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40018381B - 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HK40018381B HK40018381B HK62020007218.4A HK62020007218A HK40018381B HK 40018381 B HK40018381 B HK 40018381B HK 62020007218 A HK62020007218 A HK 62020007218A HK 40018381 B HK40018381 B HK 40018381B
- Authority
- HK
- Hong Kong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terminal
- sim card
- identifier
-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Links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0月0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931163.5、申请名称为“一种抑制网络震荡方法和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终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交流通信的首选工具。且随着出境旅游和工作人数的逐年增加,出境移动数据服务已成为一种出境基本诉求。为了保证国内用户在国外也能方便且便宜地享受移动数据服务,现有很多手机厂家或者第三方提供商提供了一种采用软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SIM)卡实现的出境移动数据服务。如图1所示,用户在出境后,可通过安全通道从卡管理平台(如,图1中所示的境外本地运营商SIM卡资源服务器)下载卡数据到手机的软SIM卡中。在软SIM卡被激活后,手机便可利用软SIM卡中的卡数据接入到境外本地运营商网络,以让用户享受境外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让用户享受到无缝的数据服务体验,软SIM卡可被设置为自动激活。具体的,可在手机中内置一个应用,该应用可以监测手机驻网的移动国家码(MobileCountry Codes,MCC)是否发生变化。当用户从国内移动到境外后,应用可以监测到手机驻网的MCC由软SIM卡非服务区的MCC切换为服务区的MCC。在软SIM卡被设置为自动激活的情况下,应用指示调制解调器(Modem)激活软SIM卡。在软SIM卡被激活后,手机可利用软SIM卡中的卡数据自动连接到境外本地运营商网络,以便用户享受境外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当用户从境外移动到国内后,应用可以监测到手机驻网的MCC由软SIM卡服务区的MCC切换为非服务区的MCC,此时,应用指示Modem将软SIM卡去激活。
但是,如图2所示,在很多边境地区,服务区和非服务区会存在交叠。在服务区和非服务区交叠的区域内,手机的驻网可能是反复切换的,即有可能当前时刻由非服务区切换到了服务区,而下一时刻又由服务区切换到了非服务区。这样,在软SIM卡被设置为自动激活的情况下,软SIM卡会反复的被激活、被去激活,同时手机的功耗也会由于软SIM卡的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解决了边境地区软SIM卡反复的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以及终端功耗增加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所述第二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终端根据获取到的终端的位置信息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时,不激活软SIM卡。所述震荡区域指的是终端的驻网存在震荡的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当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并且,通过在用户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也可以避免边境地区信号质量差导致的用户上网体验不佳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具体的可以包括: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所述的终端根据位置信息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具体的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其中,所述黑名单中包括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标识。这样,采用基于小区标识的定位技术能够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激活软SIM卡。这样,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以便用户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前,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所述的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具体的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所述的终端根据位置信息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具体的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为当前驻留的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这样,通过先采用基于小区标识这种低功耗的定位技术进行定位初选,然后采用基于GPS这种高精度的定位技术来精确定位,缓解了采用地理围栏识别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带来的功耗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软SIM卡。这样,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以便用户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具体的可以包括: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所述的终端根据位置信息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具体的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为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软SIM卡。这样,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以便用户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区域标识为MCC或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第一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一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二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为软SIM卡,该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可以包括:
终端检测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时,激活第二SIM卡,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则去激活软SIM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当终端的第一SIM卡驻网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时,激活软SIM卡,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此时去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设置非稳定态,使得在软SIM卡被激活后,在终端由非服务区切换回服务区时,拟制软SIM卡的去激活,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设置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在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时,当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去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二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重新启动第一定时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第一区域标识为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第二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根据位置信息确定终端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不激活软SIM卡。所述震荡区域指的是所述终端的驻网存在震荡的区域。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其中,黑名单中包括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标识。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为当前驻留的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多边形区域为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三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区域标识为移动国家码MCC或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第一SIM卡提供终端与第一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第二SIM卡提供终端与第二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第二SIM卡为软SIM卡,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检测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时,激活第二SIM卡,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则去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设置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在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时,当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去激活软SIM卡。
结合第四方面或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重新启动第一定时器。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终端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所述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提供的第三方面、第四方面、第五方面和第六方面所述的终端、第七方面和第八方面所述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以及第九方面和第十方面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SIM卡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机的组成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一;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二;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四;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五;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界面示意图六;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状态转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为了方便清楚地理解下述各实施例,首先给出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SIM卡:SIM卡可以称为用户身份模块卡,也可以称为用户身份识别卡、智能卡等。SIM卡是终端身份识别的重要部件,其可用于存储唯一的号码和加密密钥等SIM卡认证鉴权信息,以便在用户进行网络通讯时识别其身份。
硬SIM卡:硬SIM卡指设置在终端内的包含有芯片的SIM卡。
软SIM卡:软SIM卡是一种区别于硬SIM卡的SIM卡,其是一种虚拟实体,可存储在手机安全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中的安全存储区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持终端在不同区域之间漫游时,为了节省漫游费用,且避免频繁的更换硬SIM卡,可利用软SIM卡存储漫游地运营商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使终端能够接入漫游地的本地运营商网络,以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服务区:服务区指的是能够为软SIM卡提供服务的区域。
