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242958A -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42958A
CN112242958A CN201910657137.7A CN201910657137A CN112242958A CN 112242958 A CN112242958 A CN 112242958A CN 201910657137 A CN201910657137 A CN 201910657137A CN 112242958 A CN112242958 A CN 112242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device
link
weight
ethernet
ethernet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571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42958B (zh
Inventor
杨振兴
赵科强
张耀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6571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42958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90727 priority patent/WO202101276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242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2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42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42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应用于EVPN,其中,第四网络设备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该第一网络设备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数据流。第二网络设备将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的第一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第一BGP消息,感知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并在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以减少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数据流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异常以太网链路对流量转发以及网络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负载分担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英文: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EVPN)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EVPN中流量的转发效率,通常采用多归多活的组网方式,例如:网络设备1经由多个以太网链路多归属到多个网络设备2,多个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英文:Ethernet segment,缩写:ES),且该多个网络设备2分别与网络设备3连接,这样,从网络设备1到网络设备3或从网络设备3到网络设备1的多条路径中,经过每个网络设备2的路径都是等价的,网络中从网络设备1到网络设备3或从网络设备3到网络设备1的流量,可以通过多个网络设备2对应的多条路径进行负载分担。
当发送方网络设备将流量分担到多条等价路径,发送至接收方网络设备时,通常各条等价路径上分配的流量比例是在发送方网络设备上预先配置好的。但是,当多个以太网链路中的任一以太网链路出现异常情况(如: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时,将导致该条异常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而发送方网络设备无法感知该异常情况,仍然按照预先配置的流量比例将对应的流量分担至该条包括异常链路的路径上,影响流量正常转发,从而很可能导致无法正常提供业务服务,甚至造成整个网络故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以通过将异常链路的异常情况告知执行负载分担的发送方网络设备,由该发送方网络设备按照异常情况动态调整分配到各等价路径上的负载分担的权重,尽量减少或避免异常链路对流量转发的影响以及对网络的影响。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该EVPN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第三网络设备和第四网络设备,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该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方法实现负载分担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首先,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GP消息,该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然后,第一网络设备基于该第一BGP消息判断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是否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接着,当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该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该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基于上述实施例,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表征其对应的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的第一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第一BGP消息,感知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是否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在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至满足了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以减少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数据流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异常以太网链路对流量转发以及网络的影响。
结合第一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英文:Ethernet Segment Auto-discovery,简称:ES-AD)路由;该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该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参数。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并解析该第一BGP消息,基于扩展团体属性中携带的链路质量参数,感知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是否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以及出现链路质量下降的程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对其负载分担权重进行调整之后,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数据流;首先,第一网络设备基于该第二权重和所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该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第二权重和第五权重的比例;接着,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将第二子数据流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这样,通过本实施例的该实现方式,第一网络设备不仅可以感知到第一以太网链路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而且,对实际待转发的数据流,在链路质量下降的第一以太网链路,基于链路质量的下降程度减少其分担该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减少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对数据流转发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网络中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又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在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之后,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当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二权重调整为第一权重。这样,第一网络设备不仅可以感知到以太网链路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基于该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使得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按照链路质量的好坏分担数据流;而且,还可以在链路质量较低的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恢复后,基于该以太网链路的当前链路质量将该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进行恢复,使得该链路质量恢复良好的以太网链路可以为第一网络设备合理分担数据流,合理利用网络的转发资源,从而提高了网络中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的再一种实现方式,当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时,该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那么,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第一网络设备从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第二权重。可见,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携带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多种链路质量参数的第一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第一BGP消息,感知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是否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多种异常情况,并在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多种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均下降至满足了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以减少异常以太网链路对流量转发以及网络的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方法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GP消息至第二网络设备;以便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结合第二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包括:若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与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对应,故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装置,该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处理单元用于当基于第一BGP消息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参数。
