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0168840B - 电路及诊断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路及诊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8840B
CN110168840B CN201780080804.9A CN201780080804A CN110168840B CN 110168840 B CN110168840 B CN 110168840B CN 201780080804 A CN201780080804 A CN 201780080804A CN 110168840 B CN110168840 B CN 110168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torage
storage unit
pole terminal
power
cont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08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8840A (zh
Inventor
市川广基
石川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68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8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8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19Switching between serial connection and parallel connection of battery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电路对包含第一蓄电部和第二蓄电部的多个蓄电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具备:第一整流器,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和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极性的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第二整流器,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和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极性的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以及连接切换机构,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

Description

电路及诊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及诊断方法。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12月28日中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6-256141号来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将移动体的驱动方式电动化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在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那样,需要对移动体所具备的蓄电部效率良好地进行充电,而且从储存于蓄电部的电力效率良好地得到动力。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使在充电时将蓄电部(电容器组)并联、在放电时将蓄电部串联的方式利用多个开关来对连接进行切换的电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4-28280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路需要很多适当对多个蓄电部进行切换的开关,成为复杂的结构。
本发明的方案是考虑这样的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利用储存于多个蓄电部的电力的电路及诊断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而达成相关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电路(110),其对包含第一蓄电部(121)和第二蓄电部(122)的多个蓄电部(120)、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130)、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150)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电路(110)具备:第一整流器(111),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150P)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121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121P)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第二整流器(112),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122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122P)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以及连接切换机构(115,116),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负载,所述连接切换机构通过切换而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切换机构通过切换而将所述串联连接解除,且将所述多个蓄电部分别并联连接于所述电源。
(4)在上述(1)~(3)中的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具备:第一接触器(115),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以及第二接触器(116),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
(5)在上述(4)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接触器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二接触器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
(6)在上述(4)或(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接触器处于切断状态且所述第二接触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电源向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供给电力。
(7)在上述(4)~(6)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具备在第一连接模式与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的控制部(140),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是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二蓄电部并联连接的模式,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是在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二蓄电部串联连接的组的两端并联连接第三蓄电部的模式。
(8)在上述(7)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蓄电部(133)设置于所述负载,所述连接切换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三蓄电部电并联连接,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以及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三蓄电部电并联连接的第三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9)在上述(8)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接触器控制成切断状态,将所述第二接触器控制成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接触器控制成导通状态,将所述第二接触器控制成切断状态。
(10)在上述(1)~(9)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具备:第一双向开关(1213,191),其将所述第一蓄电部的充放电电流切断;以及第二双向开关(1223,192),其将所述第二蓄电部的充放电电流切断。
(11)在上述(1)~(10)的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设置于具备所述负载的移动体(1),且被从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电。
(12)在上述(1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移动体设置有将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分别收纳的收纳部(120C),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以容易装卸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部。
(13)在上述(4)~(9)的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具备第一导体(171)和第二导体(172),所述第一导体(171)经由所述第一整流器将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导体设置有第一分支点(P1),所述第二导体(172)经由所述第二整流器将该第一分支点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电连接。
