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351512B -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1512B
CN112351512B CN202011198081.2A CN202011198081A CN112351512B CN 112351512 B CN112351512 B CN 112351512B CN 202011198081 A CN202011198081 A CN 202011198081A CN 112351512 B CN112351512 B CN 112351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ircuit
gating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80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1512A (zh
Inventor
王香春
丁晓源
熊冠中
赵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808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51512B/zh
Priority to US17/139,486 priority patent/US11867994B2/en
Publication of CN112351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1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27Applications
    • H05B1/023Industrial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KMEASUR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QUANTITY OF HEAT; THERMALLY-SENSITIVE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K7/0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 G01K7/1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 G01K7/18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linear resistance, e.g.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 G01K7/20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linear resistance, e.g.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in a specially-adapted circuit, e.g. bridge circuit
    • G01K7/206Measuring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use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elements directly sensitive to heat ; Power supply therefor, e.g. us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the element being a linear resistance, e.g. platinum resistance thermometer in a specially-adapted circuit, e.g. bridge circuit in a potentiometer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1/00Details of electric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Automatic switch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apparatus ; Control of heating devices
    • H05B1/0202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2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 H05B3/3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extended surface area substantially in a two-dimensional plane, e.g. plate-heater flexible, e.g. heating nets or web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02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 H05B2203/005Heaters using a particular layout for the resistive material or resistive elements using multiple resistive elements or resistive zones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16Heaters using particular connec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3/00Aspects relating to Ohmic resistive heating covered by group H05B3/00
    • H05B2203/035Electrical circuits used in resistive heat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包括:加热电路、选通电路和多条加热线;加热电路包括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选通电路包括选通单元;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与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与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与同一选通单元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同一加热电路分时为多条加热线提供加热信号,可使加热电路的数量以及设计难度不随加热线条数增加而增加,降低显示模组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逐渐成为两大主流显示面板。其中,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阵列基板以及夹持于该两者之间的液晶,依靠液晶的偏转角度控制像素的出光亮度。但是,在特殊温度下,例如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液晶材料的粘滞系数增加,响应速度变慢,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
目前,包括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模组中通常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包括多条加热线和为加热线提供加热信号的加热电路,但是,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增加,加热线的条数倍增,导致加热电路的数量或者设计难度增加,进而导致显示模组的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实现加热电路的数量以及设计难度不随加热线条数增加而增加,降低显示模组成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加热电路、选通电路以及多条加热线;所述加热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所述选通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选通单元,所述控制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电路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多条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
与同一所述选通单元电连接的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与同一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适用于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该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电路向所述加热电路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及向所述选通电路发送选通信号;
所述加热电路响应于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向所述选通电路发送加热信号;
所述选通电路响应于所述选通信号的导通电平,将所述加热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加热线;
