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146A - 数据编码方法及数据译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编码方法及数据译码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5146A CN1145146A CN95192408.7A CN95192408A CN1145146A CN 1145146 A CN1145146 A CN 1145146A CN 95192408 A CN95192408 A CN 95192408A CN 1145146 A CN1145146 A CN 11451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ata
- submeter
- conversion
- reco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1423—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 G11B20/1426—Code representation depending on subsequent bits, e.g. delay modulation, double density code, Miller code 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OR CALCULATING;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9/00—Image coding
- G06T9/005—Statistical coding, e.g. Huffman, run length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5/00—Conversion of the form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digits
- H03M5/02—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 H03M5/04—Conversion to or from representation by pulses the pulses having two levels
- H03M5/14—Code representation, e.g. transition, for a given bit cell depe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in one or more adjacent bit cells, e.g. delay modulation code, double density code
- H03M5/145—Conversion to or from block codes or representat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编码方法,利用该方法,把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序列转换为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序列。在该方法中,移位寄存器(1)接收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序列,编码器(2)甄别表示当前要转换的数据的长度的约束长度,同时甄别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位与m位中的哪一位相对应。选择器(3)根据约束长度和数据字中初始的位置从多个转换分表中选择一个转换分表,这些转换分表至少满足最小运行长度(d)并构成可变长度的表。通过按照所选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待转换的数据字相对应的代码字,可使最小反转时隔和检测窗口宽度的乘积变大,并可以在信息记录媒体上以高密度记录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编码和数据译码方法,尤其是涉及在信息记录媒体上高密度记录数据的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现有的磁光记录系统中,信号的频率响应在高频域一般会劣化。这是光记录所特有的叫作MTF(调制转换系数,ModulationTransfer Facter)的高频域劣化特性。另外,在磁记录系统中,也同样地存在由磁头隙等导致的高频域劣化特性。
为了即使在这样的损失和噪声中而仍正确地记录再生数据,在记录媒体记录数据前进行适合记录系统的数字调制,因为它可以稳定地记录更多的信息。因此,近年来,实行按预定规则把数据编码后再记录。
在这些记录符号中有信息组代码。信息组代码把数据组分组为每m×i位一个单元,该单元称作数据字。根据适当的编码规则把该数据字转换为n×i通道位的代码字。这里,当i=1时,代码成为定长码;当i大于1、约束长度大于1时,代码成为长度可变码。并且,该信息组代码也称为(d,k;m,n;r)码,其中d表示同一个符号“0”的最小连续个数,k表示同一个符号中“0”的最大连续个数。
例如,当前,在磁光盘装置和磁盘装置中,使用称作(2,7;1,2;4)或(2,7RLL)的信息组代码。该信息组代码中的Tmin在数字化数据的间隔为T时、最小反转间隔Tmin=1.5T、而检出窗口宽度TW=0.5T0、二者乘积为0.75。在信息组代码中,因为最小反转间隔Tmin和检测窗口宽度TW的乘积影响记录密度和信号频带,所以希望使用较大的Tmin和TW值。
但是,一般地,在记录媒体、特别是光磁记录媒体中,在高频区再生输出急剧恶化,信噪比变小,结果出现了不能提高记录密度和信号频带的问题。
也就是说,现有称为(2,7;1,2;4)或(2,7RLL)的信息组代码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和检出窗口宽度TW的值不能说是非常大,希望使用更大的值。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产生的,是能够高密度记录再生信息的技术。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中的数据编码方法是把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转换为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的数据编码方法。该方法由5个步骤组成:第1步是接收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第2步是在构成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的数据字中判断约束长度,约束长度表示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长度;第3步是在数据字组以m位为单元分组时判断当前要变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位对应m位中的哪一位;第4步是根据约束长度和第3步的判定结果,从由至少都满足最小工作长度d的各转换分表形成的长度可变的表中选择一个转换分表;第5步是根据在第4步中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相对应的代码字。在所述数据编码方法中,接收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判定表示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长度的约束长度,并且判定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位与m位中的哪一位相对应。根据约束长度和判定结果,从多个转换分表中选择一个转换分表,这些转换分表至少都满足最小运行长度d并形成可变长度的表。根据所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待转换数据字相对应的代码字。
另一方面,与本发明有关的数据译码方法是把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转换为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的数据译码方法,该方法包括5个步骤,第1步是接收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第2步是在构成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的代码字中判断转换长度,转换长度表示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的长度;第3步判断在把已经获得的数据字以m位为单元分组时已获得的数据字的最后位与m位中的哪一位对应;第4步是根据转换长度和第3度的判定结果,从多个转换分表选择一个转换分表,这些转换分表形成长度可变的表;第5度是根据在第4步中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相对应的数据字。这里,代码字组至少满足最小运行长度d规则。在所述数据译码方法中,接收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判定表示当前要转换代码字长度的转换长度,并且在把已经获得的数据字以m位为单元分组时,判定已经获得的数据字的最后位对应m位的哪一位。根据转换长度及判定结果,从多个转换分表中选择一个转换分表,这些转换分表构成可变长度的表。根据所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待转换代码字相对应的数据字。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编码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构成的框图。
图2A、2B、2C、2D、2E、2F是说明上述编码装置动作的图。
图3是表示在上述编码装置中代码的MTF与标准化空间频率关系的图。
图4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对由上述编码装置编码了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5A、5B、5C、5D、5E、5F、5G、5H、5I、5J是说明合并位的图。
图6是说明合并位效果的图。
实施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4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编码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构成的框图,图2是说明图1的编码装置的动作的图,图3是表示应用图1的编码装置的(2,17)代码的MTF和标准化空间频率关系的特性图,图4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对由图1的编码装置编码了的数据进行译码的译码装置构成的框图。
本实施例是对数字数据编码成例如(2,15;6,11)代码的编码装置,基于编码了的编码字把信息记录在信息记录媒体上。
首先说明(2,15;6,11)码。(2,15;6,11)码把输入的6位数据编码成11位的代码。
在这种场合,6位输入数据可以以位为单元连接。一般地,以输入数据位的顺序循环使用多个不同种类的转换分表来进行11位的编码。
这里,如果约束长度r按1、2、3、4、5、6、7、8、9以位为单元依次增加,那么以1位为单元进行增加时必要的代码字是2、4、6、8、10、12、14、16、18或1、3、5、7、9、11、13、15、17。这样,实际上对每一个约束长度需要6种转换分表。但是,循环使用如此庞大的转换分表来编码,将产生降低转换效率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与表1或表2中所示的约束长度r为7到9的输入数据组相对应的6种转换分表,原来的数字数据被转换成代码字而无过量和不足的问题,因此提高了转换效率。
表1(1/3)2-15RLL分表1
1 2 3 4 5 6 1 2 3 2数据 代码字1 0 1-1转换分表01 0 10 2-3转换分表0011 0 00 00 10 4-7转换分表0010 0 10 00 10 4-7转换分表00011 0 00 1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10 0 10 0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011 0 10 0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 10 00 1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1 0 00 1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111111 0 00 00 10 00 10 8-14转换分表00000011 0 10 00 00 10 00 1 00 8-14转换分表00000010 0 00 10 00 10 00 1 00 8-14转换分表00000001 0 10 00 00 10 00 1 00 9-16转换分表000000001 0 10 00 00 00 10 0 00 10 9-16转换分表000000000 0 10 00 10 00 10 0 00 10 9-16转换分表
