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1615A - 无线电设备、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设备、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71615A CN113271615A CN202110181310.8A CN202110181310A CN113271615A CN 113271615 A CN113271615 A CN 113271615A CN 202110181310 A CN202110181310 A CN 202110181310A CN 113271615 A CN113271615 A CN 1132716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o
- data
- rxdev
- transmission mode
- txdev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payload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7—Scheduling of signalling, e.g. occurrence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电设备、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102)第一数据;确定(104)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该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以及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106)第二数据,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Description
现有技术
本发明涉及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无线电设备以及操作该无线电设备的方法。
在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前向纠错(FEC)和自动重复请求(ARQ)和/或混合自动重复请求(HARQ)来确保在传送错误的情况下成功的消息接收(例如,在信道错误或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利用FEC,冗余被添加到数据有效载荷,其可以用于在接收器侧处纠正消息,直到一定数量的比特错误。
最近,已经提议在5G规范中考虑术语生存时间,即,考虑到来自时间关键工业应用或来自安全关键汽车应用的特殊要求。
发明内容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至少: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所述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以及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数据,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通信服务可靠性和通信服务可用性是对分组错误率的补充。PER可以用于指示个体分组丢失的重要性,这对于许多工业应用来说不同于丢失若干个连续分组的重要性。例如,单个分组的丢失可能仅略微降低工业应用的体验质量,而若干个连续分组的丢失被视为通信服务不可用性,其潜在地导致应用中的紧急停止。一方面,通过在第一传送模式和第二传送模式中划分时间,无线电域受益,因为第一传送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应用将受益,因为第二传送模式将增加传送成功的概率,并避免到达生存时间。
应用以定期的方式交换数据,这意味着通过应用一定周期时间进行时间关键数据的传送。应用的要求是在生存时间内至少一个消息被成功递送给接收器(或所有接收器)。例如,在工业通信系统或汽车应用(例如,编队(platooning))中,这些应用发生。当生存时间即将被超过(其应当被避免)时,利用附加的传送资源来增加成功的端到端传送的概率,这意味着随着接近生存时间期满,第二传送模式变得激进。
实现了高度可靠的数据传送。在到达生存时间之前,根据第二传送模式发起适当的动作。利用该方法,时间关键应用的苛刻要求得以解决,并且传送资源的使用得以优化。
因此,在变得不可用之前,通信服务将具有增加的体验质量。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所述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以及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数据,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接收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接收无线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接收无线电设备至少: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一数据;确定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成功接收第一数据时的最后接收时间;以及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实现了高度可靠的数据传送。在到达生存时间之前,根据第二传送模式发起适当的动作。利用该方法,时间关键应用的苛刻要求得以解决,并且传送资源的使用得以优化。
根据有利的示例,所述接收无线电设备被配置为在从传送设备成功接收到第二数据时,朝向传送设备传送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
有利的是,在成功接收到数据时,接收设备控制传送设备进入第一传送模式。
本说明书的第四方面涉及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接收无线电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一数据;确定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成功接收第一数据时的最后接收时间;以及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根据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传送无线电设备至少: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以及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数据,其中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根据有利的示例,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被配置为从接收设备接收指示传送设备成功接收到第二数据的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以及在接收到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时,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
