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20227089A - 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227089A
CN120227089A CN202311847585.6A CN202311847585A CN120227089A CN 120227089 A CN120227089 A CN 120227089A CN 202311847585 A CN202311847585 A CN 202311847585A CN 120227089 A CN120227089 A CN 120227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turing
needle
rack
sutur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8475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ihe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ihe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ihe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ihe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8475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0227089A/zh
Publication of CN120227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227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缝合装置,包括缝合针、缝合臂和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缝合臂上,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以将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所述缝合臂中抽出,所述缝合装置还包括针座控制组件,所述针座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和针座,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条相互啮合,所述针座分别与所述缝合针、所述第一齿条连接,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带动所述针座轴向运动,控制所述缝合针的伸出和收回,当所述缝合针伸出时,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从而实现控制缝合针精准运动,提高操作性。

Description

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卵圆孔未闭(PFO),既往人们多认为是良性变异而无危害,随着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专家们形成了共识,卵圆孔未闭(PFO)是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矛盾性栓塞等的病因之一。因此,需要进行PFO封堵或闭合。
现有技术中,通过放置封堵器封堵卵圆孔达到治疗的目的。现有的封堵器一般包括由两个封堵盘组成的一体式封堵主体,两个封堵盘分别位于膜壁的两侧,以实现封堵器相对于膜壁固定和封堵的功能,两个封堵盘与膜壁之间存在接触摩擦,很难调整封堵器相对于膜壁的位置,影响封堵器对膜壁缺损处的封堵效果。此外,一体式封堵主体的两个封堵盘的距离是恒定的,无法调节,如果膜壁较薄,封堵器可能封堵不牢,如果膜壁较厚,可能对膜壁造成过度挤压造成损伤,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介入缝合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缝合装置,包括缝合针、缝合臂和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缝合臂上,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以将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所述缝合臂中抽出,
所述缝合装置还包括针座控制组件,所述针座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和针座,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条相互啮合,所述针座分别与所述缝合针、所述第一齿条连接,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带动所述针座轴向运动,控制所述缝合针的伸出和收回,当所述缝合针伸出时,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
上述缝合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相互啮合,针座分别与缝合针、第一齿条连接,转动第一齿轮,通过第一齿条带动针座轴向运动,控制缝合针的伸出和收回,当缝合针伸出时,缝合针的远端与缝合臂连接,从而实现控制缝合针精准运动,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展开状态的缝合臂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具有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8a为一实施例的滑块组件8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滑块组件8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表示第一控制件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运动关系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另一实施例的表示第一控制件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运动关系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2b为一实施例的具有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13为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展开状态的缝合臂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中某一时刻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5b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中另一时刻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5c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中又一时刻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16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b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另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6c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又一个视角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17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7b为图17a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18b为图18a中的剪线器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8c为图18a中的剪线器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与线盘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9b为一实施例的具有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与线盘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9c为一实施例的线盘与缝合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20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2a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2b为一实施例的具有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a为一实施例的具有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23b为图23a中处于初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截面示意图;图23c为一实施例的具有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图23d为图23c中处于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24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25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5b为25a中旋钮的示意图;
