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872782B -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2782B
CN113872782B CN202010615159.XA CN202010615159A CN113872782B CN 113872782 B CN113872782 B CN 113872782B CN 202010615159 A CN202010615159 A CN 202010615159A CN 113872782 B CN113872782 B CN 1138727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slave
master
devices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1515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72782A (zh
Inventor
刘泉翕
张润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1515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72782B/zh
Priority to US17/364,725 priority patent/US20210409523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872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2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72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2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89Techniques to speed-up the configuration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适用于物联网技术领域,该物联网系统包括:一台第一主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第一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并利用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第一从设备分别与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对物联网设备简单高效的组网,降低组网操作难度,提高组网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联网逐步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为了使用物联网,首先需要对物联网内各个设备进行组网,使得这些设备接入指定网络之中,形成可用的物联网系统。现在的组网方法需要用户对各个设备逐一进行配网,使得各个设备接入指定的网络之中。但对用户而言逐一配网的操作较为复杂繁琐,操作难度较大、效率低下且易出错。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物联网设备组网操作复杂效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系统,包括:一台第一主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
所述第一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并利用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组网方法,应用于第一主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并利用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第一主设备识别出与自身关联的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并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组网方法,应用于控制设备,包括:
所述控制设备获取配网信息;
所述控制设备从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筛选出的设备设置为第一主设备,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剩余的设备设置为第一从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将所述配网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主设备,以使得所述第一主设备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控制设备向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第一连接指令,所述第一连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所述控制设备向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发送第二连接指令,所述第二连接指令用于指示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物联网系统,所述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主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控制指令,并从所述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指向的第三从设备;
所述第一主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确定所述第三从设备相关的第二控制指令,并将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三从设备;
所述第三从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之后,对所述第二控制指令进行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所述设备组网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三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设备组网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控制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控制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设备组网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仅需对主设备进行配网,主设备再根据配网信息接入指定网络。同时主从设备可以自行进行通信连接。因此用户而无需对各个设备逐个配网和单独设置,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组网的操作难度,使得组网操作简单易行,提高了用户组网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此处先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简要说明:
现有技术在对物联网进行设备组网的时候,需要用户手动对需要接入物联网的所有设备一个个地进行配网,使得这些设备均接入指定的网络之中,实现这些设备的组网。一方面,这种组网方式操作复杂繁琐,对于许多用户而言,操作难度较大且操作效率低下易出错,因此对用户友好度较低。另一方面,基于这种组网方式,会导致物联网内各个设备之间相对独立。用户若想控制物联网内多台设备,需逐一向这些设备发送操作指令。但对于具有群控需求的用户,此时设备控制操作繁琐效率低下。再一方面,所有的设备均需接入指定网络,意味着对这些设备均具备“拥有接入指定网络能力”的要求。但实际应用中,用户往往会拥有一些不具备上述能力的设备。例如当指定网络为指定的WiFi网络时,一些旧型号的设备往往不具备WiFi模块,此时就无法接入WiFi网络。因此现有技术的组网方式,对设备的兼容性极差,组网难度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在进行组网时,会从需要接入物联网的设备中选取出一个主设备,并将其他的设备作为从设备。在此基础上,主设备会接入至指定网络,并会建立从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以一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参考图1。在本实例中,包含4台需要接入物联网的设备,预设网络即为所需接入的指定网络。其中有一台设备被选定为了主设备,其余的3台设备被设置为从设备1、从设备2和从设备3。在此基础上,3个从设备均通过蓝牙紫蜂(zigbee)等方式与主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主设备则接入了预设网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从设备可以通过主设备与指定网络进行数据交互,实现指定网络的“接入”。组网过程中,用户仅需对主设备进行配网,省略了大量的配网操作。而在使用过程中,则可以通过主设备实现对主设备以及下属的从设备的控制。因此相对现有技术至少拥有以下优势:
1、组网方式简单高效。用户仅需对主设备进行配网,而无需对各个设备逐个配网和单独设置,极大地降低了组网的操作难度,提高了组网效率,使得用户上手快不易出错,用户体验得以提升。
2、基于主从设备的组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主设备下所有主从设备的统一控制或者独立控制。例如可以统一开关主从设备,也可以针对其中的部分设备进行开关或者状态控制等,如在从设备中包含风扇时,可以调节风扇的风力。因此相对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设备管理和控制的灵活度极高,且群控更便捷高效。
