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032800U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032800U CN222032800U CN202323642012.8U CN202323642012U CN222032800U CN 222032800 U CN222032800 U CN 222032800U CN 202323642012 U CN202323642012 U CN 202323642012U CN 222032800 U CN222032800 U CN 2220328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 pipe
- pump
- controller
- temperature sens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在该装置中,降温带包括散热贴、输流管和回流管,输流管和回流管连通,输流管和回流管连通的端部固定在散热贴上,且输流管的远离散热贴的端部与混流室连通,第一储流室配置为储存高温流体,且通过第一抽汲泵与混流室连通,第二储流体室配置为储存低温流体,且通过第二抽汲泵与混流室连通。控制器与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连接,以控制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的排量,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散热贴上,且与控制器连通。该设计,可以使得散热贴的温度恒定在期望的温度范围内,以避免病人受低温刺激并进行长时间的恒温式降温,以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频率和工作负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发烧、烫伤等需要进行冷敷的情形,而当前对进行冷敷的手段难以精确控制冷敷温度而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
发明内容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该装置包括混流室、至少一条降温带、第一储流室、第一抽汲泵、第二储流室、第二抽汲泵、控制器和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每条降温带包括散热贴、输流管和回流管,输流管和回流管连通,输流管和回流管连通的端部固定在散热贴上,且输流管的远离散热贴的端部与混流室连通。第一储流室配置为储存高温流体,且通过第一抽汲泵与混流室连通。第二储流体室配置为储存低温流体,且通过第二抽汲泵与混流室连通。控制器与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连接,以控制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的排量。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散热贴上,且与控制器连通。
在上述方案中,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实时检测散热贴处的温度,并基于该检测的温度对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的排量进行控制,以调节混流室中的流体温度,该设计可以使得散热贴的温度恒定在期望的温度范围内,以避免病人受低温刺激;此外,该设计可以使得第一储流室和第二储流室中的流体的温度范围有更大的选择,提高装置使用的便捷性;另外,在第一储流室和第二储流室的容量足够大或者外接其它供流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恒温式降温,以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频率和工作负担。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器具存储有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温度为降温对象的真实体表温度,第二设定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且与第一设定温度的差值为预设值,其中,控制器配置为: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增加排量且控制第二抽汲泵降低排量;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降低排量且控制第二抽汲泵增加排量。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一储流室中且与控制器连通,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第二储流室中且与控制器连通。控制器配置为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控制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的排量,以使得混流室中的流体的温度不高于第一设定温度,且控制器还配置为:在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关闭;在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和第二抽汲泵关闭;在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且不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关闭,且控制第二抽汲泵的排量调节至满排量。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可以避免混流室的流体温度过高而使得病人无法降温散热甚至被烫伤(例如低温烫伤)。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位于混流室中且与控制器连通,控制器还配置为:在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关闭,且控制第二抽汲泵增加排量。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可以进一步监控混流室的流体温度,以更加精准控制混流室的温度,并且进一步降低病人无法降温散热甚至被烫伤的风险。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废液室,回流管的远离散热贴的一端与废液室连通。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回流管的远离散热贴的一端与第二储流室连通。在该设计中,吸收热量并回流的流体可以补充第二储流室中的流体,而且该回流的流体的温度不会高于第一设定温度,从而可以继续循环以用于散热降温,如此,可以在降低第二储流室的体积(相当于装置小型化)的同时,增加装置的工作持续时间、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每一条降温带中,输流管和回流管的彼此连接的端部设置为网格状管路。如此,可以增加输流管和回流管在散热贴中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吸热效率。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装置还可以包括走线,走线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且每一条降温带包括支撑管路,支撑管路位于散热贴和混流室之间,输流管的位于散热贴之外的部分、回流管的位于散热贴之外的部分、走线位于支撑管路中,且走线位于输流管和回流管之间。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管路的内侧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包覆输流管和回流管,且填充输流管和回流管的间隙。
在上述方案中,隔热层可以避免输流管中的流体在到达散热贴之前与回流管中的流体出现热传递,从而保证散热贴处的散热效果。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每条支撑管路包括多个连接部以及并排的第一子支撑管路、第二子支撑管路和第三子支撑管路,输流管的位于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子支撑管路中,回流管的位于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第二子支撑管路中,走线位于第三子支撑管路中。连接部彼此间隔,且第一子支撑管路通过连接部连接至第三子支撑管路上,第二子支撑管路通过连接部连接至第三子支撑管路上。
