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624392U -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624392U
CN202624392U CN 201220302459 CN201220302459U CN202624392U CN 202624392 U CN202624392 U CN 202624392U CN 201220302459 CN201220302459 CN 201220302459 CN 201220302459 U CN201220302459 U CN 201220302459U CN 202624392 U CN202624392 U CN 2026243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e panel
rear side
top cover
side wall
gus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0245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加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30245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6243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6243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62439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的汽车。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Description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SUV(Sport Utility Vehicle)和CUV(Car-Based Utility Vehicle)白车身后部通常采用双环绕支撑结构,具体为:从减振器支座经C柱到C柱处的顶盖横梁,再经过另一侧的C柱到另一侧的减振器支座,由此形成所述双环绕支撑结构。减振器是白车身的振动主要来源,振动通过C柱及C柱处的顶盖横梁传递到另外一侧。发明人研究发现,为了满足后三角窗大小和进出方便等条件,在现有车型的设计过程中,所述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布置的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细小,因而不能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的扭转刚度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细小,不能很好传递振动,导致乘员舒适感减少,同时车身扭转刚度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还设有规避三角窗区域的凹陷部。
进一步,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腔体。
进一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后侧围加强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
进一步,所述汽车车体的顶盖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之间通过减震胶连接形成第四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和汽车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左后侧围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右后侧围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加强板焊接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考图1-5所示,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包括左后侧围内板1、右后侧围内板3、左后侧围加强板2、右后侧围加强板4、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所述左后侧围内板1、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右后侧围内板3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与左后侧围内板1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右后侧围内板3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焊接形成第三腔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具体地,请参考图6所示,为图1中沿Ⅰ-Ⅰ线剖开后的截面示意图,所述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右后侧围内板3焊接形成第二腔体43;所述右后侧围加强板4的上部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焊接,右后侧围内板3的上部与顶盖后横梁5焊接。同理,左侧采用相同的结构。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具体请参考图3所示,为左后侧围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的下部具有第一焊接边21和第二焊接边22,所述第一焊接边21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由此可以增加车体后轮罩外板的强度,所述第二焊接边22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由此对后减振器支座有加强作用,同时可以把振动和力从左侧传递到右侧;同理,右侧的后侧围加强板4采用相同的结构。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23。作为具体的实施例,请再次参考图3所示,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具有第三焊接边23,所述第三焊接边23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具体可通过点焊焊接,由此可以增加三角窗处的刚度。同理,右侧的后侧围加强板4采用相同的结构。优选地,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还设有规避三角窗区域的凹陷部24,由此可以更好地方便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三角窗区域焊接。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5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焊接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腔体。具体地,请参考图7所示,为图1中沿Ⅱ-Ⅱ线剖开后的截面示意图,所述三角形的第三腔体65可以保持顶盖后部振动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抵抗和传递减振器支座下方的振动和力。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和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具体地,请参考图1所示,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2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同理所述右后侧围加强板4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的接头处也通过弧线光滑过渡,从而一条完整的棱线10从左侧经过顶盖后横梁加强板连接到右侧,增强了框架在接头处的抗弯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后框抵抗扭转的能力。其中,所述通过弧线光滑过渡可以理解为在接头处采用光顺连接,因为接头是扭转的主要部位,光顺连接可以减少接头处的应力集中点,使梁架整体能承受更高的载荷,从而提高框架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前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后侧围加强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中,采用了前述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组件中充分利用后顶盖横梁处的空间,将C柱及C柱处的顶盖后横梁设置得很粗大,将减振器处的加强板直接连接到顶盖后横梁,即顺序焊接了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梁架结构来支撑左右后轮罩。当车身后部发生扭转工况时,振动从一侧减振器安装板传递给左后侧围加强板,左后侧围加强板传递给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继而传递到右侧围加强板,能够很好的传递振动,使乘员的舒适感提高,增加了车身的扭转刚度。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所述车体的顶盖(图中未示)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之间通过减震胶连接形成第四腔体。具体地,所述顶盖后横梁加强板6与车体的顶盖连接形成第四腔体结构,由此可以抵抗住顶盖的下沉,同时可以增大车体后部的刚度,提高后部的扭转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后侧围内板、右后侧围内板、左后侧围加强板、右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左后侧围内板、顶盖后横梁内板和右后侧围内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顶盖后横梁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顺序焊接,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与左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一腔体,右后侧围加强板与右后侧围内板焊接形成第二腔体,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第三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均设有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焊接的第一焊接边,以及用于与车体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的第二焊接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设有与后三角窗区域焊接的第三焊接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还设有规避三角窗区域的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焊接形成三角形的第三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侧围加强板和右后侧围加强板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的接头处通过弧线光滑过渡。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所述加强板组件的后侧围加强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所述后侧围内板与汽车车体的后轮罩外板和后减振器支座焊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体的顶盖与顶盖后横梁加强板之间通过减震胶连接形成第四腔体。
CN 201220302459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43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02459 CN202624392U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02459 CN202624392U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624392U true CN202624392U (zh) 2012-12-26

Family

ID=47377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0245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624392U (zh) 2012-06-27 2012-06-27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62439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484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CN110962942A (zh) * 2018-09-29 2020-04-07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CN111071341A (zh) * 2018-10-18 2020-04-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CN111688813A (zh) * 2019-03-15 2020-09-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框架总成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484A (zh) * 2016-12-30 2018-07-1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景天窗车架组件
CN110962942A (zh) * 2018-09-29 2020-04-07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车体后部框架组件
CN111071341A (zh) * 2018-10-18 2020-04-28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CN111688813A (zh) * 2019-03-15 2020-09-22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后部框架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3115B (zh) 汽车后轮罩内板加强装置及汽车
CN207972672U (zh) 汽车后侧围结构及汽车
WO2021104468A1 (zh) 用于车身后部的加强结构
CN202624402U (zh) 一种加强板应力分散组件
CN202624392U (zh) 一种后侧围环式加强板组件及汽车
CN115180021A (zh)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105235749A (zh) 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汽车后部吸能结构及汽车
CN102582387B (zh) 一种汽车后悬安装总成结构
CN204110180U (zh) 一种汽车门槛组件及汽车
CN206510985U (zh) 流水槽总成结构
CN211617874U (zh) 汽车后侧围结构和汽车
CN116331353A (zh) 一种电动汽车多型中梁应用前副车架
JP2019217889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CN203623283U (zh) 桥壳和车辆
JP2007276623A (ja) 自動車の下部構造
CN209566982U (zh) 车身后部框架的环形结构和包括其的汽车
CN203237296U (zh) 车辆后地板纵梁总成以及车辆后部结构
CN207106147U (zh)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KR101583840B1 (ko) 대쉬로워멤버 구조
CN205836941U (zh) 一种车身底盘框架结构及使用其的汽车
CN205469275U (zh)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的安装结构
CN209366279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05256444U (zh) 一种用于连接在汽车后地板与后轮罩之间的加强梁总成
CN205010343U (zh) 一种侧围后轮罩总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axun

Inventor after: Xiao J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axu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ZHANG JIAXUN TO: ZHANG JIAXUN XIAO JIN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