本说明书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以及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数据,其中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本说明书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收发无线电设备,其中所述收发无线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收发无线电设备至少: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一数据;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所述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以及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实现了高度可靠的数据传送。在到达生存时间之前,根据第二传送模式发起适当的动作。利用该方法,时间关键应用的苛刻要求得以解决,并且传送资源的使用得以优化。
本说明书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收发无线电设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一数据;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所述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以及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有利的示例提供了: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小于应用单元的生存时间段和应用单元的周期时间之和、特别是生存时间段和周期时间之和的一半。
有利的是,应用单元将感知到增加的数据递送成功。因此,所提议的方案保护应用单元在到达生存时间段时免于被关闭或进入安全模式。
有利的示例提供了: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大于应用单元的周期时间段,其中周期时间段指示应用单元进行的周期性数据提供和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的周期性数据传送。
一方面,该方式选择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将增加通信服务可用性。另一方面,第一传送模式没有不必要地用相同消息的不必要复制“淹没”无线电域,或者将立即占用无线电资源。
有利的示例提供了:与第一传送模式相比,第二传送模式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在接收无线电设备处或收发无线电设备处没有成功接收的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重传;用于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盲重传;用于第二数据的不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用于第二数据传送的增加数量的所分配无线电资源。
有利的是,这些措施有助于在到达生存时间之前增加传送的可靠性。
有利的示例提供了:朝向调度单元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以便为第二传送模式调度附加资源。
因此,调度单元将调度第二模式中可用的适当资源,以便增加第二数据的传送概率。
有利的示例提供了:传送设备的应用单元在控制单元的出口队列的一端处添加第一和第二数据,并且传送设备的控制单元从队列的另一端移除第一和第二数据,以便朝向接收设备传送第一和第二数据。
有利的是,如果队列是空的,并且传送设备进入第二传送模式,则先前未成功传送的数据分组不被重复,但是针对要传送的新的周期性到达数据监视队列。这降低第一和第二模式期间的传送开销。
图1、图3、图4和图6各自描绘了示意性流程图;
图2、图5和图7各自描绘了示意性序列图;
图8、图9、图10和图11各自示意性地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和
图12描绘了无线电设备的结构。
图1描绘了用于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的示意性流程图。根据步骤102,传送无线电设备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根据步骤104,传送设备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最后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其中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根据步骤106,传送无线电设备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二数据,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
图2描绘了用于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的示意性序列图。根据步骤102,传送设备TxDev、特别是物理层块PHY1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一数据p1、p2。
根据步骤202,从接收设备RxDev接收肯定确认ACK(p1)。根据步骤104,TxDev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1)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肯定确认ACK(p1)指示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的控制器单元C2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1的成功接收。
第二传送模式m2在时间点t2处被激活。时间点t2指示自从时间点t1起已经过去了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因此,根据步骤106a、106b,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二数据p3,其中第二传送模式m2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被激活。
根据步骤204,在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对以第二传送模式m2传送的数据p3的肯定确认ACK(p3)时,根据步骤206,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进入第一传送模式m1。
ARQ自动重复请求包括:在周期K中第一次成功传送之后,在周期K+1中可以不存在重复或应用有限数量的重复,即,在所述周期K+1中传送故障的情况下。在该周期K+1中,不存在超过生存时间的风险,例如,如果生存时间段和周期时间段之和被定义为第一传送模式时间的两倍。然而,如果周期K+2中的传送也失败,则应用的生存时间将被超过,并且应用将失败。为了防止这点,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在该周期K+2中启用自动重复,以确保数据p3的成功传送。
在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处,与第一传送模式m1、第二传送模式m2和生存时间相关的计数器值(例如计时器单元TU)稳定地递增——其表示自从上次成功传送起的时间,并且每次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针对PDU消息成功接收的ACK消息时被重置。在接收到NACK或者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根本没有接收到消息(这也包括丢失ACK消息)的情况下,计数器值不被重置并且继续递增。传送设备TxDev对应于计时器单元TU的当前值改变其行为。如果达到第一传送模式阈值m1t,则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以增加传送的可靠性并确保在生存时间内成功的分组传送。
根据示例,计时器单元TU(如m1t和st)的参数经由专用信令(例如,RRC信令)或通过更高层(例如,应用层)被配置。计时器单元TU可以由触发较低层自适应可靠机制(例如增加分集、分组复制等)的上层来传递。一旦计时器单元TU被传递,这些高可靠机制的每个过程就不得不利用所述计数器触发。在前一种情况下,对于配置计时器单元TU的参数可能不需要RRC配置。