表1(2/3)2-15RLL分表2
2 3 4 5 6 1 2 3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 01 00 00 10 4-8转换分表00001 01 00 00 00 10 5-10转换分表00000 01 00 10 00 10 5-10转换分表1111111 01 00 00 10 00 1 00 7-13转换分表分表3
3 4 5 6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 01 00 00 10 4-8转换分表000011 01 00 10 00 1 0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0 10 00 00 1 00 6-11转换分表0000011 01 00 0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1 00 1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 00 10 00 1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0 00 10 0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1111111 01 00 00 1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分表4
4 5 6 1 2 3 4 5 6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1 01 00 00 1 00 5-9转换分表000101 01 00 0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100 01 00 1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1 00 10 0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0 00 1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111111 00 10 00 1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11 01 00 00 1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0 00 00 1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1 01 00 00 10 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10 01 00 00 10 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1 01 00 00 10 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 00 00 00 10 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
表1(3/3)分表5
5 6 1 2 3 4 5 6 1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1 01 00 1 00 4-7转换分表0010 00 00 1 00 4-7转换分表00011 01 00 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10 01 00 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011 01 00 1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111111 00 00 1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1 01 00 1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100 01 00 0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1 01 00 1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0 00 10 0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011 01 00 1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10 01 00 0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1 00 00 1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0 00 00 1 00 1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
表2(1/3)分表
1 2 3 4 5 6 1 2 3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 1-1转换分表01 0 10 2-3转换分表0011 0 00 00 10 4-7转换分表0010 0 10 00 10 4-7转换分表00011 0 10 0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10 0 00 1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011 0 10 0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 10 00 1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1 0 00 1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0 0 00 00 10 00 10 6-11转换分表11111111 0 10 00 00 10 00 1 00 8-14转换分表11111110 0 00 10 00 10 00 1 00 8-14转换分表分表 2
2 3 4 5 6 1 2 3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 01 00 00 10 4-8转换分表00001 01 00 00 00 10 5-10转换分表00000 01 00 10 00 10 5-10转换分表1111111 01 00 00 10 00 1 00 7-13转换分表分表 3
3 4 5 6 1 2 3 4 5 6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 01 00 00 10 4-8转换分表000011 01 00 10 00 1 00 6-11转换分表0000101 01 00 0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100 01 00 1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1 00 10 00 1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0 10 00 0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1111111 01 00 00 10 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1 01 00 10 00 1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10 01 00 00 00 1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1 00 00 10 00 1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1 01 00 00 00 0 00 00 00 10 9-17转换分表000000000 01 00 10 00 1 00 00 00 10 9-17转换分表
表2(2/3)分表 4
4 5 6 1 2 3 4 5 6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 01 00 10 3-6转换分表00011 01 00 00 1 00 5-9转换分表000101 01 00 0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100 01 00 1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1 00 10 0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0 00 10 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11 01 00 00 1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0 10 00 1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1 01 00 00 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10 01 00 10 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1 01 00 00 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 00 10 00 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分表 5
5 6 1 2 3 4 5 6 1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0 2-4转换分表0011 01 00 1 00 4-7转换分表0010 00 00 1 00 4-7转换分表00011 01 00 1 00 10 5-9转换分表00010 01 00 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011 01 00 1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111111 00 00 1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1 01 00 1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100 01 00 0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1 01 00 1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0 10 0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1 01 00 1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10 01 00 0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1 00 00 1 00 0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00000000 00 00 1 00 10 00 00 10 8-15转换分表
表2(3/3)分表 6
6 1 2 3 4 5 6 1 存贮目的地数据 代码字1 00 1-2转换分表01 01 0 2-3转换分表0011 01 0 00 10 4-7转换分表0010 00 1 00 10 4-7转换分表00011 01 0 00 00 10 5-9转换分表000101 01 0 0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100 01 0 00 1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1 00 1 00 1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10 00 1 00 00 00 10 6-11转换分表0000011 01 0 00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10 01 0 00 1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1 01 0 00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0000000 00 1 00 1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1111111 00 1 00 00 00 00 10 7-13转换分表1111110 00 1 00 00 10 00 10 7-13转换分表