非服务区:非服务区指的是不能为软SIM卡提供服务的区域。
震荡区域:震荡区域指的是服务区中终端驻网存在震荡的区域。
在很多边境地区终端的驻网可能会反复切换。在软SIM卡被设置为自动激活的场景下,用户在到达边境地区后,软SIM卡会由于终端驻网的反复切换而反复的被激活、被去激活,同时终端功耗也会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为了解决边境地区软SIM卡反复的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以及终端功耗增加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终端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是否处于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终端未处于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组成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可以包括:服务器31、卡管理平台32、终端33和基站34。
服务器31,主要负责采用地理围栏技术生成地理围栏数据,并为终端33提供获取所述地理围栏数据的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地理围栏技术生成的地理围栏数据指示的区域为震荡区域。
卡管理平台32,主要负责软SIM卡资源的管理。作为一种实例,卡管理平台32可以是漫游地的本地运营商SIM卡资源服务器。
终端33,指开通软SIM卡业务的终端。用户在到达漫游地时,能够利用软SIM卡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33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终端33为手机为例示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33,主要负责通过服务器31提供的接口定期获取所述地理围栏数据。在用户到达漫游地后,终端33还负责从卡管理平台32下载卡数据到软SIM卡中。其中,卡数据包括漫游地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终端33还负责监测终端33的驻网是否发生切换,当监测到终端33的驻网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时,根据终端33的位置信息和获取到的地理围栏数据,判断终端33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33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终端33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在软SIM卡被激活后,终端33可利用软SIM卡中的卡数据接入到基站34,以便用户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基站34,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于向终端3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34具体指用户到达漫游地后为终端33提供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的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站34可以是无线通信的基站(Base Station,BS)或基站控制器等。也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点,收发站,中继站,小区,发送接收点(Transmit and ReceivePort,TRP)等等。基站34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蜂窝基站、家庭基站、小区、无线传输点、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无线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基站(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在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thirdGeneration Telecommunication,3G)系统中,称为基站(Node B),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称为gNB等等,在无线本地接入系统中,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这一名称可能会变化。此外,在其它可能的情况下,基站34可以是其它为终端3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终端33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基站。
以终端为手机为例,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组成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手机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如图4所示,手机可以包括:显示器401、输入单元402、处理器403、存储器404、电源405、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406、传感器407、音频电路408、扬声器409、麦克风410、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411等部件,这些部件之间可以以总线连接,也可以直连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其中,显示器401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的各种菜单,还可以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具体的,显示器401可以包括显示面板401-1以及触控面板401-2。
其中,显示面板401-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等形式来配置。
触控面板401-2,也可以称为触摸屏、触敏屏、触控屏等,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接触或者非接触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401-2上或在触控面板401-2附近的操作,也可以包括体感操作;该操作包括单点控制操作、多点控制操作等操作类型),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401-2可以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姿势,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号,并将接收到的触摸信号转换成处理器403能够处理的信息,然后将该信息送给处理器403,并能接收处理器403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面板401-2,也可以采用未来发展的任何技术实现触控面板401-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触控面板401-2可覆盖显示面板401-1,用户可以根据显示面板401-1显示的内容(该显示的内容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软键盘、虚拟鼠标、虚拟按键、图标等等),在显示面板401-1上覆盖的触控面板401-2上或者附近进行操作。触控面板401-2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操作后,通过输入/输出子系统传送给处理器403以确定用户输入,随后处理器403根据用户输入通过输入/输出子系统在显示面板401-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4中,触控面板401-2与显示面板401-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401-2与显示面板401-1集成而实现手机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输入单元402,可以为上述触控面板401-2,也可以为其他输入设备。所述的其他输入设备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所述的其他输入设备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光鼠(光鼠是不显示可视输出的触摸敏感表面,或者是由触摸屏形成的触摸敏感表面的延伸)等。所述的其他输入设备与输入/输出子系统的其他输入设备控制器相连接,在其他设备输入控制器的控制下与处理器403进行信号交互。
处理器403是手机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4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4内的数据,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测。可选的,处理器40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403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与应用处理器分开设置。
存储器404可用于存储数据、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403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4的数据、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手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存储器404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404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电源405,可以为电池,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403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
RF电路406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接收到的基站的下行信息给处理器403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406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Amplifier,LNA)、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406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的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意一种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SMS)等。
手机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传感器407,比如光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401-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手机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401-1和/或背光。作为速度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手机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手机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408、扬声器409、麦克风410可提供用户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408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409,由扬声器409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麦克风410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408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至RF电路406以发送给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处理器403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模块411,可以是包括WiFi芯片和WiFi芯片的驱动程序的模块,WiFi芯片具备运行无线互联网标准协议的能力。
另外,在上述部件之上,运行有操作系统。在该操作系统上可以安装运行应用程序。且,尽管未示出,手机还可以包括蓝牙模块、摄像头等部件。蓝牙模块,是一种集成蓝牙功能的印刷电路板组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用于短距离无线通讯。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
