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66807A -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66807A CN116266807A CN202111547347.4A CN202111547347A CN116266807A CN 116266807 A CN116266807 A CN 116266807A CN 202111547347 A CN202111547347 A CN 202111547347A CN 116266807 A CN116266807 A CN 1162668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up
- message
- path
- service
- mas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该方法应用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一种跨设备传输系统包括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从设备。第一从设备与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连接;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连接;第一从设备与第二从设备连接。在原先作为工作主设备的第一主设备故障的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基于获取到的第一消息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了因第一主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等问题,使业务传输得到了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跨波段(super dual band,SDB)链路聚合技术是一种将微波常规频段(7G-38G)和E-band频段(78G-86G)捆绑在一起的物理链路捆绑技术,以提供大带宽、长距离的物理传输链路。图1示出了一种应用SDB技术的传输示意图。如图1所示,主设备A中配置了保护组A,该保护组A包括一个空口和一个以太网接口。主设备B中配置了保护组B,并且该保护组B中也包括一个空口和一个以太网接口。将微波常规频段与E-band频段这两条微波链路分别绑定到上述的保护组A和保护组B对应的接口中。主设备A在通过业务接入口获取到业务报文后,可以对该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并将切片后得到的报文切片分发到上述提及的微波链路中。主设备B在通过微波链路获取到主设备A发送的报文切片后,可以对报文切片进行报文重组,并在重组完成后再进行业务报文的转发。
但是当前的保护方式只能实现链路级别的保护,无法解决设备故障的保护。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在原先作为工作主设备的第一主设备故障的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使业务传输得到了保障。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所描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包括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从设备。其中,第一从设备与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连接。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连接。第一从设备还与第二从设备连接。所描述的第一主设备与第一备份设备为互为备份的设备,第二主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也为互为备份的设备。在该方法中,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然后,在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并且,通过第一路径将这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第二主设备。所描述的第一路径为该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通过上述方式,在原先作为工作主设备的第一主设备故障、或者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且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了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避免了业务传输中断,保障了业务的正常传输。而且,通过为第一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为第二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二备份设备,能够在每个设备中都增加额外的端口,增加了各个设备的端口扩容能力,提供了多种与其他设备连接的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所述第一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二备份设备转发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将报文切片传输到第二主设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二子路径。所述第二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一主设备转发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将报文切片传输到第二主设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三子路径。所述第三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一从设备、第二从设备转发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将报文切片传输到第二主设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获取第一业务报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业务链路,从所述第一主设备中获取第二业务报文。所述第一业务报文和所述第二业务报文不相同。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聚合所述第一业务报文和所述第二业务报文,得到所述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通过第一主设备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第二业务报文,以及第一备份设备从同一个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相应的第二业务报文,并由第一备份设备聚合得到业务报文。不仅提升了业务接入的能力,而且在相同业务带宽的场景下,还能够减少第一对接设备的业务接口的数量。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通过第一光纤从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获取所述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不仅提升了业务接入的能力,而且在相同业务带宽的场景下,减少了周边设备业务口数量。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发送业务倒换消息。所述业务倒换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对接设备进行业务倒换。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实现业务获取的方式,提升了业务接入的能力。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业务倒换消息包括链路聚合组(linkaggregation group,LAG)更新消息。所述LAG更新消息指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中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一主设备中的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从所述第一LAG组的端口,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可以从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其次,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时,所述第一备份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最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所述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时,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一主设备完全故障的时候,可以由第一备份设备主动地检测第一主设备是否发生故障,不仅适用于多种可能的故障场景中,而且提供了多种故障确定的方式。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主备切换。通过上述方式,在第一主设备未完全故障的时候,可以由第一主设备主动地通知第一备份设备,该第一主设备已发生故障,不仅适用于多种可能的故障场景中,而且提供了多种故障确定的方式。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还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并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避免空口链路因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而造成对应承载的报文切片丢失的情况发,而且还通过调整后的发送速率来发送报文切片,也可以避免发送过快造成的拥塞等情况发生。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在所述第一成员链路所包含的子传输路径上连续接收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二主设备发送。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在任意子传输路径上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时,则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将与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子传输路径上承载的至少一个切片报文,倒换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子传输路径中传输。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第一路径中的任意子路径发生故障的时候,将相应承载的报文切片倒换到其他未故障的子路径中传输,使得业务传输不出现异常中断现象。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跨设备传输系统中,所描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所提及的跨设备传输系统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在该方法中,第一主设备向第一备份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该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能够指示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备份设备切换为工作态的主设备之前,也可以继续由第一主设备进行业务报文等切片处理操作。具体地,所述第一主设备向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发送第一消息之前,还对所述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然后,所述第一主设备通过第二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二路径为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路径包括第四子路径。所述第四子路径为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路径还包括第五子路径。所述第五子路径由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路径还包括第六子路径。所述第六子路径由所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设备对所述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获取第三业务报文。所述第一主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业务链路,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中获取第四业务报文。