳片之间的弹簧。
其中:第一及第二推动面均为平面。
其中: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设定出一个六点角端套置形态。
其中:第一及第二推动面的对称中心均设有凹口。
其中: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设定出一个十二点角端套置形态。
其中: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静止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造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好一扳手头座,扳手头座包括一只第一夹爪,一只将开口部分封闭的第二夹爪,第二夹爪包括一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并将一只活动扳片安装在第二夹爪上,且该活动扳片随第二夹爪活动,其中安装活动扳片工序尚包括将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与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贴合,使弧形外表面沿着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其中:安装活动扳片更包括将扳手头座上的弹簧与活动扳片接合。
其中:安装活动扳片更包括可将一只插销固定在活动扳片上,并穿过第二夹爪的弧形导沟,而插销则在弧形导沟内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只在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上形成有一开口的开口式棘轮扳手,活动扳片为锁定状态以弧形外表面贴合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以及由第一夹爪与活动扳片间的缺口装入一固定工件步骤,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使活动扳片解除锁定状态,并加大缺口宽度以装入固定工件;而装入固定工件后,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使活动扳片回复锁定状态的抓住固定工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
一只第一静止式夹爪;一只安装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的活动扳片;第一静止式夹爪表面以及活动扳片局部围绕出一个开口,以将一固定工件置入开口式棘轮扳手;一只插销将活动扳片固定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以及扳动力由活动扳片传送至第二静止式夹爪而无须穿过插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
将固定工件装入第一夹爪及安装在开口式棘轮扳手第二夹爪上活动扳片间所设定的开口,该固定工件至少有一表面与第一夹爪的第一推动面及一表面与活动扳片的第二、三推动面贴触;而活动扳片有一弧形外表面与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贴合;将已装入的固定工件转向驱动方向,固定工件与活动扳片对第一及第二夹爪保持静止状态;以及在棘轮转动时已装入的固定工件朝棘轮方向,该固定工件仍在第一位置保持静止状态,而活动扳片至少有部分表面在第一夹爪与固定工件表面脱离,而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则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依据本发明所述及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包括一将扳手开启以接受固定工件的扳手头座;扳手头座包括有一第一夹爪、第二夹爪及安装在第二夹爪上的活动扳片;该第一夹爪,设有可接受固定工件的第一推动面;该第二夹爪,面对开口设有一弧形内侧表面;该活动扳片,内侧设有可接受固定工件的第二推动面及第三推动面,外侧设有能以第二夹爪所设弧形内侧表面贴合的弧形外表面,活动扳片安装在第二夹爪的支撑龙骨上,以其弧形外表面沿着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开口呈部分封闭的扳手头座,其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间有一入口可接受固定工件;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与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的弧度相同;第二夹爪另包括有一由弧形内侧表面向开口延伸的支撑龙骨;活动扳片则包括一近端及一末端,而活动扳片另包括有近端处以开放空间区隔分开而末端相接的扳片构件;第二夹爪的支撑龙骨置于活动扳片的扳片构件的开放空间内;支撑龙骨包括有一弧形导沟,而扳手头座更包括有一个应当固定在扳片构件上以穿过穿孔将活动扳片安装在第二夹爪上的插销;弧形导沟的长度足以让插销随着弧形导沟移动;弧形导沟的方向经适当设定以使插销移动,使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沿着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时,不使弧形外表面与弧形内侧表面相互贴触;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时,并不与支撑龙骨相互贴触;而活动扳片的近端扳片构件则包括一穿孔,而扳手头座则包括一个应当附加在支撑龙骨的插销,以插销穿过扳片构件上的穿孔;而活动扳片的近端扳片构件所设穿孔的尺寸均较插销为大;扳手头座另包括一设置在第一推动面与第二推动面的弹簧,使第一夹爪与活动扳片可设定出六点角端形态扳手;另扳手头座的第一推动面与第二推动面上分别设有凹口,使第一夹爪与活动扳片可设定出十二点角端形态扳手;第一夹爪相对于第二夹爪呈静止状。