3、针对仅具有蓝牙、zigbee或红外等短距离通信功能,无法通过WiFi或网线等手段接入指定网络的设备而言,例如一些蓝牙音箱等。通过本方案,可以将这些设备作为一个从设备的存在,亦可以实现入网控制。因此可以实现对多型号设备的兼容,降低组网难度。
同时,对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名词进行说明如下:
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特别说明设备的以外(如控制设备),设备均是指需要接入物联网的设备(亦可称为物联网设备),且这些设备均为电子设备。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对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过多限定,具体需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例如应用于日常生活时,设备可以包含电视机、扫地机、加湿器、空气净化器、风扇、空调和冰箱等家电,以及电子锁、网络摄像头(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 camera,IPCAM)、智能音箱和灯等非家电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设备。
预置场景: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用户拥有的设备可能较多,且分布的位置较广,为了方便用户管理这些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预置场景的概念。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来设置一个或多个预置场景,或者亦可以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用户需求来设置一个或多个预置场景。并由用户或者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预置场景内需要加入的设备,此时单个预置场景内会包含至少一台设备。其中预置场景是一个虚拟的场景,与真实空间区域没有必然的映射关系。即可以与真实空间区域一一对应的,也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别。
以一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可以参考图2是一个三室一厅房子,其中包含书房、主卧、次卧和客厅。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置场景划分时,一种可选的划分方式为:按照真实空间区域一一对应的方式划分,此时预置场景亦可以包含:含书房场景、主卧场景、次卧场景和客厅场景。相应的,每个预置场景中则包含对应真实空间区域内所有的设备。如书房场景中包含书房内所有的设备。
另一种可选的划分方式为按照实际对真实空间区域内设备管理的需求进行划分。例如可以参考图2中的虚线圆进行场景划分,即划分为预置场景A、预置场景B和预置场景C(其中对预置场景的命名方式此处不予限定,可由用户或者技术人员自行设置)。预置场景A在真实空间区域对应的是书房+主卧,预置场景B对应的是次卧,预置场景C对应的则是客厅。此时预置场景中则包含对应所有真实空间内的设备。例如预置场景A中包含书房和主卧内所有的设备。
再一种可选方式为考虑实际用户对设备管理的需求来对预置场景划分。例如为了方便对整个房子里的电视进行统一管理,可以设置一个电视场景,并将所有的电视机均加入至该电视场景之中。此时预置场景与真实空间区域不一定会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例如当三个房间均有电视机时,此时电视场景会涉及到三个真实空间区域,但不是包含这些真实空间区域内所有的设备。又例如假设书房同时也是作为儿童房的存在,针对两种功能,此时该房间内可能会同时包含多个设备分别为两种功能服务。因此可以根据实际用户需求的不同,针对性的设置两个预置场景:预置场景1和预置场景2。并将书房功能相关的所有设备加入至一个预置场景中,将儿童房功能相关的所有设备加入至另一个预置场景中。
除了上述几种可选方式外,用户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其他方式的预置场景设置,此处不做过多限定。同时应当说明地,亦可以同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选方式来进行预置场景划分,以满足用户不同实际应用的需求。通过对预置场景的设备,可以充分满足用户实际对设备的管理控制需求,实现对设备灵活准确的管理和控制。
另外还应当说明地,预置场景之间包含的设备可能会存在重叠的情况,例如图2对应的实例中,书房的电视机可以被同时划分至预置场景A和电视场景中。此时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预置场景分别实现对重叠设备的控制。
主设备和从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预置场景内会包含有至少一台设备。
当预置场景中仅包含一台设备的情况,此时该设备即为主设备。相应的,该主设备会接入预设网络,以实现设备入网。使得用户可以通过预设网络实现对主设备的控制。
对于包含两台及以上设备的预置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会从中选取出一台设备作为该预置场景的主设备,并将该预置场景内其他的设备均作为该预置场景的从设备。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1、每个预置场景下会包含一台主设备和未知数量台从设备。
2、对于不同预置场景,由于其包含的具体设备种类和数量可能相同或不同,因此对应的主从设备亦可能相同或不同。
3、主设备和从设备并不是特指某一台或多台设备,而是被选取出的两类设备的统称。
其中,对主设备的选取方法此处不做过多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或者亦可以由用户手动选取。但应当理解地,由于主设备需要与一个或多个从设备进行通信连接,且还需要接入指定网络。因此实际应用中,在选取主设备时,需要选取的主设备具备相应的软硬件配置,以使得主设备可以顺利与各个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以及与指定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当从设备中需要以蓝牙通信和紫蜂通信的方式进行通信时,则要求主设备同时具有这两种通信的软硬件配置。
另外,当物联网内未进行预置场景划分时,可以看做是上述预置场景划分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将作为配置对象的物联网整个作为一个预置场景进行处理(但此时并没有具体的预置场景对应)。物联网内所有设备均为该预置场景内的设备。此时上述主从设备的选取,亦可以正常进行。
控制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设备可用于对主设备的选取,以及对主从设备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对于需要设置预置场景的情况,用户亦可通过控制设备来进行预置场景的设置,例如对预置场景的增加、删除、合并、命名和设备管理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设备可以是一些物联网设备,例如当物联网设备中包含中控设备(如一些智能管家或者智能终端)时,可以将该中控设备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设备。或者,控制设备亦可以是手机等非物联网设备,此时控制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数据传输方式与各个设备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对主设备选取、主从设备管理控制以及预置场景设置等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对控制设备的具体设备类型进行过多限定,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例如可以是手机、电脑、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同时为了方便用户对控制设备的选用,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以由预先设计具有上述功能的应用程序。用户在需要时,可以通过在设备中安装对应的应用程序的方式,使得该设备具备相应的功能成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设备。
预设网络:即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设备接入的指定网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网络可以是广域网或特定的局域网。在设备接入预设网络之后,用户可以利用控制设备通过该预设网络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管理和控制。
配网信息:即设备接入预设网络所需的信息,如预设网络的登录账号密码等信息。具体而言,需根据预设网络的种类以及设备的入网方式来确定配网信息实际包含的内容。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当设备通过WiFi、无线网卡或者网线等方式接入预设网络时,配网信息中则可以包含登录预设网络的账号和密码等信息(当预设网络本身并未加密时,此时亦可以不包含密码)。而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当设备通过用户识别(SubscriberIdentity Module,SIM)卡接入蜂窝网络,并通过蜂窝网络访问预设网络时。由于主设备需要通过蜂窝网络访问特定的服务器,才能使得用户后续可以对主设备进行访问,并进行管理和控制。因此此时的配网信息可以包含访问该特定服务器所需的信息,如访问的账号和密码等。
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其中,均是以控制设备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地,控制设备亦可以是其他种类的设备。
