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7853A - 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17853A CN111417853A CN201980006005.6A CN201980006005A CN111417853A CN 111417853 A CN111417853 A CN 111417853A CN 201980006005 A CN201980006005 A CN 201980006005A CN 111417853 A CN111417853 A CN 1114178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subject
- pathogen
- unit
- body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involv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components during sampling
- G01N1/2211—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involv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components during sampling with cyclon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Measur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A61B5/082—Evaluation by breath analysis, e.g. determination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xhaled breath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73—Atmospheric sampl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 G01N15/06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by collecting particles on a support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4—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0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munological test procedu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08—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analyt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e.g. nucleic acids, uric acid, worms, mit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51—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inorganic
- G01N33/553—Metal or metal coate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9—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bacteria, virus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 G01N33/582—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with fluorescent labe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1—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iological cells, e.g. blood cell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involv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components during sampling
- G01N1/2214—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involv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components during sampling by sorption
- G01N2001/2217—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involving separation of sample components during sampling by sorption using a liqui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2001/2244—Exhaled gas, e.g. alcohol detecting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0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 G01N1/22—Devices for withdrawing samples in the gaseous state
- G01N1/2273—Atmospheric sampling
- G01N2001/2276—Personal monito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458/00—Labels used in 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Vir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病原体检测装置(10)具备:取得部(11),其取得受试者的体温;捕集部(12),其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检测部(13),其检测由捕集部(12)捕集到的病原体;通知部(15),其通知检测部(13)中的检测结果;以及控制部(14),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捕集部(12)和检测部(13)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捕集部(12)中的捕集开始到由通知部(15)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根据受试者而高效地检测病毒(Virus)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护理设施(看护机构)和医院、学校等,流感(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感染传播已成为社会问题,期望除了医疗目的之外也能够检测病毒的技术的普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能够检测病毒的技术而提出了如下技术:捕集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等病原体,通过由荧光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色谱仪等来测量该空气中包含的病毒等病原体的浓度,由此测量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的浓度。
另外,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感染者的携带病毒量与感染者的体温相关,且体温与携带病毒量成正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899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Lincoln L.H.Lau,Benjamin J.Cowling,Vicky J.Fang,Kwok-HungChan,Eric H.Y.Lau,Marc Lipsitch,Calvin K.Y.Cheng,Peter M.Houck,TimothyM.Uyeki,J.S.Malik Peiris,and Gabriel M.Leung,"Viral Shedding and ClinicalIllness in Naturally Acquired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The 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s,201 1509-1516(2010)
发明内容
然而,在以往的病毒检测技术中,有如下问题:由于不论对象者的病状如何都常态地执行同样的测定方法,因而直至将对象者判别为感染者或者非感染者为止需要同样的时间。
本公开为了解决所述以往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具备:取得部,其取得受试者的体温;捕集部,其捕集所述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检测部,其检测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通知部,其通知所述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捕集部和所述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所述捕集部中的捕集开始到由所述通知部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此外,该总括性的或者具体的技术方案既可以通过方法、系统、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者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装置、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包括CD-ROM(CompactDisc-Read Only Memory)等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
根据本公开,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毒。从说明书及附图可知晓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进一步的优点及效果。上述优点和/或效果分别由若干个实施方式和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特征提供,但无需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同的特征而提供所有的实施方式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旋风分离器(cyclone)的功能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装置的构成图。
图5是用于对抗原抗体反应的详情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利用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共振的情况下的基材的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8是包含表示不同的病毒浓度下的反应时间与检测信号的关系的曲线图的图。