结合第三方面的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流;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第二权重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第二权重和第五权重的比例;那么,该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一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第二子数据流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结合第三方面的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该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之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根据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二权重调整为第一权重。
结合第三方面的又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当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时,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该处理单元,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子单元、第二处理子单元和第三处理子单元。其中,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第三处理子单元用于从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第二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面提供的装置,对应于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故第三方面提供的装置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装置,该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处理单元用于生成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BGP消息至第二网络设备;以便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若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生成第一BGP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方面提供的装置,对应于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故第四方面提供的装置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使得该网络设备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提供的任一负载分担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提供的任一负载分担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提供的任一负载分担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应用场景所涉及的网络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的扩展团体属性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携带误码率的扩展团体属性的一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携带时延信息和丢包率的扩展团体属性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应用场景所涉及的网络系统框架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的一实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的另一实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负载分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很多如EVPN的网络,通常采用多归多活的方式组网,提高EVPN中数据流的转发效率和网络可靠性。以双归双活的组网方式构建的EVPN网络为例,其网络系统框架例如可以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应用场景所涉及的网络系统架构的示意图。该网络为EVPN,该EVPN中网络设备103经由以太网链路1和以太网链路2双归属到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而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通过网络设备101接入用户边缘(英文:Customer Edge,缩写:CE)设备,其中,以太网链路1和以太网链路2构成一个以太网段(英文:Ethernet segment,缩写:ES)。该EVPN中,数据流从网络设备101可以基于负载分担的方式通过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传输到网络设备103,或,也可以从网络设备103基于负载分担的方式通过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输到网络设备101。
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设备103可以是光缆终端设备(英文:optical lineterminal,简称:OLT)或路由器等设备,网络设备1021、网络设备1022和网络设备101均可以是运营商边缘(英文:Provider Edge,缩写:PE)设备,且网络设备101可以直接和网络设备1021、网络设备1022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网络设备间接的和网络设备1021、网络设备1022连接。作为一个示例,用户设备或基站可以通过网络设备103接入该EVPN中,核心侧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101接入该EVPN。
以从网络设备101传输到网络设备103的目标数据流为例,通常,网络设备101预先为以太网链路1和以太网链路2设置了对应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使得网络设备101按照以太网链路1和以太网链路2的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将所接收到的目标数据流分担到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上。但是,假设网络设备103和网络设备1021之间的以太网链路1发生码、丢包等异常情况,导致该以太网链路1的链路质量下降。目前,由于网络设备101无法感知到该以太网链路1发生异常情况以及异常程度,所以,该网络设备101仍然会按照预设的负载分担权重将接收到的数据流分配给该以太网链路1,但该以太网链路1上误码、丢包等异常情况,会影响该以太网链路1对数据流的转发准确性,当链路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能造成通话断开、基站停止服务等严重的网络故障。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网络设备1021可以将表征其对应的以太网链路1的链路质量的BGP消息1发送给网络设备101,这样,网络设备101可以基于该BGP消息1,感知到该以太网链路1是否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可以确定该以太网链路1的链路质量是否满足了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一旦满足,该网络设备1即可基于该以太网链路1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以太网链路1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从权重1减小到权重2,那么,在以太网链路2的负载分担权重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太网链路1由于权重减小,导致其分担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下降,实现网络设备101减少基于以太网链路1传送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效果,从而减少异常以太网链路对数据流转发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场景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场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场景。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
本申请所涉及的EVPN技术可以参见因特网工程任务组(英文: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缩写:IETF)请求注解(英文:Request For Comments,缩写:RFC)7432的说明,所述RFC7432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负载分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例如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EVPN中,其中,图1中的网络设备101即为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网络设备1021和网络设备1022分别为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网络设备103为下述实施例中的第四网络设备,以太网链路1和以太网链路2分别为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该方法应用的EVPN网络中,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下述步骤201~步骤204:
步骤201,第二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该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检测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一方面,可以在第二网络设备和第四网络设备之间部署TWAMP或Y1731等链路质量检测技术,检测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等链路质量参数;另一方面,第二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上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端口的统计,检测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等链路质量参数。同理,为了检测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一方面,可以在第三网络设备和第四网络设备之间部署TWAMP或Y1731等链路质量检测技术,检测到第二以太网链路的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等链路质量参数;另一方面,第三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上与该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端口的统计,检测到该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等链路质量参数。
