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03838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03838A CN115503838A CN202210537857.1A CN202210537857A CN115503838A CN 115503838 A CN115503838 A CN 115503838A CN 202210537857 A CN202210537857 A CN 202210537857A CN 115503838 A CN115503838 A CN 1155038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air
- seat
- front side
- dri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7/00—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predominantly for carrying passengers
- B62D47/02—Motor vehicles or trailers predominantly for carrying passengers for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1—Arrangement in the front part of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辆的前部;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在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该动力单元;左右一对的前纵梁,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的车辆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结合;横梁,所述横梁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之间,并且支承所述车辆的驾驶座;以及斜撑加强件,所述斜撑加强件呈斜撑状地架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梁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2-308151号公报中,公开了涉及将驾驶室固定于底盘框架的平头型车的技术。
在该现有技术中,在驾驶室地板的前端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前横梁,在驾驶室地板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台阶部,以驾驶室地板的地板后部比驾驶室地板的地板前部高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地板后部设置有驾驶座,在地板后部的下方侧设置有发动机。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以下,称为车辆的前碰撞时),会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若前横梁变形,则会对动力单元输入载荷,动力单元有可能损伤。
发明内容
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而得到如下的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能够降低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输入到动力单元的载荷而抑制动力单元的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1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具有: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辆的前部;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在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该动力单元;左右一对的前纵梁,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的车辆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结合;横梁,所述横梁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所述左右的前纵梁之间,并且支承所述车辆的驾驶座;以及斜撑(筋交い)加强件,所述斜撑加强件呈斜撑状地架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梁之间。
在第1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车辆前部搭载有动力单元,在相对于该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由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支承。
在该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的车辆上方侧,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结合。
另外,在动力单元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设置有横梁。该横梁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之间。并且,车辆的驾驶座由该横梁支承。
在此,在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中的至少一方与横梁之间,呈斜撑状地架设有斜撑加强件。通过这样在前纵梁与横梁之间架设该斜撑加强件,从而加强前纵梁及横梁。
由此,在本公开中,在车辆的前碰撞时,在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输入了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时,能够抑制支承该驾驶座的横梁的变形。在本发明中,由于横梁设置于动力单元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因此,通过抑制该横梁的变形,能够抑制由横梁的变形引起的该横梁与动力单元的干涉。
第2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在第1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动力单元构成为包括:马达,所述马达被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并能够使所述车辆行驶;以及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马达的车辆上方并对该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
在第2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动力单元构成为包括马达及驱动单元。马达被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并能够利用该马达使车辆行驶。另一方面,驱动单元配置于马达的车辆上方,利用该驱动单元控制马达的驱动。
第3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在第1方案或第2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驾驶座相对于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偏移地配置,至少配置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向侧处的所述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所述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所述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
在第3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驾驶座相对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偏移地配置。并且,至少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向侧处的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
通过将驾驶座相对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偏移地配置,从而与驾驶座配置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情况相比,在车辆的前碰撞时,在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输入了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时,能够抑制支承该驾驶座的横梁的变形。
另外,在本发明中,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因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若对前纵梁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则会经由该结合部向驾驶座侧作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由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抵消在车辆的前碰撞时由于惯性而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一部分。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第4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在第1方案或第2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各自与所述横梁之间呈斜撑状地分别架设有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所述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所述横梁结合的各结合部和所述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
