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6513B -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76513B CN110176513B CN201910584549.2A CN201910584549A CN110176513B CN 110176513 B CN110176513 B CN 110176513B CN 201910584549 A CN201910584549 A CN 201910584549A CN 110176513 B CN110176513 B CN 11017651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photovoltaic module
- concave
- convex structure
- battery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5341 toughened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9000002313 adhesive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4
- 210000003850 cellular structure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9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3082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3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29920006280 packaging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785 packaging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073212 Arabidopsis thaliana Peroxidase 3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3325 Homo sapien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bet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8961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beta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XCZUWHSJWOTRV-UHFFFAOYSA-N but-1-ene;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 WXCZUWHSJWOTR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431 wafe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904—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of th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80—Encapsulations or containers for 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having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807—Double-glass encapsulation, e.g. photovoltaic cells arranged between front and rear glass shee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其中的光伏组件包括:包括:电池片部件、用于封装电池片部件的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其中,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本公开的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可以减小光伏组件面积,提高组件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输出;并且能够增加光伏组件的机械强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发电技术。光伏组件是将若干单体太阳能电池串、并联连接和严密封装而成的,是实现光伏发电最小不可分割的光伏电池组合装置。目前,为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电路电气安全标准,光伏组件封装的电池片部件与电池片部件之间需保持一定的间距,而光伏组件发电效率为组件输出功率与组件面积的比值。现有光伏组件内部由于预留有电池片部件之间的间距,增大了组件的面积,从而降低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能够通过前板玻璃的第一凹凸结构与背板玻璃的第二凹凸结构配合对接构成容置空间,在容置空间中设置的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片部件、用于封装所述电池片部件的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所述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所述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糟内,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糟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都设置有所述电池片部件;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在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呈高低错落排列。
可选地,在一个第一容置腔和/或一个第二容置腔内安装一个电池片部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第二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宽度和所述第二宽度都与所述电池片部件的宽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相同,并且,相邻的所述电池片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光伏组件的爬电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糟底部与所述前板玻璃的第二表面之间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凹槽底部与所述背板玻璃的第四表面之间的厚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前板玻璃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背板玻璃相对的两个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绒面微结构,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减反射膜。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一凸起都与所述第一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凸起的长度都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所述第三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二凸起都与所述第三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起的长度都与所述第三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
可选地,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封装胶膜;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凹糟之间设置有第二封装胶膜。
可选地,在所述背板玻璃的一端设置有汇流条放置槽,在所述汇流放置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
可选地,所述通孔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前板玻璃和所述背板玻璃的材质包括: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其中,所述前板玻璃的透光率大于所述背板玻璃的透光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将在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凹凸结构和在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的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用以将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封装在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和所述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所述电池片部件,或者,在所述第二凸起上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分别设置所述电池片部件;将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糟内,用以将所述电池片部件封装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糟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在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呈高低错落排列。