具体实现时,第二网络设备或第三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获取下述链路质量参数中的至少一种: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每种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均可以表征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通常,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越大,表示该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越差,反之,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越小,表示该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越好。
其中,误码是指当网络设备之间的以太网链路出现诸如光缆老化、线路受损、激光器接触不良等线路问题时,在这段以太网链路上传输的数据流相比被接收时与发出时存在的比特误差。误码过于严重可能导致基站停止服务或降低服务等级等严重问题,因此,对以太网链路进行误码检测,可以使得数据流的转发路径避开误码严重的链路。作为一个示例,检测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可以是第二网络设备通过其上与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端口,通过循环冗余码校验(英文:cyclic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算法,统计数据流被接收时与发出时的比特误差,得到该数据流的误码率。
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可以是网络设备直接统计得到的。具体实现时,当网络设备的端口发生上线状态到下线状态的切换事件,或发送下线状态到上线状态的切换事件时,该网络设备记录一次端口上下线切换,统计得到的单位时间(如:一小时)内该端口上下线切换的次数,记作该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时延、抖动和丢包可以通过TWAMP或Y1731等链路质量检测技术检测得到。其中,对于时延和抖动,以Y1731技术为例,发送方Sender在发送探帧时携带发送时间戳T0,反射方Reflector在应答探帧时携带接收时间戳T1和应答时间戳T2,Sender在收到应答探帧时记录接收时间戳T3,最终单个周期的时延信息和抖动信息可以通过四个时间戳T0~T4来计算,如:该周期的时延=(T3-T0)-(T2-T1);而抖动则可以视作是对连续多个周期之间时延变化的度量,可以是本周期的时延和上一周期时延的绝对差值。对于丢包,以TWAMP技术为例,Sender在发送探帧时会携带发送序列号,Reflector应答探帧时会携带应答序列号(发送序列号和应答序列号从0开始,每处理一个报文序列号加1),最终丢包率通过两者序列号来计算。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需求,检测上述链路质量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第二网络设备检测的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三网络设备检测的链路质量参数可以包括完全相同的链路质量参数,也可以包括不同相同的链路质量参数,如:第二网络设备检测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第三网络设备检测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又如,第二网络设备检测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丢包率和时延信息,第三网络设备检测第二以太网链路的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对于步骤201,在第二网络设备检测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时,该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生成第一BGP消息。由于该第一BGP消息是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生成的,所以,该第一BGP消息可以用于表征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作为一个示例,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携带在第一BGP消息中,那么,该第一BGP消息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英文:EthernetSegment Auto-discovery,简称:ES-AD)路由,在该ES-AD路由中定义未被占用的扩展团体属性,该第一BGP消息包括该扩展团体属性,该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详细描述可以参见RFC7432的相关说明。
作为一个示例,参见图3所示,为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的扩展团体属性的示意图,其中,类型Type=0x06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为EVPN路由;子类型Sub-Type字段已被占用了0x00~0x0E,故,新定义Sub-Type=0x0F用于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指示链路质量参数;链路属性Link-attribute字段用于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具体指示下述接入电路标识Attachment Circuit ID字段的值代表的含义,即,该扩展团体属性携带的是哪种链路质量参数;预留Reserved字段是该扩展团体属性的预留字段;Attachment Circuit ID字段用于指示Link-attribute标识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
作为一个示例,Link-attribute字段的取值以及其代表的还以可以参见下表所示:
Link-attribute字段 代表的含义
0x01 误码第一预设阈值A1
0x02 误码第二预设阈值B1
0x03 丢包率第一预设阈值A2
0x04 丢包率第二预设阈值B2
0x05 时延第一预设阈值A3
0x06 时延第二预设阈值B3
0x07 抖动第一预设阈值A4
0x08 抖动第二预设阈值B4
0x09 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一预设阈值A5
0x0A 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二预设阈值B5
0x81 误码率X
0x82 丢包率Y
0x83 时延信息Z
0x84 抖动信息W
0x85 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R
其中,该Link-attribute字段共8位,当最高位标记是0时,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携带的是阈值,其他位的值用于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携带的是哪种链路质量参数对应的预设阈值,其中,第二预设阈值大于等于第一预设阈值;而且,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设计,确定为每种链路质量参数设置一个预设阈值还是两个预设阈值。当该Link-attribute字段的最高位是1时,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携带的是链路质量参数的实际检测值,其他位的值用于表示该扩展团体属性携带的是哪种链路质量参数的实际检测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阈值,可以是指允许第一以太网链路发生异常时按照预设的初始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继续进行负载分担的链路质量参数的最大值;第二预设阈值,可以指示允许将接收到的数据量分担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的最大值。当实际检测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不对该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进行调整;当实际检测值在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值之间,则对该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进行调整,具体可以参见下述步骤204的相关描述;当实际检测值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将该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调整为0,即,不再通过第一以太网链路分担数据流。
作为一个示例,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其上针对各种链路质量参数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携带在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同理,第三网络设备也可以将其上针对各种链路质量参数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携带在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这样,为后续第一网络设备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提供了数据基础。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网络设备上针对各种链路质量参数的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和第三网络设备上针对各种链路质量参数的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是独立设置的,可以设置为相同的值,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值。
例如:假设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误码率,那么,步骤201生成的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的扩展团体属性参见图4所示,Link-attribute=0x81,Attachment Circuit ID=X,X为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实际检测误码率。又例如:假设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时延信息和丢包率,那么,步骤201生成的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的扩展团体属性参见图5所示,Link-attribute=0x83,Attachment Circuit ID=Z,Z为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实际检测时延信息;Link-attribute=0x82,Attachment Circuit ID=Y,Y为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实际检测丢包率。
具体实现时,一种情况下,该第二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的时机,可以是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开始下降(即,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开始增大)的时候,如:误码率从0开始增加的时刻,那么,步骤201具体可以是: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从0开始增加,则,执行步骤201。另一种情况下,该第二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的时机,也可以是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超过第一预设阈值的时候,如:丢包率超过丢包率第一预设阈值A2的时刻,那么,步骤201具体可以是: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201。