依据本发明内容述及的开口式棘轮扳手成型方法,该方法包括一扳手头座,该扳手头座包括一封住部分开口的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而第二夹爪则包括一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并将一活动扳片安装在第二夹爪上,同时活动扳片可沿着第二夹爪活动;安装活动扳片包括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贴合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活动扳片能以弧形外表面沿着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安装活动扳片更可包括随活动扳片附加在扳手头座上的一只弹簧;安装活动扳片更可包括将一插销固定在活动扳片上,以使插销穿过第二夹爪内的弧形导沟,而该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
又一方面则说明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装置,在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上安装一个活动扳片,使第一夹爪与活动扳片间形成有一个可供固定工件套置的开口;活动扳片于锁定位置能以弧形外表面贴合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上滑动;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上滑动并将活动扳片推离锁定状态,并将开口处加宽以套置固定工件;套妥固定工件后,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沿着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使活动扳片回复为锁定状态以抓住固定工件。
再一方面则说明一种将固定工件置入由一开口式棘轮扳手的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所安装活动扳片形成的开口装置;固定工件至少表面接合第一夹爪的推动面,以及一表面接合活动扳片的推动面;活动扳片有一弧形外表面贴合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此装置另包括有套置固定工件转向的驱动方向方式;固定工件与活动扳片在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上均呈静止状态;该装置也包括将固定工件沿棘轮操作方向转入的动作;固定工件在第一位置与活动扳片上均呈静止状态。
又一方面则说明包括一只第一静止式夹爪,一只安装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的活动扳片,一只将活动扳片固定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以将动力由活动扳片传送至第二静止式夹爪而不将动力穿过插销的开口式棘轮扳手;第一静止式夹爪与活动扳片的部分表面均环绕一开口以接受开口式棘轮扳手中的固定工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套置固定工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的组装外观图;
图3A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扳手头座外观图;
图3B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活动扳片外观图;
图3C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活动扳片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组装弹簧与活动扳片的关系图;
图5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操作驱动固定工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开口式棘轮扳手操作棘轮转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扳手;10插销;12弧形导沟;12a上弧形面;12b下弧形面;12C近端;12D末端;13第一推动面;13a上切割面;13b下切割面;14活动扳片;15第二推动面;15a下切割面;15b上切割面;16龙骨;17第三推动面;18弧形外表面;19CW中心点;2头座;23外侧构件;24弹簧;26钻孔;27弧形内侧表面;28外伸构件;29外伸构件;3开口;31角端;32塞子;33固态末端;35槽沟式近端;35a扳片构件;35b扳片构件;37a穿孔;37b穿孔;39CMP中心点;4第一夹爪;40凹口;42凹口;40a下斜割面;42a上斜割面;40b上斜割面;42b下斜割面;41弹簧远端;45开放空间;49角端;5固定工件;51二百七十度套置范围;6把手;8第二夹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举一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看图1所示,该开口式棘轮扳手1包括有延伸式把手6及具有开口3的头座2,头座2可套设固定工件5扳动,该头座2的开口3位于把手6纵轴直线y的前端,此一套设固定工件5的方式有时被称作侧边套设扳动,该所称的固定工件5实则可为一只六角形螺栓头或一只六角形螺帽。该扳手1套设妥当在固定工件5侧边,即使头座2的推动面13、15、17中只有一个或多个推动面接触固定工件5的一个或多个侧面,使用者可在x-y轴水平扳动把手6通过推动面13、15、17在固定工件5的侧面施以适当力量或扭力,使固定工件5可绕着中心点19(或CW中心点)轴转,即操作把手向后扳动(预备施力的逆时针R方向归零)及向前扳动(施力的川页时针D方向驱动),以此次序往覆扳动,便可操作固定工件5达成紧固目的。
