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5880A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65880A CN115765880A CN202111034304.6A CN202111034304A CN115765880A CN 115765880 A CN115765880 A CN 115765880A CN 202111034304 A CN202111034304 A CN 202111034304A CN 115765880 A CN115765880 A CN 1157658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eiving
- digital signal
- time slot
- receiving end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04L12/1881—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with schedule organisation, e.g. priority, sequen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30—Resource management for broadcast ser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接收端在获取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之后,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第一接收端所在的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第一接收端为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第一子信号是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本申请解决了接收端的功耗较大的问题,本申请用于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的点到多点的通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可以进行点到多点(point to multi-point,P2MP,也称PTMP)的通信,比如,发送端可以与多个接收端通信连接,该发送端可以与多个接收端之间进行通信。
目前,发送端通过分光器与多个接收端连接,发送端会根据需要发给该多个接收端中每个接收端的数据,生成每个接收端对应的数字信号,并采用时分复用(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TDM)的方式将这些数字信号均承载在载波上,并将该载波发送给每个接收端。每个接收端在接收到该载波后,会获取该载波承载所有数字信号,并对这些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进而获取发送端需要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据。
但是,在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进行点到多点的通信过程中,接收端的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可以解决接收端的功耗较大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接收端在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之后,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第一接收端所在的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所述第一子信号是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述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可以看出,第一接收端只需要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第一子信号是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以,第一接收端对第一子信号进行处理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还会禁止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除所述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由于第一接收端禁止对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第一接收端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在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之前,第一接收端还需要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在第一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各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由发送端设置,此时,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为各个接收端设置对应的接收时隙。当然,第一接收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比如,该接收时隙预先配置在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上,第一接收端可以获取预先配置的该接收时隙。
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第一接收端还可以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之后,第一接收端在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时,可以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一数字信号;第一接收端在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时,可以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发送端可以通过同样的载波将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同时发送给第一接收端,提升了通信效率。另外,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时,承载第二数字信号的载波可以在承载该多个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的载波之前传输。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确定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将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确定为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第一接收端在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可以先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初始时隙;再根据所述时间偏差的信息对所述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时间偏差的信息时,第一接收端能够根据该信息对初始时隙进行校正,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在获取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后,还可以对这两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如果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那么,对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中的每个数字信号,第一接收端可以利用第一数字信号、第二数字信号或载波承载的所有数字信号对该每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这两个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与初始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基本相同,因此,利用上述初始数字信号、第一数字信号或第二数字信号均能够进行时钟恢复。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在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之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发送端所在的通信系统还包括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述第一子信号承载在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所述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由于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第一接收端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因此,第一接收端只需要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第一接收端对第一子信号进行处理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发送端在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时,可以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该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为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为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接收端,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子信号是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述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第一接收端中的处理模块只需要对第一数字信号中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处理模块对第一子信号进行处理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禁止模块,用于禁止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除所述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由于禁止模块禁止对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第一接收端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上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和确定模块。其中,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在第一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各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由发送端确定,此时,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为各个接收端设置对应的接收时隙。当然,第一接收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比如,该接收时隙预先配置在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上。