还有,在这些表中,代码字上面的数字表示下面使用(使用顺序)的分表。
在表1中,分表1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1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约束长度r=9时的转换分表。另外,分表2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2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约束长度r=7时的转换分表。分表3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3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约束长度r=7时的转换分表。同样,分表4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4位、最大约束长度r=8的转换分表;分表5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5位、最大约束长度r=8时的转换分表;分表6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6位、最大约束长度r=7时的转换分表。
另外,在表2中,分表1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1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限制长度r=8的转换分表。分表2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2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限制长度r=7的转换分表。分表3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3位时的转换分表,是最大限制长度r=9的转换分表。同样,分表4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4位、最大限制长度r=8的转换分表;分表5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5位、最大限制长度r=8时的转换分表;分表6是当数据起始位是作为转换单元的6位数据的第6位、最大限制长度r=7时的转换分表。总起来说,在表1和表2中,下次调制所用的分表编号用(到目前的数据组的总位数)/6+1来求取。
还有,在表1和表2中,输入的数字数据为“1”时约束长度r=1的代码是“0”或“00”。因此,在数字数据是连续的“1”的位组时,作为代码字的符号(逻辑)的“0”无限连续,恐怕难以检测自同步。但是,如表1和表2所示,当数字数据是有6位以上的“1”连续的位组时,转换成中间含有1的代码组。关于此时具体的调制如下所述:首先,要转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为逻辑“1”时,判断有多少个“1”连续。这样,在逻辑“1”有6个以上连续时,如上所述,控制转换动作以转换成在各分表中设置的特别代码字。
还有,约束长度r=2以后的代码组的末尾2位或3位成为“10”或“100”。这样,“10”和“100”基本上表示代码的终结。但是,如果循环使用这些代码,就不会发生代码数的过量或不足,可能进行1对1的转换。这意味着转换后的代码可以唯一地解调成数据。
再者,若归纳与表2的分表1至分表6中的关键码(m,n)相对应的序列rnk、必要的代码数N、实际代码数M、剩余代码数D,则如表3所示。
例如,验证分表1。关于1位数据适用1-1变换,考虑d=2的限制时,只有代码字“0”可以作为实际代码使用。因此,对1-1变换(关键码(1,1)),用代码表示全体数据所需的代码数是2(0和1),实际可用的代码数M为1(只有0),剩余的代码数D为1(=2-1)。接着,考虑序列rnk增加、当rnk=5时,D=0,可知结束了分表1,而无代码数过量和不足。再者,*是用于防止Tmax变成无限大的。
表3(1/2)分表 1关键码 rnk N M D(1,1) 1 2 1 1(1,2) 2 2 1 1(2,4) 3 4 2 2(1,2) 4 4 2 2(1,2) 5 4 4 0 7 2 2 0分表 2关键码 rnk N M D(1,2) 1 2 1 1(1,2) 2 2 1 1(1,2) 3 2 1 1(1,2) 4 2 1 1(1,2) 5 2 2 0 7 1 1 0分表 3关键码 rnk N M D(1,2) 1 2 1 1(1,2) 2 2 1 1(1,2) 3 2 1 1(1,2) 4 2 1 1(2,3) 5 4 1 3(1,2) 6 6 4 2(1,2) 7 4 3 1(1,2) 8 2 2 0 6 1 1 0分表 4关键码 rnk N M D(1,2) 1 2 1 1(1,2) 2 2 1 1(1,2) 3 2 1 1(2,3) 4 4 1 3(1,2) 5 6 4 2(1,2) 6 4 2 2(1,2) 7 4 4 0
表3(2/2)分表 5关键码 rnk N M D(1,2) 1 2 1 1(1,2) 2 2 1 1(1,1) 3 4 2 2(1,2) 4 4 2 2(1,2) 5 4 1 1 5 1 1 0(1,2) 6 6 4 2(1,2) 7 4 4 0分表 6关键码 rnk N M D(1,2) 1 2 1 1(1,2) 2 2 1 1(2,3) 3 4 2 2(1,2) 4 4 1 3(1,2) 5 6 4 2(1,2) 6 4 4 0 5 2 2 0
接着,对使用表2的转换分表进行上述编码的编码装置进行说明(再者,使用表1的转换分表时,只改变转换分表就能够同样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的编码装置中,如图1所示,要编码的数字数据与数据时钟同步依次输入到移位寄存器1中,例如移位寄存器1存储9位数据。从移位寄存器1输出的数据供给编码器2,由编码器2判定约束长度r和分表编号,把判定结果和数据输出到选择器3。
然后,选择器3在输入表示从同步检测电路9(检测数据中包含的同步信号)来的数据起始控制信号的同时,根据来自编码器2的约束长度r和分表编号的判定结果,把已输入的数据输出到存储在ROM4中的m-n转换分表(1≤m≤9,1≤n≤17)的任何一个中。
这里,例如1-1转换分表是把在表2中所示的转换分表分内的1位输入数据转换为1位代码字的分表,1-2转换分表是把1位的输入数据转换为2位代码字的分表。以下同样地,m-n转换分表是把m位的输入数据转换为n位代码字的分表。在上述表2中,示出了作为转换分表的各个位在各个转换分表中存贮的m-n转换分表。
换言之,1-1转换分表至9-17转换分表具有如表4中所示的转换分表。另外,表4的分表编号表示表2中的转换分表1至分表6。
表4(1/4)
1-1转换分表
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
1 0 1
1-2转换分表
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
1 00 2
1 00 3
1 00 4
1 00 5
1 00 5
2-3转换分表
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
01 0 10 1
01 01 0 6
表4(2/4)2-4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1 01 00 201 01 00 301 01 00 401 01 00 53-6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1 01 00 10 2001 01 00 10 3001 01 00 10 44-7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10 0 10 00 10 10011 0 00 00 10 10011 01 00 1 00 50010 00 00 1 00 50011 01 0 00 10 60010 00 1 00 10 64-8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1 01 00 00 10 20001 01 00 00 10 35-9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11 0 10 00 00 10 100010 0 00 10 00 10 100011 01 00 00 1 00 400011 01 00 1 00 10 500010 01 00 0 00 10 500011 01 0 00 00 10 65-10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01 01 00 00 00 10 200000 01 00 10 00 10 2
表4(3/4)6-11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011 0 10 00 00 00 10 1000010 0 10 00 10 00 10 1000001 0 00 10 00 00 10 1000000 0 00 00 10 00 10 1000011 01 00 10 00 1 00 3000101 01 00 00 0 00 10 4000100 01 00 10 0 00 10 4000011 00 10 00 0 00 10 4000010 00 00 10 0 00 10 4000011 01 00 1 00 00 10 5111111 00 00 1 00 00 10 5000101 01 0 00 00 00 10 6000100 01 0 00 10 00 10 6000011 00 1 00 10 00 10 6000010 00 1 00 00 00 10 67-13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1111111 01 00 00 10 00 1 00 20000101 01 00 00 00 0 00 10 30000100 01 00 10 00 0 00 10 30000011 00 10 00 10 0 00 10 30000010 00 10 00 00 0 00 10 31111111 01 00 00 10 0 00 10 30000011 01 00 00 1 00 00 10 40000010 00 10 00 1 00 00 10 40000101 01 00 1 00 00 00 10 50000100 01 00 0 00 00 00 10 50000011 01 00 1 00 10 00 10 50000010 00 10 0 00 00 00 10 50000011 01 0 00 00 00 00 10 60000010 01 0 00 10 00 00 10 60000001 01 0 00 00 10 00 10 60000000 00 1 00 10 00 00 10 61111111 00 1 00 00 00 00 10 61111110 00 1 00 00 10 00 10 68-14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11111111 0 10 00 00 10 00 1 00 111111110 0 00 10 00 10 00 1 00 1
表4(4/4)8-15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00011 01 00 10 00 1 00 00 10 300000010 01 00 00 00 1 00 00 10 300000001 00 00 10 00 1 00 00 10 300000011 01 00 00 0 00 00 00 10 400000010 01 00 10 0 00 00 00 10 400000001 01 00 00 0 00 00 00 10 400000000 00 10 00 0 00 00 00 10 400000011 01 00 1 00 00 00 00 10 500000010 01 00 0 00 00 00 00 10 500000001 00 00 1 00 00 00 00 10 500000000 00 00 1 00 10 00 00 10 59-17转换分表数据 代码 分表编号000000001 01 00 00 00 0 00 00 00 10 3000000000 01 00 10 00 1 00 00 00 10 3
用m-n转换分表转换所得的代码字并输出到多路转换器5,多路转换器5把从多个m-n转换分表中输出的代码字进行合成并输出到缓冲器6。输出到缓冲器6的合成代码字基于来自时钟发生电路的通道时钟输出到数据格式器7中,时钟发生电路8生成与数据时钟同步的通道时钟。然后,数据格式器7把合成代码字转换成用于例如NRZI(NonReturn to Zero Inverted)记录的代码。更进一步,数据编制器7进行该代码的交错处理、添加检错纠错代码和同步信号并根据预定的格式将其变成记录代码。并且,数据编制器7把该记录代码(数据)记录到盘10上。或者,把该数据光学地记录到原盘。从所述原盘上制模,用模制造大量的复制盘。