图9是包含表示受试者的携带病毒量与受试者的体温的关系的曲线图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检测模式和第2检测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捕集模式和第2捕集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检测模式和第2检测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对变形例4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第3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具备:取得部,其取得受试者的体温;捕集部,其捕集所述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检测部,其检测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通知部,其通知所述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捕集部和所述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所述捕集部中的捕集开始到由所述通知部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据此,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判断为是易于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出病原体的状态。因此,在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低的情况,即使缩短直至获得检测结果为止的时间也能够检测出病原体。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1时间检测所述病原体的第1检测模式控制所述检测部,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所述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检测所述病原体的第2检测模式控制所述检测部。
据此,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缩短检测所花费的时间,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检测部,具有反应部和光照射部,所述反应部使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病原体与标记物质反应,所述光照射部对在所述反应部中通过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在所述第1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所述第1时间的所述反应所得到的所述反应物进行所述激发光的照射而从所述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所述病原体,在所述第2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比所述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的所述反应所得到的所述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所述标记物质产生的所述荧光,检测所述病原体。
据此,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检测中的反应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缩短检测中的反应所花费的时间,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检测部能够对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进行用于促进所述检测的预处理,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检测中使所述检测部进行所述预处理,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在所述检测中不使所述检测部进行所述预处理。
据此,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省去检测中的预处理而缩短了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省去预处理,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3时间捕集所述病原体的第1捕集模式控制所述捕集部,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所述第3时间短的第4时间捕集所述病原体的第2捕集模式控制所述捕集部。
据此,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捕集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缩短捕集所花费的时间,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此外,这些总体性的或者具体的技术方案既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计算机可读取的CD-ROM等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方案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具体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具体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步骤、步骤的顺序等是一例,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另外,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没有记载在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实施方式)
[病原体检测装置的概要]
病原体检测装置是具有能够捕集特别是在空气中浮游的例如流感病毒这样的病毒的捕集功能、以及通过检查包含捕集到的病毒的提取液来检测病毒的功能的装置。特别是在检测中,利用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作用,使用特异性结合于包含病毒的提取液所包含的病毒构成物的抗体。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病原体检测装置10例如为直接从受试者采取受试者呼出的气体的构成。如图1所示,病原体检测装置10例如在壳体的外侧露出了测量人的体温的体温测量装置100、用于采取成为检测对象的空气的空气吸入口210以及显示检测结果的显示装置500。此外,图1中示出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的外观仅为一例,并非限定于该构成。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如图2所示,病原体检测装置10具备体温测量装置100、捕集装置200、检测装置300、控制器400以及显示装置500。以下,对体温测量装置100、捕集装置200、检测装置300、控制器400以及显示装置500的详情进行说明。
[体温测量装置]
体温测量装置100是测量受试者的体温的温度传感器。体温测量装置100例如是通过接触受试者的身体来测量受试者的体温的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或者不接触受试者的身体来测量受试者的体温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是利用热电偶等的温度传感器。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例如是通过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测量从受试者的身体放出的红外线量来测量体温的温度传感器。体温测量装置100并非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只要是能够测量受试者的体温,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设备。体温测量装置100也可以具有存储体温的测量结果的存储器。另外,体温测量装置100也可以将测量到体温的测量日期时刻、或者识别该体温的受试者的识别信息与该测量出的体温相关联而作为体温的测量结果存储于存储器。体温测量装置100将体温的测量结果输出给控制器400。
[捕集装置的构成]
捕集装置200捕集可能包含空气中的病毒的微粒并将其混合于捕集液。如图2所示,捕集装置200具备吸引(吸气)器202、捕集液罐(tank)204、泵206、旋风分离器208、空气吸入口210、清洗液罐212、泵214、废液罐220以及液体流路222。以下,对捕集装置20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吸引器202从空气吸入口210吸入周边的环境空气。可能包含有在周边的环境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的微粒与空气一起由空气吸入口210吸入到旋风分离器208。
捕集液罐204是用于保持用于捕集空气中的病毒的捕集液的容器。
泵206将捕集液罐204内的捕集液供给到旋风分离器208。
旋风分离器208连接于空气吸入口210以及捕集液罐204,将由吸引器202从空气吸入口210吸入的可能包含空气中的病毒的微粒与通过泵206从捕集液罐204供给的捕集液进行混合。旋风分离器208经由液体流路222连接于检测装置300。混合有微粒的捕集液(以下称为试样)从旋风分离器208经由液体流路222排出到检测装置300。
清洗液罐212是用于保持用于清洗旋风分离器208以及液体流路222的清洗液的容器。清洗液罐212连接于旋风分离器208,清洗液罐212内的清洗液通过泵214供给到旋风分离器208。
废液罐220是用于储存不需要的液体的容器。
液体流路222是用于将从旋风分离器208输出的试样引导至检测装置300的路径。
图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旋风分离器的功能的图。
由于预想原本只有极微量的病毒浮游于空气中,因此要捕集空气中浮游的流感病毒这样的病毒,需要收集大量的空气并将收集到的空气中的病毒捕集到液体中。这里要捕集到液体中是因为,通常使前述的抗体与病毒构成物的结合在溶液中进行。液体可以是去除了杂质以使得不会使病毒构成物变性的纯净水、或者在纯净水中溶解了通常用作生物材料的溶剂的磷酸缓冲液的溶液。例如,已知有PBS(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磷酸盐缓冲液)以及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等。
作为收集大量的空气的单元,也可以为旋风分离器208。如图3的(a)所示,在旋风分离器208中,通过从连接于吸引器202的吸引口281吸入空气,由此从空气吸入口210向旋风分离器208内收集空气,收集到的空气在旋风分离器208内高速旋转。这时,收集到的空气中包含的一定大小以上的微粒无法跟随旋风分离器208内的空气流,而因离心力飞到旋风分离器208的内壁面,从空气中分离。而且,从空气中分离出的微粒集中在旋风分离器208的下部。
如此,通过使旋风分离器208的抽吸进行工作,空气中浮游的流感病毒从空气吸入口210进入旋风分离器208内,并因离心力飞向旋风分离器208的内壁面。当在抽吸开始前在该旋风分离器208的下部充满预定量的捕集液283时,如图3的(b)所示那样液体因旋风分离器208内的气流而进行漩涡状的旋转,捕集液283沿着旋风分离器208的内壁面逐渐上升,能够将飞向内壁面的流感病毒捕捉到溶液中。捕集液283例如从连接于泵206的旋风分离器208的捕集液流入口282供给到旋风分离器208内。
此外,捕集装置200不限于捕集来自空气中的病毒,也可以从使用无菌棉签等标本采取器具从受试者的咽、鼻腔等采取到的受试者的粘膜或者粘液、由鼻腔吸引所采取到的粘液等捕集病毒。由捕集装置200对病毒的捕集并非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只要是能够捕集来自受试者的病毒,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方法。