图26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6b为图26a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7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8为一实施例的承接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9a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缝合卵圆孔过程中某一时刻缝合线的状态示意图;图29b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缝合卵圆孔过程中某一时刻缝合线的状态示意图;图29c为一实施例的缝合装置或输送装置缝合卵圆孔过程中某一时刻缝合线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例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远端”、“近端”作为方位词,该方位词为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惯用术语,其中“远端”表示手术过程中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过程中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指平行于医疗器械远端中心和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指垂直于上述轴向的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缝合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缝合卵圆孔未闭、瓣膜缘对缘缝合修复、腱索缝合修复、血管缝合等。
参看图1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缝合装置100,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柄1和鞘管2。该缝合装置100还包括缝合针3、缝合臂4和缝合线5,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可位于缝合臂4上,缝合臂4具有相互转换的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处于展开状态时,缝合针3的远端可与缝合臂4连接,将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从缝合臂4上抽出。缝合针3和缝合线5设置在鞘管2内,缝合臂4设置在鞘管2远端或靠近远端的位置,缝合针3的近端设置在手柄1上。图1为缝合臂4的输送状态,缝合臂4还未展开,缝合针3还未伸出;图2为缝合臂4的展开状态,缝合针3已伸出,缝合针3的远端即将与缝合臂4连接。
参看图3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缝合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滑块组件8和第一控制件9。如图8a和图8b所示,滑块组件8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滑块81、第二滑块82和弹性件83,第二滑块82和弹性件83轴向设置于第一滑块81内,第二滑块82与第一滑块81可相对运动。如图4、6和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滑块81和第一控制件9,第二连接件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缝合臂4和第二滑块82,实现通过第一控制件9控制第一滑块81运动,第一滑块81通过弹性件83带动第二滑块82运动,从而控制缝合臂4的运动,即从输送状态转换到展开状态。
其中,第一控制件9具有初始状态和锁定状态,图6中第一控制件9为初始状态,图7中第一控制件9为锁定状态。第一控制件9从初始状态运动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缝合臂4从输送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第一控制件9通过第一连接件6带动第一滑块81向第一方向a轴向运动,形成相对手柄外壳的第一运动行程,第一滑块81通过弹性件83带动第二滑块82向第一方向a轴向运动,形成相对手柄外壳的第二运动行程,第一运动行程要大于第二运动行程,从而使弹性件83在第一滑块81内可产生弹性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参看图2和图4,缝合臂4从输送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的方式是使第二连接件7沿第一方向a运动,带动缝合臂4顺着鞘管2内壁的滑轨11向第一方向a运动,鞘管2上还设置有开孔12,使缝合臂4在运动过程中能够穿过开孔12慢慢展开,直至缝合臂4运动到与鞘管2上的开孔12的内壁相抵,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a为从远端向近端方向。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方向a也可以为从近端向远端方向。
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滑块82通过第二连接件7与缝合臂4连接,第二滑块82向第一方向a轴向移动,带动第二连接件7和缝合臂4向第一方向a轴向移动,直至缝合臂4运动到与鞘管2上的开孔12的内壁相抵,此时第二连接件7和缝合臂4不能再朝第一方向移动a移动,缝合臂4处于展开状态,可以认为此时第一控制件9处于预锁定状态,该预锁定状态为初始状态至锁定状态之间的某一状态,在预锁定状态下,与第二连接件7相连的第二滑块82也因第二连接件7无法继续向第一方向a移动而相对外壳静止,也就是第二滑块82已经完成了第二运动行程,然而此时因缝合臂4在外力作用下仍然可以往输送状态恢复,因此缝合臂4并未处于真正的锁定状态,第一控制件9也仅到达了预锁定状态而并没有到达锁定状态。接下来,若继续沿原方向移动第一控制件9,可使第一连接件6带动第一滑块81继续向第一方向a轴向运动,最终实现第一运动行程大于第二运动行程,从而导致第一滑块81和第二滑块82之间的弹性件83在第一滑块81内产生弹性形变。当第一控制件9到达锁定状态时,由于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9施加给第一滑块81的力、产生上述弹性形变的弹性件施加给第一滑块81的力、及手柄外壳10施加给第一滑块81的摩擦力之间能够实现力的平衡,使第一控制件9、第一连接件6、第一滑块81、弹性件83、第二滑块82五者均能相对手柄外壳10保持静止,也就是说第一控制件9、第一连接件6、第一滑块81、弹性件83、第二滑块82五者可以保持相对固定,能够避免缝合臂4反弹回输送状态、或者输送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某一不确定状态,从而实现缝合臂4与手柄外壳10的相对固定,也就是说,通过锁定第一控制件9来实现锁定具有展开状态的缝合臂4,避免第二滑块82在意外的外力作用下发生不确定的移动,从而方便缝合针3与缝合臂4的连接,提高手术成功率。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83在产生上述弹性形变之前,可以具有较小的初始的压缩弹性形变,具有初始的弹性形变的弹性件83放置在第一滑块81内,其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块81和第二滑块82相连,由于初始的弹性形变较小,不能抵消第一滑块81、第二滑块82的静摩擦力,以及不能带动缝合臂4运动,因此在产生上述弹性形变之前不能带动第二滑块82及缝合臂4运动,使缝合臂4保持输送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83在产生上述弹性形变之前,弹性件83也可以为自然状态,不具有初始的弹性形变,此时弹性件可以位于第二滑块的近端侧,也可以位于第二滑块的远端侧。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件83在产生上述弹性形变之前,可以具有较小的初始的拉伸弹性形变,此时,第二滑块可以位于弹性件的远端侧,弹性件的近端与第一滑块连接,弹性件的远端与第二滑块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控制件9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操作部91和主体部92,第一操作部91用于操作者操作,转动第一操作部91可带动主体部92转动,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第一操作部91,直接转动主体部92,需要锁定时,则可以通过单独的锁定件或者直接用手锁定主体部92。
参看图9,图9用于解释第一控制件9从初始状态运动到锁定状态的轨迹示意图,其中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为61,第一连接件6与第一滑块81的连接点为62。随着主体部92的转动,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61沿着方向b转动,从61a运动到61b最后到达61c,连接点61在主体部92上做圆弧运动,形成一圆弧路径S;第一连接件6与第一滑块81的连接点62轴向运动,从62a运动到62b最后到达62c。如此设计,可以将圆弧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使操作性更强,使用感更好。
具体地,该圆弧路径S包括起始端61a和终点端61c,圆弧路径S还包括一过渡点61b,过渡点61b位于圆弧路径S中起始端61a和终点端61c之间,当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位于过渡点61b时,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的中心旋转点O与第一滑块81之间的轴向距离最大,此时第一滑块81轴向运动的距离最远,弹性件83弹性形变的程度最大,但是此时第一控制件9并没有达到锁定位置,也就是没有到达锁定状态,第一控制件9继续沿原方向运动,带动第一滑块81向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运动,此时弹性件83的弹性形变程度稍微变小,直至第一控制件9到达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第一控制件9受到其他元件(比如手柄外壳)的限位或锁定,使弹性变形的弹性件83不能带动第一滑块81向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保证了第一控制件9的锁定状态。可以理解地,上述“弹性变形的弹性件83向第一滑块81施加力的作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81向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运动”,这个过程中,就算第一滑块81经历了向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但是只要还是保持第一运动行程大于第二运动行程,也就是第一滑块81向第一方向a运动的距离仍然大于第二滑块82向第一方向a运动的距离,此时弹性件83的弹性形变的作用力仍然在第一方向a上作用在第二滑块82上,使第二滑块82仍保持静止状态,与第二滑块82连接的缝合臂4保持在展开状态。