在第4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在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各自与横梁之间呈斜撑状地分别架设有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因此,与在仅是一方的前纵梁与横梁之间架设有斜撑加强件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加强前纵梁及横梁。由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即使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输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横梁的变形。
在此,在本公开中,该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由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若对前纵梁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则会经由该结合部向驾驶座作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
因此,在本公开中,与仅是一方的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的情况相比,对驾驶座朝向车辆后方侧作用的载荷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抵消在车辆的前碰撞时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一部分,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惯性而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第5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在第1方案~第4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斜撑加强件在车辆侧方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动力单元重叠配置。
在第5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由于所述斜撑加强件在车辆侧方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动力单元重叠配置,因此能够保护动力单元免于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的影响。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1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降低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输入到动力单元的载荷而抑制动力单元的损伤。
根据第2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在车辆的前碰撞时至少降低输入到驱动单元的载荷而抑制该驱动单元的损伤。
根据第3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降低在车辆的前碰撞时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而降低输入到动力单元的载荷。
根据第4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进一步降低在车辆的前碰撞时作用于驾驶座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而进一步降低输入到动力单元的载荷。
根据第5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能够进一步降低输入到动力单元的载荷。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其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并且附图中: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所示的A-A线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此外,在各图中,有时会为了容易观察附图而省略一部分的附图标记。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记载的箭头FR、箭头LH、箭头UP分别表示车辆前方(行进方向)、车辆左方、车辆上方。以下,在仅是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车辆前部构造的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的车辆12是在梯形框架14的上方侧固定有具有驾驶室的车身16的框架构造的车辆,作为一例是公共汽车等共乘用的车辆。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该车辆12的车身16具有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作为一例,该车辆12是电动汽车。首先,对该车辆12的骨架构造的概略进行说明。
上述的梯形框架14具备左右(一对)的侧部框架18和多个横梁20、22。左右的侧部框架18在车辆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多个横梁20、22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另外,左右的侧部框架18由多个横梁20、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连。
左右的侧部框架18由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左右的中央侧部框架26、以及左右的后方侧部框架(省略图示)构成。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在车辆12的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中央侧部框架26在车辆1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后方侧部框架在车辆12的后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
另外,前方侧部框架24、中央侧部框架26及后方侧部框架例如由钢材形成为方筒状,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具有矩形的闭合截面。此外,在左右的中央侧部框架26之间、及左右的后方侧部框架之间,也分别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横梁。
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前部24F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各前部24F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由横梁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连。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各前部24F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分别固定有悬架支撑罩(suspension tower)。
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后部24R的前方侧的部分成为朝向后方侧以向下坡度倾斜的反冲部(kick portion)25,后方侧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分别呈直线状延伸。各反冲部25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呈大致曲柄状弯曲,在各反冲部25,在车辆前后设置有弯曲部25F、25R。设置于前侧的弯曲部25F朝向上方侧且后方侧呈凸状弯曲,设置于后侧的弯曲部25R朝向下方侧且前方侧呈凸状弯曲。各反冲部25的前部由横梁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连。另外,在各反冲部25的后端部结合有左右的中央侧部框架26的前端部。
在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之间,配置有用于使车辆12行驶的马达32。马达32经由横梁20、22、未图示的支承构件等而被支承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另外,在马达32的上方,配置有对向马达32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驱动单元)34。控制单元34经由架设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之间且配置于车辆前后的一对支承框架35而被支承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由马达32及控制单元34构成动力单元30。
由上述结构的梯形框架14从下方侧支承的车身16具有构成车室内36的地板部的地板面板38。该地板面板38具备构成车室内36的前部的地板部的前地板面板40、构成车室内3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地板部的中央地板面板42、以及构成车室内36的后部的地板部的后地板面板(省略图示)。前地板面板40、中央地板面板42及后地板面板例如由钢板构成。
前地板面板40的前部设为沿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驾驶座地板部40F。前地板面板40的后部设为朝向车辆后方侧以向下坡度倾斜的倾斜部40R。
驾驶座地板部40F相对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前部24F向上方侧离开地配置,倾斜部40R相对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后部24R向上方侧离开地配置。此外,在驾驶座地板部40F的下方配置有前述的控制单元34。