所述加热线响应于所述加热信号,加热所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设置显示模组包括控制电路、选通电路、加热电路和多条加热线,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向选通电路发送的各选通信号的电平状态(导通电平或截止电平),使得加热电路能够分时向多条加热线提供加热信号,进而使得多条加热线分时为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提供热量,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加热线条数增多引发的加热电路数量增加或设计难度增加的问题,实现不增加加热电路数量,降低显示模组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加热线以及选通电路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传感器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惠斯通电桥的电路元件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分区与加热线排布的关系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分区与加热线排布的关系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热分区与加热线排布的关系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分区与发热源器件的排布方式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有鉴于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加热电路、选通电路以及多条加热线;加热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选通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选通单元,控制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出端与选通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与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与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
与同一选通单元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加热线、选通电路、加热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的区别、以及图2-图5的区别在于加热电路30、选通电路40以及多条加热线50的具体连接方式。参见图1-图5,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10、控制电路20、加热电路30、选通电路40以及多条加热线50;加热电路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选通电路40包括至少一个选通单元410,控制电路20的选通信号输出端XO与选通电路40的选通信号输入端XI电连接,控制电路20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与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电连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50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具体地,显示面板1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需要加热的面板。为方便解释说明,下面以液晶显示面板10为例进行说明。继续参见图1,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阵列基板11和彩膜基板12通过胶框14贴合形成液晶盒,液晶盒内灌注有液晶13。
具体地,控制电路20包括至少一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用于发送加热控制信号,加热电路30包括至少一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用于接收加热控制信号,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与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对应电连接。加热电路30用于根据加热控制信号生成加热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5中仅示例性示出了控制电路20包括一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加热电路30包括一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上述端子的数量。
具体地,控制电路20还包括多个选通信号输出端XO,用于输出选通信号,选通电路40包括多个选通信号输入端XI,用于接收选通信号,选通输出端XO和选通信号输入端XI对应电连接。选通电路40中各选通单元410响应于选通信号的导通电平导通,以及响应于选通信号的截止电平断开。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5中仅示例性示出了控制电路20包括两个选通信号输出端XO,选通电路40包括两个选通信号输入端XI,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上述端子的数量。
具体地,加热电路3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中,一个为正极性输出端,另一个为负极性输出端,为方便解释说明,下文中将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为负极性输出端以及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为正极性输出端为例进行说明。加热电路30响应于加热控制信号生成的加热信号通过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5中仅示例性示出了加热电路30包括三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以及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上述端子的数量。
具体地,加热电路30为加热线50提供加热信号,使得加热线50为显示面板10加热的原理如下:对于每条加热线50而言,当加热电路30的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之间电导通,以及加热电路30的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之间电导通时,加热线50和加热电路30之间形成加热回路,加热电路30通过第一加热信号输出端和第二加热信号输出端向加热线50提供加热信号,加热线50响应于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其中,加热电路30和加热线50之间能否形成加热回路取决于两者之间的选通单元410的导通与关断。需要说明的是,加热信号的具体实施方式与加热电路30具体实施方式相关,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加热电路30可以包括升压斩波电路(Boost Chopper,简称BOOST升压电路),BOOST升压电路输出的加热信号的电流值的范围可以在0-40mA之间。
具体地,选通单元410位于加热线的加热回路中的具体位置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说明。
第一种: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50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加热线50的第二端与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对应电连接,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和加热线50的第一端对应电连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信号通过与其电连接的选通单元410选择性地传输至其中一条加热线50的第一端,如此,对于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50,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可通过选通单元410分时发送至各加热线50。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3,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与选通单元411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1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1与加热线51的第一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1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2与加热线5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与选通单元412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2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1与加热线53的第一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2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2与加热线54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与选通单元413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3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1与加热线55的第一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3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2与加热线56的第一端电连接。各加热线50的第二端与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选通信号输入端XI1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1电连接,选通信号输入端XI2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2电连接。如此,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导通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截止电平时,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1,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3,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5,则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截止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导通电平时,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2,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4,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传输至加热线56,则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