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此时,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发送端可以通过同样的载波将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同时发送给第一接收端,提升了通信效率。另外,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时,承载第二数字信号的载波可以在承载该多个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的载波之前传输。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确定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将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确定为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确定模块在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可以先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初始时隙;再根据所述时间偏差的信息对所述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时间偏差的信息时,第一接收端能够根据该信息对初始时隙进行校正,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在获取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后,还可以对这两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通信装置相应地还包括时钟恢复模块,如果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那么,对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中的每个数字信号,时钟恢复模块可以利用第一数字信号、第二数字信号或上述初始数字信号对该每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这两个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与初始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基本相同,因此,利用上述初始数字信号、第一数字信号或第二数字信号均能够进行时钟恢复。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为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述第一子信号承载在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所述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为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接收端包括第三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装置;所述发送端包括第四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装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第二方面中任一设计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中相应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2MP的通信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信号处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载波的频谱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载波的频谱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载波的频谱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DSP模块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号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原理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01和多个接收端(如图1中的接收端021、022和023),发送端与每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如通过光纤(图1中未示出)通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通信系统中接收端的数量可以是大于或等于2的任意数量,图1中以通信系统包括3个接收端为例。
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可以是任一种通信系统,如强度调制和直接检测(intensitymodulation&direct ditection,IM&DD)系统、相干光通信系统、无源光网络(passiveoptical network,PON)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比如,无源光局域网(passive optical LAN,POL)场景、车载光网场景、工业光网场景等,其中,POL场景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位于同一园区中,车载光网场景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均设置在车辆上,工业光网场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位于工业制造车间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发送端可以是任一种能够发送信号的装置,接收端可以是任一种能够接收信号的装置。示例地,当通信系统为PON系统时,发送端可以是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接收端可以是光网络终端(opticalnetwork terminal,ONT),ONT也称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2,发送端可以包括:相连接的媒体介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包括电发射机和光发射机。其中,电发射机包括: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DSP)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和信号放大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放大模块可以是任一种放大模块,如突发模式跨阻抗放大器(burst mode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BM-TIA)模块等。光发射机包括:激光器和调制器等。MAC层用于生成需要传输的数据;DSP模块用于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生成数字信号;数模转换模块用于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信号放大模块用于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激光器用于发出激光;调制器用于根据放大后的模拟信号将激光器发出的激光调制为载波(载波也称光信号,如相干光信号或非相干光信号),并将载波发送至接收端。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3,接收端包括:相连接的MAC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包括光接收机和电接收机。其中,光接收机包括探测器等,电接收机包括信号放大模块、模数转换模块和DSP模块。探测器用于接收光纤上的载波,并将该载波转换为模拟信号;信号放大模块用于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模数转换模块用于将放大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DSP模块用于对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得到发送端需要传输的数据并发送至MAC层。
在本申请中,接收端也可以向发送端发送信号,此时,接收端也可以包括图2所示的结构,发送端也可以包括图3所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位于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中间装置。比如,请继续参考图1,通信系统还包括分光器03(一种中间装置),分光器03也称耦合器(coupler),分光器03位于发送端01和多个接收端之间。又比如,如图4所示,当发送端为OLT,且接收端为ONT时,通信系统还包括:分光器(一种中间装置,图4中未示出)和光分配网(opticaldistribution network,ODN),分光器位于OLT和ODN之间,ODN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装置。
在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时,发送端可以和多个接收端进行P2MP的通信。
