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29975A - 电连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29975A CN112129975A CN201910555222.2A CN201910555222A CN112129975A CN 112129975 A CN112129975 A CN 112129975A CN 201910555222 A CN201910555222 A CN 201910555222A CN 112129975 A CN112129975 A CN 1121299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sectio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 outer diameter
- connection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组件,其包含:本体及弹簧。本体的一端用以与待测物接触。弹簧套设于本体,弹簧的两端分别定义为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端抵靠于限位凸部,而本体的内藏区段对应位于弹簧内。弹簧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具有第一紧密区段、弹性区段及第二紧密区段;弹簧于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弹簧于第一紧密区段的间距,弹簧于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弹簧于第二紧密区段的间距。弹簧是由线体以中心轴为中心螺旋旋转而成,线体的末端向中心轴弯曲形成末端部,末端部位于第二紧密区段远离弹簧的第一端的位置。末端部用以与电路板上的接触部相互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电子零件的电连接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各式电子零件或是电子产品在出厂前皆会进行相关的电性检测作业,以确保电子零件或电子产品能符合相关的规范。
如图1所示,其显示为现有用于检测电子零件的探针组件10,此种探针组件10包含一壳体101、两个接触件102、103及一弹簧104,两个接触件102、103及弹簧104设置于壳体101中,弹簧104位于两个接触件102、103之间,而弹簧104抵顶两个接触件102、103以使两个接触件102、103的一部分凸出于壳体101之外。此种探针组件在进行检测时,是使两个接触件102、103凸出于壳体101之外的部分,分别接触待测物及相关检测装置,而检测装置能通过探针组件10,以检测待测物的相关电性状态。在具体的应用中,图1所示的探针组件10,由于组成组件多,因此组装程序繁复,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昂。
如图2所示,其显示为另一种探针组件11,此种探针组件11虽然结构相对于图1所示的探针组件10简单,但此种探针组件11存在有其他的问题。此种探针组件11包含针体111及弹簧112,弹簧112的末端向外延伸形成有一接触结构1121,而探针组件11是利用接触结构1121来与电路板S上的焊垫S1相互固定。
图2所示的探针组件11,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接触结构1121的末端的端面很小,因此,接触结构1121与电路板S的焊垫S1相互固定时,容易发生接触结构1121无法正确地与焊垫S1相互固定的问题。再者,由于接触结构1121整体呈现为杆状结构,因此,在接触结构1121的末端与焊垫S1相互固定的过程中,接触结构1121于末端所承受的作用力,将对应在接触结构1121与弹簧112连接处1121A形成有一力矩,该力矩将使接触结构1121与弹簧112相连接处1121A的位置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组件,主要用以改善现有的探针组件,其组成组件多,而组装程序繁复,据以导致生产成本高昂的问题,且本发明公开的电连接组件还可用以改善现有的探针组件,其用以与待测物的焊垫相互固定的接触结构容易断裂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电连接组件,其包含一本体及一弹簧,本体为导电杆状结构,本体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接触端及一尾端,接触端用以与待测物接触,本体邻近于接触端的位置具有一限位凸部,限位凸部将本体区隔为一外露区段及一内藏区段;一弹簧,其导电结构,弹簧套设于本体,弹簧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抵靠于限位凸部,而本体的内藏区段对应位于弹簧内;弹簧由第一端至第二端依序具有一第一紧密区段、一弹性区段及一第二紧密区段;弹簧于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弹簧于第一紧密区段的间距,弹簧于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弹簧于第二紧密区段的间距;弹簧的外径介于0.05毫米至3毫米;其中,弹簧是由一线体以一中心轴为中心螺旋旋转而成,线体的末端向中心轴弯曲形成一末端部,末端部位于第二紧密区段远离弹簧的第一端的位置;其中,当弹簧的一端被固定而另一端被挤压时,弹性区段将弹性变形,弹簧不再被挤压时,弹性区段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将使弹簧回复至未被挤压的状态。
优选地,本体于内藏区段中还区隔有一固定区段,本体于固定区段的外径,大于本体于其余的内藏区段的外径,且弹簧于第一紧密区段的内径,小于本体于固定区段的外径,而弹簧的一端抵靠限位凸部时,第一紧密区段对应与本体的固定区段相互固定。
优选地,弹簧于第二紧密区段中还区隔有一渐缩区段,弹簧的外径于渐缩区段是逐渐缩小。
优选地,弹簧于渐缩区段的最小内径小于本体于内藏区段的外径。
优选地,弹簧于渐缩区段的最小外径是弹簧于其余区段的最大外径的0.6~0.8倍。
优选地,渐缩区段位于弹簧的第二端,弹簧于渐缩区段的末端形成有末端部。
