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43780B -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843780B CN114843780B CN202210361784.5A CN202210361784A CN114843780B CN 114843780 B CN114843780 B CN 114843780B CN 202210361784 A CN202210361784 A CN 202210361784A CN 114843780 B CN114843780 B CN 1148437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enna
- motor
- pulses
- driving
- ro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0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using mechanical movement of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as a whol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8/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ynamo-electric motors rotating step by step
- H02P8/14—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peed or speed and torque
- H02P8/2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peed or speed and torque characterised by bidirectional ope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Control Of Stepp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用户终端设备包括: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马达,用于驱动天线旋转;驱动芯片,用于驱动马达,以使马达带动天线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处理芯片,配置成用于:输出第一脉冲,第一脉冲用于控制驱动芯片,以使马达带动天线往第一方向旋转;判断马达带动天线往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且当马达堵转时输出反转信号,反转信号用于通过驱动芯片控制马达反转,以使马达带动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以及输出预设数量的第二脉冲,第二脉冲用于控制驱动芯片,以使马达带动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可以简化控制方案,减小设计复杂度以及节省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用户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是一种常用于室内/近距离通信的网络转接设备。当毫米波天线应用于用户终端设备中时,由于毫米波天线有很强方向性,若要实现信号的全向覆盖,通常需要使毫米波天线旋转,以获得信号最强的最佳朝向。然而,相关技术中,毫米波天线的旋转控制方案较为复杂,导致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可以简化控制方案,减小设计复杂度以及节省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
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
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天线旋转;
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马达,以使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为相反旋向;
处理芯片,配置成用于:
输出第一脉冲,所述第一脉冲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芯片,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
判断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且当所述马达堵转时输出反转信号,所述反转信号用于通过所述驱动芯片控制所述马达反转,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以及
输出预设数量的第二脉冲,所述第二脉冲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芯片,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一周;
其中,所述天线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转动角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天线和马达,所述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所述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天线旋转;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输出第一脉冲,所述第一脉冲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以使所述天线往第一方向旋转;
判断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
当所述马达堵转时,则输出反转信号,所述反转信号用于使所述马达反转,并通过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输出预设数量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的第二脉冲,以使所述天线自所述堵转处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一周,所述天线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转动角度。
在本申请中,处理芯片可向驱动芯片输出第一脉冲,使得驱动芯片驱动马达,马达进而带动天线往第一方向转动,在此过程中,处理芯片判断电机是否堵转。若电机堵转,处理芯片则输出反转信号及第二脉冲,以使驱动芯片控制电机反转,进而通过电机带动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由于天线的旋转角度满足特定的数量关系,因此,可通过输出预设数量的第二脉冲使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进而实现天线在周向获取不同的第一网络信号。相较于相关技术而言,本申请中仅通过原有的处理芯片来实现天线旋转360°,不需要增设霍尔元件及磁性件,这一方面可以简化控制方案,减小设计复杂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处理芯片是通过控制脉冲数量来实现天线旋转一周,因此,天线在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不会遇到马达堵转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护马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网络设备隐藏外壳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内部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内部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内部的电连接关系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1(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CPE)。用户终端设备1是一种常用于室内/近距离通信的网络转接设备,或者说是一种接收信号并以无线信号转发出来的信号接入设备。用户终端设备1与基站2进行通信,接收基站2发出的第一网络信号,并将第一网络信号转换为第二网络信号。第二网络信号可供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智能设备3使用。其中,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但不限于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信号,第二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无线保真技术(Wireless Fidelity,WiFi)信号。用户终端设备1可大量应用于农村、城镇、医院、工厂、小区等。