当用户持终端在不同区域之间漫游时,为了在漫游地也能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且避免频繁的更换硬SIM卡,用户可以在去漫游地之前,提前开通软SIM卡业务,并购买好漫游地的移动数据服务套餐。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与其相邻的区域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以与该区域相邻的区域有两个为例。例如,如图5所示,与区域A相邻的区域包括:区域B和区域C。假设用户即将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用户可在终端安装的提供漫游地上网服务应用中购买区域B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套餐。如图6所示,用户选择购买超值套餐中“区域B尝鲜-7天无限流量”的移动数据服务套餐。
在购买成功之后,如图7所示,应用进入用户所购买套餐的详情设置界面701。在详情设置界面701中,用户可打开“智能启用”按钮702,以便在用户到达区域B后,软SIM卡可自动被激活,进而方便用户享受区域B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在申请实施例中,在软SIM卡被设置为自动激活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边境地区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在用户到达软SIM卡的服务区,即到达区域B后,若终端确定自身处于震荡区域,则可以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确定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可以激活软SIM卡。
其中,可以采用定位技术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目前比较常见的定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基于GPS的定位技术,一种是基于小区标识(Cell identify,Cell ID)的定位技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所采用的定位技术可以是基于GPS的定位技术,也可以是基于Cell ID的定位技术,还可以这两种定位技术的结合。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根据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所采用的定位技术的不同,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8所示的实施例是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所采用的定位技术为基于GPS和基于Cell ID这两种定位技术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5-7,以上述示例中用户即将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为例。在用户到达区域B后,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将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从卡管理平台下载到软SIM卡中。如图8所示,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S801、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
其中,第一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第二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
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表明终端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变化,来确定终端是否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软SIM卡能够在一个国家的所有地区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场景下,可以采用MCC来标识不同的区域,例如,上述非服务区和服务区采用不同的MCC来标识。在某些国家,存在某些运营商的网络覆盖区域是该国家的部分区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软SIM卡不能在该国家的所有地区为用户提供服务,此时,可以采用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来标识不同的区域,例如,上述非服务区和服务区采用不同的PLMN来标识。
以区域标识为MCC为例。例如,假设区域A的区域标识为MCC 1,区域B的区域标识为MCC 2。且由于终端的软SIM卡包含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因此,区域B为软SIM卡的服务区,区域A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在用户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后,终端可以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MCC 1变更为MCC 2。在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MCC 1变更为MCC 2时,终端可以确定终端的驻网由区域A切换为区域B,即终端确定终端的驻网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为服务区。
S802、终端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Cell ID)。
示例性的,区域B中包含多个小区,在用户持终端到达区域B后,终端会选择多个小区中满足驻留条件的小区进行驻留。例如,终端中设置有一SIM卡,该SIM卡可以是硬SIM卡,也可以是软SIM卡。在用户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后,终端可利用该SIM卡驻留到区域B中的满足驻留条件的小区中。
S803、终端判断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是否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若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则执行S804,若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则执行S805。
其中,所述黑名单包含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Cell ID。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预先从服务器侧获取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该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中包括第二区域标识。
示例性的,结合图5所示,不同用户或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可能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也可能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C。且,区域A与不同漫游地,例如区域B和区域C,之间交叠的区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漫游地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是不同的,即不同漫游地对应的黑名单不同。例如,假设区域B的区域标识为MCC 2,区域C的区域标识为MCC 3,终端获取到的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知,与MCC 2对应的黑名单中包括:Cell ID 86001和Cell ID 86002,也就是说,区域B中存在震荡的小区为:Cell ID为86001和86002的小区。与MCC 3对应的黑名单中包括:Cell ID 65001和Cell ID 65002,也就是说,区域C中存在震荡的小区为:Cell ID为65001和65002的小区。
在终端获取到当前驻留的Cell ID之后,结合表1可以确定当前驻留的Cell ID是否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S804、终端激活软SIM卡。
例如,假设终端获取到的当前驻留的Cell ID为86003,结合表1,终端可以确定出其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在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Cell ID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表明终端当前未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激活软SIM卡。在软SIM卡被激活后,终端可以利用软SIM卡中的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接入到区域B本地的运营商网络,以便用户享受区域B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S805、终端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例如,假设终端获取到的当前驻留的Cell ID为86001,结合表1,终端可以确定出其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在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终端可以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S806、终端判断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若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则执行S807。若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则执行S804,即激活软SIM卡。
其中,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经纬度,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其包含的多个经纬度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该多边形区域为对应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一般而言,在终端确定出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可以确定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是存在震荡的小区,就可以认为终端处于震荡区域。其中,由于小区的覆盖是一个区域,一个小区存在震荡可能是因为该小区的部分区域存在震荡,而该小区的其他区域可能并不存在震荡,这种情况下,当仅根据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是存在震荡的小区,便决定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是不准确的,该终端可能位于当前驻留小区不存在震荡的区域。为了更精准的确定终端是否真的处于震荡区域,在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后,终端可以获取终端当前时刻所处的地理位置,以便通过判断终端当前时刻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地里围栏区域,来确定终端是否真的处于震荡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预先从服务器侧获取至少一个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该至少一个小区标识中包括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示例性的,结合表1,至少一个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可以如表2所示。
表2
