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9284U -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809284U CN220809284U CN202322587500.7U CN202322587500U CN220809284U CN 220809284 U CN220809284 U CN 220809284U CN 202322587500 U CN202322587500 U CN 202322587500U CN 220809284 U CN220809284 U CN 22080928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ens
- auxiliary lamp
- opening
- light refl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65 homogen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所述辅助灯设置在所述外后视镜的镜片内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镜片上设有预定图案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所述壳体内设置发光部和反光部,所述反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处,所述发光部设置在所述反光部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光部反射后到达所述镜片。本实用新型使得发光部发射的光线部分能够朝向镜片直射,部分能够通过反光部反射后射向镜片,简化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加工难度,能够通过直射的光线确保镜片透射光线的亮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代汽车辅助驾驶系统中,并线辅助报警是一项关键功能。当后视镜的视野盲区检测到有其他车辆正在并线时,盲区雷达会发送信号至车辆的车身控制器(BCM)或门模块。随后,车身控制器或门模块将指令传达给特定的辅助灯以激活并线辅助灯。如果这时候驾驶员打算变更车道,打开转向灯时,车身控制器或门模块会使并线辅助灯闪烁,以提醒驾驶员当前不适合变道。集成在后视镜中的并线辅助灯通常采用反射式灯光投射的方式,其中采用的反射部件往往需要经过电镀工艺处理,以提高灯光的反射效率。尽管电镀工艺能够增强灯光的利用效率,但其高昂的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环保问题也需要被考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辅助灯中的反射部件采用电镀加工工艺导致造价高昂且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其设置在所述外后视镜的镜片内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镜片上设有预定图案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所述壳体内设置发光部和反光部,所述反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处,,所述发光部设置在所述反光部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光部反射后到达所述镜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截面匹配,所述底板上设有通槽,围绕所述通槽的边缘朝向远离所述镜片的方向设置反光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板具有多个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为不同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部包括PCB板,所述PCB板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内嵌设置在所述通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槽的外缘的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部和所述镜片之间设置均光片,所述均光片的一侧通过第一粘接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的边缘或者所述反光部连接,其另一侧通过第二粘接部与所述镜片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接部和所述第二粘接部上均设有镂空槽,所述镂空槽的外缘的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的形状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开口。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外后视镜,其包括镜片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辅助灯。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外后视镜。
本实用新型使得发光部发射的光线部分能够朝向镜片直射,部分能够通过反光部反射后射向镜片,简化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加工难度,能够通过直射的光线确保镜片透射光线的亮度。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有效规避通过使用电镀工艺实现反射带来的污染和造价高昂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辅助灯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辅助灯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光部与发光部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光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光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光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均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粘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粘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辅助灯控制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镜片;11、预定图案;2、壳体;21、第一开口;22、发光部;221、PCB板;222、光源;223、接插件;23、反光部;231、底板;232、通槽;233、反光板;24、均光片;25、第一粘接部;26、第二粘接部;27、镂空槽;28、插接孔;29-第二开口;100、左盲区雷达;200、右盲区雷达;300、雷达控制器;400、车身控制器;500、辅助灯。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申请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上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申请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实用新型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申请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所述辅助灯用于通过所述外后视镜实现对驾驶员或者乘客的提示,尤其可以适用于驾驶员在进行并线操作的过程中。本实施例的所述辅助灯设置在所述外后视镜的镜片1的内侧,这里的所述内侧为所述外后视镜的所述镜片1对于驾驶员或者乘客不可视的一侧;具体地,所述辅助灯设置于所述外后视镜的内部,并贴合于所述镜片1的内侧表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镜片1上设有用于提示的预定图案11,如图2所示,这里的所述预定图案11在所述镜片1的位置与所述辅助灯相对所述镜片1的位置匹配,这样以便于在所述辅助灯点亮工作时能够照亮所述预定图案11以更好对驾驶员或者乘客实现提示,提升驾驶员驾驶车辆的安全性。这里的所述预定图案11可以预先设置,例如可以是用于辅助并线的图案等。
