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344287A - 导丝 - Google Patents
导丝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0344287A CN120344287A CN202280102579.5A CN202280102579A CN120344287A CN 120344287 A CN120344287 A CN 120344287A CN 202280102579 A CN202280102579 A CN 202280102579A CN 120344287 A CN120344287 A CN 1203442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end
- section
- guide wire
- coil
- lo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9—Guide wires
- A61M2025/09058—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 A61M2025/09083—Basic structures of guide wires having a coil around a co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导丝具备:包括超弹性材料的芯轴;以及线圈,所述线圈由在芯轴的前端部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形成,在芯轴的位于线圈的内侧的部分具有第一区间和位于第一区间的后端侧的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包括由超弹性材料经热变性形成的热变性部,在第二区间中,形成长度比第一区间短的热变性部,或者不形成热变性部,在线圈的前端部具有在相互邻接的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绕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丝。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使用包括超弹性合金的芯轴的医疗用导丝。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包括超弹性合金的芯轴的前端侧实施热处理后的导丝。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7-1536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2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10-146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5-3129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的导丝有时为了适合血管等的形状而被实施将导丝的前端部弯曲成规定形状的“成型(shaping)”。使用超弹性材料的芯轴的导丝在表示成型的容易程度的“成型性能”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特别是,要求将导丝前端的1至2毫米进行钩状赋形为约45度的角度的“钩状成型”的容易性。此外,要求成型性能的改善,另一方面,在导丝使用过程中抵抗导丝折弯这样的破损的耐久性也存在提高的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性能以及耐久性优异且能够容易地进行钩状成型的导丝。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可以以以下的方式实现。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导丝,所述导丝具备:包括超弹性材料的芯轴;以及线圈,所述线圈由在芯轴的前端部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形成,芯轴在位于线圈的内侧的部分具有第一区间和位于第一区间的后端侧的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包括超弹性材料经热变性形成的热变性部,在第二区间中,形成长度比第一区间短的热变性部,或者不形成热变性部,线圈在前端部具有在相互邻接的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绕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包括热变性部的第一区间,芯轴的超弹性的特性得以抑制,成型性能得以提高。此外,通过在线圈的前端部设置疏绕部,导丝的前端部的成型性能得以提高。由此,能够易于赋予钩状成型。另外,在第二区间中,通过设置长度比前端侧的热变性部短的热变性部、或未被热变性的部分,能够维持芯轴的超弹性,并能够维持导丝的耐久性。
(2)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也可以,线圈的长轴方向上的、疏绕部的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为线材的外径以上。
根据该结构,在例如将由钎料或焊料等形成的固定部设置于前端侧的疏绕部来将芯轴与线圈固定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固定部分的长度。
(3)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也可以,第一区间的后端位于比疏绕部的后端更靠近后端侧。
在对导丝进行赋形的情况下,有时会施加赋形成平缓的曲线状的“主体成型”。根据该结构,通过包括热变性部的第一区间在更宽广的范围延伸,施加主体成型变得容易。另外,通过第一区间的后端与疏绕部的后端在长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能够使导丝的弯曲刚性的变化变得平缓。