[检测装置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4,对检测装置300具体进行说明。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检测装置的构成图。
检测装置300从由捕集装置200混合了微粒的捕集液检测病毒的量。如图2以及图4所示,检测装置300具备传感器设备302、导入部306、光源308、分束器(beam splitter)310、透镜312以及检测部314。以下,对检测装置30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传感器设备302具备传感器单元(sensor cell)304。此外,在图2中,传感器设备302具备单一的传感器单元304,但也可以具备多个传感器单元。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传感器设备302,能够检测0.1pM~100nM的浓度范围的病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以光学方式检测病毒量,利用表面增强荧光法。此外,病毒的浓度能够使用针对病毒浓度已知的样本(sample)测定荧光强度而制作的校准曲线来计算。
传感器单元304通过在被照射激发光时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将来自与病毒结合的荧光物质的荧光进行增强。如图4所示,传感器单元304具备流路304a以及检测区域304b。
流路304a是用于将从导入部306滴下的样本液体3061引导至检测区域304b的路径。
检测区域304b是用于利用表面等离激元而以光学方式检测病毒的区域。在检测区域304b内配置有金属微细构造体,通过由光源308照射激发光而产生表面等离激元。另外,在金属微细构造体上固定有第1VHH抗体。第1VHH抗体是与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固定化抗体。关于检测区域304b的详情,将会在后面使用图4以及图5进行说明。
导入部306将第2VHH抗体以及试样导入传感器单元304。具体而言,导入部306将包含第2VHH抗体和试样的样本液体3061滴落到传感器单元304。第2VHH抗体是由荧光物质标记了的标记抗体。试样是可能包含病毒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从旋风分离器208排出的捕集液。此外,导入部306也可以取代对传感器单元304滴下包含第2VHH抗体和试样的样本液体3061,而先滴下试样并在之后滴下第2VHH抗体。
如果试样中包含病毒,则该病毒经由第1VHH抗体而与金属微细构造体结合。此时,病毒也与由荧光物质标记了的第2VHH抗体结合。也即是说,第1VHH抗体、病毒、第2VHH抗体以及荧光物质的复合物结合于金属微细构造体。若在该状态下向金属微细构造体照射光,会从与病毒间接结合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该荧光通过表面等离激元而被增强。下面,将通过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了的荧光称为表面增强荧光。此外,通过使用对于病毒的结合能力足够高的抗体作为第1VHH抗体,相比于结合了病毒的标记抗体没有与第1VHH抗体结合的状态,结合了病毒的标记抗体与第1VHH抗体结合的状态更能够作为热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使结合了病毒的标记抗体中的更多标记抗体与第1VHH抗体结合而聚集在金属微细构造体的表面。
光源308是对传感器单元304照射激发光的光照射部的一例。作为光源308,能够不特别限定地利用公知的技术。例如能够利用半导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等激光器作为光源308。此外,光源308也可以照射与病毒包含的物质相互作用小的波长(例如400nm~2000nm)的激发光。再者,激发光的波长也可以是半导体激光器能够利用的波长600nm~850nm。
分束器310从由光源308照射的激发光中分离在检测区域304b产生的表面增强荧光。具体而言,分束器310使来自光源308的激发光通过,分离在传感器单元304产生的表面增强荧光并将其引导至检测部314。
透镜312将通过分束器310的来自光源308的激发光聚光到检测区域304b。
检测部314通过将由分束器310引导来的表面增强荧光进行分光,检测特定的波长范围的光,从而输出与试样中的病毒的量相当的电信号。只要是能够检测特定的波长范围的光,检测部314能够不特别限定地利用公知的技术。例如,作为检测部314,能够利用为了将光进行分光而使特定的波长范围透过的干涉滤光片、使用衍射光栅进行分光的切尔尼(Czerny)型分光器、以及阶梯光栅(echelle)型分光器等。再者,检测部314也可以包括用于去除来自光源308的激发光的陷波滤光片(notch filter)、或者能够遮断来自光源308的激发光并且使在传感器单元304产生的表面增强荧光透过的长通滤光片(long-passfilter)。
在病毒的浓度未知的情况下,病毒越是低于预定的浓度的低浓度,为了进行高精度的测定,检测部314中的检测所需的时间趋于越长。因此,也可以为,检测装置300具有存储有检测值与病毒浓度的相关数据的存储器,检测部314输出在存储于存储器的相关数据中与检测值相关联的病毒浓度。此外,在相关数据中相关联的检测值是从检测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时的检测值。因此,检测部314输出在相关数据中与从检测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时检测出的检测值相关联的病毒浓度。由此,检测部314能够在经过比能够高精度地获得病毒浓度的测量时间短的预定时间时输出病毒浓度。此外,虽然设为检测装置300使用由检测部314得到的检测值和相关数据来计算病毒浓度,但病毒浓度的计算也可以由控制器400等其他设备进行。在该情况下,其他设备具有存储有相关数据的存储器。
此外,检测装置300并非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只要能够检测病毒,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方法。
[控制器的构成]
控制器400控制病原体检测装置10整体的工作。具体而言,控制器400控制捕集装置200、检测装置300以及显示装置500。另外,控制器400取得在体温测量装置100中测量出的体温的测量结果。
更具体而言,控制器400对测定的开始进行控制,使吸引器202开始吸引周边的空气,并且使泵206从捕集液罐204向旋风分离器208供给捕集液。由此,在旋风分离器208中混合捕集液和微粒,试样从旋风分离器208供给到检测装置300。再者,控制器400使光源308照射光,使检测部314检测表面增强荧光。
例如,控制器400根据体温测量装置100输出的体温的测量结果,控制捕集装置200以及检测装置300。另外,控制器400使显示装置500显示由检测装置300得到的检测结果。另外,控制器400能够基于输入参数,在预先设定的条件下,对各泵进行控制而向检测装置300供给预定体积的样本液体。再者,控制器400也可以具有计时功能,生成并存储各工作所需的时间的信息。另外,控制器400也可以从检测装置300接收测量值,基于测量值和时间信息,计算空气中浮游的病毒的浓度的历时变化。
此外,控制器400例如由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电子电路实现。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电子电路既可以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也可以分别形成在多个芯片上。另外,控制器400也可以通过通用的处理器(未图示)和保存有软件程序或者指令(instruction)的存储器(未图示)取代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电子电路来实现。在该情况下,软件程序或者指令被执行时,处理器作为控制器400而发挥功能。
[显示装置的构成]
显示装置500显示体温的测量结果或者病毒的检测结果等信息。显示装置500例如是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电子纸等。显示装置500并非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只要是能够显示信息的装置,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显示装置。
接着,详细说明检测装置300中的检测方法。
一个流感病毒中大约含有1000个成为NP(nucleoprotein,核蛋白)的病毒构成物。因此,为了通过检测数量更多的NP来使检测变得更容易,也可以例如在使病原体与抗体反应之前事先进行将流感病毒破碎并提取流感病毒中所包含的NP的预处理。要破碎流感病毒,可使用如下方法:通过注入表面活性剂,破坏覆盖流感病毒表面的膜物质,提取内部的NP。作为破碎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已知有Tween20、TritonX、sarkosyl(十二烷基肌氨酸钠)等。此外,也可以不破碎所捕捉的病毒,而使之直接与用于检测的抗体反应。
此外,除了上述的破碎之外,预处理也可以还包括除去杂质的处理、将病毒或者病毒构成物浓缩的处理、和以检测所用的荧光物质或者磁性物质等标记物质标记病毒或者病毒构成物的处理中的某一方。只要是用于促进病原体的检测的处理,预处理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此外,所谓用于促进病原体的检测的处理,既可以是用于高效地检测病原体的量的处理,也可以是用于高精度地检测病原体的量的处理。
通常,要检测生物材料,已知利用使抗原与抗体反应的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检测。在此,抗原是流感病毒或者NP,该NP是在破碎了流感病毒时包含于内部的构成物。抗体与抗原特异性地反应并结合。以下,对抗原抗体反应下的检测方法的详情进行说明。
使用图5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对抗原抗体反应的详情进行说明的图。
首先,在配置于上述的传感器单元304内的基材404的表面形成与成为抗原的病毒或者病毒构成物即NP结合的第1抗体406。第1抗体406发挥将NP407等捕捉到基材404表面的作用。第1抗体406例如是IgG抗体,在IgG抗体中也可以使用具有与流感病毒或者作为流感病毒的构成物的NP特异性结合的能力的抗体。第1抗体406也称为捕捉抗体。在基材404的表面,为了使无机的基材与有机的抗体结合,修饰有SAM膜405(自组装单分子膜)。第1抗体406经由SAM膜405固定在基材404的表面。
SAM膜405形成在金的单晶薄膜411的表面,该金的单晶薄膜411形成在基材404的表面。由此,SAM膜405通过在其与单晶薄膜411之间结合烷基硫醇(R-SH)而以Au-S-R进行结合,因此成为致密且有规律的单分子膜。如此,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使第1抗体406与形成在基材404的表面的SAM膜405结合。
接着,对固定在基材404的表面的第1抗体406注入包含作为抗原的NP407的溶液。也即是说,在传感器单元304的检测区域304b注入包含NP407的溶液。此时,第1抗体406开始与作为抗原的NP407结合,之后随着时间经过,整体上结合的数量增加。另外,结合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结合后的会解离。因此,第1抗体406与NP407反复进行结合以及解离,达到平衡状态。
接着,在传感器单元304的检测区域304b注入包含第2抗体408的溶液。与第1抗体406同样地,第2抗体408例如是能够与流感病毒或者作为流感病毒的构成物的NP407结合的IgG抗体。在第2抗体408预先结合有发出用于进行检测的信号的标记物质409。标记物质409例如也可以是当被照射预定波长的激光时会发出荧光的物质。标记物质409例如是当被照射具有785nm的波长的激光时会发出800nm的荧光的Dylight800等。结合有标记物质409的第2抗体408也称为标记抗体410。
在空气中存在病毒的情况下,使旋风分离器208工作时病毒被捕捉到旋风分离器208内的捕集液283中。所捕捉的病毒通过被破碎而被提取出病毒内部所包含的NP407。当包含由此得到的NP407的溶液被注入到传感器单元304的检测区域404b从而被注入到基材404的表面时,NP407与形成在基材404的表面的作为捕捉抗体的第1抗体406结合。进而,当包含作为结合有发荧光的标记物质409的标记抗体的第2抗体408的溶液被注入时,第2抗体408与作为与第1抗体406结合了的抗原的NP407结合。使第1抗体406、作为抗原的NP407与第2抗体408结合这一情况被称为夹心式测定法(Sandwich assay)。通过向进行了夹心式测定法的检测区域304b中的溶液照射使结合于第2抗体408的标记物质409激发荧光的激发光、即激光,并测量所激发的荧光,能够得到要检测的信号。