请参照图2,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外壳11。外壳11的形状可以为多面柱状筒,或者是圆柱筒。外壳11的材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等绝缘材料。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用户终端设备1还可以不包括外壳11。
请参照图3和图4,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天线12、及信号转换器13。天线12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信号转换器13用于将天线12接收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当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外壳11时,天线12及信号转换器13可设置于外壳11内。
第一网络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毫米波信号。目前,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中,根据3GPP TS 38.101协议的规定,5G新空口(new radio,NR)主要使用两段频率:FR1频段和FR2频段。其中,FR1频段的频率范围是450MHz~6GHz,又叫sub-6GHz频段;FR2频段的频率范围是24.25GHz~52.6GHz,属于毫米波(mm Wave)频段。3GPP Release 15版本规范了目前5G毫米波频段包括:n257(26.5~29.5GHz),n258(24.25~27.5GHz),n261(27.5~28.35GHz)和n260(37~40GHz)。
毫米波信号具有传输速率快等优点,然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损耗大,易被外界物体遮挡,如在复杂城市环境和一些距离基站2稍远的位置,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则会变弱。为解决或削弱接收信号弱的问题,用户终端设备1中设有可实现360°旋转的旋转结构,该旋转结构用来带动天线12旋转,以使天线12从不同方向接收第一网络信号,然后选取其中信号强度最佳的位置作为最佳朝向。
请参照图5和图6,具体的,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底座14、支架15、及驱动组件16。底座14固定不动,底座14可直接或间接固定于用户终端设备1的外壳11。支架15转动连接于底座14。天线12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于支架15上。驱动组件16设置于底座14形成的壳体内。驱动组件16用于驱动支架15相对底座14转动,以使支架15带动天线12旋转。
请参照图6,驱动组件16包括马达161及多个齿轮162。马达161连接于齿轮162,齿轮162连接于支架15。马达161可驱动齿轮162转动,齿轮162进而带动支架15旋转。马达161的步距角为第一角度,齿轮162用于将第一角度转换为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小于第一角度,如此设置可提高天线12的转动精度。其中,所谓步距角,是指输入一个脉冲信号,马达161的输出轴转过的机械角度。马达161的步距角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1.5°,0.75°,3.6°,360°,或者1.8°。
请参照图7,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驱动芯片18和处理芯片17。处理芯片17电连接于驱动芯片18,处理芯片17用于向驱动芯片18发送脉冲信号。驱动芯片18电连接于马达161,驱动芯片18在接收到脉冲信号后驱动马达161的输出轴转动。
请结合图5参照图8,进一步的,天线12为毫米波天线。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小板21、主板19及传输导线22。天线12电连接于小板21。小板21直接或间接的承载于支架15上,以带动天线12旋转。处理芯片17电连接于主板19,且主板19固定设置。传输导线22电连接于小板21和主板19,以使天线12和处理芯片17通信连接。其中,小板21和主板19均为电路板。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小板21可转动,而主板19固定设置,因此,连接于两者之间的传输导线22将在天线12的旋转过程中受到牵引作用而卷绕。若天线12的旋转角度超过360°,传输导线则可能因强力拉扯而受损。因此,为了避免过度绕线,需要随时检测天线12的角度位置。
相关技术中,天线12的角度检测通过霍尔元件实现,霍尔元件可检测磁性件的磁场,应用该原理,将霍尔元件和磁性件两者中的一个设于可转动的支架15上,另一个设于固定的底座14上,使得霍尔元件可通过磁性件来感测天线12的位置信息,然后再将该位置信息反馈给处理芯片17,处理芯片17则可以根据位置信息实时作出相应的控制行为。然而,利用霍尔元件来检测位置的方式将提升成本、增加方案的设计复杂度。
基于此,本申请希望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但不仅限于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其详细内容将在后续实施例中得以阐述。
具体的,天线12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马达161用于驱动天线12旋转。驱动芯片18用于驱动马达161,以使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相反旋向。处理芯片17用于输出第一脉冲,第一脉冲用于控制驱动芯片18,以使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处理芯片17还用于判断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当马达161堵转时,处理芯片17则输出反转信号,反转信号用于通过驱动芯片18控制马达161反转,以使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处理芯片17还用于输出预设数量的第二脉冲,第二脉冲用于控制驱动芯片18,以使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天线12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第二脉冲对应的天线12转动角度。
换而言之,处理芯片17首先向驱动芯片18输出第一脉冲,驱动芯片18接收到第一脉冲后驱动马达161转动,马达161进而带动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处理芯片17将实时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若马达161遇到堵转情况,处理芯片17则向驱动芯片18输出反转信号,驱动芯片18接收到反转信号后,控制连接于马达161的两个电极的电压反向,使得马达161的输出轴在下一次转动时为反向转动。随后,处理芯片17再向驱动芯片18输出第二脉冲,驱动芯片18接收到第二脉冲后,则控制马达161往第二方向转动。其中,第二脉冲的数量为预设数量,预设数量个第二脉冲使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即旋转360°。
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并无区别,仅是为了便于理解方案而独立命名。不论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还是往第二方向旋转,天线12的一次完整旋转行程均由多次子旋转组成。每次子旋转,对应多个脉冲,也就是说,处理芯片17每次输出多个脉冲,使得天线12完成一次小角度的子旋转。
