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3051610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3051610U CN223051610U CN202422094246.1U CN202422094246U CN223051610U CN 223051610 U CN223051610 U CN 223051610U CN 202422094246 U CN202422094246 U CN 202422094246U CN 223051610 U CN223051610 U CN 22305161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device
- conductive layer
- substrate
- moisture
- proof ag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第1基板;第2基板;配置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第2基板相对置的偏振片;将第2基板和偏振片粘接的导电性粘着剂;配置在第2基板与导电性粘着剂之间且彼此分离的第1导电层以及第2导电层;形成在第1基板之上且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将第1导电层和第1电极电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将第2导电层和第2电极电连接的第2连接构件;覆盖第1导电层且与导电性粘着剂相接的第1防潮剂;以及覆盖第2导电层且与导电性粘着剂相接的第2防潮剂。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主张基于在2023年9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3-142333号的优先权,并援引在该日本专利申请中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例,已知有横向电场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已知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设于一方的基板的接地电位的电极与设于另一方的基板的导电层利用连接构件电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导电层与将另一方的基板和偏振片粘接的导电性粘着剂相接。
在这种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期望以偏振片粘接于基板的状态管理导电性粘着剂的电阻值。
另外,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水分侵入了导电层与导电性粘着剂之间的粘接面的情况下,担心因侵入的水分腐蚀导电层。
实用新型内容
大体上,根据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第1基板;第2基板;配置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的偏振片;将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偏振片粘接的导电性粘着剂;配置在所述第2基板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之间且彼此分离的第1导电层以及第2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之上且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将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将所述第2导电层和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的第2连接构件;第1防潮剂;以及第2防潮剂。所述第1基板具有: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1边;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边;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且隔着所述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2边的相反一侧的第3边。所述第2基板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下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1边之间的第4边。所述导电性粘着剂具有:位于所述第2边侧的第5边;以及位于所述第3边侧的第6边。所述第1导电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层在俯视下配置在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4边之间。所述第1防潮剂在所述第2边与所述第5边之间覆盖所述第1导电层,且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相接。所述第2防潮剂在所述第3边与所述第6边之间覆盖所述第2导电层且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相接。
根据一实施方式,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置的第2基板;配置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的偏振片,其具有第1侧面和所述第1侧面的相反一侧的第2侧面;将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偏振片粘接的导电性粘着剂;配置在所述第2基板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之间、且彼此分离的第1导电层以及第2导电层;第1防潮剂,其覆盖第1角部,所述第1角部由所述第1导电层中的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露出的第1上表面和所述偏振片的所述第1侧面形成;以及第2防潮剂,其覆盖第2角部,所述第2角部由所述第2导电层中的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露出的第2上表面和所述偏振片的所述第2侧面形成。
根据各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测量导电性粘着剂的电阻值,另外,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导电层的腐蚀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性剖视图。
图5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另一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
图6是示出显示装置的又一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几种实施方式。
