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45346A -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45346A CN115245346A CN202210433323.4A CN202210433323A CN115245346A CN 115245346 A CN115245346 A CN 115245346A CN 202210433323 A CN202210433323 A CN 202210433323A CN 115245346 A CN115245346 A CN 1152453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radiation
- imaging
- medical image
- image photograp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5—Mechanical aspects of C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2—Arrangements for diagnosis sequentially in different planes; Stereoscopic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03—Computed tomography [CT]
- A61B6/032—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07—Supports, e.g. tables or beds, for the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07—Supports, e.g. tables or beds, for the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 A61B6/0421—Supports, e.g. tables or beds, for the body or parts of the body with immobilis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29—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 A61B6/44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source units and detector units the source unit and the detector unit being coupled by a rigid struct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04—Positioning of patients; Tiltable beds or the like
- A61B6/0478—Chai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rad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275—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radi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using a detector unit almost surrounding the patient, e.g. more than 180°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44—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 A61B6/44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the apparatus being movable or portable, e.g. handheld or mounted on a trolle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OR CALCULATING;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2207/00—Indexing scheme for image analysis or image enhancement
- G06T2207/10—Image acquisition modality
- G06T2207/10072—Tomographic images
- G06T2207/10081—Computed x-ray tomography [C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OR CALCULATING;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0002—Inspection of images, e.g. flaw detection
- G06T7/0012—Biomedical image inspe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较于不得不加粗支柱的结构的支柱为两个的情况更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CT装置具备:放射线源,照射放射线;放射线检测器,检测放射线;框架,为安装有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的环状框架,并且被摄体被定位到空腔;及三个支柱,将框架保持成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用于拍摄站立姿势的被摄体的计算机断层摄影(CT;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之类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CT装置具备摄影部和保持摄影部的两个支柱。摄影部呈圆环状,站立姿势的被摄体被定位到空腔内。两个支柱配置于被摄体的前后方向。支柱能够伸缩,由此能够变更摄影部的高度位置。
摄影部包括照射放射线的放射线源、检测放射线的放射线检测器及框架。框架上安装有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通过使该框架旋转的同时,例如按规定角度从放射线源对被摄体照射放射线,并利用放射线检测器检测透过被摄体的放射线,能够获得多张投影图像。并且,通过重构多张投影图像,能够获得断层图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7746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CT装置中,保持摄影部的支柱为两个。因此,若考虑摄影部的设置稳定性等,则不得不加粗支柱。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CT装置之类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中,优选在拍摄前对被摄体进行定位时及拍摄期间,放射线技师之类的操作人员能够从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的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然而,若为如专利文献1那样不得不加粗支柱的结构,则难以从装置的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相较于不得不加粗支柱的结构的支柱为两个的情况更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本发明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具备:放射线源,照射放射线;放射线检测器,检测放射线;框架,为安装有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的环状框架,并且被摄体被定位到空腔;及三个以上的支柱,将框架保持成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
优选,在俯视框架且设想出以三个以上的支柱为顶点的多边形的情况下,框架的中心收纳在多边形内。
优选,框架呈圆环状,支柱将框架保持成能够围绕被摄体旋转。
优选,三个以上的支柱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配置。
优选,在从俯视框架的方向观察支柱的情况下,支柱呈模仿框架的形状的圆弧状。
优选,三个以上的支柱中的至少一个支柱具有用于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的开口。
优选,三个以上的支柱中的至少一个支柱安装有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者。
优选,安装有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者的支柱的刚性高于其他支柱的刚性。
优选,具备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第一连接位置与框架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与支柱连接,第一连接位置高于第二连接位置。
优选,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这两者均从框架的上缘及下缘中的任一同一侧突出。
优选,具备搬运用脚轮。
优选,放射线源照射锥状的放射线。
优选,被摄体以站立姿势及坐姿中的任意姿势被定位到空腔内。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相较于不得不加粗支柱的结构的支柱为两个的情况更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CT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CT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主视图。
