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1092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21092A CN110521092A CN201880022796.7A CN201880022796A CN110521092A CN 110521092 A CN110521092 A CN 110521092A CN 201880022796 A CN201880022796 A CN 201880022796A CN 110521092 A CN110521092 A CN 1105210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resin case
- motor
- bearing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4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ground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61—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8—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 H02K7/0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马达具有:转子;定子;树脂外壳,其密封定子的至少绝缘体和绕组;多个轴承,它们在沿轴向相互分离的位置将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罩,其覆盖树脂外壳的外周面;以及通电部件,其具有导电性,定子具有对多个轴承分别进行收纳的多个轴承收纳部件,通电部件被罩支承,通电部件在一侧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接地的接地部,轴承与所述通电部件电绝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方式(以下,称为PWM方式)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正在增加。在以PWM方式驱动电动机的情况下,绕组的中性点电位不为零,有时在轴承的外圈与内圈之间产生电位差(以下,称为轴电压)。如果轴电压成为恒定的电压,则在轴承内部有电流流动,而在轴承内部产生电蚀。轴承的电蚀成为振动和噪音的原因。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抑制轴电压的产生的电动机。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具有:定子,其是利用绝缘树脂对包含卷绕了绕组后的定子铁芯在内的固定部件进行模制而成的;转子,其以轴为中心与定子对置地配置;轴承,其将轴支承为旋转自如;托架,其对轴承进行固定;以及驱动电路板,其安装了对绕组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而且,在定子铁芯连接有铁芯连接端子,通过将铁芯连接端子插入于驱动电路板,使定子铁芯与驱动电路板上的作为零电位基准的接地电连接。
定子铁芯被认为是在驱动电动机的开关元件的驱动时在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上感应出高频电压的电压产生源,通过将定子铁芯与驱动电路板上的接地连接,使定子铁芯的电位为零电位,降低轴电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6761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机中,采用使导通部件与定子铁芯接触而使导通部件与驱动电路板连接的结构,因此对于不需要驱动电路的电动机来说也需要基板。另外,由于将导通部件埋入至模制树脂的内部,因此,有时在模制树脂的成型时需要以使导通部件不偏移、不变形的方式进行成型,因而在成型上花费工夫。
另外,模制树脂对导通部件进行保持,通过外力作用于导通部件,会在模制树脂出现裂纹、或者在导通部件与模制树脂之间打开间隙。由此,外部的水分容易浸入到模制树脂的内部、或者导通部件与定子铁芯不接触,不能得到电蚀应对效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进行针对外部冲击的保护和轴承的电蚀应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例示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旋转轴;定子,其具有隔着绝缘体卷绕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绕组,该定子铁芯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对置;树脂外壳,其密封所述定子的至少所述绝缘体和所述绕组;多个轴承,它们在沿轴向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罩,其覆盖所述树脂外壳的外周面;以及通电部件,其具有导电性,所述定子具有对所述多个轴承分别进行收纳的多个轴承收纳部件,所述通电部件被所述罩支承,所述通电部件在一侧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接地的接地部,所述轴承与所述通电部件电绝缘。
发明效果
根据例示的本发明的马达,可以提供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并且能够应对轴承的电蚀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图4是定子所具有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图5是转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变形例的树脂外壳和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其他变形例的树脂外壳和罩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中心轴线Ax所延伸的方向、即图2中的左右方向作为轴向。另外,以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径向,将以轴线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作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轴向参照图2如下进行设定。即,在图2中,将朝向轴向右侧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Op,将朝向左侧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Or。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左方向”、“右方向”是为了说明而设定的。因此,这些方向并不限定实际使用马达A时的朝向。
<1.1马达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具有定子1、树脂外壳2、罩3、转子4、第1轴承51、第2轴承52以及通电部件8。树脂外壳2覆盖定子1的外周面。即,马达A是利用树脂外壳2密封定子1的所谓的模制马达。转子4配置于定子1的内侧。转子4具有沿中心轴线Ax延伸的旋转轴40。而且,旋转轴40被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支承,能够相对于定子1旋转。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是转子4在定子1的内侧旋转的内转子型DC无刷马达。而且,多个轴承(51、52)在沿轴向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将旋转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
<1.2定子的结构>
参照新的附图对定子1进行说明。图3是定子铁芯的立体图。图4是定子所具有的定子铁芯的立体图。如图3、图4所示,定子1具有定子铁芯11、绝缘体12以及绕组13。而且,定子1具有隔着绝缘体12卷绕在定子铁芯11上的多个绕组13,该定子铁芯11与转子4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另外,定子1具有对第1轴承51进行收纳的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对第2轴承52进行收纳的第2轴承收纳部件62。即,定子1具有对多个轴承(51、52)分别进行收纳的多个轴承收纳部件(61、62)。
定子铁芯11具有导电性。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1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111和齿部112。铁芯背部111呈沿轴向延伸的环状。齿部112从铁芯背部11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如图4所示,定子铁芯11具有12个齿部112。齿部112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中,定子1具有12个齿槽。