例如,TxDev在其缓冲区或出口队列中接收分组,并准备在时间偏移T_offset处被传送。因此,TxDev将计时器重置为T=T_offset。在TxDev发送数据之后,它开始持续使计时器单元TU的计数器递增。如果TxDev接收到与第一传送数据相关联的ACK,则TxDev将计时器T重置回到T = T_offset。如果第一数据在RxDev处未能解码,则RxDev生成否定确认(NACK)回到TxDev。如果TxDev接收到与先前传送的数据分组相关联的NACK(例如在周期2中),或者在给定的持续时间(计时器)内没有接收到ACK,则TxDev进行以下各项:TxDev以第二传送模式m2的形式触发其可靠机制(与下一个分组复制的增加、HARQ重传等相关)。TxDev使TU计时器进一步增加。
TxDev在第三个周期中根据如上的第二传送模式发送具有可靠度量的另外数据。如果数据p3未被正确接收,并且NACK由RxDev生成且由TxDev接收到,或者p3被正确接收并传送了ACK,但是由于反馈信道错误、HARQ预编码模糊等,TxDev未正确接收到该ACK,则到达生存时间段st。在该情况下,TxDev的应用APP1指示系统故障或发起其他弹性机制。
图3描绘了用于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的接收无线电设备的示意性流程图。根据步骤302,接收无线电设备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接收第一数据。根据步骤304,接收无线电设备确定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成功接收第一数据时的最后接收时间。根据步骤306,接收无线电设备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图4描绘了用于操作与图3的接收无线电设备配对的传送无线电设备的示意性流程图。根据步骤402,传送无线电设备根据第一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根据步骤404,传送设备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根据步骤406,传送无线电设备根据第二传送模式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数据,其中第二传送模式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时被激活。
图5描绘了示意性序列图。根据步骤402,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一数据p4、p5。
根据图3的步骤304,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确定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成功接收第一数据p4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根据步骤306,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根据步骤404,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并进入第二传送模式m2。
根据步骤406a、406b,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二数据p6,其中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根据步骤302,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第一数据p4。
根据步骤502,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在从传送设备TxDev成功接收到第二数据p6时,朝向传送设备TxDev传送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
根据步骤502,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从接收设备RxDev接收指示传送设备TxDev对第二数据p6的成功接收的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在接收到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时,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进入第一传送模式。
如在步骤402中那样,在接收到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时,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一数据p1、p2。
计时器单元TU在接收器侧实现,并以第二传送模式m2的形式触发增加的可靠性。RxDev是当生存时间被超过时更容易有错误和故障的设备。如在工业通信环境中所定义的,以APP1和APP2形式的应用的开启/停机状态基于在RxDev处正确接收的消息。如果分组/数据在RxDev处丢失或未正确接收,通信服务将开始停机阶段。如果RxDev停留在停机阶段中长于生存时间,则可能通知更高层适当地进行动作。
如果成功接收到PDU消息/数据,则计时器单元TU的计数器值或计时器被重置(为零或另一个预定值)。一旦达到以m1t形式的最大值(例如,配置或预配置的阈值)时,RxDev就通知TxDev应用其第二传送模式,以改进可靠性并确保在生存时间期满之前的成功分组接收。在下一次成功接收之后,在步骤502处,RxDev重置其本地计数器/计时器,并且可以向TxDev发信号通知新的状态。
根据示例,RxDev设置较低层计时器单元TU或连续分组丢失数量M,此后RxDev宣布故障。计时器单元TU由网络配置或由上层传递。上层传递(在上层计时器T期满或生存时间部分期满时)请求RxDev执行以下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指示:开始执行更鲁棒的ACK/NACK传送;通知TxDev运行的生存计时器/计数器,并请求更鲁棒的传送,即,如上面所讨论的增加可靠性。
根据示例,RxDev经由更详细的ACK/NACK报告或更详细的CSI报告(包括计时器/计数器信息等)向TxDev通知通信服务中的停机时间。在TxDev和RxDev之间关于资源调度的直接通信的情况下,RxDev向基站和/或向TxDev指示详细的调度分配/控制信道,其包括计时器/计数器信息等。关于生存计时器的信息可以被传送到TxDev。可能的鲁棒传送/重传(例如,降低的MCS、复制)可以传送到TxDev。任何设备内传送优先化的重新优先化可以被传送到TxDev。
根据示例,在ACK/NACK期间,使用切换字段向TxDev通知计时器单元TU的状态。为了保持跟踪TxDev处的ACK/NACK并确保在TxDev处将考虑任何ACK/NACK丢失以避免在RxDev处丢失生存时间信息,RxDev应:向ACK/NACK插入1比特字段,使得在RxDev每次发送ACK或NACK时切换该比特。在该情况下:例如,如果RxDev发送ACK(其中字段=0),则下次为NACK(其中字段=1)、继之以ACK(其中字段=0)、并且继之以ACK(字段=1)。因此,如果TxDev错过第三反馈(ACK),则它也将错过一次字段切换。然而,如果TxDev接收到接下来的ACK(第四反馈),则它将认为该字段没有切换。因此,TxDev可以将该事件解释为ACK/NACK丢失。
根据示例,多于1比特的字段被插入到ACK/NACK反馈中。例如,可以使用2比特字段,1比特(例如,LSB)指示切换,并且另一比特(MSB)指示生存计时器内的时间,例如0指示计时器处于第一个1/2、第一个1/4等中,并且1指示计时器处于生存时间段和周期时间的最后1/2、1/4中。
根据示例,2比特的字段或更多被插入到ACK/NACK反馈中,从而指示计时器值或量化值。例如3比特字段可以量化计时器的1/8 T,例如,000 =第一个1/8T。
在当生存计时器/计数器期满时的情况下,RxDev或TxDev应:
- 根据示例,将该事件通知给更高层。更高层自身可以进入安全模式或弹性模式或者应用停止直到恢复时间,其中通信服务可以继续监听TX并等待新的命令或配置
- 根据示例,向其他通信参与者(例如,牵涉在相同通信中的无线电设备)通知故障或恢复阶段。