请参看图1、图2及图3A-图3C所示,其中开口式棘轮扳手1的构造如下:头座2包括一对与把手6相连的静止式第一夹爪4及第二夹爪8,在这个成型方法中,静止式第一夹爪4与静止式第二夹爪8及把手6为一体成型,第一夹爪4包括一面对开口3的第一推动面13,第二夹爪8则支撑着设有第二推动面15及第三推动面17的活动扳片14;该第一推动面13、第二推动面15及第三推动面17可为平面(如图1所示者)或具有凹口40、42(如图2及图3A-图3C所示)。
请再参看图1,其中固定工件5已完全套置在扳手1开口3中,第一、第二及第三推动面13、15、17可在开口3处界定出一个二百七十度(虚线51所示)套置固定工件5的范围,其中第二、第三推动面15、17之间形成有一百二十度的角端31;此时扳手1可将六角形固定工件5置于标准位置或以六度作为旋转位置,此一将固定工件5与各推动面13、15、17套置的方式,一般者称其为六角端套置形态;即第一、第二推动面13、15界定出的尺寸足以与固定工件5各侧面接合;第一、第二推动面13、15更进一步的设有凹口40、42,使的分割有13a、15b上切割面及13b、15a下切割面;把手6转入驱动方向D时,扭力即通过上切割面13a、15b及第三推动面17被传送予固定工件5;把手6转入棘轮转动方向R时,固定工件5仍保持静止状态,而扳动扭力则可通过下切割面13b、15a而由活动扳片14离开。
请参看图2及图3A-图3C,其中第一推动面13经设置凹口40使的分割呈两个部分切割面13a、13b及第二推动面15也经设置凹口42使的分割呈两个部分切割面15a、15b,即第一夹爪4与活动扳片14在标准位置套置六角形固定工件5时,可凭借凹口40、42分割的切割面13a、13b、15a、15b形成有三十度旋转位置;该第一推动面13是包括凹口40分割的切割面13a、13b,而凹口40是包括有与角端31相对的上、下斜割面40a、40b;即凹口40的上、下斜割面40a、40b能与切割面13a、13b衔接形成有固定工件5相接的一百二十度角度衔接面;或另也可使用其它角度。其中第二推动面15经设置凹口42使的分割呈两个部分上、下切割面15a、15b,凹口42是包括有与角端31相遇的上、下斜割面42a、42b,即凹口42的上、下斜割面42a、42b能与上、下切割面15a、15b及第三推动面17衔接形成有与固定工件5相接的一百二十度角度衔接面,或另也可使用其它角度。当扳手1以标准位置套置固定工件5,以及把手6转入驱动方向D时,通过上切割面13a、15b与第二推动面15对固定工件5施加扭力;当扳手1以标准位置套置固定工件5,以及把手6转入棘轮转动方向R时,固定工件5仍呈静止,可对下切割面13b、15a施加压力,便能脱离第一夹爪4的第一推动面13与活动扳片14的第二推动面15;而第三推动面17设置在面对开口3的外伸构件28内面。
扳手1以一百三十度旋转位置套置固定工件5,而把手6转入驱动方向D时,扭力即通过下斜割面40a、上斜割面42a被传送至固定工件5;扳手1以三十度旋转位置套置固定工件5,而把手6转入棘轮转动方向R时,固定工件5仍呈静止,可对下斜割面42b施加压力,便能脱离第一夹爪4的第一推动面13及活动扳片14的第二推动面15;请再参看图2及图3A及B,其中活动扳片14在第二夹爪8的龙骨16上滑动;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则使活动扳片14与第二夹爪8外侧构件23上的弧形内侧表面27贴合;弧形外表面18则可沿着弧形内侧表面27滑动而不脱离;部分施作中,第二夹爪8的外侧构件23厚度可与第一夹爪4相同;龙骨16则在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与第一夹爪4间延伸,例如由外伸构件29处;龙骨16的厚度t约略为外侧构件23厚度W的三分之一,且位于宽度W的中心点处;弧形内侧表面27则被龙骨16分成二部分,每一部分的宽度均约略为外侧构件23厚度W的三分之一;部分施作中,第二夹爪较第一夹爪4为大且弧度更大;第二夹爪8也可由把手6处较第一夹爪4更突出。
活动扳片14的组装形态方式使其可被置于第二夹爪8上,活动扳片14可为弧形或肾形及长形;活动扳片14包装一固态末端33及一槽沟式近端35(图3B及C所示),且其厚度q实际上与第二夹爪8的厚度W相同;槽沟式近端35则包括由开放空间45分隔的两扳片构件35a、35b。
在第二夹爪8上组装妥当后,活动扳片14上的扳片构件35a、35b即位于龙骨16二侧,且龙骨16位于其开放空间45中;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以及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均有相同弧度,且共同对中于活动扳片14的中心点39(CMP39);该中心点(CMP39)偏离套置固定工件5(CW19)的中心点(图1所示);活动扳片14移动时,其弧形外表面18沿着弧形内侧表面27仍可保持贴合状态;第二夹爪8可通过龙骨16防止活动扳片14在固定工件5套置及操作其间由第一夹爪4处移开;CWP39由CW19偏离动作中,活动扳片14向下朝把手6移动;并于棘轮扳转动期间远离CW19。
除与第二推动面15接合外,活动扳片14另包括一靠近固态末端33的外伸构件28,以便第二推动面15与第三推动面17衔接;第三推动面17与y轴呈一百二十度角方式朝开口3伸出;外伸构件28的长度无法使其过度伸入开口3;活动扳片14及外伸构件28的活动可将扳手1由侧边套置固定工件5;外伸构件28另与第三推动面17的交角处可使扳手1与固定工件5完全贴合。