绝缘体12覆盖定子11。绝缘体12是树脂的成型体。绝缘体12覆盖整个齿部112,并且覆盖铁芯背部111的轴向的两个端面。绝缘体12具有:绝缘体齿部121,其覆盖齿部112;以及绝缘体铁芯背部122,其覆盖铁芯背部111的至少轴向端部。将导线卷绕于被绝缘体12覆盖的齿部112(绝缘体齿部121)而形成绕组13。通过绝缘体12将定子铁芯11与绕组13绝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12是树脂的成型体,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广泛采用能够将定子铁芯11与绕组13绝缘的结构。
如上所述,绝缘体12将定子铁芯11与绕组13绝缘。因此,在定子铁芯11中,铁芯背部111的径向的外周面也可以未被绝缘体12包覆而露出。另外,定子铁芯11可以采用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构造,也可以是粉体的烧制、铸造等而成的一个部件。另外,定子铁芯11可以采用能够分割成包含1个齿部112的分割铁芯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卷绕带状的部件而形成的结构。
绕组13配置于定子铁芯11的各个齿部112。即,在马达A中,配置有12个绕组13。而且,定子1所具有的12个绕组13根据提供电流的时机而分成3个系统(以下,称为三相)。将该三相分别设为U相、V相、W相。即,定子1具有4个U相绕组、4个V相绕组以及4个W相绕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相的绕组统称为绕组13而进行说明。
另外,在定子1中具有搭接线部131,该搭接线部131将多个绕组13彼此连接或者将绕组13与控制电路(未图示)电连接,该控制电路安装在马达A所具有的基板Bd上。而且,搭接线部131配置于绝缘体铁芯背部122所具有的布线部120,该绝缘体铁芯背部122盖住绝缘体12的铁芯背部111的轴向的端面。另外,如图2所示,定子1在覆盖铁芯背部111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面的绝缘体12的径向外侧的面具有配置有搭接线131的布线部120。
<1.3树脂外壳和罩的结构>
如图1、图2等所示,树脂外壳2呈圆筒形状。树脂外壳2是在内部密封定子铁芯11而成的树脂的模制成型体。即,树脂外壳2密封定子1的至少绝缘体13和绕组12。另外,如图2所示,在马达A中,定子铁芯11的径向的外表面也被覆盖。树脂外壳2呈第1方向Op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关闭的有底圆筒形状。而且,在底部的径向中央部分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树脂外壳孔20。
在底部的第1方向Op侧的面的树脂外壳孔20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沿轴向凹陷的凹孔21。安装于转子4的旋转轴40沿轴向贯穿树脂外壳孔20。另外,在树脂外壳孔20中,通过嵌件成型固定有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另外,关于第1轴承收纳部61的详细在后面说明。
如图1、图2等所示,罩3覆盖树脂外壳2。罩3呈第1方向Op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关闭的有底圆筒形状。即,罩3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罩3例如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挤压加工而形成的。而且,在罩3的底部的径向中央部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罩孔30。而且,在罩孔30的径向外侧具有向轴向内侧(在图2中为第2方向Or侧)突入的外壳接触部31。即,罩3在底部的径向中心部具有向内侧突入的外壳接触部31,在外壳接触部31的中央具有罩孔30。
树脂外壳2在图2中的第1方向Op侧插入于罩3。而且,后述的压入部22压入于罩3。在将树脂外壳2压入于罩3时,外壳接触部31与凹孔21在轴向上重叠。并且,树脂外壳孔20与罩孔30也在轴向上重叠。旋转轴40贯穿树脂外壳孔20和罩孔30。
另外,在将树脂外壳2压入于罩3时,外壳接触部31与凹孔21接触。外壳接触部31按压凹孔21,使树脂外壳2与罩3紧贴。由此,抑制来自树脂外壳2与罩3的边界部分的气体、水、灰尘、尘埃等从树脂外壳孔20和罩孔30的边界部分进入。
接下来,对树脂外壳2向罩3的安装进行说明。树脂外壳2在径向外周面具有压入部22和凹部23。即,树脂外壳2具有压入到罩3的内部的压入部22。如图2所示,压入部22配置在树脂外壳2的外周面的与定子铁芯11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即,在沿径向观察树脂外壳2时,压入部22与定子铁芯22重叠。树脂外壳2从形成有凹部23的一侧的端部插入于罩3的开口。然后,树脂外壳2通过压入而固定于罩3。
即,树脂外壳2在压入部22压入于罩3的内周面。压入部22配置在与定子铁芯11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在压入时,从罩3对树脂外壳2沿径向和轴向作用力。通过压入部22配置在与定子铁芯11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即使在压入时从罩3作用力,树脂外壳2也不容易产生变形等,其中,该定子铁芯11的强度比树脂外壳2的树脂高。
凹部23与树脂外壳2的外周面的绝缘体12的布线部120在径向上重叠,该布线部120配置有搭接线部131。凹部23设置于树脂外壳2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沿周向连续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树脂外壳2的径向端部,但不限定于此。
另外,根据马达A的安装部位的条件,有时马达A的内部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凝结而积存有凝结水。在凹部23中也积存空气,有时积存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凝结。因此,在树脂外壳2的外周面配置从凹部23朝向第2方向Or侧延伸的凹槽200。
由此,积存在凹部23中的凝结水通过凹槽200,并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与罩3之间向外部排出。另外,例如在采用通过电路绝缘等从而即使产生凝结水也不受或不容易受到影响的构造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凹槽200。即使省略了凹槽200,凝结水也会因马达A驱动时的热而在凹部23的空气中蒸发。另外,在因罩的形状等而无法将凝结水向树脂外壳的外部排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罩或轴承收纳部件形成贯通至外部的排水孔,使用排水孔进行排水。
树脂外壳2在轴向上从设置有凹部23的一侧插入于罩3,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在树脂外壳2压入到罩3的内部时,形成有凹部23的部分和罩3的内表面在径向上形成有间隙Gp。另外,关于树脂外壳2与罩3的间隙Gp的详细在后面说明。
另外,如图2所示,树脂外壳2的凹部23所具有的部分的径向的厚度比树脂外壳2的其他部分的厚度薄。即,设置有凹部23的部分是厚度比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24。电流在搭接线部131中流动,有时会加热搭接线部131。此时,通过形成有薄壁部24,容易将搭接线部131的热向树脂外壳2的外部释放。
<1.4转子的结构>
图5是转子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转子4具有转子铁芯41、多个磁铁42以及模制部43。转子铁芯41具有:筒形状部件411,其沿轴向延伸;以及轴支承部件412,其配置于筒形状的部件的径向内侧。筒状部件411和轴支承部件412通过作为树脂的模制成型体的模制部43相互固定。转子铁芯41是磁性体。转子铁芯41可以是将磁性板沿径向层叠而成的层叠体,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烧结粉体而形成为同一部件的成型体。
旋转轴40呈圆柱形状。旋转轴40贯穿转子铁芯41的轴支承部件412的径向中心部。旋转轴40和轴支承部件412相对固定。另外,作为固定方法可以举出压入、焊接等,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广泛采用能够将旋转轴40和轴支承部件412固定的方法。即,旋转轴40固定于转子4,通过使转子4旋转,使旋转轴40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多个磁铁42配置于转子铁芯41的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子4中,将多个磁铁42沿周向排列配置。例如,转子铁芯41具有8个磁铁4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列了多个磁铁42,但不限定于此。例如,针对圆筒形的磁性体,也可以使用将N极和S极在周向上交替磁化而得的磁铁。
即,在转子铁芯41中,将N极和S极作为1对磁极,具有多个该1对磁极。磁铁42例如通过树脂的模制等而被固定于转子铁芯41。另外,磁铁42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树脂的模制,可以采用粘接,熔接、机械固定方法等不给或不容易给转子4的旋转带来不良影响的方法。
<1.5轴承的结构>