在图9中,在预锁定状态下,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位于预锁定点61e处,该预锁定点61e可位于圆弧路径S中起始端61a与过渡点61b之间的位置,在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从起始端61a移动至预锁定点61e的过程中,第一滑块81带动第二滑块82一起运动,直至第二滑块82完成第二运动行程,从而可带动缝合臂4从输送状态运动到展开状态,但是缝合臂4还不能锁定在展开状态中,因并未特殊设计除手柄外壳10抵挡之外的锁定件,故其在意外的外力下仍然可以朝向输送状态移动。在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从预锁定点61e运动到终点端61c过程中,弹性件83在第一滑块81内发生弹性形变,直至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此时缝合臂4也处于锁定状态而无法相对手柄外壳10移动。因此在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位于预锁定点61e之后的位置时,第一控制件9才能具有锁定状态。可以理解的,过渡点61b位于预锁定点61e与终点端61c之间。
参看图3和图5,手柄1包括手柄外壳10,滑块组件8、第一连接件6、主体部92设置在手柄外壳10内,第一操作部91穿过手柄外壳10并设置在手柄外壳10外,如图5所示,第一操作部91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操作部91与手柄外壳10相抵。具体的,参看图5、图11和图19a,第一操作部91包括第一臂911、第二臂912和连接臂913,连接臂913分别连接第一臂911的一端和第二臂912的一端,第一臂911的另一端与第二臂912的另一端分别与主体部92连接,操作者可以手持在连接臂913上以操作第一操作部91的运动,连接臂913用于与手柄外壳10相抵。
结合图7和图9所示第一控制件9一直沿方向b转动,直至转动到第一控制件9与手柄外壳10相抵,手柄外壳10阻止第一控制件9不能沿方向b继续转动,由于弹性件83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力的作用也不能使第一控制件9沿与方向b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达到力的平衡,实现第一控制件9的锁定。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定第一控制件9的方式还能通过单独设置锁定件,通过锁定件与第一控制件9的连接锁定来实现。
再结合图9,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没有单独设计除手柄外壳外的锁定件来锁定第一控制件9,主要是靠手柄外壳10与第一控制件9相抵来实现锁定第一控制件9,再加上,在操作第一控制件9时,需要转动第一控制件9从初始状态运动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连接的一端在第一控制件9上做圆弧运动,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需要位于过渡点61b或者位于过渡点61b之后的某一位置(例如61c),才能够确保锁定性能。若将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位于过渡点61b之前的某一点Q而不施加外力给第一控制件9,通过受力分析图,在Q点处,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件83通过第一连接件6对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产生一作用力F,该作用力F在周向方向并且朝向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有一分力F1,该分力F1可以带动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朝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容易使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回到起始端61a,因此Q点不能达到力的平衡,第一控制件9无法达到锁定状态。
其中主体部92具有中心旋转点O,主体部92绕中心旋转点O转动,当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位于过渡点61b时,第一连接件6与主体部92的连接点61b、第一连接件6与第一滑块81的连接点62b、中心旋转点O三者在同一直线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达到锁定位置时,第一连接件6中与第一控制件9的主体部92连接的一端也可以刚好位于过渡点61b,也就是终点端61c与过渡点61b重合。
在图9中,第一连接件6整体呈直线形。在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0,第一连接件6整体可以呈折线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6整体也可以呈曲线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控制件9、第一滑块81枢转连接,从而具有更加灵活地连接方式,有利于第一连接件6与第一控制件9、第一滑块81不同角度地连接,从而方便第一控制件9、第一连接件6和第一滑块81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再次参看图7和图8b,第二滑块82设置于第一滑块81内,固定柱84设置在第二滑块82内,第二连接件7的近端先穿入第一滑块81,然后进入第二滑块82,通过固定柱84,然后穿出第二滑块82,通过旋转固定柱84,使固定柱84上缠绕第二连接件7,最后用螺钉85固定固定柱84,从而实现将第二连接件7固定于第二滑块82上。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第一端向第二端运动的方向,参看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从远端向近端的方向,其中,弹性件83为压缩型弹性件,弹性件83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81内靠近远端的一侧。其中压缩型弹性件(例如压缩弹簧)可以理解为压缩该弹性件,使该弹性件缩短而变形,该弹性件具有恢复形变的趋势,从而能够储存形变能。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件83为拉伸型弹性件,弹性件83设置在第一滑块81内靠近近端的一侧。其中,拉伸型弹性件(例如拉伸弹簧)可以理解为拉伸该弹性件,使该弹性件伸长而变形,该弹性件具有恢复形变的趋势,从而能够储存形变能。可以理解的,第一方向a还可以为从近端向远端的方向。
缝合装置100包括第一控制组件(或者缝合臂控制组件)101和第二控制组件(或者针座控制组件)102。参看图6和图7,第一控制组件101包括所述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滑块组件8和第一控制件9,第一控制组件101用于控制缝合臂4在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相互转换;参看图2、图3、图11和图12,第二控制组件102与缝合针3连接,用于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和收回,当缝合针3伸出时,缝合针3的远端可与缝合臂4连接。
其中,第一控制件9具有轴向贯穿的通孔93,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二控制组件102穿入通孔93进行轴向运动;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二控制组件102被阻止穿入通孔93,限制第二控制组件102进行轴向运动。如此设置,是为了只有当缝合臂4呈展开状态时,才能伸出缝合针3与缝合臂4连接,能够保证需要先展开缝合臂4,再伸出缝合针3,避免缝合臂4未展开而伸出缝合针3,造成缝合针3损伤体内组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设置在第二控制组件102的远端侧,第二控制组件102带动缝合针3向远端伸出,使缝合针3的远端经通孔93后从缝合臂4的近端伸入,进一步地将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从缝合臂4上抽出。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3,缝合针3的远端在输送状态下能被鞘管2束缚,第二控制组件102带动缝合针3向近端运动,运动到开孔12位置,缝合针3的远端部分伸出后呈外翻形状,第二控制组件102继续带动缝合针3向近端运动,直至缝合针3与缝合臂4连接,第二控制组件102进一步带动缝合针3向近端运动,缝合针3的远端向C方向收回,从而与缝合臂4脱离,将缝合臂4上的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抽出,直至缝合针3的远端再次进入鞘管2内,并且外翻形状的缝合针3的远端部分被拉直。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设置在第二控制组件102的近端侧,只有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二控制组件102的近端才能穿入通孔93进行轴向运动。
