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企业网关中发热部件的散热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企业网关。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效散热的企业网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散热的企业网关,包括下壳体、上壳体,所述下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沿其内底面延伸的背板,所述背板上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模块;其中两个模块上均设置有第一导热片,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有两个支撑条,两个所述支撑条上竖直安装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呈竖向的圆筒状;所述中心筒内竖向穿设有转动杆,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转动杆连接,所述转动杆上安装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端部均安装有第二导热片;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和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沿转动杆周向设置,且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和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沿转动杆呈圆周对称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或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对模块进行覆盖散热;所述下壳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进行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第一导热片与发热的模块接触时,第一导热片可对模块的热量进行吸收,由于第二导热片与模块呈间隔状设置,第二导热片的温度相对于第一导热片的温度较低。当模块的温度高于其预设值时,可通过驱动组件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转动杆即可带动两个第二导热片移动至两个模块上,对模块的热量进行吸收;此时第一导热片从模块上部移开,也可对自身进行散热。使用者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置驱动组件的间隔时间,以对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进行交替使用,提高对模块的散热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网关的散热效率。
在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座,所述转动座固定套设在中心筒上,所述转动座的外弧面的一侧开设有两个斜槽,另一侧为光滑状,且两个斜槽的延伸方向相反,呈十字状交叉;电机安装座,电机安装座设置在下壳体的内底面上,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为水平设置且与转动杆垂直;第一转动环,所述第一转动环固定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转动环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导向杆,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杆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所述输出轴带动第一导向杆转动时,所述第一导向杆在沿斜槽进行滑动时,则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实现转动杆带动第一导热片和第二导热片移动。
在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杆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向竖条,所述中心筒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导向竖条配合的导向竖槽;所述转动杆的底部通过连接件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杆,所述转动杆可相对第一连杆进行转动;所述输出轴上固定套设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环槽上对称成型有两个向中心凹陷的内凹段、以及用于连接两个内凹段的平滑段,所述平滑段对应第一导向杆设置;所述第二导向杆上铰接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和第一连杆之间通过圆杆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圆杆转动安装固定块内;当所述第二导向杆移动至内凹段时,第一导向杆位于斜槽的外侧。
在实施例中,所述内凹段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延伸线的夹角在120°-150°之间。
在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在第一连杆端部的L形杆,第一连杆和L形杆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滑动部,所述转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部圆环,所述底部圆环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状凹槽,所述滑动部位于环状凹槽内部。
在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座上安装有定位环,所述定位环上开设有两个开口,两个所述开口分别与两个斜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转动环上安装有两个连接条,两个所述连接条的延伸方向重合,且连接条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向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两个连接条的端部均设置有导向弧形条,且导向弧形条的中段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条上,两个所述导向弧形条的圆心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重合;所述转动杆在上移或下移时,所述导向弧形条在开口处进行转动。
在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片的面积大于所述模块的面积,所述第一导热片的底面安装有环绕在所述模块侧壁处的导热侧环。
在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导向杆处于第一段靠近第二段的尾端时,两个所述第一导热片或两个所述第二导热片对模块进行覆盖散热。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驱动组件实现转动杆进行转动,实现第一导热片和和第二导热片交替进行使用,最终提升了企业网关的散热效率;
2.输出轴在转动时,第一导向杆首先滑动至斜槽内部,实现转动座、中心筒以及转动杆转动度。而后输出轴继续进行转动,输出轴带动转动盘进行转动,当第二导向杆移动至凹陷区域时,带动第二连杆的右端下压,第一连杆的左端上移,转动杆便沿中心筒进行上移,以实现第一导热片先上移后转动的工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高效散热的企业网关。参照图1-7,高效散热的企业网关包括包括下壳体10、上壳体20,下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沿其内底面水平延伸的背板,背板上设置有电路板13,电路板13上设置有多个模块;其中两个模块的上端面均设置有第一导热片11,两个第一导热片11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杆12。
下壳体10上设置有支架311,支架311上安装有两个支撑条312,中间件30包括竖直安装在两个支撑条312上竖直安装有中心筒31,中心筒31呈竖向的圆筒状;中心筒31内竖向穿设有转动杆32,两个第一连接杆12与转动杆32连接,转动杆32上安装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杆321,两个第二连接杆321的端部均安装有第二导热片33。
