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2347113U -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2347113U CN222347113U CN202420908082.9U CN202420908082U CN222347113U CN 222347113 U CN222347113 U CN 222347113U CN 202420908082 U CN202420908082 U CN 202420908082U CN 222347113 U CN222347113 U CN 2223471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ermediate shaft
- force transmission
- force
- steering
- elas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651 moo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转向中间轴组件包括第一中间轴、第二中间轴、传力件和弹性件,第一中间轴形成有容纳腔;第二中间轴的一端形成有配合部,配合部设置于容纳腔内;传力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传力件构造为套设于配合部外周的环状且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配合,以适于在第一中间轴与第二中间轴之间传递力矩;弹性件设置于传力件上且适于产生使传力件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紧密配合的弹性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通过设置传力件和弹性件,实现了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的紧密配合,有效减小或消除了装配间隙,提升了驾驶舒适性和车辆转向性能,降低了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转向系统中,传统的汽车转向中间轴装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将驾驶者的转向操作传递给前轮的转向机构,以实现车辆的转向功能。然而,在长期使用和复杂工作环境下,传统的转向中间轴装置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传递转向力时,内外中间轴本体之间的装配间隙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愈发明显。
具体而言,传统的汽车转向中间轴装置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内外中间轴本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装配间隙。间隙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特别是在转向盘转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振动和噪音不仅严重影响了驾驶者的驾驶体验,使驾驶员心情受到干扰,更重要的是,装配间隙还可能对车辆的转向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存在的装配间隙和由此产生的振动可能导致转向系统的零部件磨损加剧,甚至可能引发转向失灵等安全隐患,对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小或消除内外中间轴本体之间的装配间隙,降低振动和噪音,提高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了当前车辆制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向中间轴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通过设置传力件和弹性件,实现了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的紧密配合,有效减小或消除了装配间隙,提升了驾驶舒适性和车辆转向性能,降低了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用于车辆,所述转向中间轴组件包括: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形成有容纳腔;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的一端形成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传力件,所述传力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力件构造为套设于所述配合部外周的环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配合,以适于在所述第一中间轴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传递力矩;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传力件上且适于产生使所述传力件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和所述第二中间轴紧密配合的弹性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第二中间轴的配合部设置于第一中间轴的容纳腔内,从而实现了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的装配。通过设置传力件,传力件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且是套设在第二中间轴的配合部外周的环状,使得传力件能够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配合,以在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之间传递力矩,实现转向力的传递。通过设置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传力件,弹性件可以起到填补和调节间隙的作用,并且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可以产生弹性力,使得传力件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紧密配合,从而减小或消除彼此之间的装配间隙。当驾驶者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力会通过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传递。传力件的设置使得力矩能够在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之间传递。而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则能够使得传力件分别与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紧密配合,减少松动的可能性,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装配间隙,减少了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不仅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还有助于提升车辆的转向性能,甚至可能降低由振动和噪音引起的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与所述传力件之间,所述弹性件在所述传力件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调整部和连接部,所述弹性件在所述传力件径向的厚度从所述调整部至所述连接部逐渐减小,所述调整部适于在所述第一中间轴与所述传力件之间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传力件配合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整部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一传力齿,所述第一传力齿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中间轴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传力齿对应配合的第一齿槽,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传力齿在所述传力件与所述第一中间轴之间限定出容纳间隙,所述弹性件构造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弹性件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容纳间隙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弹性件的所述调整部彼此相邻,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弹性件的所述连接部彼此相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件与所述第二中间轴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二传