参看图3、图12a、图12b和图14,第二控制组件102包括第一齿轮1021、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第一齿轮1021和第一齿条1022相互啮合,针座103分别与缝合针3、第一齿条1022连接,转动第一齿轮1021,通过第一齿条1022带动针座103轴向运动,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和收回,当缝合针3伸出时,缝合针3的远端与缝合臂4连接,从而实现控制缝合针3精准运动,提高操作性。进一步地,第二控制组件102还包括第二操作部(或者齿轮操作部)1023,第二操作部1023与第一齿轮1021连接,操作第二操作部1023带动第一齿轮1021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齿条1022包括啮合段10221和连接段10222,啮合段10221和连接段10222轴向连接,啮合段10221与第一齿轮1021配合,连接段10222与缝合针3的近端连接。其中,啮合段10221为第一齿条1022上的一段凹槽结构,第一齿轮1021限制在凹槽结构中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齿条1022包括穿入段10223和啮合段10221,穿入段10223与啮合段10221轴向相连,啮合段10221与第一齿轮1021配合,穿入段10223用于穿入图12中第一控制件9的通孔93。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齿条1022可以包括啮合段10221、连接段10222和穿入段10223,三者轴向依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3、图13和图14,缝合针3包括第一缝合针31和第二缝合针32,针座103包括第一针座1031和第二针座1032,第一缝合针31与第一针座1031连接,第二缝合针32与第二针座1032连接,第二控制组件102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二齿轮2021和第二齿条2022,转动第一齿轮1021,通过第一齿条1022带动第一针座1031轴向运动,控制第一缝合针31的伸出和收;转动第二齿轮2021,通过第二齿条2022带动第二针座1032轴向运动,控制第二缝合针32的伸出和收回,从而可以分别对第一缝合针31和第二缝合针32实行单独的操作,灵活性更强,提高操作性。
结合图3和图14,第一齿条1022和第二齿条2022并排设置在手柄外壳10内,第一齿轮1021和第二齿轮2021通过一连杆3021连接,连杆3021穿过第一齿轮1021和第二齿轮2021,连杆3021的两端固定与手柄外壳10上,第一齿轮1021和第二齿轮2021分别绕连杆3021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5a、15b和15c,缝合装置100还包括致动组件304、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第一支撑件301与针座103活动连接,致动组件304用于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鞘管和收入鞘管,当缝合针3伸出时,缝合针3的远端与缝合臂4连接,针座103与缝合针3连接,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可拆卸连接。
当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连接后,第一支撑件301位于针座103外,第二支撑件302位于致动组件304外,第一支撑件301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M与第二支撑件302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N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用于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支撑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相互连接的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可在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之间轴向移动。当第一支撑件301向近端移动时,第一支撑件3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针座103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直到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脱离,待两者脱离后,第一支撑件301仍可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继续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致动组件304可以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1021和第一齿条1022,此时,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可拆卸连接。当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连接后(如图15a所示),第一支撑件301位于针座103外侧(即如图所示的针座103的下方),第二支撑件302位于第一齿条1022外侧(即如图所示的第一齿条1022的上方),第一支撑件301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M与第二支撑件302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N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以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支撑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从而使得相互连接的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可在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之间轴向移动。当第一支撑件301向近端移动时,第一支撑件3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针座103带动第一齿条1022向近端移动,直到第一齿条1022和针座103之间脱离,待两者脱离后,第一支撑件301仍可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继续移动。
在其他实施中,致动组件304可以不采用齿轮齿条啮合的方式,致动组件304可以为一连接结构,通过拉动或推动该连接结构,实现轴向致动功能,以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和收回,该连接结构可以为杆状、块状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首先,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当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连接后,第一支撑件301位于针座103外,第二支撑件302位于致动组件304外,第一支撑件301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M与第二支撑件302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N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用于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支撑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也就是,第一支撑件301用于支撑针座103,第二支撑件302用于支撑致动组件304,第一支撑件301、针座103、致动组件304和第二支撑件302四者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相互支撑,从而使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四者保持不脱离,但是不影响相互连接的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可在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之间轴向移动,从而不影响轴向移动致动组件来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和收回。
其次,第一支撑件301与针座103活动连接,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可拆卸连接,当第一支撑件301向近端移动时,第一支撑件3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此时第一支撑件301、针座103、致动组件304和第二支撑件302四者仍然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相互支撑,就算这四者之间出现轴向上的位移,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四者依然保持不脱离,并且针座103能够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由于致动组件304是通过针座103控制缝合针3的伸出和收回,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在脱离之前,针座103能够先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从而能够减少致动组件304对缝合装置100其他部件的干扰,提高操作性能。
再次,通过设置针座103与缝合针3连接,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能够脱离,从而不仅使已带出缝合线5的缝合针3(也就是已经在体内完成缝合动作的带有缝合线5的缝合针3)能够从体内抽出,并且将缝合针3从体内抽出,可将与缝合针3连接的部分缝合线5撤出体内,方便操作者顺着从体内抽出的部分缝合线5将打结器送入体内,或者能够直接将从体内抽出的部分缝合线5打结后推送至体内,完成缝合固定。