步骤202,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GP消息。
步骤203,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
步骤204,当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一BGP消息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其中,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网络设备生成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GP消息,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BGP消息时,可以确定该第二网络设备和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一BGP消息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是否满足了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
其中,低质量链路条件,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上预设的、触发对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调整的条件,若第一BGP消息表征的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满足该低质量链路条件,表示当前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较小,对链路质量的影响较小,无需开始调整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反之,若第一BGP消息表征的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该低质量链路条件,表示当前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较大,对链路质量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开始调整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作为一个示例,假设第一BGP消息包括误码率X,那么,该低质量链路条件可以是:误码率X大于等于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即,当第一BGP消息中携带的误码率X大于等于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表示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开始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当第一BGP消息中携带的误码率X小于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表示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无需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网络设备上可以为第一以太网链路设置初始的负载分担权重(即,第一权重),为第二以太网链路设置初始的负载分担权重(即,第五权重),且按照该初始的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将接收到的数据量分担至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例如,第一网络设备上为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设置的初始的负载分担权重Q1和Q2可以相等,且都等于1,那么,在步骤204之前,第一网络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流按照1:1的关系平均分为两个子数据流,并将这两个数据量一样的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传输至第四网络设备。
具体实现时,当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一BGP消息中携带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计算出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另一负载分担的权重,即,第二权重。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第一BGP消息中携带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该链路质量参数的第一预设阈值和第二预设阈值,计算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二权重。例如:假设第一BGP消息携带的链路质量参数为误码率X,那么,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下述公式计算第二权重Q3
Figure BDA0002137194090000111
其中,B1为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A1为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当实际检测误码率A1≤X<B1时,第一网络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流按照Q3:Q2的关系分为两个子数据流,该两个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Q3:Q2的值,并将这两个子数据流分别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传输至第四网络设备;当实际检测误码率X=B1时,Q3=0,表示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严重,已经无法继续进行负载分担,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流全部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传输至第四网络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的过程中,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接收到多个BGP消息,每个BGP消息均用于指示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但是,由于链路质量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每个BGP消息所指示的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是不同的,因此,步骤204中以最新接收到的BGP消息中所指示的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为准,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
在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以太网链路未发生异常而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步骤204之后,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流,该第一数据流需要被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那么,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S11,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数据流;S12,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二权重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第二权重和第五权重的比例;S13,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第二子数据流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例如:假设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1调整到0.5,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仍然为1,此时,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120兆字节的数据流1,该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先按照0.5:1=1:2的比例,将数据流1按照数据量1:2的比例,划分为数据量为40兆字节的数据流11和数据量为80兆字节的数据流12;第一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1经由第一以太网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2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这样,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感知到第一以太网链路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使得该链路质量下降的第一以太网链路,随着链路质量的下降程度减少其分担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从而减少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对数据流转发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网络中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未发生异常而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的情况,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且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即,在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流之前第三网络设备也检测到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那么,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S21,第三网络设备生成第三BGP消息,该第三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S22,第三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三BGP消息;S23,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S24,当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三BGP消息确定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五权重调整为第六权重,其中,第六权重小于第五权重,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二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此时,若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数据流,该第一数据流需要被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那么,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S25,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数据流;S26,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二权重和第六权重的比例,将