图3A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联网系统进行设备组网时的场景示意图,详述如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物联网系统内共包含n个需要接入预设网络的设备,即图3A中的设备1至设备n,以及一台手机(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亦可以物联网之外的设备,此时物联网系统则仅包含n台设备。)。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现需求去购买所需数量和种类的设备,因此具体n值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确定。相应的,组网的操作如下:
实际应用中,n台设备会被用户放置在各个空间位置处。为了实现组网,首先需要开启这些设备。
S11,设备开启之后,用户可以操作手机进行设备扫描。此时手机会自动扫描周围所有可使用的设备,并对扫描到的设备进行显示。
S12,用户从显示的所有设备中选择部分或全部设备作为此次所需设置的设备(即第一设备)。此时手机会根据用户的操作,筛选出所有被选取的设备。
S13,用户在手机设置预置场景,或者在手机内已设置了一些默认的预置场景时,用户亦可以选择使用的场景。相应的,手机在接收到用户设置或选取的预置场景和选取的设备之后,会将这些设备判定为该预置场景内的设备。(其中,若用户将所有显示的设备都选取了,此时可以没有预置场景设置的操作,或者将所有的设备均设置为一个预置场景下的设备。)
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手机内可以预先设置一些默认的预置场景,并针对每个预置场景设置一个设备清单。该设备清单中记录有可以加入该预置场景的一台或多条设备。此时,S12和S13亦可以被替换为:
用户在手机选择所需使用的默认的预置场景。此时手机会自动根据选取的预置场景确定对应的设备清单,再自动从显示的所有设备中选择设备清单中记录有的设备,作为选取的预置场景内的设备。
S14,从S13选取出的设备中,进行主设备选取和从设备设置。关于主设备的选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两种可选的方式:
方式1:由用户在选取出此次所需设置的设备之后,可以再从中选取出一个设备作为主设备。此时主设备选取的时机,可以在预置场景设置之前或者之后。相应的,手机则会节后用户实际操作输入的设备设置指令,并将设备设置指令指向的设备作为主设备,将其余的设备作为从设备。
方式2:为用户提供自动设置功能,用户只需在手机中使用该功能即可实现对主设备的自动选取设置。相应的,手机在该功能被触发后,会根据预设的选取规则从所需设置的设备之中选取出一个主设备,并将其余的设备设置为从设备。或者手机在该功能被触发之后,向所需设置的设备发送触发指令。而设备在接收到触发指令之后,根据预设的选取规则从所需设置的设备之中选取出一个主设备,并将其余的设备设置为从设备(此时选取操作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所需设置的设备中任意一台设备)。
其中,具体的选取规则此处不做过多限定,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考虑到不同设备的性能不同,可以预先设置一个优先级数据,其中对各种设备均设置好对应的优先级。再次基础上,只需根据实际优先级高低进行主设备选取即可。又例如,考虑到主设备需要和各个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因此需要其与各个从设备的信号连接质量较佳。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亦可以设置为检测各个设备之间的信号连接质量,并从中筛选出与其他设备信号连接质量较佳的一台设备作为主设备。或者亦可以将上述优先级和信号连接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如加权运算,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选取。
S15,手机对主设备进行配网,使得主设备接入预设网络。其中,配网的方式和时机,亦可有多种选取。例如,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若采用了上述方式1,由用户自行选取主设备。此时配网的操作可以是在用户确定出主设备之后,选择对主设备进行配网。相应的,手机会将配网信息发送给主设备,由主设备根据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或者配网的操作亦可以跟主设备选取合为一步,即用户从所需设置的设备中选取出一台设备进行配网,此时该配网的设备即为主设备。相应的,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设备设置指令后,会向指令指向的设备发送配网信息,并将其作为主设备。而接收到配网信息的设备,则会根据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2、若采用了上述方式2,由目标设备进行主设备的自动选取(目标设备即为手机或者所需设置的设备中任一设备)。此时则需要在选取出主设备之后,由手机向主设备发送配网信息,由主设备根据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其中,配网信息需由用户输入手机之中。具体的输入时机可以是在S15配网之前,也可以是在S15配网操作中。相应的,若是在S15之前,手机则会对用户输入的配网信息进行存储,并在需要时读取使用。而若是在S15之中,则会在需要配网信息时,向用户发出提示。再在用户输入配网信息之后,将配网信息发送给主设备。
S16,建立主设备与各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
在选取出主设备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会建立主设备与各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通信连接的建立方式此处不做过多限定。例如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可以由各个从设备开启配对模式,并由主设备主动与各个从设备进行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完成通信连接。或者亦可以由主设备开启配对模式,由各个从设备主动与主设备进行配对,并在配对成功后外侧通信连接。其中,为了告知主从设备需要进行通信连接,可由手机向主从设备发送相应的连接指令。主从设备在接收到连接指令后,则开启配对模式,或是开始主动建立通信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考虑到该通信连接的目的主要是使得主设备可以与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使得主设备可以获取到从设备的设备状态,并可以向从设备发送一些控制指令,以实现对从设备的管理和控制,进而使得从设备虽然没有直接接入预设网络,同样也可以实现“接入”预设网络的效果。因此理论上只要选择的通信连接可以满足上述需求即可,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不对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的具体通信连接技术做过多限定。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为了减低主从设备间通信连接的功耗,以及降低对从设备软硬件配置的要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选用一些短距离通信技术实现主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如蓝牙、紫蜂、WiFi和LiFi等技术。
对于单个预置场景而言,设备组网后的网络结构可以参考结构示意图3B。其中,从设备数量仅为示例,实际的从设备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理论上从设备的数量m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关于S15和S16的执行顺序:当主设备选取和配网是两个步骤时,此时S15和S16执行先后顺序可以不限定。既可以是先S15再S16,亦可以是先S16再S15。而当配网的操作跟主设备选取合为一步时,此时S14和S15合并为一步。因此S16则需要在主设备配网之后执行。
应当特别说明地,上述S12-S16是针对单个预置场景的操作,在S16完成之后,即可实现对单个预置场景内所有设备的组网。但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会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预置场景,此时用户可以重新进行S12-S16的操作。而手机和各个设备亦会执行相应的操作。以实现对每个预置场景内主从设备的设置、主设备的配网和主从设备的连接,进而实现对各个预置场景内设备的组网。
在完成上述对物联网系统设备的组网操作之后,用户可以开始正常使用物联网系统。假设用户仍使用手机对物联网系统内的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此时对应的控制流程包括:
用户在手机中选择要控制的预置场景,并确定该预置场景内所需控制的设备。相应的,手机在检测到用户选择的预置场景之后,会将该预置场景内包含的所有设备均进行显示。用户可以选择对显示的这些设备进行统一控制,或者从中选取出一个或多个设备进行独立控制。手机在检测到用户选择的设备之后,再显示对应的控制选项,如开启、关闭和定时等。具体的控制选项内容需根据实际用户选择的设备而定。例如选择了空调时,可以包含对空调模式和温度等的选择。而若选择了风扇,则可以包含对风扇风力等级的选择。
用户在查看到控制选项之后,可以在这些选项之中进行操作。手机在检测到用户的操作之后,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即第一控制指令)。并会将该控制指令发送给该预置场景内的主设备。主设备在接收到控制指令之后,会对第一控制指令进行识别,判断该控制指令涉及到的具体设备(即第三从设备),以及每个设备具体对应的控制内容。并确定出对应的控制指令(即第二控制指令)。在此基础上,主设备会进一步地将确定出的控制指令再发送给各自对应的从设备。从设备在接收到主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再执行控制指令对应的操作即可。例如假设从设备有风扇和加湿器,且主设备接收到的控制指令中,包含对风扇风力调整的指令,以及对开启加湿器加湿功能的指令。此时主设备就会将指令进行拆分,或者重新生成相应的两个控制指令,并分别发送给风扇和加湿器。风扇在接收到风力调整的控制指令之后,则根据该控制指令进行风力调整。而加湿器在接收到开启加湿功能的控制指令之后,则开启加湿功能。