优选地,弹簧未受压时弹簧于轴向方向的长度,与本体的内藏区段于轴向方向的长度的差值,是大于弹簧的弹性行程。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结构简单,可大幅降低组装程序,而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且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用来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互固定的末端部相较于现有电连接组件的延伸出弹簧的接触结构(如图2所示)具有更强的结构强度,而末端部在固定于电路板的接触部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断裂的问题。另外,末端部相对于现有电连接组件的延伸出弹簧的接触结构(如图2所示),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而可以更容易地正确地与接触部相互固定。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任何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2为公知的探针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分解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一端固定于电路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弹簧的第二端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于以下说明中,如有指出请参阅特定附图或是如特定附图所示,其仅是用以强调于后续说明中,所述及的相关内容大部分出现于该特定附图中,但不限制该后续说明中仅可参考所述特定附图。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的组装示意图,图4显示为电连接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5显示为电连接组件的剖面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电连接组件20包含:一本体201及一弹簧202。在实际应用中,电连接组件20的一端用以固定设置于一电路板,而电连接组件20的另一端则用以与待测物(例如各式芯片、传感器)相互接触,借此,与电路板相连接的相关处理器,能通过电连接组件20以判断所述电连接组件20所接触的所述待测物的相关电性状态,举例来说,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可以是用来测试电子零件的开/断路(open/short)状态。在实际应用中,多个电连接组件20可以是固定设置于一电底座中,所述电底座固定于电路板上,所述电底座用以承载一芯片(例如内存),而多个电连接组件20则是用来使设置于电底座上的芯片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意即,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可以是作为电底座中的探针。
本体201为导电杆状结构。如图4及图5所示,本体201的两端定义为一接触端201A及一尾端201B;接触端201A是用来与待测物相接触。本体201邻近于接触端201A的位置具有一限位凸部2011(图中是以环状结构为例,但其外型不以此为限),限位凸部2011将本体201区隔为一外露区段201C及一内藏区段201D。限位凸部2011的外径D1大于或等于本体201于外露区段201C的外径D2,限位凸部2011的外径D1亦大于本体201于内藏区段201D的外径D31、D32,且限位凸部2011的外径D1大于弹簧202的外径D4。
本体201于内藏区段201D中还可以是区隔有一固定区段201E,固定区段201E位于邻近限位凸部2011的位置,本体201于固定区段201E的外径D31,大于本体201于内藏区段201D的其余区段的外径D32。虽然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是以本体201具有固定区段201E为例,但在实际应用中,依据本体201与弹簧202的组装方式的不同,本体201也可以是不具有固定区段201E。
弹簧202套设于本体201的内藏区段201D,且弹簧202的一端抵靠于限位凸部2011,而弹簧202被限位凸部2011限制,无法由本体201的接触端201A脱离本体201,也就是说,本体201的外露区段201C不套设有弹簧202。
弹簧202彼此相反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一端202E1及一第二端202E2,而弹簧202的第一端202E1对应抵靠于限位凸部2011。弹簧202由第一端202E1向第二端202E2,依序区隔有一第一紧密区段202A、一弹性区段202B及一第二紧密区段202C。
如图5所示,弹簧202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的间距P(pitch)及弹簧202于第二紧密区段202C的间距(pitch),是分别小于弹簧202于弹性区段202B的间距P(pitch)。在实际应用中,弹簧202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或第二紧密区段202C的间距(pitch)可以是趋近于零,即,无论弹簧202是否受压,弹簧202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或第二紧密区段202C皆不会变形。
弹簧202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的内径D5,小于本体201于固定区段201E的外径D31,而弹簧202套设于本体201的内藏区段201D时,弹簧202的第一紧密区段202A是对应与本体201的固定区段201E相互卡固,弹簧202邻近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的一端则对应抵靠于限位凸部2011的一侧。也就是说,通过使弹簧202的第一紧密区段202A的内径D5及本体201于固定区段201E的外径D31相互配合的设计,能使弹簧202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本体201的固定区段201E。
弹簧202受外力作用时,弹簧202的弹性区段202B将弹性变形并对应产生弹性回复力,而当弹簧202不再受外力作用时,弹性回复力将可以使弹簧202的弹性区段202B回复至未受外力作用的状态。也就是说,弹簧202的弹性区段202B主要是用来提供使弹簧202回复至未被挤压的状态的弹性回复力。在实际应用中,弹簧202于第一紧密区段202A的长度、弹簧202于弹性区段202B的长度及弹簧202于第二紧密区段202C的长度,皆可依据需求变化,图中所示仅为其中一示范方式。
弹簧202于第二紧密区段202C中还区隔有一等径区段202C1及一渐缩区段202C2。弹簧202的外径于等径区段202C1中未有变化,而弹簧202的外径于渐缩区段202C2中是逐渐缩小,弹簧202于渐缩区段202C2的最小内径D6小于本体201于内藏区段201D的外径D3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举的弹簧202,其外径除了在渐缩区段202C2是随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外,弹簧202的外径在其余非渐缩区段202C2的位置基本上是等径而未有变化。另外,弹簧202未受压时于轴向方向(如图5所示坐标的Y轴方向)的长度,与本体201的内藏区段201D于轴向方向(如图5所示坐标的Y轴方向)的长度的差值L(如图6所示),是大于弹簧202的能弹性变形的弹性行程,也就是说,弹簧202受外力作用而弹性变形时,弹簧202无法再被挤压时,本体201的尾端201B仍是对应位于弹簧202中,而本体201的尾端201B仍不会穿出于弹簧202。