旋转轴40在沿轴向分离的两个部位压入于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即,旋转轴40被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在轴向上不同的两个部位支承为能够旋转。在第2轴承52的内圈压入有旋转轴40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部。在第1轴承51的内圈压入有比旋转轴40的压入于第2轴承52的部分靠第1方向Op侧的部分。
第1轴承51被收纳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第2轴承52被收纳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直接或间接固定于树脂外壳2,详细内容在后面说明。由此,旋转轴40被1对轴承51、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树脂外壳2(所覆盖的定子1)。
在旋转轴40的第1方向Op侧安装有轴挡圈401,在第2方向Or侧的端部安装有轴挡圈402。轴挡圈401与第1轴承51接触。轴挡圈402与第2轴承52接触。另外,轴挡圈401和轴挡圈402嵌入于槽中而被固定,该槽设置于旋转轴40的外周面。轴挡圈401与第1轴承51的内圈的第2方向Or侧接触。轴挡圈401限制旋转轴40相对于第1轴承51向第1方向Op侧移动。
轴挡圈402与第2轴承52的内圈的第1方向Op侧接触。轴挡圈402限制旋转轴40相对于第2轴承52向第2方向Or侧移动。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相对于定子1的轴向的移动被相对限制,从而旋转轴40相对于定子1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另外,轴挡圈401、402例如通常采用被称为C环、E环的轴用挡圈,但不限定于此。可以广泛采用与1对轴承51、52各自的内圈接触从而限制旋转轴40的移动的结构。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的各实施方式中,由两个轴承(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将旋转轴40支承为能够旋转,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3个以上的轴承进行支承。
<1.6轴承收纳部件的结构>
这里,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是铁、黄铜等金属制的。
<1.6.1第1轴承收纳部件>
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具有在内部能够收纳第1轴承51的筒形状。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具有供旋转轴40沿轴向贯穿径向中心部分的端面部610。另外,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具有沿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611。凸缘部611的至少一部分嵌件成型于树脂外壳2。第1轴承收纳部61通过嵌件成型固定于树脂外壳2。另外,在凸缘部611也可以设置沿轴向贯通的贯通部分。通过在嵌件成型时在贯通部分填充树脂,限制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周向的移动、即进行止转。
另外,如果通过树脂可靠地进行止转,则贯通部分不限定于孔,例如也可以是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或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另外,也可以通过使凸缘部611自身为多边形(例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或者为椭圆形来进行止转。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以使中心轴线与树脂外壳2所覆盖的定子1的中心轴线Ax一致的方式固定于树脂外壳2。在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内部压入有第1轴承51的外圈。
而且,在树脂外壳2压入于罩3时,在树脂外壳2上嵌件成型的第1轴承收纳部件61沿轴向贯穿罩3的罩孔30。此时,罩3与轴承收纳部件61是非接触的。即,罩3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电绝缘。
<1.6.2第2轴承收纳部件>
如图2所示,第2轴承收纳部件62对第2轴承52进行保持。第2轴承收纳部件62具有收纳部621和外筒部620。收纳部621呈筒形状,在内部收纳第2轴承52。在收纳部621的内部压入有第2轴承52的外圈。
外筒部620的直径比收纳部621大,在外筒部620的内部压入有树脂外壳2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部。然后,通过将树脂外壳2压入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将第2轴承62相对于树脂外壳2所覆盖的定子1固定。第2轴承52的外圈相对于定子1固定,第2轴承52的中心轴线与定子1的中心轴线Ax一致。另外,罩3使第2方向Or侧的端部在轴向上远离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的外筒部620。即,罩3与轴承收纳部件电绝缘。
如图2所示,收纳部621和外筒部620由同一部件形成。另外,这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卷压加工而制造出的。但是,不限定于此。
<1.7通电部件>
马达A是无刷DC马达。因此,马达A在驱动电路内具有逆变器电路(未图示)。而且,在驱动马达A时,有时在定子铁芯11中感应出高频高电压。因在定子铁芯11中感应出的电压而在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各自的内圈与外圈之间产生电位差。在内圈与外圈的电位差超过一定值时,有时在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的外圈与球之间、内圈与球之间产生放电(火花)因产生放电而产生轴承的外圈、球以及内圈的表面损伤的所谓的轴承的电蚀。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的电蚀会成为马达A的振动和噪音的原因。作为电蚀的原因,举出了利用高频高电压对驱动马达A的逆变器电路中包含的开关元件进行驱动的情况。另外,作为除此以外的主要原因,还举出了定子铁芯、转子铁芯41的电位状态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中,使用通电部件8,使定子铁芯11与设置有马达A的装置的接地点(基准电压)电连接。由此,使定子铁芯11的电压下降,抑制由在定子铁芯11中感应出的电压引起的电蚀的产生。
在马达A中,通电部件8具有导电性。如图2所示,通电部件8包含接触部81和接地部82。如图2所示,接地部82包含引线等,与安装有马达A的装置的接地点(框架接地)电连接。另外,在通电部件8中,接触部81与接地部82导通。而且,接触部81与定子铁芯11接触。即,通电部件8在一侧具有与定子铁芯11接触的接触部81,在另一侧具有接地的接地部82。这样,接触部81与定子铁芯11接触,与接触部81导通的接地部82与接地点(框架接地)电连接,由此能够使定子铁芯11的电位下降。
如图2所示,马达A中,接触部81是螺钉,具有连接部811、头顶部812以及平面部813。即,连接部811是外螺纹部,头顶部812是螺钉的头。连接部811呈具有外螺纹的圆柱形状。在连接部811的一侧(在图2中为径向外侧)的端部,由与该连接部811相同的部件形成头顶部812。面部813是头顶部812的连接部811侧的面,是平面的。即,通电部件8设置有连接部811,并在连接部811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头顶部812。而且,连接部811和头顶部812由同一部件形成。另外,平面部812是头顶部812的连接部811侧的面,是平面的。
接触部81的连接部811的与头顶部812相反的一侧(另一侧)的端部在通电部件8的接触部81处从径向外侧向内侧贯穿树脂外壳2和覆盖树脂外壳2的外周面的罩3。而且,接触部81的前端的外螺纹以与设置于定子铁芯11的螺纹孔110的内螺纹啮合的方式安装。由此,连接部811与定子铁芯11接触。即,连接部811的另一侧的端部与定子铁芯11接触。连接部811的外螺纹也以与罩3的螺纹孔302的内螺纹啮合的方式安装。通电部件8被罩3支承。另外,平面部813与罩3的外周面接触。即,罩3的外表面与头顶部812的平面部813接触。通电部件8被强度比树脂外壳2高的罩3支承,由此即使在外力作用于通电部件8的情况下,罩3也会抵抗外力。因此,不容易对树脂外壳2施加过大的力,不容易产生不良情况。
而且,作为接地部82的引线的端部被平面部813和罩3的外周面所夹。而且,使接地部82的与平面部813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与安装有马达A的装置的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由此,能够使定子铁芯11的电位下降。另外,接地部82也可以与地线连接,该地线与框架接地分开设置。