可选地,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第一封装胶膜;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凹糟之间设置第二封装胶膜。
可选地,将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汇流条连接,并将汇流条引出端与接线盒中的电子器件连接。
本公开的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前板玻璃的第一凹凸结构与背板玻璃的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电池片部件,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具有纵向高度差,能够减少在电池片部件之间的水平间距,可以减小光伏组件面积,提高组件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输出;并且能够增加光伏组件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光伏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前板玻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背板玻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前板玻璃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前板玻璃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的光伏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说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各个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方面的描述。
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上相区别,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
现有的光伏组件的电池片排版结构通常采用6串×10片或6串×12片等,为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的电路电气安全标准,电池片与电池片之间,电池串与电池串之间均需保持一定的间距,而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为组件输出功率与组件面积的比值。现有的光伏组件的内部电池片排版设计方式中,由于在电池片部件之间需要预留间距,则增大了光伏组件的面积,降低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对于未来大尺寸硅片及电池片,光伏组件面积将在现有的尺寸的基础上大大增加,电池片部件之间的间距部分的大小对于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影响也随之增大。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片部件30、用于封装电池片部件的前板玻璃10和背板玻璃20。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背板玻璃20的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有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30,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30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
电池片部件30可以有多种,电池片部件30可以为电池串等。例如,电池片部件30为电池串,可以将若干数量的电池片排成电池串,电池片之间通过焊带进行单焊、串焊等将前一片电池片的正面电极与后一片电池片背面电极焊接在一起,将多片电池片串联起来组成电池串,电池片可以为单晶或多晶电池片部件。将焊接好的电池串进行排版、并与汇流条焊接,汇流条引出端与接线盒中的旁路二极管等电子器件串联,引出正、负极。
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的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30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使得电池片部件30具有纵向的高度差,能够减少在电池片部件30之间的水平间距,通过较小的间距(间距可以为0)即可以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的电路电气安全标准,可以减小光伏组件的面积,提高光伏组件的单位面积的发电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电池片部件30与前板玻璃10之间设置有第一封装胶膜40,在电池片部件30与背板玻璃20之间设置有第二封装胶膜50。第一封装胶膜40和第二封装胶膜50的材质可以为高分子材料,例如为乙烯和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丁烯/辛稀共聚物等。本发明的光伏组件为双玻光伏组件,可以采取“前板玻璃/第一封装胶膜/电池片部件/第二封装胶膜/背板玻璃”的夹心结构,光伏组件的周边不加装边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第一凹糟内,在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凸起和第一凹糟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都设置有电池片部件,电池片部件30在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呈高低错落排列。
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可以采用多种交替分布方式,例如,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在第一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可以有多种交替分布方式,例如,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在第二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在一个第一容置腔内、一个第二容置腔内可以安装一个或多个电池片部件30。如果在一个第一容置腔内、一个第二容置腔内安装有多个电池片部件30,则在此多个电池片部件30中相邻的两个电池片部件30之间设置有间距,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的电路电气安全标准。
如图3所示,在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有三个第一凹槽11,13,15和三个第一凸起12,14,16。如图4所示,在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有三个第二凹槽21,23,25和三个第二凸起22,24,26。在三个第一凸起12,14,16与三个第二凹槽21,23,25之间构成的三个第一容置腔内分别设置有三个电池片部件,在三个第二凸起22,24,26和三个第一凹糟11,13,15之间构成的三个第二容置腔内也分别设置有三个电池片部件,六个电池片部件呈高低错落排列。
在电池片部件30与三个第一凸起12,14,16之间、电池片部件30与三个第一凹槽11,13,15之间设置有第一封装胶膜40,在电池片部件30与三个第二凸起22,24,26之间、电池片部件30与三个第二凹糟21,23,25之间设置有第二封装胶膜50。
在一个实施例中,三个第一凹槽11,13,15中的每个第一凹槽的宽度都相同,三个第二凹槽21,23,25中的每个第二凹槽的宽度都相同。三个第一凹槽11,13,15和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宽度都相同,并且,三个第一凹槽11,13,15的宽度和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宽度都与电池片部件30的宽度相同。
三个第一凹槽11,13,15的深度和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深度相同,并且,相邻的电池片部件30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光伏组件的爬电距离。三个第一凹槽11,13,15的底部与前板玻璃10的第二表面之间的厚度和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底部与背板玻璃20的第四表面之间的厚度都相同。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为前板玻璃10相对的两个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为背板玻璃20相对的两个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板玻璃10和背板玻璃20的材质包括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等,前板玻璃10的透光率大于背板玻璃20的透光率。如图5所示,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具有绒面微结构17,绒面微结构17对太阳光具有增透作用,前板玻璃10的透光率一般需要≥91%。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减反射膜(也可以称为减反膜),可以减少对太阳光反射。减反射膜可以有多种,例如为AR减反射膜等。前板玻璃10的第二表面朝外面对太阳。