(4)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也可以,疏绕部的后端位于比第一区间的后端更靠近后端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前端侧的疏绕部在更宽广的范围延伸,施加主体成型变得容易。另外,通过疏绕部的后端与第一区间的后端在长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能够使导丝的弯曲刚性的变化变得平缓。
(5)在上述方式的导丝中,也可以,线圈还在后端部具有在相互邻接的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疏绕部,线圈的长轴方向上的、在后端部形成的疏绕部的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为线材的外径以上。
根据该结构,在例如将由钎料或焊料等形成的固定部设置于后端侧的疏绕部来将芯轴与线圈固定的情况下,能够缩短固定部分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可以通过导丝、导丝的制造方法、导管的制造方法、内窥镜、扩张器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示例出导丝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3是示例出导丝的A-A剖面的说明图。
图4是示例出导丝的最前端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5是示例出线圈的后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6是示例出经成型后的导丝的前端部的说明图。
图7是示例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8是示例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9是示例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
图10是示例出经钩状成型后的导丝的前端部的说明图。
图11是示例出变形例1的导丝的说明图。
图12是示例出变形例4的导丝的说明图。
图13是示例出变形例8的导丝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各构成构件的大小为示例,有时用与实际不同的尺度表。下面,将导丝1A的各构成构件的位于前端侧的端部记载为“前端”,将包括“前端”且从前端朝向后端侧延伸至中途的部位记载为“前端部”。同样地,将各构成构件的位于后端侧的端部记载为“后端”,将包括“后端”且从后端朝向前端侧延伸至中途的部位记载为“后端部”。
图1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整体图的说明图。导丝1A是用于血管的治疗等的医疗设备。导丝1A具有芯轴10、线圈20A、前端固定部30、后端固定部31。
图2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芯轴10是从导丝1A的前端延伸至后端的长条构件。芯轴10形成为外径朝向前端侧减小,在前端部具有在长轴方向上外径大致固定的笔直部11、以及在笔直部11的后端侧设置的锥形部12。关于芯轴1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芯轴10由超弹性材料形成。超弹性材料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例如、Ni-Ti合金、Ni-Ti-X(X=Fe、Cu、V、Co、Cr、Mn、Nb等)合金、Cu-Zn-X(X=Al、Fe等)合金等超弹性合金。
线圈20A是由线材21A形成的构件,线材21A是以覆盖芯轴10的前端部的外周的方式卷绕为螺旋状而形成的。线圈20A从前端侧依次具有疏绕部22A、密绕部23A、疏绕部24A。密绕部23A是以线材21A彼此接触的方式卷绕且节距小的部分。另一方面,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是节距比密绕部23A大且在邻接的线材21A之间形成有后述的间隙G(图4以及图5)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0A在比疏绕部22A靠近后端侧具有密绕部23A和疏绕部24A,但也可以线圈20A的全长由疏绕部22A构成。或者,在线圈20A中,比疏绕部22A靠近后端侧全部是密绕部23A。关于线圈20A的疏绕部22A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示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关于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记述。
线圈20A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不锈钢(SUS302、SUS304、SUS316等)、Ni-Ti合金等超弹性合金、钢琴线、镍-铬系合金、钴合金、钨、铂等。
前端固定部30是将芯轴10的前端和线圈20A的前端固定的构件。另外,后端固定部31是将芯轴10的中间部分和线圈20A的后端固定的构件。例如,前端固定部30以及后端固定部31是通过在使熔融状态的钎料或焊料等附着于芯轴10和线圈20A之后进行冷却并固化而形成的。
前端固定部30以及后端固定部31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钎料(铝合金钎料、银钎料、金钎料等)、金属焊料(Ag-Sn合金、Au-Sn合金等)、粘接剂(环氧系粘接剂等)等。
<芯轴10的详细内容>