由表2可知,与Cell ID 86001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的经纬度为:{′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与Cell ID 86002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的经纬度为:{′lang′:′22.2031′,′lat′,′114.1412′},{′lang′:′22.2543′,′lat′,′114.2134′},{′lang′:′22.1456′,′lat′,′114.6136′},{′lang′:′22.2243′,′lat′,′114.0212′},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031′,′lat′,′114.1412′},{′lang′:′22.2543′,′lat′,′114.2134′},{′lang′:′22.1456′,′lat′,′114.6136′},{′lang′:′22.2243′,′lat′,′114.0212′}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与Cell ID 65001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的经纬度为:{′lang′:′22.2011′,′lat′,′113.5441′},{′lang′:′22.3135′,′lat′,′113.5541′},{′lang′:′22.2014′,′lat′,′113.5636′},{′lang′:′22.2212′,′lat′,′113.0221′},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011′,′lat′,′113.5441′},{′lang′:′22.3135′,′lat′,′113.5541′},{′lang′:′22.2014′,′lat′,′113.5636′},{′lang′:′22.2212′,′lat′,′113.0221′}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与Cell ID 65002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的经纬度为:{′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114′,′lat′,′113.5036′},{′lang′:′22.2212′,′lat′,′113.0321′},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114′,′lat′,′113.5036′},{′lang′:′22.2212′,′lat′,′113.0321′}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例如,假设终端获取到的当前驻留的Cell ID为86001,结合表1,终端可以确定出其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在终端确定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终端可以启动定位功能,如打开终端的GPS传感器,以获取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表2,终端可以判断获取到的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与Cell ID 86001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当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Cell ID 86001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当前真的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可执行S807。当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Cell ID 86001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当前未处于震荡区域,而是处于Cell ID为86001的小区中不存在震荡的区域。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可执行S804,即激活软SIM卡。
S807、终端不激活软SIM卡。
其中,在确定终端当前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暂时不激活软SIM卡。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在终端离开震荡区域后及时的激活软SIM卡,在终端确定出当前处于震荡区域,不激活软SIM卡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S808-S810。
S808、终端启动定时器。
其中,定时器的定时时间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在此对定时器的定时时间不做具体限制。
S809、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重新获取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S810、终端判断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与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其中,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可以重新获取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表2,以便根据重新获取到的地理位置确定终端是否离开震荡区域。当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处于与当前驻留的Cell ID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仍然处于震荡区域。在确定终端仍处于震荡区域时,可重新执行S808,即终端重新启动定时器。当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当前驻留的Cell ID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已离开震荡区域,终端可执行S804,即激活软SIM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节省终端的功耗,在确定终端离开震荡区域时,终端还可以关闭定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黑名单是服务器根据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确定的。
在现有技术中,在用户持终端在不同区域之间漫游时,终端的驻网区域每切换一次,会记录切换区域时的驻网数据,并将驻网数据上报至服务器。在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切换区域时的驻网数据之后,服务器可以接收并记录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利用大量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生成上述黑名单。
结合图5可以理解的是,不同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是不同的,即不同区域对应的黑名单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服务器利用大量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能够生成每个区域各自对应的黑名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根据震荡的特性生成每个区域对应的黑名单。例如,服务器可以通过判断用户在持终端到达某区域后,在某一时间段内该终端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切换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来确定终端在该区域的某些小区内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生成黑名单。又例如,服务器可以通过判断在单位时间内,大量终端的平均掉网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来确定终端在某区域的某些小区内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生成黑名单。
以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包括:切换到的区域的区域标识、终端在切换到的区域中驻网的Cell ID、驻网时间戳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结合图5,假设用户1持终端1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用户2持终端2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C。以区域标识为MCC为例,并假设区域A的区域标识为MCC 1,区域B的区域标识为MCC 2,区域C的区域标识为MCC 3。
在用户1持终端1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后,终端1的驻网区域每切换一次,终端1向服务器上报一次驻网数据。在用户2持终端2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C后,终端2的驻网区域每切换一次,终端2向服务器上报一次驻网数据。例如,服务器接收到的驻网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 IMEI | MCC | Cell ID | 驻网时间戳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86001 | 150181700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1 | 32001 | 150181708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86002 | 150181712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1 | 32001 | 150181742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86002 | 1501817626 |
| ... | ... | ... | ...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65001 | 150221000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1 | 42001 | 150221008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65002 | 150221012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1 | 42001 | 150221042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65001 | 1502210629 |
为了便于描述,将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Identity,IMEI)为862941030079430的终端称为终端1,将IMEI为862941030078521的终端称为终端2。
在用户1持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后,由表3的第一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006,并且驻留在区域B的Cell ID为86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二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086,并驻留在区域A的Cell ID为32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三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126,并驻留在区域B的Cell ID为86002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四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426,并驻留在区域A的Cell ID为32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五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626,并驻留在区域B的Cell ID为86002的小区中。
假设服务器是通过判断用户在持终端到达某区域后,在1小时内,该终端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切换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3次,来确定终端在该区域的某些小区内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确定黑名单的。根据表3可知,在用户1持终端1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之后,在由驻网时间戳1501817006到驻网时间戳1501817626的620秒内,终端1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在MCC 1和MCC 2之间的切换次数已经达到了4次,超过了预设次数3次,也就是说,终端1在漫游到区域B后发生了震荡行为,并且,由于终端1在发生震荡行为时,驻网在区域B的Cell ID为86001和86002的小区中,即在区域B的Cell ID为86001和86002的小区内终端会发生震荡行为。因此,可以得到,区域B的黑名单中包括:CellID 86001和Cell ID 86002。
在用户2持终端2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后,由表3的第七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009,并且驻留在区域C的Cell ID为65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八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089,并驻留在区域A的Cell ID为42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九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129,并驻留在区域C的Cell ID为65002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十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429,并驻留在区域A的Cell ID为42001的小区中。由表3的第十一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629,并驻留在区域C的Cell ID为65001的小区中。
根据表3可知,在用户2持终端2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之后,在由驻网时间戳1501817006到驻网时间戳1501817626的620秒内,终端2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在MCC 1和MCC 3之间的切换次数为4次,超过了预设次数3次,也就是说,终端2在漫游到区域C后发生了震荡行为,并且,由于终端2在发生震荡行为时,驻网在区域C的CellID为65001和65002的小区中,即在区域C的Cell ID为65001和65002的小区内终端会发生震荡行为。因此,可以得到,区域C的黑名单中包括:Cell ID 65001和Cell ID 65002。
综上,服务器根据表3所示的驻网数据可以确定出上述表1所示的黑名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地理围栏信息是服务器根据终端上报的地理位置确定的。