第二种: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的加热线50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具体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可以对应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也可以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如图3所示),此处不作限定。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和加热线50的第二端对应电连接。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信号通过与其电连接的选通单元410选择性地传输至其中一条加热线50的第二端,如此,对于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的多条加热线50,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可通过选通单元410分时传输至各加热线50。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4,选通单元411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选通单元412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以及选通单元413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选通单元411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1与加热线51的第二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1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2与加热线52的第二端电连接,加热线51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2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入端A1-电连接;选通单元412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1与加热线53的第二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3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2与加热线54的第二端电连接,加热线53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4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入端A2-电连接;选通单元413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1与加热线55的第二端电连接,选通单元413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2与加热线55的第二端电连接,加热线55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6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入端A3-电连接。选通信号输入端XI1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1电连接,选通信号输入端XI2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2电连接。如此,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导通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截止电平时,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截止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导通电平时,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
第三种: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单元410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的加热线50的第一端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导通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截止电平时,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输入端XI1接收截止电平,选通信号输入端XI2接收导通电平时,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对图5中加热电路30、选通电路以及加热线的具体连接可参照图3和图4,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当加热线50、选通电路40、加热电路30以及控制电路20的连接方式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时,选通单元410仅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或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可使选通单元410的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选通单元410的成本。
还可以理解的是,当所有加热线50的第二端直接连接至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如图3所示),或者,通过选通电路40间接连接至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如图4和图5所示)时,可使加热电路30上设置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有利于减少对加热电路30的管脚数量的占用,进而有利于降低加热电路30的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3-图5中仅示例性输出了加热电路30包括一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如此,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以及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均根据同一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输入的加热控制信号生成,但并非对本申请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加热电路30中个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的数量。示例性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加热电路30中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和可以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一一对应设置,如此,每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输出的加热信号可根据与该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对应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输入的加热控制信号生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控制电路20、加热电路30、选通电路40以及加热线50的具体设置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下文中将就典型示例进行详细描述,此处先不作解释。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通过设置显示模组包括控制电路、选通电路、加热电路和多条加热线,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向选通电路发送的各选通信号的电平状态(导通电平或截止电平),使得加热电路能够分时向多条加热线提供加热信号,进而使得多条加热线分时为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提供热量,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加热线条数增多引发的加热电路数量增加或设计难度增加的问题,实现不增加加热电路数量,降低显示模组成本的效果。