由前面的介绍可知,处理芯片17输出一个脉冲信号,马达161对应转动一定的角度,天线12则旋转对应的角度。因此,脉冲信号的数量与天线12旋转的角度存在正向映射关系,即天线12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12转动角度。需说明的是,其中的参数Y是一个关于齿轮162传动的系数,也就是说,Y的数值大小跟齿轮162参数相关。举例说明,假如脉冲的数量为7200,对应天线12旋转的角度为360°,Y的大小则为0.05。因此,根据上述关系式,处理芯片17可以根据控制第二脉冲的数量来控制天线12旋转360°。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天线12旋转360°对应的脉冲数量n和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12转动角度Y也可以为其他值,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
需说明的是,用户终端设备1还具有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为用于使马达161堵转的堵转结构,以避免发生上述过度绕线的问题。其中,所谓堵转是指马达161的输出轴在转速为零时仍然输出扭矩的一种情况。该限位结构使天线12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相互重合且相差360°,换而言之,天线1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时,需要旋转360°,当天线12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马达161均堵转。限位结构可以但不仅限于设置在齿轮162或支架15上,当天线12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齿轮162或支架15的运动被限定,从而使得马达161堵转。
其中,当天线12处于第一位置时,天线12不能往第一方向运动,且可以往第二方向旋转360°。当天线12处于第二位置时,天线12不能往第二方向运动,且可以往第一方向旋转360°。
可以理解的是,天线12的初始位置有三种情况,一是位于第一位置,二是位于第二位置,三是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不论天线12的初始位置位于何处,处理芯片17首先发出第一脉冲,以使天线12往一个方向转动,并且实时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若马达161堵转,则表明天线12已经旋转到第一位置。此时,处理芯片17再控制第二脉冲的数量使天线12反转360°到达第二位置。在反转过程中,天线12则可以在360°不同方向上获取不同的第一网络信号。
相较于相关技术而言,本申请中仅通过原有的处理芯片17来实现天线12旋转360°,不需要增设霍尔元件及磁性件,这一方面可以简化控制方案,减小设计复杂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处理芯片17是通过控制脉冲数量来实现天线12旋转一周,因此,天线12在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不会遇到马达161堵转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护马达161。
下面介绍如何通过处理芯片17使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芯片17还用于将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零,并逐步统计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具体来讲,当处理芯片17在判断出马达161遇到堵转情况时,则将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时统计的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零,后续在第一脉冲数量为零的基础上逐步统计第二脉冲,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脉冲数量对第二脉冲数量的干扰。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处理芯片17还用于计算总脉冲数量与第一脉冲数量的差值,直至差值的绝对值达到预设数量,其中,总脉冲数量为自马达161驱动天线12开始旋转起统计的处理芯片17输出的脉冲的总数量,也可以理解为实时统计的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的数量之和。具体来讲,处理芯片17并不能区分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在统计第二脉冲的数量时,第一脉冲也计算在内,也就是说,若处理芯片17不做清零处理,其统计的脉冲数量为第一脉冲和第二脉冲数量之和,即总脉冲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当处理芯片17在判断出马达161遇到堵转情况时,则记录当前所统计的第一脉冲的数量。随后在驱动天线12往第二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处理芯片17将统计的总脉冲数量减去第一脉冲的数量,直至两者的差值达到预设数量。可以理解的是,总脉冲数量减去第一脉冲的数量的差值即为第二脉冲信号的数量,如此则可以避免第一脉冲数量对第二脉冲数量的影响。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脉冲的数量可以为零,即天线12的初始位置即为第一位置。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9,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检测电路20,检测电路20用于获取驱动芯片18驱动马达161的驱动参数。处理芯片17还用于将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进行比较,当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马达161堵转。
其中,驱动参数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电流、电压,相应的预设参数可以但不仅限于为预设电流、预设电压。对于电流而言,当马达161堵转时,电流将增大,因此可以通过电流来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当驱动芯片驱动马达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处理芯片17则判定马达161堵转。对于电压而言,当马达161堵转时,电压将减小,因此可以通过电压来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当驱动芯片驱动马达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时,处理芯片17则判定马达161堵转。需说明的是,预设参数可以是定值,也可以是范围值。同样的,驱动参数可以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值,也可以是一段时间范围内的均值。
进一步的,在天线12自堵转处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处理芯片17还用于记录天线12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统计各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处理芯片17还用于根据记录的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出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并控制马达161驱动天线12沿第一方向旋转到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所处位置。
换而言之,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处理芯片17每次输出多个第二脉冲,并将每次输出的第二脉冲的数量进行累计。同时,天线12会逐步接收所经过位置的第一网络信号,并由处理芯片17记录,直至第二脉冲的累计数量达到预设数量。随后,处理芯片17再将记录的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以找出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时对应的位置。然后再控制天线12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并通过信号转换器13将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从而使得用户终端设备1发出信号质量较佳的第二网络信号。