所述第三业务报文和所述第四业务报文不相同。所述第一主设备聚合所述第三业务报文和所述第四业务报文,得到所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设备对所述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通过第二光纤从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获取所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设备对所述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发送业务请求消息。所述业务请求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对接设备发送所述业务报文。所述第一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业务请求消息包括LAG配置消息。所述LAG配置消息指示所述第一主设备中的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中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所述第一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通过所述第二LAG组的端口,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并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所述第一主设备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二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在所述第二路径所包含的子路径上连续接收到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主设备发送。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在任意子路径上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时,则所述第一主设备将与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上承载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倒换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中传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备份设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包含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需说明,所述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所提及的跨设备传输系统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该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收发器。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分别与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收发器互联。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或程序。其中,收发器,用于获取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所述处理器调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或程序,以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一路径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本方面有益效果的说明,请参见第一方面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还具体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主设备。所述第一主设备包含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需说明,所述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所描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该第一主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收发器。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分别与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收发器互联。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或程序。其中,收发器,用于向第一备份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该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能够指示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调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或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传输系统。在该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跨设备传输系统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其中,跨设备传输系统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的方法,具体执行过程请详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从设备用于:将从第一从设备中接收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发送至第二备份设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主设备用于:通过第二路径接收第一主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对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得到业务报文。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设备。该传输设备包含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所描述的传输设备可以是前述第一方面的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是前述第二方面的第一主设备。或者,传输设备还可以是第二主设备等,此处不做限定。该传输设备可以包括获取单元、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地,若传输设备为第一备份设备,获取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中第一备份设备所执行的获取操作。处理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第一备份设备所执行的处理操作。发送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中第一备份设备所执行的发送操作。具体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若传输设备为第一主设备,发送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中第一主设备所执行的发送操作。该处理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中第一主设备所执行的处理操作。该获取单元用于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中第一主设备所执行的获取操作。具体可以参照前述第二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任意一种,或者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任意一种,或者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本申请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第一备份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中所涉及的功能;或者,支持第一主设备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中所涉及的功能。
可选地,结合上述第九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第一备份设备、第一主设备等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其中,芯片系统可以包括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进一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接口电路等。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原先作为工作主设备的第一主设备故障、或者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避免了业务传输中断,保障了业务的正常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示出了一种应用SDB技术的传输示意图;
图2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业务传输的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一种场景示意图;
图4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二种场景示意图;
图4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三种场景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业务传输的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四种场景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五种场景示意图;
图6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六种场景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在原先作为工作主设备的第一主设备故障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使业务传输得到了保障。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和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一项(个)”还可以解释成“一项(个)或多项(个)”。
跨波段(super dual band,SDB)链路聚合技术是一种将微波常规频段(例如:7G-38G)和E-band频段(例如:78G-86G)捆绑在一起的物理链路捆绑技术,以提供大带宽、长距离的物理传输链路。微波常规频段和E-band频段可以理解成两条微波链路,用于提供双端通信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物理传输链路。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在图2A示出的系统结构中。如图2A所示,该系统架构包括至少两个主设备、至少两个备份设备、以及至少两个从设备。其中,至少两个主设备中至少包括第一主设备和第二主设备,至少两个备份设备中至少包括第一备份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至少两个从设备中也至少包括第一从设备和第二从设备。
如图2A所示,第一从设备与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连接。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连接。第一从设备还与第二从设备连接。另外,第一主设备还可以与第二主设备连接,也还可以与第一备份设备连接。同样地,第一备份设备也还可以与第二备份设备连接。第二主设备也还可以与第二备份设备连接。