其中,若第一控制指令仅是针对主设备本身的指令,主设备可以进行操作响应。此时本申请实施例则无需存在第二控制指令的概念,亦无需发送对应的指令。而若第一控制指令仅仅只是针对单台从设备的控制指令,此时主设备在确定出第一控制指令指向的从设备之后,可以将该第一控制指令转发至对应的从设备。此时可以无需对第一控制指令进行拆分解析等操作。即第二控制指令和第一控制指令可以是同一指令。
以一实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举例说明,参考图4A,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共有7台设备,分别为:空气净化器、风扇、加湿器、走廊灯、智能音箱、空调和顶灯。还有一台手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手机用于组网操作和对组网后物联网系统内的各个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操作,而不将手机作为物联网系统中的设备。同时,预设网络为指定的WiFi网络,且用户已经在手机中输入过WiFi网络的账号和密码等配网信息。
用户在开启手机设备扫描之后,手机会将扫描到的7台设备均进行显示。假设用户选取了其中的空气净化器、风扇、加湿器和走廊灯作为一个预置场景下的设备,并设置该预置场景名称为客厅。并手动选取了其中的空气净化器作为主设备(假设空气净化器同时具备WiFi通信、蓝牙通信和紫蜂通信的功能)。此时手机会将配网信息发送给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会利用该配网信息登录WiFi网络,完成入网。
同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由主设备开启配对模式,由各个从设备主动与主设备进行匹配建立通信连接。因此此时手机还会向风扇、加湿器和走廊灯发送信息,告知其与空气净化器进行配对。风扇和走廊灯在接收到手机发送的信息之后,会与空气净化器进行蓝牙配对,并建立蓝牙连接。而加湿器则会与空气净化器进行紫蜂配对,建立紫蜂连接。至此,即完成了客厅这一预置场景下的设备组网。
同时假设用户又选取了智能音箱、空调、顶灯和走廊灯作为另一个预置场景下的设备,并设置该预置场景名称为卧室。并手动选取了其中的智能音箱作为主设备(假设智能音箱同时具备WiFi通信、蓝牙通信和紫蜂通信的功能)。此时手机会将配网信息发送给智能音箱。智能音箱会利用该配网信息登录WiFi网络,完成入网。此时手机还会向空调、顶灯和走廊灯发送信息,告知其与智能音箱进行配对。空调和走廊灯在接收到手机发送的信息之后,会与智能音箱进行蓝牙配对,并建立蓝牙连接。而顶灯则会与智能音箱进行紫蜂配对,建立紫蜂连接。至此,即完成了卧室这一预置场景下的设备组网。
在完成组网的基础上,若用户想通过手机控制这些设备(亦可以是手机以外的其他设备),首先需要手机可以向各个主设备发送数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选的方式至少包含以下三种:
1、手机直接与主设备进行通信,向主设备发送数据。
2、手机接入WiFi网络,并通过WiFi网络向主设备发送数据。
3、参考图4B,将WiFi网络接入万维网。手机接入万维网,并通过万维网和WiFi网络来向主设备发送数据。
假设该WiFi网络接入了万维网。且用户想通过手机接入万维网远程控制客厅场景内设备。参考图4B,此时用户在手机上进行相应的控制操作,手机生产对应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通过万维网和WiFi网络之后发送至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在接收到控制指令之后,再分析该指令具体所需控制的设备。假设该控制指令用于控制风扇风力调至最大、加湿器开启加湿功能且空气净化器打开。此时空气净化器会根据该控制指令生成相应的两个控制指令A和控制指令B。其中控制指令A用于控制风扇风力调至最大,控制指令B用于控制加湿器开启加湿功能。同时空气净化器还会以蓝牙信号的方式将控制指令A发送给风扇,以紫蜂信号的方式将控制指令B发送给加湿器。风扇在接收到控制指令A之后,会进行响应操作,即将风力调整最大。而加湿器在接收到控制指令B之后,则会开启加湿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预置场景的方式实现对设备的分组管理,使得对设备的管理极为灵活多变,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用户对设备管理控制的实际需求。而对于每个场景下的设备进行组网时,用户只需要对其中的主设备进行配网即可,再由主从设备自身建立通信连接。因此组网方式简单高效,操作难度低易上手。而主从设备的组网架构,也使得用户在进行设备管理和控制的时候,既可以精细到对单个设备进行控制,也可以对单个场景内所有的设备进行统一控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设备管理和控制的灵活度极高,且群控更便捷高效。最后,从设备无需局部接入预设网络的能力,亦可以通过主设备实现与预设网络的数据交互,进而实现对预设网络的伪接入,使得从设备可以作为局域网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对于仅具有短距离通信功能的设备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亦可以实现极强的兼容性,降低物联网系统的组网难度。
对图3A所示实施例的一些说明:
一、在已设置好某个预置场景内包含的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对该预置场景增添或删减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预置场景内的设备进行增减。例如在图4B所示实施例中,若用户不需要客厅场景中包含走廊灯,则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将走廊灯从客厅场景中删除。相应的,手机在检测到用户的删除操作之后,一方面会将走廊灯从客厅场景中删除,另一方面还会向空气净化器发送断开与走廊灯通信连接的指令。空气净化器在接收到该指令之后,会断开与走廊灯通信连接的指令。
同样的,若用户想在某个预置场景中增添新的设备,则可以将该设备开启,并利用手机进行设备扫描。手机再将扫描的结果进行显示。用户可以在结果中选取设备以及对应的预置场景。手机在检测到用户的操作之后,会基于预置场景内已有的设备以及此次新选的设备,进行设备组网,进而实现对预置场景下设备的重新组网。
针对上述的增添或删减设备的操作,根据是否要重新选取主设备,可以各自分为两种情况:
针对增添设备:
情况1:将增添的设备设置为从设备,此时建立增添的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即可。
情况2:将增添的设备设置为主设备,或者基于该预置场景当前已包含的设备和增添的设备,重新选取一个主设备。此时,需在确定出主设备之后,将主设备接入预设网络,并建立主设备与各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其中,若重新选取后的主设备仍是之前的主设备,则主设备无需重新接入预设网络。原本的从设备也无需重新与主设备通信连接。只需要建立增添的设备与主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即可。
其中,针对情况2,用户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将增添设备设置为主设备,或者是否有重新选取主设备。此时需要用户在手机中进行设置操作,手机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主设备设置,或者触发对应的主设备选取操作。其中,对于需要重新选择主设备的情况,可以参考S14中的说明,即用户可以手动选取一个主设备,亦可以由手机或者设备自主选取一个主设备。
针对删减设备:
情况1:删减的设备是主设备,或者删减的是从设备,但删减后用户选择重新选取主设备。此时需要重新选取主设备。
情况2:删减的是从设备,且用户没有选择重新选取主设备。此时无需重新选取主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同样可以在删减设备之后,选择是否重新选取主设备。若重新选取主设备,则可以在手机中进行重新选取的操作。手机根据用户的操作进行主设备设置,或者触发对应的主设备选取操作。与增添设备不同的是,当删减的设备本身就是该预置场景内的主设备时,此时预置场景缺少主设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会重新进行主设备选取。其中,对于需要重新选择主设备的情况,可以参考S14中的说明,即用户可以手动选取一个主设备,亦可以由手机或者设备自主选取一个主设备。
二、在已设置好某个预置场景内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对该预置场景的主设备进行修改。
考虑到物联网系统中,设备可能会发生移动、故障或损坏等意外情况。这些意外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原本的主设备无法很好地与各个从设备进行数据交互,进而使得物联网系统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已设置好某个预置场景内主设备和从设备的情况下,亦可以对该预置场景的主设备进行修改。其中,修改的情况至少包含以下几种:
1、用户主动修改主设备。
在用户需要修改主设备的时候,可以主动在手机中查看该预置场景下包含的所有设备,并从中选取出一个作为主设备,以实现对主设备的修改。相应的,手机在接收到用户的设备修改指令之后,会将该设备修改指令指向的设备设置为主设备,将该预置场景下包含的其他设备设置为从设备。此时本申请实施例会重新执行S15和S16,对主设备配网和主从设备通信连接的操作。
2、由主设备重新选取新的主设备。
考虑到实际情况中,从设备在发生移动、故障或损坏等意外情况时,从设备的设备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设备状态可以是与主设备的信号连接质量和从设备的设备在线状态中的任一项或两项。因此在检测到从设备的设备状态满足一定的预设条件时,则可以触发重新选取主设备的操作。同理,对于主设备本身而言,若其自身的设备状态满足一定的预设条件,亦可以触发重新选取主设备的操作。其中,预设条件的具体内容可由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例如可以设置为信号连接质量低于预设阈值的情况,或者检测到有从设备离线了,或者检测到主设备自身受损等。另外,对于主设备选取的操作,可参考S14中的方式2,此处亦不予赘述。