图6描绘了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收发无线电设备的示意性流程图。根据步骤602,收发无线电设备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第一数据。根据步骤604,收发无线电设备向接收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一数据。根据步骤606,收发无线电设备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接收到肯定确认时的最后接收时间,该肯定确认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的成功接收。根据步骤608,收发无线电设备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
图7描绘了示意性序列图。根据步骤602,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第一数据p7、p8。根据步骤604,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第一数据p7、p8。然而,第一数据p8没有被正确接收,例如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的PHY单元PHY2处不能被正确解码。
根据步骤606,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确定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7)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该肯定确认ACKp7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7的成功接收。
根据步骤608,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以下内容适用于图1至图7中的每个示例。
根据传送、接收或收发无线电设备TxDev、RxDev、TxRxDev的至少一个通信实体包括计数器单元或计时器单元TU或类似单元,以度量直到第一传送模式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以及直到超过生存时间的时间。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手段,所述手段用于在包括应用单元APP1和APP2的时间关键应用的生存时间内增加时间关键的数据传送的可靠性,同时利用可用的传送资源是高效的。因此,本文描述的数据可以被称为时间关键数据。然而,应用容忍一定水平的数据丢失。
生存时间在TS22.104中定义为“在没有预期消息的情况下,消耗通信服务的应用可以继续的时间”。它已被标识为定期确定性通信的一个影响量(TS 22.104中的表5.2-1)。生存时间向通信服务指示从消息递送故障中恢复的可用时间。生存时间表述为一时间段,尤其是在周期性流量的情况下,该时间段容纳在不引起应用层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容忍的连续不正确接收或丢失消息的最大数量。
根据示例,无线电资源和无线电参数由中央协调节点(即,基站、接入点、路侧单元)分配。根据一个示例,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被附加地朝向调度单元传送,以便为第二传送模式m2调度附加的资源。
根据示例,以分布式方式确定无线电资源,并且每个参与的无线电设备可以从配置的或预配置的资源中自主地选择所使用的无线电资源。
该时间关键应用包括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定期地向一个或多个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时间关键数据。两次连续消息传送之间的持续时间被标示为周期时间。传送的数据包括冗余,以允许前向纠错(高达一定数量的比特错误)和不可纠正数据的错误检测。
根据示例,如果传送无线电设备基于重传许可或自主重传来使用重传,则在每个通信周期中,每个传送方向存在多于一个传送机会。
根据示例,通过将对应的指示符与所传送的时间关键数据一起传送来标识时间关键流/流动的消息。
根据示例,如果在生存时间段内至少一个数据消息被正确接收和解码,则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处的应用单元APP2被认为正确地工作。生存时间超过周期时间。
根据示例,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大于应用单元APP1;APP2的周期时间段k,其中周期时间段k指示由应用单元APP1;APP2进行的周期性数据提供和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的周期性数据传送。
根据示例,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小于应用单元APP1、APP2的生存时间段st、特别是生存时间段st和周期时间段之和的一半。
根据示例,与第一传送模式m1相比,第二传送模式m2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
- 用于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处或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处未成功接收的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重传、特别是在ARQ和ARQ的情况下;
- 用于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盲重传;
- 不同的信道带宽、不同的带宽部分、不同的资源池;
- 用于第二数据的不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 用于第二数据传送的增加数量的所分配无线电资源;
- 分组复制(在另一频率资源上,不同的技术(例如,不同的接口[通过另一个侧链或Uu接口]、不同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不同的频率范围(例如,mm波)、或多连接性)。
传送设备TxDev的应用单元APP1在控制单元C1的出口队列的一端处添加第一和第二数据,并且其中传送设备TxDev的控制单元C1从队列的另一端移除第一和第二数据,以便朝向接收设备RxDev传送第一和第二数据。
用于所描述方法的设立过程包括:
1.时间关键应用APP1或APP2的主机(master)例如经由对基站单元的适当调度请求,从通信系统的管理请求设立时间关键且高度可靠的通信流。这样的请求包括以下各项之一:连接的源和目的地;每个通信周期内要交换的数据量;数据交换的周期时间;应用在RxDev处的生存时间;要由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设备识别的时间关键消息的标识符;关键性的度量。配置可以从例如网络经由例如基站被引导至无线电设备。此外,配置参数(包括上面的一个或多个)可以在设立期间配置,可以定期地配置,或者可以按需配置。
2.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基站单元)的管理检查是否可以满足所需的请求。取决于网络内(在网络侧处或在无线电终端处)用于PDU连接的RxDev和TxDev的位置以及当前网络配置,管理单元计算通信流的参数,该参数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唯一标识符通信流;PDU连接的源和目的地的标识符;通信流的周期时间;计时器单元TU的位置,用以度量自从上次成功传送起的时间;从接收器向传送器发信号通知成功或不成功传送的方法(NACK);发信号通知资源分配的方法(尤其是在可靠性改变时的情况下;当生存时间没有马上即将被超过时,要使用具有中等可靠性和高效率的一组通信参数(传送模式m1),当生存时间马上即将被超过时,要使用具有高可靠性和降低的效率的一组通信参数(传送模式m2);当生存时间超过多于两个的通信周期时间和多水平可靠性(和效率)时,另外一组通信参数;计数器值的阈值,其表示生存时间马上即将被超过;计数器值的阈值,其表示生存时间被超过;在生存时间被超过的情况下关于过程的细节。
3.无线通信系统的管理将这些通信参数部署到所考虑的通信流的所有并入设备。
4.设备应用配置参数并回复通信管理,如果它们准备好继续的话。
5.一旦通信管理从所有所需设备得到肯定的确认,它就向应用主机回复时间关键且可靠的流已经被建立。
6.然后,应用主机通知PDU源(即TxDev)定期地朝向RxDev传送其时间关键数据。利用该步骤,结束设立阶段,并且进入运行时阶段。