力齿,所述第二传力齿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中间轴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传力齿对应配合的第二齿槽,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传力齿在所述传力件与所述第二中间轴之间限定出储油间隙,所述储油间隙用于容纳润滑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传力齿与多个所述第二传力齿在所述传力件的径向上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传力件形成有安装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以使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传力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孔构造为在所述传力件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弹性件上的所述限位销构造为与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且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有效减小或消除转向中间轴组件中的装配间隙,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转向系统产生的噪音,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和车辆的转向性能,降低了安全隐患,从而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弹性件布置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第一中间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第二中间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传力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的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转向中间轴组件1;
第一中间轴11,第一齿槽111;
第二中间轴12,配合部121,第二齿槽122;
传力件13,第一传力齿131,容纳间隙131a,第二传力齿132,储油间隙132a,安装孔133;
弹性件14,调整部141,连接部142,限位销1421;
防尘罩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相关技术中,传统的汽车转向中间轴装置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内外中间轴本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装配间隙。间隙在车辆正常行驶时,特别是在转向盘转动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振动和噪音不仅严重影响了驾驶者的驾驶体验,使驾驶员心情受到干扰,更重要的是,装配间隙还可能对车辆的转向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长期存在的装配间隙和由此产生的振动可能导致转向系统的零部件磨损加剧,甚至可能引发转向失灵等安全隐患,对驾驶者和乘客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用于车辆,转向中间轴组件1包括第一中间轴11、第二中间轴12、传力件13和弹性件14,第一中间轴11形成有容纳腔;第二中间轴12的一端形成有配合部121,配合部121设置于容纳腔内;传力件13设置于容纳腔内,传力件13构造为套设于配合部121外周的环状且分别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配合,以适于在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传递力矩;弹性件14设置于传力件13上且适于产生使传力件13分别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紧密配合的弹性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第二中间轴12的配合部121设置于第一中间轴11的容纳腔内,从而实现了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的装配。通过设置传力件13,传力件13设置于容纳腔内,并且是套设在第二中间轴12的配合部121外周的环状,使得传力件13能够分别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配合,以在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之间传递力矩,实现转向力的传递。通过设置弹性件14,弹性件14设置于传力件13,弹性件14可以起到填补和调节间隙的作用,并且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可以产生弹性力,使得传力件13分别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紧密配合,从而减小或消除彼此之间的装配间隙。当驾驶者转动转向盘时,转向力会通过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传递。传力件13的设置使得力矩能够在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之间传递。而弹性件14产生的弹性力则能够使得传力件13分别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紧密配合,减少松动的可能性,有效地减小或消除了装配间隙,减少了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不仅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还有助于提升车辆的转向性能,甚至可能降低由振动和噪音引起的安全隐患。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通过设置传力件13和弹性件14,实现了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的紧密配合,有效减小或消除了装配间隙,提升了驾驶舒适性和车辆转向性能,降低了安全隐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弹性件14设置于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弹性件14在传力件13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调整部141和连接部142,弹性件14在传力件13径向的厚度从调整部141至连接部142逐渐减小,调整部141适于在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连接部142与传力件13配合连接。通过将弹性件14设置于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弹性件14会受到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的压力作用,从而压缩变形以产生弹性力,使得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紧密配合,并且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配合的表面靠近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外周沿,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的空间充足,弹性件14设置于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能够充分利用空间以减小或消除装配间隙。弹性件14在传力件13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调整部141和连接部142,调整部141能够在第一中间轴11与传力件13之间的压力作用下进行压缩变形;连接部142则负责与传力件13进行配合连接以固定弹性件14的位置,使得弹性件14能够有效地产生弹性力并发挥作用。弹性件14在传力件13径向的厚度从调整部141至连接部142逐渐减小,使得弹性件14在受到来自第一中间轴11的径向压力时,调整部141能够朝向连接部142方向压缩变形,从而有效吸收压力并产生相应的弹性力,实现对间隙的填补和调节,减少不必要的振动和噪音,提高驾驶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8所示,调整部141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弧形。