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0091A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20091A CN103220091A CN2012100190191A CN201210019019A CN103220091A CN 103220091 A CN103220091 A CN 103220091A CN 2012100190191 A CN2012100190191 A CN 2012100190191A CN 201210019019 A CN201210019019 A CN 201210019019A CN 103220091 A CN103220091 A CN 1032200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packet
- packet
- data
- packet group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为减小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时延而发明。该方法包括: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所述ACK信息表示所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本发明主要应用于数据包传输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数据包在信道中传输有时会传输失败,为了保证接收端能够正确接收数据包,发送端会在传输失败时将数据包重新传输,直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为止。
现有的数据传输的技术,是在发送端初传数据包后等待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当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正确确认(AcKnowledgement,ACK)信息时,表示该数据包传输成功,此后发送端不再重传该数据包。当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错误确认(Non-AcKnowledgement,NACK)信息时,表示该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需要向接收端重传该数据包。如果接收端在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内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则该数据包传输成功,若接收端在规定的最大重传次数内仍没有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则该数据包传输失败,发送端不再向接收端重传该数据包。
在实现上述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发送端在重传数据包时,须等待多个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TTI),在等待多个TTI的过程中等待接收端发送的反馈信息,根据该反馈信息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次重传。当某一数据包经多次重传成功传输到接收端时,虽然接收端正确接收到了该数据包,但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产生了较大的时延,即从发送端初传该数据包到接收端成功接收到该数据包之间间隔了较多的TTI。较大时延对接收端造成的数据接收延迟会降低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减小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包括:
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所述ACK信息表示所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装置,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所述ACK信息表示所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能够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每次重传都必须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才能进行的问题,从而可以节省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间,减小数据的传输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包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数据包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中数据包组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数据包组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个数据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另一个数据传输的简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数据交互的两端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由于基站与UE之间进行交互式数据传输,所以基站和UE各自既为发送端也为接收端,在下述实施例中以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表述,实际应用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为基站或UE或其他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的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01、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发送端传输一次数据包可以占用一个TTI。
对于数据包捆绑技术,发送端还可以向接收端传输数据包组,所述数据包组可以占用多个TTI,例如,每个数据包组可以连续占用四个TTI进行传输,每组数据包组中包含四个相同的数据包。
102、当未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对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ACK信息时,发送端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之后,可以继续向接收端重传该数据包。重传次数至少为一次,本发明实施例对重传次数上限不做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能够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向接收端至少一次重传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每次重传都必须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才能进行的问题,从而可以节省等待反馈信息的时间,减小数据的传输时延。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是对图1所述方法的进一步扩展,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201、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发送端传输一次数据包可以占用一个TTI。
对于数据包捆绑技术,发送端还可以向接收端传输数据包组,所述数据包组可以占用多个TTI,例如,每个数据包组可以连续占用四个TTI进行传输,每组数据包组中包含四个相同的数据包。
202、发送端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之后,可以继续向接收端重传该数据包。重传次数至少为一次,本发明实施例对重传次数上限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发送端以是否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ACK信息为作为是否进行重传的标准。当发送端接收到所述ACK信息时,从接收到所述ACK信息的TTI开始,发送端此后不再向接收端重传数据包;若发送端没有接收到所述ACK信息,则发送端继续向接收端多次重传所述数据包。所述ACK信息为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正确确认信息,该信息表示接收端已正确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包。
在正确接收到数据包之前,接收端会多次无法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在每一次接收失败时,接收端都会向发送端发送一条NACK信息,所述NACK信息用于表示接收端接收失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送端是否对数据包进行重传以及何时重传不依赖于所述NACK信息。
进一步的,在执行完步骤201后发送端可以获取间隔指示信息,当UE为发送端时,所述间隔指示信息可以由基站发送给UE。所述间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每次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时需要等待的TTI间隔个数。