在所提供的数据传送方案的运行时操作期间的过程包括:
1.应用数据源APP1以PDU消息的形式定期地生成时间关键数据,并以控制单元C1的形式将该PDU消息转发到其通信层。
2.TxDev中以控制单元C1形式的通信层根据当前通信设置(模式1对比模式2等)经由无线信道向RxDev发送PDU消息。
3.RxDev检查传送是否已经成功。
4.在成功接收的情况下,PDU消息被转发到更高层C2和APP2。在图6和图7的场景的情况下,PDU消息被转发到第二无线部分的PHY单元PHY3。
5.如果在当前通信周期中接收还未成功,这也可以发信号通知给更高层APP1和/或APP2。
6.根据配置的方法(ACK/NACK),传送的状态被发信号通知给TxDev。
7.并入计时器单元TU的无线电设备以恒定速率使计数器值持续递增。
8.成功传送的事件导致计时器单元TU的计数器值重置。如果计数器位于RxDev处,则设备内部信号是足够的。如果计数器位于TxDev处,则朝向RxDev传送控制消息。
9.在每个通信周期中,计数器值至少与(一个或多个)配置的阈值进行一次比较。如果已经越过阈值,则传送模式被改变。在由于不存在成功接收而使值递增的情况下,阈值m1t向上越过。如果在成功接收的情况下,值从阈值m1t以上的值重置,则阈值m1t向下越过。如果传送模式改变,则这必须发信号通知给TxDev。如果计数器位于TxDev处,则设备内部信号是足够的。如果计数器位于RxDev处,则需要从PDU接收器到PDU传送器的控制消息。
10.如果以生存时间段st和周期时间段之和形式的生存时间阈值被越过——这表示生存时间的超过,则计时器单元TU所位于的无线电设备可以:通知通信管理和应用主机两者来触发任何过程以将应用从失败状态恢复;跟随其配置的资源继续接收,直到通信再次可用。
在周期性数据交换接近结束时,应施行以下各项:
1.应用主机通知TxDev停止数据的定期生成。
2.应用主机向通信管理发信号通知:不再需要用于时间关键通信流的无线电资源。
3.通信主机重新配置并入的设备:计数器值不递增;设备之间不转发与计数器相关的事件;并且在无线电设备上停用与通信流相关的任何参数。
图8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RCN。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被配置成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和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因此,数据传送由箭头800指示。基站单元BS在其提供的小区C中提供覆盖,并为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调度无线电资源。
图9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RCN。无线电终端RT1和基站单元BS被配置成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和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因此,对于上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传送,数据传送由箭头900指示。基站单元BS在其提供的小区C中提供覆盖,并为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调度无线电资源。
图10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RCN。基站单元BS和无线电终端RT1被配置成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和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因此,对于下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传送,数据传送由箭头1000指示。基站单元BS在其提供的小区C中提供覆盖,并为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调度无线电资源。
图11描绘了无线电通信网络RCN。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被配置成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和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基站单元BS驻留在中间,并充当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因此,对于上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传送,数据传送由箭头1102指示,并且对于下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传送,数据传送由箭头1104指示。基站单元BS在其提供的小区C中提供覆盖,并为无线电终端RT1和RT2调度无线电资源。
图12描绘了无线电设备的结构,其中无线电设备可以是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和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之一。所述无线电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P、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CP的至少一个存储器M、至少一个通信模块C以及至少一个天线A,其中计算机程序代码CP被配置为与至少一个处理器P、至少一个通信模块C和至少一个天线A进行交互,以引起无线电设备施行上述方法。
Claims (15)
1.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RCN)、尤其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其中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至少:
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102)第一数据(p1;p2);
确定(104)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1))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所述肯定确认(ACK(p1))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1)的成功接收;以及
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106;106a;106b)第二数据(p3),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
2.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102)第一数据(p1;p2);
确定(104)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1))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所述肯定确认(ACK(p1))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1)的成功接收;以及
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106;106a;106b)第二数据(p3),其中,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
3.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其中所述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至少:
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302)第一数据(P4);
确定(304)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成功接收到第一数据(p4)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以及