在上述方案中,连接部将分别位于第一子支撑管路和第二子支撑管路中的输流管和回流管进行间隔,从而避免输流管中的流体在到达散热贴之前与回流管中的流体出现热传递,以保证散热贴处的散热效果。
在本公开第一方面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支撑管路和第二子支撑管路的内侧设置有隔热层,隔热层包覆输流管和回流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散热贴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降温带的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降温带的截面图。
图8为图7所示降温带的部分区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在一些医疗场景中会需要对局部区域进行散热降温处理,以用于缓解病人的疼痛并充当辅助治疗手段。
在当前的医疗设备中,会使用诸如冰床等设备对病人进行降温,但是该设备的价格昂贵,且使用场景有限,不适用家庭以及户外便携式使用,如此,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会难以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
当前存在一些用于便捷式散热的手段,例如使用退热贴或者使用温度较低的湿毛巾等,但是该些物品在辅助降温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而使得自身温度逐渐升高,因此,通常会将初始温度设置过低,例如,将退热贴放置冰箱中进行冷藏,以增加该些物品在降温时的使用时长。然而,如果用于降温的物品的初始温度过低,会因与病人的体温差距过大而使得病人出现不适,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
例如,在婴幼儿发烧散热的场景中,常规的退热贴的初始温度过低,会刺激婴幼儿以使得婴幼儿哭闹甚至会惊吓婴儿乃至于出现应激反应,反而不利于对婴幼儿的治疗。
又例如,在退热贴贴附至额头时,过低的初始温度会引起大脑刺痛等不适。
再例如,在退热贴用于贴附肿块、烫伤等部位时,过低的初始温度会降低血液流动,不利于伤口恢复。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至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混流室100、至少一条降温带200、第一储流室310、第一抽汲泵410、第二储流室320、第二抽汲泵420、控制器500和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610。每条降温带200包括散热贴210、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连通,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连通的端部固定在散热贴210上,且输流管220的远离散热贴210的端部与混流室100连通。第一储流室310配置为储存高温流体,且通过第一抽汲泵410与混流室100连通。第二储流体室320配置为储存低温流体,且通过第二抽汲泵420与混流室100连通。控制器500与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连接,以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的排量。第一温度传感器610位于散热贴210上,且与控制器500连通。在该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中,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实时检测散热贴210处的温度,并基于该检测的温度对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的排量进行控制,以调节混流室100中的流体温度,该设计可以使得散热贴210的温度恒定在期望的温度范围内,以避免病人受低温刺激;此外,该设计可以使得第一储流室310和第二储流室320中的流体的温度范围有更大的选择,提高装置使用的便捷性;另外,在第一储流室310和第二储流室320的容量足够大或者外接其它供流设备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恒温式降温,以减少操作人员例如医护人员进行冷敷的操作频率和工作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储流室320储存的“低温流体”是相对于第一储流室310储存的“高温流体”而言的,即,第二储流室320储存的流体温度低于第一储流室310储存的流体温度,且第二储流室320储存的流体温度要低于正常人体的体表温度(例如高于35℃),第一储流室310储存的流体温度要高于正常人体的体表温度(例如不小于40℃)。例如,该低温流体还可以为低于常温的流体,或者可以为常温状态下的流体;或者也可以为常规室温状态(一般会低于人体温度)下的流体,只要该低温流体低于人体正常体表温度即可;该高温流体在预期的温度范围内,越高越好,例如,在保证不会存在烫伤风险的情况下,该高温流体温度可以在40℃至75℃范围内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储流室310和第二储流室320可以为具有较大体积腔室的容器例如水袋等。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储流室310和第一抽汲泵410之前为可拆卸连接,第二储流室320和第二抽汲泵420之前为可拆卸连接,如此,可以提高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适用性和便携性。例如,在家庭环境中,用户可以自行准备获得冷水和热水的容器例如水桶等,并使用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直接抽取。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可以设计为包括用于向抽汲泵、控制器、传感器等结构进行供电的功能结构,例如,该功能结构可以具有用于外接电源的插头;和/或,可以具有储存电能的电池,以提高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便携性。
例如,控制器500具存储有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第一设定温度为降温对象的真实体表温度,第二设定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且与第一设定温度的差值为预设值,其中,控制器500配置为:在第一温度传感器610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增加排量且控制第二抽汲泵降低排量;在第一温度传感器610检测的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降低排量且控制第二抽汲泵增加排量。如此,可以将混流室100中的流体控制为大致等于第二设定温度,并使得散热贴的温度大致为第二设定温度,以保证恒温降温效果。
例如,预设值可以为5℃~10℃,需要说明的是,预设值不限于该数值范围,其可以根据实际的医疗情况进行设置。