在倾斜部40R的后端部结合有中央地板面板42的前端部。中央地板面板42沿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在中央地板面板42的下方配置有蓄积用于向前述的马达32供给的电力的未图示的电池。在驾驶座地板部40F和由中央地板面板42形成的普通地板部(其他地板部)42A之间设置有台阶差,驾驶座地板部40F位于比普通地板部42A靠上方侧的位置。
上述的前地板面板40经由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8而被支承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左右的前纵梁48在相对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上方侧且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的前纵梁48例如是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制造的,通过焊接等方法接合于前地板面板40的下表面,以在与前地板面板40之间构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方式形成。
左右的前纵梁48的前部48F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并与前地板面板40的驾驶座地板部40F的下表面接合。在左右的前纵梁48的后部48R分别设置有朝向后方侧以向下坡度倾斜的反冲部49,并分别与前地板面板40的倾斜部40R的下表面接合。各反冲部49在车辆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呈大致曲柄状弯曲,在各反冲部49,在车辆前后设置有弯曲部49F、49R。设置于前侧的弯曲部49F朝向上方侧且后方侧呈凸状弯曲,设置于后侧的弯曲部49R朝向下方侧且前方侧呈凸状弯曲。
另外,在左右的前纵梁48的前端部配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横梁50。前横梁50例如由钢板构成,具有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向前方侧开口的帽状的截面。在左右的前纵梁48的前端部,设置有例如与前横梁50的后表面重叠的凸缘部,该凸缘部通过螺栓紧固连结等方法固定于前横梁50的后表面。由此,左右的前纵梁48的前端部由前横梁5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连。
该前横梁5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经由设置于左右的前侧柱构件52而被支承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前端部。左右的前侧柱构件52例如是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呈前方侧及上方侧开放的箱状。各前侧柱构件52例如通过焊接、螺栓紧固连结等方法将形成于其上端部的未图示的凸缘部固定于前横梁50。各前侧柱构件52的下端部分别经由未图示的托架固定于前方侧部框架24。
左右的前纵梁48中的各反冲部49的前端部经由设置于左右的后侧柱构件56而被支承于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左右的后侧柱构件56例如是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呈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及上方侧开放的箱状。各后侧柱构件56例如通过焊接等方法将形成于其上端部的凸缘部固定于各反冲部49的前端部。各后侧柱构件56的下端部分别经由未图示的托架固定于前方侧部框架24。
左右的前纵梁48经由该前横梁50、前侧柱构件52及后侧柱构件56等而由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从下方侧支承。并且,前地板面板40由左右的前纵梁48从下方侧支承。并且,在前地板面板40的前部的上表面载置并固定有仪表板60。
左右的前纵梁48中的各反冲部49的前端部由座椅横梁(横梁)6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连。座椅横梁62例如由钢材形成为方筒状,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座椅横梁6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与各反冲部49的前端部结合。驾驶座地板部40F的后端部通过焊接等方法与座椅横梁62的上表面结合,座椅横梁62从下方侧支承座椅框架64的前端部。
座椅框架64是从下方侧对设置在车辆12的右侧的驾驶座66进行支承的框架。该座椅框架64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垂直部64V和从左右的垂直部64V的上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水平部64H。在垂直部64V的下端部与水平部64H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之间呈斜撑状地架设有斜撑部64B。
在垂直部64V的下端部设置有固定部70。经由该固定部70而垂直部64V的下端部通过螺栓紧固连结等方法固定于驾驶座地板部40F的后端部及座椅横梁62。另一方面,水平部64H的后端部固定于从中央地板面板47的前端部立起设置的左右一对的支柱68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左右的支柱68例如由钢材形成为方筒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左右的支柱68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纵壁部69,在纵壁部69的后方侧,虽然未图示但设置有多个客座。
如前所述,在分别配置于上下的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及左右的前纵梁48的后部24R、后部48R,分别设置有朝向后方侧以向下坡度倾斜的反冲部25、49。这些反冲部25、49位于构成座椅框架64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垂直部64V的后方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前纵梁4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在该左右的前纵梁48与座椅横梁62之间,呈斜撑状(与座椅横梁62之间所成的角度约为45度)地分别架设有具有大致相同长度的斜撑加强件72、74。如前所述,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右侧,斜撑加强件72与座椅横梁62的结合部72A在车辆正面观察时与驾驶座66重叠配置。斜撑加强件72与前纵梁48的结合部72B在车辆侧方观察时与动力单元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配置。因此,斜撑加强件72和动力单元30在车辆侧方观察时重叠配置。斜撑加强件74与座椅横梁62的结合部74A配置于比车宽方向的中央靠左侧的位置。斜撑加强件74与前纵梁48的结合部74B在车辆侧方观察时与动力单元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配置。因此,斜撑加强件74和动力单元30在车辆侧方观察时重叠配置。
(车辆前部构造的作用及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中,在车辆前部11搭载有动力单元30,在相对于该动力单元3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动力单元30由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支承。
并且,在该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的车辆上方侧,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8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8的后端部(反冲部49)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24结合。另外,在动力单元30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设置有座椅横梁62,该座椅横梁62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8之间。并且,车辆12的驾驶座66由该座椅横梁62支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前方侧部框架24及左右的前纵梁48的后部24R、后部48R,分别设置有朝向后方侧以向下坡度倾斜的反冲部25、49。因此,在车辆12的前面碰撞时,应力集中于该反冲部25、49的弯曲部25F、25R、49F、49R,该反冲部25、49以这些弯曲部25F、25R、49F、49R为起点而变形。能够利用该变形来吸收碰撞载荷。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48的后端部(反冲部49)分别与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24结合,因此能够使各反冲部25、49处的变形稳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前纵梁48与座椅横梁62之间,呈斜撑状地分别架设有斜撑加强件72、7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纵梁48及座椅横梁62被加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在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66输入了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时,能够抑制支承该驾驶座66的座椅横梁62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横梁62设置于动力单元30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因此通过抑制该座椅横梁62的变形,能够抑制由座椅横梁62的变形引起的该座椅横梁62与动力单元30的干涉。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动力单元30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单元30构成为包括能够使车辆12行驶的马达32和控制该马达32的驱动的控制单元34,控制单元34配置于马达32的车辆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抑制配置于动力单元30的车辆后方侧的座椅横梁62的变形,因此,能够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至少降低由于座椅横梁62的变形而输入到控制单元34的载荷,而抑制该控制单元34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右侧。