进一步的,处理芯片17还用于计算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与预设数量的差值,以获得目标数量,并输出目标数量的第三脉冲,以使天线12沿第一方向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具体的,处理芯片17每次输出多个第二脉冲,使得天线12每次完成一次小角度转动,天线12完成一次转动后,则获取第一网络信号,同时,由于处理芯片17在累计脉冲信号的数量,因此,每个第一网络信号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360°后,处理芯片17则利用预设数量减去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从而得到目标数量。然后,处理芯片17再向驱动芯片18输出反转信号,以通过驱动芯片18控制马达161反转。随后,处理芯片17再输出第三脉冲,使得马达161控制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直至第三脉冲的数量达到目标数量。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脉冲的数量达到目标数量时,天线12刚好转动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需说明的是,目标数量大于或等于零。当目标数量等于零时,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即为上述第二位置。当目标数量大于零时,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进一步的,请参照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设备1的控制方法。用户终端设备1包括:天线12和马达161。天线12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马达161用于驱动天线12旋转。关于用户终端设备1的具体介绍请结合参照前面的实施例。
用户终端设备1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0、S200、S300、S400,关于步骤S100、S200、S300、S400的介绍如下。
S100:输出第一脉冲,第一脉冲用于驱动马达161转动,以使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
S200:判断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
S300:当马达161堵转时,则输出反转信号,反转信号用于使马达161反转,并通过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第二方向为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S400:输出预设数量用于驱动马达161转动的第二脉冲,以使天线12自堵转处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天线12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12转动角度。
简而言之,首先控制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在此过程中实时判断马达161是否发生堵转。若马达161堵转,则表明天线12已经旋转到极限位置,不能再继续往第一方向旋转,此时,则控制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本实施例的实质是,首先找到堵转位置,然后再通过控制脉冲的数量来驱动天线12旋转一周。在此过程中,不需要额外的角度测量器件,比如霍尔元件,仅通过控制脉冲数量则达到旋转一周的目的,而控制脉冲数量通过原有的处理芯片17即可实现。可以理解的是,这一方面可以简化控制方案,减小设计复杂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处理芯片17是通过控制脉冲数量来实现天线12旋转一周,因此,天线12在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不会遇到马达161堵转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护马达161。
需说明的是,步骤S300和步骤S400可以同时进行,也可按照S300、S400的次序依次进行,在此不做限定。
用户终端设备1还包括小板21、主板19及传输导线22。天线12电连接于小板21。传输导线22电连接于小板21和主板19,以使天线12和主板19通信连接。其中,主板19固定设置,天线12为毫米波天线。具体请参照前面结构实施例中的介绍及对应的附图,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400包括步骤S410或S420。
S410:当马达161堵转时将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零,并逐步统计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请参照图11。
本实施方式中,将原始统计的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除,再来统计第二脉冲的数量。若不清除,后续统计的第二脉冲的数量将在第一脉冲的基础上累计,则会造成天线12过早停止,即天线12停留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而不能达到第二位置。
S420:计算总脉冲数量与第一脉冲数量的差值,直至差值的绝对值达到预设数量,其中,总脉冲数量为自马达驱动天线开始旋转起统计的用于驱动马达转动的脉冲的总数量,请参照图12。
本实施方式中,实时计算累计的总脉冲数量减去第一脉冲的数量,由于总脉冲数量中包含了第一脉冲的数量,减去之后,剩余的即为第二脉冲数量。当总脉冲数量和第一脉冲数量的差值达到预设数量后,则实现天线12旋转一周。
请参照图13,在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200包括步骤S210、S220、S230,关于步骤S210、S220、S230的介绍如下。
S210:获取驱动马达161的驱动参数。
S220:将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进行比较。
S230:当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马达161堵转。
其中,驱动参数可以但不仅限于为电流、电压,相应的预设参数可以但不仅限于为预设电流、预设电压。对于电流而言,当马达161堵转时,电流将增大,因此可以通过电流来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当驱动马达161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时,则判定马达161堵转。对于电压而言,当马达161堵转时,电压将减小,因此可以通过电压来判断马达161是否堵转,当驱动马达161的电压小于预设电压时,则判定马达161堵转。需说明的是,预设参数可以是定值,也可以是范围值。同样的,驱动参数可以是某一时刻的瞬时值,也可以是一段时间范围内的均值。
请参照图14,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天线12自堵转处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430、S440。关于步骤S430、S440的介绍如下。
S430:记录天线12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统计各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S440:根据记录的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出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
具体的,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第二脉冲的数量将进行累计。同时,天线12会逐步接收所经过位置的第一网络信号,直至第二脉冲的累计数量达到预设数量。随后,再将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以找出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时对应的位置。然后再控制天线12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并将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转换成第二网络信号,从而使得用户终端设备1发出信号质量较佳的第二网络信号。
请参照图15,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马达161带动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一周之后,控制方法还包括步骤S500、S600,关于步骤S500、S600的介绍如下。