本申请中,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一主设备可以互为备份。在第一主设备未发生故障的时候,由第一主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或者对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等操作,此时作为备份态的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将业务报文或者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透传至第一主设备。而在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第一备份设备可以从备份态切换为工作态,进而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或者对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等操作,此时发生故障的第一主设备可以将业务报文或者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透传至第一备份设备。另外,第二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也可以互为备份,具体可以参照上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一备份设备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需说明,本申请所提及的切片或者重组等功能,具体也可以参照前述图1中所示出的切片/重组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在第一主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从设备中,可以分别配置相应的保护组。具体可以参照下述表1进行理解:
表1
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通过各个设备的保护组中的空口或者以太网接口,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并增强设备的接口扩容能力。举例来说,结合图2A,实现第一主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从以下至少三种可能的连接方式来实现,即:方式①、将保护组1中的空口1与保护组3中的空口3连接;方式②、将保护组1的一个以太网接口1、保护组1的一个以太网接口2和空口2、保护组4的空口4和一个以太网接口4、保护组2的一个以太网接口2依次连接;方式③、将保护组1的另一个以太网接口1、保护组5的一个以太网接口5和空口5、保护组6的空口6和一个以太网接口6、保护组2的另一个以太网接口2依次连接。需说明,针对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也可以参照上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应理解,上述表1仅仅从空口链路的角度来描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二主设备进行直连等,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主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也可以直接通过以太网接口进行直连。针对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直连,除了通过表1示出的空口连接以外,也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等方式连接,此处不做限定说明。另外,对于第一从设备与第二从设备之间的直连,也可以参照第一主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直连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所描述的直连,可以理解成直接连接的双方设备之间不需要经过其他设备。
在另一些示例中,也可以在上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为每个主设备、每个备份设备中配置一个或多个主控单元,进一步可以由相应的主控单元执行业务报文的切片或重组等操作。对于在每个设备中配置多少个主控单元,其数量可以视业务需求而定。需说明,第一主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以及第二备份设备中配置的主控单元的数量不一定相等,例如可以在第一主设备中配置一个主控单元,并且在第二主设备中配置2个主控单元等,本申请不做限定说明。
应理解,上述图2A仅仅示出了为第一主设备配置一个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为第二主设备配置一个备份的第二备份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定只能为第一主设备配备一个备用的第一备份设备,也不限定只为第二主设备配置一个备用的第二备份设备。举例来说,图2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2B所示,可以为第一主设备配置两个第一备份设备(例如:第一备份设备A和第一备份设备B),为第二主设备配置两个第二备份设备(例如:第二备份设备A和第二备份设备B)。需说明,也可以为第一主设备配备3个、4个等等不限数量的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为第二主设备配备3个、4个等等不限数量的第二备份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定。
另外,上述图2A至图2B所示出的系统架构中,仅示出了一个第一从设备和一个第二从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并不限定只连接一个第一从设备,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也不限定只与一个第二从设备连接。举例来说,图2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2C所示,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可以连接两个第一从设备,如:第一从设备A1和第一从设备A2。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也可以连接两个第二从设备,如:第二从设备B1和第二从设备B2。而且,第一从设备A1与第二从设备B1连接,第一从设备A2与第二从设备B2连接。需说明,也可以配置3个、4个等不限数目的第一从设备与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连接,配置3个、4个等等不限数量的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连接,本申请不做限定。
此外,上述所提及的第一主设备、第二主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传输节点(radio transmission node,RTN)等微波设备、终端、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network,OTN)等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备份设备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TN设备、终端、OTN等设备,第一从设备、第二从设备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TN设备、终端、OTN设备等,此处不做限定说明。第一对接设备、第二对接设备可以是路由器、交换机、包传送网络(packagetransport network,PTN)设备等,本申请不限定。
应理解,上述图2A至图2C中任一所示的系统架构仅是举例说明,本申请提供的系统架构的应用场景不限于图2A至图2C中所示的微波领域。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应用到例如OTN领域、或者后续可能出现的细粒度的OTN+的物理链路聚合等领域中,此处不做限定说明。另外,上述图2A至图2C中任一所示的系统架构,除了应用在上述示出的跨波段链路聚合传输的保护场景外,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的链路聚合的跨设备保护的场景中,比如:微波的物理链路聚合(physical link aggregation,PLA)、增强物理链路聚合(enhanced physicallink aggregation,EPLA)等等,此处不做限定。另外,上述图2A至图2C示出的系统架构,除了应用在空口链路的跨波段传输的场景外,还可以应用在仅通过以太网传输的跨设备传输的场景,增强对整个跨设备传输系统的保护。后续仅以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为例,详细地描述本申请提供的业务传输的方法。
另外,从图2A至图2C示出系统架构可以看出,仅仅示出了从第一备份设备将业务流正向传输至第二主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业务流的流向也可以为反向传输,即可以从工作态的第二主设备或者工作态的第二备份设备传输至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或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等等,此处不做限定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正向传输的业务流为例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业务传输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301、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在该示例中,在当前作为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第一主设备无法继续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也无法传输切片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或者,在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作为当前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也无法获取到业务报文;又或者,在用户希望通过原先被配置为该第一主设备的备份设备(即第一备份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等情况下,第一备份设备可以获取第一消息。然后,该第一备份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的指示切换为工作的设备,而第一主设备则变为了备份的设备。需说明,第一备份设备从备份态切换为工作态的设备,并不限定上述所描述的三种可能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包括其他的故障情况等,譬如:主控单元故障、主设备硬复位、掉电等,此处不做限定说明。
示例性地,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先确定该第一主设备是否发生故障,并在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时,进行主备切换。需说明,在第一主设备发生不同程度的故障时,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来确定该第一主设备是否故障。例如说,在第一主设备完全故障的情况下,第一备份设备可以从主动检测的角度来确定第一主设备是否故障。或者,在第一主设备未完全故障的情况下,第一备份设备既可以从主动检测的角度,也可以从被动获知的角度来确定第一主设备是否故障。所提及的完全故障是指第一主设备既不能进行切片或重组等操作,也不能执行简单地消息获取、发送等功能。所提及的未完全故障可以理解成,第一主设备不能进行切片或重组等操作,但能够执行简单地获取、发送消息等功能。
针对主动检测的方式,第一备份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连续接收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若在预设时长内未连续接收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则第一备份设备确定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这样,第一备份设备在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时,从备份态切换为工作态的设备。举例来说,若每3.3毫秒检测一次,若10毫秒内,第一备份设备连续3次未检测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此时,第一备份设备可以确定该第一主设备发生了故障。需说明,上述提及的10毫秒等预设时长,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定说明。另外,所描述的检测报文也可以替换成状态通知消息、状态消息等名称,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检测报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增强型连通性检测报文(enhanced connectivity detectionmessage,ECDM)等,本申请不做限定说明。
针对被动获知的方式,可以由第一主设备在监测自身的设备状态后,获知自身的故障情况。然后,第一主设备在第一消息中携带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并向第一备份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这样,第一备份设备在获取到第一消息后,通过该第一消息中携带的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主备切换。
示例性地,第一消息也可以是命令行消息。该命令行消息可以是用户希望通过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业务报文切片、重组等操作时,通过终端等设备设置的用于指示主备切换的消息。这样,第一备份设备在获取到命令行消息后,可以基于该命令行消息进行主备切换。