通过将调整部141的横截面构造为弧形,调整部141在受到压力时能够均匀地分散应力,从而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并且可以提高调整部141的弹性,使调整部141在受到压力时能够更容易地变形,从而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此外,弧形横截面还具有高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使得调整部141在长时间使用中保持稳定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5和图7所示,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一传力齿131,第一传力齿131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中间轴1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一传力齿131对应配合的第一齿槽111,相邻两个第一传力齿131在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之间限定出容纳间隙131a,弹性件14构造为多个且每个弹性件14对应设置于一个容纳间隙131a内。传力件13的第一传力齿131与第一中间轴11的第一齿槽111配合,实现了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之间的配合和力矩传递。同时,第一传力齿131是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每一个第一传力齿131都会与一个第一齿槽111相匹配,因此第一中间轴11上的第一齿槽111则是与第一传力齿131一一对应配合的多个,有助于提高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之间配合的精度和稳定性,使得传力件13在传递力矩时,能够更加均匀地将力量分散到各个第一传力齿131上增强了传力件13的结构强度。同时,由于第一传力齿131是间隔设置的,相邻两个第一传力齿131之间形成的容纳间隙131a为弹性件14的设置提供了空间,使得弹性件14能够设置于容纳间隙131a中,起到填补和调节间隙的作用。通过将弹性件14构造为多个,每一个弹性件14都对应一个容纳间隙131a,并设置在对应的容纳间隙131a内,使得每个弹性件14都能独立地发挥弹性作用,对特定的装配间隙进行补偿和调节,还能提高整个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装配精度和性能稳定性。当受到压力时,每个弹性件14都能根据所处的位置和受力情况,进行合适的变形和调节,确保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之间的紧密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相邻两个弹性件14的调整部141彼此相邻,或者相邻两个弹性件14的连接部142彼此相邻。两个相邻的弹性件14中,要么各自的调整部141是相邻的,要么各自的连接部142是相邻的。具体而言,在多个弹性件14的布置中,每两个相邻的弹性件14会形成一组。每一组中,两个弹性件14可以是以调整部141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那么两组之间相邻的两个弹性件14则是连接部142彼此相邻;每一组中,两个弹性件14也可以是以连接部142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那么两组之间相邻的两个弹性件14则是调整部141彼此相邻。当转向中间轴组件1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每组中的一个弹性件14在第一中间轴11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朝向顺时针方向压缩变形;而当转向中间轴组件1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每组中的另一个弹性件14在第一中间轴11的压力作用下能够朝向逆时针方向压缩变形;弹性件14能够根据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转动方向进行自适应的压缩变形,从而有效地填补和调节间隙,以适应转动过程中的间隙变化,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少因间隙变化引起的振动和噪音,提升了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6和图7所示,传力件13与第二中间轴12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二传力齿132,第二传力齿132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中间轴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二传力齿132对应配合的第二齿槽122,相邻两个第二传力齿132在传力件13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限定出储油间隙132a,储油间隙132a用于容纳润滑油。传力件13与第二中间轴12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二传力齿132,多个第二传力齿132以周向上间隔设置的方式排列。与此同时,第二中间轴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第二传力齿132对应配合的第二齿槽122。第二传力齿132与第二齿槽122的配合实现了传力件13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的配合和力矩传递,而且通过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传力齿132设计,使得力量能够更为均匀地分散到每一个第二传力齿132上,从而增强了传力件13的整体结构强度。相邻两个第二传力齿132之间能够形成储油间隙132a,储油间隙132a能够容纳润滑油,使得润滑油能够被有效地储存在储油间隙132a中,实现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润滑,减少了摩擦损失和磨损,延长了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7所示,多个第一传力齿131与多个第二传力齿132在传力件13的径向上一一对应设置。在传力件13的径向上,每一个第一传力齿131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第二传力齿132,第一传力齿131与对应的第二传力齿132在传力件13的同一半径位置上,有助于确保力矩在传力件13与第一中间轴11和第二中间轴12之间能够平稳、均匀地传递。每一个第一传力齿131都能与对应的第二传力齿132紧密配合,形成一个连续、稳定的力矩传递路径,同时也使得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结构更加紧凑和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一一对应设置并不意味着第一传力齿131和第二传力齿132在形状和大小上必须完全相同,第一传力齿131和第二传力齿132只需要在传力件13的径向上能够匹配即可。具体的形状和大小可能需要根据实际的设计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选择和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图7和图8所示,传力件13形成有安装孔133,连接部142上设有限位销1421,限位销1421设置于安装孔133内,以使连接部142连接于传力件13。传力件13上形成的安装孔133与连接部142上的限位销1421相配合,实现了弹性件14与传力件13的稳固连接。限位销1421设置于安装孔133内,限制了弹性件14与传力件13之间的相对运动,从而确保了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限位销1421与安装孔133的配合,弹性件14与传力件13的连接快捷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孔133构造为在传力件13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弹性件14上的限位销1421构造为与安装孔133一一对应且分别设置于各安装孔133内的多个。通过将安装孔133构造为多个,可以提供更多的连接点,增强连接的稳固性。弹性件14上的每一个限位销1421都与传力件13上的一个安装孔133相对应,限位销1421与安装孔133的数量和位置都是匹配的。每一个限位销1421设置于到与其对应的安装孔133中,实现了弹性件14与传力件13的连接。多个安装孔133在传力件13的轴向上间隔设置,能够有效地分散受力,传力件13和弹性件14之间的连接更加均匀,适应不同方向的受力需求,减少结构应力集中,进一步增强连接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可沿轴向相对移动。在第二中间轴12与转向器安装时,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沿轴向相对移动,可以调节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长度,以适应安装需求。在安装转向器时,第一中间轴1与第二中间轴12能够灵活地进行轴向相对移动,从而实现对转向中间轴组件1长度的调节,增强了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转向中间轴组件1能够轻松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和需求。通过控制第一中间轴1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的相对移动距离,可以确保转向中间轴组件1的长度与转向器的安装尺寸匹配,提高整个转向系统的装配精度和稳定性,并且还简化了安装过程,降低了安装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中间轴组件1还包括防尘罩15,防尘罩15套设于第一中间轴11的外周且适于封闭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的间隙。通过设置防尘罩15,防尘罩15能够封闭封闭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的间隙,有效地阻挡外界杂质进入转向中间轴组件1内,保护转向中间轴组件1内的零部件不受损害。此外,防尘罩15还能起到限位的作用,限制转向中间轴组件1内的零部件从第一中间轴11与第二中间轴12之间的间隙脱出,提高可靠性。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的转向中间轴组件1,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可有效减小或消除转向中间轴组件1中的装配间隙,降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转向系统产生的噪音,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和车辆的转向性能,降低了安全隐患,从而提升了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中间轴(1),所述第一中间轴(1)形成有容纳腔;