(14)在上述(1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路还具备第三导体(173)和第四导体(174),在所述第二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二整流器靠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支点(P2),所述第三导体(173)将该第二分支点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电连接,在所述第三导体设置有第三分支点,所述第四导体(174)将该第三分支点与所述电源的第二极端子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所述第一接触器插装于所述第三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三分支点靠所述第二分支点侧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二分支点靠所述第二蓄电部侧的位置,所述第二接触器插装于所述第四导体。
(15)在上述(1)~(14)的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是正极,所述第一整流器使电流沿着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朝向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方向流动,所述第二整流器使电流沿着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朝向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方向流动。
(16)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电路的诊断方法,所述电路对包含第一蓄电部和第二蓄电部的多个蓄电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电路具备:第一整流器,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第二整流器,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以及连接切换机构,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具备:第一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以及第二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所述电路的诊断方法包括如下处理:执行使所述第一接触器成为切断状态且使所述第二接触器成为导通状态、并且判定设置于所述负载的电容器的电压的第一诊断模式;以及在所述第一诊断模式后,执行使所述第一接触器成为导通状态且使所述第二接触器成为切断状态、并且判定设置于所述负载的电容器的电压的第二诊断模式。
(17)在上述(16)的方案中,电可以是,根据所述第一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所述第二接触器有无故障。
(18)在上述(16)或(17)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根据所述第二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所述第一接触器有无故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电路对包含第一蓄电部和第二蓄电部的多个蓄电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所述电路具备:第一整流器,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第二整流器,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以及连接切换机构,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由此能够提供能够以更加简单的结构来利用设置于多个蓄电部的电力的电路及诊断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用于降低冲击电流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电池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的驱动开始时的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的驱动开始时的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ECU140的诊断处理的详情的图。
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面中设为在符号的朝向上观察,左右及前后的方向设为指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
图1是示出应用实施方式的电路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的图。在图1中示出具有低底板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以下,称作“电动二轮车”)的一例。图1所示的电动二轮车1是移动体的一例。电动二轮车1的车架F将前叉11支承为能够转向。在前叉11的下端轴支承有前轮WF,在前叉11的上部连结有方向把16。
在车架F的后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有摆臂17的前端部。
在摆臂17的后端部设置有电动马达135,以电动马达135所输出的动力驱动后轮WR旋转。
以与车架F的后部连结的方式,设置有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在座椅框架15支承有乘车用座椅21。另外,在车架F安装有覆盖该车架F的合成树脂制的车身罩22。
在图1中示出一部分的电气安装件的配置例。例如,在乘车用座椅21的下部且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之间,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蓄电池收纳部120C。在蓄电池收纳部120C内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有蓄电池120。
通过从蓄电池120经由电路110供给的电力,从而设置于摆臂17的电动马达135由PDU130驱动,使该电动马达135被驱动了时的旋转动力向后轮WR传递,由此电动二轮车1行驶。例如,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0分割成蓄电池121、122等多个蓄电池单元。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例如由配置于车身罩22内侧等适当部位的ECU(Electric Control Unit)140等控制。充电器150对从外部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经由电路110而对蓄电池120进行充电。充电器150也可以能够相对于电动二轮车1装卸。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控制系统10包含电路110、蓄电池120、PDU130(负载)、ECU140(控制部)及充电器150(电源)。
电路110具备二极管111(第一整流器)、二极管112(第二整流器)、接触器(CONT)115(第一接触器)、接触器116(第二接触器)及导体171~178。
蓄电池120例如包含蓄电池121、122,它们是多个蓄电部的一例。蓄电池120通过将锂离子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铅蓄电池等单蓄电池串联连接多个,从而产生规定的电压(例如,将其公称电压称作48V)。来自蓄电池121、122的电力经由电路110而被供给到对电动马达135的输出进行控制的PDU(Power Driver Unit)130,例如,在通过PDU130而从直流转换为三相交流后,被向作为三相交流马达的电动马达135供给。PDU130是所谓的逆变器。
例如,蓄电池121、122的输出电压由DC-DC转换器126降压到低电压(例如,12V),被向ECU140等控制系统部件供给。
例如,DC-DC转换器126的允许输入电压变动范围包含将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而得到的电压。而且,DC-DC转换器126也可以将蓄电池121、122各自的电压的变动范围、将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而得到的电压的变动范围包含于允许输入电压变动范围。
例如,蓄电池121、122的输出电压也可以设为允许在平常时相对于各自的公称电压而例如变动到与公称电压的125%相当的上限电压、与公称电压的90%相当的下限电压。
另外,由DC-DC转换器126降压后的低电压的电力的一部分被向蓄电池125、未图示的灯火器等一般电气安装部件供给。
蓄电池121、122例如能够通过与AC100V的电源连接的充电器150而充电。
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1具备蓄电池主体1211、BMU(Battery Managing Unit)1212、双向开关1213、高电位侧端子121P(第一极端子)、低电位侧端子121N(第二极端子)及连接器121C。同样,蓄电池122具备蓄电池主体1221、BMU1222及双向开关1223。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BMU1212和BMU1222合起来称作单位BMU。蓄电池121、122的充放电的状况、蓄电量、温度等由各蓄电池的BMU监视,监视到的蓄电池121、122的信息与ECU140共享。BMU通过根据后述的来自ECU140的控制指令或上述的监视结果控制双向开关1213等,来限制蓄电池主体1211等的充放电。针对双向开关1213的详情在后面叙述。需要说明的是,BMU1212经由连接器121C而与ECU140通信。另外,蓄电池121的BMU1212经由连接器121C而接受控制用的电力的供给。针对蓄电池122,也是与此同样的。
ECU140被输入来自节气门(加速器)传感器180的输出要求的信息,ECU140基于输入的输出要求的信息,来控制接触器115、116、蓄电池120、PDU130等。例如,ECU140通过控制蓄电池120,能够限制蓄电池120的充放电。ECU140通过控制接触器115、116,来切换针对蓄电池120的电力的供给和来自蓄电池120的放电。ECU140通过PDU130控制向电动马达135供给的电力,从而控制电动马达135的驱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框图中,设为了充电器150也包含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10,但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充电器150相对于电动二轮车1装卸。在该情况下,充电器150也可以设置于电动二轮车1的外部。