具体地,选通电路40、加热电路30以及控制电路20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示例性的,加热电路30可以包括BOOST升压电路,升压斩波电路的具体实现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控制电路20可以包括单片机等微处理器。关于选通电路40的典型示例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参见图6,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电路40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电路40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选通电路40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以及多条选通信号线L,选通信号线L与控制电路20的选通输出端XO电连接;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与各条加热线50的第一端对应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对应一条预设走线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其漏极与对应的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其源极对应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选通信号线L电连接。可选地,各加热线50的第二端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6,选通单元411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与加热线5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与加热线5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选通单元412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源极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与加热线53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漏极与加热线54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选通单元413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源极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漏极与加热线55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漏极与加热线56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各条加热线50的第二端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选通信号线L1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1电连接,选通信号线L2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2电连接。如此,当选通信号线L1上传输导通电平,选通信号线L2上传输截止电平时,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传输至加热线51,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3传输至加热线53,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之间输出的加热信号通过导通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5传输至加热线55,则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线L1上传输截止电平,选通信号线L2上传输导通电平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4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6导通,则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参见图7,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电路4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电路40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选通信号线与控制电路20的选通输出端XO电连接;选通电路40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以及多条选通信号线L,选通信号线L与控制电路20的选通输出端XO电连接;各第一薄膜晶体管T与各条加热线50的第二端对应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其漏极与对应的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其源极与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选通信号线电连接。可选地,各加热线50的第二端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具体地,各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7,选通单元411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源极、选通单元412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源极以及选通单元413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源极和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源极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选通单元411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漏极与加热线5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1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漏极与加热线5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2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加热线51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2的第一端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电连接。选通单元412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漏极与加热线5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3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漏极与加热线54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4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加热线53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4的第一端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电连接。选通单元413中,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漏极与加热线55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5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1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漏极与加热线56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T6的栅极与选通信号线L2电连接,加热线55的第一端和加热线56的第一端通过同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电连接。选通信号线L1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1电连接,选通信号线L2与选通信号输出端XO2电连接。如此,当选通信号线L1上传输导通电平,选通信号线L2上传输截止电平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一薄膜晶体管T2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5导通,则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线L上传输截止电平,选通信号线L上传输导通电平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4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6导通,则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选通电路的电路元件图。参见图8,可选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电路40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电路40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O与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与选通电路40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in电连接,选通电路40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S与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选通电路40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以及多条选通信号线L,选通信号线L与控制电路20的选通输出端XO电连接,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T包括第一类薄膜晶体管和第二类薄膜晶体管。各第一类薄膜晶体管与各条加热线50的第一端对应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类薄膜晶体管对应一条预设走线与同一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类薄膜晶体管,其漏极与对应的加热线50的第一端电连接,其源极对应一条预设走线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选通信号线电连接。各第二类薄膜晶体管与各条加热线50的第二端对应电连接,同一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二类薄膜晶体管,其漏极与对应的加热线50的第二端电连接,其源极与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选通信号线电连接。