对芯轴10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芯轴10在线圈20A的内侧具有第一区间S1和第二区间S2。第一区间从芯轴10的前端朝向后端侧延伸,包括热变性部13A。在此,将芯轴10的热变性部13A以外没有经热变性的部分称为“非热变性部15A”。热变性部13A是通过对芯轴10进行加热来使形成芯轴10的超弹性材料的特性发生变化后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热变性部13A是芯轴10的超弹性的特性比非热变性部15A更加受到抑制的部分。另外,第一区间S1的后端(热变性部13A的后端)14A示出热变性部13A与非热变性部15A的边界。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配置在比后述的疏绕部22A的后端25A更靠近后端侧。由此,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与前端侧的疏绕部22A的后端25A在芯轴10的长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在图2中,将从第一区间S1的前端到后端14A的长轴方向的长度表示为LS1。第一区间的长度LS1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设为2毫米至7毫米。
第二区间S2位于线圈20A的内侧且比第一区间S1更靠近后端侧。在第二区间S2没有形成热变性部13A,仅由非热变性部15A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区间S2没有形成热变性部13A,但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二区间S2形成热变性部13A。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区间S2形成的热变性部13A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一区间S1的热变性部13A的长度短。
热变性部13A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热变性部13A可以是通过向芯轴10的表面照射激光以将芯轴10从约600度加热至约1000度而形成的。
图3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A-A剖面的说明图。芯轴10的笔直部11由平面16、与平面16对置的平面17、将平面16和平面17连结的曲面18以及曲面19形成。笔直部11的横截面为在规定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扁平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笔直部11的横截面上,与平面16平行的方向Dx的长度比与平面16正交的方向Dy的长度大。由此,笔直部11弯曲的容易程度因笔直部11所受的应力的方向而不同。例如,在对笔直部11施加与平面16正交的方向Dy的应力的情况下,与施加与平面16平行的方向Dx的应力的情况相比,笔直部11更易弯曲。在此,导丝1A的长轴方向上的笔直部11的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10毫米至20毫米。另外,虽然未图示,但锥形部12和比锥形部12更靠近后端侧的芯轴10的横截面为圆形。
笔直部11的制作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具备平面部的模具对成形为圆柱状的芯轴10的前端部进行冲压加工来制作。
<前端侧的疏绕部22A的详细内容>
图4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最前端的纵截面的说明图。对疏绕部22A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线圈20A具有疏绕部22A,疏绕部22A在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21A中的邻接的线材21A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G。疏绕部22A从线圈20A的前端朝向后端侧形成,疏绕部22A的前端埋设于前端固定部30。疏绕部22A的后端25A示出疏绕部22A与密绕部23A的边界。疏绕部22A的长轴方向的长度不受限定,例如可以设为0.5毫米至2毫米左右。
在将构成疏绕部22A的线材21A的外径设为D、将线材21A之间的间隙G在长轴方向上的大小设为Lg时,线材21A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Lg为线材21A的外径D以上。在此,线材21A的外径D是指线圈20A的长轴方向上的线材21A的大小。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的线材21A那样,线材21A是圆形,在线圈20A的长轴方向上的线材21A的大小在横截面上不是恒定的情况下,将“将在线材21A中线圈20A的长轴方向上的大小最大的部分在长轴方向上的大小”设为线材21A的外径D。即,将线材21A的最大外径设为外径D。在此,间隙G的大小Lg与线材21A的外径D大致相同的结构换言之可以是以下结构:在以线材21A彼此接触的方式卷绕而成的密绕部23A的节距的大小设为100%时,疏绕部22A的节距的大小约为200%。因此,“间隙G的大小Lg为线材21A的外径D以上”换言之是指,在将密绕部23A的节距的大小设为100%时,疏绕部22A的节距的大小为200%以上。如图4所记载的疏绕部22A那样,在邻接的线材21A之间形成有间隙G的情况下,前端固定部30的钎料或焊料以流入疏绕部22A的间隙G的状态被固定。
<后端侧的疏绕部24A的详细内容>
图5是示例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的线圈20A的后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对疏绕部24A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在线圈20A的后端部形成有疏绕部24A。疏绕部24A从线圈20A的后端朝向前端侧形成,疏绕部24A的后端埋设于后端固定部31。在后端侧形成的疏绕部24A与在上述的前端侧形成的疏绕部22A同样地,在邻接的线材21A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G。疏绕部24A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不受限定,例如可以设为0.5毫米至2毫米左右。在将密绕部23A的节距的大小设为100%时,图5所述的疏绕部24A的节距的大小为200%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的间隙G的大小Lg设为线材21A的外径D以上,但也可以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的间隙G的大小Lg比线材21A的外径D小。如上所述,在将密绕部23A的节距设为100%时,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的节距的大小可以设为150%至500%左右。通过将疏绕部22A以及疏绕部24A的节距的大小设为约150%以上,邻接的线材21A充分分离,线材21A之间的热传导率降低。由此,在前端固定部30使用钎料或焊料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熔融后的钎料或焊料沿着线材21A在长轴方向上流动的量。