以数据包为例,当信道资源足够传输某一个数据包时,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后,就有足够的信道资源向接收端连续重传该数据包,此时,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中的TTI个数为零。但实际应用中往往传输多个数据包或者有多对发送端接收端同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某个数据包的初传和重传之间、重传和重传之间就需要间隔一个或多个TTI。而如何为多个数据包分配信道资源,即每两个数据包之间的传输间隔如何确定,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为每次重传数据包时需要等待的TTI间隔个数,需要说明的是:
1)每次重传数据包的等待间隔可以不同。以某一数据包初传后需要进行三次重传才能被接收端正确接收为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之间、第一次重传与第二次重传之间以及第二次重传与第三次重传之间的间隔既可以都是一个TTI,也可以分别是一个、两个、三个TTI,还可以分别是一个、一个、两个TTI。本发明实施例对同一个数据包的每两次传输之间的间隔是否相等以及每两次传输之间间隔的TTI个数不做限制。
2)所述间隔指示信息可以是针对于发送端的间隔指示信息,发送端根据该间隔指示信息对该发送端传输的所有数据包都按照该间隔指示信息指示的间隔TTI进行等待。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也可以是针对于数据包的间隔指示信息,发送端根据针对于不同数据包的间隔指示信息对不同数据包按照间隔指示信息指示的不同间隔TTI进行等待。
发送端根据间隔指示信息向接收端多次重传该数据包。重传与初传之间的TTI间隔以及重传与重传之间的TTI间隔可以由一条间隔指示信息规定,该间隔指示信息在发送端第一次重传数据包之前(即初传数据包之后)获取。重传与初传之间的TTI间隔以及重传与重传之间的TTI间隔也可以由多条间隔指示信息规定,每条间隔指示信息规定每两次传输之间需要间隔的TTI个数,该间隔指示信息在每次传输(初传或重传)之前获取。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发送端重传数据包的次数不做上限限定,重传次数的上限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由进行配置。
优选的,发送端可以自行判断每次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需要等待的TTI间隔,即不需要获取间隔指示信息。具体的,当信道资源足够传输某一个数据包时,发送端对数据包连续进行重传;当信道资源不足以传输某一个数据包时,发送端判断每次重传数据包需要等待的TTI间隔,并在按照判断进行等待后,重传数据包。
发送端以是否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ACK信息为作为是否进行重传的标准。当发送端接收到所述ACK信息时,从接收到所述ACK信息的TTI开始,发送端此后不再向接收端重传数据包;若发送端没有接收到所述ACK信息,则发送端根据间隔指示信息继续向接收端多次重传所述数据包。所述ACK信息为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的正确确认信息,该信息表示接收端已正确接收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包。
本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如下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并不作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如图3所示,以发送端对某一数据包进行连续重传为例:相对于该数据包而言,当信道资源比较充足,例如每两次传输之间都不必等待TTI间隔时,对该数据包的初传和重传顺序占用TTI0、TTI1、TTI2......进行传输,也就是说每次传输之间没有TTI间隔,假设接收端在发送端第三次重传时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即在TTI3上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时,接收端会在TTI7上发送ACK信息给发送端(发送端在每次传输之后的第四个TTI接收到反馈信息),此种情况下传输时延为三个TTI,若一个TTI为10毫秒,则传输时延为30毫秒。发送端在TTI7上接收到ACK信息后不再重传该数据包。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每次重传之前都需要等待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在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之前,所述反馈信息为NACK信息),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的第4个TTI上进行重传,由此导致每次传输之间需要间隔七个TTI。如图4所示,仍以接收端在发送端第三次重传时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为例,发送端对该数据包的初传、第一次重传、第二次重传以及第三次重传分别占用TTI0、TTI8、TTI16以及TTI24进行传输,若一个TTI为10毫秒,则此种情况下的传输时延为240毫秒。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了210毫秒的时延。
对于传输数据包捆绑技术中的数据包组,如图5所示,以发送端对某一数据包组进行连续重传为例:相对于该数据包组而言,当信道资源最佳时(即每两次传输之间都不必等待TTI间隔),对该数据包组的初传和重传顺序占用TTI0-TTI3、TTI4-TTI7、TTI8-TTI11......进行传输,每次传输之间没有TTI间隔,假设接收端在发送端第三次重传时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组,即在TTI12-TTI15上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组时,接收端会在TTI19上发送ACK信息给发送端(发送端在每次传输之后的第四个TTI接收到反馈信息),此种情况下传输时延为十二个TTI,若一个TTI为10毫秒,则传输时延为120毫秒。发送端在TTI19上接收到ACK信息后不再重传该数据包组。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每次重传之前都需要等待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在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组之前,所述反馈信息为NACK信息),发送端在每次传输之后的第四个TTI上接收到反馈信息,并且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的第九至第十二个TTI上进行重传,由此导致每次传输之间需要间隔十二个TTI。如图6所示,仍以接收端在发送端第三次重传时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组为例,发送端对该数据包组的初传、第一次重传、第二次重传以及第三次重传分别占用TTI0-TTI3、TTI16-TTI19、TTI32-TTI35以及TTI48-TTI51进行传输,若一个TTI为10毫秒,则此种情况下的传输时延为480毫秒。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了360毫秒的时延。
可选的,当信道资源有限时,本发明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仍能够减小传输时延。具体的,假设四次传输(一次初传三次重传)两两之间均需间隔三个TTI,接收端正确接收该数据包的时延为十二个TTI,即120毫秒,仍相对现有技术减小了120毫秒的时延。此外,上述现有技术是以同步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的传输方式,即两次传输之间间隔七个TTI为例进行说明,当采用异步HARQ的方式进行传输时,两次传输之间至少间隔七个TTI,数据包的传输时延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传输的时延为该数据包从发送端发出到接收端正确接收之间的时间间隔,而非该数据包从发送端发出到发送端接收到ACK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由于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的时间早于发送端接收到ACK信息的时间,因此发送端在接收端已经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后仍旧重传该数据包(第四、五、六、七次重传),直到发送端接收到ACK信息为止。所以在图3中会出现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七次)大于接收端能够正确接收该数据包的重传次数(三次),以及接收端连续四次向发送端发送ACK信息的情况。