发送端会根据需要发给该多个接收端中每个接收端的数据,生成每个接收端对应的数字信号,并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将这些数字信号均承载在载波上,并将该载波发送给每个接收端。其中,每个接收端对应的数字信号携带有发送端需要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据。比如,请继续参考图1,载波承载有数字信号1、2和3,并且,数字信号1承载在接收时隙1上,数字信号2承载在接收时隙2上,数字信号3承载在接收时隙3上,这三个接收时隙的信号在时域上依次排列。数字信号1对应接收端021,数字信号1携带有发送端需要发送给接收端021的数据;数字信号2对应接收端022,数字信号2携带有发送端需要发送给接收端022的数据;数字信号3对应接收端023,数字信号3携带有发送端需要发送给接收端023的数据。
各个接收端对应的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比如,图1中接收端1对应的数字信号1的速率为10吉比特每秒(Gbps),接收端2对应的数字信号2的速率为2.5Gbps,接收端3对应的数字信号3的速率为1.25Gbps。
每个接收端在接收到载波后,会利用探测器将该载波转换为模拟信号,利用信号放大模块对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利用模数转换模块将放大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载波承载的数字信号,以及利用DSP模块对该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得到发送端需要发给多个接收端的数据。其中,探测器的处理、信号放大模块的处理、模数转换模块的处理以及DSP模块的处理均属于物理层的处理。在对载波进行上述物理层的处理后,接收端能够得到发送端需要发给多个接收端的数据,之后,接收端需要利用MAC层从这些数据中筛选出发送端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据。
但是,在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进行点到多点的通信过程中,接收端对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带来的功耗较大,接收端的处理资源(如DSP模块)的浪费较多。并且,由于每个接收端在该通信过程中,接收端对数字信号进行物理层的处理后,不仅会得到发送端需要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据,还会得到发送端需要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这就会造成发送端需要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的泄露,影响通信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中,在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进行点到多点的通信过程中,接收端只对发送端发送的部分数字信号(如后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这样一来,接收端便无需将所有的数字信号均解调出来,降低了接收端的功耗,减少了对接收端的处理资源的浪费。并且,该部分数字信号是根据该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因此,接收端不会对其他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在物理层对各个接收端进行了隔离,从而使得每个接收端不会得到发送端需要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
示例地,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通信方法可以由上述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执行,该第一接收端为发送端通信连接的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请参考图5,该通信方法可以包括:
S101、发送端向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该载波承载有: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第一数字信号可以包括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请参考图6,在S101中,发送端可以首先获取需要发送给多个接收端的数据,以及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之后,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发送给多个接收端的数据生成第一数字信号,以及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生成携带该信息的第二数字信号。最后,发送端可以将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组合得到初始数字信号,并将该初始数字信号承载在载波上发送给第一接收端。
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包括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每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可以称为一个子信号,此时,第一数字信号包括多个子信号。
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组合,或者,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组合,或者,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采用时分复用加频分复用的方式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发送端在将初始数字信号承载在载波上时,可以将初始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再将该模拟信号加载在载波上。
请继续参考图6,在上述过程中,获取发送给多个接收端的数据,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生成第一数字信号,生成第二数字信号,以及将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组合得到初始数字信号,均可以由发送端中的DSP模块执行。将初始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可以由发送端中的数模转换模块执行。将该模拟信号加载在载波上可以由发送端中的调制器执行。可选地,发送端在将模拟信号加载到载波上前,还可以对该模拟信号进行放大,该过程可以由发送端中的信号放大模块执行。
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采用任一种编码方式,比如不归零编码(non return zerocode,NRZ)编码方式等低阶的编码方式。低阶的编码方式对信道的要求较低,以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高灵敏的提取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第二数字信号采用的编码方式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比如,归零码(return zero code,RZ)编码方式、反向不归零编码(non returnzero inverted code,NRZI)编码方式等。
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数据量可以小于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携带的数据量,因此,第二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可以小于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并且,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进一步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能够用于指示该接收时隙。比如,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假设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x,以及时隙的长度a,那么,表明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起始时间x开始持续时长a的时间段。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如第一接收端的身份标识(identity document,ID)。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所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该时间偏差的信息时,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应为:根据时间偏差的信息对上述第一信息所确定的时隙进行校正所得到的时隙。假设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x,以及时隙的长度a,时间偏差的信息为时间偏差1秒;那么,表明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将起始时间x开始持续时长a的时间段推迟1秒后的时间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为例,当然,第二数字信号也可以携带有每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进一步地,由于发送端与多个接收端通信连接,发送端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向多个接收端通信。比如,多个接收端中每个接收端均具有对应的接收时隙,且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对于每个接收端,需要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字信号承载在该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也即发送端需要发送给该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在该接收时隙中传输。以图1所示的三个接收时隙为例,接收端021对应接收时隙1,接收端022对应接收时隙2,接收端023对应接收时隙3。S101中发送端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的载波可以承载有:接收时隙1上承载的数字信号1,接收时隙2上承载的数字信号2,接收时隙3上承载的数字信号3,以及上述第二数字信号。