优选地,所述辅助灯贴合于所述镜片1内侧的边缘位置设置,这样在通过所述辅助灯提供有效的提示的基础上,避免影响所述外后视镜的视野,提升车辆正常行驶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21,所述镜片1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外侧,所述壳体2内设置发光部22和反光部23,所述发光部22用于朝向所述镜片1的方向发射光线,其中部分光线直射到所述镜片1上,部分光线经过所述反光部23反射后到达所述镜片1。具体地,所述反光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位置处,例如可以内嵌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内侧,也可以盖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外侧,所述发光部22设置在所述反光部23朝向所述壳体2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发光部22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光部23反射后最终到达所述镜片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光部23与所述发光部22共同构成反光碗结构并与所述壳体2集成在一起,不但实现光线能够直射到所述镜片1上,并且能够减少构件数量,降低工艺难度和成本。
优选地,所述壳体2的第二端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具有第二开口29,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开口29便于将所述发光部22从所述第二开口29处深入并安装在所述反光部23上。
进一步地,这里的所述反光部23采用不透光材质制成,其中,所述反光部23包括底板231,所述底板231与所述第一开口21的轮廓截面匹配,这里使得所述底板231与所述第一开口21之间实现封闭,以避免光线朝向远离所述镜片1的方向射出,所述底板231上设有通槽232,围绕所述通槽232的边缘朝向远离所述镜片1的方向设置反光板233。
具体地,所述发光部22发射的大部分光线直接穿过所述壳体2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21射出,最终投射到所述镜片1以照亮所述预定图案11。然而,在所述发光部22发射光线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光线发生散射而照射到所述反光部23,散射的光线照射到所述反光部23的所述反光板233上通过反射后调整光线方向以朝向所述镜片1射出。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不同方向的散射的光线都能够经过反射后向所述镜片1直射,所述反光板233具有多个反光面,不同的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底板231之间具有不同的角度,这里的所述反光面的数量和角度可以根据所述预定图案11的形状等因素确定。所述发光部22发出的光线经过多个反射面的反射,将散射的部分光线反射到朝向所述镜片1照射的路径上,从而保证光线尽可能朝向所述镜片1的方向直射,进而减少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使得散射光线均匀投射到所述镜片1的所述预定图案11上并提升投射所述预定图案11上的光线亮度和强度。为此,可以经过配光分析通过设置所述反光面的角度和数量,确保所述发光部22射出光线时能够均匀照亮所述镜片1上的预定图案11,进而提升所述辅助灯工作时的识别有效性。
进一步地,如图4并结合图5所示,所述发光部22包括PCB板221,所述PCB板221与所述反光板233的底部连接,所述PCB板221朝向所述壳体2的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光源222,所述光源222内嵌设置在所述通槽232中,这样所述光源222发射的光线部分直接穿过所述通槽232而直射到所述镜片1,部分经过所述反光板233反射后穿过所述通槽232直射到所述镜片1。这里的所述光源222可以是LED灯。
进一步地,为了最大限度的将光线投射到所述镜片1的所述预定图案11上,所述通槽232的外缘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11相匹配,这样能够使得所述预定图案11能够被均匀照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两个所述光源222分别具有红色和琥珀色两种颜色的两个LED灯,所述反光部23中的所述反光面的角度和数量与红色和琥珀色的所述LED灯进行配光分析,进而确保红色和琥珀色的LED灯分别点亮时,都能够均匀照亮所述镜片1上的所述预定图案11。所述光源222还可以是OLED或者QLED等其他类型的光源,所述光源222的颜色除了红色和琥珀色还可以选择其他颜色。
此外,为了实现所述发光部22实现发光,所述PCB板221上除了设置有光源222外,还包括电阻、电容、二极管和接插件223,所述壳体2上开设有插接孔28,以便于所述PCB板221通过所述接插件223接入整车电路,从而为所述光源222提供电能。
为了使得照射到所述预定图案11的光线更加均匀,所述反光部23和所述镜片1之间设置有均光片24,所述发光部22直射的光线和通过所述反光部23反射的全部光线全部经过所述均光片24,这里的所述均光片24(Diffuser Plate)是在照明领域中常用的光学元件,用于扩散光线并实现均匀的照明效果。这里的所述均光片24可以是一个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片,通过将入射光线散射在不同的角度上,从而减少光线的方向性,达到更加均匀的照明效果,同时,也能够防止所述发光部22的直出光线过强,避免所述光线穿过所述预定图案后刺伤驾驶员双眼。
这里的所述均光片24的原理是基于光线的散射和折射。当光线进入所述均光片24时,其会与材料内部的微小结构或颗粒发生相互作用。这些微小结构或颗粒会使光线改变方向,并使其以不同的角度传播出去,从而达到扩散和均匀化的效果。所述均光片24的材质可以是各种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如塑料、玻璃或聚合物。
进一步,在所述均光片24的一侧通过第一粘接部25与所述壳体2的第一开口21的边缘或者所述反光部23连接,这里当所述反光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内侧则所述第一粘接部25与所述第一开口21的边缘连接,当所述反光部23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21的外侧则所述第一粘接部25与所述反光部23的所述底板231连接;其另一侧通过第二粘接部26与所述镜片1连接,所述第一粘接部25和所述第二粘接部26均具有双面粘接效果。如此,便可以实现将所述壳体2和所述均光片24粘接到所述镜片1上,以实现所述辅助灯的装配。
进一步地,为了降低光线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所述第一粘接部25和所述第二粘接部26上均设有镂空槽27,所述镂空槽27的外缘的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11的形状匹配。
通过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辅助灯,能够在驾驶员驾驶车辆时实现并线辅助提示功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车辆具有左盲区雷达100、右盲区雷达200以及雷达控制器300,所述雷达控制器300与车身控制器400以及门模块等链接,所述车身控制器400与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辅助灯500连接。
当驾驶员在车辆并线时,所述左盲区雷达100和所述右盲区雷达20实时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这些雷达传感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车辆的盲区区域内的其他车辆。同时,还可以例如通过车速传感器获取车辆当前的速度信息,为后续计算盲区车辆距离提供基础数据。通过例如所述车身控制器400结合雷达数据和车速信息等,精确计算与车辆盲区内其他车辆之间的距离,这样利用雷达的测量数据和车速信息等,为后续的安全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进一步地,基于计算得出的位于盲区的其他车辆的距离,通过所述车身控制器400采用不同的所述辅助灯控制策略,以进行安全提示和警告。例如当并线距离足够安全时,通过所述辅助灯向驾驶员传递可以安全并线的图案信号;如果并线距离较近且需谨慎操作,所述辅助灯提醒驾驶员谨慎行驶;而在无法安全并线的情况下,所述辅助灯发出用于警告的图案信号,提示驾驶员不应进行并线操作。