可选的,可以选择性地对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所述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对优先级小于或等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现有技术进行传输。在信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性的对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所述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可以提高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传输成功率,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所述优先级可以是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确定的,例如,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从高到低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对于电路域业务中的语音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由于时延敏感程度较高,如果传输时延过大会影响用户通话体验,特别是当通话的某一方正在进行跨区切换时,切换时延与传输时延的累积会成倍降低用户的通话质量,可以将电路域业务中的语音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为一级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或者,对于在线视频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传输,过大的传输时延会造成用户端视频播放不流畅,降低用户的体验,可以将在线视频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为二级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那么可以优先对优先级高于三级,即优先级为一级和二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所述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此外,还可以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大小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从高到低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越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优先级越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相对于小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较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承载的数据内容更重要,优先对较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所述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可以降低数据传输失败对用户业务质量的影响。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以及所述预设级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的,还可以确定每个TTI上的传输资源是否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当某个TTI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该TTI用于对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至少一次重传。如图7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中,以数据包为例,需要发送优先级分别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的三个数据包,其中一级为最高优先级且三个数据包的优先级都高于预设级别。假设每个数据包都需要进行三次重传才能传输成功,在分别占用TTI0至TTI2顺序对一级数据包、二级数据包三级数据包各进行一次初传之后,确定TTI3上的传输资源是否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当TTI3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在TTI3上对一级数据包进行一次重传,然后确定TTI4上的传输资源是否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当TTI3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在TTI3上对二级数据包进行一次重传,以此类推,最终经过在TTI3、TTI6、TTI9上的三次重传,一级数据包传输成功,经过在TTI4、TTI7、TTI10上的三次重传,二级数据包传输成功,经过在TTI5、TTI8、TTI11上的三次重传,三级数据包传输成功。进一步的,还可以将某一级数据包传输成功后再对下一级数据包进行传输。如图8所示,仍假设每个数据包都需要进行三次重传才能传输成功,在分别占用TTI0至TTI2顺序对一级数据包、二级数据包三级数据包各进行一次初传之后,当TTI3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在TTI3上对一级数据包进行第一次重传,当TTI4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在TTI4上对一级数据包进行第二次重传,当TTI5上的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在TTI5上对一级数据包进行第三次重传,然后按照传输一级数据包的实现方式对二级和三级数据包进行传输,即分别在TTI6、TTI7、TTI8上对二级数据包进行三次重传,分别在TTI9、TTI10、TTI11上对三级数据包进行三次重传。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以传输数据包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传输数据包组,可以根据数据包组的特性,并根据传输数据包的实现方式进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中,当确定出存在足够信道资源时,发送端可以在指配的TTI上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足够的信道资源为当初传一个(或多个)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还剩余至少可以传输一个数据包货数据包组的信道资源。当初传一个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在不影响基站负载的前提下,只要存在剩余信道资源,就利用该剩余信道资源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增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进一步提高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传输的成功率。
再进一步的,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中,还可以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为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优先级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优先级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具体的,可以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大小或时延敏感程度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数据包大或者时延敏感程度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数据包小或者时延敏感程度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当某一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超过预设的重传次数时,即使接收端未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也不再对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从而保证利用有限的传输资源传输其他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能够在向所述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向接收端至少一次重传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每次重传都必须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才能进行的问题。由于发送端等待反馈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都有一定的时延,本发明实施例从而可以节省等待反馈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间,可以减小数据传输的时延。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还能够在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ACK信息时,停止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将节省下来的信道资源分配其他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优化信道资源的配置。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还能够在信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某些时延敏感或者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优先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对用户业务的特点进行细化,提高用户的体验。