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三子数据流和第四子数据流,其中,第三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第四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第二权重和第六权重的比例;S27,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三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第四子数据流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例如:假设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1调整到0.5,将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1调整为0.7,此时,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120兆字节的数据流1,该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先按照0.5:0.7=5:7的比例,将数据流1按照数据量5:7的比例,划分为数据量为50兆字节的数据流13和数据量为70兆字节的数据流14;第一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3经由第一以太网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数据流14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这样,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感知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均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基于该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第二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使得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按照链路质量的好坏分担数据流,即,让链路质量下降严重的以太网链路分担较小比重的数据量,让链路质量下降较轻的以太网链路分担较大比重的数据量,从而减少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对数据流转发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网络中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再一些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对于上述步骤201~步骤204所示实施例,S21~S24所示实施例,或者,上述步骤201~步骤204以及S21~S24均执行了的实施例,在基于出现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进行调整之后,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还持续检测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那么,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若确定出现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恢复良好,第一网络设备还可以将该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恢复到初始的负载分担权重,以使得该网络可以合理利用链路资源进行数据流的高效转发。
作为一个示例,若执行步骤201~步骤204后,即,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后,第二网络设备检测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恢复,此时,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包括:S31,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该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S32,当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所述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二权重调整为第一权重。其中,若低质量链路条件,是指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值大于该链路质量参数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那么,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可以是指第二BGP消息中携带的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参数值小于等于该链路质量参数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
例如:假设第一网络设备在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大于10%时,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1调整到0.5,那么,当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的BGP消息指示当前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小于等于10%时,该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0.5调整到1。
这样,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感知到以太网链路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基于该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该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使得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按照链路质量的好坏分担数据流;而且,还可以在链路质量较低的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恢复后,基于该以太网链路的当前链路质量将该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进行恢复,使得该链路质量恢复良好的以太网链路可以为第一网络设备合理分担数据流,合理利用网络的转发资源,从而提高了网络中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体现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的链路质量参数可以包括下述链路质量参数中的一种或多种: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而上述实现方式均是以一种链路质量参数为例说明对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进行调整的过程。若体现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的链路质量参数包括多种链路质量参数,那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204具体可以包括:当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的多个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均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时,第一网络设备分别基于每种链路质量参数的值,计算第一以太网链路对应于该种链路质量参数下应该被调整到的负载分担权重,并从多个负载分担权重中选择最小值,作为调整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用于进行数据流的负载分担的权重。
其中,由于多种链路质量参数均导致了该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为了尽可能减少用该以太网链路转发数据流所造成的影响,在进行负载分担权重调整时,可以考虑对链路质量下降影响最大的链路质量参数,而基于对链路质量下降影响最大的链路质量参数计算出的负载分担权重最小,故,可以将多个负载分担权重中的最小值作为调整后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
作为一个示例,以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为例,当第一网络设备确定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均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三预设阈值,那么,步骤204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第一网络设备从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第二权重。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第三预设阈值,可以是指允许第一以太网链路发生第二链路质量参数异常时按照预设的初始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继续进行负载分担的该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最大值。
例如:假设第一链路质量参数为误码率,第二链路质量参数为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误码率的值大于10%,且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的值大于2次/小时,那么,当第一网络设备接收到的第一BGP消息中包括:当前误码率为20%、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为5次/小时,可以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均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此时,第一网络设备可以针对误码率,计算出权重Q4=(50%-20%)/(50%-10%)=3/4,其中,50%为误码率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B1,若误码率大于50%,则该第一网络设备不会将数据流负载分担到第一以太网链路;第一网络设备可以针对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计算出权重Q5=(10-5)/(10-2)=5/8,其中,10为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对应的第二预设阈值B5,若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大于10次/小时,则该第一网络设备不会将数据流负载分担到第一以太网链路;接着,第一网络设备判断Q4>Q5,确定较小的Q5作为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即,第一网络设备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从1调整为5/8。