二极管111对在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第一极端子)与蓄电池121(第一蓄电部)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二极管111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的方向流动。
二极管112对在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与蓄电池122(第二蓄电部)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二极管112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的方向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二极管111中流动的电流与在二极管112中流动的电流互不相同。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以及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各自的极性是相同的极性,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极。
与蓄电池121对应的二极管111和与蓄电池122对应的二极管112设置成能够保护各部分以避免下述的事项的发生。
·通过设置有二极管111和二极管112,防止电流从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和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的各个向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逆流。
·通过设置有二极管111,防止在串联连接有蓄电池120时,蓄电池121短路。
·通过在将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和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相连的导体171和导体172中二极管111和二极管112分别设置成朝向相反,从而在一方的蓄电池发生了短路故障的情况下,防止另一方的蓄电池的短路。
接触器115(第一接触器)对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例如,接触器115设置于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即设置于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接触器115在导通状态下将蓄电池120串联连接,在切断状态下将蓄电池120的串联连接解除。在接触器115处于切断状态的期间中,至少包含充电器150向蓄电池120供给电力的期间。
接触器116(第二接触器)对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与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例如,接触器116在导通状态下,将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与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之间连接。在接触器116处于导通状态的期间中,至少包含充电器150向蓄电池120供给电力的期间。
串联连接的蓄电池120的两端分别与PDU130连接。通过接触器115、116的状态的切换而蓄电池120内的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被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接触器115、116、二极管111、112是连接切换机构的一例。
[电路的驱动系统的连接结构的例子]
电路110的驱动系统的各部分通过包含导体171(第一导体)、导体172(第二导体)、导体173(第三导体)、导体174(第四导体)、导体175、导体176、导体177以及导体178的导体(导线),而如下述那样电连接。
由导体171将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电连接。在导体171插装有二极管111。例如,二极管111的阴极连接于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二极管111的阳极连接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在从二极管111的阳极到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为止的区间设置有分支点P1(第一分支点)。
由导体172将分支点P1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电连接。在导体172中插装有二极管112。例如,二极管112的阴极连接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二极管112的阳极经由分支点P1而连接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在从二极管112的阴极到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为止的区间设置有分支点P2(第二分支点)。
由导体173将分支点P2与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电连接。在导体173中插装有接触器115的触点。在导体173中设置有分支点P3(第三分支点)。其位置是从接触器115到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为止的区间。
由导体174将分支点P3与充电器150的低电位侧端子150N电连接。在导体174中插装有接触器116的触点。
由相同的导体174将串联连接的各蓄电池中的更低电位侧的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与充电器150的低电位侧端子150N电连接。
另外,在从二极管111的阴极到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为止的区间设置有分支点P4(第四分支点)。由导体175将分支点P4与PDU130的高电位侧端子130P电连接。由导体176将分支点P4与DC-DC转换器126的高电位侧端子126P电连接。PDU130的低电位侧端子130N通过导体177而连接于充电器150的低电位侧端子150N。DC-DC转换器126的低电位侧端子126N通过导体178而连接于充电器150的低电位侧端子150N。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路110中,也可以除了上述的驱动系统的连接之外,还包含在图2中由虚线表示的监视控制系统的连接,而且电路110也可以构成为具备ECU140。
[电路的作用]
ECU140从蓄电池120的BMU取得蓄电池120的状态。ECU140从节气门传感器180等检测利用者的操作。ECU140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来控制接触器115、接触器116及PDU130。
·用于以来自充电器150的电力对蓄电池120进行充电的处理:
在以来自充电器150的电力对蓄电池120进行充电的情况下,ECU140将接触器115设为切断状态,将接触器116设为导通状态。即在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处于并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对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供给来自充电器150的电力。需要说明的是,在处于上述的控制状态的情况下,会成为能够对PDU130供给来自充电器150的电力的状态,但该电压与施加在蓄电池121的端子间的电压相同。
·用于以储存于蓄电池120的电力驱动PDU130的处理:
在以储存于蓄电池120的电力驱动PDU130的情况下,ECU140使接触器115成为导通状态,使接触器116成为切断状态。即在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处于串联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对PDU130供给电力。在上述的情况下,二极管111被逆偏压,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的电压(例如,96V)不会被施加到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和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
·用于降低起动时等的冲击电流的处理:
如前述的图1所示那样,有时在PDU130中,在其电源输入端子间设置有电容器133。对于该电容器133,对PDU130供给电力而该电容器133成为充电了的状态,但在向PDU130的电力的供给停止时该电容器133会被放电,从而电容器133的端子间的电压成为0V。因此,在电动二轮车1的起动时等开始了对PDU13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电容器133的端子间的电压会从0V开始被充电。
尤其是,当在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了的状态下开始充电时,施加的电压越高,则产生越大的冲击电流。
于是,在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中,先于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向PDU130开始电力的供给,实施用于降低此时产生的冲击电流的处理。
图3是用于降低本实施方式的冲击电流的处理的流程图。
例如,ECU140在向PDU130开始电力的供给时,如下述那样分成多次而使电压阶段性地提高。例如,以下示出将该次数设为2次的事例。
首先,ECU140将蓄电池120内的双向开关1213、1223和接触器115、116设为切断状态(S1),停止蓄电池120的充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该处理也可以在使电动马达135停止了的阶段,或在提前停止了蓄电池120的充放电的阶段实施。
接着,ECU140保持将接触器115设为切断状态,并为了开始针对电容器133的第一次充电而将蓄电池121设为放电状态,将接触器116设为导通状态(S2)。由此,PDU电源侧端子、即电容器133以48V被充电。
接着,ECU140为了避免短路等而将各接触器暂时设为切断状态(S3)。
接着,ECU140为了在电容器133的电压大幅下降之前开始第二次充电,而保持接触器116的切断状态,将接触器115设为导通状态(S4)。由此,PDU电源侧端子、即电容器133以96V被充电。