公开只不过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保持实用新型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有时与实际的形态相比,示意性示出附图的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但只不过为一例,不限定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关于已经出现的附图说明的构成要素发挥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重复的详细说明。
此外,在附图中,根据需要且为了易于理解,记载彼此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第1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为第2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为第3方向Z。将与第3方向Z平行地观察各种要素称为俯视。
图1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偏振片40、导电性粘着剂50、导电层61、导电层62、电极71、电极72、连接构件81、82、防潮剂91、防潮剂92、以及罩构件CM。另外,显示装置DSP具备照明显示面板PNL的照明装置,在后面进行说明。
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第2基板SUB2在第3方向Z上与第1基板SUB1相对置。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
显示面板PNL具有显示区域DA、以及周边区域SA。显示区域DA为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区域DA具有在第1方向X以及第2方向Y上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PX。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显示区域DA形成为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长方形状。周边区域SA包围显示区域DA。周边区域SA具有延伸部Ex。延伸部Ex为第1基板SUB1中没有与第2基板SUB2重叠的部分,为用于安装柔性印刷电路板或IC芯片的区域。
第1基板SUB1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第1边S1、在第2方向Y上分别延伸的第2边S2以及第3边S3。第2基板SUB2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第4边S4。第1边S1相当于延伸部Ex侧的边。第3边S3隔着显示区域DA位于第2边S2的相反一侧。第4边S4在俯视下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1边S1之间。延伸部Ex位于第1边S1与第4边S4之间。
如在图1中放大示出那样,多个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液晶层LC等。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与扫描线GL以及信号线SL电连接。扫描线GL与在第1方向X上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信号线SL与在第2方向Y上排列的像素PX各自的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与开关元件SW电连接。像素电极PE各自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利用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场来驱动液晶层LC。电容CS例如形成在与共用电极CE同电位的电极和与像素电极PE同电位的电极之间。更详细来说,扫描线GL、信号线SL、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设于第1基板SUB1。
偏振片40在俯视下与显示区域DA重叠。在图1的例子中,偏振片40的各边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2基板SUB2的各边之间。偏振片40利用导电性粘着剂50与第2基板SUB2粘接。在图1的例子中,偏振片40的大小与导电性粘着剂50的大小相等。偏振片40以及导电性粘着剂50具有位于第2边S2侧的第5边S5、位于第3边S3侧的第6边S6。第5边S5不与第2边S2重叠,位于第2边S2与显示区域DA之间。第6边S6不与第3边S3重叠,位于第3边S3与显示区域DA之间。
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4边S4之间。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隔着间隙GP在第1方向X上排列。也就是说,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彼此分离。在图1的例子中,导电层61在俯视下与第2边S2以及第4边S4分别重叠。导电层62在俯视下与第3边S3以及第4边S4分别重叠。此外,导电层61也可以与第2边S2以及第4边S4分离,导电层62也可以与第3边S3以及第4边S4分离。
导电层61形成为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长边S61的矩形状。导电层62形成为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长边S62的矩形状。在图1的例子中,长边S61以及长边S62在俯视下与第4边S4分别重叠。另外,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各自的沿着第1方向X的宽度比沿着第1方向X的间隙GP大。
电极71以及电极72在俯视下分别配置在第1边S1与第4边S4之间(延伸部Ex)。电极71位于第2边S2侧,电极72位于第3边侧。电极71以及电极72与柔性印刷电路板或IC芯片的接地电位分别连接。
连接构件81将导电层61和电极71电连接。连接构件82将导电层62和电极72电连接。
防潮剂91在俯视下位于第2边S2与第5边S5之间。防潮剂91在第2边S2与第5边S5之间覆盖导电层61并与导电性粘着剂50相接。防潮剂92在俯视下位于第3边S3与第6边S6之间。防潮剂92在第3边S3与第6边S6之间覆盖导电层62并与导电性粘着剂50相接。
罩构件CM如用双点划线所示那样,在第3方向Z上与偏振片40相对置。罩构件CM在俯视下覆盖显示面板PNL的整个面。罩构件CM例如由玻璃或塑料等透明的材料来形成。另外,罩构件CM可以包括触摸面板等。
图2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构成例的概略性剖视图。显示面板PNL具备上述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
第1基板SUB1具有透明基板10、绝缘层11以及绝缘层12、共用电极CE、多个像素电极PE、取向膜AL1。第1基板SUB1配置在照明装置BL的上方。绝缘层11配置在透明基板10之上。共用电极CE在绝缘层11之上,跨过多个像素PX来配置。绝缘层12配置在共用电极CE之上。多个像素电极PE在绝缘层12之上,针对每个像素PX来配置。取向膜AL1覆盖多个像素电极PE以及绝缘层12。图1示出的扫描线GL、信号线SL、以及开关元件SW配置在透明基板10与共用电极CE之间。
第2基板SUB2具备透明基板20、取向膜AL2。第2基板SUB2配置在第1基板SUB1的上方。取向膜AL2配置在透明基板20的下方。虽省略图示,但还可以在第2基板SUB2设有遮光层、彩色滤光片层、外涂层等。但彩色滤光片层也可以设于第1基板SUB1。