图3是CT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侧视图。
图4是CT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坐在轮椅上的坐姿的被摄体被定位的状态的CT装置的装置主体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放射线源、放射线检测器及放射线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升降机构的图。
图8是表示旋转机构的图。
图9是表示控制装置的CPU的处理部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照射条件表的图。
图11是表示在框架位于退避高度位置及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被摄体被引导至装置主体内的状况的图。
图12是表示框架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输入了用于确认放射线的照射场的照射场确认指示时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14是表示输入了用于进行探查摄影的探查摄影指示时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15是表示框架旋转至第三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输入了用于进行正式摄影的正式摄影指示时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17是表示框架从第四旋转位置旋转至第五旋转位置的状况的图。
图18是表示输入了用于使框架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及第一旋转位置的返回指示时的处理的概要的图。
图19是表示框架从第五旋转位置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的状况的图。
图20是表示通过CT装置拍摄断层图像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通过CT装置拍摄断层图像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通过CT装置拍摄断层图像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支柱的另一例的图。
图24是表示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从框架的上缘突出的方式的图。
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方式中的退避高度位置及第一旋转位置的图。
图26是表示第一旋转位置的另一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四个支柱的例子的图。
图28是表示五个支柱的例子的图。
图29是表示六个支柱的例子的图。
图30是表示使用配重的升降机构的图。
符号说明
10-CT装置,11-装置主体,12-控制装置,13-载置台,14、14A~14C、110、115A~115D、120A、120B、125A~125F-支柱,15-顶板,16-脚轮,17、17A~17C、116A~116D、121A、121B、126A~126C-连接部件,18-框架,19-空腔,20-放射线源,21-放射线检测器,22、22A~22C-螺杆轴,23、23A~23C-开口,24-可动臂,25-触摸屏显示器,26-安装部,30-轮椅,35-放射线管,36-照射场灯,37-照射场限定器,40、130-升降机构,41-螺母,42-升降用马达,43-第一连接部,44-第二连接部,45-轴承,46-导槽,50-旋转机构,51-旋转带,52-旋转用马达,53-电位计,54、55、133-滑轮,60-存储单元,61-存储器,62-CPU,63-显示器,64-输入器件,70-运行程序,71-照射条件表,72-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5-受理部,76-读写控制部(RW控制部),77-摄影控制部,78-图像处理部,79-显示控制部,85-摄影菜单,86-照射条件,90-照射场确认指示,91-照射场确认指令,95-探查摄影指示,96-探查摄影指令,100-正式摄影指示,101-正式摄影指令,105-返回指示,106-返回指令,131-配重,132-钢丝,C-框架的中心,CC-以框架的中心为中心且沿着支柱的圆,CCW-逆时针方向,CG-装置主体的重心,CP1-第一连接位置,CP2-第二连接位置,CW-顺时针方向,HA-以支柱为顶点的六边形,PA-以支柱为顶点的五边形,R-放射线,RA-以支柱为顶点的四边形,RAC-以脚轮为顶点的四边形,S-被摄体,SI-探查图像,ST100、ST110、ST120、ST130、ST140、ST150、ST160,ST170、ST180、ST190、ST200、ST210、ST220、ST230、ST240、ST250、ST260、ST270、ST280、ST290、ST300、ST310、ST320、ST330-步骤,TA-以支柱为顶点的三角形,TI-断层图像,W1-框架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W2-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器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θ-放射线的放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一例,如图1所示,CT装置10为用于获得被摄体S的断层图像TI(参考图16)的装置,由装置主体11和控制装置12构成。装置主体11例如设置于医疗机构的摄影室内。控制装置12例如设置于与摄影室相邻的控制室内。控制装置12为台式个人计算机、笔记本个人计算机或平板终端。CT装置10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的一例。
作为一例,如图1~图4所示,装置主体11具备载置台13、三个支柱14A、14B及14C以及顶板15。载置台13为呈八角形状的平板。载置台13的背面的四个角上安装有搬运用脚轮16。
脚轮16上设置有旋转锁定机构(省略图示),可以在将装置主体11设置到设置位置之后启动旋转锁定机构来锁定脚轮16的旋转。或者,脚轮16可从载置台13卸下,可以在将装置主体11设置到设置位置之后卸下脚轮16。并且,在从上方俯视框架18等且设想出以四个脚轮16为顶点的四边形RAC(参考图1)的情况下,装置主体11的重心CG(参考图1)包括在四边形RAC内。重心CG例如为载置台13的中心。因此,能够稳定地搬运装置主体11。并且,在以不卸下脚轮16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装置主体11的设置稳定性提高。
支柱14A~14C的外形呈矩形板状,立设于载置台13的表面的四个角上。支柱14A及14C配置于装置主体11的正面侧的左右侧(被摄体S的前方的左右侧)。支柱14B配置于装置主体11的背面侧的中心(被摄体S的后方)。顶板15安装于支柱14A~14C的上端部。顶板15为外形呈模仿载置台13的八角形状的平板。顶板15呈中心部被挖空成圆形且支柱14A与支柱14C之间的装置主体11的正面侧的部分被切掉的C字状。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不需要特意区分的情况下,将支柱14A~14C统称为支柱14。
支柱14A上连接有连接部件17A,支柱14B上连接有连接部件17B,支柱14C上连接有连接部件17C。连接部件17A~17C上连接有框架18。即,支柱14A~14C与框架18经由连接部件17A~17C彼此连接。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不需要特意区分的情况下,将连接部件17A~17C统称为连接部件17。
框架18呈圆环状。被摄体S被定位到该圆环状框架18的空腔19的中心C(参考图4)的位置。在图1~图4中,示出了双手举过头顶的站立姿势的被摄体S被定位的状况。
支柱14上设置有连接部件17所嵌合的导轨(省略图示)。连接部件17以及框架18能够沿着导轨在铅垂方向上升降。即,支柱14将框架18保持成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并且,框架18能够以其中心C为中心轴围绕被摄体S旋转。即,支柱14A~14C将框架18保持能够围绕被摄体S旋转。另外,也可以设为能够通过支柱14伸缩来变更框架18的高度位置。
框架18上安装有照射X射线、γ射线等放射线R(参考图6)的放射线源20及检测放射线R的放射线检测器21。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配置于框架18上的对置的位置(隔开180°的位置)。放射线源20呈箱状,放射线检测器21呈片状。在从由上方俯视框架18等的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放射线检测器21呈模仿框架18的形状的圆弧状。框架18在整周上具有小于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在此为高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放射线源20的放射线检测器21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W2的宽度W1(参考图2)。并且,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均从框架18的下缘突出。
支柱14A上设置有螺杆轴22A,支柱14B上设置有螺杆轴22B,支柱14C上设置有螺杆轴22C。螺杆轴22A~22C具有从载置台13到达顶板15的高度。通过螺杆轴22A~22C旋转,连接部件17A~17C以及框架18在铅垂方向上升降。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不需要特意区分的情况下,将螺杆轴22A~22C统称为螺杆轴22。