具体地,医护人员在获取(例如使用体温计等手段)病人的体表温度(假设为39℃)后,在控制器上输入39℃的第一设定温度后,在控制器的预设值设置为5℃的情况下,控制器会计算出第二设定温度为34℃。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62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630。第二温度传感器620位于第一储流室310中且与控制器500连通,第三温度传感器630位于第二储流室320中且与控制器500连通。控制器500配置为基于第二温度传感器62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630检测的温度,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的排量,以使得混流室100中的流体的温度不高于第一设定温度,且控制器500还配置为:在第二温度传感器620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关闭;在第三温度传感器630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和第二抽汲泵420关闭;在第三温度传感器630检测的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且不低于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关闭,且控制第二抽汲泵420的排量调节至满排量。如此,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620和第三温度传感器630,可以避免混流室100的流体温度过高而使得病人无法降温散热甚至被烫伤(例如低温烫伤)。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640,第四温度传感器640位于混流室100中且与控制器500连通,控制器500还配置为:在第四温度传感器640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第一抽汲泵410关闭,且控制第二抽汲泵420增加排量。如此,通过第四温度传感器640,可以进一步监控混流室100的流体温度,以更加精准控制混流室100的温度,并且进一步降低病人无法降温散热甚至被烫伤的风险。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回流管中回流的流体的流向不做限制,其可以直接流出,也可以通过专用用具(例如下述的废液室)储存,或者还可以重复使用,具体如下。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还可以包括废液室700,回流管的远离散热贴210的一端与废液室700连通。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回流管的远离散热贴210的一端与第二储流室320连通。在该设计中,吸收热量并回流的流体可以补充第二储流室320中的流体,而且该回流的流体的温度不会高于第一设定温度,从而可以继续循环以用于散热降温,如此,可以在降低第二储流室320的体积(相当于装置小型化)的同时,还可以增加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的工作持续时间。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可重新参见图2,在每一条降温带中,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的彼此连接的端部设置为网格状管路。如此,可以增加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在散热贴210中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吸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散热贴210的具体性转以及面积不做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可重新参见图1至图3,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还可以包括走线240,走线240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和控制器500,且每一条降温带200包括支撑管路250,支撑管路250位于散热贴210和混流室100之间,输流管220的位于散热贴210之外的部分、回流管230的位于散热贴210之外的部分以及走线240位于支撑管路250中,且走线250位于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之间以增加输流管220的位于散热贴210的间距,从而降低输流管220的位于散热贴210之间的热传递,以保证散热贴210处的降温效果。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可重新参见图3,支撑管路250的内侧可以设置隔热层260,隔热层260包覆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且填充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的间隙。隔热层260可以避免输流管220中的流体在到达散热贴210之前与回流管230中的流体出现热传递,从而保证散热贴210处的降温效果。
在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每条支撑管路包括多个连接部254以及并排的第一子支撑管路251、第二子支撑管路252和第三子支撑管路253,输流管220的位于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第一子支撑管路251中,回流管230的位于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第二子支撑管路252中,走线240位于第三子支撑管路253中。连接部254彼此间隔以减少热量传输路径,且第一子支撑管路251通过连接部254连接至第三子支撑管路253上,第二子支撑管路252通过连接部254连接至第三子支撑管路253上。如此,连接部254将分别位于第一子支撑管路254和第二子支撑管路252中的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进行间隔,从而避免输流管220中的流体在到达散热贴210之前与回流管230中的流体出现热传递,以保证散热贴处的降温效果。
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子支撑管路254和第二子支撑管路252的内侧设置有隔热层260,隔热层260包覆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以避免热量散失或者吸收外界热量,从而保证输流管220和回流管230中的流体温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流室;
至少一条降温带,其中,每条所述降温带包括散热贴、输流管和回流管,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连通,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连通的端部固定在所述散热贴上,且所述输流管的远离所述散热贴的端部与所述混流室连通;
第一储流室和第一抽汲泵,其中,所述第一储流室配置为储存高温流体,且通过所述第一抽汲泵与所述混流室连通;
第二储流室和第二抽汲泵,其中,所述第二储流体室配置为储存低温流体,且通过所述第二抽汲泵与所述混流室连通;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抽汲泵和所述第二抽汲泵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和所述第二抽汲泵的排量;以及
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散热贴上,且与所述控制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具存储有第一设定温度和第二设定温度,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为降温对象的真实体表温度,所述第二设定温度低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的差值为预设值,其中,所述控制器配置为:
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增加排量且控制所述第二抽汲泵降低排量;
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降低排量且控制所述第二抽汲泵增加排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一储流室中,且与所述控制器连通;以及
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第二储流室中,且与所述控制器连通;
其中,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和所述第二抽汲泵的排量,以使得所述混流室中的流体的温度不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所述控制器还配置为:
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和所述第二抽汲泵关闭;