以一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当主设备或从设备被移动到一些障碍物后面(如墙后面,或者柜子里面),或者主从设备之间放置了障碍物。此时主从设备之间的信号连接质量就会下降,甚至无法正常连接,假设此时下降到了预设阈值之下。此时若预设条件中包含主从设备之间信号连接质量低于预设阈值。则会触发主设备重新选取新的主设备。
3、由从设备重新选取新的主设备。
考虑到主设备自身可能会存在损坏过度无法执行主设备重新选取的操作,或者亦可能会出现离线的等情况(如主设备通信模块受损无法与其他设备连接)。此时主设备无法执行重新选取主设备的操作。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中,在主设备损坏或离线的情况下,从设备会重新选取出一个主设备。对于主设备选取的操作,可参考S14中的方式2,此处不予赘述。
作为从设备进行主设备选取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会预先选取好一些设备作为备选设备。这些备选设备均是具有主设备能力的设备,如可以接入预设网络,可以与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当预置场景的从设备中包含备选设备时,则从备选设备中选取出一个设备作为主设备。其中选取的方法此处不予限定,可由技术人员自行设定。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以为每个备选设备设置一个优先级,在选取时则将当前优先级最高的备选设备选取为主设备。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亦可以由各个备选设备分别检测自身与预置场景内其他设备的信号连接质量,得到相应的质量数据。同时各个备选设备之间共享各自的质量数据。再根据该质量数据筛选出一个信号连接质量较佳的备选设备作为主设备。
作为本申请的一个可选实施例,若通过上述方法无法选取出适宜的主设备,为了尽可能地保障预置场景下设备的可用性,此时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具备接入预设网络能力的设备,均会直接接入预设网络。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手机在对主设备进行配网时,主设备即会将配网信息发送给各个从设备。
作为本申请的有一个可选实施例,若通过上述方法无法选取出适宜的主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会通过手机向用户发出提示,并给出相关的设置建议。
在选取出新的主设备之后,若新的主设备仍为上一次的主设备,则无需重复接入预设网络以及与从设备重复建立已有连接。但当主设备不是上一次的主设备时,则需要新的主设备根据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并需要建立新的主设备和新的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相应的,此时上一次的主设备所有连接均需断开。即上一次的主设备需要断开与预设网络的连接,且上一次的主设备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也会断开。
三、预置场景可以删除,不同预置场景直接可以进行场景合并。
作为本申请对预置场景进行管理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预置场景之间亦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操作。例如可以将单个预置场景删除,或将多个预置场景进行场景合并。详述如下:
对于预置场景删除的情况,用户若不需要某个预置场景,则可以在手机中删除对应的预置场景。相应的,手机在检测到用户的删除操作之后,会向该预置场景下的主设备发送场景删除指令。主设备在接收到场景删除指令之后,会断开与各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连接。同时还会断开与预设网络的连接。
对于预置场景的合并的情况,若用户希望将多个预置场景合并管理,则可以在手机中选择对应的预置场景,并使用合并功能输入场景合并指令。相应的,手机检测到场景合并指令之后,会筛选出指令指向的所有预置场景。再从这些预置场景包含的所有设备之中,选取出一个设备作为主设备,将剩余的设备作为从设备,从而实现对合并场景的设备组网。其中,主设备选取的操作,可参考S14的相关说明,此处不予赘述。
以一实例对预置场景合并进行举例说明,假设在图4B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用户选择将客体场景和卧室场景合并为一个房间场景。此时7台设备均会被归属于该房间场景。同时假设选取出的新的主设备为智能音箱,参考图5,此时其余的6台设备均会与智能音箱进行通信连接。而智能音箱则会接入WiFi网络。其中由于原本空调。顶灯和走廊灯就已经和智能音箱建立了通信连接,因此此时这些设备保持原有的连接即可。同理,智能音箱继续保持接入WiFi即可。但对于风扇、加湿器和走廊灯而言,则会断开与空气净化器的连接,空气净化器也会断开与WiFi网络的连接。且风扇、加湿器和空气净化器也均会与智能音箱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预置场景进行删除或合并,可以实现以预置场景为单位的设备管理,提升了对设备管理的灵活性。
四、可以建立多级预置场景机制,使得高级别的预置场景内,可以同时包含一个或多个低级别的预置场景。
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管理预置场景,实现对物联网系统中设备管理的灵活性,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建立不同级别的预置场景机制。其中,最低级别的预置场景中仅包含设备,而高级别的预置场景中,会包含至少一个比自身级别更低的预置场景。
例如,对于一个包含两个卧室的房子而言,可以参照以下方式设置预置场景级别,其中一级场景至五级场景,其场景级别依次上升:
一级场景:主卧和次卧。
二级场景:卧室。
三级场景:房子。
此时对于主卧和次卧场景而言,其包含各自真实空间内放置的设备。对于卧室而言,则包含主卧和次卧的场景,即同时包含两个预置场景内的所有设备。对于房子而言,其包含卧室场景,即同时包含主卧和次卧场景内的所有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来对各个预置场景内包含的设备和其他预置场景情况进行设置。一方面通过对高级别场景的控制,可以实现对高级别场景内包含的所有低级别场景内设备的统一控制,另一方面,用户亦可以对低级别场景进行独立控制。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预置场景的管理更加灵活便捷。
五、对于同时属于多个预置场景的设备而言,对控制指令的响应可以进行区分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被同时划分至不同预置场景的设备称为重叠设备。对了保障对重叠设备的正常控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重叠设备可以按照最新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进行操作响应。若同一时刻接收到了多个不同主设备发送的控制指令,则可以根据各个主设备的情况,选取其中一个控制指令进行操作响应。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对各个主设备设置响应优先级。重叠设备在同时接收到多个控制指令时,则可以根据优先级确定出一个控制指令进行操作响应。
六、对于一些高级控制功能,可以由主设备代为执行,并在适宜的时候触发从设备。
考虑到不同设备的软硬件配置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而实际应用中用户又可能会有一些对软硬件要求较高的功能需求。此时容易出现设备功能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例如用户需要定时开启风扇,但用户实际拥有的风扇并没有定时开启的功能。此时理论上是无法实现对风扇定时开启控制的。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由主设备协助从设备实现一些原本从设备难以实现的功能。具体而言:
主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针对某一从设备的控制指令,并分析该从设备是否具有响应该控制指令的能力。
若该从设备具有响应该控制指令的能力,则将控制指令发送至该从设备。
若该从设备不具有响应该控制指令的能力,则主设备判断自身是否可以协助该从设备响应该控制指令。
若主设备可以协助该从设备响应该控制指令,则由主设备对控制指令对应的操作任务进行任务差分,得到可由主设备执行的第一操作任务,以及可以由该从设备执行的第二操作任务。
主设备执行第一操作任务,并在执行完成后,向该从设备发生操作执行指令,该操作执行指令用于指示该从设备执行第二操作任务。
该从设备在接收到操作执行指令之后,则执行第二操作任务,进而实现对控制指令的响应。
以一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假设控制指令对应的是一个从设备定时开启某一功能的任务,且从设备不具有定时功能,但主设备有定时功能。此时主设备会将定时开启某一功能拆分为:定时任务+开启某一功能任务。由主设备执行定时任务,并在达到定时任务要求时间时,向从设备发送一个操作执行指令。从设备在接收到该操作执行指令之后,则执行开启某一功能任务。