参考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置,如图9所示,用以实现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所述装置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站和UE,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器91,用于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所述发送器91传输一次数据包可以占用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
对于数据包捆绑技术,所述发送器91还可以向接收端传输数据包组,所述数据包组可以占用多个TTI,例如,每个数据包组可以连续占用四个TTI进行传输,每组数据包组中包含四个相同的数据包。
所述发送器91还用于当未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对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ACK信息表示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1001,用于获取间隔指示信息,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为每次重传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需要等待的TTI个数。
所述发送器91还用于按照所述接收器1001接收的间隔指示信息向接收端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以数据包为例,当信道资源足够传输某一个数据包时,所述发送器91在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后,就有足够的信道资源向接收端连续重传该数据包,即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中的TTI个数为零。但实际应用中往往传输多个数据包或者有多对基站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某个数据包的初传和重传之间、重传和重传之间就需要间隔一个或多个TTI。间隔出来的TTI用来传输其他数据包。而如何为多个数据包分配信道资源,即每两个数据包之间的传输间隔如何确定,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为每次重传数据包时需要等待的TTI间隔个数,需要说明的是:
1)每次重传数据包的等待间隔可以不同。以某一数据包初传后需要进行三次重传才能被接收端正确接收为例:初传与第一次重传之间、第一次重传与第二次重传之间以及第二次重传与第三次重传之间的间隔既可以都是一个TTI,也可以分别是一个、两个、三个TTI,还可以分别是一个、一个、两个TTI。本发明实施例对同一个数据包的每两次传输之间的间隔是否相等以及每两次传输之间间隔的TTI个数不做限制。
2)所述间隔指示信息可以是针对于发送端的间隔指示信息,发送端根据该间隔指示信息对该发送端传输的所有数据包都按照该间隔指示信息指示的间隔TTI进行等待。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也可以是针对于数据包的间隔指示信息,发送端根据针对于不同数据包的间隔指示信息对不同数据包按照间隔指示信息指示的不同间隔TTI进行等待。
可选的,可以选择性地对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上述步骤201和步骤202所述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对优先级小于或等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现有技术进行传输。在信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性的对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可以提高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传输成功率,保证用户的服务质量。所述优先级可以是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确定的,例如,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从高到低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对于电路域业务中的语音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由于时延程度较高,如果传输时延过大会影响用户通话体验,特别是当通话的某一方正在进行跨区切换时,切换时延与传输时延的累积会成倍降低用户的通话质量,可以将电路域业务中的语音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为一级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或者,对于在线视频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传输,过大的传输时延会造成用户端视频播放不流畅,降低用户的体验,可以将在线视频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为二级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那么可以优先对优先级高于三级,即优先级为一级和二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此外,还可以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大小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从高到低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越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优先级越高。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相对于小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较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承载的数据内容更重要,优先对较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采用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进行传输,可以降低数据传输失败对用户业务质量的影响。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以及所述预设级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的,如图11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1101,用于确定传输资源是否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
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1101确定出传输资源小于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所述发送器91进一步用于将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中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向接收端进行至少一次重传。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1201,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足够信道资源。
所述发送器91还用于当所述第二确定单元1201确定出存在足够信道资源时,在指配的传输时间间隔TTI上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足够的信道资源为当初传一个(或多个)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还剩余至少可以传输一个数据包货数据包组的信道资源。
当存在足够信道资源时,所述发送器91可以在指配的TTI上向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在不影响基站负载的前提下,只要存在剩余信道资源,就利用该剩余信道资源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增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进一步提高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传输的成功率。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设置单元1301,用于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为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优先级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优先级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