其次,对这样构成的编码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编码器2判定存储在移位寄存器中1的9位数据的约束长度r和分类编号。并且,编码器2控制与该判定结果对应的选择器3,选择器3向R0M4的某一m-n转换分表输出数据。这样,如果判定约束长度r为1,就把该数据供给1-1转换分表或1-2转换分表转换成代码“0”或“00”。供给1-1转换分表还是1-2转换分表由分表编号来确定。
例如,对最初的输入数据,选择编号为1的分表1作为转换分表。并且,在该数据是“0011”、约束长度为4时,根据存储在4-7转换分表中的分表1(表4)进行转换,把该数据转换成“0000 010”的代码。这里,最初的输入数据系指紧跟在由同步信号等产生的起始位置之后的数据(最初的数据)。同样,对其它的最初的输入数据用与表2的分表1对应的转换分表进行转换。
下一个输入数据的转换由上述当前正在转换中的数据的约束长度r和当前分表编号来确定。也就是说,在(分表编号TN+约束长度r)小于6(=m)时,根据表2的分表(TN+r)来进行转换。在(分表编号TN+约束长度r)大于7时,根据表2的分表(TN+r-6)进行转换。就是说,例如约束长度r为4、最初输入的数据是“0011 0011”时,根据在4-7转换分表中存储的表2的分表1把开始的4位“0011”转换为“0000010”,至于后面4位“0011”,根据TN+r=4+1=5(<6)进行与表2的分表5相对应的转换。参照表2的分表5,因为在4-7转换分表中规定了“0011”的转换,所以,后面4位“0011”被转换为“01000100”。然后在多路转换器5中合成,把“00110011”编码成“00000100100100”。
下面使用图2更详细地说明上述编码。
如图2所示,此时,输入数字数据用16进制表示为18D2(图2A)时,其二进制表示为“0001 1000 1101 0010”(图2B)。编码器2根据二进制数据按如下判定约束长度r。即:首先,因为是最初的数据,所以选择分表1作为转换分表。如表2的分表1所示,数据“0”、“00”、“000”或“0001”在分表1中未作规定。因此,首先选择后面的“00011”作为对应的位组。所以,编码器2判定约束长度r为5。结果,根据存储在5-9转换分表中的分表1的转换分表,最初的5位“00011”转换成“0100 00010”。
其次,因为约束长度r=5,r+1=6,参照表2的分表6,根据存储在5-9转换分表中的分表6对应的位组“00011”转换成“010000010”。结果,到第10位、也就是到当以6位组作为转换单位的数据时的第2个6位数据组的第4位的转换就结束了。
如分表6所示,当数据“00011”转换成代码字“0100 00010”时,下次参照的分表的编号(序号)成为分表5。因此,下面参照表2的分表5、根据2-4转换分表把对应的组“01”转换为“0100”。结果,到第2个6位数组转换结束。
如分表5所示,数据“01”转换成代码字“0100”时,下一次参照的分表编号成为分表1。因此,参照表2的分表1,下面的“0010”,根据4-7转换分表对应的位组“0010”转换成“0100 010”。结果,根据多种转换器5,形成如图2C所示的代码字“0100 0001 0010 00001001 0001 00010”。再者,向代码字添加了表示上述转换标界的如图2D所示的同步码(标界码)。
把这样转换成的代码字送到缓冲器6,与来自图2F所示时钟发生电路8的通道时钟同步,进而供给数据格式器7。数据格式器7由代码字生成图2E所示的NRII记录信号,并将其记录到盘10上。
因此,基于约束长度r和分表编号访问ROM4的m-n转换分表,据此对其起始位置由同步信号(SY NC Sinnal)确定的数字数据进行编码。
其次利用表5和图3对本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表5示出了本实施例(2,17RLL)代码字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m/n)(d+1)T)、最大反转间隔Tmax(=(m/n)(k+1)T)、检测窗口宽度TW(=m/n)以及最小反转间隔Tmin和检测窗口宽度TW的乘积Tmin·TW。为比较起见,示出了现有(2,7RLL)及EFM(8-14变换)的各个值。再者,这里T表示应调制数据的时钟间隔。
表5
| d、k代码字 | TW | Tmin | Tmax | Tmai·TW |
| 2,17RLL2,15RLL2,7RLL(现有例)EFM(现有例) | 0.550.550.50.47 | 1.641.641.51.41 | 9.938.734.005.28 | 0.8930.8930.750.664 |
在表5中,把现有(2,7RLL)及EFM的各个值同本实施例的值进行比较。显然,在本实施例中,影响记录密度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检测窗口宽度TW及最小反转间隔Tmin和检测窗口宽度TW的乘积Tmin·TW都比现有(2,7RLL)及EFM的值大。
具体地说,对(2,7RLL),最小反转间隔Tmin为1.64/1.5,大约大9.3%,检测窗口宽度TW为0.55/0.5,大约大10%。二者之积为0.893/0.75,大约大19%。
特别地,检测窗口宽度TW与一般作为进行数据检测时评估波形而使用的眼模式相当,在记录同等密度的代码时,本实施例的检测窗口TW比EFM大约大17%。也就是说,数据检测范围变大,与以往相比,即使在高密度记录状态、也能容易地进行数据检测。
另外,如图3所示可知,随着标准化空间频率(NA/λ)变大,MTF变小。这里,在图3中,示出了在用本实施例的(2,17)编码方式和EFM方式中记录同样密度的代码时的标准化空间频率的范围。在EFM中,标准化空间频率遍及从1.0到0.19的范围;在(2,17RLL)方式中,标准化空间频率缩小成从0.85到0.1的范围。即,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以较低的频率便可以做到,换言之,能够进行更高密度的记录。
还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编码装置进行了说明,也能够容易地适用于本实施例的译码装置。
即,在图4所示的译码装置中,在再生装置30中对NRZI记录在非为信息记录媒体的盘10上的代码进行再生,其再生输出被输出到反格式器31和参考时钟发生电路32。在反格式器31对已NRZI调制的代码进行解交错、检错纠错等处理,转换为代码字。参考时钟发生电路32检测记录在盘10上的时钟位,用PLL等产生参考时钟。
从反格式器31输出的代码字被输入到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及同步检测电路40。根据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判定转换长度和分表编号。同步检测电路40检测表示添加到代码上的标界的同步信号(图2D),根据该同步信号控制从ROM36读取变换数据的定时。从反格式器31输出的代码字还通过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输出到选择器35。然后根据选择器35、ROM36及多路转换器37对代码字解码,把所得的数据输出到缓冲器38。
ROM36和图1中的ROM4实际上存储同样的转换分表。也就是说,存储的是表2至表4所示的1-1转换分表到9-17转换分表。然后,把由选择器35供给的代码转换成数据,输出到多路转换器37。也就是说,ROM36执行与在ROM4中的情形相反的转换处理。
缓冲器38输出与来自参考时钟发生电路32的参考时钟同步的数据。
下面,对其动作进行说明。反格式器31对从盘10再生的代码进行解交错、检错纠错等处理后,输入到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和同步检测电路40。同步检测电路40检测输入码中所含的、在相邻代码字间插入的同步信号(标界信号)(例如图2D的X位置)。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基于同步检测电路检测的同步信号(标界信号)判定代码的转换长度(代码字的长度)。并且,转换长度判定电路34判定转换分表的序号,这与图1中编码器2中的情形相同。根据该序号,判定各代码字的转换分表的编号。然后,把该代码字和分表编号输出到选择器35。
选择器35把输入的代码字输入到有应转换长度和分表编号的转换分表中。
例如,输入“01 00 00 01 00 10 00 00 10 01 00 01 000 10”时,先抽取与标界信号对应的最初的“01 00 00 010”。因为这9位代码字是起始的代码字,所以将其供给分表编号为1的转换分表的5-9转换分表、转换成数据“00011”。
如表2的分表1所示,下一次要选择的分表是分表6。因此,与下一次的标界信号相对应,抽取代码“010000010”根据分表6转换成数据“00011”。
其次,根据分表6选择分表5,根据分表5把下一个代码字“0100”转换成数据“01”。
更进一步,根据分表5选择分表1作为下一次的分表。然后,在分表1中,下一个代码字“0100010”被转换成数据“0010”。
在各个转换分表中这样转换了的数据在多路转换器37中被合成为“0001100011010010”。这个数据经由缓冲器38输出。
这样的适合高密度记录的代码字可以容易地编码。
这里,转换分表的其他实施例在表6、7中示出。
表6(1/2)分表 1
1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1 00010 100011 010 00010 001 000011 000 10 000010 100 10 000001 010 01 00000011 001 00 10 01 00000010 010 00 10 01 0000000111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101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100 10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1 10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101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0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1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10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01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 001 00 00 00 01 001 001111110011 010 00 00 10 01 000 10 00分表 2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 01 00001 10 01 000001 00 10 01 00000011 10 00 10 01 000111111 01 00 10 01 0000000101 10 00 00 01 001 00000010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1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1 1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 1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 01 00 10 01 000 10 00
表6(2/2)分表 3
3 4 5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分表 4
4 5 1 2 3 4 5 6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11111 10 01 001 0001111111 10 01 001 00 10 01 00分表 5
5 1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1 10 000010 01 0000011 10 010 000010 10 001 0000011 10 010 01 0000010 10 000 10 0000001 01 000 10 000000011 10 010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1 00 10 01 001111111 01 001 00 10 01 00000000111 10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0 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1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0100 01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0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010 01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0011 10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010 10 001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001 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00001 10 010 0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00 10 001 00 00 10 01 000 10 00