在检测装置300中,由光源308按预定的周期反复进行照射,由检测部314按预定的周期反复检测通过照射激光而从标记物质409激发的荧光。如此,若反复被照射激光,则随着第1抗体406、NP407以及标记抗体410的结合发展,发光的荧光的强度不断增加。在被注入了包含标记抗体410的溶液的情况下,不与NP407结合的标记抗体410会在液层浮游。此外,NP407以及标记抗体410的结合数量根据所注入的溶液的液量以及/或者传感器单元304的保持液层的厚度而变化。
另外,在注入了标记抗体410的溶液的初始阶段,产生NP407与标记抗体410逐渐地增加结合数量的过程。另外,当增强使标记抗体410的标记物质409激发荧光的激光的强度时,没有与NP407结合的浮游的标记抗体410的标记物质409也会发光。即使检测该情况下的荧光,也无法高精度地进行NP407的检测,因此不能盲目地增强激光。另一方面,从非常微量的空气中的病毒得到的NP407的量不多,因此,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增强激发光。
于是,为了增强来自与基材404的表面附近的NP407结合了的标记抗体410的信号,要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图6是表示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情况下的基材的构造的一例的图。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是长期以来已知的,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在基材441的表面形成纳米尺寸的突起442,在其表面形成Au等的单晶薄膜411,由此在表面附近形成强磁场的区域。强磁场的区域形成于基材441的极表面附近,因此能够使发出与NP407结合了的第2抗体408的信号的标识物质409发出比没有与NP407结合而浮游且远离基材441的表面附近的标记抗体410的标记物质409所发的光强的光。通过组合表面等离激元共振与夹心式测定法,能够有效地检测空气中的微量的病毒,进而,也能够有效地检测第2抗体408与NP407开始了结合的初始阶段的、信号强度逐渐上升的过渡的状态。
接着,对病原体检测装置10的功能构成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功能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7所示,病原体检测装置10具备取得部11、捕集部12、检测部13、控制部14以及通知部15。
取得部11取得受试者的体温。取得部11通过测量受试者的体温来取得受试者的体温。取得部11例如由体温测量装置100实现。
捕集部12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病原体是病毒,例如是流感病毒。捕集部12将通过将病原体混合于捕集液而得到的试样排出到检测部13。捕集部12例如由捕集装置200实现。要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例如可使用插入受试者的嘴中收集呼气的采样管(tube),要捕集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例如可使用旋风分离器。
检测部13检测由捕集部12捕集到的病原体。具体而言,检测部13具有反应部13a和光照射部13b。
反应部13a使由捕集部12捕集到的病原体与标记物质409反应。反应部13a例如通过使第1抗体406、NP407与结合了标记物质409的第2抗体408反应,使之相互结合。如此,“病原体与标记物质的反应”中包括病原体与标记物质的间接的反应、也即是说病原体与结合于标记物质的物体(抗体)的反应。此外,反应部13a中的反应不限于利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只要是使标记物质409与病原体结合的反应,也可以是任何反应。反应部13a例如由检测装置300的传感器单元304实现。
光照射部13b对在反应部13a中通过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也即是试样)照射激发光。光照射部13b例如由光源308实现。
由此,检测部13基于通过激发光的照射而从标记物质409产生的荧光,检测病原体。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通过激发光的照射而从标记物质409产生的荧光的强度,根据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是否超过预定的阈值,检测受试者是否感染了病原体。也即是说,检测部13也可以在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检测为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在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检测为受试者没有感染病原体。
另外,检测部13也可以基于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和预先所存储的荧光的强度及标记物质量的相关数据,检测标记物质量。检测部13也可以基于在从反应部13a中的反应开始、也即是说检测开始起经过预定时间时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和相关数据,确定在相关数据中与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相关联的标记物质量,输出所确定的标记物质量。标记物质量是病原体的数量或者病原体的浓度。此外,相关数据也可以包含不同的两个以上的时间经过时的荧光的强度与标记物质量的相关关系。
此外,检测部13也可以对由捕集部12捕集到的病原体进行用于促进检测的预处理。
检测部13例如由检测装置300、控制器400等实现。
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捕集部12和检测部13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捕集部12中的捕集开始到由通知部15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也即是说,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第1控制模式控制捕集部12和检测部13中的至少一方,在该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第2控制模式控制捕集部12和检测部13中的至少一方,在该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了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控制部14例如也可以通过控制检测部13,使在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了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所需的时间。也即是说,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1时间检测病原体的第1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检测病原体的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在该情况下,检测部13在第1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第1时间的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病原体、例如病毒。另外,检测部13在第2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的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病原体、例如病毒。
检测部13也可以在第1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在第1时间之内对检测区域304b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的浓度、例如病毒浓度。
另外,检测部13也可以在第2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在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之内对检测区域304b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的浓度、例如病毒浓度。
控制部14例如由控制器400实现。
通知部15通知检测部13中的检测结果。通知部15例如既可以显示表示受试者是否感染了病原体的检测结果,也可以显示表示检测到的病原体的标记物质量的检测结果。通知部15例如由显示装置500实现。
此外,通知部15不限于通过显示检测结果来进行通知,既可以用语音进行通知,也可以通过打印印刷物来进行通知,还可以通过使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光源点亮来进行通知。
在此,使用图8,对不同的病毒浓度下的反应时间与检测信号的关系进行说明。在图8中,横轴的反应时间表示反应部13a中的反应开始起的时间,纵轴的检测信号表示在检测部13中检测到的荧光的强度。此外,反应开始时刻例如能够设为对传感器单元304导入了病原体和标记物质409的时刻。
如图8所示,在病毒浓度高的情况下,即使反应时间例如为1分钟左右那样短也能够检测到大的检测信号。在病毒浓度高的情况下,例如可知在反应开始起不到1分钟,就超过了成为判定为受试者感染了病毒的基准的检测信号的阈值Th。此外,检测信号的阈值Th例如设定为比例如在漆黑的状态下在检测部13中检测到的噪声水平高的值。
另一方面,在病毒浓度低的情况下,反应时间若不经过例如超过5分钟那样的长时间,则不超过检测信号的阈值Th,因此,例如需要在等待10分钟等那样的长的反应时间后再进行检测。
为此,在期待病毒浓度高的情况下,即使在反应时间短的定时(timing),也能够判定受试者是否感染了病毒。也即是说,在具有病毒浓度高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即使使检测所花费的时间比具有病毒浓度低的可能性的情况短,也能够判定受试者是否感染了病毒。
接着,使用图9,对受试者的携带病毒量与受试者的体温的关系进行说明。图9的左侧的纵轴表示从受试者的鼻或喉采取到的病毒量,右侧的纵轴表示该受试者的体温。图9的横轴表示从由于病毒感染而出现咳嗽或流鼻涕等症状起的天数,用0表示了该症状出现的一天。
由图9可知,在病毒量与体温之间存在正相关。由此,在受试者的体温高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能够推测为该受试者很可能携带有高浓度的病毒。预定的阈值是比受试者的正常体温高的体温,例如可以设为37℃。预定的阈值也可以根据受试者而设定不同的值,例如也可以设为对正常体温增加1度的值。也即是说,也可以为,如果受试者的正常体温为36℃,则设定37℃作为预定的阈值,如果受试者的正常体温为36.5℃,则设定37.5℃作为预定的阈值。
在此回到图8,不论病毒浓度的高低,反应部13a中的反应都与反应时间经过一起达到平行。因此,通过对反应物照射激发光所得到的检测信号趋于变为恒定。虽然在计算病毒浓度时也可以使用变为恒定的检测信号,但是要等待检测信号变为恒定需要时间。因此,检测部13在具有病毒浓度高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使用第2时间经过时的检测信号、也即是说荧光的强度和相关数据,计算病毒浓度。也即是说,相关数据具有关联有病毒浓度高的情况下的、第2时间经过时的荧光的强度与标记物质量的数据。另外,检测部13也可以在具有病毒浓度低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也使用第1时间经过时的检测信号、也即是说荧光的强度和相关数据,计算病毒浓度。也即是说,相关数据也可以具有关联有病毒浓度低的情况下的、第1时间经过时的荧光的强度与标记物质量的数据。
[病原体检测装置的动作]
接着,对病原体检测装置10的病原体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1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图1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检测模式和第2检测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0所示,病原体检测装置10的取得部11取得受试者的体温(S1)。