所述设置单元1301可以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大小或时延敏感程度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数据包大或者时延敏感程度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数据包小或者时延敏感程度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所述发送器91还用于按照所述设置单元1301设置的重传次数对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当某一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超过预设的重传次数时,即使所述发送器91未正确接收到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也不再对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从而保证利用有限的传输资源传输其他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能够在向所述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后,向接收端至少一次重传该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每次重传都必须在接收到反馈信息之后才能进行的问题。由于发送端等待反馈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都有一定的时延(本实施例中两时延之和为七个TTI),本发明实施例可以节省等待反馈信息以及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时间,可以减小数据传输的时延。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还能够在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ACK信息时,停止重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将节省下来的信道资源分配其他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可以优化信道资源的配置。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还能够在信道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某些时延敏感或者大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优先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对用户业务的特点进行细化,提高用户的体验。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所述ACK信息表示所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端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获取间隔指示信息,所述间隔指示信息为每次重传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需要等待的传输时间间隔TTI个数;
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包括:
所述发送端按照所述间隔指示信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包括:
所述发送端将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中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向所述接收端进行至少一次重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是根据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确定的,其中,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越高,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优先级越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优先级是根据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大小确定的,其中,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越大,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优先级越高。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将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中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向所述接收端进行至少一次重传之前,包括:
确定出传输资源小于所述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包括:
在确定出存在足够信道资源时,所述发送端在指配的TTI上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包括:
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为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优先级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优先级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
按照设置的重传次数对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
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器,用于向接收端初传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当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或所述数据包组的正确确认ACK信息时,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其中,所述ACK信息表示所述接收端正确接收到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间隔指示信息;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按照间隔指示信息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器进一步用于将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中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向所述接收端进行至少一次重传,所述优先级是根据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确定的,其中,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时延敏感程度越高,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优先级越高,或者,所述优先级是根据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大小确定的,其中,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越大,所述数据包或者数据包组的优先级越高。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出传输资源小于所述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
在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确定出所述传输资源小于所述预设的传输资源门限值时,所述发送器进一步用于将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中优先级高于预设级别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向所述接收端进行至少一次重传。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足够信道资源;
在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确定出存在足够信道资源时,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在指配的传输时间间隔TTI上向所述接收端重传至少一次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单元,用于根据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优先级为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设置重传次数,优先级高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大于优先级低的数据包或数据包组的重传次数;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按照设置的重传次数对所述数据包或数据包组进行重传。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为基站或者用户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2100190191A CN103220091A (zh) | 2012-01-20 | 2012-01-20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 PCT/CN2013/070763 WO2013107408A1 (zh) | 2012-01-20 | 2013-01-21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2100190191A CN103220091A (zh) | 2012-01-20 | 2012-01-20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03220091A true CN103220091A (zh) | 2013-07-24 |