活动扳片14以扳片构件35a、35b位于龙骨16两侧,再以插销10穿置其穿孔37a、37b被固定在活动扳片14上,以插销10在龙骨16的弧形导沟12内移动;弧形导沟12具有上弧形面12a、下弧形面12b,上、下弧形面12a、12b、均共同位于CMP 19中心点与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及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对中;该弧形导沟12较插销10为大,故可在上、下弧形面12a、12b内由近端12C向末端12D移动,且不触及弧形导沟12的任何表面;活动扳片14可经操纵随着插销10移动而环绕CMP39移动。
与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的诸推动面均以适当距离互相隔开以确定中央开口3可以套置固定工件5;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可套置固定工件5的开口3在棘轮转动时,保持不变;即棘轮转动时,扳手1无须自固定工件5中退出,即可绕行固定工件5的CW19转动。
请参看图4中的弹簧24,其中的螺旋弹簧24位于把手6末端的扳手头座2上;弹簧24远端41位于扳手头座2的钻孔26中被抓住,并以塞子32固定;弹簧24的另一端与插销10接合,并以插销10上的F力将活动扳片14推向开口3;弹簧24伸入弧形导沟12并与暴露在扳片构件35a、35b(图3C所示)之间开放空间45中的插销10接合;扳片构件35a、35b可加以设定尺寸,使其长度可盖住弧形导沟12以防止弹簧24及插销10脱离。
活动扳片14遭受外力(非扳手1原有施力)时,弹簧力F将插销10推至弧形导沟12末端12D处停止,扳手1即完成锁定而不与固定工件5套合;固定工件5位于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之间时,插销10即被推离弧形导沟12末端12D;部分施作中,弧形导沟12的尺寸及弹簧24的特性,诸如弹性张力系数,均在操作固定工件5期间已被选定,而插销10实际并未与弧形导沟12的诸端与面12a、12b、12C、12D接触;因移动或转动固定工件5所产生的实际扭力完未经过插销10被送至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插销10用以固定活动扳片14并防止其由扳手1的头座2掉落;实际上所有施力及扭力均通过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以及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传递。
扳手1可由固定工件5的侧边套置,起初固定工件5的一端有一较头座2开口3(P)为大的宽度S;使用者可施力将活动扳片14抵住弹簧力F将固定工件5向前推向开口3;例如活动扳片14及插销10可绕行CM
P39向下推以套置固定工件5进入开口3空间;待弹簧24提供张力抵住插销10,使活动扳片14回复锁定状态便能抓住已安装妥当的固定工件5。
请参看图5及图6,其中显示的是扳手1驱动及棘轮转动时的状况;使用者可以持续沿驱动方向D(顺时针方向,图5所示)往覆扳动把手6,以及沿棘轮转动方向R(逆时针方向,图6所示)而不将扳手1由固定工件5退出的方式驱动固定工件5;沿驱动方向D扳动时,固定工件5呈静止状态而活动扳片14则朝扳手把手6滑动。
请再参看图5,其中固定工件5位于扳手1开口3内;使用者沿驱动方向D(顺时针方向)扳动扳手1时,静止式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接受使用者所操作的扭力沿驱动方向D转动;第二夹爪8接受使用者所操作的扭力沿驱动方向D转动;第一夹爪4则将扭力直接经过其上切割面13a及固定工件5的侧面传递至固定工件5上,以沿驱动方向D扳动工件;在第一夹爪4对面的第二夹爪8则将弧形内侧表面27的扳动扭力传递至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活动扳片14的上切割面15b及第三推动面17则将扭力传递至固定工件5,以沿驱动方向D扳转固定工件5;即扳转扳手乃足使活动扳片14沿驱动方向D相反方向移动;此一催促动作则可以将弧形外表面18与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的贴合加以避免;活动扳片14仍呈锁定状态并对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呈静止状态;来自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的扭力则沿驱动方向D扳动工件。
请再参看图3及图5所示,在十二点角端套置形态的扳手1中固定工件5呈三十度旋转状态,其扭力得通过第一夹爪4的第一推动面13凹口40的下斜割面40a及活动扳片14第二推动面15的凹口42的上斜割面42a传送至固定工件5。
请参看图6,其中扳手1沿棘轮转动方向R(逆时针方向)扳转;固定工件5的各侧表面在活动扳片14的下切割面15a上施力;此力可将活动扳片14推向弹簧24(如图4所示);插销10向下朝弧形导沟12近端12C滑动,活动扳片14则向下沿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滑动;静止式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间的开口3宽度加大,以使扳手1可绕行固定工件5作棘轮转动。
十二点角端形态的扳手与固定工件5呈三十度旋转位置,扳手1在棘轮转动位置时,固定工件5各侧表面通过活动扳片14第二推动面15的凹口42的下斜割面42b向活动扳片14施力。
把手6先沿着棘轮转动方向R扳转,插销10则通过弧形导沟12沿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朝近端12C及活动扳片14的弧形外表面18滑动;活动扳片14由锁定状态(图5所示)向解锁状态移动;因此把手6沿着棘轮转动方向R旋转时,活动扳片14则沿着静止式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做弧状滑动;活动扳片14的弧状滑动则受制于插销10及自身弧形外表面18在第二夹爪8的弧形内侧表面27上移动。