液晶层LC配置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在图2的例子中,液晶层LC配置在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
显示装置DSP还具备上述偏振片40以及罩构件CM、偏振片30、透明粘着剂AD1以及透明粘着剂AD2、导电性粘着剂50。
偏振片30配置在照明装置BL与透明基板10之间,利用透明粘着剂AD1粘接在第1基板SUB1的下表面。偏振片40与第2基板SUB2相对置。偏振片40配置在透明基板20与罩构件CM之间,利用导电性粘着剂50粘接于第2基板SUB2的上表面。偏振片30以及偏振片40的偏振轴例如在X-Y平面上彼此正交。
罩构件CM利用透明粘着剂AD2粘接于偏振片40的上表面。透明粘着剂AD1以及透明粘着剂AD2例如可使用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胶)、OCR(Optical ClearResin:光学透明树脂)等。
透明基板10以及透明基板20例如为玻璃或塑料等的绝缘基板。绝缘层11由透明的绝缘材料形成。在一例中,绝缘层11包括无机绝缘层以及有机绝缘层。绝缘层12例如由氮化硅(SiNx)等的透明的无机绝缘材料形成。
共用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例如由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为具有沿着X-Y平面的取向限制力的水平取向膜。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可以为通过照射紫外线而赋予取向限制力的光取向膜,也可以为被进行摩擦处理的取向膜。
图3是沿着图1的A-A’线的显示装置DSP的概略性剖视图。
显示面板PNL还具备密封件SE。密封件SE将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粘接。液晶层LC由密封件SE封固。
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分别配置在第2基板SUB2与导电性粘着剂50之间。具体来说,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分别配置在第2基板SUB2之上。另外,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各自的一部分由导电性粘着剂50覆盖。在导电层61中没有被导电性粘着剂50覆盖的区域的一部分由连接构件81覆盖。在导电层62中没有被导电性粘着剂50覆盖的区域的一部分由连接构件82覆盖。连接构件81以及连接构件82与导电性粘着剂50分离,但也可以与导电性粘着剂50相接。
电极71以及电极72形成在第1基板SUB1之上。在图3的例子中,电极71的一部分由连接构件81覆盖。电极72的一部分由连接构件82覆盖。但电极71可以由连接构件81覆盖整个面。电极72也可以由连接构件82覆盖整个面。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81将导电层61和电极71电连接。连接构件82将导电层62和电极72电连接。导电性粘着剂50经由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连接构件81以及连接构件82与电极71以及电极72电连接。由此,能够形成从导电性粘着剂50到接地电位的电极71以及电极72为止的放电路径,能够抑制第2基板SUB2的不期望的带电。由此,能够抑制因带电引起的显示品质的下降。
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分别由透明氧化物形成。作为透明氧化物,例如可使用氧化铟锡(ITO)或者氧化铟锌(IZO)等。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各自的电阻值与导电性粘着剂50的电阻值相等或者更低。
连接构件81以及连接构件82例如能够通过涂敷导电性膏而分别形成。连接构件81以及连接构件82例如能够由包含银在内的材料来形成。
图4是沿着图1的B-B’线的显示装置DSP的概略性剖视图。
导电层61具有从导电性粘着剂50露出的上表面61U(第1上表面)。导电层62具有从导电性粘着剂50露出的上表面62U(第2上表面)。偏振片40具有位于第2边S2侧的第1侧面41、位于第3边S3侧的第2侧面42。将由导电层61中的从导电性粘着剂50露出的上表面61U、和偏振片40的第1侧面41形成的角部定义为第1角部CN1,将由导电层62中的从导电性粘着剂50露出的上表面62U、和偏振片40的第2侧面42形成的角部定义为第2角部CN2。
防潮剂91覆盖第1角部CN1。在图4的例子中,防潮剂91填充至由导电层61、偏振片40、以及罩构件CM包围的空间SP1。另外,在图4的例子中,防潮剂91与导电层61、偏振片40(第1侧面41)、导电性粘着剂50、透明粘着剂AD2、以及罩构件CM相接,但不限于该例子。防潮剂91配置成在第1角部CN1中,至少覆盖导电层61以及导电性粘着剂50。
防潮剂92覆盖第2角部CN2。在图4的例子中,防潮剂92填充至由导电层62、偏振片40、以及罩构件CM包围的空间SP2。另外,在图4的例子中,防潮剂92与导电层62、偏振片40(第2侧面42)、导电性粘着剂50、透明粘着剂AD2、以及罩构件CM相接,但不限于该例子。防潮剂92配置成在第2角部CN2中,至少覆盖导电层62以及导电性粘着剂50。
作为防潮剂91以及防潮剂92,例如可使用氟树脂、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者硅树脂等。
在上述例中,导电层61相当于第1导电层,导电层62相当于第2导电层,电极71相当于第1电极,电极72相当于第2电极,连接构件81相当于第1连接构件,连接构件82相当于第2连接构件,防潮剂91相当于第1防潮剂,防潮剂92相当于第2防潮剂。
根据本实施方式,导电层61、62、电极71、72、连接构件81、82、导电性粘着剂50电连接在一起。另外,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隔着间隙GP彼此分离。因此,例如若在电极71与电极72之间施加电压,则按照电极71、连接构件81、导电层61、导电性粘着剂50、导电层62、连接构件82、电极72的顺序流通电流。
另一方面,例如,在导电层61与导电层62相接的情况下,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各自的电阻值比导电性粘着剂50的电阻值低,因此,几乎没有电流流过导电性粘着剂50,大多的电流流过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因此,导电性粘着剂50的电阻值的测量变困难。
与之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中,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彼此分离,经由导电性粘着剂50彼此电连接。因此,与导电层61和导电层62相接的情况相比,在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彼此分离的情况下,更多的电流会流过导电性粘着剂50。因此,能够可靠地测量导电性粘着剂50的电阻值。
另外,防潮剂91覆盖第1角部CN1,防潮剂92覆盖第2角部CN2。因此,能够利用防潮剂91以及防潮剂92防止水分侵入导电层61与导电性粘着剂50的接触面、以及导电层62与导电性粘着剂50的接触面。因此,能够抑制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受水分腐蚀。
接下来,说明显示装置DSP的另一构成例。对与上述显示装置DSP相同或者类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的显示装置DSP的另一构成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