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为矩形,三个第一凹槽11,13,15和三个第一凸起12,14,16都与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三个第一凹槽11,13,15的长度和三个第一凸起12,14,16都与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大小需求进行设计。
如图5所示,三个第一凸起12,14,16的高度与三个第一凹槽11,13,15的深度相同,都为d2,d2需满足光伏组件内部爬电距离的要求,确保光伏组件电气安全,d2一般为1mm~5mm,d2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背板玻璃20的透光率通常需要大于或等于88%。背板玻璃20的第三表面为矩形,三个第二凹槽21,23,25和三个第二凸起22,24,26都与第三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长度和三个第二凸起22,24,26的长度都与背板玻璃20的第三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背板玻璃20的第三表面的长边和短边长度根据光伏组件的尺寸大小需求来设计。如图6所示,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深度与三个第二凹槽21,23,25的深度相同,都为d2,d2需满足组件内部爬电距离的要求。
在背板玻璃20安装接线盒的一端设置有汇流条放置槽,在汇流放置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电极引出孔)。可以在光伏组件正负极引出装接线盒的一端设置汇流条放置槽,如图4所示,汇流条放置槽上分布有三个通孔27,28,29,即玻璃开孔口。如图6所示,玻璃开孔口的孔径d4根据汇流条宽度确定,玻璃开孔口的位置根据光伏组件排版设计确定,通孔27可以设置在第二凸起22和第二凹槽21的连接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板玻璃10与背板玻璃20的大小、厚度一致。如图5和6所示,前板玻璃10的第一凹糟底部与前板玻璃的第二表面之间的厚度和背板玻璃20的第二凹槽底部与背板玻璃20的第四表面之间的厚度相同,厚度均为d1,厚度d1一般为2mm~4mm,通常2.0mm/2.5mm/3.2mm。
第一凹槽的深度(即第一凸起的高度)和第二凹槽的深度(即第二凸起的高度)相同,深度均为d2,深度d2一般为1mm~5mm,通常为1.5mm/2mm/3mm/4mm。第一凹槽的宽度(即第一凸起的宽度)和第二凹槽的宽度(即第二凸起的宽度)相同,宽度均为d3。宽度d3与电池片的宽度基本一致,可以根据电池片部件的尺寸大小设计,一般在156mm~162mm,通常为156mm/156.75mm/158.75mm/161.75mm。背板玻璃20上设置的三个孔的直径为d4,直径d4一般为8mm~16mm,通常为10mm/12mm/14mm。
前板玻璃10和背板玻璃20的尺寸、厚度等,第一凸起、第一凹槽、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的数量以及d1、d2、d3、d4等尺寸可以根据光伏组件尺寸需求以及内部电池片排版设计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伏组件采用前板玻璃和背面玻璃封装电池片部件,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第一凹凸结构,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凹槽。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第二凹凸结构,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均匀分布的第二凸起和第二凹槽。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对应配合,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对应配合。
在光伏组件封装时,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嵌入配合,电池片部件可以对应地设置在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嵌入配合,电池片部件可以对应地设置在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电池片部件在光伏组件内部实现纵向高低错落排布,电池片部件之间无需保持间距,通过电池片部件纵向高度差能够满足爬电距离的电气安全要求,可以减小光伏组件面积,提高组件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输出。并且,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第一凹凸结构,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第二凹凸结构,增加了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的厚度,并且通过凹凸结构相互嵌入配合能够增加机械强度,可适用于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多种应用场所。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将在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凹凸结构和在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的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用以将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封装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其中,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不在一个平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制作方法还包括如下的步骤:
在第一凸起上和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电池片部件,或者,在第二凸起上和第二凹槽内分别设置电池片部件;
将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相对应的第二凹槽、第一凹糟内,用以将电池片部件封装在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凸起和第一凹糟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其中,电池片部件呈高低错落排列。
在电池片部件与第一凸起之间,电池片部件与第一凹槽之间设置第一封装胶膜;在电池片部件与第二凸起之间、电池片部件与第二凹糟之间设置第二封装胶膜。将电池片部件与汇流条连接,并将汇流条引出端与接线盒中的电子器件连接。
光伏组件采用“前板玻璃/第一封装胶膜/电池片部件/第二封装胶膜/背板玻璃”的结构进行封装。光伏组件采用前板玻璃和背面玻璃封装电池片部件,在光伏组件封装时,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嵌入配合,电池片部件可以对应地放置在第一凸起与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嵌入配合,电池片部件可以对应地放置在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
如图7所示,多个电池片31通过焊带32焊接形成电池串,即电池片部件。在第一凸起上和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电池片部件,或者,在第二凸起上和第二凹槽内分别设置电池片部件。将电池片部件按电路结构进行排版、并与汇流条71,72焊接,汇流条71引出端与接线盒中的旁路二极管等电子器件串联,在光伏组件头部引出正、负极。
电池片部件与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封装胶膜和第二封装胶膜,在光伏组件制作过程中进行层压时,高温下会融化发生交联反应,起到封装保护电池片的作用。电池片部件在组件内部实现纵向高低错落排布,电池串之间可以无需保持间距,完全通过电池片部件纵向高度差来满足爬电距离的电气安全要求,从而减小组件面积,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输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光伏组件能够提升发电效率,确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为:
其中,η为光伏组件提升的效率;Pm为光伏组件最大输出功率;L1为光伏组件长度,L2为光伏组件宽度;d为原光伏组件中电池片部件之间的间距,一般为1mm~5mm,通常为1.5mm/2mm/3mm/4mm;d基本与图5和图6中的d2相同,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例如,常用高效PERC单晶光伏组件6串×10片版型)的尺寸L1=1658mm,L2=992mm,输出功率Pm=320W,电池串之间的间距d=1mm~5mm,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为:
η=(5*320*d)/[1658*992(992-5*d)]×103;
其中,d=1mm~5mm,因此,η=0.001~0.005=0.01%~0.5%。则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为0.10%~0.50%。
常用高效PERC单晶光伏组件(6串×12片版型)的尺寸L1=1978mm,L2=992mm,输出功率Pm=390W,电池串之间的间距d=1mm~5mm,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为:
η=(5*390*d)/[1978*992(992-5*d)]×103;
其中,d=1mm~5mm,因此,η=0.001~0.0051=0.01%~0.51%。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为0.10%~0.51%。
上述实施例中的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前板玻璃的第一凹凸结构与背板玻璃的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第一凹凸结构和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电池片部件,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具有纵向高度差,能够减少在电池片部件之间的水平间距;电池片部件可以在光伏组件内部实现纵向高低错落排布,使得电池片部件之间无需保持间距,通过电池片部件纵向高度差能够满足爬电距离的电气安全要求,可以减小光伏组件面积,提高组件发电效率,提高光伏组件单位面积的发电输出;并且,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第一凹凸结构,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第二凹凸结构,增加了前板玻璃和背板玻璃的厚度,并且通过凹凸结构相互嵌入配合能够增加机械强度,可适用于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多种应用场所。
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5)
1.一种光伏组件,包括:
电池片部件(30)、用于封装所述电池片部件的前板玻璃(10)和背板玻璃(20);
所述前板玻璃(10)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凸结构,所述背板玻璃(20)的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在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30);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30)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11)和第一凸起(12);所述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21)和第二凸起(22);所述第一凸起(12)、所述第二凸起(22)分别嵌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11)内,在所述第一凸起(12)与所述第二凹槽(21)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凸起(22)和所述第一凹槽(11)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都设置有所述电池片部件(30);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30)在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呈高低错落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在一个第一容置腔和/或一个第二容置腔内安装一个电池片部件(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一凸起(12)在所述第一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
所述第二凹槽(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在所述第三表面上均匀交替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11)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宽度相同,并且,所述第一凹槽(11)的宽度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宽度都与所述电池片部件的宽度相同。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11)的深度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深度相同,并且,相邻的所述电池片部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光伏组件的爬电距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凹槽(11)底部与所述前板玻璃(10)的第二表面之间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凹槽(21)底部与所述背板玻璃(20)的第四表面之间的厚度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前板玻璃(10)相对的两个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背板玻璃(20)相对的两个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绒面微结构,所述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减反射膜。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一凹槽(11)和所述第一凸起(12)都与所述第一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所述第一凹槽(11)的长度和所述第一凸起(12)的长度都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
所述第三表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凹槽(21)和所述第二凸起(22)都与所述第三表面的短边相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凹槽(21)的长度和所述第二凸起(22)的长度都与所述第三表面的长边长度相同。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在所述电池片部件(30)与所述第一凸起(12)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30)与所述第一凹槽(11)之间设置有第一封装胶膜(40);
在所述电池片部件(30)与所述第二凸起(22)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30)与所述第二凹槽(21)之间设置有第二封装胶膜(50)。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在所述背板玻璃(20)的一端设置有汇流条放置槽,在所述汇流条放置槽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27)。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通孔(27)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第二凸起(22)和所述第二凹槽(21)的连接处。
12.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中,
所述前板玻璃(10)和所述背板玻璃(20)的材质包括: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其中,所述前板玻璃(10)的透光率大于所述背板玻璃(20)的透光率。
13.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在前板玻璃的第一表面上设置的第一凹凸结构和在背板玻璃的第三表面上设置的第二凹凸结构相互配合对接,用以将至少两个电池片部件封装在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之间构成的容置空间中;
其中,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的设置位置不在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一凹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凹凸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三表面上交替分布的第二凹槽和第二凸起;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凸起上和所述第一凹槽内分别设置所述电池片部件,或者,在所述第二凸起上和所述第二凹槽内分别设置所述电池片部件;
将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分别嵌入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用以将所述电池片部件封装在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一容置腔内、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构成的第二容置腔内;至少两个所述电池片部件在光伏组件的厚度方向上呈高低错落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第一封装胶膜;