其中,在终端执行上述S805获取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后,终端可以将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和获取到的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报至服务器。服务器结合大量终端上报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地理位置对应的Cell ID,便可确定与Cell ID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即确定上述表2所示的地理围栏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地理围栏信息是根据终端在使用上述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过程中上报的地理位置确定的,因此,在数据建立初期,终端仅能从服务器侧获得黑名单,并未能获得地理围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终端在使用上述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时可以仅以黑名单为基准,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待后期获取到地理围栏信息后,再结合黑名单和地理围栏信息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对上述黑名单和地理围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终端可通过定期从服务器同步所述黑名单和所述地理围栏信息,以获得更新后的黑名单和地理围栏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当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并且,通过在用户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也可以避免边境地区信号质量差导致的用户上网体验不佳的问题。通过先采用基于Cell ID这种低功耗的定位技术进行定位初选,然后采用基于GPS这种高精度的定位技术来精确定位,缓解了采用地理围栏识别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带来的功耗问题。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9所示的实施例是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所采用的定位技术为基于GPS的定位技术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5-7,以上述示例中用户即将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为例。在用户到达区域B后,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将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从卡管理平台下载到软SIM卡中。如图9所示,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S901、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
其中,第一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第二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
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表明终端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变化,来确定终端是否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
S902、终端启动定位功能,获取终端当前时刻所处的地理位置。
当检测到终端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为服务区时,终端可以启动定位功能,如,打开终端的GPS传感器,获取终端当前时刻所处的地理位置。
S903、终端判断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若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则执行S904。若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则执行S905。
其中,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经纬度,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其包含的多个经纬度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该多边形区域为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在终端获取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之后,可以判断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可以预先从服务器侧获取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区域信息,该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中包括第二区域标识。
示例性的,结合图5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其与不同漫游地,例如区域B和区域C,之间交叠的区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漫游地中存在震荡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不同的,即不同漫游地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不同。另外,该区域与一个漫游地之间交叠的区域也可能存在多个,因此,一个区域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也可能有多个。以一个区域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有一个为例,假设区域B的区域标识为MCC 2,区域C的区域标识为MCC 3,例如,终端获取到的至少一个区域的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可以如表4所示。
表4
由表4可知,与MCC 2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有一个,且该地理围栏信息包括:{′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lang′:′22.1234′,′lat′,′114.0156′},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lang′:′22.1234′,′lat′,′114.0156′}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与MCC 3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有一个,且该地理围栏信息包括:{′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14′,′lat′,′113.5148′},{′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215′,′lat′,′113.5301′},{′lang′:′22.2011′,′lat′,′113.5443′},该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14′,′lat′,′113.5148′},{′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215′,′lat′,′113.5301′},{′lang′:′22.2011′,′lat′,′113.5443′}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
终端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表4,可以确定出终端当前是否处于震荡区域。
S904、终端激活软SIM卡。
其中,在终端确定出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当前未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激活软SIM卡。在软SIM卡被激活后,终端便可以利用软SIM卡中的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接入到区域B本地的运营商网络,以便用户享受区域B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S905、终端不激活软SIM卡。
其中,在终端确定出所述当前时刻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当前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暂时不激活软SIM卡。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在终端离开震荡区域后及时的激活软SIM卡,在终端确定出当前处于震荡区域,不激活软SIM卡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S906-S908。
S906、终端启动定时器。
S907、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重新获取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S908、终端判断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其中,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可以重新获取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表4,以便根据重新获取到的地理位置确定终端是否离开震荡区域。当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仍然处于震荡区域。在确定终端仍处于震荡区域时,可重新执行S906,即终端重新启动定时器。当重新获取的地理位置未处于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时,表明终端已离开震荡区域,终端可执行S904,即激活软SIM卡。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节省终端的功耗,在确定终端离开震荡区域时,终端还可以关闭定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地理围栏信息是服务器根据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确定的。
在现有技术中,在用户持终端在不同区域之间漫游时,终端驻网的区域每切换一次,终端会记录切换区域时的驻网数据,并将驻网数据上报至服务器。在终端向服务器发送切换区域时的驻网数据之后,服务器可以接收并记录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利用大量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生成上述地理围栏信息。
结合图5可以理解的是,不同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是不同的,即不同区域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服务器利用大量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能够生成每个区域各自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服务器可以根据震荡的特性生成每个区域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例如,服务器可以通过判断用户在持终端到达某区域后,在某一时间段内该终端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切换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来确定终端在该区域的某些地理位置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生成地理围栏信息。又例如,服务器可以通过判断在单位时间内,大量终端的平均掉网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来确定终端在某区域的某些地理位置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生成地理围栏信息。
以终端上报的驻网数据包括:切换到的区域的区域标识、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驻网时间戳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结合图5,假设用户1持终端1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用户2持终端2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C。以区域标识为MCC,地理位置为经纬度为例,并假设区域A的区域标识为MCC 1,区域B的区域标识为MCC 2,区域C的区域标识为MCC 3。