支柱14A具有开口23A,支柱14B具有开口23B,支柱14C具有开口23C。开口23A~23C通过将支柱14A~14C的大部分挖空成矩形而形成。能够通过开口23A~23C从装置主体11的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S。由于具有开口23A~23C,支柱14A~14C局部来看像是两个,但由于开口23A~23C的上下侧相连,因此数量是一个。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不需要特意区分的情况下,将开口23A~23C统称为开口23。
支柱14A上经由可动臂24安装有触摸屏显示器25。触摸屏显示器25由放射线技师之类的CT装置10的操作人员操作。并且,触摸屏显示器25向操作人员显示各种信息。触摸屏显示器25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个”的一例。并且,支柱14A为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安装有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支柱”的一例。
支柱14A的可动臂24的安装部26(参考图4)粗于其他部分,从而提高了刚性。安装部26仅设置于支柱14A,而未设置于支柱14B及14C。因此,支柱14A的刚性高于支柱14B及14C的刚性。
在从上方俯视框架18等的图4中,在将放射线源20位于装置主体11的正面的位置设为0°的位置的情况下,支柱14A配置于以框架18的中心C为中心的圆CC上的60°的位置,支柱14B配置于圆CC上的180°的位置,支柱14c配置于圆CC上的300°的位置。即,支柱14A~14C在圆CC上以120°间隔(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配置。并且,在设想出以支柱14A~14C为顶点的三角形TA(与圆CC内接的正三角形)的情况下,框架18的中心C包括在三角形TA内。另外,“0°”、“60°”等角度除了指完整的“0°”、“60°”等以外,还指包括本发明的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且不违反本发明的技术的宗旨的程度的误差的含义上的“0°”、“60°”等。并且,“等间隔”除了指完整的等间隔以外,还指包括本发明的技术所属的技术领域中通常允许且不违反本发明的技术的宗旨的程度的误差的含义上的等间隔。
在图1~图4中,示出了双手举过头顶的站立姿势的被摄体S被定位到空腔19内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CT装置10也可以将坐在轮椅30上的坐姿的被摄体S定位到空腔19内进行拍摄。另外,无论是站立姿势的被摄体S,还是坐在轮椅30上的坐姿的被摄体S,均被定位成正面朝向0°的位置。
作为一例,如图6所示,放射线源20内置有放射线管35及照射场灯36。放射线管35发射放射线R。照射场灯36发射表示放射线R的照射场的例如橙色的可见光。
并且,放射线源20具有照射场限定器37。照射场限定器37还称为准直器,用于限制针对放射线检测器21的放射线R的照射场。照射场限定器37上形成有来自放射线管35的放射线R所入射的入射开口和射出放射线R的射出开口。在射出开口的附近例如设置有四个屏蔽板。屏蔽板由屏蔽放射线R的材料(例如,铅等)形成。屏蔽板配置于四边形的各边上,换言之组装成井字状(checkered pattern),形成使放射线R透射的四边形的照射开口。照射场限定器37通过变更各屏蔽板的位置来改变照射开口的大小,由此变更针对放射线检测器21的放射线R的照射场。通过该照射场限定器37的作用,从放射线源20照射四棱锥状的放射线R。放射线R的放射角度θ例如为45°。
放射线检测器21例如具有将放射线R转换为可见光的闪烁器、累积与从放射线R转换的可见光对应的电荷的像素二维状排列而成的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输出与电荷对应的电压信号作为投影图像的信号处理电路等。另外,放射线检测器21也可以为直接检测放射线R而不是从放射线R转换的可见光的类型。
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使连接部件17以及框架18在铅垂方向上升降的升降机构40为由上述螺杆轴22、与螺杆轴22螺合的带滚珠的螺母41及使螺杆轴22旋转的升降用马达42等构成的滚珠螺杆机构。升降用马达42安装于载置台13的背面。框架18的高度位置根据升降用马达42的旋转方向及转速来计算。
连接部件17具有与框架18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3和与支柱14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4。第一连接部43向框架18侧突出,第二连接部44向支柱14侧突出,连接部件17整体呈Z字状。在第一连接部43内置有轴承45。轴承45嵌入至遍及框架18的整周形成的导槽46(还参考图1等)中。轴承45伴随框架18的旋转而滚动。在第二连接部44内置有螺母41。
第一连接部43与框架18的第一连接位置CP1比第二连接部44与支柱14的第二连接位置CP2高出高度H。在此,将轴承45的中心与框架18的导槽46接触的点设为第一连接位置CP1。并且,将螺母41的中心与螺杆轴22接触的点设为第二连接位置CP2。
作为一例,如图8所示,使框架18围绕被摄体S旋转的旋转机构50由挂在框架18的整周上的旋转带51、旋转用马达52及电位计53等构成。旋转用马达52内置于连接部件17C,并经由滑轮54与从框架18拉出的旋转带51的一部分连接。通过该旋转用马达52的驱动,框架18向顺时针方向(右)CW及逆时针方向(左)CCW旋转。电位计53内置于连接部件17B,并经由滑轮55与从框架18拉出的旋转带51的一部分连接。电位计53具有电阻值根据框架18的旋转位置而发生变化的可变电阻,并且输出与框架18的旋转位置对应的电压信号。根据来自该电位计53的电压信号来计算框架18的旋转位置。
作为一例,如图9所示,构成控制装置12的计算机具备存储单元(storage)60、存储器(memory)61、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62、显示器63及输入器件64等。
存储单元60为内置于构成控制装置12的计算机或通过线缆、网络连接的硬盘驱动器。或者,存储单元60为联装多台硬盘驱动器而成的磁盘阵列。存储单元60中存储有操作系统等控制程序、各种应用程序及这些程序所附带的各种数据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固态驱动器来代替硬盘驱动器。
存储器61为供CPU62执行处理的工作存储器。CPU62将存储于存储单元60中的程序加载到存储器61中,并按照程序执行处理。由此,CPU62统一控制计算机的各部。另外,存储器61也可以内置于CPU62。
显示器63显示各种画面。各种画面具备通过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进行操作的功能。构成控制装置12的计算机通过各种画面受理来自输入器件64的操作指示的输入。输入器件64为键盘、鼠标、触摸屏、声音输入用麦克风等。
存储单元60中存储有运行程序70。运行程序70为用于使计算机发挥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应用程序。除运行程序70以外,存储单元60中还存储有照射条件表71及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2等。
若运行程序70启动,则控制装置12的CPU62与存储器61等协作而发挥受理部75、读写(以下,简称为RW(Read Write))控制部76、摄影控制部77、图像处理部78及显示控制部79的功能。
受理部75受理操作人员经由装置主体11的触摸屏显示器25及输入器件64输入的各种操作指示。例如,受理部75受理摄影菜单85。受理部75向RW控制部76输出摄影菜单85。
RW控制部76从受理部75接收摄影菜单85。RW控制部76从照射条件表71读取与接收到的摄影菜单85对应的放射线R的照射条件86。RW控制部76将从照射条件表71读取的照射条件86写入到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2中。
摄影控制部77控制放射线源20(放射线管35、照射场灯36及照射场限定器37)、升降机构40(升降用马达42)、旋转机构50(旋转用马达52及电位计53)以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动作。摄影控制部77从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2读取照射条件86。摄影控制部77按照照射条件86驱动照射场限定器37来调整照射场。并且,摄影控制部77按照照射条件86驱动放射线管35,从放射线管35发射放射线R。摄影控制部77使通过放射线R的照射而由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出的投影图像从放射线检测器21输出至图像处理部78。
图像处理部78从放射线检测器21接收投影图像。图像处理部78对投影图像施以各种图像处理。并且,图像处理部78对多张图像处理后的投影图像施以重构处理,生成断层图像TI。图像处理部78向显示控制部79输出图像处理后的投影图像或断层图像TI。
显示控制部79控制针对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的各种信息的显示。显示控制部79从图像处理部78接收投影图像或断层图像TI。显示控制部79将投影图像或断层图像TI显示于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
摄影菜单85例如包括摄影命令ID(Identification Data(识别数据))及摄影技术(参考图10)。摄影命令ID为使用断层图像进行诊断的医生所发行的摄影命令的识别信息。摄影技术由站立或坐着的被摄体S的姿势、头部、颈部、脊椎等摄影部位及成人男性、成人女性等被摄体S的属性构成。
摄影命令从省略了图示的放射线信息系统(RIS;Radiology InformationSystem)发送至控制装置12。控制装置12在显示控制部79的控制下将摄影命令的列表显示于显示器63。操作人员浏览摄影命令的列表来确认内容。接着,控制装置12将与摄影命令对应的摄影菜单以能够进行设定的形式显示于显示器63。操作人员通过操作输入器件64选择并输入与摄影命令对应的摄影菜单。
作为一例,如图10所示,在照射条件表71中针对每个摄影技术登记了照射条件86。照射条件86包括施加于放射线管35的管电压及管电流以及放射线R的照射时间。并且,尽管省略图示,但照射条件86还包括照射场的尺寸。照射条件86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动微调。另外,也可以将管电流照射时间乘积、所谓的mAs值作为照射条件86来代替管电流和照射时间。