S101中的载波可以是单载波,也可以是多个子载波(如包括两个子载波的双载波)。其中,单载波的调制模式可以是二进制启闭键控(on-off keying,OOK)调制模式,或者,四电平脉冲幅度调制(four-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4)等。多个子载波的调制模式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调制模式。其中,OFDM调制模式可以使成百上千个子载波相互正交,并且子载波调制灵活可变,可以根据信道参数(如信道响应、频域响应、信噪比等)设计匹配的最佳调制效率。比如,发送端可以使用注水方法,根据信道的频域响应或者信噪比,对不同子载波分别采用不同频谱效率的调制格式进行调制,以提升各个子载波的传输效果。
另外,第二数字信号在载波中所承载的部分的频段可以是该载波中的任一频段,如靠近直流频率的低频频段、中间频率的频段或者边缘频段。比如,如图7所示,当S101中的载波为单载波时,该单载波中承载第二数字信号的部分的频段可以为图7中靠近直流频率的低频频段。又比如,如图8所示,当S101中的载波为多个子载波时,该多个子载波的频谱图包括对称的左边带1和右边带2,左边带1和右边带2均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且左边带1和右边带2中每个边带中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的部分的频段可以是中间频率的频段。示例的,该第二数字信号可以表示为sin(ωt+Φ)*x(t),其中,ω表示角频率,t表示时间,Φ表示相位,x(t)表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再比如,如图9所示,当S101中的载波为多个子载波时,该多个子载波的频谱包括对称的左边带1和右边带2,左边带1未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且右边带2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且右边带2中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的部分的频段可以是中间频率的频段。示例的,该第二数字信号可以表示为ejωt*x(t),其中,e表示自然常数,j表示虚数单位,ω表示角频率,t表示时间,x(t)表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图7、图8和图9均为载波的频谱图,其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幅值。
S102、第一接收端获取载波承载的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
请参考图10,在S102中,第一接收端在接收到载波后,可以将载波转换为模拟信号,再将模拟信号转换为初始数字信号。之后,第一接收端可以对该初始数字信号进行拆分,得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将载波转换为模拟信号可以由第一接收端中的探测器执行;将模拟信号转换为初始数字信号可以由第一接收端中的模数转换模块执行;对该初始数字信号进行拆分,得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由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执行。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初始数字信号之前,还可以对该模拟信号进行放大(图10中未示出),该过程可以由第一接收端中的信号放大模块执行。
第一接收端在得到初始数字信号后,可以根据发送端组合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的方式,将该初始数字信号拆分为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示例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的组合方式决定第二数字信号在初始数字信号中的位置,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位置确定初始数字信号中的第二数字信号,以及将除该第二数字信号之外的第一数字信号。
在S102中,第一接收端在获取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后,还可以对这两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time recovery,TR)(或者,依次进行下采样和时钟恢复)。其中,对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中的每个数字信号,第一接收端可以利用第一数字信号、第二数字信号或上述初始数字信号对该每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这两个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与初始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基本相同,因此,利用上述初始数字信号、第一数字信号或第二数字信号均能够进行时钟恢复。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接收端在得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之后,再对这两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为例。可选地,也可以是第一接收端在得到初始数字信号之后,先对该初始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再将该初始数字信号拆分为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此时,第一接收端在得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之后,无需对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第一接收端在对初始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时,可以利用初始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也可以利用初始数字信号中的一部分数字信号(如第一数字信号或第二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103、第一接收端根据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在S102之后,第一接收端可以对该第二数字信号进行解析,得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之后,第一接收端可以在这些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进而根据该信息确定该接收时隙。比如,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示例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确定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将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确定为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又示例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此时,第一接收端在根据基础时间确定出初始时隙后,可以根据时间偏差的信息对该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其中,在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初始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在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当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包括该时间偏差时,第一接收端在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出初始时隙后,可以根据该时间偏差对该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当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包括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时,第一接收端在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出初始时隙后,可以根据该时间计数信息确定上述时间偏差,再根据该时间偏差对该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时间偏差的信息时,第一接收端能够根据该信息对初始时隙进行校正,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S104、第一接收端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第一子信号是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
第一数字信号包括多个接收端一一对应的多个子信号,每个接收端对应的子信号是用于发往该接收端的信号。每个接收端对应的子信号承载在该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根据该接收时隙能够确定该子信号。第一子信号是该多个子信号中对应第一接收端的子信号,第一子信号承载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
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第一接收端对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第一接收端在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后,可以确定第一数字信号中承载在该接收时隙上的信号为第一子信号,并对该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从而得到发送端需要发送给第一接收端的数据。
S104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处理。比如,此处的数字信号处理可以包括同步(sync)处理、非线性补偿控制(nonlinear compensation control,NLC)处理、均衡处理、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处理和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correction,FEC)处理中的至少一种处理等。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数字信号处理中各种处理的先后顺序不作限定,比如,S104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包括:依次进行的同步(sync)处理、NLC处理、FFT处理和FEC处理。