可见,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第二网络设备可以将表征其对应的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的第一BGP消息发送给第一网络设备,这样,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第一BGP消息,感知到该第一以太网链路是否出现链路误码、链路丢包等异常情况,并在确定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下降至满足了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基于该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动态的调整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以减少第一网络设备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数据流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异常以太网链路对流量转发以及网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1所示的EVPN中,第四网络设备也可以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数据流,当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三以太网链路发生链路质量下降的情况,和/或,当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第四以太网链路发生链路质量下降的情况,第四网络设备也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对数据流进行负载分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是以双归双活的EVPN场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多归多活的EVPN场景,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在多归多活场景下的负载分担方法更加清楚,下面以图6所示的三归场景为例,介绍本申请实施例对应的两个实例。
参见图6,该EVPN中包括OLT 610、PE 621、PE 622、PE 623和PE 630,其中,OLT 610经过以太网链路1、以太网链路2和以太网链路3三归属到PE 621、PE 622和PE 623,以太网链路1、以太网链路2和以太网链路3构成一个ES;PE 621、PE 622和PE 623连接PE 630。
实例一:假设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检测其和PE 630之间的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且OLT 610上各以太网链路对应的负载分担权重为:Q1=Q2=Q3=1。如图7所示,对于数据流从OLT 610传输至PE 630的负载分担方法,该实例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701,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向OLT 610发送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和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
需要说明的是,PE 621、PE 622和PE 623三者向OLT 610发送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和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本实例中以相同的值为例进行说明,且假设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向OLT 610发送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10%,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50%。
步骤702,当PE 622检测到该PE 622到PE 630之间的以太网链路4当前的误码率为20%,PE 622将误码率20%携带在BGP消息1中的扩展团体属性中,发送给OLT 610。
可以理解的是,该BGP消息1用于发布ES-AD路由。
步骤703,OLT 610基于PE 622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A1、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和实测误码率20%,计算以太网链路4的Q4
作为一个示例,Q4可以等于(B1-20%)/(B1-A1)=3/4。
步骤704,OLT 610接收数据量为330兆字节的数据流a,该数据流a需要发送至PE630。
步骤705,OLT 610按照PE 621、PE 622、PE 623和PE 630之间的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即,Q1:Q4:Q3=4:3:4,将数据流a划分为120兆字节的数据流a1、90兆字节的数据流a2和120兆字节的数据流a3。
步骤706,OLT 610将数据流a1经过PE 621发送至PE 630,将数据流a2经过PE 622发送至PE 630,将数据流a3经过PE 623发送至PE 630。
这样,通过本实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数据流a不会按照初设设置的负载分担比例,即,Q1:Q2:Q3=1:1:1进行负载分担,而考虑了其感知到的远端以太网链路的误码率异常,基于该误码率异常调整了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适量的减少经过该低链路质量的以太网链路的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
实例二:假设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检测以太网链路1、以太网链路2和以太网链路3的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且PE 630上各以太网链路对应的负载分担权重为:Q1=Q2=Q3=1。如图8所示,对于数据流从PE 630传输至OLT610的负载分担方法,该实例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801,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向PE 630发送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丢包率第一预设阈值A2、丢包率第二预设阈值B2、时延第一预设阈值A3、时延第二预设阈值B3、抖动第一预设阈值A4、抖动第二预设阈值B4、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一预设阈值A5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二预设阈值B5。
需要说明的是,PE 621、PE 622和PE 623三者向PE 630发送各种链路质量参数的阈值,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本实例中以相同的值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802,当PE 622检测到以太网链路2当前的误码率为20%、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为5次/小时,PE 623检测到以太网链路3当前的丢包率为5%、时延为200毫秒、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为7次/小时,那么,PE 622将误码率20%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5次/小时携带在BGP消息2中的扩展团体属性中,发送给PE 630,且PE 623将丢包率5%、时延200毫秒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7次/小时携带在BGP消息3中的扩展团体属性中,发送给PE 630。
可以理解的是,该BGP消息2和BGP消息3用于发布ES-AD路由。PE 622可以通过端口统计以及TWAMP或Y1731等链路质量检测技术,检测到上述链路质量参数。
步骤803,PE 630基于PE 622和PE 623对应的第一预设阈值A1、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丢包率第一预设阈值A2、丢包率第二预设阈值B2、时延第一预设阈值A3、时延第二预设阈值B3、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一预设阈值A5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二预设阈值B5,以及BGP消息2和BGP消息3中携带的链路质量的实测值,计算以太网链路2和以太网链路3对应的负载分担权重的Q5和Q6
作为一个示例,假设PE 621、PE 622和PE 623分别向PE 630发送误码率第一预设阈值A1=10%、误码率第二预设阈值B1=20%、丢包率第一预设阈值A2=2%、丢包率第二预设阈值B2=10%、时延第一预设阈值A3=500毫秒、时延第二预设阈值B3=100毫秒、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一预设阈值A5=2次/小时,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第二预设阈值B5=10次/小时。那么,对于PE 622,PE 630可以计算Q51=(B1-20%)/(B1-A1)=3/4,Q52=(B5-5)/(B5-A5)=5/8,从而确定Q5=min{Q51,Q52}=5/8。同理,对于PE 623,PE 630可以计算Q61=(B2-5%)/(B2-A2)=5/8,Q62=(B3-200)/(B3-A3)=3/4,Q63=(B5-7)/(B5-A5)=3/8,从而确定Q6=min{Q61,Q62,Q63}=3/8。
步骤804,PE 630接收数据量为320兆字节的数据流b,该数据流b需要发送至OLT610。
步骤805,PE 630按照以太网链路1、以太网链路2和以太网链路3的当前负载分担权重的比例,即,Q1:Q5:Q6=8:5:3,将数据流b划分为160兆字节的数据流b1、100兆字节的数据流b2和60兆字节的数据流b3。
步骤806,PE 630将数据流b1经过PE 621发送至OLT 610,将数据流b2经过PE 622发送至OLT 610,将数据流b3经过PE 623发送至OLT 610。
这样,通过本实例提供的负载分担方法,数据流b不会按照初设设置的负载分担比例,即,Q1:Q2:Q3=1:1:1进行负载分担,而考虑了其感知到的远端以太网链路的多种影响链路质量的链路质量参数的异常,基于该多种链路质量参数的异常调整了链路质量下降的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权重,适量的减少经过该低链路质量的以太网链路的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流转发的准确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方法包括:S41,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S42,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GP消息至第二网络设备;以便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信息。
在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包括:若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该S41~S42对应的负载分担方法,和图2所示的负载分担方法对应,该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对应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二网络设备,该实施例中的第二网络设备对应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故,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对应的参照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装置900,参见图9,该装置900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装置900包括:接收单元901和处理单元902。
其中,接收单元901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处理单元902用于当基于第一BGP消息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参数。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901还用于接收第一数据流;处理单元902还用于基于第二权重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第二权重和第五权重的比例;那么,该装置900还包括: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用于将第一子数据流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将第二子数据流经由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第四网络设备。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901还用于在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之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处理单元902还用于当根据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二权重调整为第一权重。