图6是示例出成型后的导丝1A的前端部的说明图。如上所述,在本文中,将使导丝1A的前端约1毫米至2毫米进行钩状赋形为约45度的角度称为“钩状成型”,将对导丝1A的前端约20毫米赋予平缓的弯曲形状称为“主体成型”。在图6中,将被施加钩状成型的部分示出为钩状成型部Sa,将被施加主体成型的部分示出为主体成型部Sb。钩状成型部Sa是热变性部13A与疏绕部22A重叠设置而成的部分。另外,在主体成型部Sb也设置有热变性部13A。此外,由于笔直部11的横截面为扁平的形状,因此具有易于弯曲的方向。如此,导丝1A在最前端设置有最易成型的部分,在比最前端更靠近后端侧设置有成型容易的部分。即,导丝1A从前端侧朝向后端侧成型的容易程度阶段性地变化。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导丝1A,导丝1A具有包括热变性部13A的第一区间S1。与非热变性部15A相比,热变性部13A的超弹性的特性更加受到抑制,在变形时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减弱。由此,易于将导丝1A向所设想的方向成型。
导丝1A具有疏绕部22A,邻接的线材21A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Lg为线材21A的外径D以上。即,与一般的导丝的线圈的节距为约100%至约120%相对地,疏绕部22A的节距扩大至200%以上。由于疏绕部22A的邻接的线材21A之间充分分离,因此线材21A之间的热传导率降低。由此,在前端固定部30使用钎料或焊料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熔融后的钎料或焊料沿着线材21A在长轴方向上流动的量。因此,能够缩短前端固定部30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并能够提高导丝1A的前端的柔性。使线圈20A稀疏卷绕以使线圈20A本身具有柔性,并且缩短前端固定部30的长度,由此能够使导丝1A的前端部具有柔性,使得导丝1A的使用者易于向所设想的方向成型。特别是,若将疏绕部22A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设为1毫米至2毫米左右,则易于进行1毫米至2毫米左右的钩状成型。通过进行钩状成型,即使在导丝1A插入到血管直径小的血管(例如直径为1毫米至2毫米左右的血管)的分支部的情况下,导丝1A的使用者也能够易于将导丝1A向所设想的方向推进。
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配置在比疏绕部22A的后端25A更靠近后端侧。由此,由于芯轴10的成型容易的部分配置得较宽广,因此易于进行主体成型。例如,通过将第一区间S1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LS1(图2)设为20毫米左右,易于进行20毫米左右的主体成型。通过进行主体成型,即使在导丝1A插入到血管直径大的血管(例如直径为2毫米至10毫米左右的血管)的分支部的情况下,导丝1A的使用者也能够易于将导丝1A向所设想的方向推进。另外,即使在将第一区间S1的长度设为2毫米至7毫米的情况下,由于在主体成型部Sb的成型时的变形量较大的前端部设置有热变性部13A,因此易于进行主体成型。如果将第一区间S1的长度LS1缩短,则第二区间S2的长度相对增加,芯轴10的抗弯曲或折弯的耐久性得以提高,因此更加容易兼顾成型性能与耐久性的维持。
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配置在比疏绕部22A的后端25A更靠近后端侧,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与前端侧的疏绕部22A的后端25A在芯轴10的长轴方向上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热变性部13A与非热变性部15A的边界处的芯轴10的弯曲刚性的变化与、疏绕部22A与密绕部23A的边界(疏绕部22A的后端15A)处的线圈20A的弯曲刚性的变化发生在不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导丝1A的长轴方向上的弯曲刚性的急剧的变化。
在第二区间S2没有设置热变性部13A,第二区间S2仅形成有非热变性部15A。由此,在第二区间S2能够维持芯轴10的超弹性的特性,并能够抑制导丝1A意外弯折或弯曲。综上所述,能够改善导丝1A的成型性能,同时能够提高导丝1A的耐久性。
线圈20A在具有后端侧疏绕部24A,邻接的线材21A之间的间隙G的大小Lg为线材21A的外径D以上。与一般的导丝的线圈的节距为100%至120%相对地,疏绕部24A的节距扩大至200%以上。由此,与上述的疏绕部22A同样地,在疏绕部24A,邻接的线材21A之间也充分分离,因此线材21A之间的热传导率降低。由此,在后端固定部31使用钎料或焊料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熔融后的钎料或焊料沿着线材21A的间隙G在长轴方向上流动的量。因此,能够缩短后端固定部31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并能够提高导丝1A的柔性。由此,能够抑制在导丝1A的后端固定部31附近产生的弯曲刚性增加,并能够减少在后端固定部31附近发生导丝1A的弯折或弯曲等的破损的可能性。