S105、第一接收端禁止对第一数字信号中除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第一接收端在确定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之后,会禁止对第一数字信号中除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从而第一接收端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并且,由于第一接收端无需对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因此,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
示例地,第一接收端可以利用DSP模块执行S103、S104和S105。如图11所示,DSP模块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单元、开关和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执行上述数字信号处理。图11中以S104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包括:依次进行的sync处理、NLC处理、FFT处理和FEC处理为例,并且,FFT处理和FEC处理之间还可以存在其他处理。该控制单元在得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后,可以将第一数字信号输送至开关。控制单元还可以根据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以及在该接收时隙内向开关发送闭合信号,在该接收时隙之外向开关发送关断信号。其中,闭合信号用于指示开关闭合,以使开关将输入的第一数字信号传输至处理单元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关断信号用于指示开关关断,以使输入开关的第一数字信号无法传输至处理单元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这样一来,便实现了第一接收端在S104中对第一接收端对第一子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在S105中禁止对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比如,假设第一数字信号如图12所示,图12中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第一数字信号的幅值。在第一数字信号中第一子信号所承载的接收时隙(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内,控制单元可以生成闭合信号;在该接收时隙外,控制单元可以生成关断信号。
可选地,请继续参考图11,DSP模块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下采样单元和时钟恢复单元,下采样单元用于对S102中得到的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进行下采样;时钟恢复单元用于对下采样后的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分别进行时钟恢复。时钟恢复单元与上述控制单元连接,时钟恢复单元处理后的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均会输入控制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数字信号与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为例。可选地,该第一数字信号也可以与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此时,承载第二数字信号的载波可以在承载该第一数字信号的载波之前传输。
另外,在通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发送端需要向接收端多次发送载波,以与接收端进行多次通信。这些载波均可以承载有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或者,也可以是这些载波均承载有第一数字信号,且有些载波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有些载波未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第一接收端在每次接收到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的载波后,均可以根据该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并对该接收时隙进行更新。第一接收端在每次确定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时,均可以根据最新确定出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该第一子信号。
示例地,如果第一接收端某一次接收到的载波中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那么第一接收端便可以根据该第二数字信号所确定出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并确定该载波承载的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如果第一接收端某一次接收到的载波中并未承载第二数字信号,那么第一接收端便可以根据发送端上一次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所确定出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该载波承载的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载波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时,该第二数字信号可以位于初始数字信号中的预设位置,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预设位置获取该第二数字信号。当载波未承载有第二数字信号时,该预设位置的信号可以为空。
上述实施例中以第一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例。在第一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各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由发送端确定,此时,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为各个接收端设置对应的接收时隙。可选地,第一接收端也可以不根据该第二数字信号确定该接收时隙,相应地,发送端也无需向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数字信号。比如,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上均配置有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发送端可以将需要发送给第一接收端的数字信号承载在该接收时隙上,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接收时隙确定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并对该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接收端在S102中得到初始数字信号之后,将初始数字信号拆分为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为例。可选地,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第一接收端在S102中得到初始数字信号之后,从初始数字信号中提取第二数字信号。此时,在S104中,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第二数字信号所确定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初始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并对该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12,详细描述了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理解的是,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各方法所描述的功能,其需包含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方法的执行过程,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实施例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对相应的通信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
当采用功能模块划分方式时,下面将结合图14和图15描述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装置。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框图,该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前述各实施例中的第一接收端。如图14所示,该通信装置包括:第一获取模块1101和处理模块1102。
第一获取模块1101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第一获取模块1101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2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
处理模块1102用于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子信号是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述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处理模块11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4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
可选地,第一获取模块1101和处理模块1102均可以在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比如,图11所示的DSP模块还可以包括获取单元(图11中未示出),获取单元与下采样单元连接,第一获取模块1101可以通过该获取单元实现。处理模块1102可以通过图11中的处理单元实现。