可选地,各第二类薄膜晶体管的源极与同一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电连接。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8,第一类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4、第一薄膜晶体管T6、第一薄膜晶体管T8、第一薄膜晶体管T10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12;第二类薄膜晶体管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一薄膜晶体管T3、第一薄膜晶体管T5、第一薄膜晶体管T7、第一薄膜晶体管T9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11。当选通信号线L1上传输导通电平,选通信号线L2上传输截止电平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1、第一薄膜晶体管T2、第一薄膜晶体管T5、第一薄膜晶体管T6、第一薄膜晶体管T9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10导通,则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当选通信号线L上传输截止电平,选通信号线L上传输导通电平时,第一薄膜晶体管T3、第一薄膜晶体管T4、第一薄膜晶体管T7、第一薄膜晶体管T8、第一薄膜晶体管T11以及第一薄膜晶体管T12导通,则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为显示面板10加热。
具体地,加热线50和选通电路40与显示面板10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加热线以及选通电路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参见图1、图2和图8,可选地,加热线50和选通单元410均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需要说明的是,为作图方便图9中并未示出加热线50与选通电路40的具体连接方式,该两者之间的连接可参照前文理解,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的非显示区DA。由于显示区AA内设置有液晶,因此,显示面板需要加热的区域至少包括显示区AA,即至少显示区AA内设置有加热线5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显示面板需要加热的区域,此处不作限定。为方便解释说明,下文中将以加热线50位于显示区AA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加热线50的材料可以选用氧化铟锡等透光率较高的材料,此处不作限定。当加热线50集成于显示里面板内10内时,可以在显示面板10内增设一个膜层用于形成多条加热线50,还可以将多条加热线50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某一现有膜层中,此处不作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具体地,选通单元410可以位于非显示区DA。可选地,选通单元410中的第一薄膜晶体管T可以与阵列基板中的薄膜晶体管通过同一制备工序形成,如此,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10和选通电路40的总成本。
继续参见9,选通电路40背离显示区AA的一侧还可以设置多个焊盘60,加热线50可以通过焊盘与加热电路30电连接,选通电路40可以通过焊盘60与加热电路30以及控制电路20电连接。
继续参见图9,可选地,各加热线50第一端和第二端由同侧接入信号。如此,便于加热线50与选通电路40的连接,降低该两者之间连线的设计难度。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背光模组70,背光模组70与显示面板10相对设置,加热线50位于显示面板10朝向或背离背光模组70的一侧;柔性线路板和印刷线路板(图10中未示出);选通单元410位于柔性线路或印刷线路板上。
具体地,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承载基板,加热线50设置在承载基板上形成加热板,加热板通过胶带粘贴在显示面板10上,承载基板上可以设置焊盘,加热线50可以通过焊盘与选通电路40以及加热电路30电连接。
具体地,柔性线路板的一端可以通过焊盘与显示面板10绑定,柔性线路板的另一端可以通过焊盘与印刷线路板绑定,以实现显示面板10、柔性线路板以及印刷线路板三者之间的信号交互。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加热线50和选通电路40游离于显示面板10之外,可使当加热线50或选通电路40出现故障时,便于更换能够正常工作的加热线50和选通电路40。
可选地,选通电路40和控制电路20均位于柔性线路板上,或者,选通电路40和控制电路20均位于印刷线路板上。如此,选通电路40和控制电路20可通过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上的线路实现电连接,有利于省去选通电路40和控制电路20的连接工艺,提高显示模组的组装效率。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0,可选地,还包括温度传感器80,控制电路20的温度信号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80的输出端电连接。
具体地,温度传感器80用于采集显示面板10的温度信号并传输至控制电路20,其具体实现形式以及设置魔都,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温度传感器80可以包括惠斯通电桥,设置在显示区AA。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80采集显示面板10的温度信号,可使控制电路20能够实时根据温度信号调节加热控制信号,进而使得加热电路30根据加热控制信号调节加热信号,以达到通过加热线50将显示面板10加热到预设温度的效果。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度传感器与显示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惠斯通电桥的电路元件图。参见图12和图13,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线路板和印刷线路板(图12中未示出),控制电路20位于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上;加热电路30位于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上;温度传感器80包括惠斯通电桥,惠斯通电桥包括第一类电阻81和第二类电阻82,第一类电阻81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第二类电阻82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位于柔性线路板上、或位于印刷线路板上。
具体地,参见图13,第一类电阻8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1的阻值随显示面板10的温度而变化,第二类电阻82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以及第四电阻R4,第二类电阻82的阻值固定不变。当第一类电阻81的阻值发生变化时,惠斯通电桥输出的电压值V将发生变化,控制电路20接收到惠斯通电桥反馈的电压值V(即温度信号)后通过查找电压值-温度对照表即可获取显示面板10中该惠斯通电桥所在区域的温度。
具体地,当第一类电阻81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时,第一类电阻81可以在显示面板10内单独设置一个膜层用于形成第一类电阻81,也可以设置第一类电阻81位于显示面板10的某一固有膜层中,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的,第一类电阻81可以与阵列基板中的扫描信号线或数据信号线同层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惠斯通电桥的第一类电阻81集成于显示面板10内时,可使第一类电阻81及时感知显示面板10的温度变化,降低热量从显示面板10传递至第一类电阻81过程中的热损失,进而降低惠斯通电桥的温度采集误差,有利于提高控制电路20对显示面板10的温度控制精度。
具体地,当惠斯通电桥位于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时,可以设置惠斯通电桥和控制电路20均位于柔性线路板上,或者,惠斯通电桥和控制电路20均位于印刷线路板上。如此,惠斯通电桥和控制电路20可通过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上的线路实现电连接,有利于省去惠斯通电桥和控制电路20的连接工艺,提高显示模组的组装效率。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惠斯通电桥游离于显示面板10之外,可使当惠斯通电桥出现故障时,便于更换能够正常工作的惠斯通电桥。
可选地,加热电路30和控制电路20可以均位于柔性线路板上,或者,加热电路30和控制电路20可以均位于印刷线路板上。如此,加热电路30和控制电路20可通过柔性线路板或印刷线路板上的线路实现电连接,有利于省去选通电路40和控制电路20的连接工艺,提高显示模组的组装效率。
具体地,多条加热线50在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AA内的具体分布情况有多种,下面就典型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可选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分区;每个加热分区内设置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具体地,加热分区的排列方向与加热线的延伸方向交叉,每个加热分区内设置有至少一条加热线。将显示面板10需要加热的区域划分为的加热分区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中各处温度可能存在差异,通过将显示面板10需要加热的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加热分区,可使控制电路20能够实时针对每个加热分区内的温度信号调节加热控制信号,进而使得加热电路30能够输出与该加热分区内的温度相匹配的加热信号。示例性的,当控制单路包括单片机,加热电路30包括升压斩波电路时,加热控制信号可以为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信号,控制电路20可根据温度信号调节PWM信号的占空比,进而使得升压斩波电路根据PWM信号调节其输出的加热信号。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分区与加热线排布的关系示意图。参见图14,可选地,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内的加热线50与不同选通单元410电连接。