需说明,本申请的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之间也可以实时地互相发送握手消息(handshake message,HSM)等消息,进行消息握手。通过消息握手,能够实现同步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配置数据和SDB状态数据,以达到两者之间的配置信息的一致性,从而保证设备倒换后切片、重组等功能的正常。此外,发送HSM等消息也可以在相应的接口上通过虚拟城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等信息与报文切片进行区分。应理解,针对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消息握手,也可以参照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消息握手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302、第一备份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
在该示例中,第一备份设备在从备份态切换为工作的主设备后,可以对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进而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示例性的,第一备份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报文的报文长度来决定将该业务报文划分成多少个报文切片。举例来说,若业务报文的报文长度为200字节,可以将该业务报文分成2个报文切片。其中一个报文切片包括128字节,另一个报文切片包括72字节。需说明,此处仅以报文长度为200字节,划分为2个报文切片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限定该业务报文的报文长度等。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该业务报文。示例性的,下面将从三种不同的实施例,详细地描述第一备份设备如何获取到业务报文。
方式1:双活保护进行获取的方式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备份设备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业务报文。即: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业务报文,并通过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业务链路,从第一主设备中获取第二业务报文。聚合第一业务报文和第二业务报文,得到业务报文。所提及的第一业务报文与第二业务报文不相同。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一种场景示意图。如图4A所示,在上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该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业务报文,并将该业务报文转发到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地,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分别与第一对接设备连接,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分别与第二对接设备连接。此外,第一主设备与第一备份设备之间还配置有业务链路,该业务链路可以用于传输业务报文。
因此,第一主设备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获取第二业务报文,并通过业务链路将第二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一备份设备。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第一业务报文。然后,第一备份设备将所获取到的第一业务报文和第二业务报文进行聚合,即可得到业务报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本身都可以接入业务,那么通过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相应的业务报文,不仅能够提升整个业务的接入能力,并提升了业务容量;而且同时节省了第一对接设备的以太网数据接口。
需说明,在上述图4A示出的场景中,第二主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也配置有业务链路。第二备份设备从备份态切换从工作的主设备之后,也可以通过业务链路获取得到第二主设备从第二对接设备中获取到的报文,其具体过程可以参照上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过程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此外,图4A仅以一条业务链路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所提及的业务链路的数量,可以有一条,也可以有多条。业务接入口和业务链路之间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需要保证所有的业务接入口的带宽之和小于或等于业务链路的带宽即可,本申请不做限定。
方式2:通过分光器获取的方式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业务报文。即: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光纤从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获取业务报文。
图4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二种场景示意图。如图4B所示,在上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该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通过第一分光器与第一对接设备连接,通过第二分光器与第二对接设备连接,实现将第一对接设备中的业务报文转发到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地,第一对接设备与第一分光器连接。而且,第一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通过第一光纤与第一备份设备的业务接入口连接,另一个输出口通过第二光纤与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连接。
第一对接设备可以将业务报文发送到第一分光器。在第一主设备故障的时候,第一主设备并不会通过第二光纤从第一分光器的另一个输出口中获取到该业务报文,而是由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光纤从第一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中获取该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第一主设备故障或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的时候,从第一备份设备中接入业务,提升整体业务的接入能力,避免了业务不会因为第一主设备故障而无法接入,以及无法传输到第二对接设备的现象发生。
需说明,在上述图4B示出的场景中,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二分光器与第二对接设备连接。具体地,第二对接设备与第二分光器连接。而且,第二分光器的一个输入口与第二备份设备的业务输出口连接,另一个输入口与第二主设备的业务输出口连接。其具体的实现过程也可以参照上述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所连接的第一分光器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方式3:通过业务倒换消息进行获取的方式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方式中,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获取业务报文。即:第一备份设备发送业务倒换消息。所述业务倒换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对接设备进行业务倒换。第一备份设备接收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业务报文。
图4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三种场景示意图。如图4C所示,在上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该跨设备传输系统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业务报文,并将该业务报文转发到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地,第一主设备和第一备份设备分别与第一对接设备连接,第二主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分别与第二对接设备连接。在第一主设备故障的时候,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向第一对接设备发送业务倒换消息,指示第一对接设备无需将业务报文发送到第一主设备,而且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一备份设备。这样,在第一对接设备接收到业务倒换消息后,可以在业务倒换消息的指示下将该业务报文发送到第一备份设备。既提升了业务接入的能力,也提供了多种可能的业务接入的方式。
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所提及的业务倒换消息可以是LAG更新消息。该LAG更新消息指示了第一备份设备中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第一主设备中的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因此,第一备份设备接收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业务报文,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第一备份设备从第一LAG组的端口,接收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业务报文。
在上述图4C示出的场景中,可以在第一备份设备中配置第一LAG组,在第一主设备中配置第二LAG组,以及在第一对接设备中配置第三LAG组。前述的第一LAG组中包括至少一个端口(图4C中仅以一个端口a为例说明)。第二LAG组中也包括至少一个端口b(图4C中仅以一个端口b为例说明)。第三LAG组中包括至少两个端口(图4C中仅示出端口c1和c2)。其中,端口c1与端口a连接,端口c2与端口b连接。
在第一主设备未发生故障的时候,可以将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设置成高于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然后,未故障的第一主设备告知第一对接设备,需要第一对接设备将业务报文从该第三LAG组中的端口c2发送到第一主设备,此时第一主设备可以从端口b中接收该业务报文。但是,在第一主设备发生了故障后,若继续通过端口b接收业务报文,会发生接入失败的情况。
因此,通过调整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和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使得调整后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这样,第一备份设备向第一对接设备发送LAG更新消息,告知第一对接设备需要将业务报文从端口c2中倒换到端口c1中传送。这样,第一对接设备在接收到LAG更新消息后,将该业务报文通过端口c1发送到第一备份设备中,使得第一备份设备能够通过与端口c1连接的端口a接收该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等情况下,提升了业务接入能力,并提升了整个系统的保护能力。
需说明,上述图4C中每个LAG组的端口,也可以理解成对应设备的业务端口,即设备用于接收或发送业务时所使用的端口。另外,在第一LAG组包括多个端口、第二LAG组包括多个端口的情况下,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也可以反映出该第一LAG组中每个端口的端口优先级,会高于第二LAG组中每个端口的端口优先级。
另外,在上述图4C示出的场景中,也可以在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二对接设备中分别配置相应的LAG组,具体可以参照上述为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以及第一对接设备配置相应的LAG组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需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从上述方式1至方式3介绍了第一备份设备获取业务报文的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备份设备还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取业务报文,本申请并不限定于上述所提及的三种方式。