第二中间轴(12),所述第二中间轴(12)的一端形成有配合部(121),所述配合部(121)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传力件(13),所述传力件(1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力件(13)构造为套设于所述配合部(121)外周的环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12)配合,以适于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与所述第二中间轴(12)之间传递力矩;
弹性件(14),所述弹性件(14)设置于所述传力件(13)上且适于产生使所述传力件(13)分别与所述第一中间轴(1)和所述第二中间轴(12)紧密配合的弹性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4)设置于所述第一中间轴(1)与所述传力件(13)之间,所述弹性件(14)在所述传力件(13)周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调整部(141)和连接部(142),所述弹性件(14)在所述传力件(13)径向的厚度从所述调整部(141)至所述连接部(142)逐渐减小,所述调整部(141)适于在所述第一中间轴(1)与所述传力件(13)之间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所述连接部(142)与所述传力件(13)配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部(141)的横截面形状构造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13)与所述第一中间轴(1)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一传力齿(131),所述第一传力齿(131)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中间轴(1)的内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传力齿(131)对应配合的第一齿槽(11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传力齿(131)在所述传力件(13)与所述第一中间轴(1)之间限定出容纳间隙(131a),所述弹性件(14)构造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弹性件(14)对应设置于一个所述容纳间隙(131a)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弹性件(14)的所述调整部(141)彼此相邻,或者相邻两个所述弹性件(14)的所述连接部(142)彼此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13)与所述第二中间轴(12)配合的表面上形成有在径向上延伸的第二传力齿(132),所述第二传力齿(132)构造为在周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中间轴(12)的外周壁上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传力齿(132)对应配合的第二齿槽(12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传力齿(132)在所述传力件(13)与所述第二中间轴(12)之间限定出储油间隙(132a),所述储油间隙(132a)用于容纳润滑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传力齿(131)与多个所述第二传力齿(132)在所述传力件(13)的径向上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件(13)形成有安装孔(133),所述连接部(142)上设有限位销(1421),所述限位销(1421)设置于所述安装孔(133)内,以使所述连接部(142)连接于所述传力件(1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33)构造为在所述传力件(13)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弹性件(14)上的所述限位销(1421)构造为与所述安装孔(133)一一对应且分别设置于各所述安装孔(133)内的多个。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中间轴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420908082.9U CN222347113U (zh) | 2024-04-28 | 2024-04-28 |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2420908082.9U CN222347113U (zh) | 2024-04-28 | 2024-04-28 |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22347113U true CN222347113U (zh) | 2025-01-14 |
Family
ID=9420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420908082.9U Active CN222347113U (zh) | 2024-04-28 | 2024-04-28 |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 Country | Link |
|---|---|
| CN (1) | CN222347113U (zh) |
-
2024
- 2024-04-28 CN CN202420908082.9U patent/CN2223471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EP1939020B1 (en) | Telescopic actuator | |
| US4183496A (en) | Low ratio engine mounting | |
| KR101607093B1 (ko) | 선형 구동장치의 장착 장치 | |
| CN110871776A (zh) | 一种电子驻车式制动执行机构 | |
| KR20220005909A (ko) | 액압 공급장치 | |
| JP6668859B2 (ja) | 車体補強装置 | |
| CN222347113U (zh) | 用于车辆的转向中间轴组件和车辆 | |
| US20250012351A1 (en) | Actua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 CN114901540B (zh) | 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 |
| CN217463124U (zh) | 减速箱 | |
| JP7046206B2 (ja) | 電動シート及びその角度調節装置 | |
| US20230202446A1 (en) | Actuator assembly | |
| CN217761940U (zh) | 乘用车后桥用贯穿式驱动电机总成 | |
| KR20240047100A (ko) | 액츄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브레이크 시스템 | |
| CN210919979U (zh) | 间隙补偿传动组件及具有其的电动转向助力系统 | |
| CN114008348B (zh) | 隔振装置 | |
| CN113883177B (zh) | 用于转向机构的轴承浮动组件和转向机构 | |
| CN219198038U (zh) | 丝杆驱动组件及使用其的汽车部件调节机构 | |
| CN223318263U (zh) | 球销总成及汽车悬架 | |
| CN215110087U (zh) | 一种轴弹性体及包含该轴弹性体的电机轴向间隙消除结构 | |
| CN219565217U (zh) | 用于助力转向器的间隙调整机构及车辆 | |
| EP3674582A1 (en) | Gearbox and actuator comprising same | |
| CN216951559U (zh) | 一种弹片式传动器和电液混合助力转向器 | |
| CN219564849U (zh) | 一种座椅调高器和座椅高度调节装置 | |
| CN219888662U (zh) | 车用差速器、驱动系统和车辆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