具体地,当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内的加热线50与不同选通单元410电连接时,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中的加热线50由不同的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提供加热信号,则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中的加热线50可同时根据各自接收的加热信号产生热量,同时为该加热分区Z加热,如此,可加快加热分区Z升温至预设温度的速度。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13,位于加热分区Z1中的加热线51与选通单元411电连接,加热线52与选通单元412电连接,加热线53与选通单元413电连接;位于加热分区Z2中加热线54与选通单元411电连接,加热线55与选通单元412电连接,加热线56与选通单元413电连接。如此,加热分区Z1中的加热线51、加热线52以及加热线56可以同时接收加热信号,为显示面板10的加热分区Z1加热。加热分区Z2中的加热线54、加热线55以及加热线56可以同时接收加热信号,为显示面板10的加热分区Z2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加热分区Z中设置的温度传感器(图14中未示出)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每个加热分区Z中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此时,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中的加热线50接收到的加热信号的具体值(电压值或电流值)相等。对于图14而言,每个加热分区Z中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时,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1、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2以及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3接收到的PWM信号的占空比相同,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以及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的具体值(电压值或电流值)相同;每条加热线50对应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此时,每条加热线50接收到的加热信号的具体值与其对应设置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相匹配。对于图14而言,每条加热线50对应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时,若此时加热线50为加热分区Z1加热,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1、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2以及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JI3接收到的PWM信号的占空比分别与加热线51、加热线52以及加热线53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相匹配,进而使得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以及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和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输出的加热信号分别与加热线51、加热线52以及加热线53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相匹配。若此时加热线50为加热分区Z2加热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分区与加热线排布的关系示意图。参见图15,可选地,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内的多条加热线50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
具体地,当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内的加热线50与同一选通单元410电连接时,根据选通单元410的特性,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中的加热线50分时为该加热分区加热。当加热线路30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选通电路包括至少两选通单元410时,可使显示面板10中至少两个加热分区Z同时被加热,如此,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各处温度的均一性。
示例性的,继续参见图15,位于加热分区Z1中的加热线51和加热线52均与选通单元411电连接;位于加热分区Z2中的加热线53和加热线54均与选通单元412电连接;位于加热分区Z3中的加热线55和加热线56均与选通单元413电连接。如此,加热线51、加热线53以及加热线55可以同时接收加热信号,分别为加热分区Z1、加热分区Z2以及加热分区Z3加热。加热线52、加热线54以及加热线56可以同时接收加热信号,分别为加热分区Z1、加热分区Z2以及加热分区Z3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加热分区Z中设置的温度传感器的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作限定。示例性,每个加热分区Z中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此时,位于同一加热分区Z中的各加热线50接收到的加热信号的具体值与其接收该加热信号的时段内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相匹配;示例性的,每条接热线对应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80,此时,每条加热线50接收到的加热信号的具体值与其对应设置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相匹配。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分区与发热源器件的排布方式示意图。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加热分区与发热源器件的排布方式示意图。参见图16和图17,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发热源器件90;显示面板10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分区Z;加热分区Z以及发热源器件90沿第一方向DX排列,加热线50沿第二方向DY延伸,第一方向DX和第二方向DY交叉;至少两个加热分区Z中最靠近发热源器件90的加热分区Z为第一加热分区;加热电路30向第一加热分区提供的功率小于向其它加热分区Z提供的功率。
具体地,这里所述的发热源器件90指的是在正常工作时会伴随热量产生,其单元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中能够被显示面板10吸收的部分超过预设阈值时即可判定为发热源器件90,其中,预设阈值的具体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选地,发热源器件90包括驱动芯片91和/或背光源9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发热源器件90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因此,设置发热源器件90与加热分区Z沿第一方向DX排列,可使相对于与发热源器件90不相邻的加热分区Z,靠近发热源器件90的第一加热分区的温度相对较高,将靠近发热源器件90的第一加热分区加热到预设温度所需的功耗较小,有利于达到节省功耗的作用。
参见图16和图17,可选地,发热源器件90包括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位于显示面板10的显示区AA相对的两侧,即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分别与不同的第一加热分区相邻(如图17所示);或者,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位于同一第一加热分区的同一侧(如图16所示)。
具体地,当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与不同的第一加热分区相邻时,例如图17中,背光源92与加热分区Z3相邻,驱动芯片91与加热分区Z1相邻,则背光源92和驱动芯片91散发的热量分别传递至不同的第一加热分区。如此,可将发热源90发出的热量分散到至少两个第一加热分区中,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内各加热分区Z的温度均一性。
具体地,当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位于同一第一加热分区的同一侧时,例如图16中,驱动芯片91和背光源92位于加热分区Z1的同侧,则背光源92和驱动芯片91散发的热量传递至同一第一加热分区。如此,可将发热源90发出的热量集中到一个第一加热分区中,有利于该第一加热分区尽快升温至预设温度。
基于同上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的流程图。参见图18,该方法包括:
S110、控制电路向加热电路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及向选通电路发送选通信号。
S120、加热电路响应于加热控制信号,向选通电路发送加热信号。
S130、选通电路响应于选通信号的导通电平,将加热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加热线。
S140、加热线响应于加热信号,加热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驱动方法,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向选通电路发送的各选通信号的电平状态(导通电平或截止电平),使得加热电路能够分时向多条加热线提供加热信号,进而使得多条加热线分时为显示模组中的显示面板提供热量,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加热线条数增多引发的加热电路数量增加或设计难度增加的问题,实现不增加加热电路数量,降低显示模组成本的效果。