即,驾驶座66相对于车辆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偏移地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比较例,虽未图示,但与驾驶座66配置于车辆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的情况相比,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在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66输入了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时,能够抑制支承该驾驶座66的座椅横梁62的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若对前纵梁48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则输入到前纵梁48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经由斜撑加强件72向座椅横梁62传递之后,沿着该座椅横梁6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分散。也就是说,能够将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输入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变换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传递的载荷。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斜撑加强件72中的与座椅横梁62结合的结合部72A和驾驶座66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若对前纵梁48施加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则会经由该结合部72A向驾驶座66侧作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抵消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由于惯性而作用于驾驶座66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一部分。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作用于驾驶座66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前纵梁48与座椅横梁62之间分别架设有斜撑加强件72、74。由此,对左右的前纵梁48与座椅横梁62之间进行加强,抑制支承驾驶座66的座椅横梁62的变形,但由于只要能够抑制座椅横梁62的变形即可,因此不限于此。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右侧。因此,只要至少设置有车辆12的右侧的斜撑加强件72即可,虽然与对左右的前纵梁48与座椅横梁62之间进行加强的情况相比刚性较小,但不一定需要设置斜撑加强件72、7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斜撑加强件72、74设定为大致相同长度,但根据驾驶座66的位置,斜撑加强件72、74不一定需要为相同长度。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右侧,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该情况下,在左右的前纵梁48各自与座椅横梁62之间呈斜撑状地架设有左右的斜撑加强件76、78。
在此,由于该左右的斜撑加强件76、78的结合部76A、78A和驾驶座66设定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因此斜撑加强件76、78形成为比斜撑加强件72、74(参照图2)长。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座66设置于车辆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左右的斜撑加强件76、78的结合部76A、78A和驾驶座66设定为在车辆正面观察时分别重叠配置。
由此,作为比较例,虽然未图示,但与在座椅横梁6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架设有斜撑加强件76、78的情况相比,通过对座椅横梁6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进行加强,能够进一步抑制座椅横梁62的变形。其结果是,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即使由于惯性而向驾驶座66输入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座椅横梁62的变形。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左右的斜撑加强件76、78的结合部76A、78A和驾驶座66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该结合部76A、78A向驾驶座66作用朝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
因此,作为比较例,虽未图示,但与仅是一方的斜撑加强件76的与座椅横梁62结合的结合部76A和驾驶座66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的情况相比,对驾驶座朝向车辆后方侧作用的载荷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抵消在车辆12的前碰撞时由于惯性而作用于驾驶座66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一部分,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惯性而作用于驾驶座66的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载荷。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
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搭载于车辆的前部;
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在相对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该动力单元;
左右一对的前纵梁,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的车辆上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的后端部分别与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结合;
横梁,所述横梁配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辆后方侧且斜上方侧,并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之间,并且支承所述车辆的驾驶座;以及
斜撑加强件,所述斜撑加强件呈斜撑状地架设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横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
所述动力单元构成为包括:
马达,所述马达被支承于所述左右一对的前方侧部框架并能够使所述车辆行驶;以及
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配置于所述马达的车辆上方并对该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
所述驾驶座相对于所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向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偏移地配置,至少配置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一方向侧处的所述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所述横梁结合的结合部和所述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
在所述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各自与所述横梁之间呈斜撑状分别架设有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
所述左右一对的斜撑加强件中的与所述横梁结合的各结合部和所述驾驶座在车辆正面观察时重叠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
所述斜撑加强件在车辆侧方观察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动力单元重叠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21-103558 | 2021-06-22 | ||
| JP2021103558A JP7517268B2 (ja) | 2021-06-22 | 2021-06-22 | 車両前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5503838A true CN115503838A (zh) | 2022-12-23 |
| CN115503838B CN115503838B (zh) | 2025-05-13 |
Family
ID=82020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210537857.1A Active CN115503838B (zh) | 2021-06-22 | 2022-05-17 | 车辆前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12187342B2 (zh) |
| EP (1) | EP4108547A1 (zh) |
| JP (1) | JP7517268B2 (zh) |
| CN (1) | CN1155038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7440452B2 (ja) * | 2021-04-06 | 2024-02-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車両 |