如图2所示,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与罩3电绝缘。另外,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与罩3电绝缘。即,罩3与轴承收纳部件(61、62)电绝缘。由此,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即,轴承(51、52)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罩3与轴承收纳部件(61、62)绝缘,使轴承与通电部件绝缘,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轴承与轴承收纳部件绝缘。另外,除此以外,也能够广泛采用将轴承与通电部件电绝缘的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部811的前端拧入于定子铁芯11的螺纹孔110中,但只要使连接部811与定子铁芯11电导通,则也可以不进行拧入。另外,作为通电部件8的接触部,以螺钉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其中,该螺钉在连接部811具有外螺纹并且具有由与外螺纹相同的部件形成的作为螺钉头的头顶部812。作为接触部,例如能够广泛采用铆钉、开尾销等能够与定子铁芯11接触而使头顶部与罩3的外周面接触的结构。另外,作为接触部81,也可以是将接地部82所包含的引线的前端插入至设置于树脂外壳2和罩3的孔中,利用具有导电性的粘接剂粘接于定子铁芯11而得的。接触部81能够广泛采用能够使接地部82与定子铁芯11电导通的结构。
<1.8其他结构部>
如图2所示,在马达A中,树脂外壳2的第2方向Or侧压入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的外筒部620。因此,抑制来自外筒部620与树脂外壳2的间隙的水、尘埃、灰尘等异物进入。另一方面,马达A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面部610的供旋转轴40贯穿的部分为在与旋转轴40之间形成有间隙的大小,以使得不妨碍旋转轴40的旋转。水、灰尘、尘埃等异物容易从该间隙浸入到马达A的内部。因此,在马达A具有用于抑制来自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异物的进入的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和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
如图2所示,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覆盖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外表面。而且,包围旋转轴40的外侧并且沿径向延伸。另外,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例如由橡胶等材料形成,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紧贴。另外,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在与旋转轴40之间具有间隙,即,以维持非接触的方式安装。
另外,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以包围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的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配置在旋转轴40所具有的槽400内。由此,限制了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的轴向的移动。通过减小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与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之间的空间,抑制异物向马达A进入。即,通过将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和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同时安装于马达A,起到了抑制异物向马达A的内部进入的作用。
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的第2方向Or侧的前端的一部分与凹孔21重叠。另外,罩3的外壳接触部31也配置于凹孔21,但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以与外壳接触部31非接触的状态固定于旋转轴40。即,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的开口的一部分配置于凹孔21内。而且,外壳接触部31与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是非接触的,因此并不限制旋转轴40旋转。
另外,在树脂外壳2的比定子1靠第2方向Or侧的位置具有基板Bd和保护片Is。基板Bd安装有对向多个绕组13提供的电流的时机、电流的大小等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未图示)。另外,也存在控制电路设置于马达A的外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基板Bd。保护片Is是配置于基板Bd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之间的绝缘部件。是为了防止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与基板Bd之间的短路而配置的。在采用不具有基板Bd的马达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保护片Is。
<1.9马达的动作>
对以上所示的马达A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驱动马达A时,向绕组13提供电流。此时,绕组13因电流而发热。此时,因绕组13的热而使定子铁芯11也被加热。定子铁芯11和绕组13被树脂外壳2覆盖。定子铁芯11和绕组13的热被传递至树脂外壳2。
树脂外壳2的热传递至罩3。罩3主要使用金属制的材料,线膨胀系数比树脂外壳2小。由此,产生树脂外壳2与罩3的基于热膨胀的变形量的差。但是,在树脂外壳2的压入部22中,压入有树脂外壳2和罩3。因此,树脂外壳2的热传递至罩3而被散热,因此,在压入部22中,抑制了树脂外壳2的热膨胀。
在树脂外壳2中,在相对于压入部22在轴向上错开的部分,利用树脂外壳2密封绝缘体12。绝缘体12是树脂,绝缘体12的线膨胀系数比定子铁芯11大。因此,相比于与定子铁芯11在径向上重叠的压入部22,树脂外壳2的与定子铁芯11在径向上不重叠的部分的基于热膨胀的向径向外侧的变形更大。另外,定子铁芯11距罩3的距离更大,因此散热性比压入部22差。因此,因绝缘体12与罩3的基于热膨胀的变形量的差而产生树脂外壳2的应变、偏移等不良情况。
另外,关于树脂外壳2的罩3的开口侧(在图2中为第2方向Or侧),树脂外壳2的基于热膨胀的变形向开口侧释放。另一方面,罩3的里侧(在图2中为第1方向Op侧)没有供基于热膨胀的变形释放的部位。因此,在马达A中,在绝缘体12的径向外侧,在罩3与树脂外壳2之间具有间隙Gp。
由此,树脂外壳2的与定子铁芯11在轴向上错开的位置(特别是压入方向的里侧)处的树脂外壳2与罩3的变形量的差被间隙Gp吸收。由此,能够抑制由树脂外壳2与罩3的基于热膨胀的变形量的差引起的树脂外壳2的应变、偏移等不良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A,在树脂外壳2与罩3的基于热的变形量的差较大的部分设置有间隙。通过间隙Gp吸收树脂外壳2与罩3的基于热的变形量的差,从而能够抑制由热变形量的差引起的应变、偏移等。另外,通过在树脂外壳2形成凹部23,能够容易地形成树脂外壳2与罩3的间隙。并且,树脂外壳2的具有凹部23的部分、即图2中的与凹部23在径向上重叠的部分是比树脂外壳2的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24。这样,通过设置薄壁部24,容易将在电流在搭接线部131流动时产生的热向树脂外壳2的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罩3接触的通电部件8接地到接地点(框架接地)。接地点(框架接地)是装置的基准电压,例如受到马达A或电源电路(未图示)等的驱动的影响,而有时产生偏差。而且,如果在基准电压偏差的接地点连接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的外圈,则根据条件,有可能导致电蚀的产生。因此,在马达A中,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与罩3绝缘,其中,该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与第1轴承51的外圈电导通,该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与第2轴承52的外圈电导通。由此,抑制了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从而抑制了因基准电压的偏差而产生的电蚀。另外,如上所述,关于定子铁芯11的电压,通过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使电压降低至基准电压。由此,还抑制了根据由定子铁芯11产生的感应电压而产生的电蚀。
在马达A中,通过抑制轴承电蚀的产生,能够使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在较长的期间内高精度地旋转。由此,能够使模制马达A在较长的期间内稳定地动作。即,能够使模制马达A长寿命化。
<1.10变形例>