Family
ID=48798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2100190191A Pending CN103220091A (zh) | 2012-01-20 | 2012-01-20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03220091A (zh) |
| WO (1) | WO2013107408A1 (zh) |
Cited By (14)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4243111A (zh) * | 2014-09-01 | 2014-12-24 |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5113214A1 (en) * | 2014-01-28 | 2015-08-06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for enhanced harq mechanism |
| WO2017015963A1 (zh) * | 2015-07-30 | 2017-02-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 CN106549737A (zh) * | 2016-11-07 | 2017-03-29 | 清华大学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WO2017050216A1 (zh) * | 2015-09-21 | 2017-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CN107925527A (zh) * | 2015-08-03 | 2018-04-17 | 阿姆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中的自适应等待 |
| CN108199814A (zh) * | 2018-01-17 | 2018-06-22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WO2018157295A1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和设备 |
| CN108964844A (zh) * | 2018-06-29 | 2018-12-07 |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ct机架 |
| WO2019023912A1 (zh) * | 2017-07-31 | 2019-02-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CN110995603A (zh) * | 2019-12-09 | 2020-04-10 | 广州信天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的多对多传输方法及异构数据传输层 |
| CN112054883A (zh) * | 2018-02-06 | 2020-12-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2636877A (zh) * | 2020-12-18 | 2021-04-09 | 深圳市微网力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wifi6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 |
| CN119892745A (zh) * | 2025-03-27 | 2025-04-25 | 杭州映云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包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1414901A (zh) * | 2007-10-16 | 2009-04-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1473582A (zh) * | 2006-06-19 | 2009-07-01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任意时间优先重传的方法 |
| CN101765147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传输环境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1018195B (zh) * | 2007-02-06 | 2011-11-30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Manet信息分发订购平台中短猝报文的传送方法 |
| CN101119183A (zh) * | 2007-09-06 | 2008-02-06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重传控制方法及传输设备 |
| CN101184050B (zh) * | 2007-12-24 | 2011-04-13 |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分布式节点组播方法、分布式节点组播组件和分布式系统 |
-
2012
- 2012-01-20 CN CN2012100190191A patent/CN103220091A/zh active Pending
-
2013
- 2013-01-21 WO PCT/CN2013/070763 patent/WO201310740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1473582A (zh) * | 2006-06-19 | 2009-07-01 | 诺基亚公司 | 提供任意时间优先重传的方法 |
| CN101414901A (zh) * | 2007-10-16 | 2009-04-22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Tdd hsdpa系统中下行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01765147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传输环境下的数据包传输方法和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 Title |
|---|
| ERICSSON: "HARQ operation in case of UL Power Limitation", 《3GPP TSG-RAN WG2 #60 TDOC R2-074940》 * |
Cited By (3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2015113214A1 (en) * | 2014-01-28 | 2015-08-06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for enhanced harq mechanism |
| WO2015113501A1 (en) * | 2014-01-28 | 2015-08-06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s for enhanced harq mechanism |
| CN105940629A (zh) * | 2014-01-28 | 2016-09-14 |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 增强harq机制的方法 |
| US10411840B2 (en) | 2014-01-28 | 2019-09-10 | Hfi Innovation Inc. | Methods for enhanced HARQ mechanism |
| CN104243111B (zh) * | 2014-09-01 | 2017-12-26 |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4243111A (zh) * | 2014-09-01 | 2014-12-24 |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包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17015963A1 (zh) * | 2015-07-30 | 2017-02-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 US11381347B2 (en) | 2015-07-30 | 2022-07-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10673572B2 (en) | 2015-07-30 | 2020-06-02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07925527A (zh) * | 2015-08-03 | 2018-04-17 | 阿姆有限公司 | 数据通信中的自适应等待 |