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和所述第二抽汲泵关闭;以及
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低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且不低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抽汲泵的排量调节至满排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混流室中且与所述控制器连通,所述控制器还配置为:
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等于或者高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控制所述第一抽汲泵关闭,且控制所述第二抽汲泵增加排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还包括废液室,且所述回流管的远离所述散热贴的一端与所述废液室连通;或者
所述回流管的远离所述散热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流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条所述降温带中,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的彼此连接的端部设置为网格状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走线,其中,所述走线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器,且每一条所述降温带包括支撑管路,所述支撑管路位于所述散热贴和所述混流室之间,以及
所述输流管的位于所述散热贴之外的部分、所述回流管的位于所述散热贴之外的部分以及所述走线位于所述支撑管路中,且所述走线位于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管路的内侧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覆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且填充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支撑管路包括多个连接部以及并排的第一子支撑管路、第二子支撑管路和第三子支撑管路,所述输流管的位于所述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支撑管路中,所述回流管的位于所述支撑管路中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子支撑管路中,所述走线位于所述第三子支撑管路中,以及
所述连接部彼此间隔,且所述第一子支撑管路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第三子支撑管路上,所述第二子支撑管路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第三子支撑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支撑管路和所述第二子支撑管路的内侧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包覆所述输流管和所述回流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3642012.8U CN222032800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323642012.8U CN222032800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22032800U true CN222032800U (zh) | 2024-11-22 |
Family
ID=93510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323642012.8U Active CN222032800U (zh) | 2023-12-29 | 2023-12-29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222032800U (zh) |
-
2023
- 2023-12-29 CN CN202323642012.8U patent/CN22203280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US2023026370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eat or cold therapy and compression therapy | |
| US11123221B2 (en) | Managing patient body temperature using endovascular heat exchange in combination with body surface heat exchange | |
| US5241951A (en) | Therapeutic nonambient temperature fluid circulation system | |
| EP2392298B1 (en) | Primary heat exchanger for patient temperature control | |
| US3088288A (en) | 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ion system | |
| US20200405535A1 (en) | Cooling pad; cooling apparatus;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oling pad and a cooling apparatus | |
| US11944568B2 (en) | Cooling system for localized and non-invasive cooling treatment | |
| US2006017339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mperature adjustment using bodily fluids as a thermic medium | |
| WO2005023200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internal tissue | |
| US8647375B2 (en) | Multi-function bedside care and therapy system | |
| US20230072515A1 (en) | A cold therapy device and system | |
| EP2858610A1 (en) | Thermal therapy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 |
| JP2022549490A (ja) | 罨法システム | |
| US20220192865A1 (en) | 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s, Pads, and Methods Thereof | |
| CN217548356U (zh) | 温控冷热敷一体式敷疗装置 | |
| CN222032800U (zh)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
| CN222032799U (zh) | 多级温控式恒温冷敷装置 | |
| CN211797174U (zh) | 冷疗仪 | |
| CN209951523U (zh) | 冷热调节护理装置 | |
| CN220237150U (zh) | 一种水冷降温眼罩 | |
| KR100797791B1 (ko) | 열전 소자를 이용한 피부 냉온 자극 장치 | |
| CN117942215A (zh) | 便携式恒温冷敷装置 | |
| CN212281854U (zh) | 一种冷敷用制冷装置 | |
| CN117731474A (zh) | 多级温控式恒温冷敷装置 | |
| CN117100575B (zh) | 一种冷热敷温度快速切换的空气波治疗仪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