303、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路径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第二主设备,第一路径为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该示例中,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可以通过第一路径将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第二主设备。第一路径可以由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或者说,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可以经过不同的设备的转发后,从第一备份设备传输到第二主设备。所提及的第一路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可能的情况:
情况一:第一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
所提及的第一子路径由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第二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情况二、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二子路径。
所提及的第二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情况三、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三子路径。
所提及的第三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第一备份设备在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可以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分发到上述所提及的第一子路径、第二子路径以及第三子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子路径中。譬如说,可以只通过第一子路径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也可以只通过第二子路径传输,也可以只通过第三子路径来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或者,也可以通过第一子路径和第二子路径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也可以通过第一子路径和第三子路径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也可以通过第二子路径和第三子路径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又或者,也可以通过第一子路径、第二子路径以及第三子路径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具体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传输至少一个报文切片的子路径。
在前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为了便于理解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可以使用不同的标号(如:①~⑨)表示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具体可以参照下述表2进行理解:
表2
| 标号 | 含义 |
| ① | 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② | 第二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③ | 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④ | 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⑤ | 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⑥ | 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⑦ | 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⑧ | 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 ⑨ | 第二从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
由上述表2可知,标号①可以示意出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标号②可以示意出第二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其余的标号可以参照标号①和②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因此,上述的情况一中的第一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①+②组成。情况二中的第二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③+④组成。同样地,情况三中的第三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⑤+⑥+⑦组成。
应理解,上述表2中示意出的标号①~⑨仅仅是一个示意性的描述,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示意出设备间的传输路径,此处不做限定说明。
基于此,在前述图4A至图4C中任一种场景中,其具体的业务报文、报文切片的传输流向可以参照图2A示出的子路径进行传输,此处不做赘述。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该业务传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
该示例中,在设备之间通过空口链路连接的情况下,各设备的空口的带宽会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很容易引起报文切片在空口链路上丢弃。而且,一旦某个报文切片被丢弃,则将导致整个业务报文被随机丢弃。因此,为了避免报文切片在空口链路上被丢弃,此时分发到空口链路的报文切片的带宽应当小于或等于该该空口链路当前的实时带宽。
因此,为了第一备份设备能够实时地感知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变化,第一备份设备还需要获取该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应理解,所提及的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可以参照前述图2A中标号①、④以及⑥示意出的传输路径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示例性地,第一主设备获取到标号④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并将该标号④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发送到第一备份设备。同样地,第一从设备获取到标号⑥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并将该标号⑥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发送到第一备份设备。第一备份设备也可以获取到标号①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这样,第一备份设备便可以获取到标号①、④、⑥各自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
第一备份设备基于该第一路径上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调整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并基于调整后的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第一路径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第二主设备。譬如说,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在获取到标号①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后,可以调整该标号①示出的空口链路上传输的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等。在该示例中,按照调整后的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发送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能够在空口链路上达到限速传输的目的,不会引起报文切片的拥塞传输、丢失等情况发生。
需说明,上述所提及的各个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可以通过相应的带宽通告报文(bandwidth notification message,BNM)发送至第一备份设备。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能通过其他的消息发送至第一备份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定说明。示例性地,可以通过VLAN等信息区分BNM报文和报文切片。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从设备在获取到标号⑥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后,也可以通过⑧示出的路径同步发送一份该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给第一主设备,使得在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一主设备间进行主备切换的过程中,第一从设备不感知该切换过程,实现快速切换。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针对前述情况三所示出的第三子路径,第二从设备在获取到第一从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除了将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按照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即标号⑦示出的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以外,还可以将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⑨示出的路径发送至第二备份设备,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A至图4C的示意图进行理解。不仅能够实现报文切片的双发,而且在第二主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进行主备切换的过程中,第二从设备不感知该切换过程,实现快速切换和主备倒换。
需说明,此时第二备份设备从第二从设备中获取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并不会对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等操作,可以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丢弃。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由于第一路径中的子路径跨越了不同的设备,而一旦某些子路径发生故障,此时发生故障的子路径上传输的报文切片将无法正常传输。因此,为了保证报文切片在子路径中正常传输,该业务传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在所述第一路径所包含的子路径上连续接收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为所述第二主设备发送;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在任意子路径上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时,则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将与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上承载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倒换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中传输。
譬如说,以前述图2A示出的系统架构为例,假设第二主设备通过第一子路径、第二子路径以及第三子路径分别向第一备份设备发送第一报文。若在10毫秒内,第一备份设备并没有在第一子路径中连续接收到该第一报文,而是在第二子路径和第三子路径中连续接收到了该第一报文。那么,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判定该第一子路径发生了故障,以及判断出第二子路径和第三子路径未发生异常。这时候,第一备份设备可以将该第一子路径中承载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倒换到第二子路径和/或第三子路径中传输。
应理解,上述所描述的第一报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ECDM报文。通过ECDM报文,不仅能够对子路径上的双端设备进行端到端的连通性检测,而且还能够检测报文切片的丢包、乱序、误码等问题。此外,当第一报文和报文切片在第一路径中的子路径上传输时,也可以通过各自报文携带的VLAN等信息进行区分。