在又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当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时,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该处理单元902,具体可以包括:第一处理子单元、第二处理子单元和第三处理子单元。其中,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第三处理子单元用于从第三权重和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第二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900和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对应,故,该装置900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负载分担装置1000,参见图10,该装置1000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该装置1000包括:处理单元1001和发送单元1002。
其中,处理单元1001用于生成第一BGP消息,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发送单元1002用于发送第一BGP消息至第二网络设备;以便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第二权重小于第一权重,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链路质量信息。
在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001,具体用于:若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生成第一BGP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该装置1000和S41~S4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对应,故,该装置1000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前述S41~S4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介绍。。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1100,参见图11,该网络设备1100包括存储器1101和处理器1102;其中,存储器1101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1102,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使得该网络设备1100执行前述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下的负载分担方法。
其中,处理器1102可以是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缩写:CPU),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缩写: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1102还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英文: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缩写: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缩写: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英文: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缩写: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英文: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缩写:FPGA),通用阵列逻辑(英文:generic array logic,缩写:GAL)或其任意组合。处理器1102可以是指一个处理器,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存储器1101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缩写:RAM);存储器1101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存储器1101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存储器1101可以是指一个存储器,也可以包括多个存储器。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存储器1101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包括多个软件模块,例如发送模块,处理模块和接收模块。处理器1102执行各个软件模块后可以按照各个软件模块的指示进行相应的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一个软件模块所执行的操作实际上是指处理器1102根据所述软件模块的指示而执行的操作。处理器1102执行存储器1101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后,可以按照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的指示,执行网络设备1100可以执行的全部操作。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前述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下的负载分担方法。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前述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下的负载分担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第一网络设备”、“第一BGP消息”等名称中的“第一”只是用来做名字标识,并不代表顺序上的第一。该规则同样适用于“第二”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借助软件加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诸如路由器等网络通信设备)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和设备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及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当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所述第二权重小于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所述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所述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所述链路质量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数据流;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所述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所述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第五权重的比例;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子数据流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子数据流经由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所述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
当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所述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第二权重调整为所述第一权重。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时,所述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从所述第三权重和所述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所述第二权重。
7.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BGP消息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所述第二权重小于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所述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所述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所述链路质量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生成第一BGP消息,包括:
若所述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生成所述第一BGP消息。
11.一种负载分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BGP消息,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分别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处理单元,用于当基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所述第二权重小于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所述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所述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所述链路质量参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流;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对应的第五权重的比例,将所述第一数据流划分为第一子数据流和第二子数据流,其中,所述第一子数据流的数据量和所述第二子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例等于所述第二权重和所述第五权重的比例;
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子数据流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子数据流经由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发送至所述第四网络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之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BGP消息,所述第二BGP消息用于表征当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当根据所述第二BGP消息,确定当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不再满足所述低质量链路条件时,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第二权重调整为所述第一权重。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BGP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质量参数和第二链路质量参数时,所述低质量链路条件包括:所述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
