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11027B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911027B CN114911027B CN202110178227.5A CN202110178227A CN114911027B CN 114911027 B CN114911027 B CN 114911027B CN 202110178227 A CN202110178227 A CN 202110178227A CN 114911027 B CN114911027 B CN 1149110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ing system
- optical imaging
- lens
- lens element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634 optical imag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13 gla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8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altering, e.g. enlarging, the entrance or exit pupil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为非球面且于近光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50<V6<60,2<TTL/EPD<3;V6为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D为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通过紧凑的空间排布和合理的屈折力分配,实现了轻薄化设计,有利于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可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用户对于光学成像系统小型化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组件的画素尺寸缩小,且电子产品以功能佳、外形轻薄短小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质量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成像系统,为了能在夜间摄影及动态摄影等场景获得足够的信息,光学成像系统一般需要配置足够大的光圈。然而电子产生可安装光学成像系统的体积有限,故传统的摄像模组往往无法实现在维持广视角的同时兼顾大光圈的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出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为非球面且于近光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50<V6<60,2<TTL/EPD<3;
其中,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D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紧凑的空间排布和合理的屈折力分配,实现了轻薄化设计,有利于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0.84<Imgh/f<1.19;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41<(V2+V3+V5)/(V1+V4)<1.73;
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07<TL1/f<1.68;
其中,T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5.51°/mm<FOV/TL6<124.98°/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TL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9.82°/mm<FOV/f<20.94°/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41<TTL/Imgh<1.58;
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像模组,包括: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及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壳体;及
上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
图3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
图7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图9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
图11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图13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图。
图14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
图15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场曲特性曲线图。
图16是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畸变特性曲线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取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取像模组 100
光学成像系统 10
第一透镜 L1
第二透镜 L2
第三透镜 L3
第四透镜 L4
第五透镜 L5
第六透镜 L6
红外滤光片 L7
光阑 STO
物侧面 S1、S3、S5、S7、S9、S11、S13
像侧面 S2、S4、S6、S8、S10、S12、S14
成像面 IMA
感光元件 20
电子装置 200
壳体 2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见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光学成像系统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及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及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及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及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物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及像侧面S12,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及像侧面S12中至少一个为非球面且于近光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如此,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紧凑的空间排布和合理的屈折力分配,实现了轻薄化设计,有利于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50<V6<60,2<TTL/EPD<3;
其中,V6为第六透镜L6的色散系数,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D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入瞳直径。
在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光学成像系统10同时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的近光轴处为凹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
0.84<Imgh/f<1.19;
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如此,有助于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获取较大视线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41<(V2+V3+V5)/(V1+V4)<1.73;
其中,V1为第一透镜L1的色散系数,V2为第二透镜L2的色散系数,V3为第三透镜L3的色散系数,V4为第四透镜L4的色散系数,V5为第五透镜L5的色散系数。如此,可在色差修正与像散修正之间取得良好平衡,以提升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07<TL1/f<1.68;
其中,TL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如此,可缩短光学成像系统10的总长度,同时令光学成像系统10具有较大视线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5.51<FOV/TL6<124.98;
其中,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L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如此,使光学成像系统10具有广视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9.82<FOV/f<20.94;
其中,FOV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成像系统10的有效焦距。
如此,使光学成像系统10具有广视角并满足微型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10满足以下条件式:
1.41<TTL/Imgh<1.58;
其中,TTL为第一透镜L1物侧面S1至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如此,能够实现具有该光学成像系统10的摄像模组满足小型化设计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还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以设置在任意一个透镜的表面上,或设置在第一透镜L1之前,或设置在任意两个透镜之间,或设置在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例如,在图1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上,该光阑的种类可为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系统10还包括红外滤光片L7,红外滤光片L7具有物侧面S13及像侧面S14。红外滤光片L7设置在第六透镜L6的像侧,以滤除例如可见光等其他波段的光线,而仅让红外光通过,以使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在昏暗的环境及其他特殊的应用场景下也能成像。
上述的光学成像系统10通过紧凑的空间排布和合理的屈折力分配,实现了轻薄化微型化设计,有利于小型化电子产品的应用;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使光学成像系统10同时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红外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当光学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最终汇聚到成像面IMA上。
表格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基本参数。
表格1
其中,TL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2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3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4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5为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6为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避免重复,下面实施例不再赘述。