又例如,假设控制指令对应的是一个从设备检测环境参数,并在参数满足某一条件时开启某一功能的任务。且从设备不具有环境参数检测功能,但主设备有环境参数检测功能。此时主设备会将检测环境参数,并在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开启某一功拆分为:检测环境参数任务+开启某一功能任务。由主设备执行检测环境参数任务,并在达到检测到环境参数满足预设条件时,向从设备发送一个操作执行指令。从设备在接收到该操作执行指令之后,则执行开启某一功能任务。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当理解,当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还应理解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文本中在一些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描述各种元素,但是这些元素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只是用来将一个元素与另一元素区分开。例如,第一预置场景可以被命名为第二预置场景,并且类似地,第二预置场景可以被命名为第一预置场景,而不背离各种所描述的实施例的范围。第一预置场景和第二预置场景都是预置场景,但是它们不是同一预置场景。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组网方法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电子设备上,此时这些电子设备即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设备。亦可以应用在各种物联网设备上,如智能电视、加湿器、风扇、智能音箱和智能空调等,此时电子设备即为物联网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例如,所述控制设备可以是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车联网终端、电脑、膝上型计算机和/或用于在无线系统上进行通信的其它设备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网络中的移动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Land Mobile Network,PLMN)网络中的移动终端等。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当所述控制设备为可穿戴设备时,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控制设备6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图6中仅示出一个)、存储器61,所述存储器61中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6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62。所述处理器6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时实现上述各个设备组网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或者,所述处理器6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
所述控制设备6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60、存储器6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仅仅是控制设备6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控制设备6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控制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发送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6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61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所述控制设备6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控制设备6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61也可以是所述控制设备6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控制设备6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6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控制设备6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61用于存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数据以及其他程序等,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的程序代码等。所述存储器6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发送或者将要发送的数据。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控制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控制设备执行时实现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对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台第一主设备和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
所述第一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并利用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无需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控制设备和至少两台第一设备;
相应的,在所述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之前,还包括:
第二目标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筛选出的设备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剩余的设备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所述第二目标设备为所述控制设备;
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至少两台电子设备;
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
所述控制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场景合并指令,并筛选出所述场景合并指令指向的第二预置场景;
所述控制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二预置场景关联的所述至少两台第二设备;
第四目标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和所述至少两台第二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并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和所述至少两台第二设备中剩余的设备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所述第四目标设备,为所述控制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将所述配网信息发送至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利用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之前,还包括:
所述控制设备获取第一预置场景,并从所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一预置场景关联的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一预置场景关联的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包括:
响应于用户针对所述第一预置场景输入的设备选取指令,所述控制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设备选取指令指向的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或者,
所述控制设备获取所述第一预置场景关联的第一设备清单,并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清单从所述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系统还包括:新增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接收用户针对所述新增设备输入的设备分类指令,并根据所述设备分类指令识别所述新增设备的是否为从设备;若所述新增设备为从设备,则向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配对指令;
所述第一主设备在接收到所述配对指令后,建立与所述新增设备的通信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主设备在接收到所述配对指令后开启配对模式,所述新增设备通过配对模式建立与所述第一主设备的通信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输入的设备修改指令,所述控制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所述设备修改指令指向的设备,并将该筛选出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除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以外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主设备检测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的设备状态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若所述设备状态满足所述预设条件,则所述第一主设备从所述第一主设备和所述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该筛选出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将所述物联网系统中剩余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从设备检测自身是否离线或损坏;