上述提到的“能够先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能够减少致动组件304对缝合装置100其他部件的干扰”,运用到具体实施例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情况:参看图12b,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二控制组件102的第一齿条1022穿入通孔93进行轴向运动,直到第二控制组件102控制缝合针3完成缝合动作,此时需要将第一齿条1022从通孔93中抽出,也就是需要带动第一齿条1022向近端移动,第一控制件9才能恢复初始状态,从而将缝合臂4恢复成输送状态,从而能够方便退出体内。因此,撤出缝合针的过程中可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能够减少致动组件304对缝合装置100其他部件的干扰,具有实用意义。
在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6a、16b和16c,缝合装置100还包括套状结构401,套状结构401包括第一支撑件301,套状结构401与针座103活动连接,针座103的近端设置于套状结构401内,针座103的远端可伸出或伸入套状结构401。其中,第一支撑件301可以是套状结构401的侧壁,也可以是设置在套状结构401的侧壁上的元件。
在实施例中,套状结构401和针座103两者中其一设置有通孔结构1030,套状结构401和针座103两者中另外一个设置有固定结构1033,固定结构1033被限制在通孔结构1030内活动,实现套状结构401与针座103活动连接,也就是第一支撑件301与针座103活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套状结构401上设置有长条形的通孔结构1030,针座103上设置固定结构1033,该固定结构1033为钩状结构10331,该钩状结构10331能够与通孔结构1030的内壁10301相抵,使钩状结构10331被限制在长条形的通孔结构1030内进行轴向运动。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7a和17b,套状结构401上设置有固定结构1033,该固定结构1033为棒状结构10332,针座103上设置有长条形的通孔结构1030,该棒状结构10332插入长条形的通孔结构1030中并能够与通孔结构1030的内壁10301相抵,使棒状结构10332被限制在长条形的通孔结构1030内进行轴向运动。若设置有多个针座103,则可设置多个固定结构1033分别限制在不同的通孔结构1030中,实现多个针座103单独的运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01可以不设置在套状结构401上,该第一支撑件301可以为一平面结构,例如各种形状的平板或杆或条或块等。在平面结构上设置连接件,以便与针座103活动连接。
参看图3,手柄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手柄外壳10和套状结构外壳13。结合图16和图17a,套状结构外壳13与套状结构401相连,套状结构外壳13设置在套状结构401外。套状结构外壳13上设置有连接件131,连接件131插入手柄外壳10中,使手柄外壳10和套状结构外壳13固定连接,套状结构外壳13中设置有连接件131的位置设置有切缝132,切缝132使套状结构外壳13中设置有连接件131的位置能够相对于套状结构外壳13中的其他位置能够相对活动。在需要将手柄外壳10和套状结构外壳13固定在一起时,垂直于轴向方向向内按压套状结构外壳13中设置有连接件131的位置,使连接件131容易插入手柄外壳10中,连接件131在插入手柄外壳10后,连接件131可以垂直于轴向方向向外恢复原来的形态,从而能够与手柄外壳10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相互卡接,以实现手柄外壳10和套状结构外壳13之间的固定。在需要从手柄外壳10上解脱拆卸套状结构外壳13时,垂直于轴向方向向内按压套状结构外壳13中设置有连接件131的位置,使连接件131容易从手柄外壳10中解脱,然后拖出套状结构外壳13,实现解脱。
参看图15a、15b和15c,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2设置于手柄外壳10的内壁。其中,致动组件304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041,第二支撑件302能够容纳于第一凹槽3041内,当第一支撑件301向近端移动时,第一支撑件3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针座103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直至第二支撑件302容纳于第一凹槽3041内,使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脱离。具体地,如图15a所示,此时,套状结构外壳13与手柄外壳10还未解脱,第二支撑件302未容纳于第一凹槽3041内,第一支撑件301、针座103、致动组件304和第二支撑件302四者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相互支撑,相互连接的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可在第一支撑件301和第二支撑件302之间轴向移动。如图15b所示,此时,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外壳13,套状结构外壳13与手柄外壳10解脱,但是第二支撑件302未容纳于第一凹槽3041内,第一支撑件301、针座103、致动组件304和第二支撑件302四者仍然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相互支撑,此时致动组件304已经完全从套状结构401中移出,针座103仍相对外壳13静止。如图15c所示,随着继续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外壳13,套状结构4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针座103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直至第二支撑件302容纳于第一凹槽3041内,第一支撑件301、针座103、致动组件304和第二支撑件302四者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同一平面上的力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尤其是致动组件304与针座103相连的部分所受的第二支撑件302提供的力逐渐减小,而由于针座103给致动组件304的垂直于轴向方向且朝向致动组件304的力的大小并未明显变化,从而使得致动组件304会以第二支撑件302为支点,致动组件304在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两者接触的位置处往垂直于轴向方向上(也就是d方向)翘起,由于致动组件304已经完全从套状结构401中移出,因此能够非常顺利地完成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脱离。
进一步地,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两者中其一设置有凸起部22,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两者中另外一个设置有凹陷部33,凸起部22和凹陷部33相互配合,使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可拆卸连接,能够保证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两者其中一个带动另一个运动时,实现有效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凸起部22和凹陷部33,可以只通过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的摩擦力,来保证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的,可以在致动组件304或/和针座103接触的表面设置粗糙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套状结构401还包括第二支撑件302,也就是第二支撑件302也设置在套状结构401上,此时,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两者接触的位置处需要位于套状结构401中,脱离套状结构401后,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之间能够解脱。具体地,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4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运动,从而致动组件304也能往近端运动一段,直到致动组件304无法继续向近端运动,此时可以通过设置卡位件3040与致动组件304相抵,例如手柄外壳10内的卡位件3040与第一齿条1022的凸块部10220轴向相抵,以控制致动组件304不能过多向近端移动,致动组件304从套状结构401中脱离,从而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之间脱离。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上述的凸起部22和凹陷部33,此时凸起部22或凹陷部33可以为弹性结构,在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外壳13,套状结构401带动针座103向近端移动,针座103带动致动组件304向近端移动,继续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外壳13,直至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的连接位置脱离套状结构401,由于设置有凸起部22和凹陷部33,此时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还存在连接,由于凸起部22或凹陷部33为弹性结构,进一步向近端拉动套状结构外壳13,凸起部22和/或凹陷部33在轴向拉扯中,凸起部22可以较容易地与凹陷部33脱离,实现针座103和致动组件304之间的脱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凸起部22和凹陷部33,可以只通过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的摩擦力,来保证致动组件304和针座103之间的连接,可以理解的,可以在致动组件304或/和针座103接触的表面设置粗糙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8a、18b和18c,缝合装置100还包括剪线器200,剪线器200设置在缝合装置100上,剪线器200包括相互连接的握持部201和剪切部202,缝合线5穿过剪切部202,拉动握持部201,使缝合线5贴合剪切部202,剪切缝合线5。在本实施例中,剪线器200设置在手柄1中,握持部201设置在手柄外壳10内,剪切部202设置在手柄外壳10外。当缝合针3带动缝合线5抽出时,避免缝合线5过长,可将留在体外的缝合线5剪短。剪切部202上设置有条形孔2020,条形孔2020的内壁设置有刀片2023。