在实际应用中,弹簧202于渐缩区段202C2的最小外径可以是弹簧202于其余区段的最大外径的0.6~0.8倍。
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图6显示为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固定设置于电路板S的剖面示意图,图7显示为弹簧202于第二端202E2的仰视图。如图所示,电连接组件20是利用弹簧202的第二端202E2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互固定。由于本体201于轴向方向(如图6所示坐标的Y轴方向)的长度是短于弹簧202于轴向方向的长度,因此,电连接组件20固定于电路板S上,且本体201的接触端201A未受压时,本体201的尾端201B是对应位于弹簧202内。在实际应用中,在弹簧202未受压时,本体201的尾端201B例如可以是对应位于渐缩区段202C2或者等径区段202C1。
弹簧202是由一线体以一中心轴C为中心螺旋旋转而成,线体的末端向中心轴C弯曲形成一末端部2021,末端部2021位于第二紧密区段202C远离弹簧202的第一端202E1的位置,而末端部2021用以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互固定。也就是说,弹簧202于第二端202E2的末端,形成有用来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互固定的末端部2021。
如图5至图7所示,由于末端部2021是向中心轴C方向弯曲而成,因此,弹簧202的第二端202E2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互接触时,图7中所示出的网点区域A皆可作为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接触的区域。因此,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通过使弹簧202末端向弹簧202的中心轴C方向弯曲,以形成末端部2021的设计,可以大幅增加电连接组件20与电路板S的接触部S1相接触的面积,从而可大幅提升电连接组件20正确地固定于电路板S的机率。
如图6及图7所示,在具体的应用中,于弹簧202具有末端部2021的一端的俯视图中,末端部2021是对应通过中心轴C,而末端部2021是大范围地遮蔽弹簧202环绕中心轴C所形成的中空区域B,通过此种设计,在使弹簧202的末端部2021固定于接触部S1的过程中,末端部2021将更容易地与接触部S1相接触,而可大幅提升组装的速度。
依上所述,如图2所示,反关公知电连接组件,是通过接触结构1121的端面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接触,因此,在使接触结构1121的端面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接触的过程中,不容易使接触结构1121正确地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接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2所示的公知的电连接组件,在使接触结构1121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互固定的过程中,容易在接触结构1121与弹簧相连接触发生断裂的问题。反观,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在使末端部2021与电路板的接触部相互固定的过程中,末端部2021不容易像图2所示接触结构1121发生断裂的问题。
特别强调的是,本发明所指的弹簧202,其外径是介于0.05毫米(mm)至3毫米,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电连接组件20主要是用以改善现有的小尺寸的电连接组件所存在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组件包含:
一本体,其为导电杆状结构,所述本体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接触端及一尾端,所述接触端用以与待测物接触,所述本体邻近于所述接触端的位置具有一限位凸部,所述限位凸部将所述本体区隔为一外露区段及一内藏区段;
一弹簧,其导电结构,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定义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抵靠于所述限位凸部,而所述本体的所述内藏区段对应位于所述弹簧内;所述弹簧由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依序具有一第一紧密区段、一弹性区段及一第二紧密区段;所述弹簧于所述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所述弹簧于所述第一紧密区段的间距,所述弹簧于所述弹性区段的间距大于所述弹簧于所述第二紧密区段的间距;所述弹簧的外径介于0.05毫米至3毫米;
其中,所述弹簧是由一线体以一中心轴为中心螺旋旋转而成,所述线体的末端向所述中心轴弯曲形成一末端部,所述末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紧密区段远离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一端的位置;
其中,当所述弹簧的一端被固定而另一端被挤压时,所述弹性区段将弹性变形,所述弹簧不再被挤压时,所述弹性区段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将使所述弹簧回复至未被挤压的状态。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于所述内藏区段中还区隔有一固定区段,所述本体于所述固定区段的外径,大于所述本体于其余的所述内藏区段的外径,且所述弹簧于所述第一紧密区段的内径,小于所述本体于所述固定区段的外径,而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所述限位凸部时,所述第一紧密区段对应与所述本体的所述固定区段相互固定。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于所述第二紧密区段中还区隔有一渐缩区段,所述弹簧的外径于所述渐缩区段是逐渐缩小。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于所述渐缩区段的最小内径小于所述本体于所述内藏区段的外径。