表7(1/2)分表 1
1 2 3 4 5 1 2 3 1数据 代码字11 00010 100011 010 00010 001 000011 010 01 000010 000 10 000001 100 10 00000011 010 00 10 01 00000010 001 00 10 01 0000000111 100 00 00 10 01 00000000110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101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10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111 10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10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01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00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1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010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01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 001 00 00 00 01 001 001111110010 010 00 00 10 01 000 10 00分表 2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 01 00001 10 01 000001 00 10 01 00000011 10 00 10 01 000111111 01 00 10 01 0000000101 10 00 00 01 001 000000100 10 01 00 01 001 000000011 01 00 00 01 001 000000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 1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 01 00 10 01 000 10 00
表7(2/2)分表 3
3 4 5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分表 4 4 -5 1 2 3 4 5 1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11111 10 01 001 0001111111 10 01 001 00 10 01 00分表 5 5 1 2 3 4 5 1 2 3数据 代码字1 00011 10 000010 01 0000011 10 010 000010 10 001 0000011 10 010 01 0000010 10 000 10 0000001 01 000 10 001111111 01 001 00 10 01 000000011 10 010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1 00 10 01 00000000111 01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110 10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01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0100 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0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010 01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0011 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0010 10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001 1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0 10 001 00 00 00 01 001 000111111001 10 001 00 10 00 01 001 00
表6和表7表示转换分表的其他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转换分表由5个分表构成。而且,在这个实施例中,数据“1”被转换为代码字“00”,数据“11”被转换成代码字“000”。也就是说,在表1和表2所示的实施例中,以1位为单元进行编码;而在本实施例中,以2位为单元进行编码。
另外,在表6和表7的实施例中,为禁止代码组“0”的连续,当数字数据1的“1”有5位以上连续时,便以预定的间隔转换成含有逻辑“1”的代码字。具体地说,在待转换数据字的起始位或起始2位是预定的位时,判断在下续数据字组中是否有4位以上的逻辑“1”连续。然后,在判断为是时,控制转换动作,进行与符号*相应的转换。
还有,在这些实施例的任何一个中,转换分表的m、n、r值在各个分表中被设置成相同或不同的值,被编码了的代码组的d为不变的值。另外,最后的编码了的代码组的m值为6,n值为11。编码了的代码组的k在表6、表7的实施例中都是15。
这样,使用多个转换分表把转换成代码字的数据原封不动地记录、再生时,会出现直流成分(DC成分)的情形。因此,在与图2所示标界信号相应的位置中的任意位置,为减少直流成分,可以添加合并位。这样,如图1所示,在编码装置中设置了合并位添加电路21。
合并位添加电路21从编码器2接收标界信号(同步信号),同时从多路转换器5接收由各转换分表所供给的代码字合成的代码字,然后,计算提供代码组的DC成分以求解减少DC成分的合并位。然后,在与预定同步信号的对应的位置上添加合并位(0或1),添加了合并位的代码组返回到多路转换器5。
合并位添加电路21在直流成分减少时,添加合并位“0”,在直流成分增加时,添加“1”。
该DC成分的控制就是所谓DSV(Digital Sum Value)控制。也就是说,在DSV控制中,将代码“0”作为“-1”、代码“1”作为“1”来计算代码组的和,然后确定合并位,使该代码组的和接近于0。
例如,通过选择1个代码使当前插入模式以及在此之前和之后插入模式的代码组的DSV相加后的和的绝对值变小,可以确定合并位。
这样,插入该合并位的间隔是与代码低频段的截止频率成反比例的值。关于合并位的插入间隔,在美国申请号08/147,836及相应的日本公开特许HEI06-197,024(1994.7.15公开)中有详细叙述。
另外,这个合并位插入间隔是连续代码组的11整数倍。例如,如果第11位和第12位之间是最初的合并位插入位置,那么第22位和第23位之间、第33位和第34位之间便成为其插入位置。
另外,当合并值插入间隔是在与44的整数倍的位置相应的代码与下一个相邻代码之间时,对信息位24位,转换码是44+1,信息位和转换码的转换率为24∶45=8∶15。
例如,如图5A、5B所示,当上一个通道位为“XXX100”、下一个通道位是“001XX”时,在二者之间插入“0”或“1”。
但是,如图5所示,当上一个通道位为“XX010”、下一个通道位是“001XX”、d=2时,如图5D所示,添加“1”作为合并位时,就破坏了d值为2的原则。也就是说,需要在“1”和下一个“1”之间至少插入2个以上的“0”,如图5D所示添加合并位时,就违反了这个规则。
这里,例如图5E所示的那样,在上一个通道位是“XX010”、下一个通道位是“0001XX”这样的场合,需要添加“1”作为合并位时,就按图5F所示那样编码。也就是说,前面的通道位“XX010”原样不动,添加“0”作为合并位。而且,下一个通道位的起始位由“0”变为“1”,下一个通道位成为“1001XX”。
另外,例如图5G所示的那样,在上一个通道位是“XX001”、下一个通道位是“00001X”、需要添加“1”作为合并位时,如图5H所示,前面的通道位是“XX001”,添加合并位“0”。就是说,下一个通道位其第2位由“0”变为“1”、成为“01001X”。
这样做就能满足d=2。另外,对于k在表6的实施例中由于添加合并位而变成16时,在表7实施例中k能够保持在15而不变动。
并且,合并位插入间隔并不限于11的整数倍或44的整数倍,即,可以以任意位数的整数倍插入合并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表8的实施例中,k值增加,(d,k;m,n)=(2,16;6,11)。
如上所述,通道位的一部分在插入合并位被反转时,需要预先确定是改变合并位插入位置前的通道位还是改变下一个通道位。例如,如图5I所示,当前一个通道位为“X1000”、后一个通道位为“01001X”、需要添加合并位“1”时,如果不预先确定改变哪个通道位,则存在着不能唯一地解调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图5I的例中,前一个通道位的最后位经反转后变成如图5J那样时,解调时同图5H没有区别。另外,在确定改变下一个通道位时,在图5I那样的例子中,不能选择“1”作为合并位,只能插入“0”。因为,在图5I的位组中插入“1”时,不能满足d=2。
这样,如果添加合并位、调整DC成分、则如图6的曲线A所示的那样,与不添加合并位时的特性曲线B相比,可以降低低频域的输出电平(dB)。据此,可以进行那些高密度的记录。曲线C表示在对8-15转换了的码已进行DC控制时的特性。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曲线A)在低频域具有较低的输出电平。
另外,在图6中,纵轴表示输出(dB),横轴表示假定通道时钟频率为1时的相对频率。实际频率是通道时钟频率乘以图6的系数所得的值。
表8至表10表示更进一步的其他转换分表的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按顺序使用5种类型的转换分表1至转换分表5来进行编码。另外,同样地来进行解码。
各个参数,在表8的实施例中是(d,k;m,n)=(2,14;6,11),在表9的实施例中是(d,k;m,n)=(2,16;6,11),在表10的实施例中是(d,k;m,n)=(2,18;6,11),在任一实施例中都遵守d=2和(m,n)=(6,11)。
表8(1/2)分表 1
1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1 00010 100011 010 00010 001 000011 100 10 000010 010 01 000001 000 10 00000011 010 00 10 01 00000010 001 00 10 01 0000000111 100 00 00 10 01 000000001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101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100 010 00 00 10 01 000111111010 100 00 00 00 10 010 00111111000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11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1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101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00 001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11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010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11 100 0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10 010 0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1 010 01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0 001 00 00 10 01 000 10 00分表 2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 01 000011 00 10 000001 00 10 01 00000011 01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 10 01 0001111111 10 00 00 01 001 0011111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11 01 00 00 01 001 000000010 10 01 00 01 001 000000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 01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 10 00 10 01 000 10 00