CMP39的位置与弧形导沟12以及弧形外表面18与弧形内侧表面27的方向均经挑选,以使活动扳片14可对固定工件5做向下及向外移动的动作;扳手1可在棘轮转动时绕行固定工件5,唯仍保持足够空隙,以免固定工件5六角形角端撞及第一、第二推动面13、15;活动扳片14的第二、三推动面15、17及第一夹爪4的第一推动面13,则在固定工件5各侧表面滑动,使固定工件5呈静止状态。
在图1所示的六点角端套置形态的扳手,把手6扳转动作中约有六十度须靠第一夹爪4及活动扳片14绕行六角形固定工件5的一角端49来完成;由于固定工件5各角端均通过平直第二推动面15再进入邻接角端31,弹簧24对活动扳片14所施加的弹簧力促使活动扳片14回复到图5所示位置;其他图示的十二点角端形态扳手,固定工件5各角端移入邻接角端31及或活动扳片14前仅须作三十度旋转即可。
驱动D及棘轮转动方向R可以通过在y轴上将把手6转动一百八十度的方式做改变,故在俯视图中,第一夹爪4位于固定工件5右侧;在此方式中,驱动方向D逆时针方向而棘轮转动方向R为顺时针方向。
扳手1中的组件可一体制造与组装;适用于扳手1组件的材料包括工具钢、硬化钢或其它材料;各式组件中的静止式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及活动扳片14均可以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作;扳手1可依标准及公制式开口式扳手规格放大或缩小;部分施作中,扳手静止式第一夹爪4、第二夹爪8可接受不同尺寸的活动扳片14以配合不同尺寸的开口3;适当尺寸的活动扳片14可以用扳手夹爪选用并组装以配合特别尺寸及形状的固定工件5,而无须另使用不同的扳手。
以下专利申请范围中尚可包括其他的实施例:
诸如,扳手可具一较多或较少组件的长形扳;活动扳片及静止式夹爪可为其它形状;弧形导沟及插销可反向安装,以将插销设定在龙骨上,而弧形导沟则设定在活动扳片近端处。
诸如,扳手把手无须与夹爪成一线或与其同在一平面上;诸如,把手可以与夹爪平面保持一尖锐角度方式偏离夹爪或远离夹爪平面;扳手把手及夹爪可由不同零件制成并以插销接合;调整插销可将把手就扳手头座平面向上或下方进行枢接;扳手把手可以为弧形或其他形状。
诸如,扳手可附一以方形孔崁入的缩短把手以安置扭力扳手,例如撬脚设计。
诸如,扳手可在扳手把手二端附一扳手头座;各扳手头座可附一第一及第二夹爪及一安装在第二夹爪上的活动扳片;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则包括设定接受固定工件用的各式表面;扳手把手一端的扳手头座可包括一不同尺寸或形状开口,此开口包括在扳手把手另一端的扳手头端内,或二只不同开口可接受不同尺寸或形状的开口。
诸如,与螺旋弹簧不同的是,一只扁平弹簧或其他类型的弹簧可与插销接合,并撑控活动扳片的移动;弹簧可以其他方式固定在扳手把手或扳手头座上。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4)

1.一种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只设定接受固定工件开口的扳手头座,该扳手头座包括一第一夹爪,该第一夹爪至少包括一个与固定工件表面贴合的第一推动面;第二夹爪,其包括一个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与一个安装在第二夹爪上的活动扳片,活动扳片能够随第二夹爪移动;该活动扳片至少包括一个第二推动面,而活动扳片也包括一个与第二夹爪所设弧形内侧表面贴合的弧形外表面,该活动扳片并沿第二夹爪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头座的开口,部分被包围,且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间有一入口以接受固定工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及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的弧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二夹爪另包括一由弧形内侧表面向开口伸展的支撑龙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活动扳片包括一近端及一末端,而活动扳片的近端被开放空间分开后又于末端合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二夹爪的支撑龙骨位于活动扳片的两扳片构件之间的开放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支撑龙骨包括一弧形导沟,而扳手头座包括一个应当固定在活动扳片两扳片构件上的插销,以该插销穿过弧形导沟而组装在第二夹爪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弧形导沟的长度足以使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弧形导沟的方向可容插销移动,使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而不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插销在弧形导沟内移动不触及支撑龙骨。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活动扳片的扳片构件包括一槽沟式近端,而扳手头座包括一个应当固定在支撑龙骨并穿过扳片构件槽沟式近端的插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活动扳片的扳片构件的槽沟尺寸比插销尺寸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扳手头座更包括一附加在扳手头座上与活动扳片之间的弹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一及第二推动面均为平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设定出一个六点角端套置形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一及第二推动面的对称中心均设有凹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一夹爪及活动扳片设定出一个十二点角端套置形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第一夹爪与第二夹爪静止式。