<1.10.1变形例1>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变形例的树脂外壳和罩的局部剖视图。在图6所示的马达A1中,除了树脂外壳2a1和罩3a1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所示的马达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图6所示的马达A1中,树脂外壳2a1的外周面的直径朝向压入方向的里侧、即图6中的第1方向Op侧逐渐变小。即,树脂外壳2a1的外周面为压入方向的里侧变得小径的倾斜面(锥形面)。而且,罩3a1具有能够供树脂外壳2a1插入的形状。罩3a1呈筒状,直径至少朝向内周面的压入方向的里侧、即图6中的第1方向Op侧逐渐变小。即,罩3a1的内径朝向树脂外壳2a1的压入方向逐渐变小。通过变更树脂外壳2a1和罩3a1的形状,使插入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压入部221是倾斜面,因此能够减小压入时的树脂外壳2a1的变形量。由此,容易抑制定子1产生应变等。
<1.10.2变形例2>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其他变形例的树脂外壳和罩的局部剖视图。在图7所示的马达A2中,除了树脂外壳2a2和罩3a2不同以外,具有与图2所示的马达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图7所示的马达A2中,树脂外壳2a2的外周面的直径朝向压入方向的里侧、即图7中的第1方向Op侧分阶段变小。即,树脂外壳2a2的外周面具有不同的多个外形。而且,树脂外壳2a2的外周面的压入方向的里侧是小径的,在外形变化的部分形成台阶。而且,罩3a2具有能够供树脂外壳2a2插入的形状。罩3a2呈筒状,至少内周面的压入方向的里侧、即图7中的第1方向Op侧的直径分阶段变小。即,罩3a2的内径朝向树脂外壳2a2的压入方向分阶段变小。
通过具有树脂外壳2a2和罩3a2的形状,使插入变得容易。另外,通过使树脂外壳2a2的台阶与罩3a2的台阶接触,能够进行将树脂外壳2a2插入至罩3a2时的定位。并且,树脂外壳2a2的压入部222与罩3a2的压入的部分接触而开始压入。由此,能够减小因压入而进行作用的力。能够减小压入时的树脂外壳2a2的变形量。由此,容易抑制定子1产生应变等。
<第2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马达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另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马达B的树脂外壳2b在第2方向Or侧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台阶部25。在树脂外壳2b具有多个(这里为4个)台阶部25。台阶部25在与树脂外壳2b在轴向上相同的位置处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而且,罩3b具有从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抵接部311。抵接部311在将树脂外壳2b压入于罩3b时,抵接部311与台阶部25接触。抵接部311与台阶部25的压入方向(在图9中为第1方向Op侧)的面接触。
该台阶部25是用于将马达B安装在设备上的安装用的凸部。因此,台阶部25供螺钉等固定工具贯穿。而且,使与由与树脂外壳2b相同的部件形成的台阶部25接触的抵接部311由与强度比树脂外壳2b高的罩3b相同的部件形成。由此,能够将马达B牢固地固定。另外,即使振动和冲击等进行作用,马达B也不容易脱落。另外,台阶部25的个数和位置不限于上述情况,根据安装有马达B的装置的安装部位(未图示)的形状和位置等而变更。
罩3b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电绝缘。而且,定子铁芯11通过通电部件8与接地点(框架接地)导通,使定子铁芯11的电位下降。由此,抑制了由定子铁芯11产生的感应电压所引起的电蚀的产生。另外,有时安装有马达A的设备与抵接部311接触。而且,在设备的与抵接部311接触的部分与接地点(框架接地)为相同电位的情况下,通电部件8经由罩3而与接地点(框架接地)为相同的电压、即与接地点连接。此时,也可以省略通电部件8的接地部82。
除此以外的特征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3.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剖视图。在图10所示的马达C中,定子1c和树脂外壳2c不同,但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A相同。因此,对马达C的结构的与马达A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10所示,在马达C的定子1c中,在绝缘体12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具有绝缘体铁芯背部122。而且,在绝缘体铁芯背部122具有配置有搭接线部131的布线部120c。而且,在树脂外壳2c的与布线部120c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3c。
而且,凹部23c的部分是薄壁部24c。而且,在与凹部23c在轴向上重叠的罩3c之间具有间隙Gp。
树脂外壳2c的压入部22配置在外周面。因此,在将树脂外壳2c压入于罩3c时,压入时的力作用于树脂外壳2c的外周面。在马达C中,通过将凹部23c配置在轴向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从而压入时的力不容易集中在凹部23c。由此,还抑制了罩3c相对于树脂外壳2c的偏移。由此,树脂外壳2c能够成为使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电导通的状态。
除此以外的特征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4.第4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例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马达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D中,除了罩、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以及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不同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马达D的结构中,对与马达A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4.1罩>
如图11、图12所示,马达D的罩具有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即,罩具有:第1罩部件3da,其从轴向的一侧(第1方向Op侧)覆盖树脂外壳2;以及第2罩部件3db,其从轴向的另一侧(第2方向Or侧)覆盖树脂外壳2。在第1罩部件3da压入有树脂外壳2的第1方向Op侧。另外,在第2罩部件3db插入有树脂外壳2的第2方向Or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D中,树脂外壳2的第1方向Op侧压入于第1罩部件3da,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树脂外壳2的第2方向Or侧压入于第2罩部件3db。另外,也可以使两者均压入。根据树脂外壳2的压入部22的位置来决定树脂外壳2压入于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中的哪一个罩部件。
<4.2第1罩部件>
如图11、图12所示,第1罩部件3da呈第1方向Op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关闭的有底圆筒形状。而且,第1罩部件3da在第2方向Or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凸缘32。即,第1罩部件3da具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凸缘32。如图11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第1凸缘32呈四边形(例如正方形)。另外,第1凸缘32采用能够在安装有马达D的装置(未图示)的安装部位安装的形状。
另外,第1罩部件3da的底部的径向中央和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由同一部件形成。即,罩(第1罩部件3da)和轴承收纳部件(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由同一部件形成。而且,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和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由同一部件形成。即,第1罩部件3da、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以及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由同一部件形成。即,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从第1罩部件3da的底部向第1方向Op侧突出。而且,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面部610d的径向中央部分向第1方向Op侧突出。另外,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由同一部件、即金属形成。