控制部14判定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是否超过了第1阈值(S2)。在此,第1阈值是上述的预定的阈值。
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2:否),决定为第1控制模式(S3)。由此,如图11所示,控制部14以第1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接着,捕集部12在第1控制模式下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S4)。
然后,检测部13在第1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捕集中捕集到的病原体(S5)。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第1检测模式下,光照射部13b在第1时间之内对反应部13a照射激发光,检测部13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激发光的照射开始)起经过第1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的浓度。此时,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与病原体反应了的标记物质量。
此外,在第1检测模式下,光照射部13b也可以在第1时间之内对反应部13a照射激发光,检测部13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激发光的照射开始)起经过第1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的浓度。
另一方面,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1阈值的情况下(S2:是),决定为第2控制模式(S7)。由此,如图11所示,控制部14以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接着,捕集部12在第2控制模式下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S8)。此外,假设捕集部12的动作不论是第1控制模式还是第2控制模式都相同。
然后,检测部13在第2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捕集中捕集到的病原体(S9)。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检测部13在第2检测模式下对反应部13a中的反应花费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反应开始)起经过第2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此时,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与病原体反应了的标记物质量。
通知部15通知步骤S5或者步骤S9中的检测部13中的检测结果(S6)。
[效果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1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判断为是易于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出病原体的状态。因此,检测部13在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低的情况,即使缩短直至获得检测结果为止的时间也能够检测出病原体。由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在病原体检测装置10中,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1时间检测病原体的第1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检测病原体的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据此,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检测部13即使缩短检测所花费的时间,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另外,在病原体检测装置10中,检测部13在第1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第1时间的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病原体。另外,检测部13在第2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的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病原体。
据此,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检测中的反应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检测部13即使缩短检测中的反应所花费的时间,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通过控制检测部13而使在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所需的时间,但不限于此。控制部14例如也可以通过控制捕集部12而使在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在受试者的体温高而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预测为从受试者呼出的气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获得的空气的病原体的浓度高。也即是说,因为考虑在该情况下,即使捕集所花费的时间短,也能够采取足够进行病原体的检测的空气。
在该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3所示,控制部14在第1控制模式下以第1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在第2控制模式下以第2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另外,假设检测部13的动作不论是第1控制模式还是第2控制模式都相同。
在变形例1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3时间捕集病原体的第1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另外,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第3时间短的第4时间捕集病原体的第2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
此外,图13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图14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捕集模式和第2捕集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据此,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缩短了捕集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缩短捕集部12的捕集所花费的时间,检测部13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此外,变形例1也可以设为与实施方式组合的方式。也即是说,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1控制模式下,使捕集部12以第1捕集模式动作,并且使检测部13以第1检测模式动作。而且,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2控制模式下,使捕集部12以第2捕集模式工作,并且使检测部13以第2检测模式动作。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通过调整检测部13中的反应开始到检测为止的定时,使在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所需的时间,但不限于此。控制部14例如也可以通过使在第1控制模式下进行反应前的预处理而在第2控制模式下不进行预处理,使在第2控制模式下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从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所需的时间。这是因为,考虑到在受试者的体温高而受试者感染了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的情况下,能够取得高浓度的病原体,因而即使不进行预处理也能够进行病原体的检测。此外,如前所述,预处理指的是用于促进病原体的检测的处理。预处理的具体例子如前所述。
在该情况下,如图15所示,检测部13在第1控制模式下的第1检测模式下,在进行反应部13a中的反应前执行预处理,在第2控制模式下的第2检测模式下,不在进行反应部13a中的反应前执行预处理。另外,在变形例2中,不论是第1检测模式还是第2检测模式,检测部13都基于反应开始起经过第1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
也即是说,在变形例2的情况下,控制部14在由取得部11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检测中使检测部13进行预处理。另外,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1阈值的情况下,在检测中不使检测部13进行预处理。
此外,图15是用于对变形例1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检测模式和第2检测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据此,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受试者感染了超过预定的浓度的病原体的可能性高,省去检测中的预处理而缩短了检测所花费的时间。也即是说,在该情况下,相比于受试者的体温没有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即使省去预处理,检测部13检测出病原体的可能性也较高。由此,变形例2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
此外,变形例2也可以设为与实施方式组合的方式。也即是说,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1控制模式下使检测部13以第1检测模式动作以使得基于在执行了预处理之后经过第1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来检测病原体。而且,控制部14也可以在第2控制模式下使检测部13以第2检测模式动作以使得基于不执行预处理而经过第2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来检测病原体。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4对于受试者的体温使用一个阈值来变更控制模式,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两个阈值来变更控制模式。
图16是表示变形例3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在变形例3涉及的病原体检测方法中,与实施方式涉及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还进行控制部14判定受试者的体温是否超过第2阈值的步骤S10。第2阈值是比第1阈值低的温度,例如是受试者的正常体温。