在用户1持终端1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后,终端1的驻网区域每切换一次,终端1向服务器上报一次驻网数据。在用户2持终端2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C后,终端2的驻网区域每切换一次,终端2向服务器上报一次驻网数据。例如,服务器接收到的驻网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 IMEI | MCC | 经度 | 纬度 | 驻网时间戳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22.2121 | 114.0112 | 150181700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1 | 22.2135 | 114.0154 | 150181708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22.2018 | 114.0136 | 150181712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1 | 22.2219 | 114.0231 | 1501817426 |
| 862941030079430 | MCC 2 | 22.1234 | 114.0156 | 1501817626 |
| ... | ... | ... | ... | ...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22.2111 | 113.5141 | 150221000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1 | 22.2114 | 113.5148 | 150221008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22.2135 | 113.5241 | 150221012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1 | 22.2215 | 113.5301 | 1502210429 |
| 862941030078521 | MCC 3 | 22.2011 | 113.5443 | 1502210629 |
为了便于描述,将IMEI为862941030079430的终端称为终端1,将IMEI为862941030078521的终端称为终端2。
在用户1持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后,由表5的第一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006,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121′,′lat′,′114.0112′}的位置。由表5的第二行数据可知:终端1从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086,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135′,′lat′,′114.0154′}的位置。由表5的第三行数据可知:终端1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126,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018′,′lat′,′114.0136′}的位置。由表5的第四行数据可知:终端1由MCC 2标识的区域B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426,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219′,′lat′,′114.0231′}的位置。由表5的第五行数据可知:终端1由MCC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且切换到区域B的驻网时间戳为1501817626,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1234′,′lat′,′114.0156′}的位置。
假设服务器是通过判断用户在持终端到达某区域后,在1小时内该终端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切换次数是否超过预设次数3次,来确定终端在该区域的某些地理位置是否发生了震荡行为,以生成地理围栏信息的。由表5可知,在用户1持终端1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2标识的区域B之后,在由驻网时间戳1501817006到驻网时间戳1501817626的620秒内,终端1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在MCC 1和MCC 2之间的切换次数已经达到了4次,超过了预设次数3次,也就是说,终端1在漫游到区域B后发生了震荡行为,并且,由于终端1在发生震荡行为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和{′lang′:′22.1234′,′lat′,′114.0156′},即在地理位置{′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和{′lang′:′22.1234′,′lat′,′114.0156′}处,终端会发生震荡行为。因此,可以得到,区域B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lang′:′22.2121′,′lat′,′114.0112′},{′lang′:′22.2135′,′lat′,′114.0154′},{′lang′:′22.2018′,′lat′,′114.0136′},{′lang′:′22.2219′,′lat′,′114.0231′}和{′lang′:′22.1234′,′lat′,′114.0156′}。
在用户2持终端2从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后,由表5的第七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009,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111′,′lat′,′113.5141′}的位置。由表5的第八行数据可知:终端2从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089,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114′,′lat′,′113.5148′}的位置。由表5的第九行数据可知:终端2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129,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135′,′lat′,′113.5241′}的位置。由表5的第十行数据可知:终端2由MCC 3标识的区域C切换到由MCC 1标识的区域A,且切换到区域A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429,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215′,′lat′,′113.5301′}的位置。由表5的第十一行数据可知:终端2由MCC 1标识的区域A切换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且切换到区域C的驻网时间戳为1502210629,并处于经纬度为{′lang′:′22.2011′,′lat′,′113.5443′}的位置。
根据表5可知,在用户2持终端2由MCC 1标识的区域A漫游到由MCC 3标识的区域C之后,在由驻网时间戳1502210009到驻网时间戳1502210629的620秒内,终端2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在MCC 1和MCC 3之间的切换次数为4次,超过了预设次数3次,也就是说,终端2在漫游到区域C后发生了震荡行为,并且,由于终端2在发生震荡行为时,所处的地理位置为{′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14′,′lat′,′113.5148′},{′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215′,′lat′,′113.5301′}和{′lang′:′22.2011′,′lat′,′113.5443′},即在地理位置{′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14′,′lat′,′113.5148′},{′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215′,′lat′,′113.5301′}和{′lang′:′22.2011′,′lat′,′113.5443′}处,终端会发生震荡行为。因此,可以得到,区域C的地理围栏信息中包括:{′lang′:′22.2111′,′lat′,′113.5141′},{′lang′:′22.2114′,′lat′,′113.5148′},{′lang′:′22.2135′,′lat′,′113.5241′},{′lang′:′22.2215′,′lat′,′113.5301′}和{′lang′:′22.2011′,′lat′,′113.5443′}。
综上,服务器根据表5所示的驻网数据可以确定出上述表4所示的地理围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执行上述S902获取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后,终端可以将获取到的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报至服务器。服务器可利用终端上报的地理位置对对上述地理围栏信息进行实时更新。终端可通过定期从服务器同步所述地理围栏信息,以获得更新后的地理围栏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S901-S908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S801-S810中对应内容的具体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终端在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并且,通过在用户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也可以避免边境地区信号质量差导致的用户上网体验不佳的问题。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10所示的实施例是以确定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所采用的定位技术为基于Cell ID的定位技术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5-7,以上述示例中用户即将持终端由区域A漫游到区域B为例。在用户到达区域B后,用户可以通过应用将区域B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从卡管理平台下载到软SIM卡中。如图10所示,该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S1001、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
其中,第一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第二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
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表明终端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的变化,来确定终端是否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
S1002、终端获取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当检测到终端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到服务区时,终端可以获取终端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当前驻留的Cell ID。
S1003、终端判断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是否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若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则执行S1004,若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则执行S1005。
所述黑名单包含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Cell ID。在终端获取到当前驻留的Cell ID之后,可以判断当前驻留的Cell ID是否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黑名单与本申请另一实施例S803中所述的黑名单类似,其具体描述可以参考S803中对所述黑名单的具体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详细赘述。例如,终端根据获取到的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结合表1,可以确定出终端当前是否处于震荡区域。
S1004、终端激活软SIM卡。
其中,在终端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表明终端当前未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激活软SIM卡。
S1005、终端不激活软SIM卡。
其中,在终端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Cell ID包含在黑名单中时,表明终端当前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以暂时不激活软SIM卡。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在终端离开震荡区域后及时的激活软SIM卡,在终端确定出当前处于震荡区域,不激活软SIM卡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S1006-S1008。
S1006、终端启动定时器。