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306)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进一步被配置为
在从传送设备(TxDev)成功接收到第二数据(p6)时,朝向传送设备(TxDev)传送(502)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
5.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302)第一数据(p4);
确定(304)当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成功接收到第一数据(p4)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以及
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306)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6.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其中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至少:
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402)第一数据(p4;p5);
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404)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以及
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406;406a;406b)第二数据(p6),其中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进一步被配置为
从接收设备(RxDev)接收(502)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所述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指示传送设备(TxDev)对第二数据(p6)的成功接收;以及
在接收到第一传送模式指示符(m1i)时,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402)第一数据(p1;p2)。
8.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第一传送模式(m1)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402)第一数据(p4;p5);
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404)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以及
根据第二传送模式(m2)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406;406a;406b)第二数据(p6),其中在接收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时激活第二传送模式(m2)。
9.一种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其中所述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至少一个存储器、至少一个通信模块以及至少一个天线,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配置为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通信模块和所述至少一个天线进行交互,以引起所述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至少:
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602)第一数据(p7;p8);
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604)第一数据(p7;p8);
确定(606)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7))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所述肯定确认(ACK(p7))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7)的成功接收;以及
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608)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10.一种操作无线电通信网络(RCN)、特别是蜂窝无线电通信网络的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从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接收(602)第一数据(p7;p8);
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传送(604)第一数据(p7;p8);
确定(606)当从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接收到肯定确认(ACK(p7))时的最后接收时间(t1),所述肯定确认(ACK(p7))指示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侧处对传送的第一数据(p7)的成功接收;以及
在自从所确定的最后接收时间(t1)起的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期满时,朝向传送无线电设备(TxDev)传送(608)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
11.根据权利要求1、3、4、6、7和9中的一项所述的无线电设备(TxDev;RxDev;TxRxDev)或根据权利要求2、5、8和10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小于应用单元(APP1;APP2)的生存时间段(st)和应用单元(APP1;APP2)的周期时间段(k)之和、特别是生存时间段(st)和周期时间段(k)之和的一半。
12.根据权利要求1、3、4、6、7和9中的一项所述的无线电设备(TxDev;RxDev;TxRxDev)或根据权利要求2、5、8和10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传送模式时间段(m1t)大于应用单元(APP1;APP2)的周期时间段(k),其中周期时间段(k)指示应用单元(APP1;APP2)进行的周期性数据提供和朝向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的周期性数据传送。
13.根据权利要求1、3、4、6、7和9中的一项所述的无线电设备(TxDev;RxDev;TxRxDev)或根据权利要求2、5、8和10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与第一传送模式(m1)相比,第二传送模式(m2)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
用于在接收无线电设备(RxDev)处或收发无线电设备(TxRxDev)处没有成功接收的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重传;
用于第二数据的增加数量的盲重传;
用于第二数据的不同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
用于第二数据传送的增加数量的所分配无线电资源。