在照射条件表71中针对每个摄影技术还登记了探查摄影位置及第四旋转位置。探查摄影位置为探查摄影中的框架18的基准高度位置及第二、第三旋转位置的组。基准高度位置表示将载置台13的表面设为0cm时的框架18的高度。第二旋转位置为放射线源20与被摄体S正对的位置,即0°的位置。第三旋转位置为放射线源20面对被摄体S的右侧面的位置,即90°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放射线源20面对被摄体S的左侧面的270°的位置设为第三旋转位置。
在此,探查摄影是指在按规定角度拍摄多张投影图像来生成断层图像TI的正式摄影之前为了确认被摄体S的定位而进行的预备的放射线摄影。在探查摄影中,在使框架18位于基准高度位置及第二旋转位置或第三旋转位置的基础上,照射低于正式摄影的剂量的放射线R而获得一张投影图像。以下,将通过探查摄影得到的投影图像称为探查图像SI(参考图14)。
摄影技术有仅登记了第二旋转位置的摄影技术和既登记了第二旋转位置也登记了第三旋转位置的摄影技术。例如,在摄影技术“站立头部成人男性”中,仅登记了第二旋转位置。另一方面,例如,在摄影技术“坐着脊椎成人男性”中,既登记了第二旋转位置也登记了第三旋转位置。
第四旋转位置为正式摄影中的框架18的旋转开始位置。例如,在摄影技术“站立头部成人男性”中,登记了0°的位置作为第四旋转位置。并且,例如,在摄影技术“坐着脊椎成人男性”中,登记了90°的位置作为第四旋转位置。
尽管省略图示,但在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2中针对每个摄影命令ID登记了照射条件86、探查摄影位置及第四旋转位置。摄影控制部77从各命令的照射条件信息72中读取与下一次摄影的摄影命令ID对应的照射条件86、探查摄影位置及第四旋转位置,并按照读取到的照射条件86、探查摄影位置及第四旋转位置控制各部的动作。
作为一例,如图11所示,当将被摄体S引导至装置主体11内时,框架18在摄影控制部77的控制下通过升降机构40移动至退避高度位置,并且通过旋转机构50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退避高度位置设定在支柱14的上端侧。更详细而言,退避高度位置为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在本例子中,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为支柱14的大致上端的位置,并且为连接部件17的第二连接部44与顶板15的背面抵接的位置。顺带一提,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低点的位置为支柱14的大致下端的位置,并且为第二连接部44与载置台13的表面抵接的位置。作为一例,如在从上方观察图11的状态时的图12中也示出那样,第一旋转位置为放射线源20整体与支柱14A重叠的60°的位置。操作人员以支柱14A与支柱14C之间为入口将被摄体S引导至这种状态的装置主体11内,从而将被摄体S定位。另外,图11及图12所示的箭头表示将被摄体S引导至装置主体11内的方向。
作为一例,如图13所示,操作人员在将被摄体S定位到装置主体11内之后,停留在装置主体11的设置位置,并操作触摸屏显示器25来输入用于确认放射线R的照射场的照射场确认指示90。受理部75受理照射场确认指示90,并向摄影控制部77输出该内容。摄影控制部77向放射线源20、升降机构40及旋转机构50输出与照射场确认指示90对应的照射场确认指令91。
照射场确认指令91为使框架18移动至基准高度位置且使框架18旋转至0°的位置的内容。并且,照射场确认指令91为在基准高度位置及0°的位置点亮照射场灯36的内容。升降机构40驱动升降用马达42使螺杆轴22旋转,由此使框架18移动至基准高度位置。旋转机构50驱动旋转用马达52使旋转带51旋转,由此使框架18旋转至0°的位置。并且,放射线源20在驱动照射场限定器37调整为与照射条件86对应的照射场之后,点亮照射场灯36用可见光照射照射场。
操作人员视觉辨认来自照射场灯36的可见光,判断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是否适合拍摄。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操作触摸屏显示器25来调整框架18的高度位置或重新进行被摄体S的定位。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操作触摸屏显示器25输入照射场灯36的关闭指示。受理部75受理关闭指示,并向摄影控制部77输出该内容。摄影控制部77对应于关闭指示关闭照射场灯36。
作为一例,如图14所示,操作人员在确认放射线R的照射场之后,移动至控制装置12的设置位置,并操作输入器件64来输入用于进行探查摄影的探查摄影指示95。受理部75受理探查摄影指示95,并向摄影控制部77输出该内容。摄影控制部77向放射线源20、放射线检测器21及旋转机构50输出与探查摄影指示95对应的探查摄影指令96。
探查摄影指令96为高度位置保持确认放射线R的照射场的时的位置且使框架18旋转至第二旋转位置和/或第三旋转位置的内容。并且,探查摄影指令96为在第二旋转位置和/或第三旋转位置进行探查摄影的内容。旋转机构50驱动旋转用马达52使旋转带51旋转,由此使框架18旋转至第二旋转位置和/或第三旋转位置。图15中示出了框架18旋转至作为第三旋转位置的90°的位置的状态。
放射线源20驱动放射线管35使探查摄影用放射线R照射被摄体S。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透过被摄体S的放射线R,从而获得投影图像。放射线检测器21向图像处理部78输出投影图像。
图像处理部78对来自放射线检测器21的投影图像施以各种图像处理来生成探查图像SI。图像处理部78向显示控制部79输出探查图像SI。显示控制部79将探查图像SI显示于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
操作人员在显示器63中浏览探查图像SI,重新判断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是否适合拍摄。在通过探查图像SI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返回到装置主体11的设置位置,重新点亮照射场灯36来调整框架18的高度位置或重新进行被摄体S的定位。
作为一例,如图16所示,在通过探查图像SI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操作输入器件64来输入用于进行正式摄影的正式摄影指示100。受理部75受理正式摄影指示100,并向摄影控制部77输出该内容。摄影控制部77向放射线源20、放射线检测器21及旋转机构50输出与正式摄影指示100对应的正式摄影指令101。
正式摄影指令101为高度位置保持结束探查摄影时的位置且使框架18旋转至第四旋转位置之后使框架18以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转速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至第五旋转位置的内容。并且,正式摄影指令101为在框架18从第四旋转位置旋转至第五旋转位置的期间进行正式摄影的内容。旋转机构50驱动旋转用马达52使旋转带51旋转,由此使框架18先旋转至第四旋转位置。然后,旋转机构50使框架18以第一设定转速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至第五旋转位置。在本例子中,第五旋转位置为从第四旋转位置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225°的位置。
图17中例示了第四旋转位置为0°的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第五旋转位置为从0°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225°的135°的位置。另外,尽管省略图示,但第四旋转位置为90°时的第五旋转位置为225°的位置,第四旋转位置为180°时的第五旋转位置为315°的位置。
放射线源20按规定角度驱动放射线管35,从而按规定角度对被摄体S照射基于照射条件86的正式摄影用放射线R。放射线检测器21按规定角度检测透过被摄体S的放射线R,从而获得多张投影图像。放射线检测器21向图像处理部78依次输出多张投影图像。
图像处理部78对来自放射线检测器21的多张投影图像施以重构处理来生成断层图像TI。图像处理部78向显示控制部79输出断层图像TI。显示控制部79将断层图像TI显示于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
操作人员在显示器63中浏览断层图像TI来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在判断为需要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操作输入器件64来重新输入正式摄影指示100。
作为一例,如图18所示,在判断为无需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操作输入器件64来输入用于使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及第一旋转位置的返回指示105。受理部75受理返回指示105,并向摄影控制部77输出该内容。摄影控制部77向升降机构40及旋转机构50输出与返回指示105对应的返回指令106。
返回指令106为使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且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以第一设定转速的两倍的第二设定转速向顺时针方向CW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的内容。升降机构40驱动升降用马达42使螺杆轴22旋转,由此使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旋转机构50驱动旋转用马达52使旋转带51旋转,由此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以第二设定转速向顺时针方向CW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