若所述第一主设备离线或损坏,则第三目标设备从所述物联网系统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该筛选出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将所述物联网系统中剩余的设备更新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所述第三目标设备,为所述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中的任一设备;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各个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从设备分别与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更新后的所述第一主设备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8.一种设备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主设备,包括:
所述第一主设备获取配网信息,并利用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第一主设备识别出与自身关联的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并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无需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9.一种设备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设备,包括:
控制设备获取配网信息;
所述控制设备从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筛选出的设备设置为第一主设备,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剩余的设备设置为第一从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将所述配网信息发送至所述第一主设备,以使得所述第一主设备根据所述配网信息接入预设网络;
所述控制设备向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第一连接指令,所述第一连接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主设备分别与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或者所述控制设备向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发送第二连接指令,所述第二连接指令用于指示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与所述第一主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各个所述第一从设备无需接入所述预设网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在获取配网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控制设备获取第一预置场景,并从至少两台电子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一预置场景关联的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
所述控制设备从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筛选出一台设备,并将筛选出的设备设置为所述第一主设备,将所述至少两台第一设备中剩余的设备设置为所述第一从设备。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控制设备若检测到新增设备,则接收用户针对所述新增设备输入的设备分类指令,并根据所述设备分类指令识别所述新增设备的是否为从设备;
若所述新增设备为从设备,则向所述第一主设备发送配对指令,所述配对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主设备与所述新增设备建立通信连接。
12.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所述设备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主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第一控制指令,并从所述至少一台第一从设备中筛选出所述第一控制指令指向的第三从设备,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用于对所述物联网系统中的设备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主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控制指令确定所述第三从设备相关的第二控制指令,并将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第三从设备;
所述第三从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之后,对所述第二控制指令进行响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三从设备若同时接收到包含所述第二控制指令在内的多个控制指令,则获取这些控制指令的优先级,并对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控制指令进行响应。
14.一种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所述控制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控制设备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615159.XA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Active CN113872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5159.XA CN113872782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US17/364,725 US20210409523A1 (en) 2020-06-30 2021-06-30 Network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15159.XA CN113872782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2782A CN113872782A (zh) 2021-12-31
CN113872782B true CN113872782B (zh) 2025-03-07

Family

ID=78981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15159.XA Active CN113872782B (zh) 2020-06-30 2020-06-30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9523A1 (zh)
CN (1) CN1138727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7399A (zh) * 2022-04-28 2022-07-01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操控系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95183A (zh) * 2022-06-16 2023-1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组网方法、系统及相关装置
CN115277786A (zh) * 2022-08-11 2022-11-01 成都怡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体测系统的组网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47963A (zh) * 2022-12-29 2023-05-02 中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互联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7768926A (zh) * 2023-12-21 2024-03-26 深圳旷世科技有限公司 多设备组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9676740A (zh) * 2025-02-20 2025-03-21 杭州妙联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鸿蒙操作系统的自发现自组网控制办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299A (zh) * 2015-11-04 2016-03-30 北京小鸟听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WiFi连接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CN109039834A (zh) * 2017-06-08 2018-12-18 美的智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系统、配置方法、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46830B2 (en) * 2009-12-22 2013-05-21 Novatel Wireless, Inc.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switching between WWAN and WLAN in a mobile wireless hotspot device