S500:计算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与预设数量的差值,以获得目标数量。
S600:输出目标数量的第三脉冲,以使天线12沿第一方向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具体的,天线12每次完成一次小角度转动,天线12完成一次转动后,则获取第一网络信号,同时,由于脉冲信号的数量在一直进行累计,因此,每个第一网络信号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天线12往第二方向旋转360°后,则利用预设数量减去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从而得到目标数量。然后,再输出反转信号和第三脉冲,使得马达161控制天线12往第一方向旋转,直至第三脉冲的数量达到目标数量。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三脉冲的数量达到目标数量时,天线12刚好转动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
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
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天线旋转;
驱动芯片,用于驱动所述马达,以使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旋转,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为相反旋向;
处理芯片,配置成用于:
输出第一脉冲,所述第一脉冲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芯片,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
判断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且当所述马达堵转时输出反转信号,所述反转信号用于通过所述驱动芯片控制所述马达反转,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以及
输出预设数量的第二脉冲,所述第二脉冲用于控制所述驱动芯片,以使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一周;
在所述天线自所述堵转处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记录所述天线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统计各信号强度对应的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其中,所述天线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转动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小板、主板及传输导线,所述天线电连接于所述小板,所述处理芯片电连接于所述主板,所述传输导线电连接于所述小板和所述主板,以使所述天线和所述处理芯片通信连接,其中,所述主板固定设置,所述天线为毫米波天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将所述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零,并逐步统计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或,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计算总脉冲数量与所述第一脉冲数量的差值,直至所述差值的绝对值达到预设数量,其中,总脉冲数量为自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天线开始旋转起统计的所述处理芯片输出的脉冲的总数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于获取所述驱动芯片驱动所述马达的驱动参数;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将所述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进行比较,当所述驱动参数与所述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所述马达堵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参数为电流,所述预设参数为预设电流,当所述驱动芯片驱动所述马达的电流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所述处理芯片则判定所述马达堵转;
或,所述驱动参数为电压,所述预设参数为预设电压,当所述驱动芯片驱动所述马达的电压小于所述预设电压时,所述处理芯片则判定所述马达堵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根据记录的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出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并控制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天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到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的所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芯片还用于计算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与预设数量的差值,以获得目标数量,并输出所述目标数量的第三脉冲,以使所述天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8.一种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包括天线和马达,所述天线用于接收第一网络信号,所述马达用于驱动所述天线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
输出第一脉冲,所述第一脉冲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以使所述天线往第一方向旋转;
判断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堵转;
当所述马达堵转时,则输出反转信号,所述反转信号用于使所述马达反转,并通过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
输出预设数量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的第二脉冲,以使所述天线自所述堵转处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一周,记录所述天线在各个方向上接收到的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并统计各信号强度对应的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所述天线的旋转角度X满足:X=n×Y,其中,n为脉冲的数量,Y为一个脉冲对应的天线转动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还包括小板、主板及传输导线,所述天线电连接于所述小板,所述传输导线电连接于所述小板和所述主板,以使所述天线和所述主板通信连接,其中,所述主板固定设置,所述天线为毫米波天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预设数量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的第二脉冲,包括:
当所述马达堵转时将所述第一脉冲的数量清零,并逐步统计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直至所述第二脉冲的数量达到预设数量;
或,计算总脉冲数量与所述第一脉冲数量的差值,直至所述差值的绝对值达到预设数量,其中,总脉冲数量为自所述马达驱动所述天线开始旋转起统计的用于驱动所述马达转动的脉冲的总数量。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一方向旋转过程中是否堵转,包括:
获取驱动所述马达的驱动参数;
将所述驱动参数与预设参数进行比较;