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在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10:否),前进至步骤S6。而且,通知部15将没有检测到病原体这一情况作为检测结果进行通知(S6)。
另一方面,控制部14在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2阈值的情况下(S10:是),执行实施方式中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步骤S2及之后的处理。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4]
在变形例3中,在受试者的体温在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通知部15中通知没有检测到病原体这一情况作为检测结果,但不限于此。控制部14也可以在受试者的体温在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第3控制模式控制捕集部12以及检测部13。
图17是表示变形例4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8是用于对变形例4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中的第1~第3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17所示,病原体检测装置10的取得部11取得受试者的体温(S1)。
控制部14判定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是否超过了第2阈值(S10)。在此,第2阈值与变形例3中的第2阈值相同。
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第2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10:否),决定为第3控制模式(S11)。由此,如图18所示,控制部14以第1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以有预处理、且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接着,捕集部12在第3控制模式下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S12)。具体而言,如使用图14说明的那样,捕集部12在第1捕集模式下花费第3时间捕集病原体。
然后,检测部13在第3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捕集中捕集到的病原体(S13)。具体而言,检测部13在进行预处理后,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1检测模式下,对反应部13a中的反应花费第1时间,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反应开始)起经过第1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此时,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与病原体反应了的标记物质量。
回到步骤S10,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2阈值的情况下(S10:否),判定该受试者的体温是否超过了第1阈值(S2)。在此,第1阈值与变形例3中的第1阈值相同。
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在第1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2:否),决定为第1控制模式(S3a)。由此,如图18所示,控制部14以第1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以有预处理、且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接着,捕集部12在第1控制模式下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S4a)。具体而言,与步骤S12同样地,捕集部12在第1捕集模式下花费第3时间捕集病原体。
然后,检测部13在第1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捕集中捕集到的病原体(S5a)。具体而言,检测部13在进行预处理后,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2检测模式下对反应部13a中的反应花费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反应开始)起经过第2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此时,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与病原体反应了的标记物质量。
控制部14在在取得部11中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超过第1阈值的情况下(S2:是),决定为第2控制模式(S7a)。由此,如图18所示,控制部14以第2捕集模式控制捕集部12,以无预处理、且第2检测模式控制检测部13。
接着,捕集部12在第2控制模式下捕集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S8a)。具体而言,如使用图14说明的那样,捕集部12在第2捕集模式下花费比第3时间短的第4时间捕集病原体。
然后,检测部13在第2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捕集中捕集到的病原体(S9a)。具体而言,检测部13不进行预处理,而如图12所示那样在第2检测模式下对反应部13a中的反应花费比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基于检测开始(也即是反应开始)起经过第2时间时的荧光的强度,检测病原体。此时,检测部13也可以检测与病原体反应了的标记物质量。
通知部15通知步骤S5a、步骤S9a或者步骤S13中的检测部13中的检测结果(S6a)。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取得部11通过测量受试者的体温来取得受试者的体温,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受理用体温计等测量受试者的体温所得到的结果的输入来取得受试者的体温。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病原体检测装置10为直接从受试者采取受试者呼出的气体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为设置于人进出的房间而采取房间的空间内的空气的构成。
在该情况下的病原体检测装置10中,取得部11取得存在于房间的空间内的一个以上的受试者的体温。控制部14在一个以上的受试者的体温中的某一个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捕集部12和检测部13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捕集部12中的捕集开始到由通知部15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各构成要素可以由专用的硬件构成,也可以通过执行适合于各构成要素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各构成要素也可以通过CPU或者处理器等程序执行部读取并执行记录于硬盘或者半导体存储器等记录介质的软件程序来实现。在此,实现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等的软件是如下的程序。
即,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病原体检测方法,该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取得受试者的体温;决定与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相应的控制模式;在所决定的所述控制模式下,捕集所述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在所决定的所述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所述捕集中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以及通知所述检测中的检测结果,在所述控制模式的决定中,(1)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决定为第1控制模式,(2)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决定为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了所述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所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的第2控制模式。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涉及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非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对本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而构建的方式也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作为能够高效地从受试者或者受试者周围的空间检测病原体的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等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病原体检测装置;11取得部;12捕集部;13检测部;13a反应部;13b光照射部;14控制部;15通知部;100体温测量装置;200捕集装置;202吸引器;204捕集液罐;206泵;208旋风分离器;210空气吸入口;212清洗液罐;214泵;220废液罐;222液体流路;281吸引口;282捕集液流入口;283捕集液;300检测装置;302传感器设备;304传感器单元;304a流路;304b检测区域;306导入部;308光源;310分束器;312透镜;314检测部;400控制器;404基材;405SAM膜;406第1抗体;407NP;408第2抗体;409标记物质;410标记抗体;441基材;442突起;3061样本液体。
Claims (7)
1.一种病原体检测装置,具备:
取得部,其取得受试者的体温;
捕集部,其捕集所述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
检测部,其检测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
通知部,其通知所述检测部中的检测结果;以及
控制部,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捕集部和所述检测部中的至少一方,以使得缩短所述捕集部中的捕集开始到由所述通知部对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原体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
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1时间检测所述病原体的第1检测模式控制所述检测部,
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所述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检测所述病原体的第2检测模式控制所述检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病原体检测装置,
所述检测部,