图19中例示了第五旋转位置为135°的位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旋转机构50使框架18从作为第五旋转位置的135°的位置以第二设定转速向顺时针方向CW返回到作为第一旋转位置的60°的位置。在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且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之后,操作人员让被摄体S从装置主体11内退避。
接着,作为一例,参考图20~图22所示的流程图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若运行程序70启动,则如图9所示,控制装置12的CPU62发挥受理部75、RW控制部76、摄影控制部77、图像处理部78及显示控制部79的功能。
首先,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框架18移动至退避高度位置且框架18旋转至第一旋转位置的状态下,操作人员将被摄体S引导至装置主体11内(步骤ST100)。然后,操作人员将被摄体S定位(步骤ST110)。
如图13所示,在将被摄体S定位之后,操作人员经由触摸屏显示器25输入照射场确认指示90。受理部75受理照射场确认指示90(步骤ST120中的“是”)。由此,照射场确认指令91从摄影控制部77输出至放射线源20等(步骤ST130)。
升降机构40根据照射场确认指令91动作,使框架18移动至基准高度位置。并且,旋转机构50动作,使框架18旋转至0°的位置(步骤ST140)。进而,在驱动照射场限定器37调整为与照射条件86对应的照射场之后,点亮照射场灯36,用可见光照射照射场(步骤ST150)。
操作人员参考来自照射场灯36的可见光来判断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是否适合拍摄。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调整框架18的高度位置或重新进行被摄体S的定位。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经由触摸屏显示器25输入照射场灯36的关闭指示。受理部75受理关闭指示(步骤ST160中的“是”)。然后,摄影控制部77关闭照射场灯36(步骤ST170)。
如图14所示,在确认放射线R的照射场之后,操作人员经由输入器件64输入探查摄影指示95。受理部75受理探查摄影指示95(步骤ST180中的“是”)。由此,探查摄影指令96从摄影控制部77输出至放射线源20等(步骤ST190)。
如图15所示,旋转机构50根据探查摄影指令96动作,使框架18旋转至第二旋转位置和/或第三旋转位置(步骤ST200)。进而,从放射线管35对被摄体S照射探查摄影用放射线R,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透过被摄体S的放射线R来获得投影图像(步骤ST210)。
通过放射线检测器21得到的投影图像由图像处理部78施以各种图像处理而成为探查图像SI。在显示控制部79的控制下,将探查图像SI显示于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步骤ST220)。
操作人员参考探查图像SI重新判断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是否适合拍摄。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重新点亮照射场灯36来调整框架18的高度位置或重新进行被摄体S的定位。
在判断为框架18的高度位置及被摄体S的定位适合拍摄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操作人员经由输入器件64输入正式摄影指示100。受理部75受理正式摄影指示100(步骤ST230中的“是”)。由此,正式摄影指令101从摄影控制部77输出至放射线源20等(步骤ST240)。
如图17所示,旋转机构50根据正式摄影指令101动作,使框架18先旋转至第四旋转位置(步骤ST250)。然后,使框架18以第一设定转速向逆时针方向CCW旋转至第五旋转位置。在此期间,按规定角度从放射线管35对被摄体S照射正式摄影用放射线R,届时,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透过被摄体S的放射线R来获得多张投影图像(步骤ST260)。
通过放射线检测器21得到的多张投影图像由图像处理部78施以重构处理而成为断层图像TI。在显示控制部79的控制下,将断层图像TI显示于触摸屏显示器25及显示器63(步骤ST270)。
操作人员判断是否需要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在操作人员判断为需要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的情况下(步骤ST280中的“是”),操作人员经由输入器件64重新输入正式摄影指示100,并返回到步骤ST240的处理。
在操作人员判断为无需重新拍摄断层图像TI的情况下(步骤ST280中的“否”),如图18所示,操作人员经由输入器件64输入返回指示105。受理部75受理返回指示105(步骤ST290中的“是”)。由此,返回指令106从摄影控制部77输出至升降机构40等(步骤ST300)。
升降机构40根据返回指令106动作,使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并且,如图19所示,旋转机构50动作,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以第一设定转速的两倍的第二设定转速向顺时针方向CW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步骤ST310)。在框架18返回到退避高度位置且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之后,操作人员让被摄体S从装置主体11内退避(步骤ST320)。在存在下一摄影命令的情况下(步骤ST330中的“是”),重复进行这一连串的步骤ST100~步骤ST320。
如上所述,CT装置10具备:放射线源20,照射放射线R;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放射线R;框架18,为安装有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环状框架18,并且将被摄体S定位到空腔19内;及三个支柱14A~14C,将框架18保持成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因此,相较于支柱为两个的情况,能够使每个支柱14更细。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相较于不得不加粗支柱的结构的支柱为两个的情况更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S的CT装置10。操作人员能够轻易进行被摄体S的定位,并且还能够轻易进行摄影中的被摄体S的安全确认。并且,相较于支柱为两个的情况,能够减小装置主体11的占地面积。
如图4所示,在俯视框架18且设想出以三个支柱14A~14C为顶点的三角形TA的情况下,框架18的中心C包括在三角形TA内。
相反地,框架18的中心C不包括在三角形TA内的情况是指,例如支柱14A及14C配置于比中心C更靠背面侧而在比中心C更靠正面侧未配置支柱的所谓的悬臂式的情况。这种悬臂式的情况会较大地打破重量平衡,因此框架18的设置稳定性会下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框架18的中心C包括在以三个支柱14A~14C为顶点的三角形TA内的方式配置了三个支柱14A~14C。因此,能够抑制框架18的设置稳定性下降。
框架18呈圆环状,支柱14A~14C将框架18保持成能够围绕被摄体S旋转。相较于支柱为两个的情况,通过由三个支柱14A~14C保持旋转的框架18,能够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S的同时维持框架18的旋转稳定性。
并且,上述悬臂式的情况还会使框架18的旋转稳定性下降。并且,随着该框架18的旋转稳定性下降,正式摄影的各角度上的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位置关系也会变得不稳定。由此,在各角度得到的投影图像会变得模糊,其结果,断层图像TI的画质劣化。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使框架18的中心C包括在以三个支柱14A~14C为顶点的三角形TA内的方式配置了三个支柱14A~14C,因此能够消除框架18的旋转稳定性下降导致断层图像TI的画质劣化的顾虑。
如图4所示,三个支柱14A~14C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配置。由于框架18的重量最均衡地施加于三个支柱14A~14C,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框架18的设置稳定性。
如图1等所示,支柱14具有用于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S的开口23。因此,能够提供一种更容易从外侧视觉辨认被摄体S的CT装置10。
另外,举出了三个支柱14A~14C均具有开口23A~23C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在三个支柱14A~14C中仅配置于控制装置12的设置位置侧的一个支柱14具有开口23。并且,开口并不限于沿着例示的支柱1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矩形的开口23。也可以为多个圆形开口或网眼状开口。
如图1等所示,支柱14A上经由可动臂24安装有触摸屏显示器25。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在装置主体11的设置位置输入照射场确认指示90之类的各种指示或根据情况浏览探查图像SI及断层图像TI,从而能够改善CT装置10的使用便利性。