在一实施例中,结合图3、19a、19b和19c,缝合装置100还包括线盘300,缝合线5缠绕在线盘300上,转动线盘300释放缝合线5,第一控制件9控制线盘300的固定或放松,线盘300具有固定状态和放松状态,第一控制件9具有初始状态和锁定状态。
参看图19a,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线盘300处于固定状态;参看图19b,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线盘300处于放松状态。其中,缝合线5缠绕在线盘300上,缝合线5的一部分缠绕在线盘300,缝合线5的另一部分顺着鞘管2向缝合臂4延伸,使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与缝合臂4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缝合线5对折后,缝合线的两端均与缝合臂4连接,缝合线5的对折的位置位于线盘300上。在另一实施例中,缝合线5的一端与缝合臂4连接,缝合线5的另一端位于线盘300上。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再次参看图19c,线盘300包括上凸圈300a、下凸圈300b、缠线部300c和分隔件300d,该缠线部300c位于上凸圈300a和下凸圈300b之间,上凸圈300a和下凸圈300b用于限制缝合线5缠绕的位置,其中该下凸圈300b还可以用于与第一控制件9相配合以实现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固定或放松线盘300,其中下凸圈300b上还设置有阻尼结构,例如将下凸圈300b的外表设置成多面体表面300b1,以增加下凸圈300b与第一控制件9相配合的紧密程度。另外,分隔件300d可以用来分隔缠线部300c与下凸圈300b,以避免下凸圈300b与第一控制件9相配合配合时影响缠线部300c上缝合线5的释放。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看图21,也可以不设置分隔件300d。
参看图19c,线盘300上还设置有勾线件3001,其中,勾线件3001可以设置在上凸圈300a、下凸圈300b、缠线部300c和分隔件300d上任意一位置或多个位置。当缝合线5对折后,缝合线5的两端均与缝合臂4连接,缝合线5的对折位置501位于线盘300上,此时,为了方便对折的缝合线5缠绕到线盘300上,先将缝合线5的对折位置501勾挂在勾线件3001上,然后以勾挂在勾线件3001上的缝合线5的对折位置501为起点,再将该将对折的缝合线5缠绕在线盘300上,完成缝合线5的缠绕,然后将该缝合线5的另一部分通过手柄外壳10上的穿线孔502(参看图20),再顺着鞘管20延伸至缝合臂4并与缝合臂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勾线件3001为小凸块3001a,具体为,在上凸圈300a上切割出一个小凸块3001a,小凸块3001a与上凸圈300a的其他部分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勾线件3001可以为线盘300上的或者另外安装在线盘300上的钩状结构、杆状结构等,只要能勾挂住缝合线5的对折位置501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同时还可以用来控制缝合臂4的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转换,具体控制过程参看前述实施例。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缝合臂4处于输送状态,线盘300处于固定状态;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缝合臂4处于展开状态,线盘300处于放松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可以只用来控制线盘300的固定和放松,缝合臂4可以用另外的元件进行控制,或者缝合臂4外部覆盖有保护结构,缝合臂4始终是展开状态,不需要对缝合臂4的状态进行控制,达到目标位置撤掉保护结构即可。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具有初始状态和锁定状态的第一控制件9,第一控制件9控制线盘300的固定状态和放松状态之间的转换,以避免线盘300始终处于放松状态,释放过多的缝合线5,过多的缝合线5容易堆积出现打结状况,并且容易干扰缝合装置100的其他操作。在需要的时候放松线盘300,操作性和可控性更强。
在一实施例中,参看图19a和19b,第一控制件9包括主体部92,主体部92包括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相对设置,线盘300设置于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之间,第一主体件921在靠近线盘300的一侧具有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第二主体件922在靠近线盘300的一侧具有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线盘300设置于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之间的位置为第一位置P。在第一位置P处,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与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与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之间的距离,从而在线盘300径向方向上实现线盘300的固定和放松。当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与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则可以用于夹紧线盘300,线盘300保持固定状态;当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与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之间的距离较大时,则可以用于放松线盘300,线盘300保持放松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的部分位置设置凹部9211,使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与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之间的距离较大。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在第一位置P处,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未设置有凹部9211的部分与线盘300相抵;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在第一位置P处,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上设置有凹部9211的部分与线盘300相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也可以同时设置凹部,或者只有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设置凹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921/第二主体件922的整体厚度是均匀的,不设置凹部,只要在第一位置P处,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之间的距离增大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操作第一操作部91带动相互连接的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转动。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不同的操作部,第一主体件921和第二主体件922其中一个可转动,通过改变两个主体件侧壁之间的距离来固定或放松线盘300。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操作部,直接转动第一主体件921或/和第二主体件922。
结合图3、图19和图20,在一实施例中,线盘300可以设置在手柄外壳10的外部,主体部92设置在手柄外壳10的内部,在第一位置P处,手柄外壳10上设置有一开孔1011,第一主体件内壁9210能通过该开孔1011与线盘300相抵。可以理解的,在第一位置P处,手柄外壳10上可以还设置有另一开孔1011,第二主体件内壁9220能通过该开孔1011与线盘300相抵。参看图21、图22、图23,在一实施例中,缝合装置100还包括固定盖体330,固定盖体330罩在线盘300的外部。参看图23a和图23b,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控制件9顶住线盘300的一端,线盘300的另一端与固定盖体330固定;参看图23c和图23d,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锁定状态时,线盘300的另一端与固定盖体300脱离。如此设置,能够在线盘300高度方向上实现线盘300的固定和放松。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盖体330与手柄外壳10固定连接,使固定盖体330保持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件9包括顶出件910,顶出件910的一端设置有顶出部910a,第一控制件9可转动。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顶出部910a靠近线盘300的一端并顶住线盘300,从而固定线盘300;当第一控制件9转动至锁定状态时,顶出部910a远离线盘300的一端,从而放松线盘300。