| JP7452498B2 (ja) * | 2021-06-22 | 2024-03-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 JP2023002334A (ja) * | 2021-06-22 | 2023-01-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支持構造 |
Citations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DE102010009611A1 (de) * | 2010-02-05 | 2011-08-11 | Fahrzeugbau Meier GmbH, 90518 | Reisemobil sowie Schottbauteil und Stützgerüst für ein Reisemobil |
| CN105438275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 CN107264252A (zh) * | 2016-04-06 | 2017-10-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具备行驶用马达的车辆 |
| CN109383637A (zh) * | 2017-08-02 | 2019-02-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构造 |
| CN110077469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 JP2019137351A (ja) * | 2018-02-15 | 2019-08-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3829402B2 (ja) * | 1997-03-31 | 2006-10-04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の衝突安全装置 |
| JPH1178996A (ja) * | 1997-09-02 | 1999-03-23 |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 キャブオーバ車 |
| JP2002308151A (ja) | 2001-04-17 | 2002-10-23 |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キャブフロア構造 |
| JP4069833B2 (ja) * | 2003-08-05 | 2008-04-02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4200505B2 (ja) * | 2006-10-20 | 2008-12-24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の下部構造 |
| US8985681B2 (en) * | 2012-06-21 | 2015-03-24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
| US9428040B2 (en) | 2012-12-21 | 2016-08-30 | Honda Motor Co., Ltd. | Electric motor mounting structure |
| JP6303479B2 (ja) | 2013-12-19 | 2018-04-04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キャブオーバー型車両の構造 |
| CN109204527B (zh) * | 2017-06-30 | 2021-04-20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JP7029374B2 (ja) * | 2018-09-27 | 2022-03-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構造 |
| US10988014B2 (en) | 2019-07-25 | 2021-04-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Frame support assembly |
| CN110606134A (zh) * | 2019-09-17 | 2019-12-24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减小柱碰侵入量的汽车地板 |
| JP6795109B1 (ja) * | 2020-02-10 | 2020-12-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室構造 |
| JP2024054028A (ja) * | 2022-10-04 | 2024-04-16 | 株式会社Subaru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24054026A (ja) * | 2022-10-04 | 2024-04-16 | 株式会社Subaru | 車体前部構造 |
-
2021
- 2021-06-22 JP JP2021103558A patent/JP7517268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5-17 CN CN202210537857.1A patent/CN115503838B/zh active Active
- 2022-06-10 EP EP22178522.3A patent/EP410854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6-17 US US17/843,553 patent/US1218734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DE102010009611A1 (de) * | 2010-02-05 | 2011-08-11 | Fahrzeugbau Meier GmbH, 90518 | Reisemobil sowie Schottbauteil und Stützgerüst für ein Reisemobil |
| CN105438275A (zh) * | 2014-09-24 | 2016-03-30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体结构 |
| CN107264252A (zh) * | 2016-04-06 | 2017-10-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具备行驶用马达的车辆 |
| CN109383637A (zh) * | 2017-08-02 | 2019-02-26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后部构造 |
| CN110077469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 JP2019137351A (ja) * | 2018-02-15 | 2019-08-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12187342B2 (en) | 2025-01-07 |
| EP4108547A1 (en) | 2022-12-28 |
| JP2023002362A (ja) | 2023-01-10 |
| US20220402551A1 (en) | 2022-12-22 |
| CN115503838B (zh) | 2025-05-13 |
| JP7517268B2 (ja) | 2024-07-17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4203724B (zh) | 汽车的前副车架结构 | |
| JP4486337B2 (ja) |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
| EP2740651B1 (en) | Vehicle body lateral structure | |
| CN102905960B (zh) | 前部车身构造 | |
| CN115503838A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
| US11192593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 JP2019137351A (ja) | 車体構造 | |
| JP2008230460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 US20120119542A1 (en) |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 EP2687427B1 (en) | Structure for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 |
| EP4015354B1 (en) | Front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 JP2019167020A (ja) | 車両下部構造 | |
| US11912344B2 (en) | Vehicle lower part structure | |
| US11155308B2 (en) | Vehicle side body structure | |
| JP2019006312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 JP2008137483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 JP2023024788A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 US20240034141A1 (en)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
| JP2009137523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 JP6569705B2 (ja) | 車両用骨格構造 | |
| JP5723562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 JP6176227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 JP3321065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 |
| JP5212892B2 (ja) |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 |
| JP2023149585A (ja) | サイドシル構造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