另外,并不限于组合输入器件及显示器而成的触摸屏显示器25,只要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个安装于支柱14即可。并且,安装有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支柱14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如图4所示,由于设置有可动臂24的安装部26,因此支柱14A的刚性高于支柱14B及14C的刚性。因此,能够防止支柱14A因触摸屏显示器25的重量而变形,从而能够稳定地保持触摸屏显示器25。另外,也可以由刚性高于支柱14B及14C的材料来形成支柱14A。
如图7所示,CT装置10具备连接部件17,该连接部件17在第一连接位置CP1与框架18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CP2与支柱14连接。并且,第一连接位置CP1高于第二连接位置CP2。因此,能够始终在高于第二连接位置CP2的第一连接位置CP1进行拍摄。
并且,可以使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比第一连接位置CP1高出第一连接位置CP1与第二连接位置CP2之差即高度H。其结果,能够抑制支柱14的高度。具体而言,在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为200cm且高度H为30cm的情况下,可以将支柱14的高度设为170cm左右。如此一来,能够通过摄影室的出入口等的高度限制,从而能够利用脚轮16在各房间之间无障碍地移动。另外,当利用脚轮16移动装置主体11时,框架18从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下降。
如图1等所示,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均从框架18的下缘突出。因此,例如无需使框架18较大地下降即可拍摄坐姿的被摄体S的腰部之类的相对较低的摄影部位。
装置主体11具备搬运用脚轮16。因此,装置主体11能够自由移动。装置主体11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摄影室内,也可以带到病房内等来设置。
如图6所示,放射线源20照射四棱锥状的放射线R。因此,相较于从放射线源在高度方向上扫描扇状放射线R并通过一维地配置像素而成的放射线检测器检测该放射线R的情况,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摄影。另外,也可以照射圆锥状的放射线R来代替四棱锥状的放射线R。
如图1及图5所示,被摄体S以站立姿势及坐姿中的任一姿势被定位到空腔19内。因此,能够满足想要观察被施加重力的自然状态的肺等软组织或想要观察被施加重力而被施加负荷的状态的髋关节等关节的医生的要求。
CT装置10具备:放射线源20,发射放射线R;放射线检测器21,检测放射线R;圆环状框架18,围绕被定位到空腔19内的被摄体S旋转;多个支柱14,将框架18保持成能够旋转且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升降机构40,使框架18升降;及旋转机构50,使框架18旋转。放射线源20和放射线检测器21在框架18上安装于相对置的位置。如图2所示,框架18在整周上具有小于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W2的宽度W1。如图18所示,摄影控制部77对应于来自操作人员的返回指示105使升降机构40动作,进行使框架18移动至设定在支柱14的上端侧即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高点的位置的退避高度位置的控制。并且,摄影控制部77对应于来自操作人员的返回指示105使旋转机构50动作,进行使框架18旋转至放射线源20与支柱14A重叠的第一旋转位置即60°的位置的控制。
由于框架18旋转至放射线源20与支柱14A重叠的第一旋转位置,因此如图11所示,当被摄体S从支柱14A与支柱14C之间进入装置主体11内时,放射线源20不会妨碍到被摄体S。因此,不需要使框架18上升至放射线源20越过被摄体S的头顶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如以往技术那样在装置主体11的上部确保用于使框架18退避到被摄体S的头顶的相对较大的退避空间。即,能够使装置主体11在高度方向上比以往更紧凑。
如图14所示,摄影控制部77对应于来自操作人员的探查摄影指示95使旋转机构50动作,进行使框架18移动至用于在正式摄影之前进行探查摄影的探查摄影位置的控制。探查摄影位置为放射线源20正对被摄体S的第二旋转位置及放射线源20面对被摄体S的侧面的第三旋转位置中的至少任一位置。因此,能够在不用太劳烦操作人员的情况下简单地进行探查摄影。
如图16及图17所示,摄影控制部77使旋转机构50动作,从而使框架18旋转至第四旋转位置之后,使框架18旋转第五旋转位置的同时,使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进行正式摄影。因此,能够在不用太劳烦操作人员的情况下简单地进行正式摄影。
如图18及图19所示,摄影控制部77在正式摄影后使旋转机构50动作,从而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因此,能够在不用太劳烦操作人员的情况下使框架18简单地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
并且,当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时,摄影控制部77使框架18向从第五旋转位置朝向第四旋转位置的方向(在本例子中为顺时针方向CW)旋转。从第五旋转位置朝向第四旋转位置的方向与正式摄影中的框架18的旋转方向(在本例子中为逆时针方向CCW)相反。因此,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将在正式摄影中追随所移动的轨迹而不会与被摄体S碰撞。因此,只要被摄体S不动,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便不会与被摄体S碰撞,从而能够确保被摄体S的安全。
并且,当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时,摄影控制部77使框架18以快于第四旋转位置至第五旋转位置的第一设定转速的第二设定转速旋转,具体而言,以两倍的速度旋转。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使框架18从第五旋转位置返回到第一旋转位置的作业,从而能够减轻在装置主体11内等待的被摄体S的压力。
支柱并不限于例示的直线形状。作为一例,如图23所示的支柱110那样从俯视框架18的方向观察时,也可以为模仿框架18的形状的圆弧状。根据这种形状,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柱110的强度。
并且,例示了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均从框架18的下缘突出的方式,但并不限于此。作为一例,如图24所示,也可以为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均从框架18的上缘突出的方式。如此一来,无需使框架18较大地上升即可拍摄例如站立姿势的被摄体S的头部之类的相对高的摄影部位。
在图24所示的方式中,作为一例,将退避高度位置设为图25所示的位置。在图25中,退避高度位置设定在支柱14的下端侧。更详细而言,退避高度位置为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低点的位置。如上所述,框架18的升降范围的最低点的位置为支柱14的大致下端的位置,并且为第一连接部43与载置台13的表面抵接的位置。连接部件17中,与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均从框架18的下缘突出的方式相反地,第一连接部43在下方,而第二连接部44在上方。在该情况下,被摄体S跨过框架18进入装置主体11内。另外,与图11所示的箭头相同地,图25所示的箭头表示将被摄体S引导至装置主体11内的方向。
如上所述,框架18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W1小于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高度方向上的宽度W2。因此,相较于使被摄体跨过具有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程度的宽度的摄影部的以往技术,对被摄体S的负担更轻。因此,使被摄体S比以往更容易进入装置主体11内。
作为第一旋转位置,例示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4A重叠的60°的位置,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4C重叠的300°的位置设为第一旋转位置。并且,也可以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4B重叠的180°的位置设为第一旋转位置,并使被摄体S从支柱14B与支柱14C之间进入装置主体11内。
在第一旋转位置与支柱14重叠的并不限于放射线源20。也可以使放射线检测器21在第一旋转位置与支柱14重叠。并且,与支柱14重叠的并不限于整个放射线源20或放射线检测器21,也可以为放射线源20的至少一部分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至少一部分中的至少任一个。例如,如图26所示,也可以将放射线检测器21的右端部与支柱14C重叠的90°的位置设为第一旋转位置。另外,与图12所示的箭头相同地,图26所示的箭头表示将被摄体S引导至装置主体11内的方向。
支柱的数量并不限于三个。作为一例,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45°、135°、225°及315°的位置配置四个支柱115A、115B、115C及115D。在该情况下,框架18的中心C电包括在以四个支柱115A~115D为顶点的四边形RA内。支柱115A经由连接部件116A与框架18连接,支柱115B经由连接部件116R与框架18连接。并且,支柱115C经由连接部件116C与框架18连接,支柱115D经由连接部件116D与框架18连接。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15A重叠的45°的位置设定为第一旋转位置,并使被摄体S从支柱115A与支柱115D之间进入装置主体11内。