当所述驱动参数与所述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所述马达堵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参数为电流,所述预设参数为预设电流;当所述驱动参数与所述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所述马达堵转,包括:当驱动所述马达的电流大于所述预设电流时,则判定所述马达堵转;
或,所述驱动参数为电压,所述预设参数为预设电压;当所述驱动参数与所述预设参数不匹配时,则判断所述马达堵转,包括:当驱动所述马达的电压小于所述预设电压时,则判定所述马达堵转。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天线自所述堵转处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记录的多个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判断出信号强度最大的第一网络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马达带动所述天线往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一周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计算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所对应的第二脉冲的数量与预设数量的差值,以获得目标数量;
输出所述目标数量的第三脉冲,以使所述天线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到第一网络信号的信号强度最大的位置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210361784.5A CN114843780B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210361784.5A CN114843780B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4843780A CN114843780A (zh) | 2022-08-02 |
| CN114843780B true CN114843780B (zh) | 2025-02-11 |
Family
ID=82563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210361784.5A Active CN114843780B (zh) | 2022-04-07 | 2022-04-07 |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14843780B (zh) |
Cit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207490089U (zh) * | 2017-12-31 | 2018-06-12 | 宁波迪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船用卫星天线限位机构 |
| CN111129771A (zh) * | 2019-11-30 | 2020-05-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网络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533217B2 (ja) * | 1990-03-16 | 1996-09-11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伸縮形アンテナ駆動制御装置 |
| WO2009088111A1 (en) * | 2008-01-10 | 2009-07-16 | Satmark International Ltd. | Antenna system for receiving signals from satellite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
| CN202474213U (zh) * | 2011-12-31 | 2012-10-03 | 杨瑞雄 | 一种控制天线转动的系统 |
| WO2018191973A1 (zh) * | 2017-04-21 | 2018-10-25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与无人机通信的天线组件及无人机系统 |
| CN110830062A (zh) * | 2019-11-08 | 2020-02-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网络设备 |
| CN211656180U (zh) * | 2020-04-30 | 2020-10-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户终端设备 |
| CN212542653U (zh) * | 2020-07-20 | 2021-02-12 | 申雪梅 | 一种通信工程用天线固定座 |
-
2022
- 2022-04-07 CN CN202210361784.5A patent/CN1148437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207490089U (zh) * | 2017-12-31 | 2018-06-12 | 宁波迪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船用卫星天线限位机构 |
| CN111129771A (zh) * | 2019-11-30 | 2020-05-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网络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4843780A (zh) | 2022-08-02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6961294B (zh) | 通信装置和天线选择方法 | |
| CN1080522C (zh) | 适当进行界外警告的数字无绳电话装置 | |
| CN108931767B (zh) | 用于确定到对象的距离的装置和方法 | |
| EP3855636A1 (en) | Antenna rout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s | |
| CN109245221B (zh) | 移动终端的无线充电方法、系统和无线充电器 | |
| CN110366242B (zh) | 一种户外网络设备的调整方法和户外网络设备 | |
| CN114843780B (zh) | 用户终端设备及用户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 |
| CN112601281A (zh) | 定位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 US20220328959A1 (en) | Network device | |
| CN110830062A (zh) | 网络设备 | |
| CN109756944B (zh) | 终端、路由器、自组网路由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 |
| CA2558337C (en) | Configurable diversity antenna system for wireless access points | |
| CN111711286A (zh) | 无线充电装置 | |
| WO2023246016A1 (zh) | 无线充电电路、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 CN111093118A (zh) | 网络设备 | |
| CN111129771B (zh) | 网络设备 | |
| WO2023016371A1 (zh) | 天线极性切换方法、天线模组和电子设备 | |
| CN111049601B (zh) | 位置提示方法及相关设备 | |
| US12027751B2 (en) | Antenna device and antenna controlling method | |
| CN116545491B (zh) |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无线网卡以及天线切换装置 | |
| CN110880902B (zh) | 网络设备 | |
| JP2005123983A (ja) | 無線lan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 |
| WO2023169264A1 (zh) | 基于超带宽的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 |
| CN211656180U (zh) | 用户终端设备 | |
| CN212969703U (zh) | 天线可调路由器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