如上所述,ECU140在向PDU130开始电力的供给时,能够分成2次地使向PDU130施加的电压阶段性地提高。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电路110对包含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的蓄电池120、作为蓄电池120的负载的PDU130以及向并联连接的蓄电池120分别供给电力的充电器150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电路110中的二极管111以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进行整流。二极管112以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的方向流动的方式进行整流。通过接触器115、116的状态的切换,在蓄电池121的第一极端子与蓄电池122的第一极端子及第二极端子的各个之间,将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在充电器150向蓄电池120供给电力的期间将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的串联连接解除。
这样,电路110通过设置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对应的二极管111、112,从而在蓄电池120串联连接了时,限制蓄电池120发生短路。由此,能够更加简单地构成电路110,能够利用储蓄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的电力。
而且,电路110能够相比之前列举的比较例削减能够在充电时切换成并联、在放电时切换成串联的机械开关的个数。机械开关有时会产生触点的熔结等,成为故障的原因,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二极管而削减了机械开关的个数,所以能够降低故障的发生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相连的路径中,通过二极管111、112互为反向地结合来防止短路。
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120也可以不是电路110具备,只要适于电路110,就也能够与电路110组合。
另外,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第一极端子)的极性是正极。二极管111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的方向流动。二极管112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使电路110中的负极侧设为共用电位地构成。
另外,蓄电池1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PDU130。通过接触器115、116的状态的切换而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了的蓄电池120能够向PDU130供给电力。
另外,接触器115、116在将蓄电池120与充电器150连接的情况下,将蓄电池120的串联连接解除,将蓄电池120分别相对于充电器150并联连接。由此,能够利用接触器115、116这两个接触器来切换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的串联连接和并联连接。
另外,接触器115切换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接触器116切换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与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由此,接触器115能够将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接触器116能够将它们并联连接。
另外,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在接触器115处于导通状态、接触器116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向PDU130供给电力。
另外,通过充电器150连接于电路110,从而在接触器115处于切断状态、接触器116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对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供给来自充电器150的电力。
另外,ECU140在将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并联连接的第一连接模式与将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串联连接且对串联连接了的组的两端并联连接电容器133的第二连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在第一连接模式时对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进行充电,在第二连接模式时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放电。
另外,电路110能够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对电容器133供给电荷。接触器116能够将蓄电池121与电容器133电并联连接。ECU140在第一连接模式、第二连接模式以及将蓄电池121和电容器133电并联连接的第三连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对电容器133阶段性地进行充电,能够降低充电开始时的冲击电流。
另外,ECU140在第一连接模式中,将接触器115控制成切断状态,将接触器116控制成导通状态。ECU140在第二连接模式中,将接触器115控制成导通状态,将接触器116控制成切断状态。由此,ECU140能够控制接触器115、116的导通状态,在向蓄电池120的充电与从蓄电池120的放电之间进行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蓄电池121、蓄电池122以及PDU130分别设置于共同的电动二轮车1,被从设置于电动二轮车1的外部的充电器150供电。例如,电路110包含供能够装卸的充电器150连接的电源连接端子部。通过利用电源连接端子部解除经由与充电器150的连接部进行的与充电器150的连接,能够使充电器150从电动二轮车1分离。
另外,在电动二轮车1设置有分别收纳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的蓄电池收纳部,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容易装卸地收纳于蓄电池收纳部。由此,能够将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容易地装卸。
另外,导体171经由二极管111将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电连接。在导体171设置有分支点P1,导体172经由二极管112将分支点P1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电连接。由此,二极管111、112能够沿着从分支点P1朝向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的方向对电流进行整流。
另外,在导体172中,在比二极管112靠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侧的位置设置有分支点P2,导体173将分支点P2与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电连接。在导体173设置有分支点P3,导体174将分支点P3与充电器150的低电位侧端子150N电连接。接触器115插装于导体173中的比分支点P3靠分支点P2侧的位置。接触器116插装于导体174。由此,能够利用2个接触器,在充电时将蓄电池121、122并联,在放电时将蓄电池121、122串联。
(第二实施方式)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的连接阶段性地进行切换来降低冲击电流的事例。本实施方式涉及进一步降低对PDU130进行充电时的冲击电流,并且对电路110的状态进行诊断的事例。
如前述的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10包含电路110、蓄电池120、PDU130、ECU140及充电器150。蓄电池120例如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
图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1的一例的图。
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1具备蓄电池主体1211、BMU1212及双向开关1213(第一双向开关)。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2具备与蓄电池121同样的结构。即,蓄电池122具备蓄电池主体1221、BMU1222及双向开关1223(第二双向开关)。
实施方式的双向开关1213具备开关1213C、开关1213D及开关1213P。
开关1213C包含半导体开关和使与在半导体开关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方向相反的电流流过的二极管。开关1213C在对蓄电池主体1211进行充电时被控制成导通状态,从而使从蓄电池121的外部朝向蓄电池主体1211的电流流过。
开关1213D包含半导体开关和使与在半导体开关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方向相反的电流流过的二极管。开关1213D在从蓄电池主体1211放电时被控制成导通状态,从而使从蓄电池主体1211朝向蓄电池121的外部的电流流过。
开关1213P包含半导体开关和使与在半导体开关中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方向相反的电流流过的二极管。开关1213P在通过来自蓄电池主体1211的放电对PDU130的电容器133等进行预先充电(预充电)时被控制成导通状态,从而使从蓄电池主体1211朝向蓄电池121的外部的电流流过。例如,开关1213P与开关1213D并联连接。开关1213P中流动的电流以变得比开关1213D中流动的电流少的方式被调整,能够限制对PDU130的电容器133等进行充电时的冲击电流。
这样的双向开关1213对蓄电池121的充放电电流进行切断。双向开关1223对蓄电池122的充放电电流进行切断。
在实施方式中,ECU140在一系列的处理中并行地实施用于降低起动时等的冲击电流的处理和用于故障检测的处理。各处理的详情如下述那样。
·用于降低起动时等的冲击电流的处理:
如前述的图1所示那样,有时在PDU130中,在其电源输入侧的端子间设置有电容器133。在开始针对PDU13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电容器133的端子间的电压从0V开始被充电,所以需要抑制冲击电流。
于是,在实施方式的电路110中,先于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向PDU130开始电力的供给,ECU140通过控制蓄电池121、122的双向开关和外部的接触器,来降低冲击电流。
例如,ECU140在向PDU130开始电力的供给时,如下述那样分多次使电压逐渐升高。例如,对将该次数设为2次、进而调整充电电流来降低冲击电流的事例进行说明。
·用于故障检测的处理:
为了提高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110时的可靠度,对构成电路110的各部分的开关的状态进行诊断。例如,ECU140在车辆的起动时,控制各蓄电池内的双向开关、接触器115和接触器116的导通状态,诊断上述的双向开关中的各半导体开关、接触器115和接触器116中的各接触器是否存在故障。所谓实施方式中的各蓄电池内的双向开关,是指蓄电池121内的双向开关1213和蓄电池122内的双向开关1223。
图5和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中的驱动开始时的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ECU140的诊断处理的详情的图。图7所示的一览表中,使将诊断处理分为多个状态而阶段性地诊断时的诊断内容、根据异常状态推定出的其原因、针对蓄电池121、122、接触器115、116中的各个的控制内容与诊断处理的状态(状态编号)对应而进行了总结。
如图5和图6所示,ECU140通过依次切换下述从状态0~状态6中的各状态,对PDU130内的电容器133进行充电,并且检测储存于电容器133等的电压(以下,称作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从而实施上述的诊断。
状态0:
首先,如图5所示,ECU140在刚检测到起动操作后,设定诊断项目0的诊断条件(SA01),最先实施诊断项目0的诊断。ECU140保持将蓄电池120内的双向开关1213、1223和接触器115、116设为切断状态(OFF),维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SA02)。状态0下的PDU电源侧端子电压的期望值是0V(伏特)。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内(例如大致0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SA03),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SA04)。
状态1:
接着,ECU140使控制状态从状态0转移到状态1,设定诊断项目1的诊断条件(SA11),实施诊断项目1的诊断。ECU140保持将蓄电池121内的开关1213P设为导通状态(ON),将除了该开关1213P之外的各开关和各接触器设为切断状态(OFF),维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SA11)。状态1下的PDU电源侧端子电压的期望值是0V。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内(例如大致0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SA12),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SA13)。例如,在由于接触器116的触点熔结等原因而产生了保持成为了导通状态的故障(接触器116的ON故障)的情况下,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以48V等的电压被检测到。
状态2:
接着,ECU140使控制状态从状态1转移到状态2,设定诊断项目2的诊断条件(SA21),实施诊断项目2的诊断。ECU140保持蓄电池121内的开关1213P的导通状态,而且将接触器116设为导通状态,将除了它们之外的各开关和各接触器设为切断状态,维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SA22)。状态2下的PDU电源侧端子电压的期望值是48V。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为大致48V(大致48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SA23),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SA24)。所谓大致48V,是蓄电池121被正常地充电着的状态的电压值且该电压值处于允许变动范围内的情况下的电压。例如,在由于接触器116的触点不再工作等的原因而产生了该触点成为了保持切断状态的故障(接触器116的OFF故障)的情况下,PDU电源侧端子电压被检测为0V。
状态3:
接着,ECU140使控制状态从状态2转移到状态3,设定诊断项目3的诊断条件(SA31),实施诊断项目3的诊断。ECU140保持使接触器116返回切断状态、将蓄电池121内的包含开关1213P在内的其他的各开关和各接触器设为切断状态,维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SA32)。该状态的期望值及诊断内容与状态1相同。即,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为0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SA33),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SA34)。例如,在产生了接触器115的触点的熔结的情况下,接触器116不返回切断状态。因此,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不成为大致0V,判定为存在异常。
状态4:
接着,如图6所示,ECU140使控制状态从状态3转移到状态4,设定诊断项目4的诊断条件(SA41),实施诊断项目4的诊断。ECU140保持蓄电池121内的开关1213P的导通状态,而且将蓄电池122内的开关设为导通状态,将除了这些开关1213P之外的各开关和各接触器设为切断状态,维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SA42)。状态4下的PDU电源侧端子电压的期望值是0V。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为0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SA43),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SA44)。例如,在由于接触器115的触点熔结等原因而产生了成为保持导通状态的故障(接触器115的ON故障)的情况下,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以96V等电压被检测到。
状态5:
接着,ECU140使控制状态从状态4转移到状态5,设定诊断项目5的诊断条件(SA51),实施诊断项目5的诊断。ECU140保持蓄电池121内的开关1213P和接触器116的导通状态,而且将蓄电池122内的开关1213P设为导通状态,将除了这些之外的各开关和各接触器设为切断状态,保持该状态而判定PDU电源侧端子电压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电压范围以内。状态5下的PDU电源侧端子电压的期望值为96V。ECU140在PDU电源侧端子电压为大致96V(大致96V)时判定为该诊断的结果不存在异常,将此外的情况判定为存在异常。所谓大致96V,是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被正常地充电着的状态的电压值处于允许变动范围内的情况下的电压。例如,在由于接触器115的触点不再工作等原因而产生了该触点成为了保持切断状态的故障(接触器115的OFF故障)的情况下,PDU电源侧端子电压被检测为0V。
状态6:
在上述的处理中分别实施的从诊断项目0~诊断项目5的任一个中均没有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ECU140判定为以电路110为代表的控制系统10正在正常地工作(SA61),将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的充放电设为能够实施(SA62)。即,ECU140将蓄电池121的双向开关1213和蓄电池122的双向开关1223中的各开关设为导通状态,结束图所示的一系列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结束了SA04、SA14、SA24、SA34、SA44、SA54中的任一个处理之后,ECU140判定为某个诊断项目的诊断结果存在异常,实施规定的故障保护处理(SA62)。ECU140在结束了该处理后,结束图所示的一系列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诊断项目、控制状态、诊断处理的顺序等示出一例,并不限制于此,也可以根据目的来变更。
根据实施方式,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实施下述的诊断。例如,ECU140判定接触器115处于切断状态且接触器116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电容器133间的电压(第一诊断模式)。ECU140在第一诊断模式后,判定接触器115处于导通状态且接触器116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的电容器133间的电压(第二诊断模式)。由此,能够基于电容器133间的电压,来诊断包含接触器115、116的工作状况在内的电路110的状态。
另外,ECU140能够根据第一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接触器116的故障的有无,根据第二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接触器115的故障的有无。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一)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其一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分别具备双向开关的事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取代于此,本变形例涉及电路110具备双向开关的事例。
图8是示出本变形例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控制系统10包含电路110、蓄电池120、PDU130、ECU140及充电器150。
电路110具备二极管111、112、接触器115、116、双向开关191、192、蓄电池121、122及将它们连接的导体171~175。