14.根据权利要求1、3、4、6、7和9中的一项所述的无线电设备(TxDev;RxDev;TxRxDev)或根据权利要求2、5、8和10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朝向调度单元传送一个/所述第二传送模式指示符(m2i),以便为第二传送模式(m2)调度附加资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6和9中的一项所述的无线电设备(TxDev;TxRxDev)或根据权利要求2、8和10中的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传送设备(TxDev)的应用单元(APP1)在控制单元(C1)的出口队列的一端处添加第一和第二数据,并且其中传送设备(TxDev)的控制单元(C1)从队列的另一端移除第一和第二数据,以便朝向接收设备(RxDev)传送第一和第二数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EP20157400.1A EP3866365B1 (en) | 2020-02-14 | 2020-02-14 | Radio device, method to operate a radio device |
| EP20157400.1 | 2020-02-14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3271615A true CN113271615A (zh) | 2021-08-17 |
Family
ID=69630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110181310.8A Pending CN113271615A (zh) | 2020-02-14 | 2021-02-10 | 无线电设备、操作无线电设备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2) | US11601231B2 (zh) |
| EP (2) | EP3866365B1 (zh) |
| KR (1) | KR20210103952A (zh) |
| CN (1) | CN11327161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EP3866365B1 (en) * | 2020-02-14 | 2025-09-10 | Robert Bosch GmbH | Radio device, method to operate a radio device |
| WO2022021317A1 (en) * | 2020-07-31 | 2022-02-03 | Zte Corporation | Survival time for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relaxation |
| CN115102807B (zh) * | 2022-05-27 | 2023-11-28 | 深圳技术大学 | 物联网网关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服务器、客户端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9)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H02274095A (ja) * | 1989-04-15 | 1990-1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時分割多重伝送方式 |
| CN1879383A (zh) * | 2003-09-10 | 2006-12-1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数据速率接口 |
| US20110164587A1 (en) * | 2008-09-03 | 2011-07-07 | Seo Han Byul | Method of requesting radio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40126553A1 (en) * | 2012-11-02 | 2014-05-08 | Zte Wistron Telecom Ab | Processing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s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
| US20150330502A1 (en) * | 2012-06-27 | 2015-11-19 | Scania Cv Ab |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
| US20170005758A1 (en) * | 2013-12-20 | 2017-01-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igh-Reliability Transmission Scheme with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
| CN107005339A (zh) * | 2014-09-29 | 2017-08-01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处置无线电通信中反馈过程的方法和第一节点 |
| EP3340713A1 (en) * | 2015-08-21 | 2018-06-27 | LG Electronics Inc.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80279140A1 (en) * | 2017-03-27 | 2018-09-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call continuity in a user equipment (u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KR100571802B1 (ko) * | 2001-09-03 | 2006-04-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통신 효율을 높이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US8428558B2 (en) * | 2005-04-22 | 2013-04-23 | Axiometric,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uting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
| CN101296016A (zh) * | 2007-04-27 | 2008-10-2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WiMax&WiBro中继系统中多播数据的传输方法 |
| US8958807B2 (en) * | 2012-01-09 | 2015-02-17 | Samsung Electronic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 to mobile station by multiple base stations in co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4447609A3 (en) * | 2012-03-01 | 2025-01-15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ulti-user parallel channel access in wlan systems |
| EP2835782A1 (de) * | 2013-08-06 | 2015-02-11 | Skidata Ag | Verfahren und System zur Bereitstellung von standortbezogenen Dienstleistungen |
| JP2016174211A (ja) * | 2015-03-16 | 2016-09-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 |
| CN109952786B (zh) * | 2016-12-01 | 2021-12-1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非连续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