第一接收端中的处理模块只需要对第一数字信号中根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处理模块对第一子信号进行处理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禁止模块(图14中未示出),用于禁止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除所述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所述数字信号处理。禁止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5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由于禁止模块禁止对其他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使得第一接收端需要处理的数字信号较少,降低了第一接收端的功耗。并且,第一接收端不会得到发送端发送给其他接收端的数据,保障了发送端与其他接收端通信的安全性。可选地,禁止模块可以在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比如,通过图11所示的该DSP模块中的开关。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上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模块和确定模块(图14中未示出)。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2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3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
可选地,第二获取模块和确定模块均可以在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比如,图11所示的DSP模块还可以包括获取单元(图11中未示出),获取单元与下采样单元连接,第二获取模块可以通过该获取单元实现。确定模块可以通过图11中的控制单元实现。
在第一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各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由发送端确定,此时,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为各个接收端设置对应的接收时隙。当然,第一接收端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比如,该接收时隙预先配置在发送端和第一接收端上。
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图14中未示出)。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接收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S101中与第一接收端相关的内容。如果第二获取模块在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那么DSP模块可以通过第一接收端中的光接收机接收该载波。
此时,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一数字信号;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发送端可以通过同样的载波将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同时发送给第一接收端,提升了通信效率。另外,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时,承载第二数字信号的载波可以在承载该多个接收时隙上承载的数字信号的载波之前传输。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确定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为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可以将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确定为该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确定模块在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时,可以先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初始时隙;再根据所述时间偏差的信息对所述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在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时间偏差的信息时,第一接收端能够根据该信息对初始时隙进行校正,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在获取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后,还可以对这两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通信装置相应地还包括时钟恢复模块(图14中未示出),如果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那么,对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中的每个数字信号,时钟恢复模块可以利用第一数字信号、第二数字信号或上述初始数字信号对该每个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时钟恢复模块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中与时钟恢复相关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这两个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与初始数字信号受到的信道影响基本相同,因此,利用上述初始数字信号、第一数字信号或第二数字信号均能够进行时钟恢复。
时钟恢复模块可以在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比如,时钟恢复模块可以通过图11中的时钟恢复单元实现。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框图,该通信装置例如可以是前述各实施例中的发送端。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201和发送模块1202。
获取模块1201用于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
发送模块1202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述第一子信号承载在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所述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获取模块1201和发送模块1202用于执行的操作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S101中与发送端相关的内容。获取模块1201可以在发送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发送模块1202可以通过发送端中的电发射机和光发射机实现。
可选地,上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可以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也可以承载在不同的载波中。当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承载在相同的载波中时,所述发送模块1202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当发送模块1202通过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的方式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时,如果发送模块1202在发送端中的DSP模块中实现,那么DSP模块可以通过发送端中的数模转换模块、信号放大模块和光发射机发送该载波。
可选地,第二数字信号可以通过帧的方式实现,此时,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时隙帧包括帧头和负载。时隙帧的负载包括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以使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该信息。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接收端能够识别时隙帧,时隙帧的帧头可以包括时隙帧的类型标识,时隙帧的类型标识与其他帧的类型标识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为该时隙的起始时间开始持续该长度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长度为第一信息中的长度。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那么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为该起始时间到该结束时间的时间段。此时,该接收时隙的起始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该接收时隙的结束时间为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可选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此时,第一接收端可以根据该第一接收端的标识,在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中确定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考虑到第一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偏差,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时间偏差,比如,该信息包括:第一接收端相对发送端的时间偏差,或者,发送端的时间计数信息。此时,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以及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本申请所提供的为发送端或第一接收端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芯片,该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发送端执行的通信方法,或者,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第一接收端执行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该发送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用于发送端的通信装置(如图15所示的通信装置);接收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用于第一接收端的通信装置(如图14所示的通信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发送端执行的通信方法,或者,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第一接收端执行的通信方法。