双向开关191、192分别相当于前述的双向开关1213、1223。例如,双向开关191设置在导体171中的分支点P4与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之间。双向开关192设置在导体172中的分支点P2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
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1具备蓄电池主体1211和BMU1212。
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2具备蓄电池主体1221和BMU1222。例如,BMU1212向后述的ECU140通知与蓄电池主体1211的状态相关的信息。
ECU140通过根据BMU的上述的监视结果来控制双向开关191、192等,从而限制蓄电池主体1211等的充放电。
也可以利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路110,ECU140实施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变形例,在利用不具备双向开关的蓄电池120的事例中,也会起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能够以ECU140的控制为基础控制双向开关191、192,能够确保适用不具备双向开关的蓄电池120的情况下的安全。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115的位置是比导体173中的分支点P3靠分支点P2侧的位置。取代于此,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接触器115的位置如下述那样变更。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控制系统10包含电路110、蓄电池120、PDU130、ECU140及充电器150。
电路110具备二极管111、112、接触器115、116及导体171~178。
实施方式的接触器115(第一接触器)切换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例如,接触器115设置在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即设置在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之间。接触器115将蓄电池120串联连接,或将蓄电池120的串联连接解除。
例如,接触器115设置于下述的位置。
由导体172将分支点P1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电连接。在导体172中插装有二极管112和接触器115。例如,二极管112的阴极连接于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二极管112的阳极经由分支点P1而连接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在从二极管112的阴极到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为止的区间设置有分支点P2(第二分支点)。实施方式的接触器115设置在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与分支点P2之间。
由导体173将分支点P2与蓄电池121的低电位侧端子121N电连接。在导体173设置有分支点P3(第三分支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外的连接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本实施方式的ECU140也可以实施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将接触器115插装于导体172中的比分支点P2靠蓄电池122侧的位置而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0包含2个蓄电池。取代于此,本实施方式中的蓄电池120包含3个蓄电池。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电动二轮车1的行驶的控制系统的简要结构的框图。
控制系统10包含电路110、蓄电池120、PDU130(负载)、ECU140(控制部)及充电器150(电源)。
电路110具备二极管111、112、113、114、接触器115、116、117、118、导体171~178及导体182~184。
蓄电池120例如包含蓄电池121、122、123。例如,蓄电池121、122、123为彼此相同的结构。
二极管113对在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与分支点P1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二极管113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分支点P1的方向流动。
二极管114对在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与蓄电池123(第三蓄电部)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例如,二极管113使电流沿着从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朝向蓄电池123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的方向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分别向二极管111、112、114流动的电流互不相同。充电器150的高电位侧端子150P、蓄电池121的高电位侧端子121P、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蓄电池123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各自的极性是相同极性,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极。
接触器117(第一接触器)切换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与蓄电池123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例如,接触器115设置在蓄电池122的高电位侧端子122P与蓄电池123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之间,即设置在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与蓄电池123的高电位侧端子123P之间。接触器117在导通状态下有助于将蓄电池120串联连接,在切断状态下将蓄电池120的串联连接解除。
接触器118(第二接触器)切换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与蓄电池123的低电位侧端子123N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例如,接触器118在导通状态下,将蓄电池122的低电位侧端子122N与蓄电池123的低电位侧端子123N之间连接。在接触器118处于导通状态的期间,至少包含充电器150向蓄电池120供给电力的期间。
串联连接的蓄电池1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PDU130。通过接触器115、116、117、118的状态的切换而蓄电池120内的蓄电池121、122、123的各个被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接触器115、116、117、118和二极管111、112、113、114是连接切换机构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图10所示的连接结构是一例,并不限制于此,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利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电路110,ECU140能够实施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所示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池120具备3个蓄电池。ECU140在开始向电容器133充电时,能够通过将充电电压分为3阶段而进行充电,由此进一步降低冲击电流。
例如,在第一阶段中,使蓄电池121放电而对电容器133进行充电。在第二阶段中,使蓄电池121与蓄电池122串联连接并放电从而对电容器133进行充电。在第三阶段中,使蓄电池121、蓄电池122以及蓄电池123串联连接并放电从而对电容器133进行充电。
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对上述的电容器133进行充电的阶段中,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所示那样,对各蓄电池内的双向开关和各接触器的状态进行诊断。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除了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也能够适用于将3个以上的蓄电池组合而构成蓄电池120的情况,所以能够更加简单地构成电路110,至少能够利用储存于蓄电池121和蓄电池122、123的电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电路(110)对包含第一蓄电部(121)和第二蓄电部(122)的多个蓄电部(120)、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130)以及对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150)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电路(110)具备:第一整流器(111),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150P)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121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121P)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第二整流器(112),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122P)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122P)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连接切换机构(115,116),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解除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由此能够以更加简单的结构来利用储存于多个蓄电部的电力。