所述处理单元,包括:
第一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三权重;
第二处理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链路质量参数,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第四权重;
第三处理子单元,用于从所述第三权重和所述第四权重中选择值最小的作为所述第二权重。
17.一种负载分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第一网络设备,应用于以太网虚拟私有网络EVPN中,所述EVPN包括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第二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用于以负载分担的方式向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流,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生成第一BGP消息,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表征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第四网络设备经由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第二以太网链路双归属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链路构成一个以太网段ES;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BGP消息至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以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满足预设的低质量链路条件时,根据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链路质量将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负载分担的权重由第一权重调整为第二权重,所述第二权重小于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的所述负载分担的权重指示基于所述第一以太网链路传送所述第一数据流的数据量的比重。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下述至少一种链路质量参数:误码率、丢包率、时延信息、抖动信息和端口上下线切换频率。
1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GP消息用于发布以太网段自动发现ES-AD路由;所述第一BGP消息包括扩展团体属性,所述扩展团体属性用于承载所述链路质量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若所述链路质量参数的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生成所述第一BGP消息。
21.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
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程序代码中的指令,使得所述网络设备执行以上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分担方法。
2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或处理器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或处理器执行以上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分担方法。
CN201910657137.7A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2242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57137.7A CN112242958B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PCT/CN2020/090727 WO2021012760A1 (zh) 2019-07-19 2020-05-17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657137.7A CN112242958B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42958A true CN112242958A (zh) 2021-01-19
CN112242958B CN112242958B (zh) 2022-09-09

Family

ID=74167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57137.7A Active CN112242958B (zh) 2019-07-19 2019-07-19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42958B (zh)
WO (1) WO20210127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814498A (zh) * 2025-03-14 2025-04-11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冗余的智能网联客车网络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045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多链路带宽聚合的系统
WO2018065813A1 (en) * 2016-10-05 2018-04-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ion of virtual layer 2 traffic towards multiple access network devices
WO2018103099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8494701A (zh) * 2018-03-30 2018-09-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9361614A (zh) * 2018-12-14 2019-02-1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xlan的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6211B (zh) * 2011-05-11 2013-10-09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端到端多链路并行传输的负载分配方法
US9735983B1 (en) * 2014-09-29 2017-08-15 Juniper Networks, Inc. Adaptive load balancing for single active redundancy using EVPN designated forwarder ele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65813A1 (en) * 2016-10-05 2018-04-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ion of virtual layer 2 traffic towards multiple access network devices
WO2018103099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消息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6850455A (zh) * 2016-12-27 2017-06-13 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多链路带宽聚合的系统
CN108494701A (zh) * 2018-03-30 2018-09-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9361614A (zh) * 2018-12-14 2019-02-1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xlan的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814498A (zh) * 2025-03-14 2025-04-11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链路冗余的智能网联客车网络系统架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12760A1 (zh) 2021-01-28
CN112242958B (zh)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8422B2 (en) Video stream fault detection
EP2781065B1 (en) Technique for network routing
US9264345B2 (en) Dynamic bandwidth adjustment i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CN104219107B (zh) 一种通信故障的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725740A1 (en) Adaptive method and device for heartbeat period
US9451500B2 (en) Conditional routing technique
US9577873B2 (en)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providing a flexible secondary data path
EP2681871B1 (en) In-service throughput testing in distributed router/switch architectures
CN102685007A (zh) 一种多链路捆绑链路组中成员链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215127A (zh) 一种信号劣化处理方法、装置及节点设备
US20110078237A1 (en) Server, network device, client, and network system
WO2010133626A2 (en) Method for signalling of data transmission path properties
US20230231798A1 (en) Conditional routing delivery in a compromised network
US20220417128A1 (en) Transmission quality detec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3694150B1 (en) Link fault detec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2242958A (zh)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JP7334392B2 (ja) ビットエラーを通知する方法およ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US11863303B2 (en) Link bit error-based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309544B (zh) 延时测量中提高时间戳精度的方法及系统
CN110336750B (zh) 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和服务提供侧边缘设备
CN107592269B (zh) 传输路径的负载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5086217A (zh) 链路质量的动态检测方法及系统
US20040205768A1 (en) Arrangement for dynamically determining load-based frequency of system messages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