表8(2/2)分表 3
3 4 5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分表 4 4 5 1 2 3 4 5 6数据 代码字1 000 1 10 000 0 01 0011111 10 01 001 0001111111 10 01 001 00 10 01 00分表 5 5 1 2 3 4 5 1 2 3数据 代码字1 00011 10 000010 01 0000011 10 010 000010 10 001 0000011 01 000 10 0000010 10 010 01 0000001 10 000 10 001111111 01 001 00 10 01 000000011 10 010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1 00 10 01 00111111010 01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0 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1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0100 10 010 00 00 10 01 0001111110001 01 000 00 00 00 01 001 001111110000 10 000 00 00 00 01 001 000111111000 10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111 00 100 00 00 00 10 010 000000000110 1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01 10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100 10 001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011 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0010 10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10 10 010 0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000 10 001 00 00 10 01 000 10 00
表9(1/2)分表 1
1 2 3 4 5 1 2 3数据 代码字11 00010 100011 010 00010 001 000011 000 10 000010 100 10 000001 010 01 00000011 001 00 10 01 00000010 010 00 10 01 0000000111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101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100 10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1 10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101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0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1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10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01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 001 00 00 00 01 001 00分表 2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 01 00001 10 01 000001 00 10 01 00000011 10 00 10 01 000111111 01 00 10 01 0000000101 10 00 00 01 001 00000010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1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1 1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 1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 01 00 10 01 000 10 00
表9(2/2)分表 3
3 4 5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分表 4
4 5 1 2 3 4 5 1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D0 01 0011111 10 01 001 0000111111 10 01 001 00 10 01 00分表 5
5 1 2 3 4 5 1 2 3数据 代码字1 00011 10 000010 01 0000011 10 010 000010 10 001 0000011 10 010 01 0000010 10 000 10 0000001 01 000 10 000000011 10 010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1 00 10 01 000000001 01 001 00 10 01 00000000011 10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0010 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0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0000 01 001 00 00 10 01 0001111111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111111100 01 000 00 00 10 01 0001111111011 10 010 00 00 00 01 001 001111111010 10 001 00 00 00 01 001 00
表10(1/2)
分表1
1 2 3 4 5 1 2 3
数据 代码字11 00010 100011 010 00010 001 000011 000 10 000010 100 10 000001 010 01 00000011 001 00 10 01 00000010 010 00 10 01 0000000111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101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100 100 00 00 10 01 000000000111 10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110 01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0101 010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100 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1 010 00 00 00 01 001 00000000010 00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0001 001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000 001 00 00 00 01 001 00
分表2
2 3 4 5 1 2 3 4数据 代码字1 0001 01 00001 10 01 000001 00 10 01 00000011 10 00 10 01 000111111 01 00 10 01 0000000101 10 00 00 01 001 000000100 01 00 00 01 001 000000011 00 10 00 01 001 000000010 00 01 00 01 001 000000001 10 01 00 01 001 0000000001 10 00 10 01 000 10 0000000000 01 00 10 01 000 10 00
表10(2/2)
分表3
3 4 5
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
分表4 4 5 1 2 3 4 5 1
数据 代码字1 0001 10 0000 01 0011111 10 01 001 0000111111 10 01 001 00 10 01 00
分表
5 1 2 3 4 5 1 2
数据 代码字1 00011 10 000010 01 0000011 10 010 000010 10 001 0000011 10 010 01 0000010 10 000 10 0000001 01 000 10 000000011 10 010 00 10 01 000000010 10 001 00 10 01 000000001 01 001 00 10 01 00000000011 10 010 00 00 10 01 000000000010 10 001 00 00 10 01 000000000001 10 010 01 00 10 01 000000000000 01 001 00 00 10 01 000111111111 10 000 00 00 10 01 000111111100 01 000 00 00 10 01 000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涉及的数据编码方法,是把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转换成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的数据编码方法。在上述编码方法中,接收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判定表示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长度的约束长度,同时判定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位与m位的第几位相对应。根据约束长度和该判定结果,从由各个至少满足最小工作长度的转换分表所形成的可变长度的表中选择1个。根据所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对应的代码字,由此,可以增大最小反转间隔和检测窗口宽度的乘积,例如可以在信息记录媒体上高密度地记录数据。
另外,与本发明有关的数据译码方法,是把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转换成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的译码方法。在上述译码方法中,接收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判定表示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的长度的转换长度,同时在把已经得到的数据字以m位为单元区分了时,判定所得数据的最后一位与m位的第几位相对应。根据转换长度和该判定结果,从由各个转换分表构成可变长度的分表的多个转换分表中选择1个。根据所选择的转换分表来产生与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相对应的数据字,由此,例如可以对以高密度记录在记录媒体上的代码正确地进行译码。
Claims (32)
1.一种把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转换为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m、n、i是自然数,n大于m)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面五个步骤:
第1步是接收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