304、第二主设备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得到业务报文。
该示例中,第二主设备在获取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可以对这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得到业务报文。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主设备在重组得到业务报文之后,还可以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二对接设备中。示例性地,第二主设备可以直接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二对接设备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备份设备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A中示出的报文流向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或者,第二主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二分光器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B示出的报文流向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又或者,第二主设备也可以通过配置LAG组的方式,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二对接设备中,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C示出的报文流向的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应理解,上述图3至图4C中任一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从第一主设备故障、第二主设备未故障,并由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进行业务传输的角度,来描述了该业务传输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可能是第一主设备未故障、第二主设备故障,由第一主设备与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二备份设备之间进行业务传输,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图3至4C中任一实施例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同样地,也可能是第一主设备故障、第二主设备故障,由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和第二备份设备之间进行业务传输,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前述图3至4C中任一实施例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另外,上述图3至图4C中任一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描述了业务报文的流向为第一对接设备->跨设备传输系统->第二对接设备。在实际应用中,业务报文的流向也可以为第二对接设备->跨设备传输系统->第一对接设备,本申请不做限定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原先作为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故障、或者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的情况下,能够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后,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一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解决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避免了业务传输中断,保障了业务的正常传输。而且,通过为第一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为第二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二备份设备,能够在每个设备中都增加额外的端口,增加了各个设备的端口扩容能力,提供了多种与其他设备连接的方式。
上述图3至4C中任一所示的实施例,仅描述了由切换为工作态的第一备份设备执行业务传输的方法。在第一主设备未发生故障或者用户仍然继续希望由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等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主备切换,而是继续由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执行业务传输的方法。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业务传输的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业务传输的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501、第一主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
该示例中,在第一主设备未发生故障、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未故障或者用户仍然继续希望由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的情况下,并不需要第一备份设备执行前述图3中步骤301示出的主备切换操作,而是可以继续由第一主设备作为工作态的设备来完成对业务报文的切片处理等过程。
因此,在第一备份设备执行前述图3中的步骤301之前,可以由第一主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示例性地,第一主设备可以根据业务报文的报文长度来决定将该业务报文划分成多少个报文切片,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3中的步骤302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类似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主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该业务报文。示例性的,下面将从结合前述步骤302中所描述的方式1至方式3,来详细地描述第一主设备如何获取到业务报文。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四种场景示意图。
如图6A所示,针对方式1,第一备份设备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获取第四业务报文,并通过业务链路将第四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一主设备。第一主设备也可以从第一对接设备中获取第三业务报文。然后,第一主设备将所获取到的第三业务报文和第四业务报文进行聚合,即可得到业务报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方式1的效果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需说明,图6A示出的跨设备传输系统、第一对接设备、第二对接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A示出的连接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此处所描述的第一备份设备、第一主设备、业务链路等内容,也可以参照前述图4A中示出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图6B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第五种场景示意图。
如图6B所示,针对方式2,在第一备份设备并未进行主备切换的情况下,第一备份设备并不会通过第一光纤从第一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中获取业务报文,而是继续由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通过第二光纤从第一分光器的另一个输出口中获取该业务报文。通过上述方式,继续由第一主设备通过第二光纤接入业务,提升整体业务的接入能力。应理解,该图6B示出的跨设备传输系统、第一对接设备、第二对接设备、第一分光器、第二分光器等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B示出的连接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此外,所描述的第一光纤、第二光纤等内容,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B中示出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图6C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获取业务报文的另一种场景示意图。
如图6C所示,针对方式3,在第一备份设备并未进行主备切换的情形下,作为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仍然可以向第一对接设备发送业务请求消息。该业务请求消息可以指示第一对接设备无需将业务报文发送到第一备份设备,而且将该业务报文发送至第一主设备。这样,在第一对接设备接收到业务请求消息后,可以在业务请求消息的指示下将该业务报文发送到第一主设备。既提升了业务接入的能力,也提供了多种可能的业务接入的方式。
在另一些示例中,上述所提及的业务请求消息可以是LAG配置消息。该LAG配置消息指示了第一主设备中的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第一备份设备中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因此,第一主设备接收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业务报文,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即:第一主设备从第二LAG组的端口,接收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业务报文。
在上述图6C示出的场景中,在第一备份设备中配置第一LAG组,在第一主设备中配置第二LAG组,以及在第一对接设备中配置第三LAG组,可以参照前述图4C示出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由于LAG配置消息中指示了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设置成高于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那么,作为工作态的第一主设备可以通过该LAG配置消息,告知第一对接设备,需要第一对接设备将业务报文从该第三LAG组中的端口c2发送到第一主设备,此时第一主设备可以从端口b中接收该业务报文。
需说明,上述图6C中每个LAG组的端口,具体也可以参照前述图4C中示出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此外,图6C示出的跨设备传输系统、第一对接设备、第二对接设备等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C示出的连接方式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502、第一主设备通过第二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二路径为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该示例中,第二路径可以由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或者说,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可以经过不同的设备的转发后,从第一主设备传输到第二主设备。所提及的第二路径可以包括第四子路径、第五子路径和第六子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所描述的第四子路径为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描述的第五子路径由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所描述的第三子路径由所述第一主设备与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第一主设备在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可以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分发到上述所提及的第四子路径、第五子路径以及第六子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子路径中。具体也可以参照前述步骤303中所描述的第一备份设备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分发到第一子路径、第二子路径以及第三子路径中的一个或多个子路径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所提及的第二路径具体可以参照图2A中示出的标号来理解。由此,上述的第四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④组成。第五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③+①+②组成。同样地,第六子路径可以理解成由⑧+⑥+⑦组成。