19.一种制造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好一扳手头座,扳手头座包括一只第一夹爪,一只将开口部分封闭的第二夹爪,第二夹爪包括一面对开口的弧形内侧表面,并将一只活动扳片安装在第二夹爪上,且该活动扳片随第二夹爪活动,其中安装活动扳片工序尚包括将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与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贴合,使弧形外表面沿着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制造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活动扳片更包括将扳手头座上的弹簧与活动扳片接合。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制造开口式棘轮扳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活动扳片更包括可将一只插销固定在活动扳片上,并穿过第二夹爪的弧形导沟,而插销则在弧形导沟内移动。
22.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只在第一夹爪及第二夹爪上形成有一开口的开口式棘轮扳手,活动扳片为锁定状态以弧形外表面贴合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以及由第一夹爪与活动扳片间的缺口装入一固定工件步骤,活动扳片以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使活动扳片解除锁定状态,并加大缺口宽度以装入固定工件;而装入固定工件后,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使活动扳片回复锁定状态的抓住固定工件。
23.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
一只第一静止式夹爪;一只安装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的活动扳片;第一静止式夹爪表面以及活动扳片局部围绕出一个开口,以将一固定工件置入开口式棘轮扳手;一只插销将活动扳片固定在第二静止式夹爪上以及扳动力由活动扳片传送至第二静止式夹爪而无须穿过插销。
24.一种包括下列组件的开口式棘轮扳手,其特征在于:
将固定工件装入第一夹爪及安装在开口式棘轮扳手第二夹爪上活动扳片间所设定的开口,该固定工件至少有一表面与第一夹爪的第一推动面及一表面与活动扳片的第二、三推动面贴触;而活动扳片有一弧形外表面与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贴合;将已装入的固定工件转向驱动方向,固定工件与活动扳片对第一及第二夹爪保持静止状态;以及在棘轮转动时已装入的固定工件朝棘轮方向,该固定工件仍在第一位置保持静止状态,而活动扳片至少有部分表面在第一夹爪与固定工件表面脱离,而活动扳片的弧形外表面则在第二夹爪的弧形内侧表面滑动。
CN201010604218.XA 2010-12-24 2010-12-24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4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4218.XA CN102554838B (zh) 2010-12-24 2010-12-24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4218.XA CN102554838B (zh) 2010-12-24 2010-12-24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4838A true CN102554838A (zh) 2012-07-11
CN102554838B CN102554838B (zh) 2014-01-15

Family

ID=46402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421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4838B (zh) 2010-12-24 2010-12-24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5483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2687B (zh) * 2012-10-05 2015-05-01
CN106363563A (zh) * 2016-10-18 2017-02-01 新昌县雄天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换钳口角度的扳手
TWI695758B (zh) * 2019-06-28 2020-06-11 胡厚飛 便於銜接緊固件的往復操作之扳手
CN113752199A (zh) * 2021-09-22 2021-12-07 上海优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开口棘轮扳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20668A (en) * 1919-11-04 Johan emil askman