第2步是在构成上述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的数据字中判定表示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长度的约束长度;
第3步是在上述数据字组以m位为单元分组时,判定上述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的起始位与前述m位的哪一位相对应;
第4步是根据上述约束长度和上述在第3步中的判定结果,从由至少都满足最小工作长度d的各个转换分表形成的可变长度的分表中选择1个转换分表;
第5步是根据在上述第4步中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上述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相对应的代码字。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转换率彼此不同的分表。
3.如权利要求2记录的数据编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转换率与n/m不相同的分表。
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防止最大工作长度k成为∞的分表。
5.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所定数据字的组合相对应的代码字组的工作长度超过最大工作长度k时,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用来配置其他代码字以置换与上述所定数据字的组合相对应的代码字组的分表。
6.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用来把以多于上述m位为数据单元的数据字转换为以多于上述n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的分表。
7.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小工作长度d为2。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代码字组中最大的工作长度k小于18。
9.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为6、所述n为11、所述的据字组的时间间隔为T时,上述代码字的检测窗口宽度TW为(6/11)T。
10.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代码字的最小反转间隔Twin为(18/11)T。
11.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工作长度k为17,最大反转间隔Tmax为(6/11)×18T。
12.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工作长度k为15,最大反转间隔Tmam为(6/11)×16T。
13.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5步中,在上述当前要转换的数据字为“1”时,使上述代码字为“0”或“00”;上述数据字为“11”时,使上述代码字为“000”。
14.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6步,对转换上述数据字组所得的上述代码字组每隔预定的间隔插入合并位以减少上述代码字组的直流成分。
15.如权利要求14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步中,当向上述代码字组中插入上述合并位使上述最小工作长度不满足时,使上述合并位插入位置之前或之后的代码字组的通道位反转,以满足上述最小工作长度规则,这样来控制代码字的产生。
16.如权利要求15记载的数据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步中,在上述合并位插入位置之前或之后的代码字组中,预先确定要改变哪一个代码字组的通道位。
17.一种把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转换为以(m×i)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组(m、n、i是自然数,n大于m)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面五个步骤,
第1步是接收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
第2步是在构成上述以(n×i)位为单元的代码字组的代码字中,判定表示当前转换的代码字的长度的转换长度;
第3步是在以m位为单元分组已得到的数据字时,判定上述已得到的数据字的最后一位与上述m位的第几位相对应;
第4步是根据上述转换长度在上述第3步中的判定结果,从多个转换分表中选择1个转换分表,这些转换分表形成长度可变的表;
第5步是根据在上述第4步中选择的转换分表产生与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相对应的数据字;
上述代码字组都至少满足是最小工作长度d规则。
18.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转换率彼此不相同的转换分表。
19.如权利要求18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转换率与n/m不相同的分表。
20.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防止最大工作长度k成为∞的分表。
21.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所定数据字的组合相对应的代码字组的工作长度超过最大工作长度k时,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用来配置其他代码字以置换与上述所定数据字的组合相对应的代码字组的分表。
22.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转换分表包括用来把以多于上述n位为数据单元的代码字转换为以多于上述m位为单元的数据字的分表。
23.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小工作长度d为2。
24.如权利要求23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述代码字中最大的工作长度k小于18。
25.如权利要求23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为6、所述n为11、所述数据字组的时间间隔为T时,上述代码字的检测窗口宽度TW为(6/11)T。
26.如权利要求25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中上述代码字的最小反转间隔Tmin为(18/11)T。
27.如权利要求24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工作长度k为17,最大反转间隔Tmin为(6/11)×18T。
28.如权利要求24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最大工作长度k为15,最大反转间隔Tmin为(6/11)×16T。
29.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5步中,上述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为“0”或“00”时,使上述数据字为“1”;上述当前要转换的代码字为“000”时,使上述数据字为“1”。
30.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6步,对上述数据字组除去插入的含并位,该合并位是为了减少上述代码字组的直流成分而以预定的间隔插入的。
在上述第5步中,产生与除去上述合并位的代码字相对应的数据字。
31.如权利要求30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步中,如果从上述代码字组中除去上述合并位则不满足上述最小工作长度规则时,使上述合并位插入位置之前或之后的代码字组的通道位反转,以满足上述最小工作长度规则,这样来控制代码字组。
32.如权利要求31记载的数据译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6步中,在上述合并位插入位置之前或之后的代码字组中,预先确定要改变哪一个代码字组的通道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30675494 | 1994-12-12 | ||
| JP306754/94 | 1994-12-12 | ||
| JP22839195 | 1995-09-05 | ||
| JP228391/95 | 1995-09-05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45146A true CN1145146A (zh) | 1997-03-12 |
Family
ID=26528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95192408.7A Pending CN1145146A (zh) | 1994-12-12 | 1995-12-12 | 数据编码方法及数据译码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5781131A (zh) |
| EP (1) | EP0744838A4 (zh) |
| CN (1) | CN1145146A (zh) |
| AU (1) | AU693967B2 (zh) |
| CA (1) | CA2182584A1 (zh) |
| PL (1) | PL180295B1 (zh) |
| TW (1) | TW324099B (zh) |
| WO (1) | WO1996019044A1 (zh) |
Cited By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301595C (zh) * | 2002-01-23 | 2007-02-21 | 索尼株式会社 | 调制装置和方法及dsv控制比特生成方法 |
| CN100474782C (zh) * | 2000-11-11 | 2009-04-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记录介质及其制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6104754A (en) | 1995-03-15 | 2000-08-15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oving picture coding and/or decoding systems, and variable-length coding and/or decoding system |
| US6704494B1 (en) * | 1995-03-15 | 2004-03-0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oving picture coding and/or decoding systems, and variable-length coding and/or decoding system |
| KR0165441B1 (ko) * | 1995-09-18 | 1999-03-20 | 김광호 | 디지털 데이터 채널 부호화 및 복호화방법과 그 장치 |
| US6091347A (en) * | 1997-05-23 | 2000-07-18 | Sony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ul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dium |
| JP3760961B2 (ja) * | 1997-09-11 | 2006-03-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および変調方法、復調装置および復調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
| JP3716421B2 (ja) | 1997-09-19 | 2005-11-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復調装置および復調方法 |
| JP3722331B2 (ja) * | 1997-12-12 | 2005-11-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
| JP3717024B2 (ja) * | 1997-12-12 | 2005-11-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6265994B1 (en) * | 1998-01-09 | 2001-07-24 | U.S. Philips Corporation | Device for encoding/decoding n-bit source words into corresponding m-bit channel words, and vice versa |