在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设置第二封装胶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电池片部件与汇流条连接,并将汇流条引出端与接线盒中的电子器件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584549.2A CN110176513B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584549.2A CN110176513B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0176513A CN110176513A (zh) | 2019-08-27 |
| CN110176513B true CN110176513B (zh) | 2024-05-07 |
Family
ID=6769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910584549.2A Active CN110176513B (zh) | 2019-07-01 | 2019-07-01 |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1017651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4078980B (zh) * | 2020-08-19 | 2024-11-12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光伏电池串列及光伏组件制造方法 |
| CN115101630A (zh) * | 2022-08-04 | 2022-09-23 | 保定嘉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幕墙用光伏组件 |
| CN116799085B (zh) * | 2023-06-19 | 2024-02-09 | 安徽国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封装方法 |
Citations (7)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000269532A (ja) * | 1999-03-18 | 2000-09-29 | Hitachi Ltd |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
| CN101685838A (zh) * | 2008-09-24 | 2010-03-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620797A (zh) * | 2011-07-07 | 2014-03-05 | 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 | 含有条带状导体的光伏模块 |
| CN108231930A (zh) * | 2016-12-16 | 2018-06-29 |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 |
| CN208570628U (zh) * | 2018-06-08 | 2019-03-01 | 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及光伏墙 |
| CN209000934U (zh) * | 2018-12-06 | 2019-06-18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封装用玻璃及光伏组件 |
| CN210073880U (zh) * | 2019-07-01 | 2020-0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 |
-
2019
- 2019-07-01 CN CN201910584549.2A patent/CN11017651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000269532A (ja) * | 1999-03-18 | 2000-09-29 | Hitachi Ltd | 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
| CN101685838A (zh) * | 2008-09-24 | 2010-03-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620797A (zh) * | 2011-07-07 | 2014-03-05 | 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 | 含有条带状导体的光伏模块 |
| CN108231930A (zh) * | 2016-12-16 | 2018-06-29 |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 |
| CN208570628U (zh) * | 2018-06-08 | 2019-03-01 | 君泰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电池组件及光伏墙 |
| CN209000934U (zh) * | 2018-12-06 | 2019-06-18 | 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组件封装用玻璃及光伏组件 |
| CN210073880U (zh) * | 2019-07-01 | 2020-02-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0176513A (zh) | 2019-08-27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7078213B2 (ja) |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 | |
| TWI631720B (zh) | 太陽能電池組件 | |
| CN110176513B (zh) | 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
| CN101842913B (zh) | 小型光电边缘连接器 | |
| US20180309013A1 (en) | Single-cell encapsulation and flexible-format module architecture fo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he same | |
| CN104617169A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
| CN102709372B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
| JP7002558B2 (ja) | バスバーレス瓦状アレイ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セルを製造する方法 | |
| US20130098447A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battery module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manufactured by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 |
| EP3588585A1 (en) | P-type perc double-sided solar cell, assembly thereof, system thereof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 |
| CN106952972A (zh) | P型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系统和制备方法 | |
| CN108461551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及叠片双玻太阳能电池组件 | |
| CN106876496A (zh) | P型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系统和制备方法 | |
| CN107611183A (zh) |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 |
| CN106887475A (zh) | P型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系统和制备方法 | |
| CN111613683A (zh) | 光伏玻璃及光伏组件 | |
| CN210073880U (zh) | 光伏组件 | |
| CN108461559A (zh) | 兼容接线盒遮挡的双面光伏叠片组件 | |
| CN107039543A (zh) | P型perc双面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系统和制备方法 | |
| CN109037381B (zh) | 光伏组件 | |
| CN102800759B (zh) | 集成二极管的太阳电池的生产工艺及光伏组件的制造方法 | |
| CN110581188A (zh) | 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制备方法、光伏组件 | |
| CN114156352B (zh) | 电池板及光伏组件 | |
| CN108666373A (zh) | 光伏组件 | |
| CN207490855U (zh) |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