可选地,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发送端执行的通信方法时,该芯片可以用于发送端中的DSP模块,该芯片可以称为DSP芯片。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由第一接收端执行的通信方法时,该芯片可以用于第一接收端中的DSP模块,该芯片可以称为DSP芯片。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和装置实施例等不同类型的实施例均可以相互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实施例操作的先后顺序能够进行适当调整,操作也能够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的方法,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提供的相应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和装置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构成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描述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既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装置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6)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接收端执行,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
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子信号是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述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禁止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除所述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所述数字信号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包括:
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一数字信号;
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包括:
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所述时隙帧的负载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帧的帧头包括所述时隙帧的类型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初始时隙;
根据所述时间偏差的信息对所述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长度;
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业务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由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执行,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
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述第一子信号承载在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所述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包括:
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所述时隙帧的负载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帧的帧头包括所述时隙帧的类型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
1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为通信系统中的第一接收端,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字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其中,所述第一子信号是根据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确定的,所述多个接收端中不同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禁止模块,用于禁止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除所述第一子信号之外的其他子信号进行所述数字信号处理。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发送的第二数字信号,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的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发送的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所述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一数字信号;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载波承载的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所述时隙帧的负载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帧的帧头包括所述时隙帧的类型标识。
24.根据权利要求20至23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初始时隙;
根据所述时间偏差的信息对所述初始时隙进行校正,得到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
其中,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长度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长度;
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时,所述初始时隙的起始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起始时间,且所述初始时隙的结束时间为所述第一信息中的结束时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时钟恢复模块,用于利用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分别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进行时钟恢复。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为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所述通信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一接收端为所述多个接收端中的任一接收端;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一数字信号和第二数字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数字信号携带有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所述第二数字信号用于指示所述第一接收端对所述第一数字信号中的第一子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所述第一子信号承载在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上,所述多个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不同。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用于:
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载波,所述载波承载有:所述第一数字信号和所述第二数字信号。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字信号包括:时隙帧,所述时隙帧的负载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隙帧的帧头包括所述时隙帧的类型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28至31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第一信息;
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时隙的起始时间和长度,或者,时隙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端的标识。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对应的接收时隙的信息还包括:
所述第一接收端相对所述发送端的时间偏差的信息。
35.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多个接收端均通信连接;
所述接收端包括权利要求18至27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发送端包括权利要求28至34任一所述的通信装置。
36.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
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通信方法,或者,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7任一所述的通信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1034304.6A CN115765880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PCT/CN2022/114861 WO2023030164A1 (zh) | 2021-09-03 | 2022-08-25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22863302.0A EP4383592A4 (en) | 2021-09-03 | 2022-08-25 |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US18/593,297 US20240205040A1 (en) | 2021-09-03 | 2024-03-01 |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1034304.6A CN115765880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5765880A true CN115765880A (zh) | 2023-03-07 |