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与第1罩部件3da由同一部件形成,但在内部收纳第1轴承51,这一点起到与马达A的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相同的作用。另外,虽然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d的材质也不同,但通过与轴侧侵入防止部件72进行并用,抑制水、尘埃、灰尘等异物的混入,这一点起到与马达A的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1相同的作用。
内径比通电部件8的连接部811的外形大的绝缘部件303贯通至第1罩部件3da的外周面。而且,通电部件8的连接部811贯穿绝缘部件303。此时,连接部811与第1罩部件3da非接触、即电绝缘。
<4.3第2罩部件>
如图11、图12所示,第2罩部件3db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第2罩部件3db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由同一部件形成。另外,在第2罩部件3db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部连续地形成有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即,罩(第2罩部件3db)和轴承收纳部件(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由同一部件形成。另外,第2罩部件3db在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凸缘33。即,第2罩部件3db具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凸缘33。如图11所示,在沿轴向观察时,第2凸缘33呈四边形(例如正方形)。第2凸缘33具有与第1凸缘32在轴向上重叠的形状。
在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中,除了马达A的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的位于外筒部620的部分与第2罩部件3db通过同一部件连续以外,具有与马达A所使用的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相同的结构。即,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具有收纳第2轴承52的收纳部621d。
<4.4马达的组装>
树脂外壳2从第1方向Op侧插入于第1罩部件3da,压入部22压入于第1罩部件3da。另一方面,第2罩部件3db仅覆盖树脂外壳2,而不压入。因此,插入有树脂外壳2的第2方向Or侧的部分的第2罩部件3db有时能够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因此,在第2凸缘33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面具有向第1方向Op侧突出的突起330。突起330插入于定位孔320中,该定位孔320设置于第1凸缘32。由此,调整第1凸缘32和第2凸缘33、即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的周向的位置。
第1凸缘32和第2凸缘33将第1罩部件3da与第2罩部件3db相互固定。因此,在第1凸缘32和第2凸缘33具有供固定工具(这里为螺钉)贯穿的螺钉固定孔。而且,通过将第1凸缘32和第2凸缘33相互固定,使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相互固定。即,在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覆盖树脂外壳2时,第1凸缘32与第2凸缘33直接或间接连接。
树脂外壳2压入于第1罩部件3da,第2罩部件3db经由第2凸缘33固定于第1罩部件3da的第1凸缘32。因此,决定了树脂外壳2所覆盖的定子1与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的相对位置。而且,旋转轴40被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支承为能够旋转。
即,在马达D中,通过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对旋转轴40进行支承,该第1轴承51和该第2轴承52安装于压入有树脂外壳2的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由此,转子4在定子1的内部沿径向具有一定的间隔,并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这样,通过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覆盖树脂外壳2,从而能够缩短压入部22压入的长度。由此,能够减小作用于树脂外壳2和罩的力,从而抑制树脂外壳2和罩的应变、偏移等变形。并且,由此,能够使定子1与转子4准确地对位,能够抑制马达D的性能降低。
另外,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与具有导电性的第1罩部件3da由同一部件形成,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与具有导电性的第2罩部件3db由同一部件形成。而且,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接触。由此,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处于电导通状态。另外,也可以说第1罩部件3da是第1轴承收纳部件61d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说第2罩部件3db是第2轴承收纳部件62d的一部分。而且,在马达D中,第1罩部件3da与第2罩部件3db直接接触。
在马达D中,第1罩部件3da与第2罩部件3db直接接触。而且,第1罩部件3da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由此,第2罩部件3db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由此,罩(第1罩部件3da和第2罩部件3db)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
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部件303贯穿第1罩部件3da的通电部件8。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至少第1罩部件3da是由绝缘性陶瓷等具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的。通过这样构成,不必具有绝缘部件303,而能够使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与通电部件8电绝缘。由此,抑制了第1轴承51的外圈和第2轴承52的外圈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即,也可以是罩具有绝缘性。
<4.5变形例>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示的马达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13所示的马达D1中,除了第1罩部件3da1和第2罩部件3db1不同以外,具有与图11、图12所示的马达D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图13所示的马达D1中,树脂外壳2和第1轴承收纳部件61采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马达A相同的结构。即,第1轴承收纳部件61配置于树脂外壳2的树脂外壳孔20,凸缘部611嵌件成型于树脂外壳2。而且,第1罩部件3da1在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具有罩孔30,外壳接触部31按压树脂外壳2的凹孔21。即,第1罩部件3da1和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由不同的部件形成。而且,第1轴承收纳部件61贯穿罩孔30。此时,在罩孔30的内周部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第1罩部件3da1与第1轴承51电绝缘。
如图13所示,马达D1与第2罩部件3db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是分体的。即,在第2罩部件3db1中,第2方向Or侧的端部远离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的外筒620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由此,第2罩部件3db1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电绝缘。