图5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另一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导电层61形成为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第1部分61A、以及从第1部分61A向第2方向Y延伸的第2部分61B的L字状。导电层62形成为具有在第1方向X上延伸的第3部分62A、以及从第3部分62A向第2方向Y延伸的第4部分62B的L字状。第1部分61A以及第3部分62A分别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4边S4之间。第2部分61B分别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2边S2之间。第4部分62B位于显示区域DA与第3边S3之间。
导电性粘着剂50在俯视下与第1部分61A、第2部分61B、第3部分62A、以及第4部分62B各自的一部分重叠。防潮剂91在俯视下与第1部分61A以及第2部分61B各自的一部分重叠。防潮剂92在俯视下与第3部分62A以及第4部分62B各自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5所示,通过将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分别形成为L字状,与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形成为长方形状的情况相比,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与导电性粘着剂50相接的面积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导电层61以及导电层62与导电性粘着剂50的接触电阻。
图6是示出显示装置DSP的又一构成例的概略性俯视图。
将第1部分61A以及第3部分62A的沿着第2方向Y的宽度分别定义为宽度W1以及宽度W3。将第2部分61B以及第4部分62B的沿着第1方向X的宽度分别定义为宽度W2以及宽度W4。在图6的例子中,宽度W1比宽度W2大,宽度W3比宽度W4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显示区域DA与第2边S2的距离、以及显示区域DA与第3边S3的距离。因此,能够实现显示装置DSP的窄边框化。
以上,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的显示装置为基础,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设计变更而实施的所有显示装置只要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畴中,只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可想到各种变形例,这些变形例也应理解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者设计变更而得到的实施方式、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者条件变更而得到的实施方式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则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另外,关于由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形态带来的其他作用效果,从本说明书的记载明确得出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适当想到的作用效果当然应理解为由本实用新型带来的。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
第1基板,其具有在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1边、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延伸的第2边、以及在所述第2方向上延伸且隔着所述显示区域位于所述第2边的相反一侧的第3边;
第2基板,其具有第4边,所述第4边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且在俯视下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1边之间;
配置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的偏振片;
导电性粘着剂,其具有位于所述第2边侧的第5边、以及位于所述第3边侧的第6边,将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偏振片粘接;
彼此分离的第1导电层以及第2导电层,其配置在所述第2基板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之间;
与接地电位连接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其形成在所述第1基板之上,且在俯视下配置在所述第1边与所述第4边之间;
将所述第1导电层和所述第1电极电连接的第1连接构件;
将所述第2导电层和所述第2电极电连接的第2连接构件;
第1防潮剂,其在所述第2边与所述第5边之间覆盖所述第1导电层、且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相接;以及
第2防潮剂,其在所述第3边与所述第6边之间覆盖所述第2导电层、且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层各自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长边的矩形状,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4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层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1部分、以及从所述第1部分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第2部分的L字状,
所述第2导电层形成为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第3部分、以及从所述第3部分向所述第2方向延伸的第4部分的L字状,
所述第1部分以及所述第3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4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2边之间,
所述第4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3边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分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2部分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宽度大,
所述第3部分的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宽度比所述第4部分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潮剂以及所述第2防潮剂与所述偏振片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与所述偏振片相对置的罩构件;以及