两个第一导热片11和两个第二导热片33沿转动杆32周向设置,且两个第一导热片11和两个第二导热片33沿转动杆32呈圆周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导热片11或两个第二导热片33对模块进行覆盖散热;下壳体10的内底面上设置有驱动转动杆32进行转动的驱动组件40。
当两个第一导热片11与发热的模块接触时,第一导热片11可对模块的热量进行吸收,由于第二导热片33与模块呈间隔状设置,第二导热片33的温度相对于第一导热片11的温度较低。
使用者可使用检测元件对模块或者模块周边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该模块的温度与预设值进行比较,根据使用需求通过驱动组件40带动转动杆32进行转动,转动杆32即可带动两个第二导热片33移动至两个模块上,实现对模块进行散热的目的;此时第一导热片11从模块上部移开,也可以对其自身进行散热处理。使用者可根据具体使用需求,设置驱动组件40的间隔时间,以对第一导热片11和第二导热片33进行交替使用,提高对模块的散热效率,最终提升企业网关的散热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包括:转动座41、电机42、电机安装座421、第一转动环431。
转动座41固定套设在中心筒31上,转动座41的外弧面的一侧开设有两个斜槽411,另一侧为光滑状,且两个斜槽411的延伸方向相反,呈十字状交叉。
电机安装座421设置在下壳体10的内底面上,电机42安装在电机安装座421的侧壁上,电机42的输出端安装有输出轴43,输出轴43为水平设置且与转动杆32垂直;输出轴43的延伸方向与两个模块的延伸线平行。
第一转动环431固定套设在电机42的输出轴43上,第一转动环431的外周面上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一导向杆44,两个第一导向杆44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输出轴43可带动两个第一导向杆44转动,当其中一个第一导向杆44在转动时,会同时沿斜槽411进行滑动,则可以同步带动转动杆32进行转动,最终实现转动杆32带动第一导热片11和第二导热片33移动。
以模块上部设置第一导热片11为初始状态为例进行说明:
使用者可启动电机42,电机42通过第一转动环431带动第一导向杆44转动,即当第一导向杆44转动至斜槽411内部时,带动转动座41进行自转,且转动的角度为180度,转动座41带动中心筒31进行转动,中心筒31便可带动第一连接杆12和第二连接杆321进行转动,最终实现两个第一导热片11从模块上部移开,并带动两个第二导热片33移动至模块上部。
斜槽411的角度与两个第一导向杆44之间的夹角配合设置,以实现转动座41每次与第一导向杆44接触后的转动角度为180度,精准的实现第一导热片11和第二导热片33位置的交替。
转动杆3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导向竖条322,中心筒31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与导向竖条322配合的导向竖槽412;调节组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第一连杆51通过连接件52转动连接在转动杆32的底部,转动杆32可相对第一连杆51进行转动。
输出轴43上固定套设有转动盘54,转动盘54上开设有环槽541,环槽541内滑动安装有第二导向杆55,环槽541上对称成型有两个向中心凹陷的内凹段542、以及用于连接两个内凹段542的平滑段543,平滑段543对应第一导向杆44设置。
第二导向杆55上铰接连接有第二连杆532,第二连杆532和第一连杆51之间通过圆杆531固定连接。
下壳体10上设置有固定块53,圆杆531转动安装固定块53内;当第二导向杆55移动至内凹段542时,第一导向杆44位于斜槽411的外侧。
输出轴43也可转动穿设在固定块53内部,提升输出轴43端部的稳定性。
为了减小第一导热片11和第二导热片33相对模块在移动时所造成的摩擦力较大,因此在输出轴43上设置可对转动杆32进行上下推动的结构,具体包括:
输出轴43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一导向杆44首先滑动至斜槽411内部,实现转动座41、中心筒31以及转动杆32沿转动杆32的轴线转动180度。而后输出轴43继续进行转动,输出轴43带动转动盘54进行转动,当第二导向杆55移动至凹陷区域时,带动第二连杆532的右端下压,第一连杆51的左端上移,转动杆32便沿中心筒31进行上移,以实现第一导热片11先上移后转动的工作。
转动杆32的工作过程:受到输出轴43的间接驱动,转动杆32可先自转180度,而后进行下移,带动第一导热片11与模块接触;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开启电机42,电机42驱动转动杆32上移,而后带动转动杆32进行180度转动,转动杆32下移,带动第二导热片33与模块接触。
当第二导向杆55沿第一段542a进行滑动时,此时转动杆32向下进行移动,当第二导向杆55沿第二段542b滑动时,此时转动杆32向上进行移动。
也就是说当第一导向杆44在斜槽411内部滑动时,第二导向杆55沿平滑段543进行滑动,此时转动杆32仅进行转动;当第一导向杆44位于斜槽411外侧时,第二导向杆55沿内凹段542进行滑动,使得转动杆32向下移动一次以及向上移动一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内凹段542包括第一段542a和第二段542b,第一段542a和第二段542b延伸线的夹角在120°-150°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段542a和第二段542b延伸线的夹角,可对转动杆32移动的波动进行限定,以实现转动杆32在上移或下移时的间距较为合适,提高转动杆32带动第一导热片11和第二导热片33移动的效率。
连接件52包括连接在第一连杆51端部的L形杆521,第一连杆51和L形杆521相对的一侧均设置有滑动部522,转动杆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部圆环413,底部圆环413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环状凹槽4131,滑动部522位于环状凹槽4131内部。
当第二导向杆55因沿环槽541进行滑动,而导致第二导向杆55的高度改变时,此时第二导向杆55则通过第二连杆532带动第一连杆51的端部进行移动,此时滑动部522移动时的轨迹为弧线,因此环状凹槽4131的设置不仅可实现底部圆环413相对滑动部522进行圆周转动,而且可以实现滑动部522带动环状凹槽4131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座41上安装有定位环523,定位环523上开设有两个开口5231,两个开口5231分别与两个斜槽411的顶部连通。
第一转动环431上安装有两个连接条451,两个连接条451的延伸方向重合,且连接条45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向杆44的延伸方向垂直。
两个连接条451的端部均设置有导向弧形条45,且导向弧形条45的中段分别安装在两个连接条451上,两个导向弧形条45的圆心与输出轴43的轴线重合;转动杆32在上移或下移时,导向弧形条45在开口5231处进行转动。
通过设置定位环523,以及可转动至开口5231处的导向弧形条45,当第二导向杆55在沿凹陷部进行滑动时,导向弧形条45沿开口5231进行滑动,使得转动杆32相对转动座41进行滑动时,转动座41相对于输出轴43较为稳定,最终提高转动座41在使用时的精准度,提高了第一导热片11相对模块移动时的稳定性较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热片11的面积大于模块的面积,第一导热片11的底面安装有环绕在模块侧壁处的导热侧环111。
通过设置导热侧环111,可对模块的侧部进行导热和散热,进一步提高了模块的散热效果。
当第二导向杆55处于第一段542a靠近第二段542b的尾端时,两个第一导热片11或两个第二导热片33对模块进行覆盖散热。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的实施例,不限定一定要具备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可以将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在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加上其它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对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它结构的增加、删除、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