5.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于所述渐缩区段的最小外径是所述弹簧于其余区段的最大外径的0.6~0.8倍。
6.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渐缩区段位于所述弹簧的所述第二端,所述弹簧于所述渐缩区段的末端形成有所述末端部。
7.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未受压时所述弹簧于轴向方向的长度,与所述本体的所述内藏区段于轴向方向的长度的差值,是大于所述弹簧的弹性行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555222.2A CN112129975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电连接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910555222.2A CN112129975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电连接组件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2129975A true CN112129975A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849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910555222.2A Pending CN112129975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电连接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112129975A (zh) |
Citations (1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1997039361A1 (fr) * | 1996-04-12 | 1997-10-23 | Nhk Spring Co., Ltd. | Systeme unitaire de contact conducteur |
| CN1242078A (zh) * | 1996-12-27 | 2000-01-19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接触检测装置 |
| TW439987U (en) * | 1999-07-29 | 2001-06-07 |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 Improved probe structure |
| CN1312910A (zh) * | 1998-07-30 | 2001-09-12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导电接触器用的支座及其制造方法 |
| TW521149B (en) * | 1999-09-09 | 2003-02-21 | Nhk Spring Co Ltd | Electric contact probe assembly |
| CN1436306A (zh) * | 2000-06-16 | 2003-08-13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微型接触器探针和电探针单元 |
| CN2795864Y (zh) * | 2005-02-03 | 2006-07-12 | 陈涛 | 印刷电路板测试装置的弹性转接元件 |
| TW200730831A (en) * | 2005-12-06 | 2007-08-16 | Unitechno Inc | Double-ended contact probe |
| TW200813437A (en) * | 2006-06-01 | 2008-03-16 | Rika Denshi America Inc | Electrical test probes with a contact element,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 CN104897934A (zh) * | 2014-01-28 | 2015-09-09 |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弹簧套筒式探针 |
| US20160216294A1 (en) * | 2015-01-27 | 2016-07-28 | Kurt F. Kaashoek | Electrical Spring Probe with Stabilization |
| TW201638589A (zh) * | 2015-04-22 | 2016-11-01 |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探針結構與探針卡 |
| TW201712345A (en) * | 2015-09-23 | 2017-04-01 | Mpi Corp | Telescopic spring probe and probe card having the telescopic spring probe having a probe seat, the probe, and a circuit board |
| TWI582434B (zh) * | 2015-12-18 | 2017-05-11 | 吳俊杰 | 探針裝置 |
| TW201840986A (zh) * | 2017-03-30 | 2018-11-16 | 日商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 接觸探針及探針單元 |
| CN109103644A (zh) * | 2018-08-31 | 2018-12-28 |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 弹簧式探针 |
-
2019
- 2019-06-25 CN CN201910555222.2A patent/CN11212997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8)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1997039361A1 (fr) * | 1996-04-12 | 1997-10-23 | Nhk Spring Co., Ltd. | Systeme unitaire de contact conducteur |
| KR20000005260A (ko) * | 1996-04-12 | 2000-01-25 | 마에다 츠구히로 | 도전성 접촉 유니트 시스템 |