可选地,显示模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每条加热线对应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加热线分为N个加热线组,选通电路包括多条选通信号线,同一加热线组内的加热线与不同选通单元电连接,且同一加热线组内的加热线与同一选通信号线对应;其中,N为正整数;
该方法还包括:温度传感器采集显示面板的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向加热电路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及向选通电路发送选通信号包括:
控制电路响应于第i个加热线组对应的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以及预设加热温度,将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加热电路,以及向第i个加热线组对应的选通信号线发送状态为导通电平的选通信号;其中,i为正数,且1≤i≤N。
示例性的,下文中将以具有图14所示显示分区以及加热线排布关系的显示面板为例,对显示模组的加热过程进行性示例性说明。其中,每条加热线对应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第一个加热线组包括加热线51、加热线52以及加热线53;第二个加热线组包括加热线54、加热线55以及加热线56。
在T1阶段,六个温度传感器采集各自所在区域的显示面板的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电路20。然后,控制电路20根据加热线51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成一个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1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1-,控制电路20还根据加热线52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成另一个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2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2-,控制电路20还根据加热线53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又一个成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3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3-。并且,控制电路20向选通信号线L1提供导通电平,同时,向选通信号线L2提供截止电平。然后,加热电路30根据加热控制输入端JI1-、加热控制输入端JI2-以及加热控制输入端JI3-输入的三个加热控制信号分别生成三个加热信号,并对应地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以及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输出。再然后,加热线51、加热线52、以及加热线53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为加热分区Z1加热。
在T2阶段,六个温度传感器采集各自所在区域的显示面板的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控制电路20。然后,控制电路20根据加热线54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成一个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1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1-,控制电路20还根据加热线55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成另一个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2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2-,控制电路20还根据加热线56对应的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信号生又一个成加热控制信号,并通过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JO3发送至加热电路30的加热控制输入端JI3-。并且,控制电路20向选通信号线L1提供截止电平,同时,向选通信号线L2提供导通电平。然后,加热电路30根据加热控制输入端JI1-、加热控制输入端JI2-以及加热控制输入端JI3-输入的三个加热控制信号分别生成三个加热信号,并对应地从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1-、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2-以及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A3-输出。再然后,加热线54、加热线55、以及加热线56响应于各自接收到的加热信号为加热分区Z1加热。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7)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加热电路、选通电路以及多条加热线;所述加热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所述选通电路包括至少一个选通单元,所述控制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电路的选通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电路的加热控制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单元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
与同一所述选通单元电连接的所述多条加热线的第一端与同一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电路的第一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电路的第一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选通电路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多条选通信号线,所述选通信号线与所述控制电路的选通输出端电连接;
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各条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对应电连接,同一所述选通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对应一条预设走线与同一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同一所述选通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其漏极与对应的所述加热线的第一端电连接,其源极对应一条所述预设走线与所述第一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所述选通信号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热线的第二端与同一所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选通电路的第二类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选通电路的第二类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选通电路包括:多个第一薄膜晶体管以及多条选通信号线,所述选通信号线与所述控制电路的选通输出端电连接;
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与各条所述加热线的第二端对应电连接;
同一所述选通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其漏极与对应的所述加热线的第二端电连接,其源极与所述第二类加热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其栅极与不同的所述选通信号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线和所述选通单元均集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所述加热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朝向或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柔性线路板和印刷线路板;所述选通单元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或所述印刷线路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电路的温度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柔性线路板和印刷线路板,所述控制电路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板或所述印刷线路板上;所述加热电路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板或所述印刷线路板上;