进一步地,缝合装置100还包括弹性件311,弹性件311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盖体330和线盘300连接。当第一控制件9处于初始状态时,顶出部910a靠近线盘300的一端并顶住线盘300,从而固定线盘300,此时弹性件311被压缩,储备了弹性势能;当第一控制件9转动至锁定状态时,顶出部910a远离线盘300的一端,该被压缩了的弹性件311释放弹性势能,该弹性势能作用在线盘300上,加快了线盘300脱离从固定盖体330,从而加快放松线盘300。
进一步地,线盘30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固定部111,固定盖体330设置有第二固定部112,第一固定部111和第二固定部112两者中其一为凹槽,两者中另一为凸块,凸块与凹槽连接,从而提高线盘300与固定盖体330的固定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同时通过上述方式,在线盘300径向方向上和线盘300高度方向上实现线盘300的固定和放松。具体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设置方式来实现:可以将顶出件910设置在主体部9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选择在线盘300径向方向和线盘300高度方向中任一种来实现线盘300的固定和放松。
再次参看图21,线盘300至少部分设置在手柄外壳10外,手柄外壳10上设置有第一柱312,线盘300插入第一柱312中,线盘300围绕第一柱312旋转,以释放出缝合线5。
结合图21和图24,线盘300靠近手柄外壳10的一端设有开口313,线盘300内壁设置有第一阻尼结构314,也就是开口313周围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阻尼结构314,手柄外壳10设置有与第一阻尼结构314配合的第二阻尼结构315,随着线盘300的转动,第一阻尼结构314相对第二阻尼结构315运动,减缓线盘300的转动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线盘300靠近手柄外壳10的一端的外壁设置有第一阻尼结构314,手柄外壳10设置有与第一阻尼结构314配合的第二阻尼结构315。
在操作过程中,当缝合针3的远端与缝合臂4连接,将缝合臂4上的缝合线5的至少一端抽出,然后缝合针3发生位移,则会带动缝合线5的位移,缝合线5带动线盘300转动,以释放线盘300上缠绕的缝合线5。由于线盘300转动存在惯性,线盘300容易转动过快,则会出现过多释放线盘上缠绕的缝合线5,过多的释放的缝合线容易堆积出现打结状况,并且容易干扰缝合装置100的其他操作。因此需要减缓线盘300的转动速度,使能够释放出合理量的缝合线5。
参看图25a、图26和图27,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还包括承接结构122,承接结构122与鞘管2固定连接,承接结构122包括第一部1221,第一部1221与手柄外壳10相抵,第一部1221设置有第一配合结构1222,手柄外壳10设置有第二配合结构1223,第一配合结构1222和第二配合结构1223两者中其一为至少一凸块结构1221a,第一配合结构1222和第二配合结构1223两者中另一个为多个凹部结构1221b,多个凹部结构1221b沿周向设置,转动承接结构122,承接结构122相对于手柄外壳10周向运动,使一凸块结构1221a在多个凹部结构1221b中依次运动。
参看图27,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承接结构122,该承接结构122与鞘管2连接,转动承接结构122,承接结构122相对于手柄外壳10周向运动,能够在鞘管输送进体内后,通过调节承接结构122与手柄外壳10的周向相对位置,以实现转动鞘管2,调节鞘管2的周向位置,更加灵活地适应体内的环境,同时能够保持手柄1的其他部分不动,方便手柄1上其他部分的操作。另外,通过在承接结构122的第一部1221和手柄外壳10上分别设置第一配合结构1222和第二配合结构1223,第一配合结构1222和第二配合结构1223两者中其一为至少一凸块结构1221a,第一配合结构1222和第二配合结构1223两者中另一个为多个凹部结构1221b,多个凹部结构1221b沿周向设置,转动承接结构122,承接结构122相对于手柄外壳10周向运动,使一凸块结构1221a在多个凹部结构1221b中依次运动,实现能够在转动过程中,定量控制承接结构122周向转动的角度,以便更加精准地控制鞘管2周向转动的角度,提高手术操作过程的精确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本实施例中,鞘管2的远端具有弯曲部分,或者不具有弯曲部分。在图27中,第一配合结构1222为凹部结构1221b,第二配合结构1223为凸块结构1221a;参看图28,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配合结构1222为凸块结构1221a,可以理解的,第二配合结构1223为凹部结构1221b。
在一实施例中,凹部结构1221b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凹部1221b1和第二凹部1221b2,凸块结构1221a从第一凹部1221b1运动到第二凹部1221b2或者从第二凹部1221b2运动到第一凹部1221b1,带动鞘管2相对手柄外壳10顺时针或逆时针周向转动第一角度e。本实施例,通过能够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能够更加精准地调节鞘管2转动的角度,方便在手术过程中由于朝一个方向转动过大,而可逆地调整或修正到合适的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承接结构122还包括第二部1224,第二部1224与鞘管2固定连接,第一部1221设置在第二部1224的外表面,从而方便承接结构122与鞘管2的连接,也不影响承接结构122与手柄外壳10之间的配合。具体地,第二部1224至少部分穿设于手柄外壳10内,第一部1221的近端与手柄外壳10的远端相抵,第一部1221的近端设置有第一配合结构1222,手柄外壳10的远端设置有第二配合结构1223。在其他实施例中,承接结构122可以不包括第二部1224,只包括第一部1221,其中第一部1221的一端可以与鞘管2连接,第一部1221的另一端与手柄外壳10配合。
参看图25a和图25b,在一实施例中,手柄1还包括旋钮123,旋钮123套设并固定在承接结构122上,方便通过旋钮123转动承接结构12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旋钮123,直接旋转承接结构122也可。
旋钮123设置有旋钮止挡件1231,手柄外壳10设置有外壳止挡件1232,旋钮123套设在承接结构122上,朝第一方向Q转动旋钮123,旋钮止挡件1231与外壳止挡件1232周向相互止挡,阻止旋钮123继续朝向第一方向Q转动。其中第一方向Q可以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
旋钮止挡件1231包括第一旋钮止挡件1231a和第二旋钮止挡件1231b,外壳止挡件1232在第一旋钮止挡件1231a和第二旋钮止挡件1231b之间运动;或者,外壳止挡件1232包括第一外壳止挡件1232a和第二外壳止挡件1232b,旋钮止挡件1231在第一外壳止挡件1232a和第二外壳止挡件1232b之间运动。如此设置,可以将旋钮止挡件1231与外壳止挡件1232之间的周向旋转控制在整个圆周中的一定的范围内,使旋钮止挡件1231不能相对外壳止挡件1232旋转一整圈,也就是旋钮123相对于手柄外壳10在整个圆周中的一定的范围内旋转,从而控制鞘管2周向转动的角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旋钮123具有初始状态,旋钮123设置有第一定位件1233,承接结构122设置有第二定位件1234,旋钮123与承接结构122相互连接时,第一定位件1233和第二定位件1234相互连接固定,使旋钮123与手柄外壳10配合时处于初始状态。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将承接结构122与手柄外壳10连接,再通过第一定位件1233和第二定位件1234地配合将旋钮123连接到承接结构122上,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旋钮123与承接结构122的初始连接位置,从而能够控制旋钮止挡件与手柄外壳10的初始连接位置,从而能够控制旋钮止挡件1231与外壳止挡件1232之间的周向距离,从而控制旋钮123旋转的角度范围,进一步能够精准控制鞘管2周向转动的角度范围。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同时设置第一旋钮止挡件1231a、第二旋钮止挡件1231b、第一定位件1233和第二定位件1234,或者,同时设置第一外壳止挡件1232a、第二外壳止挡件1232b、第一定位件1233和第二定位件1234,从而更加精准地控制鞘管2周向转动的角度范围。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止挡件还可以设置在承接结构122上,具体地,可以理解地,承接结构122可以设置有承接结构止挡件,手柄外壳10设置有外壳止挡件1232,朝第一方向转动旋钮123,承接结构止挡件与外壳止挡件1232周向相互止挡,阻止承接结构继续朝向第一方向转动。
参看图27,为了将承接结构122和手柄外壳10更好的固定在一起,在承接结构122和手柄外壳10上分别设置有固定元件1225、1226。承接结构122的固定元件1225为凹槽结构,手柄外壳10的固定元件1226为凸块结构,该凹槽结构和凸块结构相互配合连接。参看图28,在一实施例中,承接结构122的固定元件1225为凸块结构,手柄外壳10的固定元件1226为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和凸块结构相互配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有承接结构122的实施例中,该承接结构122可以运用到该缝合装置100上,可以理解地,还可以运用到任意输送装置,参看图1,该输送装置1000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柄1和鞘管2。