S1007、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重新获取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S1008、终端判断重新获取的小区标识是否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其中,在定时器超时时,终端可以重新获取终端当前驻留的Cell ID,并根据重新获取到的Cell ID确定终端是否离开震荡区域。当重新获取的Cell ID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表明终端仍然处于震荡区域。在确定终端仍处于震荡区域时,可重新执行S1006,即终端重新启动定时器。当重新获取的Cell ID未包含在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表明终端已离开震荡区域,终端可执行S1004,即激活软SIM卡。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S1001-S1008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S801-S810中对应内容的具体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终端在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时,获取终端的位置信息,并根据获取到的位置信息判断终端是否处于震荡区域,当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当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时,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并且,通过在用户处于震荡区域时暂时不激活软SIM卡,也可以避免边境地区信号质量差导致的用户上网体验不佳的问题。
另外,结合上述图8-图10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如图11所示,终端可显示提示界面1101,以询问用户是否同意暂缓激活软SIM卡。当用户同意暂缓激活软SIM卡时,终端可暂时不激活软SIM卡,若用户不同意暂缓激活软SIM卡,则终端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激活软SIM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暂时不激活软SIM卡,并显示图12所示的提示界面1201,以提醒用户由于当前终端处于震荡区域,因此,软SIM卡将被暂缓激活,待终端离开震荡区域后,软SIM卡会被激活。另外,结合图7,如图13所示,在详情设置界面701中还可以包括“提醒设置”按钮1301。在“提醒设置”按钮1301开启的情况下,在确定出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可显示图12所示的提示界面1201。在用户未开启“提醒设置”按钮1301的情况下,在终端处于震荡区域时,终端则不会显示图12所示的提示界面1201。在一些实施例中,“提醒设置”按钮1301也可以包含在其他的显示界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在此并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未处于震荡区域,或者离开震荡区域后,如图14所示,终端可显示提示界面1401,以提醒用户软SIM卡已被激活,可享受漫游地本地的移动数据服务。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该终端可以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其中,第一SIM卡提供终端与第一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第二SIM卡提供终端与第二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第二SIM卡为软SIM卡。如图1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1501、检测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激活第二SIM卡。
用户提前开通了软SIM卡业务,且将软SIM卡设置为自动激活。在用户持终端由第一区域移动到第二区域时,终端可检测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在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时,终端激活第二SIM卡。
在终端将第二SIM卡激活后,终端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稳定态。在非稳定态期间,通过判断第一SIM卡的驻网是否来回切换,来拟制第二SIM卡的反复激活、去激活。非稳定态具体的可分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和非服务区非稳定态,随着第二SIM卡驻网的来回切换,终端的状态在这两种非稳定态中切换。结合图16所示的终端状态转换示意图,抑制第二SIM卡反复激活、去激活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502、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
在终端激活第二SIM卡后,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
S1503、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设置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在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时,当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去激活软SIM卡。
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表明终端的驻网是稳定的,不存在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可设置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在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的情况下,若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此时可以去激活软SIM卡。
S1504、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
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表明此时终端的驻网存在震荡,在这种情况下,暂时不去激活第二SIM卡,并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启动第二定时器,将第一定时器清零。
S1505、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则去激活软SIM卡。
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表明终端的驻网是稳定的,不存在震荡,在这种情况下,可去激活软SIM卡。
S1506、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一区域切换为第二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重新启动第一定时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当终端的第一SIM卡驻网由软SIM卡的非服务区切换为软SIM卡的服务区时,激活软SIM卡,设置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若在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由第二区域切换为第一区域,则设置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若在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此时去激活软SIM卡。这样,通过设置非稳定态,使得在软SIM卡被激活后,在终端由非服务区切换回服务区时,拟制软SIM卡的去激活,避免了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的震荡问题出现,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也避免了终端功耗由于软SIM卡反复被激活、被去激活而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出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上述终端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17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1700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1700包括:处理单元170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1701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时,获取所述终端1700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为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所述第二区域标识为所述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1700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不激活所述软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1700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其中,所述黑名单中包括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标识。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未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激活所述软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1700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1701,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还用于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所述软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具体用于: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单元1701,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1700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所述软SIM卡。
进一步的,所述区域标识为MCC或PLMN。
当然,终端17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单元模块,例如,如图17所示,终端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702,该存储单元1702用于保存终端1700的程序代码和相关数据,如黑名单和/或地理围栏信息等。终端1700还可以包括通信单元1703,该通信单元1703可以包括用于向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或者信号的发送单元,接收其他设备发送数据或者信号的接收单元等。并且,上述功能单元的具体所能够实现的功能也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例所述的方法步骤对应的功能,终端1700的其他单元的详细描述可以参考其所对应方法步骤的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处理单元17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例如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存储单元可以是存储器。通信单元可以是收发器、RF电路或通信接口等。
当处理单元1701为处理器,通信单元1703为RF电路,存储单元1702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1700可以为图4所示的手机。其中,上述通信单元1703还可以包括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
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场景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当上述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代码时,该移动终端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和/或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相关方法步骤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和/或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软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者计算机程序产品均用于执行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所提供的对应的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快闪存储器、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6)