而且,通过使第1罩部件3da1的第1凸缘32与第2罩部件3db1的第2凸缘33接触,使第1罩部件3da1与第2罩部件3db1电导通。另一方面,第1罩部件3da1对通电部件8进行支承。第1罩部件3da1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绝缘,第2罩部件3db1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绝缘。因此,由第1罩部件3da1对通电部件8进行支承,经由通电部件8使定子铁芯11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此时,能够抑制第1轴承51的外圈和第2轴承52的外圈与接地点(框架接地)成为相同电位。由此,抑制因在定子铁芯11中感应出的电压而产生的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的电蚀。
<5.第5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又一例进行说明。图14是本发明的马达的又一例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E中,除了树脂外壳2e、第1罩部件3ea以及第2罩部件3eb不同以外,具有与第4实施方式的马达D相同的结构。因此,在马达E的结构中,对与马达D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另外,在马达E中,将第1轴承51收纳于与马达A相同结构的第1轴承收纳部件61。
如图14所示,马达E的树脂外壳2e具有台阶部25e,该台阶部25e从比外周面的压入部22靠近第2方向Or的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台阶部25e的轴向的位置与图8、图9所示的马达B所具有的台阶部25不同,但具有同样的形状并具有同样的目的。即,在树脂外壳2e具有4个台阶部25e,这4个台阶部25e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另外,在树脂外壳2e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固定有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另外,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的固定方法与马达A的树脂外壳2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第1罩部件3ea呈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关闭的有底圆筒形状。而且,与罩3同样地,在底部具有罩孔30和外壳接触部31。另外,第1罩部件3ea具有第1凸缘32,该第1凸缘32具有与第1罩部件3da相同的结构。在将树脂外壳2e压入于第1罩部件3ea时,第1轴承收纳部件61贯穿罩孔30。此时,第1轴承收纳部件61与第1罩部件3ea是非接触的、即电绝缘。
第2罩部件3eb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第2罩部件3eb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由不同的部件形成。第2罩部件3eb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部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的外筒620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在轴向上分离。由此,第2罩部件3eb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电绝缘。
另外,第2罩部件3eb在第1方向Op侧的端部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凸缘33e和抵接部35e。第2凸缘33e设置于在使第2罩部件3eb从树脂外壳2e的第2方向Or侧覆盖时与第1罩部件3ea的第1凸缘32接触的位置。另外,抵接部35e设置于在使第2罩部件3eb从树脂外壳2e的第2方向Or侧覆盖时与台阶部25e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面接触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第2罩部件3eb中,第2凸缘33e配置在比抵接部35e靠第1方向Op侧的位置。而且,第2凸缘33e和抵接部35e沿周向交替配置。
在将树脂外壳2压入于第1罩部件3da时,第1凸缘32与台阶部25e的第1方向Op侧的端面接触。而且,第2罩部件3eb覆盖树脂外壳2e的第2方向Or侧。此时,第2罩部件3eb的抵接部35e与树脂外壳2e的台阶部25e的第2方向Or侧的端面接触,第2凸缘33e与第1凸缘32接触。
这样,通过树脂外壳2e具有台阶部25e,使向第1罩部件3ea压入时的轴向的定位变得容易。同样地,使第2罩部件3eb相对于树脂外壳2e的轴向的定位变得容易。另外,第1罩部件3ea与第1轴承收纳部件61电绝缘。而且,第2罩部件3eb与第2轴承收纳部件62电绝缘。由此,即使在第1罩部件3ea所支承的导通部件8使定子铁芯11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的情况下,第1轴承收纳部件61和第2轴承收纳部件62也不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由此,抑制了第1轴承51和第2轴承52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抑制了因基准电压的偏差而产生的电蚀。另外,如上所述,关于定子铁芯11的电压,通过与接地点(框架接地)连接,使电压降低至基准电压。由此,抑制了根据由定子铁芯11产生的感应电压产生的电蚀。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则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驱动空调、电风扇等送风风扇的马达来使用。
标号说明
A:马达;A1:马达;A2:马达;B:马达;C:马达;D:马达;D1:马达;E:马达;1:定子;11:定子铁芯;110:螺纹孔;111:铁芯背部;112:齿部;12:绝缘体;120:布线部;121:绝缘体齿部;122:绝缘体铁芯背部;13:绕组;130:搭接线部;2:树脂外壳;20:树脂外壳孔;200:凹槽;201:槽;2011:槽;2012:槽;0202:孔;21:凹孔;211:第1开口;212:第2开口;22:压入部;23:凹部;231:突出部;24:薄壁部;25:台阶部;25e:台阶部;3:罩;3b:罩;3c:罩;3da:第1罩部件;3db:第2罩部件;3ea:第1罩部件;3eb:第2罩部件;30:罩孔;31:外壳接触部;310:贯通部;311:抵接部;41:内筒;32:第1凸缘;33:第2凸缘;33e:第2凸缘;4:转子;40:旋转轴;411:筒形状部件;412:轴支承部件;400:槽;401:轴挡圈;402:轴挡圈;42:磁铁;43:模制部;51:第1轴承;52:第2轴承;61:第1轴承收纳部件;610:端面;611:轴承凸缘;62:第2轴承收纳部件;620:外筒部;621:收纳部;71:轴承侧侵入防止部件;72:轴侧侵入防止部件;8:通电部件;81:接触部;811:连接部;812:头顶部;813:平面部;82:接地部;Bd:基板;Is:保护片。
Claims (11)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中心轴线延伸的旋转轴;
定子,其具有隔着绝缘体卷绕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绕组,该定子铁芯在径向上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对置;
树脂外壳,其密封所述定子的至少所述绝缘体和所述绕组;
多个轴承,它们在沿轴向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将所述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罩,其覆盖所述树脂外壳的外周面;以及
通电部件,其具有导电性,
所述定子具有对所述多个轴承分别进行收纳的多个轴承收纳部件,
所述通电部件被所述罩支承,
所述通电部件在一侧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接触的接触部,在另一侧具有接地的接地部,
所述轴承与所述通电部件电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与所述轴承收纳部件电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具有绝缘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与所述通电部件电绝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和所述轴承收纳部件由同一部件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通电部件具有:
连接部;以及
头顶部,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一侧的端部,
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头顶部由同一部件形成,
所述头顶部的所述连接部侧的面具有平面部,该平面部是平面的,
所述连接部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定子铁芯接触,