表格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特性,焦距、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58nm,曲率半径、厚度和半直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格2
表格3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10的非球面系数。
表格3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其中,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3示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片S1-S12的高次项系数K、A2、A4、A6、A8、A10、A12及A14。
图2至图4分别示出了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场曲特性曲线和畸变特性曲线,图2中其横坐标表示Y场偏移角度,即光学成像系统10的视场相对于光轴所成的角度,单位为度;纵坐标表示OTF系数;较低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反差特性,而较高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分辨率特性,其他实施例相同,图3中场曲曲线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其中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的最大值均小于0.05mm,得到了较好的补偿;图4中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最大畸变小于2%,畸变也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可知,第一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红外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当光学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最终汇聚到成像面IMA上。
表格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基本参数。
表格4
| Imgh(单位:mm) | 3.4 |
| TTL(单位:mm) | 5.128247 |
| FOV(单位:°) | 40.057 |
| TL1(单位:mm) | 4.281509 |
| TL2(单位:mm) | 4.031124 |
| TL3(单位:mm) | 3.280001 |
| TL4(单位:mm) | 2.750077 |
| TL5(单位:mm) | 1.627851 |
| TL6(单位:mm) | 0.643684 |
| V1 | 55.9512 |
| V2 | 23.52887 |
| V3 | 55.9512 |
| V4 | 23.52887 |
| V5 | 55.9512 |
| V6 | 55.59355 |
| EPD(单位:mm) | 1.9 |
| f(单位:mm) | 3.9659 |
表格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特性,焦距、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58nm,曲率半径、厚度和半直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格5
表格6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10的非球面系数。
表格6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其中,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3示出了可用于第一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片S1-S12的高次项系数K、A2、A4、A6、A8、A10、A12及A14。
图6至图8分别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场曲特性曲线和畸变特性曲线,图6中其横坐标表示Y场偏移角度,即光学成像系统10的视场相对于光轴所成的角度,单位为度;纵坐标表示OTF系数;较低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反差特性,而较高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分辨率特性,其他实施例相同,图6中场曲曲线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其中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的最大值均小于0.1mm,得到了较好的补偿;图8中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最大畸变小于5%,畸变也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可知,第二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第三实施例
请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红外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当光学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最终汇聚到成像面IMA上。
表格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基本参数。
表格7
表格8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特性,焦距、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58nm,曲率半径、厚度和半直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格8
表格9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10的非球面系数。
表格9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其中,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9示出了可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片S1-S12的高次项系数K、A2、A4、A6及A8。
图10至图12分别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场曲特性曲线和畸变特性曲线,图10中其横坐标表示Y场偏移角度,即光学成像系统10的视场相对于光轴所成的角度,单位为度;纵坐标表示OTF系数;较低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反差特性,而较高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分辨率特性,其他实施例相同,图11中场曲曲线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其中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的最大值均小于0.2mm,得到了较好的补偿;图12中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最大畸变小于10%,畸变也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可知,第三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第四实施例
请参见图13,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具有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为玻璃,红外滤光片L7的材质为玻璃。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在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在近光轴处为凹面。
当光学成像系统10用于成像时,被摄物发出或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光学成像系统10,并依次穿过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红外滤光片L7,最终汇聚到成像面IMA上。
表格10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基本参数。
表格10
| Imgh(单位:mm) | 3.35 |
| TTL(单位:mm) | 5.2797 |
| FOV(单位:°) | 84 |
| TL1(单位:mm) | 4.4267 |
| TL2(单位:mm) | 4.1873 |
| TL3(单位:mm) | 3.3579 |
| TL4(单位:mm) | 2.8859 |
| TL5(单位:mm) | 1.7622 |
| TL6(单位:mm) | 0.6721 |
| V1 | 55.951198 |
| V2 | 20.372904 |
| V3 | 55.951198 |
| V4 | 20.372904 |
| V5 | 55.951198 |
| V6 | 55.951198 |
| EPD(单位:mm) | 1.916 |
| f(单位:mm) | 4.011 |
其中,TL1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2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3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4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5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L6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与光学成像系统10的成像面IMA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避免重复,下面实施例不再赘述。
表格11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特性,焦距、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58nm,曲率半径、厚度和半直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格11
表格12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10的非球面系数。
表格12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成像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其中,其中,Z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与表面顶点之间平行于光轴的距离,r是非球面上任意一点到光轴的垂直距离,c的顶点曲率(曲率半径的倒数),k是圆锥常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表格12示出了可用于第四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镜片S1-S12的高次项系数K、A2、A4、A6、A8、A10、A12及A14。
图14至图16分别示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模拟MTF对视场角性能数据、场曲特性曲线和畸变特性曲线,图14中其横坐标表示Y场偏移角度,即光学成像系统10的视场相对于光轴所成的角度,单位为度;纵坐标表示OTF系数;较低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反差特性,而较高频率下的曲线能够反映光学成像系统10的分辨率特性,其他实施例相同,图16中场曲曲线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其中弧矢场曲和子午场曲的最大值均小于0.05mm,得到了较好的补偿;图17中畸变曲线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其中最大畸变小于10%,畸变也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可知,第四实施例所给出的光学成像系统10能够满足大光圈、广视角及微型化的需求。