并且,作为一例,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支柱14A的后方的90°的位置及支柱14C的后方的270°的位置配置加强用支柱120A及120B。在该情况下,框架18的中心C也包括在以五个支柱14A~14C、120A及120B为顶点的五边形PA内。支柱120A经由连接部件121A与框架18连接,支柱120B经由连接部件121B与框架18连接。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20A重叠、放射线检测器21的右端部与支柱14C重叠且放射线检测器21的中央部与支柱120B重叠的90°的位置设定为第一旋转位置,并使被摄体S从支柱14A与支柱14C之间进入装置主体11内。
进而,作为一例,如图29所示,也可以在60°的位置配置一对支柱125A及125B,在180°的位置配置一对支柱125C及125D,在300°的位置配置一对支柱125E及125F。在该情况下,框架18的中心C也包括在以六个支柱125A~125F为顶点的六边形HA内。支柱125A及125B具有支柱14A的大致一半的尺寸,支柱125C及125D具有支柱14B的大致一半的尺寸,支柱125E及125F具有支柱14C的大致一半的尺寸。支柱125A及125B经由连接部件126A与框架18连接,支柱125C及125D经由连接部件126B与框架18连接,支柱125E及125F经由连接部件126C与框架18连接。在该情况下,例如,将放射线源20与支柱125A及125B重叠的60°的位置设定为第一旋转位置,并使被摄体S从支柱125A与支柱125F之间进入装置主体11内。由这些图28及图29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支柱的配置可以不是等间隔。
框架18的升降机构并不限于例示的滚珠螺杆机构。作为一例,也可以采用图30所示的升降机构130。在图30中,升降机构130由配重131、钢丝132及滑轮133构成。配重131具有为了与安装有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框架18保持平衡而所需的重量。钢丝132的一端安装于配重131。钢丝132插入并穿过顶板15,并悬挂在设置于顶板15的表面上的滑轮133上。钢丝132再次插入并穿过顶板15,其另一端安装于框架18。框架18对应于操作人员手动进行的升降操作而升降。
如此,若使用配重131的升降机构130,则能够根据操作人员自身的手感来设定框架18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滚珠螺杆机构的升降机构40和使用配重131的升降机构130均搭载于装置主体11,并能够利用离合器等切换升降机构40和升降机构130。
也可以将旋转用马达52设为步进马达,并根据施加于旋转用马达52的脉冲数来计算框架18的旋转位置。并且,框架18并不限于圆环,也可以为多角环。
作为医用图像摄影装置,例示了CT装置1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改变角度逐张拍摄投影图像的简单的放射线摄影装置。并且,也可以为如下放射线摄影装置:具有安装有两组放射线源20及放射线检测器21的框架,从被摄体S的正面及侧面同时照射放射线R来获得两张投影图像,调查被摄体S的髋关节和脊椎的解剖学形状及脊椎和下肢的连接状态。
构成控制装置12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以提高处理能力及可靠性为目的,由作为硬件而分离的多台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12。例如,将受理部75及RW控制部76的功能和摄影控制部77、图像处理部78及显示控制部79的功能分散到两台计算机来负责。在该情况下,由两台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12。
如此,控制装置12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可以根据处理能力、安全性、可靠性等所要求的性能适当进行变更。进而,并不限于硬件,当然也可以以确保安全性及可靠性为目的,将运行程序70之类的应用程序双重化或分散到多个存储单元中进行存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作为受理部75、RW控制部76、摄影控制部77、图像处理部78及显示控制部79之类的执行各种处理的处理部(Processing Unit)的硬件结构,可以使用以下所示的各种处理器(Processor)。各种处理器包括通过执行软件(运行程序70)来发挥各种处理部的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即CPU62,除此之外,还包括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在制造后可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和/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具有为了执行特定的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路等。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的组合和/或CPU与FPGA的组合)构成。并且,也可以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
作为由一个处理器构成多个处理部的例子,首先,如以客户端及服务器等计算机为代表有如下方式:由一个以上CPU和软件的组合构成一个处理器,并由该处理器发挥多个处理部的功能。其次,如以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等为代表有如下方式:使用由一个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实现包括多个处理部的系统整体的功能的处理器。如此,各种处理部使用一个以上的上述各种处理器而构成为硬件结构。
进而,作为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更具体而言,可以使用组合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而成的电路(Circuitry)。
本发明的技术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或各种变形例。并且,当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各种结构。进而,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到程序,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不暂时存储程序的存储介质。
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为针对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详细说明,并且仅为本发明的技术的一例。例如,关于上述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说明为关于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的结构、功能、作用及效果的一例的说明。因此,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对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删除不必要的部分、追加新要素或进行替换。并且,为了避免麻烦,以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部分,在以上所示的记载内容及图示内容中,省略了关于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时无需特别说明的技术常识等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A和/或B”与“A及B中的至少一个”含义相同。即,“A和/或B”表示可以仅为A,也可以仅为B,也可以为A及B的组合。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当将三个以上的事项用“和/或”建立关联来表达时,也适用与“A和/或B”相同的观点。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可与具体且分别记载通过参考援用各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的情况时相同程度地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Claims (13)
1.一种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具备:
放射线源,照射放射线;
放射线检测器,检测所述放射线;
框架,为安装有所述放射线源及所述放射线检测器的环状框架,并且被摄体被定位到空腔;及
三个以上的支柱,将所述框架保持成能够在铅垂方向上升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在俯视所述框架且设想出以所述三个以上的支柱为顶点的多边形的情况下,所述框架的中心收纳在所述多边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框架呈圆环状,
所述支柱将所述框架保持成能够围绕所述被摄体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三个以上的支柱在同一圆周上等间隔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在从俯视所述框架的方向观察所述支柱的情况下,所述支柱呈模仿所述框架的形状的圆弧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三个以上的支柱中的至少一个支柱具有用于从外侧视觉辨认所述被摄体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三个以上的支柱中的至少一个支柱安装有输入器件及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安装有所述输入器件及所述显示器中的至少任一者的所述支柱的刚性高于其他支柱的刚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具备连接部件,