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惠斯通电桥,所述惠斯通电桥包括第一类电阻和第二类电阻,所述第一类电阻集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内,所述第二类电阻集成于所述显示面板内、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或位于所述印刷线路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分区;每个所述加热分区内设置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加热分区内的所述加热线与不同所述选通单元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所述加热分区内的所述加热线与同一所述选通单元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加热线对应设置一个温度传感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发热源器件;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分区;所述加热分区以及所述发热源器件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加热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至少两个所述加热分区中最靠近所述发热源器件的所述加热分区为第一加热分区;所述加热电路向所述第一加热分区提供的功率小于向其它所述加热分区提供的功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源器件包括驱动芯片和/或背光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源器件包括所述驱动芯片和所述背光源;
所述驱动芯片和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相对的两侧,所述驱动芯片和所述背光源分别与不同的所述第一加热分区相邻;或者,所述驱动芯片和所述背光源位于同一所述第一加热分区的同一侧。
16.一种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控制电路向所述加热电路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及向所述选通电路发送选通信号;
所述加热电路响应于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向所述选通电路发送加热信号;
所述选通电路响应于所述选通信号的导通电平,将所述加热信号传输至与其电连接的所述加热线;
所述加热线响应于所述加热信号,加热所述显示面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模组的加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每条所述加热线对应设置一个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线分为N个加热线组,所述选通电路包括多条选通信号线,同一所述加热线组内的所述加热线与不同所述选通单元电连接,且同一所述加热线组内的所述加热线与同一所述选通信号线对应;其中,N为正整数;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所述显示面板的温度信号,并发送至所述控制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向所述加热电路发送加热控制信号,以及向所述选通电路发送选通信号包括:
所述控制电路响应于第i个所述加热线组对应的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信号以及预设加热温度,将所述加热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加热电路,以及向所述第i个所述加热线组对应的所述选通信号线发送状态为导通电平的选通信号;其中,i为正数,且1≤i≤N。
CN202011198081.2A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Active CN1123515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8081.2A CN112351512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US17/139,486 US11867994B2 (en) 2020-10-30 2020-12-31 Display module and heat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8081.2A CN112351512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512A CN112351512A (zh) 2021-02-09
CN112351512B true CN112351512B (zh) 2023-01-03

Family

ID=74356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8081.2A Active CN112351512B (zh) 2020-10-30 2020-10-30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867994B2 (zh)
CN (1) CN1123515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9511B (zh) * 2022-04-11 2023-05-2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8502154B (zh) * 2024-06-12 2025-08-08 长沙惠科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6561A (en) * 1990-12-31 1994-12-27 Kopin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US6143582A (en) * 1990-12-31 2000-11-07 Kopin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US6627953B1 (en) * 1990-12-31 2003-09-30 Kopin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CN102622113A (zh) * 2011-01-28 2012-08-01 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面板
JP2015148640A (ja) * 2012-06-01 2015-08-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JP6351947B2 (ja) * 2012-10-12 2018-07-04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液晶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KR102187828B1 (ko) * 2014-06-24 2020-1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934001B (zh) * 2015-04-01 2018-04-17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US20170251724A1 (en) * 2016-03-04 2017-09-07 Rai Strategic Holdings, Inc. Flexible display for an aerosol delivery device
CN106652877B (zh) * 2017-02-09 2020-0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297348B (zh) 2019-06-28 2022-04-2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455260U (zh) * 2019-12-28 2020-09-08 江苏集萃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具有该像素电路的oled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512A (zh) 2021-02-09
US11867994B2 (en) 2024-01-09
US20210124210A1 (en)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51512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加热方法
CN111290171B (zh) 直下式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419248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heat dissipation layers
CN109656046B (zh) 低温高效加热的液晶显示模块
CN118244530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11411151B2 (en) Light emitting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938677B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272893A1 (zh) 驱动电路及显示面板
CN109683363A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863862A (zh) 发光结构
JP20052155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0401931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205938774U (zh) 一种fpc灯板及其直下式背光模组
JP763914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駆動回路、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及び表示装置
JP2020177198A (ja) 調光シート、および、調光装置
JPH10282522A (ja) 表示装置
CN111863863A (zh) 一种发光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655616B (zh) 显示面板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TW202137165A (zh) 顯示裝置及拼接式顯示模組
KR20070081312A (ko) 평판 표시장치
CN223108347U (zh) 一种应用于电容式触控屏的排线连接结构
CN22216736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可穿戴设备
CN221008041U (zh) 一种自加热tft显示装置
US2025023790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CN220020042U (zh) 一种薄膜晶体管显示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