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ECU140包含计算机系统。ECU140也可以将用于实现上述的处理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使计算机系统读入并执行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由此进行上述的各种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包含OS、周边设备等硬件。另外,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闪存器等能够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所谓“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包含如经由互联网等网络、电话线等通信线而发送了程序的情况下的服务器、成为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那样,以一定时间保存程序的部件。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从将该程序保存于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系统经由传送介质或者通过传送介质中的传送波而向其他的计算机系统传送。在此,传送程序的“传送介质”是指如互联网等的网络(通信网)、电话线等通信电线(通信线)那样具有传送信息的功能的介质。另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而且,也可以将前述的功能利用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是所谓的差异档案(差异程序)。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丝毫不被这样的实施方式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形及替换。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二轮车(移动体)
110···电路
115、116、117、118···接触器(连接切换机构)
120、121、122、123···蓄电池(蓄电部)
120C···蓄电池收纳部(收纳部)
130···PDU(负载)
133···电容器(第三蓄电部)
135···电动马达
140···ECU(控制部)
150···充电器(电源)
171、172、173、174、175、176、177、178···导体
1212、1222、1232···RMU。

Claims (15)

1.一种电路,其对包含第一蓄电部和第二蓄电部的多个蓄电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具备:
第一整流器,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
第二整流器,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以及
连接切换机构,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具备:
第一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以及
第二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
所述电路还具备在第一连接模式与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的控制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是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二蓄电部并联连接的模式,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是在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二蓄电部串联连接的组的两端并联连接第三蓄电部的模式,
所述第三蓄电部设置于所述负载,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能够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三蓄电部电并联连接,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以及将所述第一蓄电部与所述第三蓄电部电并联连接的第三连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负载,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通过切换而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通过切换而将所述串联连接解除,且将所述多个蓄电部分别并联连接于所述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触器处于导通状态且所述第二接触器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向所述负载供给电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接触器处于切断状态且所述第二接触器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电源向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供给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接触器控制成切断状态,将所述第二接触器控制成导通状态,
在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接触器控制成导通状态,将所述第二接触器控制成切断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2、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还具备:
第一双向开关,其将所述第一蓄电部的充放电电流切断;以及
第二双向开关,其将所述第二蓄电部的充放电电流切断。
8.根据权利要求1、2、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设置于具备所述负载的移动体,且被从设置于所述移动体的外部的电源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体设置有将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分别收纳的收纳部,
所述第一蓄电部和所述第二蓄电部以容易装卸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具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
所述第一导体经由所述第一整流器将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导体设置有第一分支点,所述第二导体经由所述第二整流器将该第一分支点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还具备第三导体和第四导体,
在所述第二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二整流器靠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分支点,所述第三导体将该第二分支点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电连接,
在所述第三导体设置有第三分支点,所述第四导体将该第三分支点与所述电源的第二极端子电连接,其中,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
所述第一接触器插装于所述第三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三分支点靠所述第二分支点侧的位置、或者所述第二导体中的比所述第二分支点靠所述第二蓄电部侧的位置,
所述第二接触器插装于所述第四导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2、4、6、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是正极,
所述第一整流器使电流沿着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朝向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方向流动,
所述第二整流器使电流沿着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朝向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方向流动。
13.一种电路的诊断方法,所述电路对包含第一蓄电部和第二蓄电部的多个蓄电部、所述多个蓄电部的负载、以及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电源之间的连接进行切换,所述电路的诊断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具备:
第一整流器,其对在所述电源的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
第二整流器,其对与所述电流不同且在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一极端子之间流动的电流进行整流,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电源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相同;以及
连接切换机构,其在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将所述多个蓄电部串联连接,且将在所述电源向所述多个蓄电部供给电力的期间中的所述多个蓄电部的串联连接解除,
所述连接切换机构具备:
第一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以及
第二接触器,其对所述第一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第二极端子之间的连接及非连接进行切换,其中,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二极端子的极性与所述第二蓄电部的所述第一极端子的极性不同,
所述电路的诊断方法包括如下处理:
执行使所述第一接触器成为切断状态且使所述第二接触器成为导通状态、并且判定设置于所述负载的电容器的电压的第一诊断模式;以及
在所述第一诊断模式后,执行使所述第一接触器成为导通状态且使所述第二接触器成为切断状态、并且判定设置于所述负载的电容器的电压的第二诊断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路的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的诊断方法包括如下处理:
根据所述第一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所述第二接触器有无故障。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电路的诊断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的诊断方法包括如下处理:
根据所述第二诊断模式中的判定的结果来判定所述第一接触器有无故障。
CN201780080804.9A 2016-12-28 2017-11-28 电路及诊断方法 Active CN110168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56141 2016-12-28
JP2016-256141 2016-12-28
PCT/JP2017/042479 WO2018123391A1 (ja) 2016-12-28 2017-11-28 電気回路、及び診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8840A CN110168840A (zh) 2019-08-23
CN110168840B true CN110168840B (zh) 2023-04-04

Family

ID=62708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0804.9A Active CN110168840B (zh) 2016-12-28 2017-11-28 电路及诊断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5961B2 (zh)
EP (1) EP3550695B1 (zh)
JP (1) JP6648310B2 (zh)
CN (1) CN110168840B (zh)
WO (1) WO20181233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5230B2 (ja) * 2017-08-31 2019-07-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WO2019049338A1 (ja) * 2017-09-08 2019-03-14 新電元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力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EP3664251B1 (en) * 2018-12-07 2021-03-03 Yazaki Corpora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JP7237682B2 (ja) * 2019-03-25 2023-03-13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7034560B2 (ja) * 2019-07-11 2022-03-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US11295557B2 (en) * 2019-10-23 2022-04-05 Uber Technologies, Inc. Light electric vehicle defect management based on user profiles
JP7342819B2 (ja) * 2020-08-25 2023-09-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源システム
CN114274792A (zh) * 2020-10-01 2022-04-05 郑州创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直流供电系统及其电池模组充电系统
CN113665715B (zh) * 2021-08-27 2025-08-22 天津爱玛车业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互联的匹配装置和电动车
WO2025196909A1 (ja) * 2024-03-18 2025-09-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供給装置、及び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48935A (ja) * 1988-03-28 1989-10-04 Toshiba Corp バッテリーバ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1186668A (ja) * 1999-12-27 2001-07-06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電源装置並びに充電および放電方法
JP2004282800A (ja) * 2003-03-12 2004-10-0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源制御装置
CN101860050A (zh) * 2010-04-09 2010-10-13 福州福光电子有限公司 分布式全在线蓄电池组放电测试设备
WO2014097407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ボルボ ラストバグナー アクチエボラグ 蓄電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0800A (en) * 1999-05-27 2000-10-31 Peterson; William Anders Autonomous battery equalization circuit
TW564589B (en) * 2001-11-09 2003-12-01 Tai-He Yang Random input multi-staged voltage tiny stream electricity storage apparatus
JP2007053838A (ja) * 2005-08-17 2007-03-01 Toshiba Corp 蓄電装置
EP2541724A4 (en) * 2010-02-26 2015-11-25 Toyota Motor Co Ltd VEHICLE
JP2012005160A (ja) 2010-06-14 2012-01-05 Hitachi Ltd 充放電回路および組込みコントローラ
US9225191B2 (en) * 2013-02-19 2015-12-29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Circuit and method for voltage equalization in large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48935A (ja) * 1988-03-28 1989-10-04 Toshiba Corp バッテリーバ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1186668A (ja) * 1999-12-27 2001-07-06 Sony Corp 電池パック、電源装置並びに充電および放電方法
JP2004282800A (ja) * 2003-03-12 2004-10-0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源制御装置
CN101860050A (zh) * 2010-04-09 2010-10-13 福州福光电子有限公司 分布式全在线蓄电池组放电测试设备
WO2014097407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ボルボ ラストバグナー アクチエボラグ 蓄電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0695B1 (en) 2024-02-14
US11065961B2 (en) 2021-07-20
US20190356139A1 (en) 2019-11-21
CN110168840A (zh) 2019-08-23
JP6648310B2 (ja) 2020-02-14
EP3550695A4 (en) 2019-12-04
WO2018123391A1 (ja) 2018-07-05
EP3550695A1 (en) 2019-10-09
JPWO2018123391A1 (ja)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68840B (zh) 电路及诊断方法
US12074433B2 (en) Electri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ergizing the electric system
US10855100B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and battery unit
CN110871687B (zh) 车辆用电源系统
US8564245B2 (en) Traction battery having increased reliability
JP5772784B2 (ja) 車両、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0417075A (zh) 电源冗余系统
US10752127B1 (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ethod of battery control
KR20160078872A (ko) 전원 장치
JP5949436B2 (ja) 車両、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0832729B (zh) 电源控制装置和电池单元
CN110234531B (zh) 控制系统、移动体及控制方法
WO2018012302A1 (ja) 電力供給装置
WO2021106345A1 (ja) 車載電池システム
CN118475488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载电气系统以及用于操作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载电气系统的方法
JP7421871B2 (ja)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2021087280A (ja) 電池制御装置
JP7126416B2 (ja) 車両の制御装置
CN117774866A (zh) 车辆电源系统
CN119968287A (zh) 供电装置、供电系统和车辆
JP2024043704A (ja) 車両電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