另外,相比较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明显可以看出第一路径中的部分链路是与第二路径中的部分链路重叠。譬如说,第二子路径和第五子路径都存在有标号③示出的传输路径,第三子路径和第六子路径都存在有标号⑥和⑦示出的传输路径等,此处不做限定说明。
基于此,在前述图6A至图6C中任一种场景中,其具体的业务报文、报文切片的传输流向可以参照图2A示出的子路径进行传输,此处不做赘述。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该业务传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主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所述第一主设备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所述第一主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二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
需说明,所描述的第二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具体可以参照前述步骤303中所描述的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另外,第一主设备如何调整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等内容,也可以参照前述步骤303中第一备份设备调整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等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第一从设备在获取到标号⑥示出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后,也可以同步发送一份该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给第一备份设备,使得后续在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一主设备之间进行主备切换的过程中,第一从设备不感知该切换过程,实现快速切换。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针对前述第六子路径,第二从设备在获取到第一从设备发送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除了将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按照第二从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即标号⑦示出的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以外,还可以通过标号⑨示出的路径将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发送至第二备份设备,不仅能够实现报文切片的双发,而且在第二主设备与第二备份设备之间进行主备切换的过程中,第二从设备不感知该切换过程,实现快速切换和设备倒换。
需说明,此时第二备份设备从第二从设备中获取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后,并不会对该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等操作,可以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丢弃。
在另一些可能的示例中,由于第二路径中的子路径跨越了不同的设备,而一旦某些子路径发生故障,此时发生故障的子路径上传输的报文切片将无法正常传输。因此,为了保证报文切片在子路径中正常传输,该业务传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在所述第二路径所包含的子路径上连续接收到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为所述第二主设备发送;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在任意子路径上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时,则所述第一主设备将与未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上承载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倒换到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接收到所述第二报文对应的子路径中传输。
需说明,所描述的第二报文,以及第一主设备如何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报文等内容,可以参照前述步骤303中所描述的第一报文、以及第一备份设备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一报文等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503、第二主设备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得到业务报文。
该示例中,步骤503具体可以参照前述步骤304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可选地,在另一些示例中,在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第一主设备的业务接入口故障或者用户希望由第一备份设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等情况下,该业务传输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504、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505、第一备份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
506、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路径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第二主设备,第一路径为第一备份设备与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507、第二主设备将至少一个报文切片进行重组处理,得到业务报文。
需说明,步骤504-507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3中的步骤301-303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由互相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之前,仍然可以由第一主设备对所获取到的业务报文进行报文切片处理,并将处理后得到的至少一个报文切片通过第二路径发送至第二主设备。并且,在第一主设备故障的情况下,还能够将业务报文倒换到第一备份设备中,并由第一备份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并传输报文切片到第二主设备。解决因第一主设备故障造成业务传输中断的问题,避免了业务传输中断,保障了业务的正常传输。而且,通过为第一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一备份设备、为第二主设备配备备份的第二备份设备等,能够在每个设备中都增加额外的端口,增加了各个设备的端口扩容能力,提供了多种与其他设备连接的方式。
上述主要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备份设备、第一主设备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功能,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从功能单元的角度,本申请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实施例对第一备份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功能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功能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比如,以采用集成的方式划分各个功能单元的情况下,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传输设备包括获取单元701、处理单元702以及发送单元703。
若传输设备为图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备份设备,获取单元701执行图3中的步骤301。处理单元702执行图3中的步骤302。发送单元703执行图3中的步骤303。若传输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备份设备,获取单元701执行图5中的步骤504。处理单元702执行图5中的步骤505。发送单元703执行图5中的步骤506。
若传输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主设备,处理单元702执行图5中的步骤501。发送单元703执行图5中的步骤502。获取单元701用于在处理单元702执行步骤501之前,获取业务报文,具体可以参照前述图4A至图4C的内容进行理解,此处不做赘述。
若传输设备为图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二主设备,处理单元702执行图3中的步骤304。获取单元701用于接收图3中步骤303中的报文切片。若传输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二主设备,处理单元702执行图5中的步骤503和步骤507。获取单元701用于接收图5中步骤502或步骤506中的报文切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传输系统。该跨设备传输系统可参见上述图2A至图2C,图4A至图4C或图6A至图6C所示,具体说明请参见上述图2A至图4C,图4A至图4C或图6A至图6C所示,具体不做赘述。
上述第一备份设备、第一主设备、第二主设备可以由图8中的通信设备来实现。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801、存储器802以及收发器803。所述处理器801通过线路分别与所述存储器802以及所述收发器803互联。
若通信设备为图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备份设备。该收发器803用于执行步骤301、步骤303。处理器801调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步骤302。若通信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备份设备。该收发器803用于执行步骤504、步骤506。处理器801调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步骤505。
若通信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一主设备。该收发器803用于执行步骤502。处理器801调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步骤501。
若通信设备为图3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二主设备。该收发器803用于从步骤303接收到的报文切片。处理器801调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步骤304。若通信设备为图5对应的实施例中的第二主设备。该收发器803用于执行从步骤502或步骤506接收到的报文切片。处理器801调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代码,以执行步骤502以及步骤507。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所述跨设备传输系统包括第一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从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二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互为备份,所述第二主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互为备份;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一路径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所述第一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二子路径,所述第二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三子路径,所述第三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业务报文;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业务链路,从所述第一主设备中获取第二业务报文,所述第一业务报文和所述第二业务报文不相同;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聚合所述第一业务报文和所述第二业务报文,得到所述业务报文。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第一光纤从分光器的一个输出口获取所述业务报文。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发送业务倒换消息,所述业务倒换消息用于指示第一对接设备进行业务倒换;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倒换消息包括链路聚合组LAG更新消息,所述LAG更新消息指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中的第一LAG组的系统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一主设备中的第二LAG组的系统优先级;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从所述第一LAG组的端口,接收所述第一对接设备发送的所述业务报文。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预设时长内检测是否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