将所述偏振片和所述罩构件粘接的透明粘着剂,
所述第1防潮剂以及所述第2防潮剂与所述透明粘着剂以及所述罩构件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潮剂以及所述第2防潮剂为氟树脂、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者硅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层分别由透明氧化物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氧化物为氧化铟锡或者氧化铟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连接构件以及所述第2连接构件分别由包含银在内的材料形成。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基板;
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置的第2基板;
配置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的液晶层;
与所述第2基板相对置的偏振片,其具有第1侧面和所述第1侧面的相反一侧的第2侧面;
导电性粘着剂,其将所述第2基板和所述偏振片粘接;
彼此分离的第1导电层以及第2导电层,其配置在所述第2基板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之间;
第1防潮剂,其覆盖第1角部,所述第1角部由所述第1导电层中的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露出的第1上表面、和所述偏振片的所述第1侧面形成;以及
第2防潮剂,其覆盖第2角部,所述第2角部由所述第2导电层中的从所述导电性粘着剂露出的第2上表面、和所述偏振片的所述第2侧面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与所述偏振片相对置的罩构件;以及
将所述偏振片和所述罩构件粘接的透明粘着剂,
所述第1防潮剂填充在由所述第1导电层、所述偏振片、以及所述罩构件包围的空间,
所述第2防潮剂填充在由所述第2导电层、所述偏振片、以及所述罩构件包围的空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防潮剂以及所述第2防潮剂为氟树脂、烯烃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或者硅树脂。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层以及所述第2导电层分别由透明氧化物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氧化物为氧化铟锡或者氧化铟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23142333A JP2025035347A (ja) | 2023-09-01 | 2023-09-01 | 表示装置 |
| JP2023-142333 | 2023-09-01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223051610U true CN223051610U (zh) | 2025-07-01 |
Family
ID=94926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2422094246.1U Active CN223051610U (zh) | 2023-09-01 | 2024-08-28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 Country | Link |
|---|---|
| JP (1) | JP2025035347A (zh) |
| CN (1) | CN223051610U (zh) |
-
2023
- 2023-09-01 JP JP2023142333A patent/JP2025035347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8-28 CN CN202422094246.1U patent/CN22305161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JP2025035347A (ja) | 2025-03-13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01539701B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 JP5974415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 JP5448940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 US8547505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 KR20180033055A (ko) | 표시 장치 | |
| KR101901253B1 (ko) | 터치 스크린 일체형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 US11397356B2 (en) | Display device | |
| US10437086B2 (en)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bendable section in a part of a sealant | |
| JP7043204B2 (ja) | 表示装置 | |
| JP2015084017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 US1202589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 US11809049B2 (en) | Display device | |
| JP2020027190A (ja) | 表示装置 | |
| US9921431B2 (en) | Display device | |
| JP2020160321A (ja) | 表示装置 | |
| CN107851409A (zh) | 显示面板 | |
| JP7083675B2 (ja) | 表示装置 | |
| WO2020079963A1 (ja) | 表示装置 | |
| US1232662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 JP5247615B2 (ja) |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 |
| JP7237665B2 (ja) | 表示装置 | |
| CN223051610U (zh) | 显示装置 | |
| JP7094810B2 (ja) | 表示装置 | |
| US11029550B2 (en) | Electro-optical device | |
| JP5403539B2 (ja) | 横電界方式の液晶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507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gno Hao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