芯轴10的笔直部11的横截面是在规定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扁平的形状。由此,笔直部11弯曲的容易程度因笔直部11所受的应力的方向而不同。在对芯轴10进行成型的情况下,笔直部11会向易于弯曲的方向弯曲,由此能够使导丝1A向恒定方向均匀地弯曲。在本实施方式中,易于使导丝1A的前端部向图3所记载的Dy方向均匀地弯曲成型。例如,在笔直部11的横截面并不是扁平的形状、而横截面的形状是圆形的情况下,由于弯曲的容易程度方向无关而是恒定的,因此难于使导丝1A向恒定方向均匀地弯曲,导丝1A以扭曲的方式成型的可能性较高。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示例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导丝1B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相比,导丝1B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区间S2设置有热变性部13B。对于导丝1B的与导丝1A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在第二区间S2的一部分设置有热变性部13B,在热变性部13B以外的部分设置有非热变性部15B。在第二区间S2设置的热变性部13B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LS2比第一区间S1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LS1短。
如导丝1B那样,在第二区间S2设置有热变性部13B的结构中,在第二区间S2设置的热变性部13B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LS2比第一区间S1在长轴方向上的长度LS1短,由此能够提高芯轴10的抗弯折或弯曲的耐久性。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是示例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导丝1B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相比,导丝1C的不同之处在于,疏绕部22C的后端25C位于比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C更靠近后端侧。对于导丝1C的与导丝1A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导丝1C的疏绕部22C更加向后端侧延伸且在设置更宽广的范围,由此易于进行主体成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C与前端侧的疏绕部22C的后端25C在芯轴10的长轴方向上也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芯轴10的弯曲刚性的变化位置与线圈20C的弯曲刚性的变化位置重叠而引起的、弯曲刚性的急剧的变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9示例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D的前端部的纵截面的说明图。与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相比,导丝1D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D与疏绕部22D的后端25D在线圈20C的长轴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对于导丝1D中与导丝1A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在导丝1D中,也能够通过热变性部13D和疏绕部22A容易地进行钩状成型。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热变性部13D没有比疏绕部22D的后端25D更加向后端侧延伸的方式中,由于芯轴10有具有扁平的横截面形状的笔直部11,因此也能够易于赋予主体成型。此外,通过将热变性部13D设定得较短,能够将维持芯轴10的耐久性的范围确保得更宽广。
图10示例出经钩状成型后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D的前端部的说明图。在图10中,将被赋予钩状成型后的部分示出为钩状成型部Sa。上述的导丝1D的、热变性部13D与疏绕部22D重叠设置的部分易于进行成型,因此能够特别易于进行钩状成型。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形式中实施,例如可以进行下述的变形。
<变形例1>
图11是示例出变形例1的导丝1E的说明图。与各实施方式的导丝相比,导丝1E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E的位置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中,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A比疏绕部22A的后端25E更靠近后端侧,形成在笔直部11的全长。但是,也可以如导丝1E那样,第一区间S1的后端14E比疏绕部22E的后端25E更靠近后端侧,设置于笔直部11的中途部分。在导丝1E中,通过热变性部13E和疏绕部22E也易于进行钩状成型。另外,能够通过笔直部11向规定方向均匀地赋予主体成型。此外,通过将热变性部13E设定得较短,能够在更宽广的范围维持芯轴10的耐久性。
<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1B、1C、1D)中,第一区间S1从芯轴10的最前端朝向后端侧形成,但也可以不从芯轴10的最前端形成。第一区间S1只要形成在线圈(20A、20B、20C、20D)的内侧即可,例如也可以在比芯轴10的前端更靠近后端侧设置第一区间S1的前端。
<变形例3>