| CN107925527B (zh) * | 2015-08-03 | 2021-04-23 | 阿姆有限公司 | 控制数据分组传送的重试的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06656431A (zh) * | 2015-09-21 | 2017-05-1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WO2017050216A1 (zh) * | 2015-09-21 | 2017-03-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US11153041B2 (en) | 2015-09-21 | 2021-10-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 CN106656431B (zh) * | 2015-09-21 | 2020-09-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
| US10601554B2 (en) | 2015-09-21 | 2020-03-2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
| CN106549737B (zh) * | 2016-11-07 | 2019-08-23 | 清华大学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06549737A (zh) * | 2016-11-07 | 2017-03-29 | 清华大学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CN110291738A (zh) * | 2017-02-28 | 2019-09-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和设备 |
| US11133899B2 (en) | 2017-02-28 | 2021-09-2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0291738B (zh) * | 2017-02-28 | 2021-11-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和设备 |
| WO2018157295A1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和设备 |
| CN110612684A (zh) * | 2017-07-31 | 2019-12-2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WO2019023912A1 (zh) * | 2017-07-31 | 2019-02-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CN110612684B (zh) * | 2017-07-31 | 202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
| CN108199814B (zh) * | 2018-01-17 | 2020-08-07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8199814A (zh) * | 2018-01-17 | 2018-06-22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2054883A (zh) * | 2018-02-06 | 2020-12-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US11804928B2 (en) | 2018-02-06 | 2023-10-3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
| CN108964844B (zh) * | 2018-06-29 | 2021-08-31 |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ct机架 |
| CN108964844A (zh) * | 2018-06-29 | 2018-12-07 | 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ct机架 |
| CN110995603A (zh) * | 2019-12-09 | 2020-04-10 | 广州信天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的多对多传输方法及异构数据传输层 |
| CN112636877B (zh) * | 2020-12-18 | 2021-07-06 | 深圳市微网力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wifi6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 |
| CN112636877A (zh) * | 2020-12-18 | 2021-04-09 | 深圳市微网力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wifi6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终端 |
| CN119892745A (zh) * | 2025-03-27 | 2025-04-25 | 杭州映云科技有限公司 | 数据包传输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WO2013107408A1 (zh) | 2013-07-25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3220091A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
| US10178676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 US10314032B2 (en) |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identifying PUCCH for processing feedback of user equipment | |
| CN103138905B (zh) | Rlc数据包传输的确认方法及rlc am实体发送方 | |
| TWI405445B (zh) |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模式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 |
| CN102090087B (zh) |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 | |
| TWI387256B (zh) | 改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方法及通訊裝置 | |
| US8429480B2 (en) | User specific load balancing | |
| TWI495291B (zh) | 在無線通信系統中用以維護連接之服務品質之技術 | |
| TWI471024B (zh) | 在基地台與行動台之間交換資料的方法與裝置 | |
| CN101925190B (zh) | 无线通讯系统以及在无线通讯系统中传输数据的方法 | |
| CN101931514B (zh) | 一种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通信方法、系统和设备 | |
| CN106171004B (zh) | 一种rlc数据包分流方法及基站 | |
| US2008012357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acket discar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 US10075264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 |
| KR20070114056A (ko)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패킷 데이터를 처리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 CN101651529A (zh)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装置及系统 | |
| JP2018525914A (ja) | 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の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
| CN103354482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基站和用户设备 | |
| CN105284070A (zh) | 在利用有限的harq进程的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中使用更多传输机会的方法和装置 | |
| CN101841407A (zh) |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 |
| CN101615990A (zh) | 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 |
| CN101656604A (zh) | 混合自动重传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 |
| CN103975624B (zh) | 传输或接收上行sps业务数据的方法及用户设备、基站 | |
| JP2011097569A (ja) | 再送制御を行う装置及び方法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C06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