1.一种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为软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所述第二区域标识为所述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的情况下,所述终端不激活所述软SIM卡,所述震荡区域指的是所述终端的驻网存在震荡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包括: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其中,所述黑名单中包括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未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所述终端激活所述软SIM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终端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所述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包括:所述终端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所述终端激活所述软SIM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包括: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
所述终端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包括: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
所述终端激活所述软SIM卡。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标识为移动国家码MCC或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9.一种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去激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第一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一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二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为软SIM卡,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到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一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二区域时,激活所述第二SIM卡;
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
若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二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一区域,则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
若在所述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则去激活所述软SIM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
在所述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时,当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二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一区域,则去激活所述软SIM卡。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在所述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一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二区域,则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所述服务区非稳定态,并重新启动所述第一定时器。
1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检测到驻网区域的区域标识由第一区域标识变更为第二区域标识,获取所述终端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区域标识为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非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所述第二区域标识为所述软SIM卡的服务区的区域标识,根据所述位置信息确定所述终端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震荡区域,不激活所述软SIM卡,所述震荡区域指的是所述终端的驻网存在震荡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
其中,所述黑名单中包括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小区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未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激活所述软SIM卡。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所述终端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包含在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黑名单中时,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与所述当前驻留的小区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所述软SIM卡。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启动定位功能,获取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所述地理围栏信息包括多个地理位置信息,所述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是以所述多个地理位置信息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所述多边形区域为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区域中存在震荡的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终端所处的地理位置未处于所述第二区域标识对应的地理围栏信息所指示的地理围栏区域,激活所述软SIM卡。
19.根据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区域标识为移动国家码MCC或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2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第一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和第二SIM卡,所述第一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一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提供所述终端与第二区域的基站通信的SIM卡认证鉴权信息,所述第二SIM卡为软SIM卡,所述终端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检测到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一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二区域时,激活所述第二SIM卡,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一定时器;若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二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一区域,则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非服务区非稳定态,并启动第二定时器;若在所述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则去激活所述软SIM卡。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在所述第一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未发生切换,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在所述终端的状态为稳定态时,当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二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一区域,则去激活所述软SIM卡。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在所述第二定时器计时期间,所述第一SIM卡的驻网由所述第一区域切换为所述第二区域,则设置所述终端的状态为所述服务区非稳定态,并重新启动所述第一定时器。
2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
2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25.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终端执行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软用户身份模块SIM卡的去激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CN201710931163.5 | 2017-10-09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HK40018381A HK40018381A (zh) | 2020-09-30 |
| HK40018381B true HK40018381B (zh) | 2022-07-15 |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7213885B2 (ja) | 低水準ネットワークから高水準ネットワークへの復帰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 JP7346574B2 (ja) | 測位方法及び端末 | |
| CN106231626B (zh) | 一种发送测量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 |
| US9894500B2 (en) | Status information update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 |
| CN106604221A (zh) | 一种连接管理的方法、终端以及网络侧设备 | |
| CN116094632A (zh) | 感知业务的实现方法和设备 | |
| CN111726862B (zh) | 寻呼监听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 |
| CN116368940A (zh) | 中继ue辅助的ran通知区域更新过程 | |
| CN110431863A (zh) | 跟踪区更新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
| JPWO2020140725A5 (zh) | ||
| JP5668762B2 (ja)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 |
| CN115701736A (zh) | 移动性管理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 CN115696471A (zh) | Rrm测量方法、rrm测量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
| CN108476441B (zh) | 小区切换方法和终端设备 | |
| CN113316176B (zh) | 更新测量结果的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 CN104854952B (zh) | 一种rrc连接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 |
| CN111373777B (zh) | 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 | |
| KR20170021876A (ko) | 코어 네트워크와 무선 노드 인증의 오프로딩 | |
| US10771188B2 (en) | Reduction in latency for cellular handover in wearable devices | |
| EP2654354B1 (en) | Providing a current position while reducing an overall power consumption | |
| CN108464038B (zh) | 电路域回落的方法、基站、移动管理实体和终端 | |
| US20210243657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re network device, access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 HK40018381B (zh) | 一种软sim卡网络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 | |
| WO2022089850A1 (en) | Mobile terminated service enhancements for musim user equipment | |
| WO2022067544A1 (zh) |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及网络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