也可以在第一区间S1以及第二区间S2,设置热变性部(13A、13B、13C、13D)以外的使芯轴10的特性发生变化的部分。例如,也可以通过电解研磨或喷丸处理加工等设置使芯轴10的表面状态发生变化的部分。
<变形例4>
图12是示例出变形例4的导丝1F的说明图。导丝1F在第二区间具有多个热变性部13F。也可以如导丝1F那样,在第二区间S2设置两个热变性部13F。
<变形例5>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1B、1C、1D)中,在芯轴10的位于比第二区间S2更靠近后端侧的部分不设置热变性部(13A、13B、13C、13D),但也可以设置热变性部(13A、13B、13C、13D)。
<变形例6>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1B、1C、1D)中,线材(21A、21B、21C、21D)的横截面为圆形,但也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等矩形。
<变形例7>
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1B、1C、1D)中,线圈(20A、20B、20C、20D)由一个线材(21A、21B、21C、21D)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线材(21A、21B、21C、21D)卷绕成螺旋状形成。在该情况下,线材(21A、21B、21C、21D)的外径D是指,多个线材(21A、21B、21C、21D)中的外径D最大的线材的外径D。另外,也可以将多个线材(21A、21B、21C、21D)捆扎形成股线,进一步将该股线卷绕成螺旋状,由此形成线圈(20A、20B、20C、20D)。在该情况下,将邻接的股线之间的间隙设为间隙G,将股线的外径设为线材(21A、21B、21C、21D)的外径D。
<变形例8>
图13是示例出变形例8的导丝1G的说明图。导丝1G具有多个线圈(20G、40)。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导丝(1A、1B、1C、1D)中,芯轴10的外周仅由一个线圈(20A、20B、20C、20D)覆盖,但也可以在线圈(20A、20B、20C、20D)的外周设置其他线圈40。关于图13所示的导丝1G,在覆盖芯轴10的外周的线圈20G的外周还覆盖有线圈40。线圈40是通过与构成线圈20G的线材21G不同的线材41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
<变形例9>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导丝1A中,笔直部11是扁平的形状,由平面16、与平面16对置的平面17、将平面16和平面17连结的曲面18以及曲面19形成,但也可以不由平面16、平面17、曲面18以及曲面19形成。例如,笔直部11可以由四个平面形成,在该情况下,通过调整任意的平面的宽度,能够使笔直部11形成扁平的形状。另外,笔直部11也可以不是扁平的形状,例如,横截面可以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等矩形、圆形。另外,锥形部12或芯轴10的后端侧的部分也可以是扁平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A…导丝
10…芯轴
11…笔直部
12…锥形部
13A…热变性部
14A…热变性部的后端
15A…非热变性部
16…平面
17…平面
18…曲面
19…曲面
20A…线圈
21A…线材
22A…疏绕部
23A…密绕部
24A…疏绕部
25A…疏绕部的后端
30…前端固定部
31…后端固定部
LS1…第一区间的长度
LS2…第二区间的热变性部的长度
D…线材的外径
G…线材的间隙
Lg…间隙的长度
Sa…钩状成型部
Sb…主体成型部
Claims (5)
1.一种导丝,其中,所述导丝具备:
包括超弹性材料的芯轴;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由在所述芯轴的前端部的外周卷绕成螺旋状的线材形成,
所述芯轴在位于所述线圈的内侧的部分具有第一区间和位于所述第一区间的后端侧的第二区间,所述第一区间包括所述超弹性材料经热变性形成的热变性部,
在所述第二区间中,形成长度比所述第一区间短的所述热变性部,或者不形成所述热变性部,
所述线圈在前端部具有疏绕部,所述疏绕部在相互邻接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丝,其中,
所述线圈的长轴方向上的、所述疏绕部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为所述线材的外径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丝,其中,
所述第一区间的后端位于比所述疏绕部的后端更靠近后端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丝,其中,
所述疏绕部的后端位于比所述第一区间的后端更靠近后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丝,其中,
所述线圈还在后端部具有疏绕部,所述疏绕部在相互邻接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
所述线圈的长轴方向上的、在所述后端部形成的疏绕部的所述线材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为所述线材的外径以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PCT/JP2022/046822 WO2024134751A1 (ja) | 2022-12-20 | 2022-12-20 | ガイドワイヤ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20344287A true CN120344287A (zh) | 2025-07-18 |
Family
ID=91588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280102579.5A Pending CN120344287A (zh) | 2022-12-20 | 2022-12-20 | 导丝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250303120A1 (zh) |