请参见图17,本申请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取像模组100。取像模组100包括感光元件2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感光元件20设置在光学成像系统10的像侧。
感光元件2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影像感测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 Device)。
请参见图18,本申请实施例的取像模组100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电子装置200包括壳体210及取像模组100,取像模组100安装在壳体210上。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包括但不限于为行车记录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籍阅读器、便携多媒体播放器(PMP)、便携电话机、视频电话机、数码静物相机、移动医疗装置、可穿戴式设备等支持成像的电子装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第四透镜;
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在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至少一个为非球面且于近光轴处具有至少一临界点;
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41<(V2+V3+V5)/(V1+V4)<1.73,50<V6<60,2<TTL/EPD<3;
其中,V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V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V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色散系数,V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D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近光轴处为凹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0.84<Imgh/f<1.19;
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07<TL1/f<1.68;
其中,TL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35.51°/mm<FOV/TL6<124.98°/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TL6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方向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9.82°/mm<FOV/f<20.94°/mm;
其中,FOV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1.41<TTL/Imgh<1.58;
其中,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所对应的像高。
8.一种取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及
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在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像侧。
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及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模组,所述取像模组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0178227.5A CN114911027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TW110115408A TW202232176A (zh) | 2021-02-09 | 2021-04-28 |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
| US17/577,737 US20220252874A1 (en) | 2021-02-09 | 2022-01-18 | Optical imaging lens of reduced size, imag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0178227.5A CN114911027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4911027A CN114911027A (zh) | 2022-08-16 |
| CN114911027B true CN114911027B (zh) | 2024-12-31 |
Family
ID=82704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110178227.5A Active CN114911027B (zh) | 2021-02-09 | 2021-02-09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220252874A1 (zh) |
| CN (1) | CN114911027B (zh) |
| TW (1) | TW20223217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4911029A (zh) * | 2021-02-09 | 2022-08-16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5469432B (zh) * | 2022-09-22 | 2024-09-10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5487206A (zh) * | 2014-10-03 | 2016-04-13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TWI519808B (zh) * | 2014-12-05 | 2016-02-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
| KR101709838B1 (ko) * | 2014-12-08 | 2017-02-2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 TWI534497B (zh) * | 2014-12-30 | 2016-05-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WO2018149064A1 (zh) * | 2017-02-17 | 2018-08-23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 TWI629535B (zh) * | 2017-02-18 | 2018-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CN110967805B (zh) * | 2018-09-30 | 2022-08-30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1045188B (zh) * | 2018-10-11 | 2022-02-11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透镜组、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EP3910397A4 (en) * | 2019-01-30 | 2021-12-29 |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 Imaging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1338058B (zh) * | 2020-04-09 | 2025-09-09 | 江西欧菲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CN112198640B (zh) * | 2020-11-17 | 2025-04-25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透镜组 |
-
2021
- 2021-02-09 CN CN202110178227.5A patent/CN114911027B/zh active Active
- 2021-04-28 TW TW110115408A patent/TW202232176A/zh unknown
-
2022
- 2022-01-18 US US17/577,737 patent/US2022025287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5487206A (zh) * | 2014-10-03 | 2016-04-13 |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20220252874A1 (en) | 2022-08-11 |
| CN114911027A (zh) | 2022-08-16 |
| TW202232176A (zh) | 2022-08-16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US20220236536A1 (en)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image captur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 CN111443461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 CN111208629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 CN11250589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 CN208521055U (zh) | 摄像镜头 | |
| CN106772945A (zh) | 光学结像镜头组 | |
| CN110967805B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 CN111045190A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 CN112433340A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 CN210323548U (zh) |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 |
| CN110531490B (zh) | 摄像光学镜头 | |
| CN113534407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 CN114911027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 KR20190080526A (ko) | 촬상 광학계 | |
| TWI845838B (zh) |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 |
| CN113204103B (zh) |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
| TWI793570B (zh) |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模組及電子裝置 | |
| CN112034593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
| CN116430543A (zh) |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 |
| CN114002822A (zh) |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 CN113009676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 WO2022056934A1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和电子装置 | |
| CN214474193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 CN112285886B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 CN212540866U (zh)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