Family
ID=85332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111034304.6A Pending CN115765880A (zh) | 2021-09-03 | 2021-09-03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240205040A1 (zh) |
| EP (1) | EP4383592A4 (zh) |
| CN (1) | CN115765880A (zh) |
| WO (1) | WO2023030164A1 (zh) |
Citations (4)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20020044543A1 (en) * | 1996-03-15 | 2002-04-18 | Ichiro Okajima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 mo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reduces power comsumption by observing only the starting slot on a tdma radio channel |
| CN107888529A (zh) * | 2016-09-29 | 2018-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180115445A1 (en) * | 2016-03-31 | 2018-04-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modulation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multi-modul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US20180302183A1 (en) * | 2017-04-15 | 2018-10-18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for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Based Reception in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P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3112187B2 (ja) * | 1991-10-21 | 2000-11-27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着信制御方式 |
| JP2006019850A (ja) * | 2004-06-30 | 2006-01-19 | Hitachi Ltd |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
| CN107888516B (zh) * | 2016-09-29 | 2021-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承载业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
2021
- 2021-09-03 CN CN202111034304.6A patent/CN11576588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8-25 EP EP22863302.0A patent/EP4383592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08-25 WO PCT/CN2022/114861 patent/WO2023030164A1/zh not_active Ceased
-
2024
- 2024-03-01 US US18/593,297 patent/US20240205040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20020044543A1 (en) * | 1996-03-15 | 2002-04-18 | Ichiro Okajima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a mo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reduces power comsumption by observing only the starting slot on a tdma radio channel |
| US20180115445A1 (en) * | 2016-03-31 | 2018-04-2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modulation transmitter, receiver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multi-modul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CN107888529A (zh) * | 2016-09-29 | 2018-04-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US20180302183A1 (en) * | 2017-04-15 | 2018-10-18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 for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Based Reception in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PONs)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20240205040A1 (en) | 2024-06-20 |
| EP4383592A1 (en) | 2024-06-12 |
| WO2023030164A1 (zh) | 2023-03-09 |
| EP4383592A4 (en) | 2024-12-18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6483287B2 (ja)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周波数利用効率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 |
| US9344195B2 (en) | Multiple level signaling fo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 |
| EP2830239B1 (en) | Method, system and transceiver device for bi-directionally transmitting digital optical signals over an optical transmission link | |
| WO2014079237A1 (zh) | 光纤网络的发送、接收、通信系统及信号的调制方法 | |
| CN102263726B (zh) |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
| US2016008775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ignal in optical network | |
| WO2011044959A1 (en) | Method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n optical network element and optical network element | |
| CN113038304B (zh) | 数据处理方法、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及系统 | |
| CN111130650B (zh) | 强度调制直接接收的光信号生成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 |
| Jin et al. |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of hybrid OFDM-digital filter multiple access PONs | |
| US10505636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end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and system | |
| CN108599862A (zh) | 一种无源光网络上行传输方法及光线路终端 | |
| WO2023030164A1 (zh) |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 US10390116B1 (en) | Optical modem line timing | |
| Zhang et al. | Adaptable modulation and baud rates in coherent TFDM PONs: towards versatile high-speed access networks | |
| JP5775105B2 (ja) | 受動光通信網における送信装置/方法及び受信装置/方法 | |
| CN103347222B (zh) | Ofdm-pon中实现onu无色化的方法和系统 | |
| Kim et al. | First real-time softwarization of flexible-rate coherent DSP enabling converged heterogeneous PON service | |
| EP4214861A1 (en) | Messaging channel in a coherent optical dsp frame | |
| CN103999380B (zh) | 一种hfc网络的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
| CN114070735A (zh) | 基于Manchester码与PAM4的组合码升级无源光网络的系统 | |
| CN102263589B (zh) | 信号接收方法、装置和光收发机 | |
| JP6453176B2 (ja) | 光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光通信方法 | |
| CN105763964B (zh) | 应用于ofdm-pon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 Wei et al. | Paradigm shift for optical access network: from TDM to FDM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