US3641847A (en) * 1969-11-07 1972-02-15 Billy M Horton Open end ratchet wrench
US5287777A (en) * 1992-11-03 1994-02-22 Edward Kolodziej Ratcheting open end wrench
US6339978B1 (en) * 1997-10-28 2002-01-22 HIRSE-PATENT-LIZéNZ-GMBH Open end wrench
CN101298133A (zh) * 2008-06-13 2008-11-05 上海昆杰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具有棘轮功能的快夹扳手
US20100071516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Arthur Wu Reciprocatable open end wrench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20668A (en) * 1919-11-04 Johan emil askman
US3641847A (en) * 1969-11-07 1972-02-15 Billy M Horton Open end ratchet wrench
US5287777A (en) * 1992-11-03 1994-02-22 Edward Kolodziej Ratcheting open end wrench
US6339978B1 (en) * 1997-10-28 2002-01-22 HIRSE-PATENT-LIZéNZ-GMBH Open end wrench
CN101298133A (zh) * 2008-06-13 2008-11-05 上海昆杰五金工具有限公司 具有棘轮功能的快夹扳手
US20100071516A1 (en) * 2008-09-25 2010-03-25 Arthur Wu Reciprocatable open end wrenc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2687B (zh) * 2012-10-05 2015-05-01
CN106363563A (zh) * 2016-10-18 2017-02-01 新昌县雄天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换钳口角度的扳手
CN106363563B (zh) * 2016-10-18 2018-09-11 新昌县雄天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转换钳口角度的扳手
TWI695758B (zh) * 2019-06-28 2020-06-11 胡厚飛 便於銜接緊固件的往復操作之扳手
CN113752199A (zh) * 2021-09-22 2021-12-07 上海优拜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活开口棘轮扳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4838B (zh) 2014-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13340B1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US6976410B2 (en) Tool bit drive adaptor
US5176049A (en) Compound leverage gripping tool with constantly parallel jaws
US20130118321A1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CN102554838A (zh) 开口式棘轮扳手及其制造方法
TWI481477B (zh) 回轉頭扳手
AU2020267258A1 (en) Pipe wrench
US7424838B2 (en) Combination pliers and adjustable wrench
US9827652B2 (en) Open-end ratcheting wrench
US20190291256A1 (en) Multi-Tool
WO2010002239A1 (en) Improvement to adjustable ratchet wrench or spanner
CN103286372B (zh) 棘轮剪钳
EP2255927B1 (en) Ratchetable open-ended wrench
EP1210215B1 (de) Zange
US20100192735A1 (en) Release auto-grip locking tool
US20040031358A1 (en) Adjustable wrench
DE102008055558B4 (de) Ringratschenschlüssel
US12036639B2 (en) Adjustable fastener engaging tool
CN102765067B (zh) 高扭力快脱式往复开口扳手
US20120067177A1 (en) Multi-functional jaw wrench combined with self adjusting socket
US20100147115A1 (en) Unidirectional Ratchet Wrench
CN102335894B (zh) 往复扳动的开口扳手
CN210060924U (zh) 开口棘轮扳手
TWI415717B (zh) 開口式棘輪扳手
CN105710433A (zh) 可单手操作的铁皮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15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