具有反应部和光照射部,所述反应部使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病原体与标记物质反应,所述光照射部对在所述反应部中通过反应所得到的反应物照射激发光,
在所述第1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所述第1时间的所述反应所得到的所述反应物进行所述激发光的照射而从所述标记物质产生的荧光,检测所述病原体,
在所述第2检测模式的情况下,基于通过对由花费了比所述第1时间短的第2时间的所述反应所得到的所述反应物照射激发光而从所述标记物质产生的所述荧光,检测所述病原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病原体检测装置,
所述检测部能够对由所述捕集部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进行用于促进所述检测的预处理,
所述控制部,
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所述检测中使所述检测部进行所述预处理,
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在所述检测中不使所述检测部进行所述预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病原体检测装置,
所述控制部,
在由所述取得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以花费第3时间捕集所述病原体的第1捕集模式控制所述捕集部,
在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以花费比所述第3时间短的第4时间捕集所述病原体的第2捕集模式控制所述捕集部。
6.一种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
取得受试者的体温;
决定与所取得的受试者的体温相应的控制模式;
在所决定的所述控制模式下,捕集所述受试者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中的病原体;
在所决定的所述控制模式下,检测在所述捕集中捕集到的所述病原体;以及
通知所述检测中的检测结果,
在所述控制模式的决定中,(1)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在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决定为第1控制模式,(2)在取得的所述受试者的体温超过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决定为比第1控制模式缩短了所述病原体的捕集开始到所述检测结果的通知为止的时间的第2控制模式。
7.一种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
取得受试者的体温;
捕集所述受试者周围的空气;
对具有多个第1抗体的被照射部导入从所述空气生成的液体,所述多个第1抗体设置在单分子膜上,所述单分子膜设置在金属膜上,所述液体包含所述空气所包含的多个病原体和与所述多个病原体结合的多个第2抗体,且包含与所述多个第2抗体结合的多个标记物质;
输出基于在预定的期间内对导入了所述生成的液体的被照射部照射激发光所产生的荧光的强度的信息,所述荧光是来自所述多个标记物质的反射光;以及
基于所述输出的信息决定所述病原体的浓度,
在所述体温大于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预定的期间为第1期间,
在所述体温在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预定的期间为比所述第1期间短的第2期间,
在被照射所述激发光的情况下,所述金属膜使所述多个标记物质中的与所述多个第1抗体所包含的抗体结合的标记物质发出的荧光的强度大于所述多个标记物质中的不与所述多个第1抗体所包含的抗体结合的标记物质发出的荧光的强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 JP2018-073966 | 2018-04-06 | ||
| JP2018073966 | 2018-04-06 | ||
| PCT/JP2019/007432 WO2019193878A1 (ja) | 2018-04-06 | 2019-02-27 | 病原体検出装置および病原体検出方法 |
Publications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CN111417853A true CN111417853A (zh) | 2020-07-14 |
| CN111417853B CN111417853B (zh) | 2024-07-19 |
Family
ID=68100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 CN201980006005.6A Active CN111417853B (zh) | 2018-04-06 | 2019-02-27 | 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 Country | Link |
|---|---|
| US (1) | US20200333338A1 (zh) |
| JP (1) | JP7249543B2 (zh) |
| CN (1) | CN111417853B (zh) |
| WO (1) | WO2019193878A1 (zh) |
Cited By (2)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6066974A (zh) * | 2021-10-29 | 2023-05-0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6410851A (zh) * | 2023-06-08 | 2023-07-11 | 至美时代生物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涡流采样装置及采样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WO2020179303A1 (ja) * | 2019-03-06 | 2020-09-1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病原体検出装置および病原体検出方法 |
| WO2021191849A1 (en) * | 2020-03-27 | 2021-09-30 |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imited | Detection of pathogens from a gaseous mixture associated with secretions |
| IT202000008701A1 (it) * | 2020-04-23 | 2021-10-23 | Angelis Marco De | Sistema di rilevazione di particelle biologiche virali emesse in aria da un essere vivente. |
| EP4214493B1 (en) * | 2020-05-19 | 2025-08-27 | Enterprise Sensor Systems, LLC | De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 US11519040B2 (en) * | 2020-12-22 | 2022-12-06 | Poppy Health,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pathogens in an environment |
| KR102749219B1 (ko) * | 2022-03-24 | 2025-01-02 | 재단법인 바이오나노헬스가드연구단 | 공기 중 유해물질 검출 시스템 |
Citations (1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000146970A (ja) * | 1998-11-13 | 2000-05-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免疫学的測定方法及び免疫学的測定装置 |
| US20020110803A1 (en) * | 2001-02-09 | 2002-08-15 | Dhar Tarun K. | Highly cost-effective analytical device for performing immunoassays with ultra high sensitivity |
| CN101218355A (zh) * | 2004-11-05 | 2008-07-09 | 海军秘书处代表的美国政府 | 利用宿主血液生物基因表达标记诊断和预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其它生理状态 |
| WO2011038045A2 (en) * | 2009-09-22 | 2011-03-31 | Selevan James R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when action is due in relation to a medical device |
| WO2013027544A1 (ja) * | 2011-08-25 | 2013-02-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計測装置及びセンサーチップ |
| WO2013118259A1 (ja) * | 2012-02-08 | 2013-08-1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大気中微生物監視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方法 |
| US20140206016A1 (en) * | 2013-01-22 | 2014-07-24 | Imicroq, S.L. |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Pathogen |
| US20140323819A1 (en) * | 2013-04-29 | 2014-10-30 | Elwha LLC,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 Multi-parameter test units for initial indication of medical symptoms |
| JP2015206670A (ja) * | 2014-04-21 | 2015-11-1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捕集装置、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捕集方法、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WO2016017950A1 (ko) * | 2014-07-28 | 2016-02-04 | 주식회사 엘지전자 | 부유미생물 측정장치 및 그 측정방법 |
| WO2016047027A1 (ja) * | 2014-09-24 | 2016-03-3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蛍光検出方法および検出用試料セル |
| WO2016059636A1 (en) * | 2014-10-14 | 2016-04-21 | Memed Diagnostics Ltd. | Signatures and determinants for diagnosing infections in non-human subjec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 WO2017057136A1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表面プラズモン励起増強蛍光分光測定方法、および測定用キッ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US8658093B2 (en) * | 2007-07-06 | 2014-02-25 | Applied Biosystems, Llc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analytes |
| JP5552001B2 (ja) * | 2010-08-31 | 2014-07-16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ウイルス捕集装置及びウイルス検査システム |