| US10849148B2 (en) * | 2018-03-21 | 2020-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Group common control channel and bandwidth part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 US12289760B2 (en) * | 2019-11-08 | 2025-04-29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 feedback message |
| EP3866365B1 (en) * | 2020-02-14 | 2025-09-10 | Robert Bosch GmbH | Radio device, method to operate a radio device |
-
2020
- 2020-02-14 EP EP20157400.1A patent/EP3866365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2-14 EP EP22168279.2A patent/EP4060920B1/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2-04 KR KR1020210015827A patent/KR20210103952A/ko active Pending
- 2021-02-10 CN CN202110181310.8A patent/CN113271615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2-12 US US17/174,879 patent/US11601231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3-06 US US18/179,028 patent/US1228917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H02274095A (ja) * | 1989-04-15 | 1990-1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時分割多重伝送方式 |
| CN1879383A (zh) * | 2003-09-10 | 2006-12-13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高数据速率接口 |
| US20110164587A1 (en) * | 2008-09-03 | 2011-07-07 | Seo Han Byul | Method of requesting radio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50330502A1 (en) * | 2012-06-27 | 2015-11-19 | Scania Cv Ab |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
| US20140126553A1 (en) * | 2012-11-02 | 2014-05-08 | Zte Wistron Telecom Ab | Processing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s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 |
| US20170005758A1 (en) * | 2013-12-20 | 2017-01-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igh-Reliability Transmission Scheme with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
| CN107005339A (zh) * | 2014-09-29 | 2017-08-01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处置无线电通信中反馈过程的方法和第一节点 |
| EP3340713A1 (en) * | 2015-08-21 | 2018-06-27 | LG Electronics Inc.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80279140A1 (en) * | 2017-03-27 | 2018-09-2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call continuity in a user equipment (ue)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EP3866365A1 (en) | 2021-08-18 |
| EP3866365B1 (en) | 2025-09-10 |
| US11601231B2 (en) | 2023-03-07 |
| US20230208573A1 (en) | 2023-06-29 |
| US20210258110A1 (en) | 2021-08-19 |
| KR20210103952A (ko) | 2021-08-24 |
| EP4060920A1 (en) | 2022-09-21 |
| US12289173B2 (en) | 2025-04-29 |
| EP4060920B1 (en) | 2025-10-01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6339549B2 (ja) | データ伝送パラメータを動的に調整しh−arq処理を制御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 JP6337040B2 (ja) | Ttiバンドリングによるアップリンク送信の強化 | |
| CN110268656B (zh) | 方法、装置和系统 | |
| CN109964431B (zh) | 用于无线通信的基站、用户设备和系统以及相应的方法 | |
| EP1965534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rol messa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ing | |
| TW591960B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 US7430206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correcting transmission errors | |
| US12289173B2 (en) | Radio device, method to operate a radio device | |
| KR20120125975A (ko) | 중복 eu 할당 요청들 및 장애-고립형 eu 전송 실패들을 최소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 TW202228459A (zh) | 用以增強無線通訊系統服務品質之方法 | |
| WO2017108113A1 (en) | Dynamic coverage enhancement | |
| WO2017108095A1 (en) | Dynamic coverage enhancement | |
| WO2017108112A1 (en) | Dynamic coverage enhancement | |
| KR200396563Y1 (ko) | 데이터 전송 파라미터들을 동적으로 조정하고 h-arq프로세스를 제어하기 위한 장치 | |
| KR200390067Y1 (ko) | 중복 eu 할당 요청들 및 장애-고립형 eu 전송 실패들을최소화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 |
| KR20120010022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자원 할당 정보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