| CN1242078A (zh) * | 1996-12-27 | 2000-01-19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接触检测装置 |
| CN1769897A (zh) * | 1996-12-27 | 2006-05-10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接触检测装置 |
| CN1312910A (zh) * | 1998-07-30 | 2001-09-12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导电接触器用的支座及其制造方法 |
| TW439987U (en) * | 1999-07-29 | 2001-06-07 |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 Improved probe structure |
| TW521149B (en) * | 1999-09-09 | 2003-02-21 | Nhk Spring Co Ltd | Electric contact probe assembly |
| CN1436306A (zh) * | 2000-06-16 | 2003-08-13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微型接触器探针和电探针单元 |
| CN2795864Y (zh) * | 2005-02-03 | 2006-07-12 | 陈涛 | 印刷电路板测试装置的弹性转接元件 |
| TW200730831A (en) * | 2005-12-06 | 2007-08-16 | Unitechno Inc | Double-ended contact probe |
| TW200813437A (en) * | 2006-06-01 | 2008-03-16 | Rika Denshi America Inc | Electrical test probes with a contact element,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 CN104897934A (zh) * | 2014-01-28 | 2015-09-09 |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弹簧套筒式探针 |
| US20160216294A1 (en) * | 2015-01-27 | 2016-07-28 | Kurt F. Kaashoek | Electrical Spring Probe with Stabilization |
| TW201638589A (zh) * | 2015-04-22 | 2016-11-01 | 旺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探針結構與探針卡 |
| TW201712345A (en) * | 2015-09-23 | 2017-04-01 | Mpi Corp | Telescopic spring probe and probe card having the telescopic spring probe having a probe seat, the probe, and a circuit board |
| TWI582434B (zh) * | 2015-12-18 | 2017-05-11 | 吳俊杰 | 探針裝置 |
| TW201840986A (zh) * | 2017-03-30 | 2018-11-16 | 日商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 接觸探針及探針單元 |
| CN109103644A (zh) * | 2018-08-31 | 2018-12-28 | 东莞中探探针有限公司 | 弹簧式探针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TWI474007B (zh) | 具有絕緣構件之電氣連接器 | |
| KR101415722B1 (ko) | 콘택트 프로브 및 프로브 유닛 | |
| JP7231977B2 (ja) | 試験プローブ及び試験プローブ・チップ | |
| KR101641923B1 (ko) | 콘택트 프로브 | |
| KR101894965B1 (ko) | 프로브 핀 및 ic 소켓 | |
| JPWO2019069576A1 (ja) | プローブ | |
| US10241133B2 (en) | Probe tip and probe assembly | |
| JP2019138768A (ja) | プローブ | |
| JP5624746B2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 | |
| JP7717205B2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 |
| JP5008582B2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 |
| CN109390817B (zh) | 具有窗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和使用其的同轴连接器装置 | |
| JP5406310B2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 |
| US10119992B2 (en) | High impedance compliant probe tip | |
| CN112129975A (zh) | 电连接组件 | |
| CN110501537B (zh) | 电阻式测试探针尖端 | |
| TWI682179B (zh) | 電連接組件 | |
| US20140266277A1 (en) | Semiconductor testing probe needle | |
| CN108627677A (zh) | 弹性卡销以及具有其的测试插座 | |
| CN118159850A (zh) | 探测器和检测用插座 | |
| CN214374931U (zh) | 探针装置及探针装置组 | |
| TWM478824U (zh) | 探針式檢測裝置之訊號轉接線 | |
| KR102158027B1 (ko) | 중공형 테스트 핀 | |
| KR102475091B1 (ko) | 프로브니들을 포함하는 접촉핀 | |
| US20240329082A1 (en) | Contact probe and socket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 testing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5 |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