WO2015138253A1 (en) * 2014-03-08 2015-09-17 Exosite LLC Configuring network access parameters
AU2015230675A1 (en) * 2014-03-13 2016-09-29 Kortek Industries Pty Ltd Wireless and power line light pairing dimming and control
CN104780154B (zh) * 2015-03-13 2018-06-1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设备绑定方法和装置
US10178206B2 (en) * 2015-11-10 2019-01-0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ulti-protocol gateway for connecting sensor devices to cloud
US10165516B2 (en) * 2016-06-29 2018-12-25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ed protocol wireless connection
JP6915262B2 (ja) * 2016-11-25 2021-08-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ウェアラブル機器、情報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電子機器、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652364B2 (en) * 2016-12-28 2020-05-12 Intel Corporation Shared display links in a user system
US10050835B2 (en) * 2017-01-15 2018-08-14 Essential Products, Inc. Management of network device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CN108696843A (zh) * 2017-03-07 2018-10-23 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物理设备间蓝牙组网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887123B2 (en) * 2017-10-19 2021-01-05 Libre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c. Multiprotocol audio/voice internet-of-things devices and related system
DE112018005002T5 (de) * 2017-10-27 2020-07-16 Dometic Sweden Ab System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bereitstellung von kommunikation zwischen klimasteuerungsvorrichtungen in einem wohnmobil
EP3554187B1 (en) * 2018-04-09 2024-06-26 Flex, Ltd. Flexible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lpwan) apparatus and architecture
DE102018206934A1 (de) * 2018-05-04 2019-11-0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Gateway zur Datenkommunikation in einem Fahrzeug
CN109362069A (zh) * 2018-11-16 2019-02-19 深圳绿米联创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NFC的ZigBee网关设备入网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503121B2 (en) * 2019-11-08 2022-11-15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Universal gateway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proprietary protocols with BMS system
CN111315035B (zh) * 2020-02-24 2023-11-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WiFi网络连接方法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1299A (zh) * 2015-11-04 2016-03-30 北京小鸟听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WiFi连接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CN109039834A (zh) * 2017-06-08 2018-12-18 美的智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系统、配置方法、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409523A1 (en) 2021-12-30
CN113872782A (zh) 2021-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72782B (zh) 一种设备组网方法、控制设备和物联网系统
JP6650475B2 (ja) デバイス署名ペアリングを含むホームオート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及び関連方法
KR102252258B1 (ko) 홈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홈 디바이스들의 그룹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EP301631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ustomizing scene mode of intelligent device
CN109600285B (zh) 一种智能家居中动态构建环境调节规则列表的方法及装置
CN108648431B (zh) 遥控器功能的配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12469A (zh) 设备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18010533A1 (zh) 设备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网关
CN108234562B (zh) 一种设备控制方法、控制设备和受控设备
CN112526892A (zh) 用于控制智能家居设备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KR20190043019A (ko) 외부 전자 장치의 상태에 대응하도록 IoT 장치를 제어할 수 있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운용 방법
CN113485134A (zh) 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372222A (zh) 设备连接方法、系统以及相应的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US20160124403A1 (en) Method and server of customizing scenario mode for smart devices
CN112486105B (zh) 一种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531653A (zh) 一种控制方法、装置和用于控制的装置
CN115356937A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US20150256650A1 (en) Network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server, and terminal
US20170094035A1 (en) Management method and management device
CN114637216A (zh) 场景配置方法及装置、控制方法及装置、智能设备及介质
CN113329241A (zh) 空调及用于空调中多媒体播放的方法、装置
CN116545794A (zh) 一种智能设备的组网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20202639A (zh) 用于显示和控制家用电器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N116382111A (zh) 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1314398A (zh) 设备控制方法、配网方法、系统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