所述连接部件在第一连接位置与所述框架连接,在第二连接位置与所述支柱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位置高于所述第二连接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放射线源及所述放射线检测器这两者均从所述框架的上缘及下缘中的任意同一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具备搬运用脚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放射线源照射锥状的所述放射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医用图像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被摄体以站立姿势及坐姿中的任意姿势被定位到所述空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21076586A JP7612505B2 (ja) | 2021-04-28 | 2021-04-28 | 医用画像撮影装置 |
| JP2021-076586 | 2021-04-28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5245346A true CN115245346A (zh) | 2022-10-28 |
Family
ID=83699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210433323.4A Pending CN115245346A (zh) | 2021-04-28 | 2022-04-22 |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12178622B2 (zh) |
| JP (1) | JP7612505B2 (zh) |
| CN (1) | CN115245346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KR20240070912A (ko) * | 2022-11-15 | 2024-05-22 | 주식회사 덴티움 | 방사선 영상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6735274B1 (en) * | 2000-02-15 | 2004-05-11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Clinical screening CT systems |
| US7003070B1 (en) * | 2004-08-03 | 2006-02-21 | William Barry Chen | Upright CT scanner |
| JP2009005984A (ja) * | 2007-06-28 | 2009-01-15 | Morita Mfg Co Ltd | X線ct撮影装置 |
| US9962132B2 (en) * | 2012-06-14 | 2018-05-08 | Mobius Imaging, Llc | Multi-directional X-ray imaging system with single support column |
| US9974493B2 (en) * | 2013-08-27 | 2018-05-22 | Vatech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computed tomography |
| US9808211B2 (en) * | 2013-11-12 | 2017-11-07 | Carestream Health, Inc. | Head and neck imager |
| US9949703B2 (en) * | 2015-03-17 | 2018-04-24 | Carestream Health, Inc. | Extremity imaging apparatus |
| US10206635B2 (en) | 2015-10-20 | 2019-02-19 |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rporation |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and gantry |
| JP6937103B2 (ja) | 2015-10-20 | 2021-09-22 |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及び架台装置 |
| JP6912769B2 (ja) * | 2017-02-16 | 2021-08-04 |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X線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 |
| JP6878044B2 (ja) * | 2017-02-27 | 2021-05-26 |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US11229409B2 (en) * | 2018-10-18 | 2022-01-25 | medPhoton GmbH | Mobile imaging ring system |
-
2021
- 2021-04-28 JP JP2021076586A patent/JP7612505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4-13 US US17/720,244 patent/US12178622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4-22 CN CN202210433323.4A patent/CN115245346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12178622B2 (en) | 2024-12-31 |
| JP2022170450A (ja) | 2022-11-10 |
| JP7612505B2 (ja) | 2025-01-14 |
| US20220346729A1 (en) | 2022-11-03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5873516B (zh) | 头部和颈部成像器 | |
| EP2865335B1 (en) | Scanning system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 |
| JP7488037B2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医用画像診断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 JP7297835B2 (ja) | 被検体搬送具 | |
| US20130320234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ositioning detectors for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 |
| JP2023554170A (ja) | 多軸医療画像化 | |
| CN115245346A (zh) | 医用图像摄影装置 | |
| JP7443591B2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および医用画像診断方法 | |
| JP7262960B2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及び撮影計画装置 | |
| JP2015058227A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 JP7589104B2 (ja) | 医用画像撮影装置、医用画像撮影装置の作動方法、医用画像撮影装置の作動プログラム | |
| JP2023014756A (ja) | 放射線撮影装置、放射線撮影装置の作動方法、放射線撮影装置の作動プログラム | |
| US20170105696A1 (en) |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 |
| JP2023014758A (ja) | 放射線検出器、および放射線撮影装置 | |
| US20240065644A1 (en) |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 |
| JP6818559B2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 US12350079B2 (en) |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 |
| KR20150093427A (ko) | 엑스선 영상장치 | |
| US20240065653A1 (en) |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 |
| US20230293124A1 (en) | Imaging support apparatus, operation method of imaging support apparatus, and operation program of imaging support apparatus | |
| JP7154821B2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及び医用撮像用椅子 | |
| JP7118666B2 (ja) | X線診断装置 | |
| JP2023014757A (ja) | 放射線検出器、および放射線撮影装置 | |
| JP2022161624A (ja) | 医用画像診断装置 | |
| JP2023183641A (ja) | X線撮影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