以用本实施例中的缝合装置100缝合卵圆孔未闭为例,其中缝合针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缝合针31和第二缝合针32,参看图29a,缝合线5的两端5a和5b分别位于缝合臂4的两侧,缝合线5的中间部分5c顺着鞘管2向近端延伸,直至能够缠绕在线盘300上。大致的操作过程可以是:顺着导丝将缝合装置100输送到目标位置,缝合装置100的远端穿过卵圆孔,然后展开缝合臂4,缝合臂4的两侧分别抵住卵圆孔位置上的原生隔600和继生隔700,然后参看图29b,伸出第一缝合针31穿过原生隔600与缝合臂4一侧连接,从而从缝合臂4上抽出缝合线5的一端5a,伸出第二缝合针32穿过继生隔700与缝合臂4另一侧连接,从而从缝合臂4上抽出缝合线5的另一端5b,该第一缝合针31和第二缝合针32分别携带缝合线5的两端5a、5b慢慢向近端回撤到鞘管2内,直至回撤到体外,与此同时,缝合线5的中间部分5c从线盘300上慢慢解脱,然后慢慢向远端移到,直至到达原生隔和继发隔位置(参看图29c),最后顺着缝合线5的两端5a、5b向体内送入打结器,剪切缝合线5多余的部分,完成缝合卵圆孔未闭。其中为了让图更加简单易懂,在图29a、29b和29c中没有画出第一缝合针31、第二缝合针32、缝合臂4、鞘管2和线盘300等,相关的结构请参看前述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缝合针、缝合臂和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位于所述缝合臂上,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以将所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从所述缝合臂中抽出,
所述缝合装置还包括针座控制组件,所述针座控制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和针座,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一齿条相互啮合,所述针座分别与所述缝合针、所述第一齿条连接,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带动所述针座轴向运动,控制所述缝合针的伸出和收回,当所述缝合针伸出时,所述缝合针的远端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座控制组件还包括齿轮操作部,所述齿轮操作部与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操作所述齿轮操作部带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包括啮合段和连接段,所述啮合段和所述连接段轴向连接,所述啮合段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缝合针的近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啮合段为所述第一齿条上的一段凹槽结构,所述第一齿轮限制在所述凹槽结构中运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臂具有相互转换的输送状态和展开状态,处于所述展开状态时,所述缝合针的远端与所述缝合臂连接,所述缝合装置还包括缝合臂控制组件,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缝合臂在所述输送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下相互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具有初始状态和锁定状态,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从所述初始状态运动到所述锁定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缝合臂从所述输送状态转换为所述展开状态,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针座控制组件的远端侧,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具有轴向贯穿的通孔,当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时,所述针座控制组件的所述第一齿条穿入所述通孔进行轴向运动;当所述缝合臂控制组件处于所述初始状态时,所述针座控制组件的所述第一齿条被阻止穿入所述通孔,限制所述第一齿条进行轴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包括穿入段和啮合段,所述穿入段与所述啮合段轴向相连,所述啮合段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所述穿入段用于穿入所述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条还包括连接段,所述穿入段、所述啮合段和所述连接段轴向依次连接,所述啮合段为设置在所述穿入段和所述连接段之间的凹槽结构,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缝合针的近端连接,所述第一齿轮限制在所述凹槽结构中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针包括第一缝合针和第二缝合针,所述针座包括第一针座和第二针座,所述第一缝合针与所述第一针座连接,所述第二缝合针与所述第二针座连接,所述针座控制组件还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和第二齿条,
转动所述第一齿轮,通过所述第一齿条带动所述第一针座轴向运动,控制所述第一缝合针的伸出和收;转动所述第二齿轮,通过所述第二齿条带动所述第二针座轴向运动,控制所述第二缝合针的伸出和收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针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针座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可拆卸连接,
当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针座连接后,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针座外,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一齿条外,所述第一支撑件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在的轴向方向的直线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相对设置,用于在垂直于轴向方向上支撑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针座,相互连接的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针座可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轴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支撑件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支撑件带动所述针座向近端移动,所述针座带动所述第一齿条向近端移动,直到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针座之间脱离。
CN202311847585.6A 2023-12-28 2023-12-28 缝合装置 Pending CN1202270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7585.6A CN120227089A (zh) 2023-12-28 2023-12-28 缝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847585.6A CN120227089A (zh) 2023-12-28 2023-12-28 缝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0227089A true CN120227089A (zh) 2025-07-01

Family

ID=96155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847585.6A Pending CN120227089A (zh) 2023-12-28 2023-12-28 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022708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02624B2 (en) Apparatus for applying a knot to a suture
JP6353051B2 (ja) 滑動式縫合糸把持器
US9451951B2 (en) Suture snare with retractable sleeve
CN111870292B (zh) 缝合线释放机构、穿刺芯组件、穿刺器及其使用方法
US8753357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uturing tissue
JP5616735B2 (ja) 直接駆動針を含む創傷閉鎖デバイス
US20030220659A1 (en) Knot pusher and suture retriever
US20080269786A1 (en) Sutu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losing a Patent Foramen Ovale
CN104939884B (zh) 一种外科手术器械的钉砧及外科手术器械
WO2011094619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uturing of cardiac openings
JP2020054833A (ja) 低侵襲縫合に対する装置
US20130289584A1 (en) Compliant anastomosis system utilizing suture
CN120360622B (zh) 缝合装置
CN120227089A (zh) 缝合装置
CN120227087A (zh) 缝合装置
CN120227086A (zh) 缝合装置
CN120227085A (zh) 缝合装置
CN120227560A (zh) 输送装置
JP2022509536A (ja) 自動縫合装置および自動縫合方法
CN203789974U (zh) 一种外科手术器械的钉砧及外科手术器械
KR101306032B1 (ko) 외과 수술용 장치
JP6804453B2 (ja) 衝撃による展開を伴う腹腔鏡縫合装置
JP2022527020A (ja) 外科用固定装置
EP1977698B1 (en) Loading device for indwelling implement
JPH09262242A (ja) 持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