| JP (1) | JPWO2024134751A1 (zh) |
| CN (1) | CN120344287A (zh) |
| WO (1) | WO2024134751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1995001123A2 (en) * | 1993-06-24 | 1995-01-12 | Conceptus, Inc. | Guidewire-type device and use thereof |
| US6306105B1 (en) | 1998-05-14 | 2001-10-23 |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 High performance coil wire |
| ATE457768T1 (de) * | 2002-10-04 | 2010-03-15 | Abbott Cardiovascular Systems | Strahlungsundurchlässige nitinollegierungen für medizinische geräte |
| JP5248932B2 (ja) | 2008-06-20 | 2013-07-31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メディカルデバイス | ガイドワ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6738159B2 (ja) | 2016-02-29 | 2020-08-12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メディカルデバイス | ガイドワイヤ |
| CN112135655B (zh) * | 2018-05-01 | 2023-06-13 | 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 导丝 |
| WO2022092002A1 (ja) * | 2020-10-30 | 2022-05-05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ガイドワイヤの製造方法 |
-
2022
- 2022-12-20 CN CN202280102579.5A patent/CN12034428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2-20 JP JP2024565430A patent/JPWO2024134751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12-20 WO PCT/JP2022/046822 patent/WO2024134751A1/ja active Pending
-
2025
- 2025-06-10 US US19/233,254 patent/US2025030312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US20250303120A1 (en) | 2025-10-02 |
| JPWO2024134751A1 (zh) | 2024-06-27 |
| WO2024134751A1 (ja) | 2024-06-27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US8137292B2 (en) | Elongated medical device for intracorporal use | |
| EP2586483A1 (en) | Guidewire | |
| JP5142230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5783635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5240948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2006519072A (ja) | 長尺状体内医療器具 | |
| CN105983168B (zh) | 导管 | |
| CN112135655B (zh) | 导丝 | |
| US7094294B2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medical guide wire | |
| US20150238735A1 (en) | Guide wire | |
| CN108603552B (zh) | 连接构造以及具备该连接构造的导丝 | |
| CN120344287A (zh) | 导丝 | |
| JP2001226888A (ja) | ミニチュアロープ | |
| JP6515012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3559371B2 (ja) | 内視鏡用ブラシ | |
| CN112312954A (zh) | 导丝 | |
| JP2010252938A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6306994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およびガイドワイヤの製造方法 | |
| JP6813243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6153503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7021350B2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2016220730A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2019111083A (ja) | ガイドワイヤ | |
| JP5392784B2 (ja) | 医療用ガイドワイヤ | |
| JP2024003438A (ja) | コイル体および医療機器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