若在所述预设时长内未连续接收到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检测报文,则所述第一备份设备确定所述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在所述第一主设备发生故障时,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获取第一消息,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接收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主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主备切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
12.一种第一备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包含于跨设备传输系统中,所述跨设备传输系统包括第一主设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从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二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互为备份,所述第二主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互为备份;所述第一备份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收发器,所述处理器通过线路分别与所述存储器以及所述收发器互联;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读指令或程序;
所述处理器,调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或所述程序,以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3.一种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设备传输系统包括第一主设备、第二主设备、第一备份设备、第二备份设备、第一从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二备份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连接;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互为备份,所述第二主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互为备份;其中,
所述第一备份设备,用于:
获取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进行主备切换;
对业务报文进行切片处理,得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
通过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所述第一路径为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包括第一子路径,所述第一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二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二子路径,所述第二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路径还包括第三子路径,所述第三子路径由所述第一备份设备与所述第一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从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以及所述第二从设备与所述第二主设备之间的传输路径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备份设备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路径上的空口链路的带宽信息;
基于所述带宽信息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
基于调整后的所述报文切片的发送速率,通过所述第一路径将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传输至所述第二主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跨设备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从设备用于:
将从所述第一从设备中接收到的所述至少一个报文切片,发送至所述第二备份设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1547347.4A CN116266807A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111547347.4A CN116266807A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6266807A true CN116266807A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6743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111547347.4A Pending CN116266807A (zh) | 2021-12-16 | 2021-12-16 |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16266807A (zh) |
Citations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2035680A (zh) * | 2010-12-17 | 2011-04-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设备链路保护方法及系统 |
| CN102215124A (zh) * | 2011-06-08 | 2011-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汇聚节点及光网络保护系统 |
| CN102594696A (zh) * | 2012-03-08 | 2012-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管理网络设备链路聚合组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2752126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保护倒换方法、主设备及设备 |
| CN106803806A (zh) * | 2015-11-26 | 2017-06-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及系统、通信系统 |
| CN108574614A (zh) * | 2017-03-10 | 2018-09-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网络系统 |
-
2021
- 2021-12-16 CN CN202111547347.4A patent/CN1162668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02035680A (zh) * | 2010-12-17 | 2011-04-2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跨设备链路保护方法及系统 |
| CN102752126A (zh) * | 2011-04-22 | 2012-10-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保护倒换方法、主设备及设备 |
| CN102215124A (zh) * | 2011-06-08 | 2011-10-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汇聚节点及光网络保护系统 |
| CN102594696A (zh) * | 2012-03-08 | 2012-07-1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管理网络设备链路聚合组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6803806A (zh) * | 2015-11-26 | 2017-06-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报文传输方法及系统、通信系统 |
| CN108574614A (zh) * | 2017-03-10 | 2018-09-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网络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5657748B (zh) | 基于隧道绑定的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 |
| CN104253764B (zh) | 一种链路聚合的方法和设备 | |
| US10708081B2 (en) | Failure protection method based on ring protection link, device, and system | |
| US8830825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iority based (1:1)n ethernet protection | |
| CN102724030A (zh) | 一种高可靠性的堆叠系统 | |
| WO2015070383A1 (zh) | 一种链路聚合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 CN112822102B (zh) | 链路切换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 |
| CN103560955A (zh) | 冗余设备切换方法及装置 | |
| CN102238069B (zh) | 一种链路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
| CN103036728A (zh) | 一种多冗余的以太网数据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 |
| WO2022105325A1 (zh) | 重路由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 |
| WO2019000241A1 (zh) | 保护倒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 |
| CN113079090A (zh) | 一种流量传输的方法、节点和系统 | |
| CN105991315A (zh) | 一种sdn中的链路保护方法、交换设备及网络控制器 | |
| CN105207871A (zh) | 双切环网保护方法及装置 | |
| CN114268589B (zh) | 流量转发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 US11552881B2 (en) | Faulty multi-layer link restoration method and controller | |
| CN116266807A (zh) | 一种业务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 WO2016086693A1 (zh) | 报文传输的方法、骨干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 | |
| EP2953299B1 (en) | Protection switching method, system and node | |
| JP6499624B2 (ja) |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及びフレーム転送方法 | |
| WO2022021253A1 (zh) |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 |
| CN110661703A (zh) | 一种实现快速重路由的方法和装置 | |
| KR101726375B1 (ko) | 데이터 이중화 장치 | |
| CN107154861B (zh) | 一种堆叠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