| JP6313123B2 (ja) * | 2014-05-28 | 2018-04-18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
| JP6541461B2 (ja) * | 2015-06-25 | 2019-07-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検出装置 |
| JP2019012041A (ja) * | 2017-06-30 | 2019-01-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濃度測定方法、濃度測定装置及び検査方法 |
-
2019
- 2019-02-27 JP JP2020511645A patent/JP72495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2-27 WO PCT/JP2019/007432 patent/WO2019193878A1/ja not_active Ceased
- 2019-02-27 CN CN201980006005.6A patent/CN111417853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01 US US16/917,991 patent/US2020033333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JP2000146970A (ja) * | 1998-11-13 | 2000-05-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免疫学的測定方法及び免疫学的測定装置 |
| US20020110803A1 (en) * | 2001-02-09 | 2002-08-15 | Dhar Tarun K. | Highly cost-effective analytical device for performing immunoassays with ultra high sensitivity |
| CN101218355A (zh) * | 2004-11-05 | 2008-07-09 | 海军秘书处代表的美国政府 | 利用宿主血液生物基因表达标记诊断和预后判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其它生理状态 |
| WO2011038045A2 (en) * | 2009-09-22 | 2011-03-31 | Selevan James R |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ignaling when action is due in relation to a medical device |
| WO2013027544A1 (ja) * | 2011-08-25 | 2013-02-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計測装置及びセンサーチップ |
| WO2013118259A1 (ja) * | 2012-02-08 | 2013-08-1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大気中微生物監視装置及びそのための方法 |
| US20140206016A1 (en) * | 2013-01-22 | 2014-07-24 | Imicroq, S.L. | Rapi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Pathogen |
| US20140323819A1 (en) * | 2013-04-29 | 2014-10-30 | Elwha LLC, 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 Multi-parameter test units for initial indication of medical symptoms |
| JP2015206670A (ja) * | 2014-04-21 | 2015-11-1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捕集装置、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捕集方法、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WO2016017950A1 (ko) * | 2014-07-28 | 2016-02-04 | 주식회사 엘지전자 | 부유미생물 측정장치 및 그 측정방법 |
| WO2016047027A1 (ja) * | 2014-09-24 | 2016-03-3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蛍光検出方法および検出用試料セル |
| WO2016059636A1 (en) * | 2014-10-14 | 2016-04-21 | Memed Diagnostics Ltd. | Signatures and determinants for diagnosing infections in non-human subject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
| WO2017057136A1 (ja) * | 2015-09-29 | 2017-04-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表面プラズモン励起増強蛍光分光測定方法、および測定用キット |
Non-Patent Citations (2)
| Title |
|---|
| LAU LL 等: "Viral shedding and clinical illness in naturally acquired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 J INFECT DIS, vol. 201, no. 10, pages 5 - 7 * |
| 尚雪颖;: "提高流感病毒检出率的几点心得体会",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no. 05, pages 84 * |
Cited By (3)
|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 CN116066974A (zh) * | 2021-10-29 | 2023-05-05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6410851A (zh) * | 2023-06-08 | 2023-07-11 | 至美时代生物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涡流采样装置及采样方法 |
| CN116410851B (zh) * | 2023-06-08 | 2023-09-08 | 至美时代生物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涡流采样装置及采样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 JP7249543B2 (ja) | 2023-03-31 |
| US20200333338A1 (en) | 2020-10-22 |
| WO2019193878A1 (ja) | 2019-10-10 |
| JPWO2019193878A1 (ja) | 2021-05-20 |
| CN111417853B (zh) | 2024-07-19 |
Similar Documents
|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 CN111417853B (zh) | 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 |
| TWI772882B (zh) | 自動化、基於雲端、定點照護(poc)的病原及抗體陣列檢測系統與方法 | |
| US12290336B2 (en) | Pathoge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pathogen detection method | |
| JP4179538B2 (ja) | 生物学的測定システム | |
| CN111356923B (zh) | 病原体检测装置以及病原体检测方法 | |
| US20160223435A1 (en) | Cartridge for Airborne Substance Sensing Device, and Airborne Substance Sensing Device | |
| JP2005292112A (ja) | 生物学的材料の存在を検出し画像化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 |
| CN106687035A (zh) | 用于试样中的物质的nmr分析的设备、呼气分析仪、燃料传感器和方法 | |
| TW201833554A (zh) | 免疫檢查裝置及其作動方法、資訊處理裝置及其作動方法、以及資訊處理系統 | |
| US20230380720A1 (en) | A collecting device for collection of particles, a sample collector, and an analysis instrument | |
| JP2015206670A (ja) | 捕集装置、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捕集方法、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 JP2015206671A (ja) | 捕集装置、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捕集方法、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 JP2015178993A (ja) | 検出装置 | |
| Nanda et al. | A rapid and noninvasive method to detect dried saliva stains from human skin using fluorescent spectroscopy | |
| JP2000199744A (ja) | 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 |
| JP2015206700A (ja) | 捕集装置、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捕集方法、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 US20230175042A1 (en) | A Photoni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Compounds and Pathogens in a Respiratory Sample | |
| JP2013200125A (ja) | 蛍光検出装置及び蛍光検出方法 | |
| Deshmukh et al. | Biosensors-A Miraculous Detecting Tool in Combating the War against COVID-19 | |
| JP2015230198A (ja) | 検出装置、検出方法、清浄装置、および、清浄方法 | |
| JP2022007854A (ja) | ポイントオブケア(poc)で病原体及び抗体アレイを検出するクラウドベースの自動検出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 |
| JP7626233B2 (ja) | ウイルスの検出方法、検出システムおよび検出キット | |
| JP2023183445A (ja) | ウイルス検出方法及びウイルス検出システム | |
| JP2015206699A (ja) | 検出装置、清浄装置、検出方法、および、清浄方法 | |
| JP2012145515A (ja) | 測定装置 |
Legal Events
|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PB01 | Public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 GR01 | Patent grant | ||
| GR01 | Patent grant |