| JP3985173B2 (ja) * | 1998-05-29 | 2007-10-0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データ格納媒体 |
| JP3870573B2 (ja) * | 1998-08-24 | 2007-01-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復調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3991348B2 (ja) * | 1998-10-02 | 2007-10-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方法、復号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
| TW538372B (en) * | 1999-10-02 | 2003-06-21 | Mediatek Inc | Zero digital sum value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
| CA2386825A1 (en) * | 2000-05-10 | 2001-11-15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of converting a stream of databits of a binary information signal into a stream of databits of a constrained binary channel signal, device for encoding, signal comprising astream of databits of a constrained binary channel signal, record carrier, method for decoding, device for decoding |
| KR100669623B1 (ko) * | 2001-03-12 | 2007-01-1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디지털 데이터 변환방법 |
| RU2291458C1 (ru) * | 2005-07-05 | 2007-01-10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ы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центр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ной борьбы и оценки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снижения заметност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ФГУ "ФГНИИЦ РЭБ ОЭСЗ" Минобороны России) | Адаптивная антен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анорамного радиоприемника |
| US20080014865A1 (en) * | 2006-06-16 | 2008-01-17 | Pinnacle Peak Holding Corporation (Dba Setcom Corp.) | Radio and public address accessory system with wireless interface |
| JP4399015B2 (ja) * | 2008-04-30 | 2010-01-13 | 株式会社東芝 | データ変換装置、情報記録装置、誤り検出装置、データ変換方法および誤り検出方法 |
| FR2948379B1 (fr) | 2009-07-21 | 2011-08-19 | Saint Gobain Cristaux Et Detecteurs | Scintillateur en halogenure de terre rare revetu d'un absorbeur ou reflecteur de lumiere |
| JP2015035240A (ja) * | 2013-08-08 | 2015-02-19 |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チャネルビットワード処理器、prml復号器、光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
| US11764805B2 (en) | 2021-10-06 | 2023-09-19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ition encoding with reduced error propag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S57132461A (en) * | 1981-02-09 | 1982-08-16 | Sony Corp | Converter for binary data code |
| DE3587535T2 (de) * | 1984-10-01 | 1994-01-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numerischen Datenkodierung. |
| JPS62298234A (ja) * | 1986-06-13 | 1987-12-25 | インタ−ナショナル ビジネス マシ−ンズ コ−ポレ−ション | 非対称ランレングス制限コ−ド化方法 |
| KR910013186A (ko) * | 1989-12-29 | 1991-08-08 | 강진구 | Efm 변조회로 |
| JP3334810B2 (ja) * | 1992-02-14 | 2002-10-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方法、再生方法、および、再生装置 |
| JP3187528B2 (ja) * | 1992-05-21 | 2001-07-1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復号化装置 |
| JP3134500B2 (ja) * | 1992-05-25 | 2001-02-13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符号化方法ならびに符号化装置および復号化装置 |
| TW219416B (zh) * | 1992-03-10 | 1994-01-21 | Sony Co Ltd | |
| JP3127655B2 (ja) * | 1993-03-22 | 2001-01-2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装置及び復調装置 |
| JP3227901B2 (ja) * | 1993-05-21 | 2001-11-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変調方法及び復調装置 |
-
1995
- 1995-12-12 CN CN95192408.7A patent/CN1145146A/zh active Pending
- 1995-12-12 AU AU41241/96A patent/AU693967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95-12-12 PL PL95315845A patent/PL180295B1/pl unknown
- 1995-12-12 EP EP95939420A patent/EP0744838A4/en not_active Ceased
- 1995-12-12 CA CA002182584A patent/CA218258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1995-12-12 US US08/693,083 patent/US5781131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5-12-12 WO PCT/JP1995/002542 patent/WO1996019044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5-12-13 TW TW084113290A patent/TW324099B/zh active
Cited By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0474782C (zh) * | 2000-11-11 | 2009-04-0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方法和设备,记录介质及其制作方法 |
| CN1301595C (zh) * | 2002-01-23 | 2007-02-21 | 索尼株式会社 | 调制装置和方法及dsv控制比特生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AU4124196A (en) | 1996-07-03 |
| AU693967B2 (en) | 1998-07-09 |
| TW324099B (en) | 1998-01-01 |
| US5781131A (en) | 1998-07-14 |
| EP0744838A1 (en) | 1996-11-27 |
| EP0744838A4 (en) | 1999-05-06 |
| CA2182584A1 (en) | 1996-06-20 |
| PL315845A1 (en) | 1996-12-09 |
| PL180295B1 (pl) | 2001-01-31 |
| WO1996019044A1 (fr) | 1996-06-20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145146A (zh) | 数据编码方法及数据译码方法 | |
| CN1112772C (zh) | 用于数字数据信道编码和信道解码的设备和方法 | |
| CN1156087C (zh) | 单个归并位直流压缩运行长度受限编码 | |
| CN1037636C (zh) | 数字信号磁记录和重放设备 | |
| CN1109333C (zh) | 代码转换方法和设备 | |
| CN1084966C (zh) | 纠错编码译码方法和利用这种方法的电路 | |
| CN1224175C (zh) | 记录方法与装置、传输媒体与装置、重放方法与装置、接收装置 | |
| CN1204424A (zh) | 数字调制装置和数字调制方法及其记录媒体 | |
| CN1310248C (zh) | 信号调制方法、信号调制装置、信号解调方法和信号解调装置 | |
| CN1275262A (zh) | 调制装置与方法、解调装置与方法以及提供介质 | |
| CN1117347C (zh) | 记录方法与设备以及复制方法与设备 | |
| CN1037794A (zh) | 数字式数据录放装置 | |
| CN1151589A (zh) | 含多个数据格式的数据记录/重放装置和方法及记录介质 | |
| CN1314045C (zh) | 数据比特流转换方法及相应的编解码设备 | |
| CN1554091A (zh) | 在高密度只读记录介质上形成的链接区域的结构及其制造/再现方法和设备 | |
| CN1301595C (zh) | 调制装置和方法及dsv控制比特生成方法 | |
| CN1220460A (zh) | 复制保护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信息记录介质 | |
| CN1317793A (zh) | 再现数据方法和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现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 CN1309172C (zh) | 调制设备和方法以及dsv控制比特产生方法 | |
| CN1496566A (zh) | 调制设备及方法 | |
| CN1647390A (zh) | 用于编码的信号、存储介质、方法和设备,用于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 |
| CN1206811C (zh) | 数据编码方法、数据编码设备 | |
| CN1210633A (zh) | 一串m-位信息字到被调制信号的转换 | |
| CN1383659A (zh) | 用于把n比特源字编码或解码成为相应的m比特信道字或反之的设备 | |
| CN1301019A (zh) | 光学转动记录介质、数据记录方法、记录装置和重放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C06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