可以知晓的是,上述过程涉及到多个控制模块之间的高效协作。所述车身控制器400作为中枢,将计算得出的安全信息传输给车辆的所述BCM(车身控制器)和所述门模块,并将提示或者警告信息转化为所述辅助灯的不同颜色光线照亮的图案信号以传递给驾驶员。同时,车辆内部还可以设置人机交互界面以将盲区路况更直观的展现给驾驶员,确保驾驶员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安全提示和警告信息。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镜片和上述辅助灯的外后视镜,这里的所述外后视镜内,将所述辅助灯设置在所述镜片的内侧,这里的辅助灯实施例中的任何可选项也适用于外后视镜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外后视镜的车辆,上述实施例的外后视镜可以车辆上驾驶位上的外后视镜,也可以是副驾驶位上的外后视镜,外后视镜实施例中的任何可选项也适用于车辆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壳体的一端设置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内侧设置反光部并在所述反光部上设置发光部,使得发光部发射的光线部分能够朝向镜片直射,部分能够通过反光部反射后射向镜片,简化了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加工难度,能够通过直射的光线确保镜片透射光线的亮度。此外,本实用新型还能有效规避通过使用电镀工艺实现反射带来的污染和造价高昂问题。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不应当理解为要求这些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来执行。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施例中。相反地,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施例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其设置在所述外后视镜的镜片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第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镜片上设有预定图案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外侧,所述壳体内设置发光部和反光部,所述反光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处,所述发光部设置在所述反光部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一侧,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光部反射后到达所述镜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开口的截面匹配,所述底板上设有通槽,围绕所述通槽的边缘朝向远离所述镜片的方向设置反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板具有多个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与所述底板之间设置为不同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部包括PCB板,所述PCB板朝向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光源,所述光源内嵌设置在所述通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的外缘的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匹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部和所述镜片之间设置均光片,所述均光片的一侧通过第一粘接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开口的边缘或者所述反光部连接,其另一侧通过第二粘接部与所述镜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和所述第二粘接部上均设有镂空槽,所述镂空槽的外缘的形状与所述预定图案的形状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具有第二开口。
9.一种外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镜片以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辅助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后视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2587500.7U CN220809284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2587500.7U CN220809284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20809284U true CN220809284U (zh) | 2024-04-19 |
Family
ID=9070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322587500.7U Active CN220809284U (zh) | 2023-09-22 | 2023-09-22 |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220809284U (zh) |
-
2023
- 2023-09-22 CN CN202322587500.7U patent/CN22080928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EP2174835B1 (en) | Rear-view side mirror assembly for a vehicle with frontal spot light emission | |
| JP3191698U (ja) | 車両外部ミラー用の薄型光学照明組立品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 | |
| TWI668391B (zh) | 用於車輛後視鏡的盲區警示發光裝置 | |
| CN104654170A (zh) | 车辆用灯具结构 | |
| CN106627379A (zh) | 汽车变道盲区报警信号控制系统及装置 | |
| CN104890564A (zh) | 车辆前照灯 | |
| CN113272178A (zh) | 车辆用镜装置以及能够照射光的镜显示设备 | |
| TWM621156U (zh) | 用於車輛後視鏡的盲區警示及方向指示發光裝置 | |
| CN110998178B (zh) | 背光单元 | |
| CN220809284U (zh) | 一种用于外后视镜的辅助灯、外后视镜以及车辆 | |
| TWM310827U (en) | Car indicator light with light-conducting function | |
| KR101515751B1 (ko) | 차량용 휠 휀더 사이드램프 | |
| KR20210056635A (ko) | 기능성 램프를 구비한 차량용 도어 핸들 | |
| US20240208402A1 (en) | Blind spot indicator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rear-view mirror comprising said blind spot indicator assembly | |
| JPH036603B2 (zh) | ||
| TWM604859U (zh) | 車燈及其均光構造 | |
| CN210634462U (zh) | 一种盲区警示灯及使用该盲区警示灯的汽车后视镜 | |
| CN211223231U (zh) | 用于车辆后视镜的盲区警示发光装置 | |
| TWM504025U (zh) | 複合式車燈 | |
| KR200213506Y1 (ko) | 안전등화장치 | |
| JPH0614322Y2 (ja) | 散光式警光灯 | |
| TWM581067U (zh) | Vehicle rearview mirror | |
| TWM508470U (zh) | 具有方向燈的後照鏡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