所述罩的外表面与所述头顶部的所述平面部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呈沿轴向延伸的筒状,
所述树脂外壳具有被压入在所述罩的内部的压入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沿径向观察所述树脂外壳时,所述压入部与所述定子铁芯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的内径朝向所述树脂外壳的压入方向逐渐变小。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的内径朝向所述树脂外壳的压入方向而分阶段变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罩具有:
第1罩部件,其从轴向的一侧覆盖所述树脂外壳;以及
第2罩部件,其从轴向的另一侧覆盖所述树脂外壳,
所述第1罩部件具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1凸缘,
所述第2罩部件具有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凸缘,
所述第1罩部件和所述第2罩部件在覆盖所述树脂外壳时,使所述第1凸缘与所述第2凸缘直接或间接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17072716 | 2017-03-31 | ||
| JP2017-072716 | 2017-03-31 | ||
| PCT/JP2018/003656 WO2018179832A1 (ja) | 2017-03-31 | 2018-02-02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0521092A true CN110521092A (zh) | 2019-11-29 |
Family
ID=63674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880022796.7A Withdrawn CN110521092A (zh) | 2017-03-31 | 2018-02-02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JP (1) | JPWO2018179832A1 (zh) |
| KR (1) | KR20190111113A (zh) |
| CN (1) | CN110521092A (zh) |
| WO (1) | WO2018179832A1 (zh) |
Cited By (1)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6134683A (zh) * | 2020-09-09 | 2023-05-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树脂模制定子、外转子型马达、送风装置、空调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2366878B (zh) | 2019-07-26 | 2021-08-24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无刷电机及电器设备 |
| CN112366879B (zh) * | 2019-07-26 | 2022-02-18 |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 无刷电机及电器设备 |
| WO2021164522A1 (zh) | 2020-02-17 | 2021-08-26 |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电机和电器 |
| JP2023006607A (ja) * | 2021-06-30 | 2023-01-1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ユニット |
| JP7665035B2 (ja) * | 2021-09-28 | 2025-04-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送風機および換気扇 |
| WO2025197060A1 (ja) * | 2024-03-22 | 2025-09-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及び送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009118628A (ja) * | 2007-11-06 | 2009-05-28 | Panasonic Corp | モールドモータ |
| BRPI0922963A2 (pt) | 2008-12-11 | 2016-01-26 | Panasonic Corp | motor e dispositivo elétrico que usa o mesmo |
| JP2012130157A (ja) * | 2010-12-15 | 2012-07-05 | Daikin Ind Ltd | 電動機 |
| KR101316144B1 (ko) * | 2012-06-11 | 2013-10-08 | 뉴모텍(주) | 모터 |
| JP2016149861A (ja) * | 2015-02-12 | 2016-08-18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電動機及びこの電動機を使用した洗濯機 |
-
2018
- 2018-02-02 CN CN201880022796.7A patent/CN110521092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2-02 JP JP2019508674A patent/JPWO2018179832A1/ja active Pending
- 2018-02-02 KR KR1020197025953A patent/KR20190111113A/ko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02-02 WO PCT/JP2018/003656 patent/WO2018179832A1/ja not_active Ceased
Cited By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6134683A (zh) * | 2020-09-09 | 2023-05-1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树脂模制定子、外转子型马达、送风装置、空调装置 |
| CN116134683B (zh) * | 2020-09-09 | 2023-11-0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树脂模制定子、外转子型马达、送风装置、空调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WO2018179832A1 (ja) | 2018-10-04 |
| JPWO2018179832A1 (ja) | 2020-02-06 |
| KR20190111113A (ko) | 2019-10-01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JP7102661B2 (ja) | モータ | |
| CN110521092A (zh) | 马达 | |
| JP5333657B2 (ja) | 温度検出素子を隣接させる器具 | |
| JP5850263B2 (ja) | 駆動装置 | |
| JP5253789B2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 JPWO2018179831A1 (ja) | モータ | |
| CN110178289B (zh) | 转子、电动机、空调装置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 |
| JP2013160079A (ja) |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 |
| US10622855B2 (en) |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otor | |
| JPWO2014103056A1 (ja) | 電動機、ポンプ、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
| JP2007221977A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 JP2021027620A (ja) | モータ | |
| CN110326193B (zh) | 具有保持臂的机器 | |
| CN110476332B (zh) | 马达 | |
| US9966814B2 (en) | Motor having a fan cover that is latched to a foot plate, pum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motor | |
| JP2015175235A (ja) | 電動流体ポンプ | |
| JP2021058075A (ja) | モータ | |
| JP4038459B2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 JP2021083144A (ja) | 回転電機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9 |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